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漢語>咬文嚼字>

漢字趣編(之十三)年

咬文嚼字 閱讀(3.12W)
漢字趣編(之十三)年

年的古寫上半從“禾”,下半很象一個“千”字。禾是莊稼,千是人字的變形。禾與千重疊象人負禾的樣子,表示一年一度的豐收。禾熟是年字的最初意義。《通雅》說:“禾爲年……,年取禾一熟。”《說文》說:“年,榖熟也。”
傳說“年”是一頭怪獸,專在除夕這天來禍害百姓,人們除夕之夜都不敢睡,得熬年,戰戰兢兢等着年獸的離去。第二天,逃過劫難的人們紛紛出門,拜會左鄰右舍。後來有高人用紅紅的春聯和脆聲聲的鞭炮嚇跑了年,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七年級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 貼春聯的習俗則起源於桃符。所謂“桃符”就是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古書記載說:“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 其間包含着對天地的敬畏。對於守歲,古人也留下許多美妙的詩篇:“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 大詩人蘇軾也留下了“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的《守歲》名句。古時候的拜年習俗: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後出門去拜親朋友好,亦有七年級拜本家、八年級拜岳家、九年級拜親戚……等各種講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拜個晚年”了。至於壓歲錢,也有一個非常有趣的說法。“歲”與“祟”諧音,民間認爲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這些鬼祟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兇爲吉。清人《壓歲錢》的詩中這樣描寫:“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 過年的習俗實在太多了,還有掃塵、祭竈、迎春、送窮、接財神、祭祖、回孃家等等。 那麼古代人是怎樣過年的呢?請看這首《年節歌》:二十三祭竈天,二十四寫聯對,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 …… 七年級八年級磕頭兒,九年級初四耍球兒,初五初六跳猴兒,……。”“過個大年,忙亂半年”,古人從臘月開始忙“年事”,一直到過了元宵,這年纔是過完了。
年的同義詞有歲、祀、載。《爾雅》說:“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就是說在夏朝一年稱作一歲,在商朝一年稱作一祀,在周朝一年稱作一載。當然這是大致來說的。這以後有一些複雜的變化。如唐玄宗天寶三年改年爲載,到唐肅宗至德三載改爲乾元元年,前後共15年。
既定了年的稱號,還有一個紀年的問題。我國傳統有干支紀年及帝號紀年的方法。比如公元1911年,稱作“辛亥”年,這就是干支紀年。天干與地支順序搭配,六十年爲一甲子。關於紀元,開始於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481年)。帝王立年號紀年,起於漢武帝建元元年,即公元前140年,到清宣統三年結束,前後達2051年曆史。其中有600多個年號。一般是一帝一元制,但也有特殊。如明朝英宗用了兩個年號,武則天共改元17次。歷史上“建興”這一年號用得最多,爲71個帝王所用,因爲這個年號非常祥瑞吉慶。
新中國成立後,採用公元紀年,這是取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通用曆法。公元又稱基督紀年,是以耶穌基督的誕生作爲公元元年。這以前稱公元前,以後稱公元。我國農曆以春節爲一年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