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漢語>咬文嚼字>

“畫虎不成反類狗”趣談

咬文嚼字 閱讀(1.94W)
“畫虎不成反類狗”趣談

西遊記》第八十八回,話說唐僧悟空一行來到玉華縣。王府宮中有三個小王子,一個個都好舞槍弄棒,本想教訓悟空一行,但看了他們的本事後,便想拜師學藝。悟空笑道:“教便也容易,只是你等無力量,使不得我們的兵器,恐學之不精,如畫虎不成反類狗也。古人云,教訓不嚴師之惰,學問無成子之罪。汝等既有誠心,可去焚香來拜了天地,我先傳你些神力,然後可授武藝。”
《中國成語大詞典》把“畫虎不成反類狗”解釋爲“畫虎不成,反倒像狗”。後比喻爲好高騖遠,眼高手低,終無成就,反貽笑柄。亦喻仿效失真,反而弄得不倫不類。
這個成語流傳了好幾百年,人人都在使用,卻也不曾細想過,狗與虎,在外貌、形體上相差甚遠,虎畫不成,但怎麼着也不可能會像狗嗎?如果能把老虎畫成狗,倒也本事不小。其實,人們只是習慣從字面上去理解,反正古人說了,管他意思通不通,管他像什麼,就這麼一說罷。
這個成語最早出自漢班固《東漢觀記•馬援傳》:“效杜季良而不成,陷爲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也”。我們不妨順着古代的思路去梳理一下。清代大文字學家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馬二歲曰駒、熊虎之子曰狗同義,皆謂稚也”。大意是二歲的馬叫做駒,熊和虎的幼崽叫做狗,都是幼小的意思。《爾雅•釋獸》:“熊虎醜,其子狗”。注:“律曰‘捕虎一,購錢五千,其狗半之’”。就是說捕獲到一隻老虎,可以得到五千的賞錢,如果是虎崽,賞錢得一半。《爾雅•釋畜》:“(牛),其子犢”。郭璞注:“今青州呼犢爲狗”。古人對犬與狗也有明確的分別。《禮記•典禮上》“效犬者左牽之。”疏:“大者爲犬,小者爲狗”。
由此可見,很多動物的幼崽,在古代都可以稱作“狗”。因此“畫虎不成反類狗”的“狗”不是現在所說的“狗”,這兒的“狗”應爲“虎崽”,即“虎仔”,也就是小老虎。整個成語的意思爲“大老虎沒畫成,反倒像虎仔”。
在《中國成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8,529頁)該詞條之下,還有一條成語“畫龍不成反爲狗”,解釋同“畫虎不成反類狗”。該詞條的引文爲:《後漢書•孔僖傳》:“因讀吳王夫差時事,僖廢書嘆曰:‘若是,所謂畫龍不成反爲狗者。’”如果按照字面意思來理解,那就更說不通了。龍和狗的外形何止相差十萬八千里。《說文》曰:“馬七尺爲(馬來),八尺爲龍”。這兒的“龍”應爲“八尺的馬”,而“狗”應爲“馬之子”即“駒”。整個成語的意思應爲:“畫大馬沒畫成,反倒像馬駒”。看來簡單的望文生義,是會弄出笑話來的,以訛傳訛,更會貽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