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集部>集部精選>

【推薦】西廂記讀後感8篇

集部精選 閱讀(3.7K)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西廂記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推薦】西廂記讀後感8篇

西廂記讀後感1

《西廂記》是中國古典名著之一,主要講述了崔鶯鶯與張生的纏綿曲折的愛情故事,表現了兩人爲了愛情而敢於與命運,封建制度等抗爭的愛情故事。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崔相國死了,夫人鄭氏攜小女崔鶯鶯,送丈夫靈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暫住河中府普救寺。崔鶯鶯與紅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書生張生。張生見到鶯鶯容貌俊俏,爲能多見上幾面,便住進西廂房。

張生從和尚那知道鶯鶯小姐每夜都到花園內燒香。他來到後花園內,偷看小姐燒香。張生夜夜苦讀,感動了小姐崔鶯鶯,她對張生即生愛慕之情。

叛將孫飛虎聽說崔鶯鶯有“傾國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顏”。便率領五千人馬,將普救寺層層圍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內交出鶯鶯做他的“壓寨夫人”。正當大家束手無策時,張生先用緩兵之計,穩住孫飛虎,然後寫了一封書信給杜確,讓他派兵前來,打退孫飛虎。但崔老夫人在酬謝席上以鶯鶯已許配鄭恆爲由,讓張生與崔鶯鶯結拜爲兄妹,使張生和鶯鶯都很痛苦。

自那日聽琴之後,多日不見鶯鶯,張生害了相思病,趁紅娘探病之機,託她捎信給鶯鶯,鶯鶯回信約張生月下相會。夜晚,鶯鶯在後花園彈琴。張生聽到琴聲,急欲與小姐相見,便翻牆而入,鶯鶯見他翻牆而入,反怪他行爲下流,發誓再不見他,致使張生病情愈發嚴重。鶯鶯借探病爲名,到張生房中與他幽會。

張生考得狀元,寫信向鶯鶯報喜。這時鄭恆又一次來到普救寺,捏造謊言說張生已被衛尚書招爲東牀佳婿。於是崔夫人再次將小姐許給鄭恆,並決定擇吉日完婚。恰巧成親之日,張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歸來,徵西大元帥杜確也來祝賀。真相大白,鄭恆羞愧難言,含恨自盡,張生與鶯鶯終成眷屬。

看完這本書,讓我對男女主人公那種爲了愛情而奮不顧身地抗爭精神印象深刻,他們勇敢地追求愛情,即使備受相思的煎熬也不放棄。他們是不幸的,生活在封建皇朝中,受到父母之命等擺佈,無法自由追求愛情。但同時他們也是幸福的,因爲他們對愛情堅定不移的追求,讓他們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結爲夫妻。

西廂記讀後感2

古往今來,最真實的是親情,最深厚的是友情,最令人捉摸不透的是愛情。

愛情對於我們是陌生的,更是遙不可及的。但王實浦的《西廂記》讓我理解了他對愛情的詮釋,也讓我知道了一對青年男女堅貞不渝的愛情,他們敢於同封建勢力做鬥爭的行爲令我敬佩萬分。

初讀《西廂記》時,只因一個虛名,元雜劇壓軸之作。讀了之後我便後悔了,覺的枯燥無味無心再讀,於是我就把它棄擲一旁。後來我收拾書本時發現了它,一時興起便有讀了起來。讀完之後,我得出一個真理——什麼是好書,就是耐讀的書。

該書辭藻華麗,情節生動,文筆精湛,令人愛不釋手。長亭送別這一出是我最最喜歡的,該曲曲情悽婉纏綿,辭句清麗俊秀,聲調婉轉秀美。將鶯鶯的離愁別恨表現的淋漓盡致,使全文瀰漫着一種淡淡的和無法言說的哀愁。

該折主要描寫鶯鶯爲張生送別時的情景,以及分手後鶯鶯的傷別後憂慮的感受。該折不僅詞句優美,還借用了大量的曲調。“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堪稱爲當中的壓卷之作。.

前四句一句一景,巧妙的利用秋景來營造一種淒涼的氣氛,側面烘托了鶯鶯複雜的內心世界。後兩句一問一答,使得景物深含離人的主觀色彩,經霜樹葉如癡如醉,其實那是離人的血染就的。這兩句不僅說明時間季節,更是繪出鶯鶯的淚眼之情態,將離別之情描繪的更爲悽切,從而表現出一個多情女子的形象。

古往今來又何止一個崔鶯鶯,大家所熟知的梁山伯祝英臺至死不渝的愛情,以及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故事。她們不畏封建勢力的迫害,敢於同封建勢力作鬥爭,因爲要實現自己的理想。我們應該學習她們這種執着的信念,堅持不懈的精神,爲自己的夢想抱負而奮鬥。至於感情,我們還沒有到享受它的年齡。

西廂記讀後感3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愛綿綿無絕期…

一個是閉月羞花貌,一個是恭儉溫良相。爲何要怪黃鶯兒作對,怨粉蝶兒成雙,明明是郎有情來妾有意,爲何,總有隔天的銀河,不做美的藍橋水呢?

那一句“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唱出來容易,做出來又會怎樣呢?長亭外,古道邊,情綿綿,意切切。你休憂文齊福不齊,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魚雁無消息!我這裏青鸞有信頻須寄,你卻休金榜無名誓不歸。此一節君須記,若見了那異鄉花草,再休似此處棲息。

你我不再受那相思苦,只願真愛無絕期。是月下暗表情意的古琴音,更是那隔牆對吟的動情意:月色溶溶液,花音寂寂春。如何臨皓魄,不見月中人?——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

料想春嬌厭拘束,等閒飛出廣寒宮。我不懼世俗之言,不喜那蠅頭微利,只盼心中的意中人,別把我的真心丟棄在那荒野中…我豈無意,怎奈久居深閨的鶯兒振不開那騰雲的翅膀…也許該去歆羨那空中的比翼鳥,水裏的雙鴛鴦。愛自可相愛,莫問,有誰可阻擋。

棄擲今何在,當時且自親。還將舊來意,憐取眼前人。不要負了這番真情意,待到相逢話別離。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溼。伯勞東去燕西飛,未登程先問歸期。雖然眼底人千里,且進生前酒一杯。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內成灰。留不住的黃昏,趕不去的思念。意似癡,心如醉,昨宵今日,清減了小腰圍。合歡未已,離愁相繼。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親,今日別離。我諗知,這相思,抵過往日…暖融融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淚。兩意徘徊,落日山橫翠。知他今宵宿在那裏?有夢也難尋覓。人生長遠別,孰與最關親?不遇知音者,誰憐長嘆人?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峯化嶽低。到晚來悶把西樓倚,見了些夕陽古道,哀柳長堤。

不是天公不做美,美總是要人去勇敢追逐,不管眼前是什麼在阻擋,也要堅信你愛的.人還在等待着你。因爲有你,所以我堅持,爲愛堅持,只是願天下有情的終成了眷屬,就是是非紛擾也無法拆散的鴛鴦,永沐愛的湖中…

西廂記讀後感4

《西廂記》說的是“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這樣一個又俗又濫的故事:張生與崔鶯鶯一見鍾情而崔母出於家族利益和封建禮法的考慮百般阻撓最後在紅娘的幫助下經過一系列鬥爭崔張終成眷屬。作品表達了男女青年要求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的願望顯示出一種所謂反封建的主題。

看完戲劇《西廂記》後,頗具震撼與欣賞,因爲之前只是在聽老師講這部極具價值的雜劇,就饒有興趣,尤其想進一步深入瞭解它,於此對其劇情有了大概認識。整個戲曲的情節跌宕起伏、曲折波瀾,卻表現得極豐富、生動,王實甫細緻地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表現得淋漓盡致、栩栩如生,使女主角鶯鶯的性格顯得十分突出,同時也展示了中國古代女子的含羞與矜持,充滿了女性的另一種美。

在整場戲劇中,分爲4個高潮,一線貫串是指整部作品自始至終都是以崔、張二人的愛情作爲情節發展的線索。二類矛盾是指以崔、張、紅爲代表的進步力量和以老夫人爲代表的封建勢力之間的根本性矛盾,以及崔、張、紅之間的誤會性矛盾。這兩類矛盾構成了兩種不同的戲曲衝突,二者相互作用,共同發展,從而使劇情生動曲折。三個人物是指處於全劇結構中心的崔、張、紅三個主要人物。整部戲就是以這三個人物爲中心,通過情節發展來展示性格,又通過性格來展開衝突。《西廂記》全劇情節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六次高潮,即“寺警”、“賴婚”、“鬧簡”、“賴簡”、“拷紅”和“爭婚”。全劇既有統一的線索,又有六大轉折,因而使劇情波瀾曲折,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戲劇中刻畫的四個人物中,張生,一方面執着追求愛情,一方面對鶯鶯的心思捉摸不定。鶯鶯,她既要克服封建禮教長期對他的影響,更要躲開老夫人的耳目,又不得不表現小姐的尊嚴與矜持,所以充滿了顧及與尷尬,這種種的客觀因素困擾着她。而在其過程中,各個人物的心理與性格特徵尤其生動。其中的語言極具藝術魅力,感染力很強!

西廂記讀後感5

看了《西廂記》之後我覺的這樣的感情史完美無缺的,崔鶯鶯與張生的感情有此刻難得的一見鍾情,有經歷各種社會給予的磨難,有來自雙方家長的阻擾,他們之間的感情可謂是越演越切,在咱們看來可謂是天作之合。

這個故事的結尾以中國似的大團圓給大衆一個交代。而我卻不太喜歡這樣的結尾,我覺的過於通俗化,因此有時我會去看一些國外的經典電視及作品,我覺得他們的結尾都會留下一些空間讓觀衆自我去細細品味,我覺的這樣才讓作品更有好處,纔會促使人們去回味去發表自我的見解。就我個人而言我不太喜歡大團圓的結局或直接不用想就能夠猜到的結尾,因此我不怎樣喜歡看韓劇結尾不是女主角得不治之症就是大團圓。

看了結尾在看一下他的正文,你是否覺得崔鶯鶯與張生的感情故事是否太過於完美了呀?好像他集聚了所有經典感情的必要情節於一身,就一見鍾情而言,此刻科學家研究機率很低,況且在古代女子足不出戶,因此崔鶯鶯與張生的感情故事開始就有點夢幻般的感覺。之後又經歷了社會的考驗,爲心愛的女子於權貴做鬥爭,可謂是要美人不好江山的壯舉,驗證了感情史盲目的。在之後來自父母的阻擾,就想此刻的父母一樣有感情還不行沒麪包我的女兒會受苦的,於是一介書生張生爲感情上京趕考,得到上天眷顧榮歸故里娶了崔鶯鶯,這好似現代大多數人的感情觀鮮花於麪包不可兼的,就會放下感情,但是張生做到了鮮花面包都要,即使高中也沒有拋棄崔鶯鶯這也很不容易,此刻很多人都在爆發後拋棄自我的髮妻,我覺的《西廂記》中的這一點我比較喜歡。

這一段感情流傳至今,可能是正因它留給了人們對心中完美感情一方淨土吧!因此一向被後人推崇,但是這樣的純淨的感情在此時物質橫流的現實社會中還剩多少,讓咱們在自我的心裏回答吧!

西廂記讀後感6

《西廂記》說的是“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這樣一個又俗又濫的故事:張生與崔鶯鶯一見鍾情而崔母出於家族利益和封建禮法的考慮百般阻撓最後在紅娘的幫助下經過一系列鬥爭崔張終成眷屬。作品表達了男女青年要求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的願望顯示出一種所謂反封建的主題。

今天崔張們自由結合的障礙早就不復存在造成他們當初離合悲歡的社會條件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生活在現代社會裏的青年人爲什麼還要讀《西廂記》呢?《西廂記》又憑什麼去打動生活在今天這樣一個物質極大豐富、兩性結合空前自由的時代裏的年輕人呢?

當然《西廂記》的故事曲折生動文辭優美華豔寫景寫情寫人寫事無不妙筆生花令人心曠神怡。我們讀《西廂記》的確應該細細潛玩元曲文采派最傑出的代表王實甫的如“花間美人”般的絢麗詞章但更應該充分調動自己的閱讀經驗和生活體驗來揣摩體味曲詞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這種揣摩體味又會反過來豐富自己的閱讀經驗和強化自己的生活體驗。這樣閱讀就同生活聯繫起來了就同人生和生命聯結起來了閱讀活動就在精神上、心靈上影響人、改變人。林黛玉讀西廂時的所謂“詞句警人滿口餘香”不是僅就《西廂記》的作者融化百家、文采斑斕的語言藝術來說的我的理解“警人”者乃是指它的思想意蘊“餘香”者則是情到濃時氤氳飄香薰陶漸染怡情養性。

文學作品是寫人的寫人之情、人之性寫人情之美、人性之真。《西廂記》寫出了張生的鐘情之美、鶯鶯的深情之美、紅娘的熱情之美情之美基於性之真。人活着不只是一種物質的存在更是一種精神的存在精神的美在於率性縱情而任何破壞這種美的勢力必然是醜惡的。《西廂記》寫出了這種美與醜的較量寫出了人性的被束縛和被壓抑更寫出了人性終於衝破束縛如驚雷如春筍自由伸張的勃勃生機。愛情是什麼?愛情是兩性相悅是世間最美好的感情是最值得追求和珍視的感情在她面前什麼功名利祿什麼仕途經濟什麼門第財產什麼父母之命什麼倫理道德均不足掛齒不值一文因爲它們是作爲一種外在力量強加於人的自然本性之上的東西。封建社會最大的罪惡就是摧殘人性。爲什麼要不遺餘力地最大限度地摧毀人的自然本性?因爲人性的本質是自由自由的人性對封建秩序構成嚴重的威脅動搖着封建大廈的根基。

西廂記讀後感7

20xx年9月23號晚7:30分,蒲劇《西廂記》於全國地方戲展演中心準時開演,在研會的組織下,我觀摩了此劇,略有感想,於此淺談。

蒲劇《西廂記》較之於我們相對更加熟悉的元雜劇《西廂記》,在情節上沒有什麼大的變化,便不再加贅述。整齣戲演員表演紮實,劇中小和尚和法聰的安排讓人耳目一新,可是整齣戲節奏給人前鬆後緊的感覺,但我我最想說的還不是這一點,而是改編後的人物性格,頗有些值得深究的地方。

首先是張生。在我看到張生的時候,總是有另一個人影在我腦海中晃動,隨着劇情的展開,這個人影越來越清晰,哦對,是《紅樓夢》中的賈瑞,那個行爲猥瑣、最終喪命的小人。張生的行爲竟與他如此相似:賈瑞貪圖鳳姐美貌,最終陷入鳳姐的圈套,喪命於風月寶鑑;張生“迷戀”鶯鶯美貌,陷於鶯鶯的“圈套”,得了個“熟賊”的稱號。在劇情上並沒有什麼講不通的地方,但是我們細想,王實甫的《西廂記》以詞曲優美,極具意境著稱,而蒲劇則是唱腔高昂,樸實奔放,當張生跳過粉牆私會鶯鶯,卻被紅娘撞上,情急之下被鶯鶯指認爲賊時,只能操着一口山西方言不斷重複:“我是賊,我是賊”:每每見到鶯鶯便顯的急不可耐,哪裏還有一個書生的影子。

都說是才子佳人,佳人得需才子配,這才符合觀衆的審美心理。這就需要創作者在進行改編時全面考慮,不僅要在劇情上說的過去,還要貼合劇種特徵,能讓人物行動行得通,人物形象立得住。

其次是紅娘。紅娘是我們十分熟悉的人物形象了,在張生和鶯鶯的愛情故事中,她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甚至可以說她在鶯鶯的女性意識覺醒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覺得這是紅娘這個人物需要在劇中存在的首要原因。可是在蒲劇《西廂記》中,紅娘的這部分“功能”我看不到,我只看到了一個舌尖嘴利的小丫鬟,甚至是“拷紅”一場,小紅娘分析的頭頭是道,但是失去了那部分“功能性”,也只能是給觀衆做個笑料罷了。鶯鶯的形象也有前面類似之問題。不加詳說,觀劇便知。 最後,我想說創作需謹慎啊!

西廂記讀後感8

這樣一個又俗又濫的故事:張生與崔鶯鶯一見鍾情,而崔母出於家族利益和封建禮法的考慮百般阻撓,最後,在紅娘的幫助下,經過一系列鬥爭,崔張終成眷屬。作品表達了男女青年追求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的願望,顯示出一種所謂反封建的主題。

《西廂記》寫出了張生的鐘情之美、鶯鶯的深情之美、紅娘的熱情之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活着不只是一種物質的存在,而是一種精神的存在,精神的美在於率性縱情,而任何破壞這種美的勢力必然是醜惡的。

《西廂記》寫出了這種美與醜的較量,寫出了人性的被束縛和被壓抑,更寫出了人性終於衝破束縛如驚雷如春筍自由伸張的勃勃生機。我們來看看《西廂記》中“長亭送別”一場。“卻告了相思迴避,破題兒又早別離”的崔鶯鶯內心十分痛苦,歷經苦心剛剛獲得的愛情又將面臨着嚴峻的考驗,“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這是一種什麼“恨”呢?在鶯鶯看來,有情人朝夕相處,耳鬢廝磨,舉案齊眉,卿卿我我,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總之,“但得一個並蒂蓮”,比什麼都重要,所以她反覆叮囑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即便回來”,休要說什麼“金榜無名誓不歸”!這是對愛情和幸福的熱烈渴望和執著追求,這種追求突破了封建陳腐觀念和傳統道德的束縛,是對“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學信條的顛覆,表現出一種叛逆精神。

崔鶯鶯還有一層憂慮:張生一旦高中,會不會另攀高枝?“你休憂文齊福不齊,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所以鄭重囑咐張生:“此一節君須記,若見了那異鄉花草,再休似此處棲遲。”鶯鶯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在那個時代,富易交,貴易妻不但是常事,甚至“始亂終棄”的流氓行爲還被認爲是“善補過”。在鶯鶯看來,自己對張生的深情不應該被辜負和背棄,而要得到對等的回報,這實際上是一種捍衛人格尊嚴和要求平等的思想,這也是對傳統的不滿和抗爭,代表了當時廣大婦女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