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描寫類詩句>描寫風的詩句>

關於風的詩句—《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描寫風的詩句 閱讀(2.96W)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原文

關於風的詩句—《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羣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爲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脣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

牀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賞析

這首詩可分爲四節。

第一段中共有五句,句句押韻,“號”、“茅”、“郊”、“梢”、“坳”五個開口呼的平聲韻腳傳來陣陣風聲。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勢迅猛。“風怒號”三字,音響宏大,猶如秋風咆哮。一個“怒”字,把秋風擬人化,從而使下一句不僅富有動作性,而且富有濃烈的感情色彩——詩人好不容易蓋了這座茅屋,剛剛定居下來,秋風卻怒吼而來,捲起層層茅草,使得詩人焦急萬分。

“茅飛渡江灑江郊”的“飛”字緊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沒有落在屋旁,卻隨風“飛”走,“飛”過江去,然後分散地、雨點似地“灑”在“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很難弄下來;“下者飄轉沉塘坳”,也很難收回來。“卷”、“飛”、“渡”、“灑”、“掛罥”、“飄轉”,一個接一個的動態不僅組成一幅幅鮮明的圖畫,而且緊緊地牽動詩人的視線,撥動詩人的心絃。

詩人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並沒有抽象地抒情達意,而是寓情意於客觀描寫之中。這幾句詩所表現的場景是:一個衣衫單薄、破舊的乾瘦老人拄着柺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風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層又一層地捲了起來,吹過江去,稀里嘩啦地灑在江郊的各處。他對大風破屋的焦灼和怨憤之情,不能不激起讀者心靈上的共鳴。  第二段中共有五句,這是前一節的發展,也是對前一節的補充。

前節寫“灑江郊”的茅草無法收回,除此以外,還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茅草,但卻被“南村羣童”抱跑了。“欺我老無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詩人不是“老無力”,而是年當壯健有氣力,自然不會受這樣的欺侮。“忍能對面爲盜賊”,意思是,羣童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盜賊。但其實,這不過是表現了詩人因“老無力”而受欺侮的憤懣心情而已,決不是真的給“羣童”加上“盜賊”的罪名,要告到官府裏去辦罪。所以,“脣焦口燥呼不得”,也就無可奈何了。用詩人杜甫的《又呈吳郎》一詩中的話說,這正是“不爲困窮寧有此”,詩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窮,就不會對大風颳走茅草那麼心急如焚;“羣童”如果不是因爲他十分困窮,也不會冒着狂風抱走那些並不值錢的茅草。這一切,都是結尾的伏線。“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博大胸襟和崇高願望,正是從“四海困窮”的現實基礎上產生出來的。

“歸來倚杖自嘆息”總收一、二兩節。詩人大約是一聽到北風狂叫,就擔心蓋得不夠結實的茅屋發生危險,因而就拄杖出門,直到風吹屋破,茅草無法收回,這才無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當然又與“老無力”照應。“自嘆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詩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他自己在嘆息,未引起別人的同情和幫助,則世風的淡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嘆息”的內容,也就十分深廣。當他自己風吹屋破,無處安身,得不到別人的同情和幫助的時候,分明聯想到類似處境的無數窮人。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跟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