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漢語>對子>

對對子成者爲王

對子 閱讀(9.25K)

成者爲王敗者爲寇是中國古代流傳至今的一句俗語。大家瞭解成者爲王的對對子是什麼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對對子成者爲王,供大家閱讀!

對對子成者爲王

對對子成者爲王

成者爲王 敗者爲寇

其他成語對對子

橫眉怒目 苦口婆心 光風霽月 污泥濁水 慈眉善目 焦頭爛額 披沙揀金 探驪得珠

巧取豪奪 倒行逆施 片言隻語 金科玉律 斷編殘簡 嘉言懿行 懲前毖後 頌古非今

渾金璞玉 奇珍異寶 旁敲側擊 歪打正着 沉思默想 深謀遠慮 老奸巨猾 殘兵敗將

旁徵博引 真憑實據 橫徵暴斂 窮奢極侈 輕描淡寫 平鋪直敘 瓜田李下 字裏行間

崇山峻嶺 荒時暴月 橫衝直撞 遠走高飛 深思熟慮 善罷甘休 胡言亂語 陳詞濫調

抑揚頓挫 輕重緩急 謹小慎微 膚皮潦草 優柔寡斷 雷厲風行 人傑地靈 國泰民安

山清水秀 花好月圓 心明眼亮 貌合神離 龍騰虎躍 鬼哭狼嚎 膘肥體壯 年富力強

成者爲王,敗者爲寇的解析

【詞目】勝者爲王,敗者爲寇

【讀音】shèng zhě wéi wáng ,bài zhě wéi kòu

【釋義】是中國古代流傳至今的一句俗語。舊指在爭奪政權鬥爭中,勝利了的就是合法的,稱帝稱王;失敗了的就是非法的,被稱爲賊寇。含有勝利者權勢在手,無人敢責難,失敗者卻有口難辯的意思。

【來源】源自元代無名氏撰戲曲《犯長安》[1]的第二折《犯長安.李傕定計》:李傕道:“雄兵十萬吾爲首,晝夜兼程朝西走,這次是勝者爲王,敗者爲寇。奪了長安爲董公報仇”。沒過多久,途中遭遇呂布兵馬,李傕敗退五十餘里。於是請郭汜、樊稠、張濟共議。李傕對衆人說:“呂布有勇無謀,根本不足爲慮。我引一軍守住谷口,每日誘他廝殺;郭將軍可領軍抄擊其後,效那彭越撓楚之法,鳴金則進,擂鼓則退;樊將軍和張將軍則分兵兩路,直取長安。令其首尾不應,必然大敗。”衆人用其計。

【典故】《莊子.盜跖》:滿苟得曰:“小盜者拘,大盜者爲諸侯,諸侯之門,義士存焉。昔者恆公小白殺兄入嫂而管仲爲臣,田成子常殺君竊國而孔子受幣。論則賤之,行則下之,則是言行之情悖戰於胸中也,不亦拂乎!故《書》曰:‘孰惡熟美?成者爲首,不成者爲尾。’”

【同義】 “成王敗寇”、“成則爲王,敗則爲虜”、“成則爲王,敗則爲寇”

成者爲王敗者爲寇的故事

子張曰:“昔者桀紂貴爲天子,富有天下,今謂臧聚曰,汝行如桀紂,則有怍色,有不服之心者,小人所賤也。仲尼、墨翟窮爲匹夫,今謂宰相曰,子行如仲尼、墨翟,則變容易色稱不足者,士誠貴也。故勢爲天子,未必貴也;窮爲匹夫,未必賤也;貴賤之分,在行之惡美。”滿苟得曰:“小盜者拘,大盜者爲諸侯,諸侯之門,義士存焉。昔者桓公小白殺兄入嫂而管仲爲臣,田成子常殺君竊國而孔子受幣。論則賤之,行則下之,則是言行之情悖戰於胸中也,不亦拂乎!故書曰:孰惡孰美?成者爲首,不成者爲尾。”

子張曰:“子不爲行,即將疏戚無倫,貴賤無義,長幼無序;五紀六位,將何以爲別乎?”滿苟得曰:“堯殺長子,舜流母弟,疏戚有倫乎?湯放桀,武王殺紂,貴賤有義乎?王季爲適,周公殺兄,長幼有序乎?儒者僞辭,墨者兼愛,五紀六位將有別乎?

“且子正爲名,我正爲利。名利之實,不順於理,不監於道。吾日與子訟於無約曰:'小人殉財,君子殉名。其所以變其情、易其性,則異矣;乃至於棄其所爲而殉其所不爲,則一也。’故曰,無爲小人,反殉而天;無爲君子,從天之理。若枉若直,相而天極;面觀四方,與時消息。若是若非,執而圓機;獨成而意,與道徘徊。無轉而行,無成而義,將失而所爲。無赴而富,無殉而成,將棄而天。比干剖心,子胥抉眼,忠之禍也;直躬證父,尾生溺死,信之患也;鮑子立幹,申子不自理,廉之害也;孔子不見母,匡子不見父,義之失也。此上世之所傳,下世之所語,以爲士者正其言,必其行,故服其殃,離其患也。”

在後來的社會也是這樣。北宋蘇軾在《孔北海贊序》中說:“世以成敗論人物,故(曹)操得在英雄之列。”可惜的是,莊子、蘇軾這樣的大聲疾呼不常聽到。與此相對的一個成語是“不以成敗論英雄”。作此呼籲者多半是失敗的一方。國民黨被打敗,逃到臺灣。臺灣的報紙議論起來,就經常用“不以成敗論英雄”這個詞。

實際上,公平地說,莊子的觀點有點脫離實際。俗話說“時勢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時勢”,英雄也好,平民也罷,都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去看待他們,用今人的眼光去看四大發明,肯定覺得技術落後而不是先進,可在當時的科學環境下,是非常了不起的大事。重要看這些英雄們是否促進了社會的進步,科學的發展,對當時和後代的人民大衆是否做出了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