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名人簡介>秦漢名人>

馮奉世簡介

秦漢名人 閱讀(8.05K)

馮奉世

馮奉世簡介

馮奉世(?—前39年),字子明,原籍上黨潞(今山西省潞城東北)人,後移居杜陵(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西漢名將。 馮奉世出身於將門世家,其先人馮亭,爲韓國上黨太守。秦攻上黨後,使太行道中斷,韓國不能據守,馮亭使將上黨城獻於趙國。趙國封馮亭爲華陽君,與趙將趙括共同抵抗秦軍,最後戰死於長平。宗族由此分散,或留潞,或在趙。在趙國爲官帥將,官帥將子爲代相。秦滅六國後,馮亭後人馮毋擇、馮去疾、馮劫皆爲秦國將相。 西漢建立後,馮奉世祖父馮唐在漢文帝時期聞名於朝野,馮唐就是代相之子。漢武帝末年,馮奉世以良家子弟選爲郎,當了宮廷衛兵。昭帝時,以其功勞補爲武安長,後因故免職,當時他已三十餘歲,在家閒居,於是學習《春秋》,攻讀兵法。前將軍韓增聽到別人對他的介紹後,與之面談,發現他確有真才實學,便奉請漢宣帝任命他爲軍司空。

馮奉世生逢西漢中後期,朝廷爲了鞏固對西域的統治,不斷派出使臣和軍隊,加強漢朝與西域各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聯繫,同時對叛亂者予以鎮壓、征服。馮奉世就是在這一客觀條件下建功揚名的。 漢宣帝三年(公元前71年),馮奉世隨軍出征匈奴,回師後二次調入宮中當衛兵,之後出使西域。在他前面,朝廷曾多次派人出使西域各國,但多數人不稱職,有的乘機貪污,有的受到各個屬國的困辱,都沒有很好地完成使命。這時,烏孫(古族名)由於協助漢軍打擊匈奴有功,朝廷決定派使者去予以安撫,同時進一步加強與西域各國的聯繫,於是慎重考慮出使的人選。前將軍韓增認爲馮奉世人智出衆,堪當此任,便向宣帝推薦了他。馮奉世被授以衛侯,奉命持節出使大宛(西域國名,在前蘇聯中亞費爾幹納盆地,屬邑大小七十餘城),並且護送大宛的使臣回國。 馮奉世一行走到伊修城(今新疆鄯善境內)時,都尉宋將向馮奉世報告說:莎車(西域國,位於今新疆莎車縣,是“絲綢之路”的要衝)貴族集團與鄰國勾結,殺死了堅持與漢朝友好往來的國王,並殺死了漢朝使者奚充國。 原來烏孫公主的兒子萬年做了莎車國的臣下。莎車王很喜歡他,送他到長安學習。莎車王死後無子,莎車國的大臣們想以漢朝爲靠山,同時又討好烏孫國,就上書給漢宣帝,要求讓萬年去做他們的國王。漢宣帝同意了,派奚充國爲使者護送萬年回莎車國去。萬年做了國王,莎車國有些人表示不滿。莎車王的兄弟呼屠徵趁機聯絡臨近的部落,殺死了萬年和漢朝使者奚充國,自己做了莎車王。 新任莎車國王呼屠徵派出使者向他的周邊國家宣稱,北道諸國屬匈奴,南道諸國應聽從他的指揮,莎車與匈奴已結成聯盟,以西域霸主的身份與漢朝對抗,因此,由鄯善西去的道路已被他們壟斷,西域交通癱瘓。

都護鄭吉、校尉司馬意打算走北道。馮奉世面對西域各國複雜的政治局面,與副使嚴昌進行了認真的分析研究,一致認爲莎車國內發生的政變,是引起西域動盪、交通斷絕的主要根源,如不及早剷除立腳未穩的莎車新王,勢必養癰成患,難以制服,以致危及整個西域的安全。然而,要想鎮壓莎車,須有軍隊,調動軍隊又需上報朝廷,路途遙遠,往返費時,而邊境形勢逐日變化。於是他們商定,不待奏聞朝廷,立即採取行動,便用從朝中帶來的符節通知附近各國出兵,聯合進攻莎車。不久調集起各國兵馬一萬五千人,馮奉世自任統帥,領兵進擊莎車,一舉攻克其都城。新任莎車王呼屠徵毫無防備,及至兵臨城下,才慌忙募兵抵禦,後自殺身死,莎車人獻出呼屠徵的頭顱,請求和好。馮奉世讓他們另選前王的支裔爲國王。莎車國復歸安定。馮奉世之名不脛而走,威震西域。戰後馮奉世收軍罷兵,將平定莎車的前因後果詳細奏告朝廷。漢宣帝聽到報告後十分高興,當即召見前將軍韓增,誇獎他舉薦馮奉世,“賀將軍所舉得其人”(《漢書·馮奉世傳》)。

馮奉世平定莎車後,遣回各國兵士,繼續西行,直抵大宛。大宛已經聽到了他的名字,可謂先聲奪人,因此他受到隆重的接待。大宛君臣對他倍加敬重,因而他順利地完成了使命,臨別時大宛贈送名馬象龍表示與漢朝的友好之情。馮奉世榮歸長安,宣帝甚爲高興,提議爲他加封官爵。衆大臣認爲馮奉世不辱使命,有功於國,應予爵士之封。少府肖望之提出異議,他認爲馮奉世擅自發動小國之兵,雖有大功,但是不可引人效法,如果加封馮奉世,將來他人出使時貪功趨利,也要與馮奉世攀比,私自動用兵馬,在萬里之外爲求功名而與他國尋釁滋事,那樣一來恐怕無事生非,給國家帶來更多麻煩,所以他認爲不應給馮奉世加封。宣帝認爲肖望之的看法也有道理,便未封爵,只任命他爲光祿大夫、水衡都尉。 漢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馮奉世被任命爲執金吾,職掌北軍。不久,上郡(今陝西省北部)一萬多原來歸降漢朝的胡人發生叛亂。馮奉世持節率兵前往打擊,穩定了邊境局勢。初元三年,右將軍典屬國常惠死後,馮奉世調任爲右將軍典屬國,掌管少數民族事務。幾年後升爲光祿勳。

永光二年(前42年)秋,駐守隴西的護羌校尉辛湯因嗜酒任性,多次侮辱羌人,終於激怒了羌衆,導致反抗朝廷。元帝召集丞相韋玄成、御史大夫鄭弘、大司馬車騎將軍王接、左將軍許嘉、右將軍馮奉世一齊入朝,討論對策。當時連年遭受自然災害,谷價上漲。每石穀子在京師賣二百餘錢,邊疆郡縣則賣四百,關東地區竟至五百。全國出現饑饉,時有餓死人的報告傳到朝廷,因而皇帝亦產生憂慮,擔心饑民鋌而走險,在這種時候,發生羌人反叛的事情,朝中將相都感到難辦,一籌莫展。 馮奉世說道:“羌虜近在境內背畔,不以時誅,亡以威制遠蠻。臣願帥師討之”(《漢書·馮奉世傳》)。元帝問他需要多少兵力。馮奉世回答:“臣聞善用兵者,役不再興,糧不三載,故師不久暴而天誅亟決。往者數不料敵,而師至於折傷;再三發軵,則曠日煩費,威武虧矣。今反虜無慮三萬人,法當倍用六萬人。然羌戎弓矛之兵耳,器不犀利,可用四萬人,一月足以決”(《漢書·馮奉世傳》)。意思是善於用兵的人,只用人服一次兵役即可,所需軍糧轉運三次就夠了。絕不能長久地讓兵士在戰場服役而遭天災殺滅。以往對敵軍的人數估計不足,往往失敗之後才又派兵員,那樣就耽擱了時間又浪費財物,而且也影響了士氣,有失威武。如今估計叛軍約三萬人,按常理應出兵六萬。但我清楚羌兵武器不精,給我四萬人馬,一個月的時間,也可以平定叛亂。 但丞相、御史、兩將軍皆以秋收大忙爲理由不支持他的意見。說只能發兵一萬去邊地實行屯戌(一邊駐防一邊做農事)。馮奉世堅持自己的意見,說“不可。天下被饑饉,士馬羸秏,守戰之備久廢不簡,夷狄皆有輕邊吏之心,而羌首難。今以萬人分屯數外,虜見兵少,必不畏懼,戰則挫兵病師,守則百姓不救。如此,怯弱之形見,羌人乘利,諸種並和,相扇而起,臣恐中國之役不得止於四萬,非財幣所能解也。故少發師而曠日,與一舉而疾決,利害相萬也。”(《漢書·馮奉世傳》)是說現在由於天下饑荒,戰備物資十分缺乏,周邊各少數民族都不把漢朝放在眼裏,所以纔有羌人敢於反叛。如今只派一萬人分散到邊境地方駐屯;敵人看到兵少,肯定不害怕,已經動亂起來的羌人乘我方勢力軟弱,如再煽動別的部族,一起反叛,我恐怕到那時國內也得不到安寧了! 儘管馮奉世一再據理力爭,但他的建議最終也沒有被採納。元帝只同意出征兵員由一萬增至一萬二千人。

馮奉世不得已,只好帶兵員以屯田爲名出發,典屬國任立、護軍都尉韓昌均爲副將,到達隴西之後,分兵三處屯駐。典屬國任立爲右軍,駐軍白石;護軍都尉韓昌爲前軍,駐軍臨洮;馮奉世自爲中軍。前軍到達降同阪後,派出兩名校尉,一與羌人爭取有利地形,一去廣陽谷搭救被掠民衆,結果羌人衆多,兩校尉被殺。於是駐屯的軍人都感到各自力量單薄,不敢輕易出動,形成首尾不能相顧的局面。馮奉世趕忙繪製了地圖,並寫出作戰計劃,報奏朝廷,希望增兵三萬六千人。元帝派遣太常弋陽侯任千秋領奮武將軍銜帶兵援助,並給馮奉世派去六萬餘人。 當年十月,援軍到達隴西。十一月,援軍與馮奉世先前所率將士會合,而後一舉大破羌人,斬殺捕獲叛兵八千多人,繳獲馬牛羊數萬頭,其餘羌人都逃到塞外,隴西叛亂得到平息。次年二月,奉世班師回朝後,封爵爲關內侯,調任左將軍,繼續擔任光祿勳,食邑五百戶,賞黃金六十斤。他的兒子野王擔任了左馮翊,他的長女由元帝納往後宮,得拜婕妤,很受元帝寵愛。 一年後,馮奉世病故。馮奉世共有九子四女。 點評:馮奉世爲人正直,深通兵法,善於用兵,是西漢後期的著名將領,其功名僅次於趙充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