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典語錄>經典語錄>

名人傳摘抄語錄加賞析

經典語錄 閱讀(1.31W)

名人傳現已被選中爲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名著閱讀。那我們來看一看名人傳有哪些經典的語錄吧。以下是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的名人傳摘抄語錄加賞析,希望你喜歡。

名人傳摘抄語錄加賞析

名人傳摘抄語錄【精選版】

1) 親愛的貝多芬!多少人已讚頌過他藝術上的偉大,但他遠不止是音樂家中的第一人,而是近代藝術的最英勇的力。對於一切受苦而奮鬥的人,他是最大而最好的朋友。當我們對着世界的劫難感到憂傷時,他會到我們身旁來,好似坐在一個穿着喪服的母親旁邊,一言不發,在琴上唱着他隱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當我們對德與惡的庸俗鬥爭到疲憊的辰光,到此意志與信仰的海洋中浸潤一下,將獲得無可言喻的裨益。他分贈我們的是一股勇氣,一種奮鬥的歡樂……

賞析:這一段是《貝多芬傳》的最後一段,是這一部分的總結。貝多芬的偉大不僅在於他是最傑出的音樂家,而是因爲他的音樂是爲苦難的人們而寫的。他隱忍自己的痛苦,卻用他以痛苦換來的歡樂來安慰人們,給人們勇氣和力量。這段話概括了貝多芬的音樂的本質。

2) 君主與公卿儘可造就教授與機要參贊,儘可賞賜他們頭銜與勳章;但他們不可能造就偉大的人物,不能造成超臨庸俗社會的心靈……而當像我和歌德這樣兩個人在一起時,這般君侯貴胄應當感到我們的偉大。昨天,我們在歸路上遇見全體的皇族。我們遠遠裏就已看見。歌德掙脫了我的手臂,站在大路一旁。我徒然對他說盡我所有的話,不能使他再走一步。於是我按了一按帽子,扣上外衣的鈕子,揹着手,望最密的人叢中撞去。親王與近臣密密層層;太子魯道爾夫對我脫帽;皇后先對我打招呼——那些大人先生是認得我的。爲了好玩起見,我看着這隊人馬在歌德面前經過。他站在路邊上,深深地彎着腰,帽子拿在手裏。事後我大大地教訓了他一頓,毫不同他客氣……

賞析:這一段是貝多芬在書信中寫到與歌德一起散步遇到皇親國戚時的情景。其中"揹着手"和"撞"等十分傳神的描寫,活靈活現地寫出了他對皇親國戚滿不在乎的態度,最集中地表現了貝多芬的叛逆性格。當然貝多芬和歌德的處境不同,對他們進行比較時要全面分析。

3) 俄羅斯的偉大的心魂,百年前在大地上發着光焰的,對於我的一代,曾經是照耀我們青春時代的最精純的光彩。在十九世紀終了時陰霾重重的黃昏,它是一顆撫慰人間的巨星,它的目光足以吸引並慰撫我們青年的心魂。在法蘭西,多少人認爲托爾斯泰不止是一個受人愛戴的藝術家,而是一個朋友,最好的朋友,在全部歐羅巴藝術中惟一的真正的友人。既然我亦是其中的一員,我願對於這神聖的回憶,表示我的感激與敬愛。

賞析:這段話運用深情熱烈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托爾斯泰的欽佩與讚美。他把托爾斯泰比作巨星,表現了托爾斯泰無可比擬的影響力。甚至光是回憶就讓作者感到感激了,作者對托爾斯泰的敬意可見一斑。

4) 他對於民衆的愛情,好久以來已使他體味通俗言語之美。童時他受過行乞說書者所講的故事的薰陶。成人而變了名作家之後,他在和鄉人的談話中感到一種藝術的樂趣。

賞析:這段話繼續交代列夫托爾斯泰文學語言特點的成因。作者從童年說起,慢慢推究對成長之後寫作的影響。不斷強調對民衆的融入,表現了列夫托爾斯泰文學作品裏語言的通俗以及對民衆的青睞之情。

5) 心靈的房間,不打掃就會落滿灰塵。蒙塵的心,會變得灰色和迷茫。我們每天都要經歷很多事情,開心的,不開心的,都在心裏安家落戶。心裏的事情一多,就會變得雜亂無序,然後心也跟着亂起來。有些痛苦的情緒和不愉快的記憶,如果充斥在心裏,就會使人委靡不振。所以,掃地除塵,能夠使黯然的心變得亮堂;把事情理清楚,才能告別煩亂;把一些無謂的痛苦扔掉,快樂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間。

賞析:人,只有量力而行,該放就放,當止則止,才能在輕鬆快樂的節奏中,收穫真正應該屬於自己的那份成功。

名人傳摘抄語錄【最新版】

1) 人生如夢。生命從無到有,又從有走向無,生生死死,構成社會和世界。從人生無常這一點來說,人生有如夢幻。因此,一個人只有活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纔不枉到這世界上走一回。"浮生若夢","人生幾何",從生命的短暫性來說,人生的確是一場夢。因此如何提高生活的質量,怎樣活得有意義,便成了人們的一個永久的話題;"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與永恆的自然相比,人生不過是一場夢。

賞析: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在這大自然的包容中,在這歷史的長河中,"人過留跡,雁過留聲",人來到這世界上走一遭,應當留下一點足跡,一點與山河同在的精神。

2) 我多祝福你能常在我的身旁!你的貝多芬真是可憐已極。得知道我的最高貴的一部分,我的聽覺,大大地衰退了。當我們同在一起時,我已覺得許多病象,我瞞着,但從此越來越惡化……還會痊癒嗎?我當然如此希望,可是非常渺茫;這一類的病是無藥可治的。我得過着淒涼的生活,避免我心愛的一切人物,尤其是在這個如此可憐、如此自私的世界上!我不得不在傷心的隱忍中找棲身!固然我曾發願要超臨這些禍害,但又如何可能?

賞析:這一段是貝多芬寫給友人阿芒達牧師的信。耳聾對於音樂家來說是無法彌補的災難,不但影響工作,而且使他從此過着孤獨淒涼的生活,還可能受到敵人的污衊。這段話概括了貝多芬由於耳聾引起的一切痛苦,他由此更深刻地體會到世界的可憐和自私。

3) 承受幸福。幸福需要享受,但有時候,幸福也會輕而易舉的擊敗一個人。當幸福突然來臨的時候,人們往往會被幸福的旋渦淹沒,從幸福的顛峯上跌落下來。承受幸福,就是要珍視幸福而不是一味的沉澱其中,如同面對一罈陳年老酒,一飲而盡往往會爛醉如泥不省人事,只有細品慢咂,纔會品出真正的香醇甜美。

賞析:人生是一種承受,需要學會支撐。支撐事業,支撐家庭,甚至支撐起整個社會,有支撐就一定會有承受,支撐起多少重量,就要承受多大壓力。

4) 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謠。不要抱怨生活給予了太多的磨難,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滾,就會失去雄渾,沙漠如果失去了飛沙的狂舞,就會失去壯觀,人生如果僅去求得兩點一線的一帆風順,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賞析:微笑着彈奏從容的絃樂,去面對挫折,去接受幸福,去品味孤獨,去戰勝憂傷。

5) 我可以把我的友誼在水彩畫幅創作的光彩熠熠,衷情中義。也許有一天,當時間流逝,早已不小心掉進了遺忘的心湖。記憶的湖水沖淡了美麗的色彩,淡卻了當年的鐵膽錚錚之情,笑傲江湖,乘風破浪。那幅畫早已變的卻是齷齪不堪,不得不令人深深惋惜。也許是女媧給人類創造了甜美彩畫,怕人類不珍惜,加點神水的斑跡,希望給人類帶來多姿多彩的畫面,在坎坷中鍛造人類的靈性吧。

賞析:真不知是人心暫時停留了人生水彩的保值期,還是歲月沖淡了人生水彩的奪目光環。

6) 不要在人我是非中彼此摩擦。有些話語稱起來不重,但稍有不慎,便會重重地壓到別人心上;當然,也要訓練自己,不要輕易被別人的話扎傷。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擴展它的寬度;不能改變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時時展現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預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順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盡心。

賞析: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爲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爲他計較的少。多是負擔,是另一種失去;少非不足,是另一種有餘;捨棄也不一定是失去,而是另一種更寬闊的擁有。

7) 苦樂全憑自已判斷,這和客觀環境並不一定有直接關係,正如一個不愛珠寶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極其重視虛榮的環境,也無傷她的自尊。擁有萬卷書的窮書生,並不想去和百萬富翁交換鑽石或股票。滿足於田園生活的人也並不豔羨任何學者的榮譽頭銜,或高官厚祿。

賞析:你的愛好就是你的方向,你的興趣就是你的資本,你的性情就是你的命運。各人有各人理想的樂園,有自已所樂於安享的花花世界。

8) 對於心靈來說,人奮鬥一輩子,如果最終能掙得個終日快樂,就已經實現了生命最大的價值。有的人本來很幸福,看起來卻很煩惱;有的人本來該煩惱,看起來卻很幸福。活得糊塗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煩惱。這是因爲,清醒的人看得太真切,一較真兒,生活中便煩惱遍地;而糊塗的人,計較得少,雖然活得簡單粗糙,卻因此覓得了人生的大境界。

賞析:人生的煩惱是自找的。不是煩惱離不開你,而是你撇不下它。每個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別人眼裏。

名人傳作品內容

作品總述

此傳記裏的三人,一個是德國的音樂家貝多芬,一個是意大利的雕塑家、畫家、詩人米開朗基羅,另一個是俄國作家、思想家、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雖然各自的事業不同,貢獻不同,所處時代和國家也不同,但他們都是偉大的天才,都是各自領域裏的偉人。他們在肉體和精神上經歷了人生的種種磨難,卻爲創造不朽的傑作貢獻了畢生的精力。他們或有病痛的折磨,或有遭遇的悲慘,或有內心的慌感矛盾,或三者交疊加於一身,深重的苦惱,幾乎窒息了呼吸,毀滅了理智。他們之所以能堅持自己艱苦的歷程,全靠他們對人類的愛,對人們的信心。貝多芬供大家享樂的音樂,是他用痛苦換來的歡樂。米開朗基羅給後世的不朽傑作,是他一生血淚的凝聚。托爾斯泰在他的小說裏,描述了萬千生靈的渺小與偉大,描述了他們的痛苦和痛苦中得到的和諧,藉以傳播愛的種子傳達自己的信仰:“一切不是爲了自己,而是爲了上帝生存的人”;“當一切人都實現了幸福的時候,塵世纔能有幸福存在。”

貝多芬傳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德語: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0xx年3月26日),是一位集古典主義大成的德意志古典音樂作曲家,也是一位鋼琴演奏家、指揮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貝多芬出生在德國波恩,祖籍佛蘭德,自幼跟從父親學習音樂,很早就顯露了音樂上的才華,八歲便開始登臺演出。他一共創作了9首編號交響曲、35首鋼琴奏鳴曲(其中後32首帶有編號)、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絃樂四重奏、1部歌劇、2部彌撒、1部清唱劇與3部康塔塔,另外還有大量室內樂、藝術歌曲與舞曲。這些作品對音樂發展有着深遠影響。在東亞,貝多芬被尊稱爲“樂聖”。

貝多芬出生於貧寒的家庭,父親是男高音歌手,性格粗魯,愛酗酒,母親是個女僕。貝多芬本人相貌醜陋,童年和少年時代生活困苦,還經常受到父親的打罵。貝多芬十一歲加入戲院樂隊,十三歲當大風琴手。十七歲喪母,他獨自一人承擔着兩個兄弟的教育的責任。

1792年11月貝多芬離開了故鄉波恩,前往音樂之都維也納。不久,痛苦叩響了他的生命之門,從1796年開始,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響,聽覺越來越衰退。起初,他獨自一人守着這可怕的祕密。1820xx年,他愛上了一位名叫朱麗埃塔的姑娘,但由於自己的殘疾(此時他已耳聾)以及朱麗埃塔的自私、虛榮,兩年後她嫁給了一個伯爵。肉體與精神的雙重摺磨,都反映在他這一時期《幻想奏鳴曲》、《克勒策奏鳴曲》等作品中。席捲歐洲的革命波及了維也納,貝多芬的情緒開始高漲,這時的作品有《英雄交響曲》、《熱情奏鳴曲》、《命運交響曲》。

1820xx年5月貝多芬與布倫瑞克小姐訂婚,愛情的美好產生了一系列偉大的作品。不幸的是,愛情又一次把他遺棄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結婚了。不過這時貝多芬正處於創作的極盛時期,對一切都無所顧慮。他受到了世人矚目,與光榮接踵而來的是最悲慘的時期:經濟困窘,親朋好友一個個死亡離散,耳朵也已全聾,和人們的交流只能在紙上進行。面對生活苦難,似乎沒有什麼能使貝多芬屈服,以自己的創作風格扭轉了維也納當時輕浮的作風。

1820xx年3月26日,貝多芬在風雪交加的日子與世長辭。

貝多芬語錄

1、竭力爲善,愛自由甚於一切,即使爲了王位,也永不欺枉真理。

2、音樂應當使人類的精神迸發出火花。

3、沒有一條規律不會爲獲得”更美“的效果而被破壞。

4、最美的事,莫過於接近神靈而把他的光芒撒向人間。

5、按照我作曲的習慣,即使在製作器樂的時候,我眼前也會擺好全部的輪廓。

6、自由與進步是藝術的目標,正如在整個人生中一樣。即使我們現代人不及我們的祖先堅定,至少有許多事情已因文明的精煉而大大發展。

7、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因爲他不能使我屈服。

8、爲了追求更美的東西,我們能夠衝破任何規律的阻撓。

9、用痛苦換來的歡樂。

關於批評:

在藝術家的立場上,我從沒對別人涉及我的文字加以注意。——1820xx年致肖特

我和伏爾泰一樣想:“幾個蒼蠅咬幾口,絕不能羈留一匹英勇的奔馬。"——1820xx年致克萊因

至於那些蠢貨,只有讓他們去說。他們的嚼舌絕不能使任何人不朽,也絕不能使阿波羅指定的人喪失其不朽。——1820xx年致霍夫邁斯特

米開朗琪羅傳

(Michelangelo Bounaroti, 1475-1564),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建築師和詩人,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峯的代表。

1475年3月6日生於佛羅倫薩附近的卡普萊斯(卡波熱斯),父親是當地的一名法官,脾氣爆烈,但是懼怕上帝。母親在米開朗琪羅六歲的時候就死了。他13 歲進入佛羅倫薩畫家基爾蘭達約(Ghirlandaio)的工作室,後轉入聖馬可修道院的美第奇學院作學徒,在那兒他接觸到了古風藝術的經典作品和一大批哲人學者,併產生了崇古思想。時興的新柏拉圖主義和受到火刑懲處的多名我會教士薩伏那洛拉給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影響。米開朗基羅最初本無意做一位畫家,他的志向是成爲一位雕刻家,並且只在意"雕"而不在意"塑":像人們掙脫自己的肉體束縛一樣,獲得存在的形式。這正是新柏拉圖主義的教條。

雕塑家、繪畫家、詩人兼建築師:

(在《語文新課標必讀叢書》中翻譯爲《米開朗琪羅傳》)

米開朗琪羅(意大利語:Michelangelo,1475-1564),全名米開朗琪羅·迪·洛多維科 Buonarroti Simoni。意大利雕塑家、建築師、畫家和詩人。他與列奧納多·達芬奇和拉斐爾並稱“文藝復興三傑”,以人物“健美”著稱,即使女性的身體也描畫得肌肉健壯。米開朗琪羅脾氣暴躁,不合羣,和達·芬奇與拉斐爾都合不來,經常和他的恩主頂撞,但他一生追求藝術的完美,堅持自己的藝術思路。他於1564年在羅馬去世,他的風格影響了幾乎三個世紀的藝術家。小行星3001以他的名字命名。

該傳記分上下闋,上闋“搏鬥”,下闋“放棄”和尾聲“死”。1475年3月6日,米開朗琪羅出生於意大利

卡森蒂諾的卡普雷賽,父親是法官。母親在他六歲時便死去,米開朗琪羅被寄養在一個石匠的妻子家裏。十三歲時,他進入多梅尼科·吉蘭達約的畫室。據說由於他的成績優秀,他的老師爲之嫉妒。一年後他們分手了,米開朗琪羅轉入另一所雕塑學校。不久,由於宗教信仰的衝突,他離開了那裏。後來,他又先後到過威尼斯、羅馬等名城,雕塑水平不斷地得到了提高。

1520xx年3月,米開朗琪羅被他人鼓動。教皇讓他去畫西斯廷教堂的天頂畫。此後幾年,他一直受着歷任教皇的差遣,攜帶着痛苦去創作他並不滿意的作品。1520xx年米開朗琪羅捲入了一場革命的漩渦,差一點喪命。革命結束後,教皇克雷芒又將他從隱蔽的地方找了出來,米開朗琪羅不得不重新爲他所抗拒的人勞作。1537年9月克雷芒教皇駕崩,米開朗琪羅原以爲從此能安安靜靜地做自己的事了。但他剛到羅馬,又被他新主人——保羅三世抓住了。似乎命運註定他只能在無休止的干涉中替別人幹活。不僅如此,他的愛情也不太理想.

1564年2月12日,米開朗琪羅站了一整天來創作《哀悼基督》。14日他開始發燒,18日下午5時,這位傑出的雕塑家兼畫家永遠地離開了人世。

米開朗琪羅語錄

1:睡眠是甜蜜的,成了頑石更是幸福,只要世上還有羞恥與罪惡存在着的時候,不見不聞,無知無覺,便是我最大的幸福,不要來驚醒我!

2:終於從大理石的牢獄中解放出來了。

3:最近於浮雕的繪畫是最優秀的繪畫。

4:煩惱使我受着極大的影響……我一年多沒有收到月俸,我和窮困掙扎;我在我的憂患中十分孤獨,而且我的憂患是多麼多,比藝術使我操心得更厲害!

5:憂鬱症是我的歡樂

6:一千次歡樂也抵不上一次痛苦

7:我的肉體歸黃土,我的靈魂歸天堂,我的金錢歸窮人——最後

的遺言

8:幸福的精靈,以熱烈的愛情,使我垂死衰老的心,保持生命。

9:大衛用他的彈弓,我用我的弓箭。

托爾斯泰傳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俄語: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0xx年9月9日(儒略曆8月28日)—1920xx年11月20日(儒略曆11月7日))俄國小說家、評論家、劇作家和哲學家,同時也是非暴力的基督教無政府主義者和教育改革家。他是在托爾斯泰這個貴族家族中最有影響力的一位。托爾斯泰著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這幾部被視作經典的長篇小說,被認爲是世界最偉大的作家之一。高爾基曾言:“不認識列夫·托爾斯泰者,不可能認識俄羅斯。”1920xx年11月20日逝世。

列夫·托爾斯泰的人生不是一種享樂,而是一樁十分沉重的工作。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生命的意義只是在於助長人生的愛。列夫·托爾斯泰爲真理而進行的鬥爭不是爲了拯救自己,而是爲了拯救全人類。他執行這項任務,從而成了英雄,而且幾乎成了聖徒。他爲這項任務付出了生命,這使他成了一切人中最有人性的人。

他的全名爲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俄國作家、思想家,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偉大的文學家,19世紀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稱頌爲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也創作了大量的童話,是大多數人所崇拜的對象。他的作品描寫了俄國革命時的人民的頑強抗爭,因此被稱爲“俄國革命的鏡子”列寧曾稱讚他創作了世界文學中“第一流”的作品。他的作品《七顆鑽石》《跳水》《窮人》已被收入人教版和冀教版國小語文書。

列夫·托爾斯泰1820xx年8月28日出生於俄國圖拉省克拉皮文縣的亞斯納亞·波利亞納(今屬圖拉省曉金區)。他家是名門貴族,其譜系可以追溯到16世紀,遠祖從彼得一世時獲得封爵。父親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參加過1820xx年衛國戰爭,以中校軍銜退役。母親瑪麗亞·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謝·沃爾康斯基公爵的女兒。他一歲半喪母,九歲喪父。青少年時代的列夫·托爾斯泰,不僅常爲思想苦惱,還爲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絕望。1841年他的監護人姑母阿·伊·奧斯堅—薩肯去世後,改由住在喀山的祖母彼·伊·尤什科娃監護。於是他全家遷到喀山。

列夫·托爾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貴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入喀山大學東方系,攻讀土耳其、阿拉伯語,(俄羅斯殖民地)準備當外交官。期會考試不及格,次年轉到法律系。他不專心於學業,迷戀社交生活,同時卻對哲學尤其是道德哲學發生興趣,喜愛盧梭的學說及其爲人,並廣泛閱讀文學作品,受到盧梭、孟德斯鳩等啓蒙思想家影響。在大學時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學的優越性。1847年4月退學,回到亞斯納亞·波利亞納。這是他母親的陪嫁產業,在兄弟析產時歸他所有,他的漫長的一生絕大部分時間在這裏度過。

回到莊園後,他企圖改善農民生活,因得不到農民信任而終止。(結果這件事被果戈理諷刺後寫在《死魂靈》中)1849年4月曾到彼得堡應法學士考試,只考了兩門課就突然回家。次年秋天爲農民子弟興辦學校。11月起名義上在圖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職,次年12月被提升爲十四品文官,實際上卻周旋於親友和莫斯科上流社會之間。但他漸漸對這種生活和環境感到厭倦, 1851年,托爾斯泰來到高加索,羣山環抱的清明環境使他紛亂的大腦清醒過來。他創作出了《少年》(1857)、《青年》和《一個地主的早晨》(1856)等優秀作品。俄土戰爭期間,列夫·托爾斯泰曾親臨戰場,常常處於危險之境。在這樣的環境中,他仍然寫出了《塞瓦斯托波爾紀事》那樣令人激賞的作品。這一時期的托爾斯泰是比較充實而快樂的。

1851年4月底隨同服軍役的長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志願兵身份參加襲擊山民的戰役,後作爲“四等炮兵上士”在高加索部隊中服役兩年半。雖然表現優異,但也有賴親戚的提攜才晉升爲准尉。1854年3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隊。克里木戰爭開始後,自願調赴塞瓦斯托波爾,曾在最危險的第四號棱堡任炮兵連長,並參加這個城市的最後防禦戰。在各次戰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軍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優秀品質,加深了他對普通人民的同情,堅定對農奴制的批判態度。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進入文學界,其成名作:《少年》(1857),這些作品反映了他對貴族生活的批判態度,體現了“道德自我修養”主張和擅長心理分析的特色。從中篇小說《一個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義貴族立場,主張自上而下改革而在自己莊園試驗失敗的過程。

1857年托爾斯泰出國,看到資本主義社會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滅社會罪惡的途徑,只好呼籲人們按照“永恆的宗教真理”生活。這些觀點反映在其短篇小說《琉森》(1857)之中,後又創作了探討生與死、痛苦與幸福等問題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爲考察歐洲教育,列夫·托爾斯泰再度出國,結識赫爾岑,聽狄更斯演講,會見普魯東。他認爲俄國應在小農經濟基礎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會;農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貴族應走向“平民化”。

1863~1869年列夫·托爾斯泰創作了長篇歷史小說《戰爭與和平》,這是其創作歷程中的第一個里程碑。小說以四大家族相互關係爲情節線索,展現了當時俄國從城市到鄉村的廣闊社會生活畫面,氣勢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xx年之間發生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特別是1820xx年庫圖佐夫領導的反對拿破崙的衛國戰爭,歌頌了俄國人民的愛國熱忱和英勇鬥爭精神,主要探討俄國前途和命運,特別是貴族的地位和出路問題。小說結構宏大,人物衆多,典型形象鮮活飽滿,是一部具有史詩和編年史特色的鴻篇鉅製。

1862年列夫·托爾斯泰結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創作出了震動19世紀整個小說界的鉅著:《戰爭與和平》與《安娜·卡列尼娜》。但是,托爾斯泰是苦惱的:他本人擁有地位和財富,但他時常爲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難安;他同情下層民衆,又對他們缺乏信心。因此,他厭倦自己的生活,決心和自己的社會決裂,他又得不到人們的支持。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獨的。八十二歲的時候,他選擇了出走,並病死於一個小火車站上。

列夫·托爾斯泰語錄

1、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着只有他自己理解的東西。

2、心靈純潔的人生活充滿甜蜜和喜悅。

3、正確的道路是這樣:吸取你的前輩所做的一切,然後再往前走。

4、認識真理的主要障礙不是謬誤,而是他似是而非的真理。

5、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動物的生活。

6、如果忘卻自己而愛別人,將會獲得安靜、幸福和高尚。

7、信仰是人生的動力。

8、人類的使命在於自強不息的追求完美。

9、你沒有最有效地使用而把它放過去的那個鐘點是永遠不能回來了。

10.人必須是奴隸,只不過對人來說須選擇的是誰的奴隸這一問題,如果是自己情慾的奴隸,顯然是人自己的奴隸;如果是自己精神本源的奴隸,那不過是神的奴隸而已

三位名人中,列夫·托爾斯泰是羅曼·羅蘭的啓示者、引路人與指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