當前位置:國文齋>散文>傷感散文>

寫給母親丁丑七十四壽慶

傷感散文 閱讀(6.19K)
寫給母親丁丑七十四壽慶

母親肖梅花,1924年12月17日生於吉安縣鳳凰鄉文陂村孫家芫一個書香門第,是個獨生女。母親15歲時許配比她大一歲的我父親,17歲時與父親結爲夫妻。
母親的童年是幸福的。她自小心性聰穎,熱愛戶外活動。尤其喜歡看戲,聽大人講故事。母親在孃家就能幹家務,在出落得健壯能幹的同時,她還蘊含着幾分聰慧和從容,孃家裏的人都喜歡她,父母更視她爲掌上明珠。母親在孃家雖然沒有讀過書,然而靠着書香之家的耳濡目染,卻也明白人世間的許多事情。
母親自嫁到西溪後,就熱愛這片天地。耕種下田,侍候公婆,相處兩姑,佐夫相子,照料家務,樣樣事她都拿得起,放得下。全然沒有富家女子的驕奢習氣。祖父脾氣有些乖戾,家中老小敬而遠之。可母親每日端水,煮飯,掃地。祖父、祖母他們整日笑逐顏開。母親平生信佛,每逢七年級、十五都要在堂屋正中燒香拜佛,乞求一家平安。她飽滿的長圓臉上,額頭高潔,一雙黑黑的大眼炯炯有神,卻又分明慈眉善目,端莊祥和。
母親一共生下了八男二女十一個孩子,可惜倖存下來的只有現在的五男一女。
據父親講:大哥出生那年,我祖父的祖父繼清祖墳前長出幾根新竹,預示着將來我家人丁茂盛。四九年,母親在孃家的資助下,與父親共同建造了一櫟一廳一直一廚的土木瓦房(後經七三年改建)。父親長期做鄉村工作,母親操持全部的農活和家務。爲了家庭的幸福與兒女們的成長,母親飽受了人生之苦。
母親爲人善良,是一個可以損己而利的人。她雖然家務纏身,卻任勞任怨。她待人和藹,很少打罵孩子。我們的孩提時代,卻是最留戀母親溫馨的懷抱。每天最幸福的時候便是傍晚時分,母親操持完一天的家務,伴着一盞昏暗的油燈在靜靜的夜晚哼着眠歌伴我們入睡。時至今日,我們仍感覺到母親對我們青少年時代,特別是幼年時代產生的深深影晌。在我們眼裏,母親永遠是一個吃苦耐勞,剛強堅韌的女性。母親的嘉言懿行匯成了孩子們生命之海的最初源頭。
母親善良,還表現在她富有同情心。如果她看到有比自己更窮的人需要幫助,會毫不吝惜地加以賙濟和照顧,雖然自家的溫飽尚成問題;而對爲實不仁,爲官不正者,母親則是滿腔痛恨。母親由於坦蕩無邪,剛正不阿的人格風貌直麪人生,以堅韌的對正義的追求與赤子般誠心,贏得人們的廣泛尊敬。
母親雖然沒有念過書,但她具有不凡的教子觀。她總是把對兒女的品德教育放在首位,要求兒女以真、善、美爲本。常常以小事教育兒女明辨是非,教育兒女做人要行得正,立得直。母親常對我們說:“家雖清貧,但鄰里和睦,閤家歡洽,這是什麼錢也買不來的呀!”母親的這些教育使我們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時時受益。
母親就是這樣,在孩子們稍識人事起,就把愛的種子播入孩子們的心田。這種愛,逐漸成爲支撐兒女們事業與人生的精神支柱。
孩子們要成材,光有愛心還不夠,高尚的氣節與遠大的志向是推動孩子們成長不可缺少的動力。母親深深懂得這一點,並把它貫注於每日每時對孩子的養育之中。孩提時代,我們經常聽她講述“蘇武牧羊”“木蘭從軍”“岳母刺字”“天祥就義”故事。以此教育我們長大以後要好好做人。
由於我家人口多,父親又長期在外,家裏的擔子主要落在我母親肩上。爲了維持全家人的生計,母親一年到頭辛苦操勞,精打細算。全家老小一年四季的衣裳都是她親手縫補或酌情安排縫製。縫製的衣服也是老大穿過後傳老二穿。儘管這樣,家裏依然是入不敷出。常常靠養雞賣蛋的錢來支撐着家裏的生活開支。記得有一次,一個下雨天,她帶着我和弟弟在一邊縫補破爛衣服,補得青一塊,白一塊,她告誡在一旁的我們說:“笑爛不笑補,窮日子靠自己。”由於母親的言傳身教,使我們從小養成了熱愛勞動,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
母親一方面善良老實;另一方面她爲人剛正不阿,好打抱不平,每當別人無端欺侮時,她總是勇敢地衝出去反擊討回公道,家裏雖然窮,但窮得有骨氣。她告訴兒子:“人窮不能志短。”她從不奉誠討好“富紳官吏”。這一點也深深地感染着兒女,據說我姐姐五歲那年,全村的大人小孩都去看熱鬧,姐姐哥哥她們不能去,她深有感觸地對兒女說:“好崽,窮人見官就背時(即要倒黴),我們作田夫子靠手靠土。”母親對兒女從小所進行的品德教育,體現了她卑視官場,不慕官祿,不畏權貴,正氣凜然,鐵骨錚錚的倔強性格。
母親在注重兒子品德教育的同時,她也竭盡全力支持兒女讀書學藝。她和天底下所有的父母一樣都希望兒女長大後能有所作爲。
當孩子開始嚷嚷着要上學堂去讀書,家裏拿不出學費時,母親焦慮得不住嘆氣。當母親發現兒女個個都有學習天賦並有強烈的求知慾時,便改變了當初只想讓兒女識幾個字將來當個農田好把式的想法,決心供他們讀書,可學費從哪裏來呢?細心的母親發現每天燒火用的稻草上或多或少地殘留着一些穀粒,於是,她每天不斷地摘取穀粒,聚少成多,餵雞生蛋,再加上節衣宿食,終於讓孩子如期上了學堂。
母親沒有文化,長期勞作,使她深深懂得沒有文化的難處。她因此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從小好好讀書,學成後找到一份體面的事情做做,過上好日子。
幾乎每個孩子都是在七八歲左右上的學。入學前,母親高高興興爲每個孩子上學舉行啓蒙儀式:煮上三個紅皮雞蛋,說吃下去,升學考試能夠連中“三元”。同時,她又用白米飯,蔥和蒜,供奉聖人祖宗,祈求聖人祖宗賜給孩子以聰明。最後把蛋、蔥、蒜袋入孩子的書包背去上學。
聽見孩子朗朗讀書聲,她寧肯自己吃苦,也要讓兒女讀好書。清油燈下,母親正在縫補着衣裳,孩子就坐在身旁看書,母親正在縫補着衣裳,孩子就坐在身旁看書,母親不禁陷入沉思:“唉,孩子運氣不好,趕上這個讀書無用論的年代。”想到這,母親情不自禁地長嘆一聲。那個年代,由於取消了大學聯考制度,鄉下入學後能完成學業的很少。
看着孩子一日一日地成長,一日一日地懂事。她總是默默坐在一旁,邊做針線活,含笑地看着孩子。一股暖流從心頭涌起。她把千分的摯情,萬般的慈愛,一針針、一線線縫進了孩子的衣衫。
光陰似箭,一晃孩子都長大了。“孩子,這麼晚還不睡覺。”看着屋子裏亮着燈,孩子正聚精會神地看書,母親欣慰地說:“孩子,好文章就該多讀些,它能告訴你做人的道理。”母親也打心眼裏喜歡。但她卻從沒有誇獎過孩子,反而更加教育孩子她把疼愛放在心底,只在平日的飯菜裏特意給孩子加上些平日吃不到的豆腐,魚,蛋。母親無聲的愛意,更增強了孩子讀書的動力。

1966年,老大高中畢業,69年參加工作。老二70年參了軍,73年退伍在家種田。姐姐75年高中畢業,當上了村辦教師。87年憑她以前在校的功底考取師範,成爲了一名正式教師。老三79年去學了木匠,以後也進了工廠。接着,他們又陸續取妻(嫁人)生子。由於73年房屋修建改建,家裏的生活益發比過去困難。爲了下面幾個孩子的前途,被生活折磨得清瘦的母親,毅然地咬咬牙,對兩個小兒子說:“家裏再窮,也要支持你們讀書。”母親的話語,像一粒種子,像一顆石子落進了孩子幼小的心靈,激起了層層漣漪。做孩子的只有發奮讀書,才能報答母親的厚愛,母親看到孩子讀書用功,聰明好學總是把講過的書背熟,自然是既高興又心疼。她能爲孩子做的便是每天在燈下陪着,手裏做針線活。同時,她也深深明白:要使孩子真正成爲一個有所作爲的人,學業上的進取固然重要,人格的培養更是不容忽視。正當孩子長大了懂點事的時候,母親便安排孩子幹些活兒。那時,放牛、漫天遍野去拾柴草、豬食,烈日曬着稚嫩的手和腦,荊棘刺破了雙手,樹樁扎爛了雙腳。母親含着眼淚,用熱水敷平孩子身上的腫塊,挑去一根又一根的荊棘。母親的心裏涌起的是一個母親的無限柔情與欣慰。她知道,幼小的心靈,不僅需要風雨的錘鍊,更需要意志的磨礪。



12歲時,我和弟弟----母親的兩個最小的孩子也先後進入了中學學習。1977年國家恢復大學聯考制度,孩子更是發奮苦讀,孩子們的聰明穎異,爲在校師生所讚歎。
兩個人就讀的中學離家都較遠。一般除週末回家一次外,平時都是在學校端飯,週末從家裏帶些乾菜下飯。吃飯時,是孩子們最高興最熱鬧的時候,他們有錢的可以買到各式各樣的菜。而我們窮苦家的孩子嚼着蘿蔔乾也是有滋有味的。一日、二日,天天如此。有的夥伴,甚至老師有些不忍說:“吃點我們的菜吧。讀書挺辛苦,適當帶些好吃的。”而回答卻是“不用,我娘說,‘粗食布衣,爲養性之本,經得起磨礪,方成得了人。’”
公元1982年,1984年,母親的兩個最小的兒子不負重望,分別考取了工科大學,醫科大學,加上1987年姐姐憑着以前在校的功底考取了師範。一個個喜訊傳來,震動全鎮,爲鄉人注目,母親笑了。
出身望族,卻自甘清寒。母親的辛勞沒有白費,孩子們的學業成功給了她以最大的回報與安慰。
當兩個孩子第一次離家到遠處去求學跨出家門的那一刻,母親多少有些猶豫,有些牽腸掛肚:“兒啊,放心地去吧,記住娘說的話,好男兒志在四方。”就這樣,孩子揹負着母親的期望走了。
每年歲末,全家在一起團圓歡度春節的時候。除夕那天,我們都要做兩件非常有意義的事:一是寫春聯,二是爲祖輩燒香掛紙。那天,兄弟們在客廳裏揮毫作書時,母親總要站在旁邊靜靜地觀看一會。父親練就了一手好書法,母親常常要求我們要練好字。特別是父親逝世以後,母親常常談論得就更多了。她語重心長地對我們說:“孩子,練字可是來不得半點偷懶啊!字是由一點一劃組成,一點寫工整了,一個字纔會工整,字字工整了,一行才工整,行行工整了,全篇纔會有氣勢。萬萬不可湊合而成啊!”她還常常提示苦練就能補上這一奧祕,如今,看見我們的書法有些進步,她也覺得欣慰。
1985年10月20日(農曆九月初七)零晨2時分,父親由於年邁體弱,積勞成疾,離我們遠去。那年除夕,我們非常懷念父親,在我們的心目中,父親他心地善良,富有農村工作經驗,說話極富感召力,他既善於謀劃、組織、外交,幹農活,又精擅會計、書法、樂器,爲鄉村的農業生產、山林綠化、水利建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我們打算隆重祭奠父親,母親很受感動,給我們講祭而豐不如養而薄的道理,她輕聲地對我們說道:“孝是心底親情的流露,任何東西都替代不了,更不是做給別人看的。”
就是在平時,家裏偶爾有美酒佳餚時,她也傷感淚下:“過去家裏貧窮,沒有好酒好菜,現在有了,可惜你父親卻無福享用……”母親說這些話時,聲音哽咽,極富感情,母親的話深深地刻在我們的腦海裏。想到父親一生操勞,做孩子的還來不及好好孝敬他老人家,眼裏禁不住淚水橫流,悲痛難忍。後來,隨着年齡增長更是常常懷念父親。
在母親和家人親人的支持下,我們兩個做小的分別經過四年和五年的嚴謹勤奮的學習和實踐,終於完成了學業,並雙雙獲得工學士,醫學士。一個1986年大學畢業,一個1989年大學畢業。
以後各自分配了工作,幾年後又各自安了自己的家,正當孩子的事業也開始嶄露頭角的時候,母親又開始了對我們進行更深層的教育。
記得1991年我當科長的那一年,母親趁機同我作了一次長談:“如果有一天你爲官,就應該像你父親那樣,心存仁愛,做個清官。世上有許多窮人好人被欺壓遭陷害,你要分清是非曲直,爲他們作主。”她特別提到我父親。她說:“你父親當幹部一生清廉儉樸,清廉自守,卻很願意幫助別人,還喜歡接待賓客,他的俸祿原本微薄,因而常常沒有剩餘,但從來不取非份之財,爲人處事極講原則。”她最後特別要求我們爲人處事必須要有自己的主見和原則,不要隨聲附和,隨波逐流,在生活上則要勤勞節儉。
由於我身居科長之位,應酬頻繁。加上年輕氣盛,與朋友、家人飲酒時,往往欲罷不能,酒後怠慢賓客醉語侮人,自己酒醒後悔恨交加受到母親嚴厲責備,母親教戒我說:“飲酒無度,開罪賓客是其次,因醉而失職可是大事,倘不痛改,放縱心志,那麼,修身養性從何談起?一生事業必將無望。我只有謹聆肅聽,接受教訓,表示今後不再飲酒。不料,母親卻說:“絕酒不飲,也未必。事情在人不在酒。好友歡聚,酒能助興;臨事決斷,酒能鼓氣。成事敗事,全在飲酒之人有沒有理智,能不能自制。古代聖賢說得好:‘自知者明,自制者勇,自勝者強。’又豈但飲酒一事,一切事都無不如此。”我懂後牢牢記住母親的教誨。
我們自幼家境貧寒,全仗母親半世操勞,才得以長大成人。於情於理。苦了大半輩子的母親,總算熬出頭了,然而,看着母親那一天比一天消瘦衰老的面龐,望着那幽暗的燈光下,細心縫補的頻頻振額的白髮,不禁眼睛溼潤,想起來心中不由泛直起一片酸楚,然而,正是這一切,才使孩子們奮發向上,好好做人,以報母親的深思。

自1993年最小的弟弟成家後,大哥早在1987年蓋起了新房,二哥是蓋起新房後弟弟才結婚的,三哥也於1994年蓋成了新房,我1992年單位集資分配到套房。除了這些家業外,母親六個孩子中,大學文憑的二個,中專文憑的一個。高中文憑的二個,國中文化的一個。他們之中。三個是幹部,二個是工人,一個是農民。有獲高級工程師的、主任醫師的、高級教師的、並都有了自己的孩子,孩子中最大的孩子於1996年考取了大學,開了孫子輩的好頭。
母親對孩子們包括孫男孫女的學業、事業成功無不感到欣慰。
記得母親70歲壽辰時候,母親生活依然清苦。作爲孩子,總覺得對不起母親,因而孩子們斟酌再三,決意在母親壽辰之際,辦幾桌像樣的酒菜,請一些親朋,讓老人家高興高興,也算略盡孩子們的些許孝心。然而,窮人大學生的母親,由於過貫子清貧日子,十多年的寡居艱辛(雖然後來也出來爲我們帶大孩子)更煉就了她堅忍不撥的性格。在母親的要求下,僅限於全家在一起共歡。
當孩子仕途受子挫,也是遇事不驚,談笑自如。做孩子的原來擔心母親承受不子這個打擊,沒想到母親反過來還寬慰孩子。她說:“家裏貧窮,我已經習慣了,只要能安然處之,我也就心安了。”母親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即使孩子頗有地位,她還是儉樸辛勤如故,對兒子的嚴格要求也一如既往。
晚年,她仍堅持自食自力,過着儉樸的生活。
人情的冷暖,事態的炎涼,使孩子們過早地體驗了生活的艱辛。也爲日後更爲清醒,更爲堅強地面對種種磨難。更使孩子們對母親充滿了崇敬和熱愛。
母親,她就像大樹,枝繁葉茂地爲兒女們遮風擋雨;她更像大海,包容所有的悲傷與痛苦。她用全部的關愛爲我們撐起了一片明朗的天空,寄我們順利成長。
母親她雖然不能給兒女鋪出一條錦繡前程,也沒有萬貫家財傳給兒女,但是母親留給兒女的精神財實和高尚人格,卻是無價的。如果沒有母親的竭力支持,兒女也就沒有今天輝煌的業績。
應該說是母親這般溫暖的不倦的風,幫我們不斷拂去心頭的迷惘,吹散頭頂的陰霾,纔有了這一片晴空。
母親是家庭中對我們影響最深的人。她的音容笑貌,對我們的品德教育和對我們事業的全力支持,我們是永志難忘,母親步入第七十四個年頭,我們做孩子的只有好好地孝敬我們的母親--敬愛的母親!
修家譜之際,作此篇以勵志全家,更慰藉母親!

母親肖梅花,1924年12月17日生於吉安縣鳳凰鄉文陂村孫家芫一個書香門第,是個獨生女。母親15歲時許配比她大一歲的我父親,17歲時與父親結爲夫妻。
母親的童年是幸福的。她自小心性聰穎,熱愛戶外活動。尤其喜歡看戲,聽大人講故事。母親在孃家就能幹家務,在出落得健壯能幹的同時,她還蘊含着幾分聰慧和從容,孃家裏的人都喜歡她,父母更視她爲掌上明珠。母親在孃家雖然沒有讀過書,然而靠着書香之家的耳濡目染,卻也明白人世間的許多事情。
母親自嫁到西溪後,就熱愛這片天地。耕種下田,侍候公婆,相處兩姑,佐夫相子,照料家務,樣樣事她都拿得起,放得下。全然沒有富家女子的驕奢習氣。祖父脾氣有些乖戾,家中老小敬而遠之。可母親每日端水,煮飯,掃地。祖父、祖母他們整日笑逐顏開。母親平生信佛,每逢七年級、十五都要在堂屋正中燒香拜佛,乞求一家平安。她飽滿的長圓臉上,額頭高潔,一雙黑黑的大眼炯炯有神,卻又分明慈眉善目,端莊祥和。
母親一共生下了八男二女十一個孩子,可惜倖存下來的只有現在的五男一女。
據父親講:大哥出生那年,我祖父的祖父繼清祖墳前長出幾根新竹,預示着將來我家人丁茂盛。四九年,母親在孃家的資助下,與父親共同建造了一櫟一廳一直一廚的土木瓦房(後經七三年改建)。父親長期做鄉村工作,母親操持全部的農活和家務。爲了家庭的幸福與兒女們的成長,母親飽受了人生之苦。
母親爲人善良,是一個可以損己而利的人。她雖然家務纏身,卻任勞任怨。她待人和藹,很少打罵孩子。我們的孩提時代,卻是最留戀母親溫馨的懷抱。每天最幸福的時候便是傍晚時分,母親操持完一天的家務,伴着一盞昏暗的油燈在靜靜的夜晚哼着眠歌伴我們入睡。時至今日,我們仍感覺到母親對我們青少年時代,特別是幼年時代產生的深深影晌。在我們眼裏,母親永遠是一個吃苦耐勞,剛強堅韌的女性。母親的嘉言懿行匯成了孩子們生命之海的最初源頭。
母親善良,還表現在她富有同情心。如果她看到有比自己更窮的人需要幫助,會毫不吝惜地加以賙濟和照顧,雖然自家的溫飽尚成問題;而對爲實不仁,爲官不正者,母親則是滿腔痛恨。母親由於坦蕩無邪,剛正不阿的人格風貌直麪人生,以堅韌的對正義的追求與赤子般誠心,贏得人們的廣泛尊敬。
母親雖然沒有念過書,但她具有不凡的教子觀。她總是把對兒女的品德教育放在首位,要求兒女以真、善、美爲本。常常以小事教育兒女明辨是非,教育兒女做人要行得正,立得直。母親常對我們說:“家雖清貧,但鄰里和睦,閤家歡洽,這是什麼錢也買不來的呀!”母親的這些教育使我們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時時受益。
母親就是這樣,在孩子們稍識人事起,就把愛的種子播入孩子們的心田。這種愛,逐漸成爲支撐兒女們事業與人生的精神支柱。
孩子們要成材,光有愛心還不夠,高尚的氣節與遠大的志向是推動孩子們成長不可缺少的動力。母親深深懂得這一點,並把它貫注於每日每時對孩子的養育之中。孩提時代,我們經常聽她講述“蘇武牧羊”“木蘭從軍”“岳母刺字”“天祥就義”故事。以此教育我們長大以後要好好做人。
由於我家人口多,父親又長期在外,家裏的擔子主要落在我母親肩上。爲了維持全家人的生計,母親一年到頭辛苦操勞,精打細算。全家老小一年四季的衣裳都是她親手縫補或酌情安排縫製。縫製的衣服也是老大穿過後傳老二穿。儘管這樣,家裏依然是入不敷出。常常靠養雞賣蛋的錢來支撐着家裏的生活開支。記得有一次,一個下雨天,她帶着我和弟弟在一邊縫補破爛衣服,補得青一塊,白一塊,她告誡在一旁的我們說:“笑爛不笑補,窮日子靠自己。”由於母親的言傳身教,使我們從小養成了熱愛勞動,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