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漢語>語言運用>

有關奉獻的寫作素材彙總

語言運用 閱讀(9.85K)
有關奉獻的寫作素材彙總

潘德明出生在浙江湖州一個成衣匠家庭,他從小酷愛體育,“夙抱壯志,欲作世界漫遊”。因此,他潛心鑽研外語,閱讀世界地理和旅遊書籍,爲環遊世界作準備。
1930年6月18日,《申報》報道:“中國青年亞細亞步行團”消息,潘德明聞訊後即報名參加,開始步行團有8人,及至越南,只剩他一人。旅行途中他歷盡艱險,他曾三次遇虎,1932年初,他穿越1380裏沙漠去利雅得時,因缺水而昏迷,幸遇一支駱駝隊才獲救。1937年7月,潘德明戰勝艱難險阻,環遊了40多個國家和地區,終於回到了祖國的雲南省西雙版納。
“懲罰”實現了
布特列洛夫(俄國著名化學家,1928-1986)少年時代在學校讀書時,就對化學特別愛好,經常私自在宿舍裏動手做實驗。在一次,在實驗的過程中發生爆炸,嚴厲的學監把他關進了禁閉室,還在他胸前掛了一塊牌子,上面寫着:“偉大的化學家”。譏諷和懲罰絲毫動搖不了布特列洛夫從事化學研究的偉大志向。經過不斷的探索和努力,他終於在33歲的時候,提出了有機化合物的結構問題的創見,被人們譽爲“偉大的化學家”。他默地說:“這個稱號在20年前是對我的懲罰,現在卻實現了。”
化學家李比希實現諾言
著名化學家李比希國小時,有一天,校長問他:“你將來打算幹什麼呢?”他響亮地回答說:“我想當一個化學家。”話音剛落,全班同學鬨堂大笑。然而,就是這個被人取笑的孩子,堅持不懈地向着自己定下的目標前進,終於成了著名的化學家,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航海家鮑迪奇
美國數學家納撒爾•鮑迪奇,從10歲起就到圖書館去刻苦攻讀,博覽羣書,因而大器早成,14歲就成了一名精通航海和天文的學者。他立志要把自己的一生貢獻給航海事業,自學了50多種語言,發現了當時航海權威穆爾的《航海實踐》中80多條錯誤。經過多年實踐,終於創造了“鮑迪奇航海法-依靠星體定位導航”。
心理暗示的實驗
立志對成就事業的重要性,還可以從人的主觀能動性,即精神因素的強大作用上得以透析。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事先告知一組被判死刑的囚犯,他們將不執行槍決,而是被刺破靜脈,讓血從體內流盡而死。然後將死囚蒙上眼睛,綁上雙手,帶入一個特定的房間坐定,拿針在他們的手腕上比劃着輕刺一下(並非真正刺破血管),然後輕輕地擰開一旁的水籠頭,讓水一滴一滴往下滴。十幾小時後,那一組囚犯先後停止了跳動。這樣,囚犯在肌肉沒有遭受任何損傷的情況下死去。
這個實驗說明了心理暗示能夠對人的肌體產生何等巨大的作用。當然這是消極的作用。然而我們已經可以由此及彼,由反得正了。
奉獻
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怎樣活着纔算有意義?活着爲自己還是活着爲他人?這是每個人都要考慮的問題。“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一曲《愛的奉獻》之所以能久唱不衰,是因爲它唱出了大家共同的心聲。奉獻與索取是一對矛盾,一心索取的人,貪慾永遠得不到滿足,再者,沒有別人的奉獻,自己又能索取什麼?
奉獻是不計報酬的給予,是“有一分熱放一分光”,是“我爲人人”。奉獻者付出的是青春,是汗水,是熱情,是一中無私的愛心,甚至是無價的生命。因爲有人奉獻,社會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纔會不斷增加,人類纔會不斷前進。奉獻者收穫的是一種幸福,一種崇高的情感,是他人的尊敬與愛戴,是自己生命的延長。
格言警句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
在人生的路上,將血一滴一滴地滴過去,以飼別人。雖自覺漸漸瘦弱,也以爲快活。(魯訊)
人生價值的大小是以人們對社會貢獻的大小而制定。(向警予)
一個人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什麼,而不應當看他取得什麼。(愛因斯坦)
即使我們是一支蠟燭,也應該“蠟炬成灰淚始幹”;即使我們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關鍵時刻有着一次閃耀;即使我們是死後屍骨都腐爛了,也要變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燒。(艾青)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毛澤東)你要記住,永遠要愉快地多給別人,少從別人那裏拿取。(高爾基)
希望你們年輕一代,刀能像蠟燭爲人照明那樣,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忠誠而踏實地爲人類偉大的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法拉第)
凡是爲人民解放事業而奮鬥的,或是爲捍衛一個偉大真理而忍受窮苦的人們,纔是英雄。(荷馬•馬蒂)
人只有爲自己同時代人的完善,爲他們的幸福而工作,他才達到自身的完美。(馬克思)
一個只顧自已的人不足以成大器。(羅斯金)
魯訊——牛
魯訊先生曾說過:“我好像一隻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牛奶、血。”他又在一首詩中寫道:“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
法拉第——燭
物理學家萬克爾•法拉第一生勤奮,對實用電學的三大分支都作了貢獻,並在晚年寫成《電學的實驗研究》,爲後人留下寶貴的科學遺產。他希望自己:“像蠟燭爲人照明那樣,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忠誠而踏實地爲人類偉大的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居里夫人——蟬
“鐳的母親”居里夫人獻身科學,是世界上唯一兩次獲諾貝爾獎金的科學家。她很讚賞蠶的精神:“那些蠶細心地工作着,不懈不怠,令我大受感動;我看着它們,覺得我跟它們是異物同類……”
諾貝爾的永恆奉獻
諾貝爾是安全炸藥和無煙火藥的發明人。他把畢生的精力都用在研製炸藥上。研製成功後,贏得了大量專利權,積累了許多財富。1896年,諾貝爾逝世前決定把3300萬克朗作爲基金,用每年的利息,他獎給世界上傑出人物,促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服在遺囑中說:“這獎金不論國籍、人種和語言,只發給確實對人類有不可磨滅的貢獻的人。”諾貝爾爲科學奉獻了一生,諾貝爾獎則永遠地促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