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勵志>勵志文章>

名人成功的故事文章

勵志文章 閱讀(2.48W)

名人的成功背後都是有故事的,有時候一句話改變一個人的一生。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推薦關於名人成功的勵志故事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名人成功的故事文章

談到名人,第一個進入腦海的常常是愛因斯坦,不止因爲他是舉世聞名的物理大師,《相對論》的提出,對增進人類宇宙思惟上做出卓越貢獻,更因爲我很喜歡他,喜歡那種天真、活潑、幽默、頑皮的一面,一位伸着舌頭拍照的老頑童。

腦袋神奇,被喻科學家中的科學家的科學巨人,求學的經歷,一點也不神奇,甚至被當做「低能」看待,四、五歲還不太會說話,喜歡靜靜的坐着,常常發呆,父母一度以爲他有智能障礙。

國小的成績表現,果真一如預言的糟透了,除了數學卓越之外,其它都很差,是班上永遠的最後一名,老師甚至對家長直言:「做什麼都一樣,反正你的孩子將一事無成」,朽木終於被退學,連中學畢業證書都沒拿到。

愛因斯終究還是成功了,歷經許許多多的波折,他進了瑞士蘇聯邦工業大學就讀;成功的兩個關鍵是叔叔的慧眼與父母的充分信任,他的工程師叔叔,讓他對數理愈來愈有興趣,愈解愈有成就感,他的父母堅信兒子一定會成功,讓一個曾被當成弱智的孩子,開展出光明的人生新旅程。

大文豪蘇格特,我好熟悉!

喜歡文學,對他的著作當然多有涉讀,他的一生創作了小說四十七冊,詩集廿一冊,歷史傳記三十冊,著作等身,豐碩質精,不僅對英國小說史有劃時代的影響,對當時的俄國、法國、美國文壇也激發的新動力。

這樣一位優質的成功者,成績卻難以入目,身染小兒麻痹症的他,右腳行動不便,身體孱弱,幾次重病差點喪命,本來就有些自卑的他,加上成績不如人,便成了「學校怪胎」,言行常常不禮貌,愛缺課,學期末的評語都很糟。

只有一位老師知道,他雖然厭惡功課,但對讀書卻充滿興趣而給予鼓勵,而這也正是他的人生轉折點。

成名後的蘇格特曾回國小的母校參觀,感觸良多的問學校老師:「現在學校成績最差的孩子是誰?」

他學習當年看重他的那位貼心老師,告訴那位紅着臉的小朋友:「你是個好孩子,我當年也跟你一樣,成績很差,不要灰心」,說完並從口袋掏出一枚金幣送他。

一句話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在蘇格特的身上應驗了,他最終從愛丁堡大學畢業,當了執業律師。

他更用心良苦的盼望,他的一句話也能改變別人的一生。

張海迪,漢族,山東省文登人,中國着名殘疾人作家,哲學碩士。1983年3月7日,團中央舉行命名錶彰大會,授予張海迪“優秀共青團員”光榮稱號,並作出向她學習的決定。1960年張海迪五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導致高位截癱,自學完成了國小、中學和大學的學習,並學習鍼灸,在當地行醫。1982年7月23日同王佐良結婚。1983年中國共產黨決定將張海迪樹立爲宣傳偶像。張海迪得到了兩個讚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張海迪歷任第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20xx年11月當選中國殘聯第五屆主席團主席。

如果用一句最直接最簡潔的話概括海迪給筆者的印象,那就是———海迪是一個愛美愛笑愛生命的至情至性的女子。

快樂是很難的,我們常常爲了短暫的快樂,愁苦經年,張海迪更難。張海迪看上去很快樂,哪怕是在張海迪演講最痛的時候,她也能做出一副燦爛的笑臉。但張海迪說,她從來沒有一件讓她真正快樂的事。

張海迪現在的身份是作家,但寫作是非常痛苦的,她得了大面積的褥瘡,骨頭都露出來了,但她還在寫。她又做過幾次手術,手術也是非常痛苦的,她的鼻癌是在沒有麻醉的情況下實施手術的,她清晰地感覺到刀把自己的鼻腔打開,針從自己皮膚穿過。第一次聽說自己得了癌症,她甚至感到欣喜--終於可以解脫了。張海迪說:我最大的快樂是死亡。但是,她卻活了下來。

她寫小說,畫油畫,跳芭蕾,拍電視,唱歌,讀碩士……甚至,她很喜歡香水,她活得有滋有味。主持人朱軍問她,你這樣坐着是不是很難受,她說,是的,非常難受,可我已經這樣坐了40年了。作爲政協委員,她的提案是在高校推行無障礙設施。"我很痛苦,但我一樣可以讓別人快樂",張海迪說這話的時候,詩意從她身邊瀰漫開來。

"20xx年過去了,現在回想起來,面對媒體我始終非常平靜,當你突然面對那麼多的閃光燈、笑聲、掌聲,調整自己最重要,該做什麼還是做什麼,我的心始終像一泓碧水,那麼藍,那麼深。"

"還有一個脆弱的海迪。像我這樣一個殘疾女性,身上被弄髒後又無能爲力的那種懊惱是你們根本無法想像的。有時我甚至想,沒有我多好。有時出差住在高樓,我就去那裏往下看一看,我常想,假如我真的這麼掉下去了,就什麼都結束了,再也不用承受什麼痛苦了,我甚至盼望可以安樂死。"

"回過頭來想,我的確是個非常頑強的海迪,殘疾對於人類來說是個大痛苦,但總是需要有人來咀嚼,我感謝生活給了我一支能說話的筆,它讓我去傾訴了,去抗爭,我不僅活着,而且在寫作中放飛了心靈。"

"今天坐在這面窗前,看着眼前這一大片青草地,我希望能夠像你們一樣,用雙腳一步一步地感受大地的溫馨、親切,找回我以前曾經擁有過的走路的感覺……"

5歲的時候,張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癱,但她身殘志堅,勤奮學習,熱心助人,被譽爲"當代保爾"。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鬥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奮學習,學完了國小、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1983年3月7日,共青團中央在北京舉行命名錶彰大會,授予被譽爲"80年代新雷鋒"的張海迪同志"優秀共青團員"稱號。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小米勒旅行記》和《麗貝卡在新學校》,創作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一百多萬字的作品。現爲山東省作家協會文學創作室一級作家。1993年張海迪通過考試和論文答辯,獲吉林大學哲學碩士學位。1994年參加遠南運動會。1997年入選日本NHK"世界五大傑出殘疾人"。1998年起擔任中國肢殘人協會主席。20xx年獲得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從我們認識張海迪開始,轉眼間20xx年過去了。現在20歲以下的人,很少有人還記得張海迪。現代醫學延續了張海迪的生命,但是,靠一次次手術延續的生命,究竟會有多少光澤呢?20xx年前,張海迪扼緊命運咽喉的時候,還是血氣方剛的青年,20xx年過去了,她是不是還在敲命運的門?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張海迪的內心世界。

我覺得,沒有一個人會因此責難海迪,會認爲她不夠堅強

試想,一個從5歲起就要每天生活在病痛之中的弱女子,她要有怎樣的意志、怎樣的勇敢才能堅持下來呢?那不是一天、一年,而是漫長的一生,是一輩子!

海迪的這次手術,是她經歷過的第六次大手術,而且是在沒有使用麻藥的情況下施行的,鋒利的手術刀和尖細的針在她的皮膚中穿過。鼻子那麼小的一塊地方,縫了40多針。

海迪說,“從手術室出來,我的手冰涼,還有些發抖,但是我沒有喊叫一聲。我知道,如果在白色恐怖時期被敵人抓去,我不會做叛徒,因爲我能忍受世界上最難以忍受的痛苦。”前段時間又與海迪聯繫,才知道海迪摔傷了。那天,她去省作協開會,股骨摔斷了,因爲沒有知覺,她還坐着開了半天會,直到中午,妹妹才發現,她的左膝腫得像一個籃球了。在醫院,她的髖關節和腳踝都包上了支架,一動也不能動。

我不由感嘆:真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海迪啊。然而,海迪依然愛美,家裏乾淨得一塵不染,自己也永遠整潔漂亮。

她還特別愛笑。有一次,我給海迪打電話,她說,家裏人都出去了,她正在照料家裏的3只小狗吃飯,最小的小狗喝奶,把奶嘴都吃了。

然後,她自己就笑個不停。聽着她那麼快樂那麼富有感染力的笑聲,我的眼睛突然溼潤了。我想起羅曼·羅蘭在《貝多芬傳》中曾這樣描述貝多芬:這個世界沒有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給予這個世界。

海迪也是在病痛中創造了歡樂、愛和美麗並給予世界,而世界也給予了海迪很。

她說過,自己有世界上最好的父母,還有一個愛她的丈夫佐良。她曾經讓我看過佐良寫的文章,文筆十分細膩,一看便知是一個沉靜而情感豐富的人。

他們一直默默地站在海迪的身後,給了她最強大的力量和支持。也許,這是命運以另外一種方式給予海迪的獎賞吧。

樂觀主義是建設性的力量。樂觀主義之於個人猶如陽光之於植物。樂觀主義便是心中的陽光,這種心靈中的陽光構築了生命和美麗,促進了一切事情的發展。我們的心理能力在這種心靈陽光的照射下茁壯成長,正如花草樹木在太陽光的照射下茁壯成長一樣。

悲觀主義是消極的,它是破壞活力和束縛個人發展的黑暗地牢。那些總是隻看到事物陰沉黑暗面的人,那些總是預測自己可能不利和失敗的人,那些只看到生命中醜惡骯髒和令人不快一面的人,將受到致命的懲罰。他們會使自己一步一步地接近他們所擔心的結果。

沒有任何東西能吸引和它完全不同的東西。每樣東西都展現出自己的特質,並吸引和它相類似的東西。如果一個人想獲得幸福和財富,那麼他必須擁有健康的思想、富足的思想,絕對不能畫地爲牢,作繭自縛,而陷於恐懼、擔心貧困的人通常會陷人貧困的境地。

如果你想獲得快樂,你就不能老想着那些苦惱煩心的事;如果你想獲得財富,就不應繼續考慮和擔心貧窮。你不能讓自己與恐懼的事情發生任何的聯繫。你所擔心的那些事情是你前進道路上的致命敵人。與它們隔絕開來,將它們驅逐出你心靈的王國,努力忘掉它們。

在工作和追尋目標的過程中,我們所持的心態與我們最終的成就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如果你是被迫去完成自己的工作,如果你是以做苦差事的奴隸一般的態度去從事自己的工作;如果你在工作中不抱任何大的希望,甚至你在工作中看不到任何希望,覺得工作只不過是聊以餬口、勉強度日而已;如果你看不到未來的曙光;如果你只看到貧困、K乏和人生的艱難;如果你認爲自己命中註定要過如此艱難的生活,那麼,你就決不會擁有成功、財富與幸福。

相反,不管你今日如何貧窮,如果你能看到更好的將來;如果你信自己有朝一日會從單調乏味的工作中崛起;如果你相信自己有朝一日會從目前的陋室搬進溫馨、舒適、怡人的住宅;如果你方向明確,眼睛緊緊盯着你希望達到的目標,並相信你完全有能力達到你的目標,那麼,你必將有所作爲。

一定要保持這種信念—我們有朝一日會做成現在看來不可能做成的事。我們必須堅定地持有這種心態,我們將來就能完成它。無論有何艱難險阻,只要堅持自己的信念,使我們的心靈保持創造力,使我們的心靈成爲一個能吸引我們所渴望的事情的磁場,那麼,我們的信念、理想就一定能夠實現。

我從未看到哪個充滿自信、肯定自我能力,並朝着自己的目標全力以赴、勇往直前的人竟然無法取得成功。雄心和抱負先是鼓舞人心,然後才能實現。

一定要使自己保持一種積極向上、奮發有爲的心態。任何時候都不能讓自己懷疑自己最終能否在事業方面取得成功。

這些懷疑是極其可怕的,會毀滅人的創造力,消磨人的意志,一定要不斷地對自己說:“我必定會擁有我所期盼的,這是我的權利,我將來肯定會擁有我所期盼的一切。”

如果你的頭腦中始終堅持這種思想—生來就是要取得成功,就是要擁有健康和幸福,你生來就是有用之人,除了你自己,世界上沒任何東西能阻止你得到這一切,那麼,這種思想將會產生一種累積的、漸增的效果。

一定要養成一種堅信自己最終將會獲勝、將會取得成功的良好習慣,一定要堅定地樹立這種信念,這樣,你很快就會驚異地發現,你極其渴望、期盼和你努力爲之奮鬥的目標是完全能夠實現的。

曾有這樣一個人,由於一場金融恐慌,他半生爲之努力奮鬥、爲之作出犧牲的整個家當被席捲一空,除了他的剛毅、勇氣和決心,除了需要他撫養的掙扎在飢餓線上的一家幾口人之外,他一無所有。但是,他從來不認爲自己已經徹底失敗了,從來不認爲自己已經不可能再站起來了。他捏緊自己的拳頭,決不承認失敗,而是全神貫注於他的目標,並向他的目標奮力挺進。在短短几年中,他終於又站起來了。

一個人並非生來就註定要成爲環境的玩偶和奴隸,他生來就應該創造自己的環境,改變自己的環境。任何事情都不會無緣無故地光臨到我們頭上,決定我們事業成敗的關鍵在於我們的思想。

是我們的心態創造了成功或失敗的條件。我們工作的效果往往是與自己思想的性質、與慣常的心態相一致的。爲了有所成就,必須持有一種積極的、富有創造性的思想。混亂、恐懼、沮喪和絕望的心態會迅速使人變得消極起來,並會給我們製造許多心理和思想上的敵人,而這些思想上的敵人是阻礙我們走向成功和幸福的巨大障礙。

我們的心理就好像我們的僕人。我們對它們有什麼希望和要求,它們就會滿足我們的希望和要求。如果我們信任它們,依靠它們,它們就會給我們最好的回報。如果我們擔優、恐俱,它們也會擔憂和恐懼。

消極被動的人總是等待事情的發生。他們覺得某些事情無論如何也會發生。他們彷彿對此無能爲力,不可能改變這種局面。

本站網: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

名人的成功背後都是有故事的,有時候一句話改變一個人的一生。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推薦關於名人成功的勵志故事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談到名人,第一個進入腦海的常常是愛因斯坦,不止因爲他是舉世聞名的物理大師,《相對論》的提出,對增進人類宇宙思惟上做出卓越貢獻,更因爲我很喜歡他,喜歡那種天真、活潑、幽默、頑皮的一面,一位伸着舌頭拍照的老頑童。

腦袋神奇,被喻科學家中的科學家的科學巨人,求學的經歷,一點也不神奇,甚至被當做「低能」看待,四、五歲還不太會說話,喜歡靜靜的坐着,常常發呆,父母一度以爲他有智能障礙。

國小的成績表現,果真一如預言的糟透了,除了數學卓越之外,其它都很差,是班上永遠的最後一名,老師甚至對家長直言:「做什麼都一樣,反正你的孩子將一事無成」,朽木終於被退學,連中學畢業證書都沒拿到。

愛因斯終究還是成功了,歷經許許多多的波折,他進了瑞士蘇聯邦工業大學就讀;成功的兩個關鍵是叔叔的慧眼與父母的充分信任,他的工程師叔叔,讓他對數理愈來愈有興趣,愈解愈有成就感,他的父母堅信兒子一定會成功,讓一個曾被當成弱智的孩子,開展出光明的人生新旅程。

大文豪蘇格特,我好熟悉!

喜歡文學,對他的著作當然多有涉讀,他的一生創作了小說四十七冊,詩集廿一冊,歷史傳記三十冊,著作等身,豐碩質精,不僅對英國小說史有劃時代的影響,對當時的俄國、法國、美國文壇也激發的新動力。

這樣一位優質的成功者,成績卻難以入目,身染小兒麻痹症的他,右腳行動不便,身體孱弱,幾次重病差點喪命,本來就有些自卑的他,加上成績不如人,便成了「學校怪胎」,言行常常不禮貌,愛缺課,學期末的評語都很糟。

只有一位老師知道,他雖然厭惡功課,但對讀書卻充滿興趣而給予鼓勵,而這也正是他的人生轉折點。

成名後的蘇格特曾回國小的母校參觀,感觸良多的問學校老師:「現在學校成績最差的孩子是誰?」

他學習當年看重他的那位貼心老師,告訴那位紅着臉的小朋友:「你是個好孩子,我當年也跟你一樣,成績很差,不要灰心」,說完並從口袋掏出一枚金幣送他。

一句話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在蘇格特的身上應驗了,他最終從愛丁堡大學畢業,當了執業律師。

他更用心良苦的盼望,他的一句話也能改變別人的一生。

張海迪,漢族,山東省文登人,中國着名殘疾人作家,哲學碩士。1983年3月7日,團中央舉行命名錶彰大會,授予張海迪“優秀共青團員”光榮稱號,並作出向她學習的決定。1960年張海迪五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導致高位截癱,自學完成了國小、中學和大學的學習,並學習鍼灸,在當地行醫。1982年7月23日同王佐良結婚。1983年中國共產黨決定將張海迪樹立爲宣傳偶像。張海迪得到了兩個讚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張海迪歷任第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20xx年11月當選中國殘聯第五屆主席團主席。

如果用一句最直接最簡潔的話概括海迪給筆者的印象,那就是———海迪是一個愛美愛笑愛生命的至情至性的女子。

快樂是很難的,我們常常爲了短暫的快樂,愁苦經年,張海迪更難。張海迪看上去很快樂,哪怕是在張海迪演講最痛的時候,她也能做出一副燦爛的笑臉。但張海迪說,她從來沒有一件讓她真正快樂的事。

張海迪現在的身份是作家,但寫作是非常痛苦的,她得了大面積的褥瘡,骨頭都露出來了,但她還在寫。她又做過幾次手術,手術也是非常痛苦的,她的鼻癌是在沒有麻醉的情況下實施手術的,她清晰地感覺到刀把自己的鼻腔打開,針從自己皮膚穿過。第一次聽說自己得了癌症,她甚至感到欣喜--終於可以解脫了。張海迪說:我最大的快樂是死亡。但是,她卻活了下來。

她寫小說,畫油畫,跳芭蕾,拍電視,唱歌,讀碩士……甚至,她很喜歡香水,她活得有滋有味。主持人朱軍問她,你這樣坐着是不是很難受,她說,是的,非常難受,可我已經這樣坐了40年了。作爲政協委員,她的提案是在高校推行無障礙設施。"我很痛苦,但我一樣可以讓別人快樂",張海迪說這話的時候,詩意從她身邊瀰漫開來。

"20xx年過去了,現在回想起來,面對媒體我始終非常平靜,當你突然面對那麼多的閃光燈、笑聲、掌聲,調整自己最重要,該做什麼還是做什麼,我的心始終像一泓碧水,那麼藍,那麼深。"

"還有一個脆弱的海迪。像我這樣一個殘疾女性,身上被弄髒後又無能爲力的那種懊惱是你們根本無法想像的。有時我甚至想,沒有我多好。有時出差住在高樓,我就去那裏往下看一看,我常想,假如我真的這麼掉下去了,就什麼都結束了,再也不用承受什麼痛苦了,我甚至盼望可以安樂死。"

"回過頭來想,我的確是個非常頑強的海迪,殘疾對於人類來說是個大痛苦,但總是需要有人來咀嚼,我感謝生活給了我一支能說話的筆,它讓我去傾訴了,去抗爭,我不僅活着,而且在寫作中放飛了心靈。"

"今天坐在這面窗前,看着眼前這一大片青草地,我希望能夠像你們一樣,用雙腳一步一步地感受大地的溫馨、親切,找回我以前曾經擁有過的走路的感覺……"

5歲的時候,張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癱,但她身殘志堅,勤奮學習,熱心助人,被譽爲"當代保爾"。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鬥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奮學習,學完了國小、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1983年3月7日,共青團中央在北京舉行命名錶彰大會,授予被譽爲"80年代新雷鋒"的張海迪同志"優秀共青團員"稱號。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小米勒旅行記》和《麗貝卡在新學校》,創作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一百多萬字的作品。現爲山東省作家協會文學創作室一級作家。1993年張海迪通過考試和論文答辯,獲吉林大學哲學碩士學位。1994年參加遠南運動會。1997年入選日本NHK"世界五大傑出殘疾人"。1998年起擔任中國肢殘人協會主席。20xx年獲得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從我們認識張海迪開始,轉眼間20xx年過去了。現在20歲以下的人,很少有人還記得張海迪。現代醫學延續了張海迪的生命,但是,靠一次次手術延續的生命,究竟會有多少光澤呢?20xx年前,張海迪扼緊命運咽喉的時候,還是血氣方剛的青年,20xx年過去了,她是不是還在敲命運的門?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張海迪的內心世界。

我覺得,沒有一個人會因此責難海迪,會認爲她不夠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