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名人簡介>隋唐五代名人>

高熲簡介

隋唐五代名人 閱讀(1.14W)

高熲

高熲簡介

高熲(541—607.8.27),字昭玄,渤海蓨(今河北景縣東)人,隋朝傑出的政治家,著名的軍事家、謀臣。

高熲之父高賓曾在北齊爲官,因避讒而投奔北周,北周大司馬獨孤信引其爲僚佐,並賜姓獨孤氏。後獨孤信被誅殺,其家人被髮配四川。獨孤信之女,文獻皇后以賓父之故吏,每往來其家。高賓後來官至鄀州刺史,及高熲尊貴後,又追贈禮部尚書、渤海公。

高熲“少明敏,有器局,略涉書史,尤善詞令”(《隋書·高熲列傳》)。在高熲幼年時,其家有柳樹,高達百尺,尤如蓋子一樣,村中的老人便說:“此家當出貴人”(《隋書·高熲列傳》)。後果然應驗。高熲十七時,被北周齊王宇文憲引爲記室。北周武帝時,襲爵武陽縣伯,除內史上士,不久又遷下大夫。以平齊之功拜開府。宣帝即位後,隰州稽胡叛亂,高熲隨越王宇文盛討平之。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十一日,北周宣帝宇文贊病死。周靜帝宇文衍年幼,左丞相楊堅專政,陰圖禪代。楊堅素知高熲精明強幹,又通曉軍事,多計略,便想得其輔佐。楊堅先派邗國公楊惠前往示意,高熲也知楊堅今後必成大業,便欣然承命說:“願受驅馳。縱令公事不成,熲亦不辭滅族”(《隋書·高熲列傳》)。楊堅遂引高熲爲相府司錄,從此,高熲便成爲楊堅的心腹之臣。當時時長史鄭譯、司馬劉昉都因爲奢縱而被楊堅疏遠,而和高熲的關係卻更加密切。

此後,楊堅爲預防北周宗室生變,穩固其統治權力,以千金公主將嫁於突厥爲辭,詔趙、陳、越、代、滕五王入朝;因尉遲迥(北周文帝宇文恭外甥)位望素重,恐有異圖,遂以會葬宣帝爲名,詔使其子尉遲惇召尉遲迥入朝;並以韋孝寬爲相州總管赴鄴取代尉遲迥。六月,尉遲迥恐楊堅專權對北周不利,公開起兵反對楊堅。七月十日,楊堅調發關中兵,令韋孝寬爲行軍元帥,隴西公李詢爲元帥長史,郕公樑士彥、樂安公元諧、化政公宇文忻、濮陽公宇文述、武鄉公崔弘度、清河公楊素等爲總管,率軍討伐尉遲迥。

七月末,韋孝寬率大軍自洛陽進駐河陽(今河南孟縣南)。尉遲迥軍正圍攻懷州(治野王,今河南沁陽),韋孝寬即以宇文述等將其擊破,遂率軍東進至永橋鎮東南。韋孝寬爲求殲敵主力,說服諸將避開堅城,引軍進屯武陟(今河南武陟西)。時尉遲迥已派其子尉遲惇率軍10萬進抵武德(今河南武陟東南),在沁水東岸佈陣20餘里。適值沁水暴漲,兩軍隔水對峙。楊堅怕諸將不能齊心,恐生變故,要派心腹一人前往監軍。欲派崔仲方前去監軍,但崔仲方以父在山東爲辭。又叫劉昉、鄭譯去,劉昉說他沒有帶兵打過仗,鄭譯說他母老不便遠行。楊堅此時正愁無人可派,高熲遂請命前往,楊堅非常高興委任高熲爲監軍。臨行前,高熲派人辭別母親,說忠孝不可兩全,歔欷而行。

八月十七日,高熲到達前線後,遂令在沁水架橋準備發起進攻。尉遲惇軍從上游放下火筏,企圖焚橋;高熲命士卒在上游構築水中障礙“土狗”(前銳後廣,前高後低,狀如坐狗的土墩),以阻火筏近橋。尉遲惇揮軍稍退,欲待韋孝寬軍半渡而擊之,韋孝寬卻乘機擂鼓齊進。待全軍渡畢,高熲又下令焚橋,以絕士卒反顧之心。韋孝寬軍奮力猛攻,大敗尉遲惇軍。尉遲惇單騎逃往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韋孝寬軍乘勝追擊,直趨鄴城。此戰,高熲以“土狗”阻攔火筏,確保渡橋不毀,又在全軍渡畢焚橋,以絕士卒後退之路,對保證作戰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軍至鄴城後,尉遲迥集中全部兵力13萬,列陣城南,準備決戰。韋孝寬軍進攻受挫,被迫撤退。高熲與宇文忻、李詢等設計:先射觀者,造成混亂,然後乘勢衝擊。觀戰士民被射,果然紛紛逃避,喊聲震天。宇文忻趁機傳呼:“賊敗矣”!韋孝寬軍士氣復振,乘亂進擊,大敗尉遲迥軍,尉遲迥被迫自殺。至此,尉遲迥舉兵68天即宣告失敗。

叛亂平定後,高熲更加得到楊堅的信任,進位柱國,改封義寧縣公,遷相府司馬,成爲楊堅得力助手。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年)二月,總攬北周大權的大丞相楊堅廢周立隋,是爲隋文帝。同月,隋文帝拜高熲爲尚書左僕射,兼納言,進封渤海郡公,朝臣無人能比,以至隋文帝“每呼爲獨孤而不名也”(《隋書· 高熲列傳》)。高熲知道自己權勢甚高,定會召到別人的妨恨,所以便上表讓位,讓於蘇威。隋文帝準備同意此事,讓其擔任僕射。幾日後,隋文帝說:“蘇威高蹈前朝,熲能推舉。吾聞進賢受上賞,寧可令去官”(《隋書· 高熲列傳》)!遂讓高熲復職。不久,拜左衛大將軍,本官如故。在這以後將近二十年的時間裏,高熲輔佐隋文帝,爲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在政治方面,開皇元年(581年),高熲奉命與鄭譯、楊素等修訂刑律,“多采後齊之制而頗有損益”(《隋書·刑法志》),制定新律,奏請頒行。新律廢除了梟首、轘身及鞭刑,減輕了徒刑,還取消了一些“楚毒備至”的訊囚酷法,如用大棒、束杖、車輻、鞋底、壓踝之類。對舊律作了一定程度的改進。

開皇二年(582年),隋文帝以長安舊城,自漢以來,屢經戰亂,凋殘日久,在蘇威、高熲等人的謀議下,決定在龍首原創建新都,以高熲領新都大監,“制度多出於熲”(《隋書· 高熲列傳》)。爲後來唐代長安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其他行政、官制等各種制度,也大都在高熲的主持下,斟酌損益,建立新的制度,鞏固了隋朝的統一局面。

在經濟方面,自北齊以來,“暴君慢吏,賦重役勤”,貧苦農民很多被迫淪爲豪強的蔭戶,嚴重影響國家財政收入。高熲建議採用“輸籍定樣”的措施,“定其名,輕其數,使人知爲浮客被強家收大半之賦,爲編氓奉公上,蒙輕減之徵”。於是“烝庶懷惠,奸無所容”,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杜佑在《通典》中評論道:“設輕稅之法,浮客自歸於編戶。隋代之盛,實由於斯”( 《通典》卷七《食貨七·丁中》)。

開皇八年(588年),高熲認爲“諸州無課調處,及課州管戶數者,官人祿力,恆出隨近之州”,不大合理,奏請“於所管戶內,計戶徵稅”(《隋書·食貨志》),也較妥善地解決了這部分官吏的俸祿問題。

高熲當時常坐在朝堂北側的槐樹下以辦事,由於此樹不成行列,有司欲將其砍伐,,隋文帝特命不許砍伐,以示後人。

在軍事方面,高熲的表現也很突出。時突厥屢爲邊患,高熲奉詔鎮守邊塞。回京後,賜馬百餘匹,牛羊千計。又拜左領軍大將軍,餘官如故。

時隋文帝楊堅欲吞併江南,統一南北,但卻苦於無良將,便問於高熲,高熲向隋文帝舉薦了上開府儀同三司賀若弼與和州刺史韓擒虎,開皇元年三月,隋文帝命賀若弼、韓擒虎分任吳州和廬州總管,鎮江北廣陵(今江蘇揚州西北)和廬江(今合肥),預作滅陳準備。陳宣帝陳頊委任驃騎大將軍蕭摩訶等御隋。

九月,蕭摩訶率軍進攻江北(指淮水以南、大別山以東之長江以北)隋地。二十四日,陳將軍周羅喉攻佔隋之胡墅(今江蘇六合西南)。二十六日,隋文帝命上柱國長孫覽、元景山併爲行軍元帥,發兵伐陳,令高熲節度諸軍。長孫覽率8總管兵出壽陽(今安徽壽縣),水陸俱進,師臨長江,陳人大駭。元景山率行軍總管韓延、呂哲等出漢口(今湖北漢水入長江之口),進逼陳江北漢陽等地(武漢西北)。

開皇二年(582年)正月,隋軍攻佔甑山鎮(今湖北漢川東南)、溳口(今湖北漢川東北溳水入漢江之口)等地。二十四日,陳派使者請和,並把胡墅歸還於隋。時因北方突厥在北境經常襲擾,對隋威脅較大,隋文帝作戰了略調整,改取南和北戰、先北後南爲統一戰略。時值陳宣帝去世,高熲遂以禮不伐喪爲由,下令停止攻陳,撤回攻陳之師。

開皇三年(583年)八月,高熲出寧州道,與諸將分道擊突厥。

開皇五年(585年)三月,高熲爲左領軍大將軍。

開皇七年(587年)八月,隋進兵江陵(今屬湖北),兼併蕭樑(原北周支持之小政權),掃除南進障礙。高熲奉命赴江陵安集其遺民,甚得人心。十一月,隋文帝問高熲伐陳之策,高熲說:“江北地寒,田收差晚,江南土熱,水田早熟。量彼收積之際,微徵士馬,聲言掩襲。彼必屯兵御守,足得廢其農時。彼既聚兵,我便解甲,再三若此,賊以爲常。後更集兵,彼必不信,猶豫之頃,我乃濟師,登陸而戰,兵氣益倍。又江南土薄,舍多竹茅,所有儲積,皆非地窖。密遣行人,因風縱火,待彼修立,復更燒之。不出數年,自可財力俱盡”(《隋書· 高熲列傳》)。隋文帝予以採納,並依計而行。“由是陳人益敝”(《隋書· 高熲列傳》)。

開皇八年(588年)十月,隋文帝在壽春(今安徽壽縣)設淮南行臺省,以晉王楊廣爲行臺尚書令,主管滅陳之事,集中水陸軍51.8萬,分爲8路攻陳。高熲時任晉王楊廣元帥長史,楊廣雖爲主帥,但不懂軍事,所以“三軍諮稟,皆取斷於熲”(《隋書· 高熲列傳》)。高“區處支度,無所凝滯”(《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七十六》)。

十二月,隋軍兵至長江。其間高熲曾問行臺吏部郎中薛道衡:“今茲大舉,江東必可克乎?”薛道衡說:“克之。嘗聞郭璞有言:‘江東分王三百年,復與中國合。’今此數將周,一也。主上恭儉勤勞,叔寶荒淫驕侈,二也。國之安危在所寄任,彼以江總爲相,唯事詩酒,拔小人施文慶,委以政事,蕭摩訶、任蠻奴爲大將,皆一夫之用耳,三也。我有道而大,彼無德而小,量其甲士不過十萬,西自巫峽,東至滄海,分之則勢懸而力弱,聚之則守此而失彼,四也。席捲之勢,事在不疑”(《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七十六》)。

是月,隋軍發起進攻,各路隋軍勢如破竹,進展迅速。開皇九年正月二十日,隋軍攻入建康(今南京),俘陳後主陳叔寶。高熲先入建康,時陳後主有寵姬張麗華,楊廣欲納之,便派高熲之子高德弘去見高熲,讓高熲刀下留人,高熲說:“武王滅殷,戮妲己。今平陳國,不宜取麗華”(《隋書· 高熲列傳》)(一說:“昔太公蒙面以斬妲己,今豈可留麗華!”)。遂將張麗華斬於青溪。高德弘回報於楊廣,楊廣臉色大變地說:“昔人云,‘無德不報’,我必有以報高公矣”(《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七十七》)!從此對高熲懷恨在心。

高熲又與元帥府記室裴矩收圖籍,封府庫,資財一無所取。此戰結束了東晉以來南北紛爭的局面,實現了全國的統一。高熲以功加授上柱國,進爵齊國公,賜物九千段,定食千乘縣千五百戶。隋文帝慰勞他說:“公伐陳後,人言公反,朕已斬之。君臣道合,非青蠅所間也”(《隋書· 高熲列傳》)。高熲又提出讓位,隋文帝不許,並下詔對其進行褒:“公識鑑通遠,器略優深,出參戎律,廓清淮海,入司禁旅,實委心腹。自朕受命,常典機衡,竭誠陳力,心跡俱盡。此則天降良輔,翊贊朕躬,幸無詞費也”(《隋書· 高熲列傳》)。

後後右衛將軍龐晃及將軍盧賁等先後在隋文帝面前中傷高熲,隋文帝大怒,將其全部罷官。並對高熲說:“獨孤公猶鏡也,每被磨瑩,皎然益明”(《隋書· 高熲列傳》)。不久,尚書都事姜曄、楚州行參軍李君才又上奏稱水旱不調,罪由高熲,請隋文帝將高熲罷官,結果此二人卻被隋文帝治罪,而隋文帝對 高熲則越發信任。隋文帝巡幸幷州時,便讓高熲留守京城,回京後,又賜縑五千匹,復賜行宮一所,以爲莊舍。其夫人賀拔氏臥病在牀時,隋文帝不斷派人前去訊問病情,絡繹不絕。後隋文帝至高熲家,賜錢百萬,絹萬匹,並賜以千里馬。

時賀若弼、韓擒虎二將爲爭滅陳之功,以至刀兵相見,後又在隋文帝面前爭執不休。而當隋文帝命高熲與賀若弼論平陳之事時,高熲卻謙虛地說:“賀若弼先獻十策,後於蔣山苦戰破賊。臣文吏耳,焉敢與大將軍論功”(《隋書· 高熲列傳》)!隋文帝聞後大笑,對他的謙遜精神非常讚賞。

不久,高熲之子高表仁娶太子楊勇之女爲妻,與皇室結親,所獲賞賜不可勝計。

開皇十八年(598年)二月,高麗(都平壤)國王高元率靺鞨(活躍在東北地區的古老民族)騎兵萬餘進攻遼西,隋營州總管韋衝將其擊退。隋文帝得到奏報後大怒,初四以楊諒、王世積併爲行軍元帥、高熲爲漢王長史,和周羅睺率水陸大軍30萬進攻高麗。後高元因懼怕隋軍,亦遣使請和稱臣,隋文帝遂就此罷兵。

開皇十九年(599年)二月,突利可汗奏報都蘭可汗製造攻城器械,準備攻擊大同城(在今內蒙烏拉特前旗東北)。隋文帝命漢王楊諒爲元帥(實際未親臨前線),以高熲出朔州(治善陽,今山西朔縣),尚書右僕射楊素出靈州(治回樂,今寧夏靈武西南),上柱國燕榮出幽州(治薊縣,今北京城西南),三路進擊突厥。四月,高熲命上柱國趙仲卿率兵3000爲前鋒,進至族蠡山(今山西右玉北),與突厥相遇,連戰7日,大破突厥;隋軍繼續追擊至乞伏泊(今內蒙察哈爾右翼前旗東北黃旗海),再次大敗突厥,俘虜千餘人,雜畜萬計。這時,都蘭可汗親率大軍趕至,將隋軍團團包圍。趙仲卿乃將部隊列成方陣,四面拒戰,堅守五天後,高熲率領大軍趕到,大破突厥,都蘭可汗敗逃,後被其部下所殺。高熲率軍追過白道(內蒙呼和浩特西北),越過秦山(今內蒙大青山)700餘里,然後還師。高熲在準備追過白道時,曾隋文帝請求增兵,有此大臣認爲高熲欲反,隋文帝也未有所答。不久,高熲已凱旋而歸。楊素也指揮大軍大敗突厥,達頭可汗帶著重傷逃跑,其衆死傷不可勝數。

長期以來,隋文帝對高熲十分信任和倚重。高熲深避權勢,多次辭讓官爵,但都被隋文帝拒絕,足見君臣相得之深。但是“天性沉猜,素無學術”(《隋書·高祖紀》)的隋文帝,對高熲的信任並不能保持始終。這與皇室內部的鬥爭有著密切的關係。隋文帝有寵姬尉遲氏被獨孤皇后殺了,文帝憤而出走山谷中,高熲追上,扣馬苦諫道:“陛下豈以一婦人而輕天下”(《隋書·后妃傳》)!獨孤後本以高熲是她父親的家客,甚見親禮。這時聽到高熲說她是一婦人的話,便心懷不滿。時隋文帝夫婦欲廢掉太子楊勇,另立晉王楊廣爲太子。隋文帝便問高熲:“晉王妃有神憑之,言王必有天下,若之何?”高熲表示反對:“長幼有序,其可廢乎”(《隋書· 高熲列傳》)!隋文帝只得默然而止。獨孤皇后深知高熲不可能被罷免官職,於是便想暗中把他除掉。高熲的妻子死後,獨孤皇后對隋文帝說:“高僕射老矣,而喪夫人,陛下何能不爲之娶”(《隋書· 高熲列傳》)!隋文帝將此話告知之於高熲。高熲流淚致謝道:“臣今已老,退朝之後,唯齋居讀佛經而已。雖陛下垂哀之深,至於納室,非臣所願”(《隋書· 高熲列傳》)。隋文帝因此作罷。不久,高熲的愛妾生個男孩,隋文帝得知很高興,獨孤皇后卻甚是不悅。隋文帝問她是什麼緣故,獨孤皇后說:“陛下當覆信高熲邪?始陛下欲爲熲娶,熲心存愛妾,面欺陛下。今其詐已見,陛下安得信之”(《隋書· 高熲列傳》)!隋文帝聽信婦人之言,從此就開始疏遠高熲。

伐高麗之戰時,高熲堅決請求不要用兵,但是隋文帝不聽。不料陸軍出臨渝關(今山海關),發生疾疫;水軍自東萊(今山東掖縣)泛海,遇大風,船多漂沒。士卒死亡十之八九,結果無功而還。獨孤皇后便對隋文帝說:“熲初不欲行,陛下強遣之,妾固知其無功矣”(《隋書· 高熲列傳》)!隋文帝又以元帥漢王楊諒年少,專委軍事於高熲。而高熲“以任寄隆重,每懷至公,無自疑之意,諒所言多不用”(《隋書· 高熲列傳》)。楊諒因此對高熲甚爲不滿,回京後,哭訴於皇后道:“兒倖免高熲所殺”(《隋書· 高熲列傳》)。隋文帝聞後,很爲不平。

開皇十九年,涼州總管王世積因事被殺。當審訊時,有宮中祕事,說是從高熲處得知,隋文帝極爲驚異。法司又奏高熲曾與王世積交通,收受他贈送的名馬。高熲因此而被問罪。上柱國賀若弼、吳州總管宇文彌、刑部尚書薛胄、民部尚書斛律孝卿、兵部尚書柳述等都證明高熲無罪,隋文帝更加惱怒,把他們統統拘留起來,從此朝臣中沒有再敢爲高熲說話的人。是年八月,高熲被罷官,以齊公就第。

不久,隋文帝在秦王楊俊府中召高熲侍宴。高熲欷歔感嘆,悲不自勝,獨狐皇后也跟著哭泣,左右的人都流淚不已。隋文帝卻對高熲說:“朕不負公,公自負也。”並對侍臣說:“我於高熲勝兒子,雖或不見,常似目前。自其解落,瞑然忘之,如本無高熲。不可以身要君,自雲第一也”(《隋書· 高熲列傳》)。

緊接著,高熲的國令上書揭發他的陰事,說:“其子表仁謂熲曰:‘司馬仲達初託疾不朝,遂有天下。公今遇此,焉知非福!’”於是隋文帝大怒,把高熲囚禁起來加以審訊。法司又奏稱沙門真覺曾對高熲說:“明年國有大喪。”尼令暉也說:“十七、十八年,皇帝有大厄,十九年不可過”(《隋書· 高熲列傳》)。隋文帝聽了更加惱火,當著羣臣說:“帝王豈可力求!孔子以大聖之才,作法垂世,寧不欲大位邪?天命不可耳。熲與子言,自比晉帝,此何心乎?”有司請斬高熲。隋文帝說:“去年殺虞慶則,今茲斬王世積,如更誅熲,天下其謂我何”(《隋書· 高熲列傳》)?於是將高熲除名爲民。早在高熲當僕射時,其母告誡他說:“汝富貴已極,但有一斫頭耳,爾宜慎之!”高熲從此常恐發生禍變。及得爲民,高熲歡然無悔恨之色,以爲得免於禍。

開皇二十年(600年),在楊素、楊廣等陰謀策劃下,太子楊勇被廢,楊廣被立爲太子。仁壽四年(604年),楊廣謀害隋文帝,繼承皇位,是爲隋煬帝。高熲被起用爲太常卿。大業三年(607)七月,突厥啓民可汗將入朝,隋煬帝要以富樂相誇。下詔徵集周、齊樂家子弟及天下散樂。高熲上奏道:“此樂久廢。今或徵之,恐無識之徒棄本逐末,遞相教習”(《隋書· 高熲列傳》)。煬帝聞後心中不悅,未聽高熲之言。時隋煬帝“侈靡,聲色滋甚,又起長城之役”(《隋書· 高熲列傳》)。高熲對此非常擔憂。退下後,便對太常丞李懿說:“周天元以好樂而亡,殷鑑不遠,安可復爾。”高熲又見隋煬帝對啓民可汗禮遇過厚,對太府卿何稠說:“此虜頗知中國虛實,山川險易,恐爲後患。”又對觀王楊雄說:“近來朝廷殊無綱紀”(《隋書· 高熲列傳》)。有人把這些話告知隋煬帝,煬帝認爲高熲誹謗朝政,於二十九日(公元607年8月27日)將其誅殺,時年六十七歲,其諸子也被徙邊。同時被殺的還有宇文弼、賀若弼,蘇威也被免官。

點評:高熲有“文武大略,明達世務”(《隋書· 高熲列傳》),善於識別和推薦人才,注意保護有功之臣,以天下爲己任。蘇威、楊素、賀若弼、韓擒虎等,皆爲高熲所推薦,各盡其用,終爲一代名臣。其餘立功立事者,不可勝數。隋文帝曾因事欲殺名將史萬歲,高熲請求道:“史萬歲雄略過人,每行兵用師之處,未嘗不身先士卒。尤善撫御將士,樂爲致力,雖古名將未能過也”(《隋書· 史萬歲列傳》)。史萬歲因此免於一死,後來在出擊突厥時建立了殊功。同時,高熲爲人謙遜,不居功自傲。

高熲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對隋代的統一和發展作出了極其重要的歷史貢獻。唐初史家在所修《隋書》中評論他說:“當朝執政將二十年,朝野推服,物無異議。治致昇平,熲之力也。論者以爲真宰相。及其被誅,天下莫不傷惜,至今稱冤不已。所有奇策密謀及損益時政,熲皆削稿,世無知者”(《隋書· 高熲列傳》)。杜佑縱觀歷代名相,作了這樣的評論:“歷觀製作之旨,固非易遇其人。周之興也得太公,齊之霸也得管仲,魏之富也得李悝,秦之強也得商鞅,後周有蘇綽,隋氏有高熲,此六賢者,上以成王業,興霸圖,次以富國強兵,立事可法”(《通典》卷十二《食貨·總論》)。又說:“隋氏資儲遍於天下,人俗康阜,熲之力焉。功規蕭、葛,道亞伊、呂,近代以來未之有也”(《通典》卷七《食貨七·丁中》)。可見,高熲的業績對後世留下了深遠的影響。堪稱隋韓第一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