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部>歷史演義>

《封神演義》讀後感4篇

歷史演義 閱讀(2.22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封神演義》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封神演義》讀後感4篇

《封神演義》讀後感1

《封神演義》是許仲琳、李雲翔著於明代之作,以商周易代,武王伐紂爲歷史背景。本書並不是傳統意義的歷史演義,只能視爲一本發揚思想的神怪小說,即爲“神魔小說”。其實。這是一本集歷史與神話,集涵養與精神並集神佛與妖魔與一體的好書。讀完這本書,我彷彿就穿越回了那一段兵荒馬亂,金戈鐵馬的年代。

本書最令我痛恨的人物是商紂王,他是一個貪得無厭,寵幸小人,喜好酒色之人。他不聽忠良的諫言,造蠆盆滅忠良,首創炮烙之刑。他還搜刮民脂,斂財建鹿臺,不理朝政,十分昏庸。本書以紂王的形象警示後人,不得貪心,要接受別人的勸告與教導,爲官者,也要與老百姓一視同仁,同甘共苦,更不能在生活本來就不寬裕的老百姓身上搜刮,使他們原本就清苦的生活雪上加霜。當武王與姜子牙率軍攻入朝歌,紂王在鹿臺投火自焚,真印證了“惡有惡報”這一說。

好書,往往能用寥寥幾筆,勾繪出一幅動人的場面。《封神演義》亦是如此。第八十四回《子牙兵取臨潼關》就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壯觀的神戰畫卷。這一回寫得驚心動魄,激動人心,用無數個動詞和比喻、形容,連貫、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了這場激烈的血戰。同時,還排比了多種武器,戰鬥激烈的程度可見一斑,真可謂“玉虛門下一干如獅子搖頭,狻猊舞勢,只殺得山崩地塌。”(書中原文)雖說本書是文言文,但就算隔着這一層,我們仍然可以跨越時空,來到臨潼關,窺見這一場震天動地,天昏地暗的戰鬥。

雖然這本書主要讚揚了懲惡揚善的英雄主義精神,但同時也批評了一些不積極的倫理觀念。令我唏噓的是第十四回《哪吒現蓮花化身》,文中少年英雄哪吒,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竟追殺其父李靖。這對於素有“禮儀之邦”之稱的中國來說,實在是不符“百善孝爲先”。更令我驚訝而氣憤的是最終姜尚封神之時,竟只從天命,將不管正義與否的全部人物,全搬上了封神臺,乃至助紂爲虐的'奸佞小人也在封神榜上有一席之地,又只是一味的讚頌明君。這一點也大大削弱了本書的積極意義。從這兩回,我又學到了兩個道理:一是孝敬長輩,兄弟和睦;二是不能遵崇命運,更要敢於同命運抗爭。

不管是褒是貶,都改變不了一個事實,這本書不僅打動了我,更在民俗、民間信仰中都留下了其影子。這本書的藝術價值是不可估量的。讓我們一起,多讀好書,多讀經典,品味其中的妙處。這時候,我終於從戰火紛飛亂世的年代,穿越回到了今天。

《封神演義》讀後感2

《封神演義》可謂是中國歷史上描寫奇神鬼怪最多的一部作品,與其它鬼神之說相比,我認爲封神之中的鬼神更具人性,而它們,都被捲進了一場大是大非的戰爭裏。

是忠君?還是愛民?是在朝歌誓死守護醉生夢死荒淫無道的紂王?還是投奔西歧,討伐搖搖欲墜的江山?是封神中的一大主題。紂王進香起歹意,竟對女媧頓生淫心,使得成湯這顆六百餘年的大樹,斷送在一個妖狐的刀斧之上。比干、梅伯、商容等臣子因爲一個“忠”字而遭妲己的陷害,太師更是因忠君而戰死在異國他鄉。爲了一個將亡的政府,犧牲了太多的忠臣良將,叫人看着心酸。

忠諫在滿眼美色的殷紂心中,根本無任何意義,於是有人冒死進諫,有人投奔明主。西伯侯、蘇護王、黃飛虎、李靖接二連三反商伐紂,紂王手下勇士非死則投奔他國。如此的國家,如此的君主豈會不亡國?苛政敗倒,明主救得百姓於水火,叫人看了安慰。

除了很模糊的是非之戰,《封神》中另一大特點就是免除不了中國社會獨特的等級之分。即使在3000多年前,萬物生靈就分了上級和下等,神、仙、人、精、妖、魔,像哪吒、李靖這等入“道人”門下的異人,無論有八條手臂還是三隻眼睛,都是“天兵天將”;而火靈聖母、龜靈聖母這等精靈在邪教通天門下,即使得道,法力高強也不可免除被叫作“牲畜”;通天是李耳的師弟,所以論字排輩,處處低師兄一等;申公豹是姜尚的師弟,雖神通廣大,也還是低姜尚一等。可見道家、佛門,雖口口聲聲“衆生平等”,但實際上,衆生卻從未平等過。所以,申公豹、通天徒,並非爲助紂而助紂,而是因爲要與元始天尊、李耳等一分地位之高下而借題發揮。這樣看來,有錯的.本不是塗炭生靈的“魔教中人”而是將它們歸類到魔裏去的“君臣之禮”和“三綱五常”的等級之分。

雖然書中的故事“三分事實七分虛構”,但書中的人物命運卻始終能扣人心絃,使讀者不自覺地同他們一起經歷喜悅與憂愁,驚險過後又發人深省。這便是《封神》的高明之處。

由於最近看了《封神演義》,所以極其嚴重的迷戀上了楊戩。很明顯,沒有美少年的動畫或漫畫或小說,我是不看的。而《封神演義》則糅合了幾大我喜愛的元素:美少年,中國風,機械。一句話,一羣美少年在中國風裏操縱機械顛覆歷史。簡單來說是這樣。

《封神演義》讀後感3

看過幾個電視版本的《封神演義》,第一次讀完了《封神演義》這本書,還是被故事中的神、魔、人三種形式的結合所吸引,從紂王無道到周武文討伐朝歌,每一個故事都讓我難以忘懷。

這本書以紂王的荒淫無道爲故事的起因,接着以周武文率領的徵商大軍進軍朝歌的事,最終以武王分封列國和姜子牙封神作結。書中的紂王不僅整天與妃子妲已鬼混,還聽信妲已的胡言亂語,接二接三地將首相商容、亞相比干、上大夫梅伯和司天臺首官杜元銑殺害,而且他還沉湎酒色,聽信奸佞,殘害忠良,殺妻誅子,擾害百姓;制炮烙、造蠆盆、剜目挖心、剖孕婦、敲骨髓等種種暴行。這些惡劣的行爲導致了天下諸侯紛紛起兵造,以至最後成湯這六百年的`基業會毀在了一個妖狐的刀斧之上。首相商容、亞相比干這些大臣,他們勇於上讕,誓死守,直至被害死也毫無怨言,而聞太師更是戰死在異國他鄉。這些朝歌大臣都有一顆不可改變的“忠”心!看着那麼多的忠臣和將才爲一個必定要滅亡的國家而死去,怎能不讓人看着心痛呀!

而姬發、姜子牙、哪吒、楊戩這些人卻體現出了正義的行爲,他們關心百姓的疾苦,而受到百姓的擁護,使黃飛虎、蘇護王、李靖等朝歌大將接二連三地造,加入到西岐這一邊來,一起反對紂王的暴行。只有一個英明的君主才能使對方的良將投靠到這一邊;而一個無能的昏君,即使擁有再多再多的將領與謀士,也將失去這些人,而武王與紂王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這本書中,姬發就是仁慈的代表,他關心天下的百姓,有着廣闊的心胸和長遠的眼光,同時又有着果斷的處事能力,使他成爲百姓心目中的明君。他甚至連捉到的敵人也不願意殺害,而是真誠的勸誡他們棄暗投明,善良的內心充分在這些事情中體現出來,到最後他才能贏得天下。

《封神演義》的神話色彩更是極爲豐富,不僅有歷史典故,也夾雜着神、魔,這些神和魔不僅可以呼風喚雨,隨意變化,甚至能夠擁有一個不死之身。比如哪吒鬧海那一回,當哪吒拔劍砍臂膊,剖肚皮、剜腸剔骨之後,魂魄卻仍然還在,後來又附入到荷葉之中,化身成爲另一個不會死的“哪吒”,“三分事實七分虛構”,書中的故事扣人心絃,使讀者總能融入到故事中去。這便是這本書的高明之處。

《封神演義》這本書,充分體現了反對專制,揭露邪惡,歌頌仁政,宣揚正義,還有邪終勝不了正的主題思想。“順天者昌。逆天者亡”,歷史雖然在變遷,但這個真理卻永遠不可能改變。因爲只有一個能與百姓同甘共苦的人,一個能關心百姓疾苦的人,一個能順從民意的人,才能真正得到天下百姓的尊敬和信任,才能真正統一天下。

《封神演義》讀後感4

大概小時候我極爲喜愛《封神演義》,爲其未能名列四大名著而唏噓不已。時隔多年之後,當我又將《封神演義》細細通讀一遍之後,許是跨越時代的世界觀的隔膜,竟再也不能如小時候那般愛不釋手了。大抵是其書通篇傳頌“順天者昌,逆天者亡”,我便總想爲逆天一嘆。紂王是“逆天”人物中最爲典型的一個角色。想到全書開篇,作者如何鋪排陳述商國的強盛之勢,大有四海歸附、萬國來朝之風。只因紂王一次對女媧的褻瀆,從此便走上民不聊生的窮途末路。此謂之“逆天”。因爲逆天,紂王便將好端端一個泱泱大國淪爲奸臣邪佞的玩物,極盡奢靡之能事,酒池肉林、夜夜笙歌、炮烙蠆盆、誅殺忠良——僅僅因爲一個千年狐狸精,便可讓帝國大廈一夜傾頹——這顯然是不符常識的。而隱藏在“逆天”之下的根本原因,其實是紂王的好大喜功、拂逆民意、濫用權力、政治腐敗造成的。由此,“逆天”並非真正的逆天,是“逆民”,是不能以人爲本的下場。再看各路封神榜上各路神仙。有一句截教的讖語道:“緊閉洞門,靜誦黃庭三兩卷;身投西土,封神榜上有名人。”將所有身去西岐的截教門人的生路封死,所仰仗的.,不過是封神榜上再相逢罷了。截教門人,合該遭此大難:把個一門截教之人殺得個所剩無幾,再無力與闡教的仙風道骨所比擬。這也是“逆天”。而這種逆天,且不說趙公明如何如何慘死於姜尚和陸壓之手,且不說雲霄娘娘、瓊霄娘娘、碧霄娘娘如何如何爲了給兄長趙公明報仇而成爲了“封神榜”上一縷香魂,且不說萬仙陣內多少無辜遊魂鬼魄,那書中最後分明爲闡教門人大開方便之門,將數百位截教門人頭顱奉上,只因“逆天”一說,真真將天意當成殺戮的藉口,大行其道而不自知。誠然書中描寫截教門人如何之惡劣,通天教主如何不擇人而授,只因周與商的恩怨便引起如此血雨腥風,確有些不合情理了。除去截教門人不談也罷,書中人物面對“順天意”的態度也耐人尋味。商周對峙之時,截教以趙公明爲首的門人擺出十絕陣,而燃燈算得十絕陣必亡闡教門人十人,便毫不猶豫將此十人遣入陣中送死,“天意”之下爭一爭得機會也無有,雖說“我命由我不由天”也有些過猶不及,我卻依然將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情緒溢了滿懷。再說那些書中有名有姓、有性格有特徵的門徒,亦有些死而不得其所。最典型的例子是黃天化,其師父早已知其早亡,仍舊“天機不可泄露”,直教其死於亂軍鐵騎之下,不知其魂於封神臺是何感慨?雖說“逆天”一詞,可能千百人有千百種理解,而源於小說頂峯期的明清時代的《封神演義》也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然,“逆天”一詞,實在不敢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