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作文>

有關介紹端午的的作文3篇

作文 閱讀(9.15K)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介紹端午的的作文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介紹端午的的作文3篇

介紹端午的的作文 篇1

端午節是農曆的五月五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糉子,據說是爲了表達對屈原的尊敬、懷念之情。我們家也不例外,這一天媽媽早早的起牀,然後對我們大叫:“快起牀,今天是端午節!”

我們匆匆忙忙的穿好衣服,媽媽已做好了準備工作,要開始包糉子了。媽媽對我說:“你還小,不能包,這包糉子的事就交給我和你爸吧!”這說;“爲什麼我不能包,我現在又不是小孩子了。”我說完這句話之後,媽媽就只好讓包了。

我一邊包糉子,一邊想先吃哪個糉子好,等我覺得包的差不多的時候,一看糉子,啊!慘了,我的糉子變成了一個圓,爸爸媽媽看到我包的糉子以後,都快把肚皮笑破了。包完以後,我們的糉子就下鍋了。

過了一會兒,糉子好了,一股香味撲面而來,我立即就衝過去,才過了幾十秒,我就吃了兩個,真是太好吃了。

這次端午節,我過得真愉快,因爲這和爸爸媽媽一起包了糉子。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兒歌嗎?對了,它就是介紹端午節的兒歌。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端午節。

端午節爲農曆五月初五,端是“開端”、“初”的意思,所以初五稱爲端五。農曆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爲卯,依次排下去,五月爲午,因此“端五”又稱爲“端午”。端午節流行於漢、壯、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區。端午節主要活動爲:吃糉子,賽龍舟,掛菖蒲和艾草,薰蒼木和白芷,喝雄黃酒。小孩還要在額頭上畫個“王”字,還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

關於端午節,還有許多傳統的由來,有很多種,大致歸納一下,諸如:一、紀念投汨羅江而死的楚國人屈原;二、紀念春秋時期含冤而死的吳國忠臣伍子胥;三、紀念東漢王朝孝女曹娥;四、紀念龍神的節日;五、惡月惡日避邪的節日等等。

這就是整個端午節的介紹。

介紹端午的的作文 篇2

端午節又來了,相信大家對糉子最爲熟悉不過。每逢端午節手裏都會捧上熱氣騰騰的糉子,當剝開青綠色的糉葉,乳白色的糯米糉子就會散發出陣陣米香,令人垂涎三尺。端午節糉子因爲出產的地方不同,包裹糉子的葉子材料、形狀,以及糉子的內餡都不同。

每逢端午節各地的糉子又開始了“大作戰”,爭論甜糉子和肉糉子哪個更好吃。說到這裏,你知道端午節的由來是什麼嗎?端午節有什麼寓意?除了吃糉子之外,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讓我們一起走進端午節的背景林看看吧!

端午節的由來

屈原是楚國大夫、詩人。由於奸臣詆譭,昏庸的楚王不但沒有采納屈原聯齊抗秦的主張,反而放逐了他。屈原知道秦國很快會侵佔楚國,愛國心切,不願眼睜睜看着自己的祖國滅亡,悲痛欲絕的他投河自盡了。

楚國百姓很愛戴屈原,得知屈原投河自盡,紛紛向河裏扔飯糰等食物,好讓魚蝦吃飽了不去啄食屈原的屍體。後來,人們把這一天定爲“端午節”,而吃糉子就成爲了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和寓意

端午節九大習俗,你知道幾個?賽龍舟、吃糉子,是大家熟知的端午節習俗,另外七種習俗大家知道嗎?

掛艾草與菖蒲,是爲了辟邪驅鬼;給兒童栓五色絲線,是大人們希望孩子平安健康;戴香包,是人們想通過香包上圖案象徵的意義完成自己的心願; 飲雄黃酒、硃砂酒、蒲酒,是爲了辟邪、避毒蟲、保安康;畫額,是爲了讓孩子平安健康、卻病延年;跳鍾馗,是爲了驅邪除害、去兇引福;佩長命縷,是爲了避災除病、保佑安康、延年益壽。

由此可見,端午節是一個人們祈求健康幸福的美好節日。

文章的內容和條理都很清晰,而且開頭對端午節吃糉子的描寫十分有畫面感,繼續加油哦。

介紹端午的的作文 篇3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它源自一個傳說

在古時候,有位名叫屈原的人,他在國家衰敗之時,想爲國家出力,卻懷才不遇,憤而跳江。他當官時,爲人民做了不少好事,百姓念及他,怕魚蝦吃了屈原的屍體,就用糉葉包上糯米,投入江中,希 望魚蝦不去吃屈原的屍體。因此,五月初五這天,人們就吃糉子悼念屈原。

如今,吃糉子已經是成爲端午節必不可少的習俗。糉子下鍋不久,就有一股若有若無的香氣在空中飄蕩,讓人神清氣爽。糉子煮好了,將其剝開了,不用刻意的擺盤,只需將糉子隨意放在盤子上,綠油油的. 糉葉拖着晶瑩剔透的嫩白色糉身,米粒色澤飽滿,透着光芒,每一粒都是橢圓,一個個挨挨擠擠,卻又各不相粘,讓人垂涎欲滴。幾顆紅棗像寶石一樣點綴其間,令人食慾大增,又像是一件精細的藝術品 。這難道不是大師之傑作嗎?

片刻,糉子特有的香氣便吸引着你的味蕾,那是糉葉的清香、糯米淡淡的香甜和紅棗的甜香。撒上一勺白糖,放入口中,滑滑嫩嫩的糉子嚼勁十足,那味道在舌尖上回蕩,忍不住細細品味。

這一個個民俗文化,是五千年華夏文明中一顆顆明珠,我們要讓它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