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名人簡介>中國名人>

顧頡剛簡介

中國名人 閱讀(1.34W)

顧頡剛

顧頡剛簡介

顧頡剛(1893~1980)

中國歷史學家。原名誦坤,字銘堅。筆名有無悔、天遊、張久、誠吾、桂姜園、餘毅、勞育、康爾典、周、武興國等。

江蘇蘇州人。1893年5月8日(光緒十九年三月二十三)生於一個書香世家。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913年考入國立北京大學預科,1916年考入本科中國哲學門,1920年畢業留校,以助教名義任圖書館編目。

1922年在上海任商務印書館編輯,與王鍾麒(伯祥)合編《新學制本國史教科書》,與葉聖陶合編《新學制國語教科書》。1924年回北京大學,任研究所國學門助教,先後編輯《國學季刊》、《歌謠週刊》、《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週刊》。1926年以後,歷任廈門、中山、燕京、北京、雲南、齊魯、中央、復旦、蘭州、震旦等大學和社會教育學院、誠明文學院、上海學院教授,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主任和國立中央研究院院士等職。

顧頡剛是“古史辨”派的創始人,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疑古思想。他的“傳”、“紀”不可信的思想來自崔述,“經”不可盡信的思想來自姚際恆,治學要融會貫通的思想來自鄭樵。他用歷史進化論的尋求事物演變線索的治學方法學自胡適,對今、古文家的看法則受之於錢玄同。王國維用實物材料研究古史所取得的成就也給他深刻的影響,王氏所考出的真古史被用以破壞僞古史。1909年,他有志於考辨僞古史,從事資料蒐集、積累。1915年始作筆記,記錄讀書心得,終生不輟,計約二百冊,四百餘萬字。1916年作《清代著述考》初稿二十冊,對清代學者的治學成績有了全面瞭解。1921年他計劃推翻僞古史。1923年在《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一文中提出“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觀,引起史學界的激烈爭論。以後,將自己和他人研討爭辯的文章編爲《古史辨》八冊。

他認爲古史傳說中的帝王都有神性,都是從神演化爲人,古書中所講的古史是由不同時代的神話傳說一層一層地積累起來的,神話傳說發生時代的先後次序和古書上所載的古史系統排列的先後恰恰相反。研究古史要打破四項非信史的基本觀念:①打破民族出於一統的觀念;②打破地域向來一同的觀念,③打破古史人化的觀念;④打破古代爲黃金世界的觀念。他的“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觀,把崔述的“世益晚則其採擇益雜”之說發展爲系統的理論認識,爲考辯古史傳說提出了新的思想方法,是中國辯僞史上劃時代的發展。

他對古代的民族和地理也作了深入的考辨,以爲自西周以至春秋初年,許多種族各自把本族形成時的人作爲自己的始祖,而沒有各族公有的共同始祖,只是春秋以後,經過了二百多年的大國攻滅小國,把無數種族併到一起,到了戰國中期纔出現唐、虞、夏、商、周同出於黃帝的說法。秦漢以前的中國只是沒有統一的許多小國,《禹貢》的九州、《堯典》的流放四罪之處、《史記》的黃帝所到的四方是戰國時七國的疆域,而《堯典》的羲、和四個居住地,以交趾入版圖,更是秦、漢的疆域。他以爲研究古代地理應當以各時代的地域爲地域,不能以戰國的七國和秦的四十郡作爲古代早就定局的地域。爲了促使史地學者鑽研中國地理沿革史及民族史,他於1934年發起組織禹貢學會,創辦《禹貢》半月刊。在他領導下,學術研究成績卓著,爲國內外學者所重視,稱之爲《禹貢》派。

他把考定古書著作的時代作爲研究古代神話、傳說以及民族和地理等演變過程的重要前提。爲此,他對《周易》、《尚書》、《詩經》、《左傳》、《國語》、《公羊傳》、《穀梁傳》、《周禮》、《儀禮》、《禮記》、《論語》、《老子》、《莊子》、《墨經》、《山海經》、《穆天子傳》、《戰國策》等書的著作時代,作了不同深度的考訂。他在觀看各種戲劇和蒐集整理歌謠時,注意到小說、戲劇、歌謠中故事的隨時隨地變化性,認爲研究這一變化過程可以印證古史傳說的變遷。

他對吳歌、孟姜女故事作了開創性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對香會、廟宇、神道、婚喪禮節等也作了調查研究。

他又熱心於創辦研究民俗的團體和刊物,1926年在廈大創立風俗調查會,1927年創辦中山大學民俗學會和《民俗週刊》,編印《民俗學會叢書》。1936年又在北平創辦風謠學會。此外,他亦重視邊疆問題的研究。1938年爲昆明益世報編《邊疆週刊》。1941年在成都創立中國邊疆學會。同時,他又先後主編學術刊物《責善》半月刊、《齊大國學季刊》和《文史雜誌》。

1949年以後,他任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主持標點《資治通鑑》、二十四史。晚年深入研究《尚書》,作成《周公東征考證》和《校釋譯論》多篇。1980年12月25日在北京病逝。生平著述極富,已出版的有《秦漢的方士與儒生》(原名《漢代學術史略》)、《三皇考》、《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史林雜識初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峯山》、《吳歌甲集》、《蘇州史志筆記》、《西北考察日記》、《論巴蜀與中原的關係》、《顧頡剛選集》、《顧頡剛古史論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