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名人簡介>中國宗教名人>

釋迦牟尼簡介

中國宗教名人 閱讀(9.6K)

釋迦牟尼

中文名稱: 釋迦牟尼

又  名: 世尊 佛陀 悉達多 覺者

性  別: 男

國  別: 印度

正式發表小說詩歌文學作品: 金剛經

生平簡介

釋迦牟尼簡介

釋迦牟尼是佛教創始人。本名悉達多,意爲“義成就者”(舊譯“義成”),姓喬答摩(瞿曇)。因父爲釋迦族,成道後被尊稱爲釋迦牟尼,意爲“釋迦族的聖人”。其他稱號有佛陀(覺者)、世尊、釋尊等。

釋迦牟尼的父親,是迦毗羅衛的國王,名首圖馱那,漢譯淨飯王。母親名摩訶摩耶,是與迦毗羅衛城隔河相對的天臂城善覺王的長女。根據當時的風俗,摩耶夫人回母家分娩,途經藍毗尼花園,即今尼泊爾南部波陀利耶村的羅美德寺院處,生下了釋迦牟尼。

摩耶夫人在釋迦牟尼出生後的第七天去世。幼年時代的釋迦牟尼是由他的姨母波闍波提養育的。他從國小習當時教養王族應具備的一切學問和技藝(即五明)。16歲(另有17歲、18歲之說)時,娶表妹耶輸陀羅爲妃,生下兒子羅睺羅。

佛陀的貴族生活是優裕舒適的。《中阿含經》卷二十九記載他的回憶說,他擁有適合不同季節居住的三座宮殿(三時殿),有冬天禦寒的,夏天避暑的,雨季防潮的;衣著華貴,飲食豐盛;歌舞於庭,極盡享受之樂。他的父親淨飯王也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繼承王位,成爲統一天下的“轉輪王”。但是,釋迦牟尼卻在29歲(一說19歲)時出家修行。究其原因,有社會的,也有個人的。佛陀所處的時代正是古印度各國之間互相討伐、併吞,階級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之際,他所屬的釋迦族,受到鄰國強權的威脅,朝不保夕。他已預感到難免覆滅的結局,因而認爲世間“無常”。另外,他又目睹人自有生以後,接踵而來的老、病、死的情景,聯想到自己也擺脫不了同樣的命運,從而產生了人生難脫苦難的煩惱,而當時婆羅門教的思想和行事,又不能使他在精神上獲得解脫之道,終於捨棄王位,出家修行。

出家後,他先到跋伽仙人的苦行林,那裏有很多修行者,他們以種種苦行折磨肉體,以求得精神的解脫。釋迦牟尼不滿意這種做法,滯留一宿便離去。他的父親聽到他出家的消息,甚爲悲傷,經派人勸說無效,便在親族中選派了阿若憍陳如、阿說示、跋提、十力迦葉、摩訶男拘利等五人伴隨他。

釋迦牟尼南渡恆河,到摩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國王頻婆沙羅會見了他。爾後,他尋訪隱棲於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數論派信奉者阿羅邏·迦羅摩和鬱羅迦·羅摩子,修習禪定。然而他們的教義,在釋迦看來,仍然不是真正的人生解脫之道。於是他又來到伽闍山苦行林,在尼連禪河邊靜坐思維,實行苦行。經過6年,仍沒有獲得所期望的結果。他決定拋棄絕食和苦行。來到菩提伽耶一棵畢鉢羅樹下,結跏趺坐,靜思冥索,最後終於覺悟成道,時年35歲。

釋迦牟尼證悟以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觀察和分析事物的觀念。爲了使他的思想學說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他便開始了長達45年的傳教活動。佛陀在波羅奈斯城外的鹿野苑,向阿若憍陳如等五人,宣說四諦、十二因緣、三十七菩提分、五蘊、四禪和三明等教說,五人皈依了他,成爲最初的佛弟子。這次說教,佛教稱爲初轉xx。與此同時,又度波羅奈斯長者之子耶舍及其親友出家。此外,化度了原先祀火的婆羅門迦葉三兄弟以及沙門“六師”之一的懷疑論者散惹夷(刪闍耶)的學生舍利弗和目犍連,此後在他的故鄉又說服了他的很多親屬如堂弟提婆達多、兒子羅睺羅皈依了佛教。

佛陀在傳教過程中建立了佛教的組織──僧伽(僧團)。一般認爲,釋迦牟尼在鹿野苑初次演教,阿若憍陳如等五人皈依佛教,便是佛教僧伽之始。這個僧團在傳教過程中逐漸擴大,開始只收男弟子(比丘),以後,他的姨母波闍波提入教後,纔開始接納女弟子(比丘尼)。

佛陀在創立僧團的同時,還給在家的信徒以相應的地位。凡遵守不殺生等“五戒”的俗人,均可以成爲佛弟子。他們在修行中同樣可以證得涅槃。相傳,耶舍的父母是最初的在家弟子──優婆塞和優婆夷。此後,在家信徒人數不斷增多,成爲與僧團並行的擁護佛教的社會力量

有關釋迦牟尼一生的事蹟,在早期佛教經藏四阿含和小乘律藏中,尚無專門的記述。三藏的結集者,主要記錄釋迦牟尼的言辭。但是經藏和律藏在記錄言辭中,詳細地記述了每一段經教和制訂第一條戒律的原委。這些記述,雖屬片斷,但也包含了佛陀直接接觸的那些人對佛陀的思想和行事的回憶(其可靠性如何,已無法考證)。另外,在經、律中通過佛陀自己之口,記載了他自己早期生活的經歷。在早期經藏和律藏中,記載釋迦牟尼家世和出家經過的,有《長阿含經》中的《大本經》等;記載初轉xx時情景的,有《雜阿含經》中的《轉xx經》等;記載教化活動的有《摩訶僧祇律》、《四分律》、《五分律》等以及阿含經中的諸小經;記載釋迦牟尼晚年生活的有《長阿含經》中的《遊行經》(異譯《佛般泥洹經》、《大般涅槃經》、《般泥洹經》以及《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等。

後來,隨著佛教向印度次大陸發展,統一的佛教分成很多的派別,同時受到了印度教、耆那教的偶像崇拜以及希臘文化的影響,在部派佛教中出現了對教祖的崇拜,把佛陀描寫爲神通廣大、威力無窮、大智大慧,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如手長過膝、面頰如滿月、梵音深遠、胸表卐字等。這就出現了專門記載釋迦牟尼生世行業,被稱爲“本生”、“本起”、“本行”的一類經典。如《修行本起經》(異譯《瑞應本起經》、《過去現在因果經》、《佛本行集經》)、《普曜經》等。它們的特點是把原先散見於經藏和律藏中的資料聯貫起來,使一事與他事前後銜接,綴成佛陀的傳記。但在內容上完全是渲染和神化佛陀,使佛陀成爲一個理想化的崇仰對象。這些經典最長的也只主要記述了釋迦牟尼成道後最初幾年的活動。以後馬鳴寫了《佛所行贊》,他根據傳說和資料,描繪了佛陀一生的經歷,成爲最早的一部完整佛傳。

中國僧人撰寫的釋迦牟尼傳記,有樑僧祐的《釋迦譜》五卷和唐道宣《釋迦氏譜》一卷。此外,在宋志磐的《佛祖統紀》中有編年體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本紀》。

有關釋迦牟尼生平的史料,除了佛教經典的記載以外,還有文物資料。近代,印度和其他國家的考古學家、佛學家根據法顯的《佛國記》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記》的記載以及印度保存的不完整史料,在佛陀的誕生、成道、初轉xx、涅審處等陸續發掘出一些古建築的遺址和文物,並以此證明了佛陀是一個歷史性的人物。

釋迦牟尼

中文名稱: 釋迦牟尼

又  名: 世尊 佛陀 悉達多 覺者

性  別: 男

國  別: 印度

正式發表小說詩歌文學作品: 金剛經

生平簡介

釋迦牟尼簡介 第2張

釋迦牟尼是佛教創始人。本名悉達多,意爲“義成就者”(舊譯“義成”),姓喬答摩(瞿曇)。因父爲釋迦族,成道後被尊稱爲釋迦牟尼,意爲“釋迦族的聖人”。其他稱號有佛陀(覺者)、世尊、釋尊等。

釋迦牟尼的父親,是迦毗羅衛的國王,名首圖馱那,漢譯淨飯王。母親名摩訶摩耶,是與迦毗羅衛城隔河相對的天臂城善覺王的長女。根據當時的風俗,摩耶夫人回母家分娩,途經藍毗尼花園,即今尼泊爾南部波陀利耶村的羅美德寺院處,生下了釋迦牟尼。

摩耶夫人在釋迦牟尼出生後的第七天去世。幼年時代的釋迦牟尼是由他的姨母波闍波提養育的。他從國小習當時教養王族應具備的一切學問和技藝(即五明)。16歲(另有17歲、18歲之說)時,娶表妹耶輸陀羅爲妃,生下兒子羅睺羅。

佛陀的貴族生活是優裕舒適的。《中阿含經》卷二十九記載他的回憶說,他擁有適合不同季節居住的三座宮殿(三時殿),有冬天禦寒的,夏天避暑的,雨季防潮的;衣著華貴,飲食豐盛;歌舞於庭,極盡享受之樂。他的父親淨飯王也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繼承王位,成爲統一天下的“轉輪王”。但是,釋迦牟尼卻在29歲(一說19歲)時出家修行。究其原因,有社會的,也有個人的。佛陀所處的時代正是古印度各國之間互相討伐、併吞,階級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之際,他所屬的釋迦族,受到鄰國強權的威脅,朝不保夕。他已預感到難免覆滅的結局,因而認爲世間“無常”。另外,他又目睹人自有生以後,接踵而來的老、病、死的情景,聯想到自己也擺脫不了同樣的命運,從而產生了人生難脫苦難的煩惱,而當時婆羅門教的思想和行事,又不能使他在精神上獲得解脫之道,終於捨棄王位,出家修行。

出家後,他先到跋伽仙人的苦行林,那裏有很多修行者,他們以種種苦行折磨肉體,以求得精神的解脫。釋迦牟尼不滿意這種做法,滯留一宿便離去。他的父親聽到他出家的消息,甚爲悲傷,經派人勸說無效,便在親族中選派了阿若憍陳如、阿說示、跋提、十力迦葉、摩訶男拘利等五人伴隨他。

釋迦牟尼南渡恆河,到摩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國王頻婆沙羅會見了他。爾後,他尋訪隱棲於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數論派信奉者阿羅邏·迦羅摩和鬱羅迦·羅摩子,修習禪定。然而他們的教義,在釋迦看來,仍然不是真正的人生解脫之道。於是他又來到伽闍山苦行林,在尼連禪河邊靜坐思維,實行苦行。經過6年,仍沒有獲得所期望的結果。他決定拋棄絕食和苦行。來到菩提伽耶一棵畢鉢羅樹下,結跏趺坐,靜思冥索,最後終於覺悟成道,時年35歲。

釋迦牟尼證悟以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觀察和分析事物的觀念。爲了使他的思想學說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他便開始了長達45年的傳教活動。佛陀在波羅奈斯城外的鹿野苑,向阿若憍陳如等五人,宣說四諦、十二因緣、三十七菩提分、五蘊、四禪和三明等教說,五人皈依了他,成爲最初的佛弟子。這次說教,佛教稱爲初轉xx。與此同時,又度波羅奈斯長者之子耶舍及其親友出家。此外,化度了原先祀火的婆羅門迦葉三兄弟以及沙門“六師”之一的懷疑論者散惹夷(刪闍耶)的學生舍利弗和目犍連,此後在他的故鄉又說服了他的很多親屬如堂弟提婆達多、兒子羅睺羅皈依了佛教。

佛陀在傳教過程中建立了佛教的組織──僧伽(僧團)。一般認爲,釋迦牟尼在鹿野苑初次演教,阿若憍陳如等五人皈依佛教,便是佛教僧伽之始。這個僧團在傳教過程中逐漸擴大,開始只收男弟子(比丘),以後,他的姨母波闍波提入教後,纔開始接納女弟子(比丘尼)。

佛陀在創立僧團的同時,還給在家的信徒以相應的地位。凡遵守不殺生等“五戒”的俗人,均可以成爲佛弟子。他們在修行中同樣可以證得涅槃。相傳,耶舍的父母是最初的在家弟子──優婆塞和優婆夷。此後,在家信徒人數不斷增多,成爲與僧團並行的擁護佛教的社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