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勵志>勵志書籍>

勵志書籍推薦《自卑與超越》

勵志書籍 閱讀(5.77K)

《自卑與超越》又譯爲《超越自卑》、《挑戰自卑》、《生活對你應有的意義》,是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弗雷德·阿德勒創作的作品,內容從個體心理學觀點出發,闡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阿弗雷德·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本書中提出:不管有無器官上的缺陷,兒童的自卑感總是一種普通存在的事實,因爲他們常仰賴成年人的生活,且一舉一動受到成年人的控制。當兒童利用自卑感作爲逃避行動的藉口時,便發展成神經性的傾向。如果自卑感在以後的生活中繼續存在下去,便會形成“自卑情結”。

勵志書籍推薦《自卑與超越》

作品內容

《自卑與超越》是阿德勒從個體心理學觀點出發,闡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的通俗性讀物。但通俗中包含着極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學術價值。在本書中,作者提出: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爲沒有一個人對其現時的地位感到滿意;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並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關鍵在於正確對待職業、社會和性,在於正確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嬌縱、被忽視的兒童,以後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錯誤的道路;家長和教師應培養他們對別人、對社會的興趣,使他們真正認識“奉獻乃是生活的真正意義”。這樣,他們就能夠從自卑走向超越。本書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論的精神分析觀,開闢了精神分析的新階段。

心理影響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

《自卑與超越》以“自卑情結”爲線索,比較系統地闡述了他創立的個體心理學思想。書中不僅涉及到人爲什麼活着,心靈與肉體的關係,自卑感和優越感,家庭和學校對人的影響,而且還論及了早期記憶,夢,犯罪及愛情、婚姻等內容。他在書中着重論述了自卑感的形成,它對個人的影響,個人如何超越自卑感,如何將自卑感轉變爲對優越地位的追求以取得成就。

自卑感在阿德勒的理論中佔有很大份量。他認爲一般的自卑感是行爲的原始決定力量,自卑感本身並不是變態的,它是一個人在追求優越地位時的一種正常的發展過程,優越感是每個人在一種內驅力的策動下力求達到的最終目標,它因每個人賦予生活的意義而不同。在書中,他還論述了家庭和學校對個人的影響,他認爲,人的行爲不是由生物學的本能力量決定的,而是由社會力量決定的。人的行爲都是出自於自卑感及對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

阿德勒提出的自卑與補償作用,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愈來愈多受它影響的人認爲,阿德勒對心理學的貢獻超過了弗洛伊德。不僅如此,阿德勒理論的社會意義也頗爲深刻,心理學家墨菲指出:“阿德勒的心理學在心理學歷史中是第一個沿着我們今天應該稱之爲社會科學的方向發展的心理學體系”。

學術體系

19XX年在《精神病的組成》中,阿德勒把他的學術體系定名爲個體心理學。同年他還創辦了這個學派的機關報《個體心理學雜誌》。

阿德勒認爲人的生命和精神活動都具有一定目標性,人是未來定向的。他覺得由於人們爲精神生活確定一個目標,他們就會更好地適應現實。他把一切心理現象都看作反映某種統一的生活計劃,而生活計劃的總目標就是優越。心理活動都是圍繞着優越性這一目標進行的。

阿德勒理論的最後落腳點是人的優越和完善。他把爲優越而奮力稱作生命的實質,爲優越而奮力是阿德勒人格理論的基本動力。行爲的動機出於人的社會性,而不是生物因素起主要作用。後來,阿德勒又把個人優越而奮力的觀點改變成個人爲完善的社會而奮力。他同時還認爲個人優越而奮力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如果一個人不顧別人和社會的需要,只專心於個人的優越,就可能產生優越情結,而具有優越情結的人可能成爲一個專橫跋扈、自吹自擂、傲慢之人,這種人不太受社會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