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集部>集部精選>

西廂記讀後感(5篇)

集部精選 閱讀(9.45K)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西廂記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西廂記讀後感(5篇)

西廂記讀後感1

內容簡介:本書著述的是崔鶯鶯與張生爲了追求愛情,不顧封建禮教和封建家長制以及社會輿論的三重壓迫,勇敢的結爲夫妻的故事。傳達了愛情戰勝封建桎梏的主題思想。

讀後感:“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愛情,自古以來就是一種隱晦卻又熾熱的感情,無論封建禮教如何壓制,愛情終歸是愛情,無非是由內而生的愛慕之意順其自然地發展爲一往情深,無所止。而在衆多的愛情故事裏,《西廂記》中所描寫的鶯生之戀無疑是一顆璀璨的明珠。

在《西廂記》這本雜劇裏,王實甫的功績絕不止是將講唱文學改變成了代言體的戲劇,使崔鶯鶯與張生的愛情故事在嶄新的藝術形式裏獲得了新的生存基地。王實甫充滿創新精神地使崔張故事各方面都趨於完美,符合大衆的審美觀點,從而具有了從《鶯鶯傳》到《董西廂》、一系列歌詠崔張故事的作品,所不可比擬的生命力。

“永老無離別,萬古常完聚,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這是《西廂記》主題思想的點睛之筆,不僅張君瑞與崔鶯鶯應當成爲夫婦,也不限於《董西廂》裏所說的“從古至今,自是佳人,合配才子”,而是願“普天下”的有情人,都毫無例外地應當成爲眷屬。鶯鶯與張生從佛殿初遇時起,就開始了感情的交流,經過月夜聯吟、齋堂互視,就更加深了這種感情,由最初的互有好感,發展到傾心愛悅。張生對鶯鶯從一開始就愛慕的神魂顛倒,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剛剛的打個照面,風魔了張解元”,而鶯鶯說:“自見了張生,神魂盪漾,情思不快,茶飯少進。”從一開始的一見傾心,到了普救兵亂、白馬解圍時,這種感情就已經發展到難解難分的程度,鶯鶯在白馬解圍後滿以爲婚事將成,不禁吐露真情:“我相思爲他,他相思爲我,從今後兩下里相思都較可。”可如果不能成合,豈不就明明白白地成了:“我相思爲他,他相思爲我,從今後兩下里相思難較可”嗎?然而,老夫人當下就反對二人的愛情:“俺三輩兒不招白衣女婿”,並提出要張生進京趕考,如果他不去或者落第就甭想得到鶯鶯。封建家長制鄙棄的是愛情,可男女主人公所重的是愛情,劇作家所肯定的、支持的也是愛情。

那麼愛情是抽象的嗎?當然不是。愛情作爲男女之間互相愛慕、互相吸引的感情,從來都是具體的內容。張生眼裏的鶯鶯是:“比着那月殿裏嫦娥也恁般撐”,“佳人才思,俺鶯鶯世間無二”,“那語句輕,音律輕,小名兒不枉了喚鶯鶯”。而鶯鶯說張生:“想着文章士,旖旎人。他臉兒清秀身兒俊,性兒溫和情兒順,不由人口兒裏念心兒裏印。學得來一天星斗煥文章,不枉了十年窗下無人問。”他們倆敢於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敢於逾越封建禮教的清規戒律,如此惺惺相惜,也是愛情的思想基礎。愛情是美好的,既然有情人應當終成眷屬,那麼當有情人不能成爲眷屬的時候,當這種愛情收到阻撓的時候,對男女雙方來說都是不幸。這種痛苦是如此纏綿,難以排遣,甚至可以爲之而生,因之而死。當老夫人賴婚的時候,張生眼看姻緣無望,竟一病不起,在這個視愛情爲妖物的年代,這種情況是可恥的。鶯鶯雖不像張生表現的那麼嚴重,但渴望愛情的青春之愁與百花凋零的暮春之愁,交織在一起向她襲來,只消“針線無心不待拈,脂粉香消懶去添,春恨壓眉尖······”。

美麗的愛情在封建社會裏是不合法的,要想得到它,就要男女通過自己的努力,進行堅韌執着的抗爭,而不能坐待封建家長的“恩賜”。張生和崔鶯鶯不僅要同以老夫人爲代表封建勢力進行鬥爭,而且要同自身所受的封建教養和封建習性進行鬥爭,只有衝破重重的束縛他們的封建羅網,才能自由的享受愛情的甜蜜。鶯鶯和張生是這樣做了的。佛殿初遇,目惹心招,是他們的第一次反叛行爲;牆角聯吟,以詩傳情,是他們的第二次反叛行動;齋堂互視是以目送情,月夜聽琴是以聲傳情,詩簡往來則是情不可遏,在孕育着更大的反抗、叛逆行動。果然,他們邁出了最關鍵的一步,幽會偷 歡,把這種反抗行動推上了頂峯——他們終於擺脫了封建羅網的束縛和支配,要在婚姻這個具體問題上,按照自己的意願,自己支配自己了。結局當然是動人心魄的愛情戰勝了無理可言的禮教,張生取第之後跟鶯鶯永遠地在一起。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世間任何一種感情都要對愛情頷首低眉,頂禮膜拜。但得一個並頭蓮,你情我願;且留君瑞在閨邊,影兒般不離身。此謂鶯鶯之聲,願天下所有鶯鶯者,能夠與君盟。

西廂記讀後感2

總有一卷執手滄海的誓言停在心裏,多少才子佳人的愛情,深深淺淺摹畫在心臟裏,噗嗤噗嗤一直鮮活着;總有一段“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愛戀,在歷史的沉淪裏煜煜生輝,散發着獨特的光芒;總有一樹光彩照人的奇葩,綻放在劇壇裏,縷縷清香滌盪心間。於是,帶着一顆赤誠的心馳騁了他的《西廂記》。

愛情是文學中永恆的主題,在中國古代文藝作品中,以男女情愛爲主題的作品多如牛毛,數不勝數,有的海枯石爛,有的始亂終棄,有的白頭偕老,有的雙雙殉情。早在《經》中便有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描寫,而《西廂記》卻以才子佳人歷經坎坷終成眷屬的故事在歷史的長河中煥發絢麗的光彩,照亮了歷史昏寂的夜空。因此,《西廂記》一直深受文人的歡迎,就連《紅樓夢》中百般挑剔的林黛玉也對它愛不釋手。

《西廂記》是元代著名的劇作家王實甫的鉅作,是元代劇壇一樹璀璨的奇葩,家喻戶曉。它敘述了窮書生張生和相國小姐崔鶯鶯偶遇普救寺,萌生愛慕之情,但卻一再受到崔夫人的阻撓。但他們兩人出於對愛情熾熱的追求,公然走上了反封建禮教束縛的道路,在紅娘的幫助下,張生和崔鶯鶯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故事,傳達了古代人民不甘服從於封建禮教的統治,而希望“永志無別離,萬古常完聚,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但《西廂記》從問世以來,中國封建王朝的統治者卻把它當做淫詞豔曲而禁燬、歧視,大加忌諱,然而這些舉措依然無法禁錮人們對《西廂記》的迷戀。其實,《西廂記》如此大受歡

迎的原因就是張生和崔鶯鶯兩個人自己自作主張地結成夫妻,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放在一邊,勇敢追求自由愛情的故事情節滿足了人們追求美滿姻緣的願望。

如果說,一部始亂終棄的愛情悲劇《鶯鶯傳》以哀婉淒涼的筆墨講述女主人公鶯鶯最終被她心愛的人拋棄的故事情節爲歷代文人士大夫所品讀,那麼,王實甫根據《鶯鶯傳》這部小說改編而來的《西廂記》,以唯美浪漫的筆調歌頌了矢志不渝的愛情,得到了“天下奪魁”的稱號。儘管兩個作品的主人公都沒有發生變化,但是故事的結局卻是天壤之別。這段比翼雙飛的曠世姻緣早已不再是《鶯鶯傳》那樣的悲劇,它講述了一對才子佳人歷經坎坷,衝破封建禮教的束縛,最終喜結良緣的故事。

雲捲雲舒,花開花落,帶着一份期待的心情,縱讀了《西廂記》。有所動容,有所讚賞,有所欽佩。

我動容於張生爲愛迎難而上,勇於對愛情執着誠摯的追求。他是一個才華出衆風流瀟灑的“志誠種”,當他在佛殿上遇見了花容月貌的崔鶯鶯,便深深地墜入了情網,功名利祿完全置之身外。他爲了崔鶯鶯而滯留在蒲東,不去上京趕考。他魯莽癡迂,呆頭呆腦,當他收到鶯鶯的詩簡時,喜上眉梢,高興得衝昏了頭腦,解錯了鶯鶯的詩意。於是他半夜逾牆去赴約,沒想到卻遭到了崔鶯鶯的呵斥。當張生正欣喜若狂地等着做新郎,迎娶崔鶯鶯爲妻時,崔母出於家族利益和封建禮教的考慮,決定出爾反爾——“賴婚”,不同意將崔鶯鶯許配給張生。張生聽到這個消息時,甚至跪在紅娘面前聲稱如果娶不到崔鶯

鶯便要懸樑自盡。我想,正是張生對愛情的志誠與執着,纔打動了崔鶯鶯,兩人才能共結連理,鸞鳳和鳴。

我欽佩於崔鶯鶯主動追求愛情的勇氣和對愛情的矢志不渝。她本是端莊賢淑的相國小姐,但在愛情面前卻大膽主動,熾熱追求,然而,她長期深受封建禮教的薰陶,對愛情,對張生,有時顯得心口不一,言行不一。崔鶯鶯對張生的愛戀,使她不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公然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追求愛情的自由,勇敢地與張生海誓山盟,結下連理。長亭送別,崔鶯鶯一再叮囑張生不可“停妻再娶妻”,可見,在她心裏,功名利祿並不是最重要的,只有兩個相愛的人在一起白首不離,如膠似漆纔是最重要的。

我讚賞於紅娘的坦率勇敢,熱心腸,鎮定自若和曉之以理的仗義相助。她出身卑微,地位低賤,但她在《西廂記》卻是一個光芒四射的人物。當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受到崔夫人的百般阻撓時,她見義勇爲,積極地幫助張生和崔鶯鶯傳遞書信,出謀劃策,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軍師”。當她面對崔夫人的責問時,她更是鎮定自若,勇敢地進行反擊,爲崔鶯鶯和張生的愛情辯護,使得崔夫人無從反擊,理屈詞窮,不得不答應二人的婚事,可謂是俠肝義膽,機智聰明。因此,紅娘在《西廂記》中的地位可以說是舉足輕重。

與其說《西廂記》是古代封建社會少男少女勇敢追求愛情的典範,還不如說那是封建社會少男少女掙脫封建禮教束縛的枷鎖,在蒼天之下,滄海之下縱橫吟唱的一曲高歌。

一曲《西廂記》,你用那豔麗脫俗的字眼,描述那抹相濡以沫的情

意襯托着這樸素的美麗。

一曲《西廂記》,你用那語重心長的言語,訴說那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情衷。

縱讀了《西廂記》,輕拾了一朵百合花,在只有詩句與梵歌的路上,我感嘆世間的情愛怨懟,我憧憬浪漫的比翼雙飛。

自古而今,《西廂記》一直是一首千古傳誦的愛情頌歌,因了它,有自己的美麗,古代的人們纔對愛情充滿希望與幻想,它就像一顆璀璨的啓明星,照耀着人們受挫的心靈。

西廂記讀後感3

看了《西廂記》,覺得這段戀愛史很完美。崔鶯鶯和張生的愛情有着難得的一見鍾情,經歷了社會賦予的種種磨難,也受到了雙方父母的阻礙。他們之間的愛情可以用越來越差來形容。在我們看來,可謂天作之合。

在這個故事的結尾,我們用一個像中國一樣的團圓的快樂給大衆一個解釋。但是我很不喜歡這個結局。我覺得太流行了,所以有時候會去看一些國外的經典電視劇和作品。我覺得會有一些空間讓觀衆去品味自己的結局。我覺得這樣會讓作品更有意義,更能促使人們回味和表達自己的觀點。我個人不喜歡大團圓結局或者不用思考就能直接猜到的結局,所以不喜歡看韓劇的結局。

看結尾和他的文字,你覺得崔鶯鶯和張生的愛情故事是不是太完美了?似乎他已經收集了經典愛情所有必要的情節。就一見鍾情而言,現在科學家研究的概率非常低。此外,在古代,女人從不離開家,所以崔鶯鶯和張生之間的愛情故事從一點夢幻的感覺開始。

後來經歷了社會的考驗,爲心愛的女人對抗有權有勢的人而戰,是要美不要勢的壯舉,證明愛情史是盲目的。後來被父母堵了,就像現在的父母一樣。我還不能擁有愛情。我沒有面包。

女兒會受苦的,於是一介書生張生爲愛情上京趕考,得到上天眷顧榮歸故里娶了崔鶯鶯,這好似現代大多數人的愛情觀鮮花於麪包不可兼的,就會放棄愛情,但是張生做到了鮮花面包都要,即使高中也沒有拋棄崔鶯鶯這也很不容易,現在很多人都在爆發後拋棄自己的髮妻,我覺的《西廂記》中的這一點我比較喜歡。

這一段愛情流傳至今,可能是因爲它留給了人們對心中美好愛情一方淨土吧!所以一直被後人推崇,但是這樣的純淨的愛情在此時物質橫流的現實社會中還剩多少,讓我們在自己的心裏回答吧!

閱讀西廂記後的感想與心得3

《 西廂記》 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名著,有人將它與《紅樓夢》並提。我也是這麼認爲的,寫這篇讀後感前無法下筆並不是感覺不足以動心動情,亦或是不夠深刻,而是感覺滿滿的,那麼的貼切那麼唯美,只有去感知無法將它語言話,儘管如此我任然想把這心中諸多感觸付之筆桿,一吐爲快。

故事曲折,情趣動人,描寫細膩的《西廂記》真乃愛情的美學宣言,何謂愛情的美學宣言呢?在王實甫的筆下,鶯鶯和張生公然戰勝了封建禮教,維護了他們至純至潔的愛情,重在公然上,這就是宣言。

“不到一頓飯的工夫,江十六出聚以看完,自覺辭藻警人,餘香滿口,雖看完了書,卻只管出神,心內還默默的記誦”。這是《紅樓夢》二十三回中黛玉對《西廂記》的讚詞,其實也就是曹雪芹的讚詞。

“永老無別離,萬古常玩聚,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這是《西廂記》裏一句流傳千古的名句,是幾百年來無數代人心中吟唱的美好愛情生活,它洞穿亙古而發出無窮的魅力和奇峭,連西湖的月老祠,也忘不了將這句詞題爲對聯---——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是前生註定事莫錯過姻緣。美好的愛情是我們所追求的,所以當生活略顯枯燥時,我們不妨試着讓自己的心靈得到一層淨化,翻開《西廂記》,用心去感受一下那種坎坷的愛情,那種甜蜜的聚合,還有那裏面美得讓人心醉的辭藻。

細細品味《西廂記》,我們不難發現,張生與崔鶯鶯的相識只是一種純粹的一見鍾情,張生戀上鶯鶯,僅僅是因爲她的美貌和溫柔,而鶯鶯喜歡上張生,也僅僅是因爲張生的才氣和氣質。然而,在我們現在的日常生活中,在我們的生活經驗裏,“一見鍾情”往往是外貌特徵或者氣質上偶然迎合心理需求所產生的,那是一種人類生理的荷爾蒙衝動,而衝動又總是短暫的,短暫的衝動猶如冰天雪地裏的一滴水,過不了多久它就會自動冷卻和結冰。丘比特的神箭、月老的紅線、天意神諭···在我眼裏,一見鍾情的神話抑或只是浪漫的幻象,生活裏的故弄玄虛。它經不起天長地久的考驗。

人們常說《西廂記》是喜劇,吾深感如此。張生看似有愚鈍笨拙,但其實質無非是追求自身的真愛,所表所露都是自然真誠的,於生活中不易尋覓而已即不常見的更難擁有,遂譏之天真,實則笑己矣。

讀書是一種心靈的享受,不同的人去讀會有不同的想法,當夕陽西下,不免有一絲哀愁,於是也就想到了張生與崔鶯鶯可能不完美的婚後生活,同時也奉上了我自己的一些理由,不管有理與否,這些都是我自己過完一天讀書生活後最深的心得,生活照常要過,如果有情人能終成眷屬,那也何嘗不是一見美滿的事情!

西廂記讀後感4

現如今大家好像都很浮躁,看新聞只看標題,讀書都看雜誌或精讀版,學習只求寫完作業然後馬上幹其他事去了??靜下心來讀書的人很少了,讀名著的就更少了,特別是語言晦澀的古文。但是,人活着,終歸還是需要文化的滋養,讀名著修養身心,未免不是一個讓自己心神寧靜,陶冶情操的好方法。

不久前讀的《西廂記》,這裏可不是央視的電視劇,而是原版的王實甫的元曲《崔鶯鶯待月西廂記》簡稱《西廂記》,有些難懂,還是咬牙看完了,很精彩,語言和內容。 《西廂記》作者王實甫不提,作品的主要內容是說崔鶯鶯與其母老夫人並紅娘送父親靈柩至博陵安葬,路宿於普救寺。恰逢書生張珙遊覽至此,二人相遇,便萌生愛慕之情,只遲遲未得機遇相見。後因孫飛虎圍住普救寺,欲強搶鶯鶯爲妾,老夫人無奈,言道:“誰若能解救我母女二人,便把鶯鶯許配與他。”張生聞聽便投信至其友白馬將軍處,求其解圍,並完此姻緣。後兵至圍解,老夫人又悔其前言,並未撮合崔張二人。二人悲苦,想盡萬般妙計,互相試探內心,後因紅娘於中穿插取事,最後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婚姻。

故事是沒什麼新鮮的,一對小戀人反抗家庭壓力而結合的故事,現今多了去了,肥皂劇到處都是!但是要知道這部戲什麼時候出來的?元朝啊,以當時的社會看這種思想,是非常大膽、非常叛逆、非常有衝擊力的,典型的反抗風建設會包辦婚姻和家長制,追求自由與愛情,這是需要多大的創新與勇氣啊!趙景深先生把《西廂記》稱爲“中國古典文藝中的雙壁”之一,那一壁即《紅樓夢》 。能與《紅樓夢》並駕齊驅,它的文學價值與藝術價值可見一斑。俄國柯爾施主編的《中國文學史綱要》中就說到:“單就劇情的發展來和我們最優秀的歌劇比較,即使在全歐洲恐怕也找不到多少向這樣完美的劇本。”這些並不是對《西廂》的推崇和炒作,這是一種信服。

就我自己來說,劇中的張生就是在愛情上堅貞不渝,敢於衝破封建禮教的束縛,並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得到美滿結果的偶像青年啊!愛情本就不是需要金錢來做墊腳石的,在當時的封建社會,張生爲了自己的愛情突破種種困難,終成正果,乃吾輩之楷模啊!現如今情侶到處都是,但是有多少是爲了消除寂寞?有多少人是兩情相悅?又有多少人畢業即分手?這是赤裸裸的諷刺啊!愛情不是用來消遣的,是需要我們用力的呵護,全力的爭取!崔鶯鶯和張生就是因爲追求真摯的感情而結合,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以門第、財產和權勢爲條件的擇偶標準的違忤。同時,我想說一下紅娘,這是這部劇中我最喜歡的一個角色,她算是整齣戲的精神領袖。她扮演着在張生與崔鶯鶯之間的傳信員,在崔鶯鶯母親與鶯鶯之間的協調員。她據理力爭,爲張崔兩人的美好愛情做了不少努力與犧牲。她活潑熱情,思想在當時算是很先進的。是一個無產階級挑戰社會固有僵化制度的精彩人物。

文章裏的語言真的很經典。很多用到元曲中的曲牌什麼的,我不懂,但不影響我對它語言的欣賞。張生一出,便有[點絳脣]一篇,篇上雲:“遊藝中原,腳跟無線,如蓬轉。望眼連天,日近長安遠。” [小桃紅]上言道:“夜深香藹散空庭,簾幕東風靜。拜罷也斜將曲欄憑,長吁了兩三聲。剔團鸞明月如懸鏡,又不是輕雲薄霧,都則是香菸人氣,兩般兒氤氳得不分明。”又一篇 “落紅成陣,風飄萬點正愁人;池塘夢曉,闌檻辭春。蝶粉輕沾飛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塵。系春心情短柳絲長,隔花陰人遠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減了三楚精神。”《西廂》中句,巧奪天宮,且篇幅不長,若一氣呵成,半日功夫便可覽遍,只此書並無讀一遍之理,依我看,《西廂》中詞句,好似天造地設一般,可反覆品讀

又如:〔端正好〕中的“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化用了范仲淹《蘇幕遮》詞中的“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並取其秋景淒涼的意境,以烘托送別的淒冷氛圍。以疏淡幾筆,描繪了一幅動人的長亭送別圖:碧雲密佈,黃花遍地,西風悽緊,

北雁南歸?作品如椽之筆,由頭頂之天至腳下之地,從耳邊之風聲寫到眼中之歸雁,大塊設色,融情於景,只捕捉幾樣形象,稍加點染,就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又如:“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這兩句是從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中的“君不見滿川紅葉,盡是離人眼中血”轉變過來的,改寫得自然恰貼,不見斧痕。又如:〔朝天子〕中的“蝸角虛名,蠅頭微利”,引用蘇軾《滿庭芳》詞原句,形象地表現了鶯鶯珍重愛情,輕視功名利祿的思想感情。再如:〔耍孩兒〕中的“未飲心先醉”之句,一字之易,更加誇張,語境更加沉重,表現了鶯鶯餞別時的極端愁苦。而“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一句則從李清照詞中脫出。

《長亭送別》中[滾繡球]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得倩疏林掛住斜暉。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卻告了相思迴避,破題兒又早別離。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脫布衫]下西風黃葉紛飛,染寒煙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簽着坐的,蹙愁眉死臨侵地。耍孩兒]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溼。伯勞東去燕西飛,未登程先問歸期。雖然眼底人千里,且盡生前酒一杯。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內成灰。聽後則會眼前浮現鶯鶯在離別時心傷和擔憂之情。

還有很多不詳說了,我也不會專業的賞析,只會模模糊糊的去靜靜體會詞曲的魅力,感受作者所感受,就像“feel what you feel ,listen what you listen??”我覺得這樣就很好了,《西廂記》很晦澀,專業的人來說估計要說一天。我不怎麼懂,就看語言,看劇情,呵呵。讀書,讀自己的心而已。

西廂記讀後感5

《西廂記》爲王實甫所作,初讀只覺晦澀難懂,復讀卻深覺感慨頗多,每每讀至長亭送別,君瑞高中欲歸家都淚眼低垂。我本是矯情之人,讀完便更增添了許多矯情。今日寫長亭送別,僅寫個人情。

爲何有長亭送別?原是崔家不招白衣書生,爲得這事兒,君瑞不得不別了鶯鶯進京趕考。一開始君瑞便只是遊至蒲州,實際亦是要趕考的,只因在普救寺撞着五百年風流業冤。這寺裏宜嗔宜喜之春風面,嚲香肩,花笑捻,櫻桃紅綻玉粳白露着實令人眼花繚亂口難言,爲得此番美貌他便不往京師應舉了。此一初見,便是一生。她臨去秋波那一轉,轉走的是君瑞之情牽,轉去的是寸寸入骨之相思。一見,鍾情。之後的是是非非只不過是越陷越深而已。若無紅娘,何來的隔牆和詩,何來鶯鶯夜聽《鳳求凰》以此表心意,何來二人私定終身,夫人又怎會許婚呢? 在當時,二人之和的的確確是有悖封建禮教,有違社會道德,無父母之命,缺媒妁之言如此結合豈不大錯,甚至可以拋開父母只爲愛情,是大膽亦是不孝。父親諡後喪期未滿,便“可正是人值殘春蒲郡東,門掩重關蕭寺中;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無語怨東風。”傷春亦懷春,與張生暗通款曲,私相授受。但也是如此,二人得償所願,得夫人允許婚配。今日所言有一句最合時宜那便是:“生米煮成熟飯”。但夫人也不是好說話的主兒,唯一要求便是俺家三代不招白衣書生,然則還是爲這五百年的風流冤往京師應舉。只是如今與往日不同的便是,之前孤苦無依了無牽掛,如今便是在蒲州有相思苦離別恨鶯鶯愛,怎捨得離了她留她苦等受盡相思苦。

這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爲相守,便暫且放下朝夕之長短。於是爲送張生赴京,夫人於十里長亭安排下筵席。說來也怪,古人送別之時多雨淋,暮秋之時,此文也是湊足了傷春悲秋的主題。

暮秋,惱人煩,十里送別,盼君歸心切。不求及第狀元郎,但求不負有情娘。鶯鶯不屑功名淡薄利祿,只爲嫁如意郎,正所謂以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今日遙見十里長亭,鬆了玉釧減了玉肌。“姐姐,今日怎麼不打扮?”今日他便走了,有何心情梳妝打扮,有何情趣美掃蛾眉重梳嬋鬢,悅己者都不在了,又爲何人而容呢?“姐姐不曾吃早飯”如何吃得下呢?湯水化作相思淚,離恨塞滿愁腸胃。纔有合歡,便離愁相繼;昨夜成親,今日便別離。究竟是緣還是孽?幾日不見,相思便已經夠苦,卻原來比離情更添十倍。二人非共桌而食,眼底空留意,有心舉案齊眉,但到底還是拘着有母親在,不敢多言語,只得眉眼傳情,此番便不是初見時傳的如此甜蜜之情了,而是離之愁情,離之不捨之情。已經要離別數日,卻連不能在這最後相守之時刻言語叮囑,鶯鶯心裏只怕是更疼。夫人云:“俺先回去,小姐和紅娘隨後來。“此話一出也是給足了面子,儘管夫人之前爲了自身不惜亂許配女兒,但終究是自己的女兒,怎能不心疼?且留些時間給二人道別,夫人在場孩子也拘謹些。

你此一去,得不得官,疾便回來。鶯鶯亦是怕的,她是不相信自己還是不信君瑞,怕他從此便沒了消息,怕他忘了有鶯鶯此人,更怕他停妻再娶妻。讀至此處,君瑞是否爲負心之人,鶯鶯不知,夫人不知,衆人亦不知,始亂終棄之事在當時莫非少見?於是鶯鶯言:“棄置今何道,當時且自親。還將舊時意,憐取眼前人。”張生於此聽出未婚之妻心中所慮,而言之:“人生長遠別,孰與最關親?不遇知音者,誰憐長嘆人?”他還未走,鶯鶯便想知道他多久歸來,如今眼前人將於妾身相隔千里,但心如匪石,不可轉也。且飲盡身前的酒,便要真正告別,只怕是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裏成灰。不禁感慨道:一寸相思,一寸灰。“到京師服水土,趁程途節飲食,順時自保揣身體。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風霜要起遲!鞍馬秋風裏,最難調護,最要扶持。”句句囑咐,字字擔憂,寸寸相思。相思再苦,再心中有怨,但心中最記掛你。且將相思化作叮呤囑付,時時記於心,附於行。關心後,君須記:“若見了那異鄉花草,再休似此處棲遲。”此生得鶯鶯,又有何人值得君瑞再留戀,筵已散,再留戀亦是無意,爲娶得此妻,定是要走的,二人相離。

我們總說願君莫思量,你不思量我斷不思量。話雖如此,但離別後定是最爲苦痛,有人云,慣了也就不打緊了。定是不會輕易就慣了,相思系君心,怎得說慣就慣。此生一百次相遇,一百次重逢,一千次離別,確是有一萬次悲傷。以文載相思,只是文定是載不動這許多愁。寫與他萬字文,皆不抵見一面,系他一生心,只怕負千行淚。鶯鶯是如此,衆人亦是如此。滿山紅葉盡是離人淚,此離人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與何人說?等待之時日,漫長十分,有美人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令人思之如狂。若是等錯人,付出的便是一生。從與君相別後,常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等待後的重逢該以沉默或是微笑,但實際確是,不見時備着千言萬語,相逢時變作長吁短嘆,將腹中愁恰似申訴,及至相逢一句也無,則道個,先生萬福。

這一聲先生萬福,承載的是愁苦、是相思、是依戀、是怨恨、是思念、是擔憂、是焦慮,是旁人無法言語之愛。話至此處,若是你要問我,結局如何,那答案如下:

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