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漢語>語言運用>

先說與後說

語言運用 閱讀(1.04W)
先說與後說

  戰國時代,齊王派了一名使者去拜訪趙威後。問候信還沒有拿出來,趙威後就搶先向使者表示對齊國的關心,她說:“貴國的收成好嗎?老百姓好嗎?齊王好嗎?使者聽了很不高興,說:“齊王叫我來拜候您,是一番好意。你呢,先不問候齊王好,倒是先問收成,再問老百姓,末了才問候齊王,未免‘先賤後貴’了吧?”威後說:“你說
  錯了,收成不好,老百姓怎麼能好呢?老百姓不好,君王又哪裏能好呢?我這樣問有什麼不對呀?難道要我‘捨本逐末’嗎?”使者聽了,無話可答。
  故事見於《戰國策·齊策》。趙威後問話的句序是“收成一百姓一齊王”,這是按先重後輕的邏輯順序組織造句的。使者也是按先重後輕的順序造句,只是他認爲最重要的是“齊王”。最重要的就應當說在最前面,他心目中的句序當然是“齊王—百姓—收成”了。一顛一倒,表達出“先賤後貴”與“先貴後賤”對立的思想見解。
  從前有人查一樁貪污案,因:查無實據,難下結論,就批了“查
  無實據,事出有因”八個字。就是說,查不到確鑿的證據,是有原因
  的。批語暗示受審者至少是個貪污嫌疑犯。用今天的話來說,批
  語給受審者留下一條尾巴。後來,換另外一個人辦理這個案件。此人事先受了賄賂,就把這兩個小句的句序顛倒成“事出有因,查無實據。”意思說,把人家當貪污犯審查是有原因的,但結果找不到任何真實憑據。於是,貪污嫌疑犯就變成一無罪責了。句序一變,整句的意義完全不同。漢語裏顛倒句序竟能產生這樣奇妙的作用。
  先說後說還常常表現一個人的思想修養,說話的意圖,以及對聽者的體貼,講究哪些意思該先說,哪些意思該後說,這是提高說話效果的一種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