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勵志>勵志故事>

名人勵志訪談錄

勵志故事 閱讀(4.34K)

有很多關於名人的勵志訪談記錄都是很值得一看的,那麼名人勵志訪談錄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名人勵志訪談錄

名人勵志訪談錄:先鋒人物專訪王利芬訪談錄

到最熱鬧的地方去,做一個不安分的人

作者:王利芬(優米網創始人兼CEO)

20xx年7月底,我在優米網演播室接受了搜狐視頻《先鋒人物》的專訪,第一次由採訪者變身被採訪的人。

以下是我接受採訪時候的訪談錄:

1.您是央視第一個擁有博士學位的主持人。作爲一名北大文學博士,您爲什麼會選擇電視呢?

其實,北大畢業後給我設定的道路有兩個方向:研究,教書。但是,我覺得這個生活好像沒有那麼挑戰。我應該到第一線最熱鬧的地方去,到時代的滾滾洪流裏去!那個時候時代的滾滾洪流是什麼呢?電視。當時電視是最最火熱的媒體,電視裏面《東方時空》是最最棒的欄目。所以,我要去那兒!

2.從《焦點訪談》、《新聞調查》到《對話》、《經濟信息聯播》,20xx年正是您事業蒸蒸日上的關頭,可是您卻選擇停下腳步,去美國進修、深造。爲什麼要做出這樣的決定呢?

這個事情我跟當時的趙化勇臺長聊過好多次。期間還有一次提拔的機會。但我覺得不能因爲眼前的這些小利益就放棄。人生還很漫長,見識更加重要。

華盛頓的每一個街道我都跑完了。後來他們說你真大膽,國會山後面的黑人區你也敢跑……因爲我要認識這種城市。用腳量一遍,我認識得更加深刻。

然後又去訪問了那麼多電視臺,美國的那些電視大腕我都見了。去美國,其實震撼非常大,中國的電視傳媒和發達國家的差距是非常之大的。

我非常難過。我覺得拼新聞很難拼過了,是不是在某些大的節目上、季播性節目上有一個突破和改進呢?《學徒》我大概研究過四五十次,從《學徒》節目中得到啓發,回國後創辦了《贏在中國》。

3.您並不是第一個離開從央視出走的主持人和製片人,最近幾年,李詠、王志、楊瀾等名嘴或著名製作人紛紛離開央視。對於這個現象,您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實際上,不僅僅是央視,還有很多國家行政機關的公務員出來,到一些創業公司。在我們父母那個年代,誰敢離開單位,對吧?因爲當時單位就是一切。今天這種所謂的行政性的政府服務部門,是越來越少了。所以我覺得現在真的是見怪不怪了。

4.是什麼原因讓您離開了奮鬥將近20xx年的電視平臺呢?

電視開機率一直在下降。20xx年的時候我在美國就看到了這個趨勢。更多的年輕人獲取信息或者娛樂方式,都不在電視上。記得我從北大去央視的時候,最熱鬧的地方在哪裏?在電視。那現在最熱鬧的地方在哪裏?在互聯網!

其實,從有限的人生來看 ,我的確非常地不安分,我特別不喜歡重複。《贏在中國》爲我洞開了一個世界:你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建造一個平臺,來實現自己和一幫人的人生。所以,做完《贏在中國》,說實話,留在央視的可能性就不大了。

要不要離開一個地方,唯一的一個檢測標準應該是:我這輩子就這麼過下去行不行?如果說不行,OK,離開。

5.從《對話》到《贏在中國》,您積累了足夠多的商界人脈資源,與馬雲、史玉柱等商界大佬的關係又非同尋常。很多人會認爲您的創業之路應該是一帆風順的,實際上是這樣嗎?

我舉一個例子,就像你們家條件特別好,但是你們家的小孩也是要十月懷胎,一天天地長大,長成一歲就是一歲,三歲就是三歲,不能因爲你們家有資源、有錢,三歲的孩子就能長成八歲孩子的樣子,對吧?事實上,創業路上的每一步我都要走,所有的艱辛,所有的磨難,所有受的苦,我都要受一遍。

名人勵志訪談錄:馬雲成首富後的訪談

問:很多人覺得你掌握了某種真經,是從一開始就有的,還是說哪個時候頓悟的,或者經過磨難?

馬雲:我並不知道我有什麼真經,我肯定沒真經。但是有一樣東西,這是一批人在一個特殊時期磨合出來一種特殊的味道和特殊的感覺。我真是覺得今天阿里人太懂這個公司,這個公司他媽的真是個全奇怪的公司,我們的配合所謂的團隊文化最有意思。單打獨鬥他媽沒人有用,有人說你們公司沒有一個人出來,好像沒有一個人厲害得讓人家嚇死,但是合在一起吧,都好像是互相彌補,拆開一個沒有用,少了一塊總缺點東西。

所以所謂的真經其實是我們互聯網共同的體驗,這個東西沒辦法總結,讓後面的人去總結吧。而且並不是第一天就有的,如果今天回過來看十年前我講的話,20xx年以前的理想和想法……我現在是不太相信,就像說金正恩兩歲可以騎馬,三歲會開槍,別瞎扯了。你說馬雲真是料事如神,每件事情都有無數個版本,你背後肯定有大陰謀,瞎扯,沒那麼複雜。

問:這些年你的性格、思維、風格或想法有哪些變化嗎?

馬雲:我比以前應該是成熟了很多。因爲你經歷得多了,很多事情你不會慌亂,很多東西你在乎自己的感受了。以前你在乎別人對你的感受,今天你在乎自己的感覺,真正在乎自己感覺的人,纔會真正懂得在乎別人的感覺。我以前是在乎別人對我的感覺。

問:有過那個時期嗎?

馬雲:那當然,怎麼不會呢?年輕的時候誰沒過這個事情?都在乎別人怎麼看你,今天我在乎自己怎麼看自己,以及我自己可以讓你更舒服,不是你怎麼讓我更舒服。

問:人本身都有侷限性,那自由和枷鎖之間的關係怎麼平衡?你曾經一度被公司綁架,可能所有人都覺得你是世界上最自由的人,最輕鬆玩各種神來之筆,但其實也許是最不自由的。

馬雲:沒有絕對的自由,也沒有絕對的束縛,對不對?我們做企業,一定是嚮往自由的,但現實一定讓你很有束縛感。比方說你講亂七八糟的大道理,我們不太去講。我們說的是我們想的,我們做的是我們說的。當然有些人講民主,講自由,講改革,因爲他沒有這種經歷,他也就光棍一個,他講也白講。我們呢?我們做到今天不是靠講的,我們是靠結果,企業是要有結果的。現在有些所謂公知啊,有時候他們要的自由是沒有約束的自由,沒有約束的自由是瞎自由,沒有自由的約束是禁錮。

這兩個東西是鬆而不散,你進去的時候一定要有自己度的把握。要知道自己是誰,我知道十年以前我是誰,也知道現在做CEO的時候我是誰。第一我是我,我有自由度,馬雲是馬雲的思想。但我也知道我是CEO,所以我今天講話的時候要注意一下。因爲我有兩萬多名員工,我有幾億用戶,我有互聯網的影響力,我不能瞎講。我的思想是自由的,我的行爲是受約束的。有時候我的思想不能太自由,我的行爲可以自由,每個階段不一樣。

問:有過被綁架的痛苦時候嗎?

馬雲:那當然有過,肯定要有過,怎麼會沒有過?沒有過你就不會有這種經歷,而且時常會有。因爲你有過被綁架、嚮往自由的經歷,纔會有對今天這些問題的認識,否則你只是哲學探討。

問:但有些事情是需要技巧的,或者需要定力、心力的。

馬雲:那還是要有。但還是一句話,你做任何事第一天就知道沒那麼容易,你要比別人看得遠,要看到這個結果。真正年紀大要死的人是不會哭的,他知道自己快了。做事情也一樣,你要看到結局,慢慢過去,就會自然有定力。該轉彎的時候轉彎,該爬坡的時候爬坡,該跪下的時候跪下,因爲你要明白你在幹什麼。

問:雅虎有讓你很痛苦嗎?尤其是前兩年回購股權的談判

馬雲:痛有,苦沒有吧。這都很正常的,每次都是這種事情,談了那麼多也習慣了。年輕時我們一點屁大的事都覺得很痛苦,但時間長了就習慣了,因爲這是商業的東西。但我後來走過來以後才發現,那是很有意思的經歷。哪有談7年換七八個CEO的事情,這是很可以吹點牛的小資本,但你走的時候當然很痛苦了。我們想明白這個道理後,今天碰到任何痛苦的事情,都是將來吹牛的資本。

關於管理:我比馬化騰和李彥宏這幫人肯定會管理

問:你爲什麼能駕馭那麼複雜的關係?

馬雲:哪是我駕馭的,我覺得是一個團隊。第二個因爲當你明白自己是誰的時候,你也許能夠真正駕馭。別人說我們多牛逼,我們也沒那麼牛逼。別人說我們一錢不值,我們也不見得一錢不值。反而這樣子的時候就容易處理,應對複雜,只要你不去惹禍它就行了,麻煩來了你也別怕。今天跟着我的,就是緣分和機緣。

無論曾鳴、老陸、彭蕾、Joe Cai(蔡崇信),我們一起工作,互相在磨鍊。我天花亂墜地講,他們在那兒不太會有歧異,泡在一起、玩在一起,是心的交流,他們知道我是真開心還是真不開心,是真的還是假的,我也從來不對他們掩飾。

問:你管理人和管理公司的方法是什麼?

馬雲:我自己覺得,我的管理和領導的方法一直是中國這個層面算是最好的,只是人家沒看見,以爲我只會說而已,管理和領導力是我最好的那口。但是管理和領導力你背後必須要有思想體系的,沒有思想體系的管理和領導力,那純粹是充數。所以,我自己覺得得意的方面,我比馬化騰和李彥宏這幫人肯定會管理。

但在這個裏面背後的思想不是我的思想,那就是這些人的思想、我們家老祖宗(指着桌上的《道德經》)的思想。但我跟別人又不一樣,純粹守在這兒又傻了。我還喜歡西方的,傑克-韋爾奇的我也接受,我很開放,西方基督教的思想我覺得也挺有道理。

思想境界我再傳也傳不過這些人,我只是在這裏面吸收了營養而已。吹點小牛說,我是把西方的管理理念,西方管理是科學,結合東方的管理理念,東方管理是基於人文的情懷,更像一種藝術,把這兩個合在一起以後,纔會慢慢慢慢的……

問:阿里出去的人少,尤其是高層。

馬雲:阿里高層很難出去,出去也很難用。我真是這麼覺得,我們這些人出去很難用,原因不是他們不高興,就是我們的人不高興。好比說到空氣,如果不去對比,不知道北京空氣那麼糟糕,第一次美國人跑到這兒跟我說,北京空氣那麼糟糕,我說糟糕個鬼啊,不是蠻好嘛。哎喲,那是你沒出去看過。所以儘管我們並不是最好的公司,但有些阿里人跑到其他公司總覺得這個不大對勁,那個不對勁,反正就不舒服。

我們的機制絕對比你剛纔提的一些公司要厲害得多。第二我們更厲害的不是機制,是一套因爲我們的文化形成的一套機制。比如騰訊,你信不信馬化騰離開,跟我離開這家公司,誰會亂?網上不是說過的嘛。他們就說這個李彥宏你離開試試看,我們就可以離開。我可以告訴你,老陸明天離開,照樣沒問題,老陸下面一個離開,照樣沒問題。

關於未來:阿里要保持冷靜思考,我們IPO到底值多少?

問:馬雲最讓人驚奇的是,你之前說過的很多理想或者趨勢未來,當時沒有人信,內外部都不信,但結果都顯示了。你怎麼比別人看到那麼遠?當所有人都不信的情況下,又怎麼做到?也許你今天講的還有人不信,那明天或後天可以想象的場景是什麼?

馬雲:第一:客觀來講,我有很多沒實現沒成功的想法,也有胡想的,對吧?但是有幾個運氣比較好。我自己覺得,我可能花在對未來思考的時間上,遠遠超過對昨天的時間。這個我覺得可能我跟別人不一樣,我老是在思考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而且我是積極樂觀地去思考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甚至我看到未來有個麻煩會發生,我都會積極樂觀地想,你要把這個問題解決掉了,就有機會了。我總體是很樂觀的。

對阿里你會發現,每次即使說將來有個大災難,我都是覺得,咱們把這個東西這樣來對待:首先要發現災難,然後用各種方法解決這個災難。而絕大部分人不大會去看未來,即使看到未來後,如果發現悲哀了他就會真的被動,或看到喜悅他就盲目了。但我們發現悲哀以後,團隊總是能夠找到一個不同的方法去解決。第二:我覺得這是我的愛好,但有一天我相信因爲這個愛好,我會擔憂我出錯,就像你押寶了三個都是對的,第四個剛好就錯了,不能隨便押。

問:那再過5年後,再有年輕企業家向你請教,讓你談談未來建議的時候,你是不是也像現在這樣?

馬雲:你讓我談談未來,我會談一些人生的態度、人生的規律,但不會談到你的行業、企業。汽車未來怎麼發展?我哪兒知道?但這裏有規律。所以這是我個人的愛好。

問:今天能說的阿里的未來會是什麼?你覺得今天說人們會相信嗎?

馬雲:今天阿里的未來無數人的暢想比我們更多。有人說阿里巴巴會變得怎麼樣,有人說阿里的金融會怎麼樣,這個時候阿里是不需要去談未來,踏踏實實,沒有人談未來的時候我們談未來,大家都談未來的時候你就回到今天吧。我們今天得把自己定好的,因爲人是很容易倒。你說今天阿里金融還需要再去講未來嗎?還是阿里巴巴、淘寶要講未來?或者我們的物流要講未來?別講未來,他媽把今天干好了。因爲現在這種情況,大家都對你講未來,你還要再講未來,你就要飄起來,你不沉。所以這是太極和陰陽配合的程度。

問:你對阿里巴巴上市有什麼期待嗎?它未來會不會成爲全球最大市值公司?

馬雲:不可能。第一阿里巴巴曾經有過上市的光芒,股票漲了那麼多倍,兩三天內,你別以爲這是真的,股票後來掉到這幾塊,你也別以爲是假的。有一天假設我們真成爲了中國最大的,或者比全世界很多公司都大的,也別以爲你真那麼大。年輕的時候我很在乎別人看我,到我這個年齡的時候要在乎自己怎麼看自己。阿里巴巴要保持很冷靜的思考,我們到底值多少,我們到底是誰,我們到底是哪裏來。所以公司有一天我相信過個多大的市值,並不會讓我意外,當股票又狂瀉,我也不會吃驚。阿里巴巴集團是一個結過婚也離過婚的,我們明白什麼是婚姻,我們下過市,我們今天並不覺得上市對我們來說是個蜜月,你不要把婚姻天天當蜜月,那你受不了,生活就是這個樣子。

問:如果有人問馬雲阿里1001個失敗的故事或啓發,有什麼可以說的?

馬雲:以前我想寫這本書,後來我覺得我不適合寫。我寫這本書我還是會不客觀的,我會美化自己,而且很多錯誤不願意承認,總會說把它圓回來,一定會圓回來的,這100%。這個故事應該由別人去寫,由別人去採訪,由他們去講。因爲我自己來講,我一定會圓回來。我覺得人啊,一定會走到本能。阿里巴巴其實我們不只1001個錯誤,我們看到這是個錯誤,連理的時間都沒有。但我讓這些錯誤最終變成公司成長的營養和肥料,而不是負擔。

名人勵志訪談錄:王健林在中歐管理學院訪談錄

——做企業一要長期,二要穩定

“不唯書、不唯上、不唯洋”

問:我來自一家跨國企業,相信萬達的文化和您的出身背景有很大關係,軍人出身背景和萬達文化的關聯性是怎樣的?

王健林:軍人出身跟成功有沒有必然關係?回答是“Yes”。不是每個軍人轉業都能成功,但很多成功企業家是軍人,比如柳傳志、王石、任正非、我。20xx年,全球知名的《福布斯》雜誌對世界500強企業的董事長、首席執行官和總裁級別的5000多人做過分析,發現超過30%來自西點軍校。當然西點軍校學員本身就是精英,它選人比較嚴格,淘汰率高達40%。在這裏,對人最重要的鍛鍊是形成堅韌的性格和培養堅定的目標,這是成功的基礎。

成功最重要就兩點,一是創新,要敢於創新;二是堅持,遇到一點挫折就退回去,不會有成功。所以萬達文化和我的軍人出身有關係,但不是絕對劃等號,不是當了兵就一定成功。

我成功的最大特點,就是“不唯書、不唯上、不唯洋”。書本我也不完全信,大師我也不完全信,洋人也不一定信。

問:我是來自中歐商學院MBA20xx級的學生,您說萬達有一個核心管控系統,包括對每個節點的控制,有什麼延遲都會及時反應,不行就換人,這些都是萬達超強執行力文化貫徹以後的結果。萬達是如何將超強的執行力文化貫徹給中高層管理人員的?

王健林:想當成功企業家就得記住,一定不能照搬照抄成功者的模式。齊白石先生有一句名言:“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今天我在這講萬達的執行力,大家千萬不要把它當成教材來學習。

萬達的成功模式也許適合同行業、同樣千億級別的企業,但小企業、創業型企業完全不一樣,行業也不一樣,一定要琢磨、創造最適合自己發展的模式。所以我經常講,千萬別信那些成功學書籍:什麼成功一百條、制勝三十招,都是瞎忽悠,千萬別信,包括我講的,你們就聽聽精神。

鞋子舒不舒服只有腳知道

問:我來自一家移動互聯網公司,我相信萬達的股權結構對於萬達保持超強執行力是有幫助的,對於剛創立的企業,這方面您有何建議?

王健林:股權和現代企業制度不是劃等號的,究竟是有大股東這種企業好,還是完全職業經理人制度好,目前沒有定論,很難說誰更好。大股東可能會更關心這個企業,舉個例子,美國AMC連續虧損多年,我們進去當年就盈利,難道我是神?原來他有5個股東,一般大,誰也不真正關心這個企業。我去了就告訴管理層,和你們籤5年合同,只要掙錢,拿出10%給你。這樣他就用主人心態來幹,當年就盈利,第二年掙得更多,這就是有主人的好處。當然大股東也有把公司帶壞的案例。但是職業經理人的毛病是不願意關心企業長遠的利益和投資,不會去做要等5-8年才能見效的事。

職業經理人制度能成功,大股東也能成功。世界上時間最長的企業是家族企業,歐洲有很多企業是家族企業,也就是說家族企業、大股東企業、職業經理人的企業,都可能是合適的模式,用一句廣告語來說就是:鞋子舒不舒服只有腳知道。

萬達進軍國際的三大戰略思考

問:我來自中國電信。在您的計劃裏,萬達未來總收入的30%來自海外?中國企業要走出去,目前看有聯想模式和華爲模式兩種範例,你對“走出去”在戰略層面上如何考量?

王健林:萬達的目標是未來20%—30%收入來自海外。跨國經營是企業做到相當規模時的必然選擇。我們給自己定的目標,五到六年後企業收入超過1000億美金,那時如果僅僅在中國大陸,首先達到這樣的收入有一定的困難,因爲中國經濟總體處在一個緩慢減速的過程中。第二,國際化會給我們帶來思維上的變化。

從戰略角度來思考,萬達國際化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實現長遠戰略目標的需要。現在萬達的口號叫“國際萬達,百年企業”。萬達的口號是經過提升的,公司剛成立的時候,我們的口號是“老實做人,精明做事”。那時企業比較困難,我們就老老實實做人;爲什麼精明做事,是告誡自己不要被別人騙。20xx年前後,那時萬達有了一點錢,對企業文化進行提升,口號是“共創財富,公益社會”。後來企業規模更大一點,第三次提升定的口號就是“國際萬達,百年企業”,國際萬達一定是國際化的,百年企業一定是常青的,爲了實現我們宏偉的目標,必須國際化。

第二,分散風險的需要。國際化可以分散風險,特別民營企業更需要國際化。

第三,收入增長的需要。靠國際化、併購才能做得更大。通過研究世界五百強的企業,我們發現沒有一家企業是完全靠自身生長成長起來的。沒有一家企業在進入世界500強財富排榜前沒發生一次併購?沒有!

問:我來自一家跨國集團的空氣化工公司,萬達商業模式在國內的小城鎮是不是能做得通?如果您走出去,在國外有政策風險,還有政治上的風險,能不能走得順?

王健林:其實,萬達的商業模式小城鎮照樣可以做,現在已經在一些縣城做。萬達廣場分成ABCD四個級別,最終萬達廣場會走入到很多縣城,不然怎麼有空間發展呢?

關於是不是要國際化,國際化不一定是指萬達不動產的模式克隆到外國去。萬達“走出去”是不會投購物中心的,爲什麼?因爲購物中心在國外已經高度成熟,幾乎沒有空間,而且在美國、英國、歐盟等地,做零售有非常嚴格的規定,比如一塊地他們就會規定這裏的零售面積不得超過多少,或明確此地塊不能做購物中心。其實中國應該認真向這些國家學習一下零售的佈局。

萬達到國外發展是做文化、旅遊,假如有一天要搞不動產,只能是併購模式。併購的前提是,跟萬達業務有相關性,業務不相關的不併購。國際化不是意味着不動產的國際化,是企業戰略、企業文化或者說企業發展的國際化。現在,萬達國際化做得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建設高端五星級酒店。憑什麼外國人把酒店開到中國來,就不能中國人開到外國去呢?所以,萬達的目標是十年之內,在世界各地建十幾二十個高端五星級酒,當然也不排除併購一個大型跨國連鎖酒店公司,將來中國人出去都住自己的酒店不更好嗎?

長期+穩定,是20多年的做企業法寶

問:我們公司是一家做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民營企業。

企業內部執行力需要很多外部的配合,比如建設項目,從選址、拆遷、辦證,到最後的消防驗收等等有很多制約因素。萬達怎樣讓政府審批通過,保證萬達所有項目能夠按期開工開業的呢?

王健林:做企業,內部控制容易,外部控制很難,特別是一些許可。萬達爲什麼能做到?這些年很多人問我,你不行賄爲什麼還能成功呢?就是靠創新商業模式,讓你的模式具有唯一性、獨特性,別人來請你,這事就OK了。

很多年前,在還沒有什麼企業有不動產意識的時候我們就開始搞萬達廣場,一代、兩代,到第三代成爲城市綜合體,產生很大影響力。現在,在很多企業還在猶豫要不要做不動產的時候,我們已經進入到文化、旅遊領域,並進行跨國發展。

另外,萬達拿到的土地完全是淨地,而且從我們自己的教訓出發,沒有消防許可絕對不能開業。我們爲什麼一定要成立自己的設計院呢?目前萬達有商業設計院、文旅設計院、酒店設計院,就是高度遵從商業、消防的規範,在設計過程中儘量規避瑕疵。設計上我們掌握中國的特點,東部、西部、中部規範都不一樣,掌握好它的規範條件,設計儘量滿足這些需求,所以一般情況下不會存在審批障礙,當然也包括我們當地團隊努力的因素。

問:我來自杭州,萬達也做過住宅,後來選擇商業地產的模式,當時在您的團隊裏是不是也有反對的聲音?那時,您有糾結過嗎?

王健林:這麼多年,萬達的第一次轉型就是跨區域發展。1993年就到廣州去,當時辦公司,廣州工商局不給辦,說你大連的爲什麼跑到我這裏辦公司,國家沒有規定。怎麼辦呢?我就去找當地一家叫華僑房地產的公司,他願意出租帳號,我給他200萬租了一個帳號,辦了一家分公司,每年給他交點管理費。第二次轉型是從住宅向不動產,第三次轉型向文化旅遊轉,最近正在做的是第四次轉型,即實現國際化,成爲全球一流的跨國企業。

第二次轉型中,有不同的聲音,住宅做得如火如荼,錢很好賺,爲什麼要去搞商業地產?一開始不會做,每年都有人告我們,不斷打官司,做商業地產前3年累計被告222次。那時,沒有一點堅持精神就退回去了。我的很多副手說,何必這麼累呢?我就給他們講一條,不動產是長期穩定的現金流,住宅現金流不穩定。

其實,那時我還沒有意識到中國城鎮化的完成和終結問題,現在看來,更有這個風險了,現在城市化52%,再有20xx年可能達到70%、甚至75%,那時人們對於住宅的需求就會大幅萎縮,這個行業還會存在,但現在這種大規模、快週轉、大現金流的模式就結束了。追求長期、穩定的現金流,這是企業要做長必須想的。

我勸任何一個做企業的人都要牢記兩句話,一是長期,二是穩定。這是做企業的法寶。

過程中也有糾結,這裏就有大股東的好處。我曾經跟大家說我們就熬滿5年,熬滿5年還不行再收。到20xx年,上海五角場、寧波鄞州、北京CBD三個店同時開工,我們好像朦朦朧朧找到一點感覺。當時我跟大家講,這三個店如果成功我們就堅持走下去,如果不成功,咱們還回去幹老本行。後來,這三個店極其成功,這就堅定了我們信心,一直走到今天。所以,創新也好,創業也好,堅持精神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