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集部>集部精選>

《西廂記》國中讀後感

集部精選 閱讀(5.2K)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西廂記》國中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西廂記》國中讀後感

《西廂記》國中讀後感1

《西廂記》直接切入生活本身,來描繪青年男女對自由的感情的渴望,情與欲的不可遏制和正當合理,以及青年人的生活願望與出於勢利研究的家長意志之間的衝突。

如一開場鶯鶯所唱的一段《賞花時幺篇》:“可正是人值殘春蒲郡東,門掩重關蕭寺中。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無語怨東風。”寫出了生活在壓抑中的女性的青春苦悶和莫名的惆悵,在這背後,則存在着她那非出於己願的婚約的陰影。而張生初見鶯鶯時所唱的一段《元和令》:“顛不剌的見了萬千,似這般可喜娘的龐兒罕曾見。只教人眼花撩亂口難言,魂靈兒飛在半天。他那裏盡人調戲嚲着香肩,只將花笑捻。”更是十分直率甚至是放肆地表述了男子對於美麗女性出於天然的渴望與傾慕,以及女子對這種渴慕的自然迴應。作者以舞臺上的勝利,給仍然生活在壓抑中的人們以一種心理的滿足。表達了“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完美願望;從而對封建道德教條的某些方面造成有力的衝擊。

《西廂記》劇情上關目的佈置巧妙,寫得波瀾起伏,矛盾衝突環環相扣,山重水複、縈迴曲折的複雜情節,是一般短篇雜劇不可能具有的'。它不僅僅使得故事富於變化、情趣濃厚,並且經過不斷的磨難,使得主人公的感情不斷得到強化和淋漓盡致的表現。以很高的藝術水平來展現一個美麗的感情故事,使得它格外動人。

劇中主要人物張生、崔鶯鶯、紅娘,各自都有鮮明的個性,並且彼此襯托,相映成輝;在這部多本的雜劇中,各本由不一樣的人物主唱,有時一本中有幾個人的唱,這也爲經過劇中人物的抒情塑造形象供給了便利。

張生的性格,是輕狂兼有誠實厚道,灑脫兼有迂腐可笑。反映出元代社會中市民階層對儒生的包含同情的嘲笑。張生在《西廂記》中,是矛盾的主動挑起者,表現出對於幸福的感情的直率而強烈的追求。他的大膽妄爲,反映出社會心理中被視爲“邪惡”而受抑制的成分的蠢動;他的一味癡情、刻骨相思,又使他貼合於浪漫的感情故事所需要的道德觀而顯得可愛。

《西廂記》中,催鶯鶯的形象得到了相當精細的刻畫,她的性格顯得更爲明朗而又豐富。在作者筆下,鶯鶯始終渴望着自由的感情,並且一向對張生抱有好感。她總是若進若退地試探獲得感情的可能,並常常在似乎是彼此矛盾的狀態中行動,可是,她最終以大膽的私奔打破了疑懼和矛盾心理,顯示人類的天性在抑制中反而會變得更強烈。作者以讚賞的眼光看待女性對感情的主動追求。

紅娘在《西廂記》中成爲全劇中一個十分重要的主角。

她在劇中只是一個婢女身份,卻又是劇中最活躍、最令人喜愛的人物。她機智聰明,熱情潑辣,又富於同情心,常在崔、張的感情處在困境的時候,以其特有的機警使矛盾獲得解決。她代表着健康的生命,富有生氣,並所以而充滿自信。這個人物形象固然有些夢想化的成分,卻又有必須的現實性。在她身上反映着市井社會的人生態度,而市井人物本來受傳統教條的束縛較少,他們對各種“道理”的取捨,也更多地是從實際利害上研究的。

我覺得,那曲折的情節中暗藏着人們渴望而不可及的生活夢想和人性追求,那就是——自由,和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氣。然而,每個人都明白,在此刻,即使是將來,完全的自由終究是不可能的,人始終要受到這般那般的約束。儘管包圍着我們的是個受約束的世界,但我們能夠讓內心儘量變得廣闊而幽深,讓它能夠無邊無際、包容天地。

《西廂記》國中讀後感2

元代著名戲劇家王實甫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優秀的戲曲作家之一,他的雜劇《西廂記》至到現地仍被認爲是中國最優秀的雜劇之一。

《西廂記》重點刻劃了張生,崔鶯鶯、紅娘、老夫人形象,圍繞“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展開故事情節,表達了對封建禮節的不滿。

近日,又重讀《西廂記》,發現裏面有三個問題應會值得重視一下。

首先,是關於戲劇透露出來的對“佛門“的看法。全劇發生的地點是圍繞在普救寺及其周圍。張生與鶯鶯正是在普救寺相遇並相愛的。普救寺是個寺院,是個佛門境地,佛講究清心寡慾,而作者卻把這個感情故事發生地點設在普救寺,這實在是大有意味。另外,這個寺院的名字也取得有意思。普救,就是普救衆生,幫忙人生擺脫苦海。可是,當孫飛虎圍寺扮親時,不知是誰在救誰。爲何在王實甫筆下,僧俗都成了“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的形象呢據考證,元代統治者爲了麻痹人民的鬥志,大力提倡佛教,僧俗在政治和經濟上都享有特權,所以,僧俗成爲統治者手下的工具。王實甫經過這些來諷刺當時的“佛門”,也間接嘲笑當時的統治者,由此可見,王實甫的筆力,在講述浪漫動人的感情故事,還不斷嘲諷當時的政治。

第二,有關於老夫人的形象。許多評論者都認爲老夫人是個反面人物,她是封建制度的代言人。她言而不守,出爾反爾,是張崔感情道路上的絆腳石。這些都是從反封建禮教來講的。那有沒有誰真正試着爲老夫人想一想我認爲,老夫人是十分疼愛自我的孤女的,她是一個十分具有母愛的人。一開頭,老夫人就道出自我丈夫先亡,又只剩下這麼一個女兒,她肯定是把自我所有的愛傾注在鶯鶯身上。來到寺中,怕鶯鶯悶,異常叫紅娘陪小姐去殿上走走,散散心,十分關心女兒。在對待張生的態度的問題,也是建立在自我對女兒鶯鶯愛的基礎上。鶯鶯本是相國千金,從小就是過着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雖說張生的父親以前做過官,但50多歲就早逝了,家裏積蓄肯定不多了。鶯鶯嫁過去後能象之前在家裏過得一樣嗎老夫人肯定會從客觀物質方面爲鶯鶯着想。逼張生上京也是爲鶯鶯着想。在當時,張生作爲一名讀書人,卻不上京趕考,在當時能夠說是“不務正業”的人。試想想,哪一位母親願意把自我的.寶貝女兒嫁給一個“不務正業”的人呢歸根到底,老夫人的所作所爲都是爲了鶯鶯,如果不是因爲愛她,她何必這麼操心呢可能讀者會覺得奇怪,老夫人最終不是賴婚嗎,她把鶯鶯嫁給自我的侄子鄭恆,這難道也是愛女兒的表現其實,這事也不能全怪

老夫人。鄭恆爲了娶鶯鶯,謊稱張生娶尚書之女,具體時間具體地點,還聲稱自我是目擊見證人。老夫人一方面是氣張生,一方面也沒想到自我的侄子會吭她。所以,這件事也不能算在老夫人的身子了。

第三,是關於這部戲劇的喜劇因素問題。許多人都認爲這部雜劇是喜劇,因爲最終是大團圓結局。可是這部喜劇又有別於其他一般的喜劇。通常喜劇除了大團圓結局外,善的得到好報,惡的受到懲罰,善的戰勝惡的。《西廂記》中的衝突主要是張崔與老夫人之間的衝突,老夫人是惡的一面。故事到最終,張崔向老夫人妥協,張生上京趕考,高中後回來娶鶯鶯,而老夫人也沒有受到懲罰,她的願意“三輩兒不招白衣女婿”反而得到滿足。也就是說,在這部戲劇中,是善惡兩方都得到滿足,不一樣於一般喜劇的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