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勵志>勵志書籍>

有哪些好看的經典書籍推薦

勵志書籍 閱讀(1.6W)

圖書正遭遇數字化閱讀載體的巨大沖擊,很多人麗看書也越來越遠,你知道有哪些好看的書籍嗎?下面是由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關於有哪些好看的經典書籍推薦,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有哪些好看的經典書籍推薦

有哪些好看的經典書籍推薦

好看的書籍推薦:張平宜《觸:臺灣娘子上涼山》

“她叫張平宜,原臺灣《中國時報》資深記者。十多年前辭去高薪,告別家人,這位喜歡藝術的優雅女性,來到四川僻壤山坳,獻身麻風病孩子的教育!朋友們不能理解:這個瘋子爲何要吃這樣的苦。她說,我是一個母親,看到麻風村的孩子,無法掉頭離去。”

一年多前,這條微博被瘋狂轉發達數萬條。張平宜,曾剛評選爲央視“感動中國”人物。近日,她講述十年涼山所見所聞及心路歷程的紀實隨筆集《觸:臺灣娘子上涼山》在內地出版。在北京舉行的發佈會現場,張平宜表示,她將捐出新書全部的版稅,繼續用於麻風病孩子的教育事業。

著名作家閻連科說,收到這本書後,從早晨六點起牀開始看,連續看了四五個小時,直至中午十一點都沒有放下。閱讀時他時而熱淚盈眶,時而氣得發抖。這本書讓他震撼。

20xx年底,張平宜在臺灣由大塊文化出版了《臺灣娘子上涼山》,而爲了與大陸讀者分享愛與希望的溫暖,她決定由上海九久讀書人推出大陸簡體版。此次大陸簡體字版,在繁體版的基礎上,略作了修訂,同時增加了《十年手記》和歷史附錄兩部分內容。內容更爲豐富、立體。

她如何在文化落差、環境迥異的夾縫中關注社會底層的麻風病人子女?如何助建第一所公辦民助的鄉村國小?又如何帶領一羣被麻風烙印的小孩走上回歸社會的希望道路?這一路走來,她經歷了什麼樣的心路歷程?這一切都被寫進了《觸:臺灣娘子上涼山》一書中。

好看的書籍推薦:張大春《大唐李白·少年遊》

曾擔任電影《一代宗師》劇本顧問的張大春的最新長篇小說《 大唐李白·少年遊》,20xx年初,由廣西師大出版社出版其簡體字版。這也是張大春繼《城邦暴力團》之後的又一長篇,展現出其高超的現代小說技藝和古典文化素養。

李白,一個身爲星宿、發爲仙音,卻只剩下名字的詩人;飄然不羣、才華橫溢的李白爲何獨鍾寫詩?心懷“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的理想,爲何卻沒有科考資格、與光輝仕途無緣?又爲何是李白,得以成就無人匹敵的詩句,成就“詩仙”的名號?在《大唐李白·少年遊》中,張大春透過梳理李白早年的萍蹤遊歷,爲讀者解開詩人的身世、師從之謎,並嘗試發掘盛名之下、詩人實踐生命的“真實”自我。

因善於精彩虛構而有“大說謊家”之稱的張大春,此次以李白的身世爲線索,窮盡正史、傳奇、筆記乃至佛經、契券等種種文本,於典章制度、社會組織、物用行止等俱有精妙的闡釋,穿插藏閃,帶出唐朝政治、經濟、地理以及文化等各個面向的知識 ,再現盛唐時代的斑斕世相。但是,這並不是一部真實的傳記作品。作者在虛構和歷史之間捭闔出入,不僅以詩句推理出當時文人筆下心緒由來的內外世界,甚至大膽替李白“代筆”,對其詩作進行續補、改寫。虛實難辨,卻精彩叫絕,堪稱理性和知識的完美狎戲。

祖籍山東的臺灣作家張大春,一位當代華語文學界無法忽略的作家,一位有古代俠客氣質的寫作者,被莫言評價爲“臺灣最有天分、最不馴,好玩得不得了的一位作家”。早年以小說聞名於世,驚豔開啓了臺灣現代小說在形式上完足並真正專業的黃金期。著有《小說稗類》、《四喜憂國》、《公寓導遊》、《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等。

好看的書籍推薦:陳丹青《草草集》、《談話的泥沼》

《荒廢集》之後,畫家陳丹青再度推出《草草集》。五年之前,陳丹青的隨筆集,《荒廢集》、《退步集》因犀利的文字風格和特別的思想氣質,深受年輕讀者追捧,甚至形成一股風潮。在新書《草草集》中,陳丹青的雜文一如從前,犀利、坦率、暢快而不失文采。本書按主題分爲藝術、影像、社會以及木心四個部分,各篇主題與內容雖有不同,卻不難讀出作者一貫獨特的見識與風格,全書或談及藝術,或論及歷史,都極具知識性,並引人深思,延續了其舊作的高水準。在雜文之外,特別收錄陳丹青紀念師尊木心文字三篇共四萬字,其中《守護與送別》,記錄了木心去世前後的點滴瞬間,真摯、動人,筆筆用力而舉重若輕,可稱經典。

陳丹青在《草草集》序文中寫道,“前年冬天,眼瞧木心臉上蓋着布,被推出去燒了;去年夏,又看着母親的棺木由一羣紐約工人照應着,緩緩沉入墓穴,隨即掩埋。死亡的課,在我算是遲的,此後照舊畫畫、談笑、生活,但自覺成長了一截,亦且老下來。”

與《草草集》一起推出的,還有陳丹青的談話錄《談話的泥沼》。陳丹青以繪畫和寫作聞名,而衆所周知,他最顯個性的卻是其言語機鋒。《談話的泥沼》收錄陳丹青受人採訪、與人對談的文字整理稿,相較於他的散文寫作,更加率性、自由而真實。其中,特別收錄王安憶、陳丹青五萬字深度對談。談話彼時,正值“非典”時期,王安憶與陳丹青通過電子郵件的方式,圍繞着影視與小說,進行了一場深入的對話,對談文字稿長達五萬餘字,曾連載於《上海文學》,現已很難找到,經王安憶同意,本書全文收錄,此次對談極具知識性和思想性,如陳丹青所說,也是“瞭解、探究一位小說家的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