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勵志>職場勵志>

在職場中應該安逸的生活嗎

職場勵志 閱讀(3.04W)

如果你做的是你熱愛的事情,那你的效率會更高,並且在你的一生中你不會有一天將工作看成是一種負擔。在職場中努力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太安逸了可能會有不好的事發生,下面本站小編整理了職場中應該安逸的生活嗎,歡迎閱讀。

在職場中應該安逸的生活嗎

你是如何一步步被“舒服”殺死的?

文/美滋滋

半年前,前同事lastday向我告別,問起她離職原因。

她說有一天同事說,剛入職的時候她每天套裝加公主裙,把自己打扮得像個仙女;現在每天T恤加牛仔褲,連妝都不化就跑來上班。

一句玩笑話,讓她突然醒悟:“留在這裏一切安好,但我已經丟了自己的夢想”。

前輩的一個比喻讓我印象深刻:有些安逸就如同窩在沙發裏看肥皂劇——舒服,卻會因荒廢而自責;有些疼痛就如同SPA中心做按摩——難忍,但卻神清氣爽。

所謂“該不該跳出舒適區”,這怎麼算是個問題?簡直是道送分題。

舒適區未必真舒服,你只是懶又怕

大部分人願意蜷縮在舒適區是因爲貪戀那一份已經適應的“春光”,但閒適並不代表真舒適。

一位師妹,接受過最好的教育,大二就在創業公司和合夥人拼搏,別的同學還在爲考試努力的時候,她就已經參加了高管培訓班。

然而即使這樣,她仍在糾結父母讓他走上公務員體制道路的建議,而不是果斷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

按時上下班,單位管三頓飯,不擔心被辭退,中午還有時間上個瑜伽課——父母的理由是女孩子能想到的一切按部就班的生活都能在這裏實現。

這樣的話確實安穩,但是對她來說真的舒適嗎?

沒完沒了的報告,勾心鬥角的角逐,階級分明的關係,事業發展的天花板。事實上,任何一條都足以讓熱愛自由和挑戰的她抓狂。

感情又何嘗不是這樣。

很多人都有相近的經歷:當下的狀態已經明顯讓人不開心,卻因爲害怕打破既有關係一忍再忍。

我們投入了大量時間和精力,我們擔心轉換成本,我們不願意承認“投資”失敗的結局。

於是開始給自己找理由,告訴自己改變的潛在風險和保持現狀的益處。不斷向朋友傾訴或諮詢前輩,給自己找補更多的支持論據。

可現實是,當我們又維繫了一段時間後,也許諸多問題仍無一解決,還平添再次浪費時間的痛苦。

沒有誰的青春和生命可以隨意揮霍,“止損”是下一個投資的開始。

我非常欣賞華裔設計師王薇薇,她可以在63歲時候選擇結束20xx年的婚姻,並且毫無畏懼地公開與花樣滑冰冠軍的戀情。

王薇薇的外表從不符合我的眼緣,我也不認爲牽手小鮮肉是個可以標榜的話題。

然而這個不平凡的女人和她的藝術品卻有那麼大的魅力,讓我一個從青春期就決定不辦婚禮的人,能執意憧憬未來擁有一件VERAWANG的婚紗。

很多時候,我們固守的不是舒適,只是懶惰和怯懦。

跳出舒適區,你只會更快樂

當你勇敢地走出那一步,你會發現自己有多快樂。

一位好友讓我深有感觸。

大學時她曾是人大經院的前十名,畢業後在埃森哲諮詢順風順水做了一年。當她終於發現自己不能忍受一輩子做這個工作時,選擇去繼續讀書,用一年的薪水維繫自己申請期間的費用。現在她已經在歐洲讀了兩年舞蹈和人類學。

上一次見她時,她還沉浸在巨大的“改變”帶來的異地和經濟負擔所導致的失戀中,鬱鬱寡歡。前幾天微信,她開心地說終於在異鄉找到了自己的“小錢學森”,因爲她從小就有一個“蔣英”夢。

看到她朋友圈的笑臉,不必問哪一種生活更甜蜜。

客戶公司的總部律師畢業於斯坦福,曾在清華和麻省理工讀了八年的工科,是個徹徹底底的美女工程師。隨後偶然原因又讀了三年法學博士。

比起湊齊名校的學位證書的光環,放棄八年工科的勝利成果更需要破例。問及算不算時間浪費,她說,“做律師讓我感到快樂,之前的八年學習讓我有深耕知識產權和產品領域的能力。”

《曉鬆奇談》中講到,在白衣飄飄的九十年代,男孩子有一張外國大學的錄取通知書,而那時的鄭鈞卻放棄了出國讀書的機會,決定在一間破屋裏開啓搖滾夢想。

也許你會說,上面成功的例子屬於倖存者偏差,有多少人“改變”之後遭遇的是挫敗。

的確,改變有風險,失敗可能是事實——但他們也許會後悔,卻絕不會遺憾。

體驗是爲了認知,最終還是要找到歸宿

曾經我認爲,最好的選擇是最難的選擇;去幹一切艱難和富有挑戰的事情就能做到所謂的自我實現。

但我逐漸發現,閱盡千帆的真實目的不是滿足於“體驗”的形式,而是要嘗試認知自我。

北大光華教授JeffreyTowson曾在衝動下結束了令人豔羨的諮詢工作,搬到中東爲阿爾瓦利德王子工作。他說,“我不在乎我要去世界的哪個角落,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工作,但要做喜歡的,要爲精英中的精英工作。”

因爲熱愛,亦因爲擅長,當初幾個月的項目變成了如今九年的堅持。

讀過彼得巴菲特的《做你自己》一書,除了對股神小兒子選擇做音樂人的心路有所觸動外,印象深刻的還是書中講述的一個人在轉換了幾十份職業後才確定自己的摯愛。

然而這一切都不算糟糕,因爲所有的經歷既是認識世界,也是邂逅更好的自己。

臺大教授葉炳成在剛剛結束的學校畢業典禮中,分享了求學時被同學嫌棄生活貧乏的經歷後反思:

“我把思緒整個沉澱下來,開始對時間看得不是那麼功利,開始也意識到讓自己變的豐富,是我未來成功的重要條件。於是在那五年中,我沒試過的事情就儘量去試、去玩、去學。”

最近陸陸續續和很多創業者溝通,總好奇是什麼讓他們堅持下來,因爲單純的興趣很難維繫一家企業熬過創業公司的平均壽命。

一家很棒的初創公司CEO告訴我,“除了責任感本身的驅動外,去處理各種問題,和各種人打交道,讓公司、產品、團隊一切都從無到有,這種感覺是會上癮的。”

巴菲特有一個廣爲人知的建議:在你的一生中,你應當做你熱愛的事情。

如果你做的是你熱愛的事情,那你的效率會更高,並且在你的一生中你不會有一天將工作看成是一種負擔。

令人羨慕的成功只有一種——以自己熱愛的方式度過一生。

年輕人哪,不能太舒服了

文/徐嗖

昨天,和一羣北漂的兄弟吃飯,他們都來自三四線城市,回到家鄉一定能找着一個安逸的工作,領着一份不算高卻足以讓自己輕鬆過日子的薪水。

可現在,他們一個在金融公司打工,每天通勤就得一個多小時;一個在大型國企做法務,每天事兒雜的,就差給別人端茶送水、洗衣疊被了;還有一個在會計所當會計,忙時加班能到晚上十一二點……

問起他們爲什麼要北漂,答案卻出奇地有默契:北京機會更多,比起舒服,出人頭地纔是自己真正的追求。況且,只有“脫貧”了,以後纔有真正的舒服。

一個朋友說:北京是有夢想的人才會來的地方,而哪個人實現夢想又會是舒舒服服的呢?

事實正是如此。二十歲就想要六十歲的舒服,到了六十那會兒,你就能感受到生活的不舒服和內心的掙扎了。一眼望穿人生的舒適並不叫舒適,那叫碌碌無爲。

我曾經有過一段在外人眼裏舒服得不行的生活。每天上班不用打卡,永遠都能準時下班,工作壓力幾乎沒有,下了班就是玩遊戲,回到家吃了宵夜倒頭就睡。一到週末,基本上都是賴在牀上不動。我媽叫我出去運動,我不去;我爸說那你看會兒書吧,我不看。無所事事地把週末過完,又是輕鬆的上班時間。

一開始,我對這樣的生活狀態無比滿足,就是給我個神仙做做,我也不換。

不過,很快我便進入了惶恐的階段。我經常都會聽到某個朋友做了哪個大項目,一個月流水上千萬;某個同學簽了筆大單,年紀輕輕就給自己買了一輛夢寐以求的跑車;某個發小考過了注會,進了四大做會計,即將走上人生巔峯……

同齡人間的交流難免有些壓力,當別人問起我的情況時,我才發現,自己除了長了幾十斤的膘,別的事情一點長進都沒有;除了尿酸高,業績一點高的都沒有,頓時羞愧得無地自容。

舒服意味着沒有壓力,而沒有壓力就等於沒有動力,最終的結果就是當別人都在進步的時候,你還在原地踏步。當你在羨慕別人以後的生活會變得有多麼舒服、暢快的時候,你就會發現自己眼前短暫的舒適有多麼不值一提。

我的一位作家朋友,是標準的不累不舒服主義者。要說,他的人生也算精彩了,在江浙一家不錯的IT公司做部門主管,出國旅行、買房買車,他都輕易能做到。但他卻並不滿足,每天下班後,馬不停蹄地回家寫稿,一到週末則坐上火車,到不同的城市講學。有時候,火車路程並不算遠,他也要在車上好好地讀讀書。

不少人看到他乾淨舒適的家居,每天小車一開就去上班,錢也不少掙,都覺得十分羨慕。卻不知道,他花在努力上的精力遠高於常人。

我特別好奇他爲什麼不讓自己輕鬆一些,他卻說:生活中真正的舒服是在充實的行動中獲得的,而不是在無謂的消磨時間裏偷來的。

俗氣點說,他是瘋狂地掙錢,可往深處想,現在他獲得的東西越多,未來的日子就絕對比那些懶散的人更舒服。

經常會有讀者跟我分享他們奮鬥的心路歷程。有個姑娘留言說,自己學業挺忙,但夢想是當個歌手。她經常揹着樂器到各個酒吧轉悠,希望老闆能給她個機會登臺。因爲上課,有時她只能下午去,但是酒吧晚上人才多,老闆自然不願意大白天花錢讓人唱歌。於是她主動說免費唱,能上臺就行。沒錢、沒觀衆,但只要能唱自己想唱的歌,一切都值得。

前一陣子,我還收到一個留言說,自己幹了十幾年的廚子,餐廳老闆不願意搞新花樣,每天做的都是那幾個菜,覺得沒有突破。於是辭職,把自己不多的積蓄全都投入到創業當中,開了一家自己想要的餐廳……

我知道他們選擇的道路一定不是好走的道路,他們將要面對的事情也一定不是輕鬆的事情。可是想想,有幾個人的人生會是一順到底的波瀾不驚呢?奮鬥的路永遠不會舒服,或許會遭遇失敗,或許會經歷挫折,可是這些難過、這些不舒服也一定會讓你充分地成長。

作家六六在《雙面膠》裏寫過:這人哪,不能太舒服了,太舒服了容易得病。

以我的經歷來說,太舒服何止會得病,年輕的時候太舒服,人就廢了。

人不可能永遠拿着一點看似過得去的薪水,安慰自己平淡是福,不累就好。當你老了,發現自己想做的事情做不了,想要的生活得不到,纔會發現年輕時候用舒服來自欺欺人是多大的罪過,那時真的晚了。

前幾天看到一組照片,說的是一個卸貨工人,60歲,每天卸貨300噸,每噸6毛。看了這,所有的懶惰和矯情都會掉到地上碎成渣。

實話說,我們比這個老人輕鬆多了,不用爲吃不上飯擔憂,偶爾想小資一把不覺得心疼,購物也不用一毛掰成兩毛用,在家裏就跟皇帝一樣。

現在,只是叫你爲了人生拼一把,苦一把,你怎麼就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