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經部>國學小說>

[優]《紅樓夢》讀後感

國學小說 閱讀(1.13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紅樓夢》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優]《紅樓夢》讀後感

“中華文化浩如煙海,四大名著獨步古今。其寫勇、寫義、寫忠、寫智、寫豪、寫情,或壯闊、或精琢、或瑰麗、或奇幻。可謂‘一人一天下、一書一山河’”。

幼時不懂事,讀書做事全憑個人好惡。本是女孩子,又有些影視劇沾染,仔細讀了原著的,便只有《三國演義》和《紅樓夢》。本是對打打殺殺、戰場心計無甚好感,《三國演義》只囫圇吞棗大略讀了一遍,至多不過識得些人物事件,如今想來,甚是慚愧。既是如此,真正用心讀了的,大約是隻有《紅樓夢》一書了罷。

紅樓一夢情幾許

鏡花水月意難平

《紅樓夢》是一本小說,卻實在是小說中極不同的一本。筆者似乎不同其餘小說家將人物結局留待最後書終之時才徐徐道出,而是在第五回便借警幻仙姑之名,幾段判詞,幾支曲調,便將其中不少人物細細斟酌,一生起浮跌宕,凝在寥寥句中,字字細品,令人拍案叫絕。小時候,尚讀不懂,讀來不過脣齒留香,讀不出其中暗語,也幾乎察覺不到意指何人,只傻傻地敬佩着筆者的才氣逼人。

似懂非懂地讀下去,年齡所限,不解其中味。國中時,又重拾起《紅樓夢》。許是有了前一遍的基礎,這遍讀來便好了許多。也知曉了此書的主線是寶黛的愛情。本是良緣,奈何身處侯門之中,情深幾許,換了癡心錯負。回首再憶,顧盼之間生歡顏,不過大夢一場,恰似那鏡中花,水中月,將觸未觸,將歇未歇,虛無縹緲,心意難平。打打鬧鬧、哭哭笑笑,本以爲餘生也不過如此,誰知天意不巧,造化弄人,癡纏半世,情意相通,終落得絳珠淚盡含恨去,寶玉心冷卻塵緣。

嘆“得非所願,願非所得,真情諾諾,終於隨亂紅飛花去……”,“情”之一字,大約本是空洞的罷。

本以爲定能圓滿的一雙人,都各自凋零,更何況本就易散的榮華富貴呢?寧、榮二府的榮耀,本是賈家上下三百多人所依靠的。可祖上的廕庇,不過日頭下一棵榮樹的影子,倘若這樹倒下了,又如何撐起這極盡奢華的賈府的天?

賈府的落敗,從此處看,似是必然。可賈府的繁華落暮,也像這盛放的王朝一般,不加經管,必自內而外逐漸生出枯意。此時,再光鮮的外表,都掩不住它的頹然之意。大廈將傾,安能自保?大難臨頭,各自飛去!

世事無常,誰想得戰場風雲詭譎,高祖在“西楚霸王”手下保全自己,最終建立起大漢王朝?誰想得大唐氣象萬世開太平,一夕安史之亂,竟踉踉蹌蹌,繁華凋弊,風雨飄搖?誰又想得,昔日海堂詩社之盛況,最終,大觀園一片死寂,葬了紅花,凋了碧樹,隨賈府榮華,一併歸去,無人問津……風雲變幻,滄海桑田,《紅樓夢》的恢弘大氣,藏在字裏行間。

癡顰兒情心暗許

憐絳珠塵緣終盡

前幾日,看《經典詠流傳》,剛聽得一首《枉凝眉》之曲,纏綿悱惻,聽而動心。寶黛的愛情,似乎一出場便註定了會是悲劇。他們兜兜轉轉,恰有“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的情意。可誰料想,“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

許是看慣了圓圓滿滿的大結局,如今這十分般配的一雙碧人,竟終是不能相守。便傻傻地執着着,想問問如此不近人心的安排,究竟爲何?細細說來,哪有什麼不得不思慮的緣由,他們二人本是出塵,受盡了這人世的排擠與不容,再堅定的心意,又怎能與頑固的世俗相抗衡,他們,終究也敵不過“命”這一字。

“命”,是帶了些虛幻色彩的,筆者將“命”字歸做了“還”。因爲神瑛侍者灌溉,絳珠草爲報恩隨他下世,要將這一生的眼淚還給他,這纔有了寶黛二人的嬉笑怒罵。她本無兄弟姊妹,母親又因病撒手人寰。九歲左右的姑娘,經此一激,再生大病一場。本就瘦弱,又更是藥不離口,纏綿病榻,幾度傷心欲絕。三年守孝,敏感到令人心疼的孩子,又孤身入了賈府。事事小心謹慎,生怕多說一句,多走一步,平白遭了人閒話。雖有賈母疼惜愛護,終究寄人籬下。一腔幽情,無人可訴,只寂寞地獨自消受。她是叫他哥哥的,在她最慌亂,最孤獨的時候,如一道光照入她的生命裏。他們一同吃,一同住,說說笑笑,打打鬧鬧,言語不好時,她便垂下淚來,但最後又總會和好。說到底,總是比旁的姐妹多親厚了不少,她便總是覺着,他該懂她,懂她的敏感,懂她的傷心,懂她的歡喜,懂她的心意。他也這麼覺着,所以,待她最是好,最是深情。

可惜,人生,太難總順遂了心意。一場調包計,兩邊空歡喜。一個含恨而終,一個兀自傷情。沒有那麼多人是可怨的,畢竟,她的聰慧,讓她太懂得“無可奈何”的含義。那就不多怨了,只怨自己,用情過深。

“還淚”“還淚”,許是從一開始,他們也不過報恩的聯繫,黛玉淚盡之時,便是那恩怨了、癡情斷的時刻。只可憐她,離開時,也不快樂。

知曉了這些,從此對黛玉的情裏,便多幾分悲意。妄自揣度之下,我有些私心地猜想,若早知此生隨他而來,苦苦癡戀多年最終卻求不到結果,她應當還是會義無反顧地來吧,愛過,總好過退縮。若當真此生也逃不脫一個“情”字,她不像尋常女子百般糾纏,只還盡了自己的最後幾滴眼淚,焚了詩稿,幾分剛烈,幾分決絕,斷了癡情,泯了凡心。

每每讀到此處,必淚下潸然,哽咽不能言。她焚稿時,怎能無一絲心痛,必定也如針扎一般,細細密密,喘不過氣來。可她看着耀眼灼人的跳躍的火焰,必然也不曾後悔。有些事情得不到時,求又有何用,倒不如斷了心緒,斷了情意。有緣無分,神傷自比不過轉身,至少也多一分尊嚴。

所以,她終是這樣去了,去得果決,去得令人傾心。明知她辭世是必然,讀到此處,仍是遺憾。如此玉人兒,也逃不過紅顏薄命的預言。

喜歡黛玉,向來不只爲了她最後一刻的果決,單是她“詠絮之才”,就令人讚歎不已。筆者將她與才、氣俱佳的道韞爲比,自然也看得出對她的傾心。書中多有她的詩詞出現,即便只是胡亂作了應題,也得賈妃盛讚。也曾應了癡心學詩的呆香菱之情,教習香菱寫詩。先不說她論詩那話,單香菱學成之速,成果之大,足可窺見她功力之深。不少評論人皆說黛玉過於敏感刻薄,可試問文思如此上佳的女子,心思又怎能不細膩?她本是寄居榮國府,理當事事小心,出口的話又帶上了文人常有的習鑽之意;再加上旁有圓融的寶釵相襯,越發顯得不懂事些,本不該受人如此指摘。(人總不能十全十美,喜歡她,自然也將她的小毛病看做優點,想來就是無傷大雅的。)

喜歡了,就是喜歡了,所以願盡心筆墨鋪排,不再多寫了,請往下看罷。

不離不棄恨無緣

莫失莫忘誤終身

初讀《紅樓夢》,只幾個最主要的人物印象深刻,金陵十二釵都未能仔細記全,除最喜的黛玉外,就是寶釵的言語身段能清晰地記起。只是,對寶釵,我卻是怎麼也喜歡不來。

是她最終嫁了寶玉,成了寶黛二人被拆散最大的受益者?應當不只。小時不懂事,纔有這樣淺的心思,隨着年齡的漸長,該是漸漸淡了的,可到如今,我還是不大喜歡寶釵。她做事一向周到,榮國府中很得人心,待姐妹也親厚,黛玉不時任性,寶釵向來不多與她計較。思來想去,終也說不出自己究竟是不喜她哪樣。

直到半年前的一篇文章將我倏地點醒了。本不是評述《紅樓夢》的,寶釵出現也不過一段話,寥寥幾句,竟正點中我心中所感。

寶釵,太過圓融了。

是了,正是如此。寶釵通達人世情理,說話做事處處圓融十分通達,卻令我時時覺着有些遠了。她的笑容透出的意思,似乎也需通達情理方可知曉,玲瓏的心思好像明明不遠,卻偏逢天空中起了一層重重的霧靄,影影綽綽,怎樣努力也看不清那一雙眼睛。她的心思,總像爲自己戴了透明的面具,單純的孩子,想靠近,卻又觸不及、

寶釵的言語中,總讓人忘了她的年紀,十二三歲的光景,已如此通達,想她的日後,總免不了心驚。該是怎樣的女孩子,早早地便失了小孩心性,成長到,如此的模樣。

相比寶釵的圓潤事故,我更喜歡黛玉率性自然。

自然,寶釵也不是從未活潑過。記不起哪一回,寶釵見了一雙玉色大蝴蝶,想撲來玩耍,剛到一假山後,聽到兩人說話,方纔住了。難得玩鬧一回,一遇旁人,又收了回來,恢復到那個周到圓潤的寶釵,着實有些遺憾。

細細找來,厚厚的一本書裏,竟幾乎再無對寶釵女兒心性,恣意玩鬧的情景描寫。似乎在這漫長的一段時日裏,她一直戴着一張透明的面具。本以爲出閨閣成大禮,日後的日子還能隨性些。可誰又知寶玉癡情,念着仙逝的黛玉,最後出家,了卻了塵緣,空留她一人,獨守着空蕩蕩的院落,無處訴衷腸。

關於她的圓潤,我更願意相信是家中情形造就了她。那樣不成器的哥哥,性子不強硬的母親,家中大事小情,竟是件件都落在她瘦弱的肩膀上。持家早,懂事自然快,成熟自然也早些,我只是沒有想到,情形,竟能將一個閨中少女,從原應有的歡脫裏強揪出來,爲她套上世俗的枷鎖,早早地便如此事故圓融。

她的際遇,帶了不少悲情色彩,最終,她好似什麼都得到了,又好似什麼都未曾得到。說到底,不過大夢一場,空餘悲切罷了。

寶釵心思玲瓏,才情巧妙,當不亞於黛玉的,只是她的心思,過於事故,少了真實,少了反抗,多了順遂,多了圓融。“可憐停機德”,獨守房中,恨緣淺,誤終身。

機關算盡太聰明

反誤了卿卿性命

作爲“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作爲中華文化的代表之一,已進入了外國愛好者的課堂。好奇他們對《紅樓夢》怎樣評說,恰有文章來解了我的惑。說是中國籍在美講評《紅樓夢》的一位教授,每每教完之後,都會要求學生寫一篇文章,說說《紅樓夢》之中各自最喜愛的人物。這文章交上來,老教授一看必瞭然於心,大半的學生,都寫了王熙鳳。

一聽這結果,我竟登時有些不樂意,我們才華橫溢、傾城之姿的黛玉纔是主角兒啊!怎麼就不大受外國友人捧場了呢?靜下心來細細想想,倒也知曉了其中緣由:黛玉常因小事垂淚,總顯得有些小氣,而外國友人打小獨立,大約更喜歡一人之力掌榮府上下的熙鳳吧。

《紅樓夢》裏,她的稱呼可不少,我更偏愛“鳳姐”二字。既點明瞭她掌管榮國府上下大小事宜皆能作主的身價兒,誰見了都需恭敬幾分,又顯出她與人親善,與家中姊妹關係甚好,又深得長輩信任喜歡。如此看來,鳳姐便是榮國府不得不提的“靈魂人物”之一了。

鳳姐打理家中事務是一把好手。府中上上下下,人口衆多,下人們的月例銀子,榮國府每天的進項,都要從她的賬上走一遍,每一筆都要清清楚楚,這一來一去,少不得費心費力的。光說這些無用,不如舉個例子:秦可卿的喪事。秦氏平日裏性子好,待人忠厚,很得人心,突然病重辭世了,府上也正榮華着,喪事自然是要大辦的。鳳姐作爲榮國府主事之人,協理寧國府,支配錢財人力物什,好生打發了秦氏。這喪事的妥帖、盛大,既不失禮數,又給榮、寧兩府爭了臉面。如此盛況,少不了鳳姐立規矩、定章程、理百事的功勞,也越發將她理家的才幹顯現出來。

這樣的妙人兒,總是被人憑白地架高了年紀,大多影視劇中鳳姐的扮演者都是三十出頭的演員,似乎只有到了如此年歲,纔能有如此才幹。其實不然,鳳姐在黛玉初入府時,大約只十七歲左右的光景罷了。這個年紀,放到如今,這樣的出息,怕是幾乎沒有的。

只是,外人大多看到她的光鮮。作爲一個十七歲的女孩子,她要面對薄情的丈夫,嚴明的長輩,上下打點計較着每個決定的得與失,仔細衡量着每件事如何完美妥帖地解決,計算着多少的進項和體己才能撐的住這偌大的榮國府每日如流水的開銷……一件件細數,怎能不惹人心驚又心疼,十七歲的女孩子,要怎樣聰慧、勇敢、擔當,才能巧妙周旋,計算人心?

可就算是這樣的斤斤計較、精打細算,也撐不起這境遇頹唐的賈家,也撐不住自己的晚景,能不那麼淒涼。賈家倒了,她又算什麼?老太太都因潦倒只匆匆下葬了,與昔日秦氏的葬禮,差了太多。不知她是否也感嘆,昔日富貴榮華,只不過過眼雲煙;也臆想,冥冥之中是否早已塵埃落定,難以轉移。

有也好,無也罷,到底都過去了。我喜歡的,她的聰慧、她的玲瓏、她的直率、她的潑辣,寫這一遭,是再不會忘記了。

只嘆惜,她聰明一世,算計了太多太多,最終卻累了自己,苦了性命。

惜往事斗轉星移

願今朝雲開月明

也讀過不少《紅樓夢》的評述文章,偶得一觀點說:“四大名著中,《水滸》迷亂嘈雜,《三國》勾心鬥角,《西遊》重複相似,唯《紅樓》手法、筆意、文章、氣勢樣樣皆佳,實可擔‘名著’之稱號。”且不說辭藻是否得當,觀點是否正確,單就此句,足見《紅樓夢》爲世代文人所喜。其手法僅諧音一個便獨得青睞:筆意僅人物言談辭藻則勝於精美奇巧,文章見前後所述自成一體,連貫自然更甚他作;氣勢自字裏行間起,至深思熟慮而未盡,於小處見大處,更非一般作品可及。

只是筆者寫時,必然不爲這日後的讚譽有加。他似乎隨性到寫下這些文字不過爲了取悅自己,不過以粥果腹的歲月裏,打發時日的閒事。寫寫停停,不爲時光而緩急,不爲滄桑而變化。至於它的現世,我更想它是不懂事的侍童偶然帶出,世俗一見,則驚豔萬千。不那麼隆重正式,精雕細琢地開始,也就不必花費太多的心力,去構建它的結局。好文章,從來都更適合隨風而行,因爲時光的深處,有繾綣的自信,總有有緣人會將它拾起,拍落塵土,細細珍藏。每次取出,都小心翼翼,精細不已,溫軟的目光和愛不釋手的輕撫,是它最平靜的沉眠。

它不顯,也不露,躺在歲月的陽光裏,等待着清脆的鎖開的聲音。那該是,另一場怦然心動的遇見,另一個心扉柔軟的少年,另一段惹人豔羨的情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