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漢語>對子>

我們常說的對子是什麼

對子 閱讀(2.41W)

對子(duì zi)映射了中國語言文字的特徵,是漢族文學藝術形式。對子同中國的語言、文字、修辭、思維以及社會觀念有密切的關係;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那麼下面是本站小編爲你分享一篇關於對子的介紹,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

我們常說的對子是什麼

在湘南農村老家,大家管對聯叫對子,寫對子、貼對子的時節,與其它地方沒區別,一般是紅喜事、白喜事和過春節。 最早對對子的認知,是沒發矇的時候聽爺爺講古人(故事),古人裏的神童或者名人,三步五步就能對出一副對子,於是,爺爺便寄希望我長大以後也能對對子,可見能對對子在老輩人眼中的分量。爺爺說清末湘南機警人屈麻子,就是用對子匡扶正義、奚落財主佬,而譽滿湘南的。

我能寫對子大概是國小三年級的那年春節。年三十前的最後一個趕集日,跟爺爺到鎮上的合作社,花兩角錢買回一張紅紙、一枝毛筆、一塊墨。一張紅紙一般可寫三副對子,分別貼在大門、耳門和毛主席像的兩邊。紅紙折後都是用手指裁的,用剪刀或者刀子反而裁不直,於是家鄉便有“讀書讀得高,裁紙不用刀”的俗語。說我能寫對子,其實是抄對子,先找一本曆書,那時的歷書前面或者後面都有兩三頁擬好的對子。內容是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抓革命促生產之類。我寫的對子叫“向陽門第風光好,革命人家志氣高”。我並不理會對子的內涵,只是我疊紅紙空格的字數正好與此對相符。

對子貼上去,字歪歪扭扭,但爺爺很高興,說:“孔夫子不嫌字醜,只要撇撇有。” 那年月,不是每家人都貼得起對子的,因爲兩角錢可買兩斤鹽或者打一斤半煤油,是一戶人家一個月的開銷。我的一位堂姑出嫁就沒貼過對子,但她的弟弟有心計,在學校或撿或偷,弄回很多紅粉筆,等到出嫁擺酒那天,便用紅粉筆直接把對子寫到房柱上,倒省卻了貼對子的工夫。 能家家貼得起對子,是改革開放之後。1979年春節裏,或自家讀書人寫或請人寫,村裏一時好不熱鬧。

請人寫都是請村裏一位叫西義的老人。他是一位木匠,讀過幾年私塾,字也還過得去。這一年他用了四張紅紙,在自家門口寫了一副全村最長的對子。內容我不記得了,橫批是“耄耋之家幸福多”。“耄耋”兩字通村人不認識,西義老人也只知其意不知其音。年七年級有兩位堂叔去給他拜年,見了這個橫批異常高興,因爲這兩兄弟的小名一個叫老毛,一個叫老至,“老毛老至之家幸福多”,多吉祥的彩頭。於是打這年春節起至今,這兩兄弟春節寫的對子換了許多內容,但橫批始終是“耄耋之家幸福多”。

紅喜事或者春節寫的對子,除非被風颳掉,一般是不會自己去揭下來的。但白喜事寫的對子,逝者一出殯,就得揭下來,否則不吉利。白喜事的對子很少有創新,無非駕鶴西去之類,橫批是一成不變的三個字“當大事”。我至今也沒請教到這三個字的含義。現在春節的對子,多是花錢買現成的印刷品了,雖然內容豐富,紙張精美,甚至字體燙金,但總比原來自己動手寫的少點什麼,不知是人的懶惰,還是快節奏的生活,使得只是圖個喜慶的形式。最近讀清史,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康雍乾三朝許多大學士都是因爲對對子了得,才被皇上簡拔到身邊,送入仕途,位極人臣的。像高士奇、明珠、張廷玉、紀曉嵐、劉墉,甚至連武將周培公、大貪官和珅,莫不如是。

到乾隆朝更盛,乾隆本就是對對子的高手,動輒用對對子來考大臣。於是許多大臣便不惜重金買通太監,瞭解皇上讀的書目,以便隨時應對。大臣們爲投皇上所好,鑽營到如此地步。 據年前《三湘都市報》載文,湖南一位農民書法家,連續十餘年春節,都給臺灣的親人寄對子,傳遞親情。其實對子不僅能傳遞親情,更能表達愛戀。去年春節和“五一”長假,愛妻分別去了深圳和桂林,我便用手機給她發去對子。一副是“麗山麗水麗人行鵬城千里,輝映輝照輝心牽瀟湘一人”,一副是“漁歌互答三姐灕江觀風景,楓林唱晚阿牛長沙盼妻回”。前一副嵌進愛妻的名字,後一副將愛妻與我比做恩愛的劉三姐阿牛哥,兩副對子雖對仗不工,卻表達了我對妻子的無限深情。 編輯本段對子與對聯的區別 雖然很多人口頭上把對聯稱爲對子,其實嚴格來講,二者是有區別的。

對子的對仗要寬鬆一些,其上下聯的內容可以相近或相對,對聯的要求比較嚴格,上下聯的內容和含義一定要相反。所以一般的春聯都屬於對子,而不能屬於學術上的對聯。

例如:1."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廣進達三江"。則只能算對子,不能算對聯。 2.“錢多不量人,有錢無義,錢多何用?人窮空有志,好人爛命,人窮喊天!“則可算是對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