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作文>

家鄉的美食作文集錦15篇

作文 閱讀(1.01W)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爲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家鄉的美食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家鄉的美食作文集錦15篇

家鄉的美食作文1

我的家鄉在石浦,這裏的美食可多了。你聽說過用魚做的麪條嗎?告訴你吧,它就是我們這兒遠近聞名的魚滋面,也是我們招待貴客的必備佳餚。

傳說,有一位漁民的妻子聽說丈夫在船上遇難後傷心欲絕,整天以淚洗面。突然有一天,丈夫歸來出現在她的面前,令她喜出望外。原來,在船快沉的那一刻,丈夫緊緊地抱着木板,幸運地被浪拍到了浪邊保住了性命,一路乞討回到家。再次相見的夫妻倆相擁而泣,丈夫非常高興決定做一碗沒有刺的魚肉面給妻子吃。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有了今天的魚滋面。

媽媽爲了讓我寫好今天的魚滋面,一下班就去菜場買了一堆菜。她一到家就開始忙活起來。她把洗淨的蔬菜和魚滋面“噔噔噔”地切成了絲條,然後放進鍋裏不停地翻炒,再加水燒開後,用鍋蓋燜了一會兒,接着用水澱粉勾芡,最後臨出鍋前撒上蔥、淋上麻油,一道色香味俱全的魚滋面完成了。

整個做面的過程只需要10分鐘的.時間。當媽媽把一碗熱騰騰的魚滋面端到桌子上時,我不禁被眼前的面迷住了。你瞧,那白色的魚滋面、金針菇、綠豆芽沉浸在濃濃的湯水中,感覺像躺在波光粼粼的湖水裏一樣舒服;那碧綠的娃娃菜、萵苣、蔥花真像湖邊的小草和大樹上的綠葉;還有那金黃金黃的胡蘿蔔,真像小鴨子在水中盡情地玩耍。這哪裏是魚滋面呀,明明是一幅春日湖邊美景圖嘛,真是太漂亮了!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用力地聞了一下,芝麻油的香味撲鼻而來,實在是太香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那魚的柔綿嫩滑和蔬菜的清香,真的是鮮美至極!這讓我不由地想到:此面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嘗。沒過一會兒,魚滋面早已被我消滅得只剩下半壁江山了。

這就是我家鄉的家常美味魚滋面,沒有誰會不愛它哦。

家鄉的美食作文2

哎呀,認真學習一上午,肚子早唱起了空城計。於是,媽媽決定和我一起炒麻餈。

呯!雞蛋被打在小白碗裏,放上一點鹽、老酒,迅速用筷子攪拌均勻。然後,我小心翼翼地按下煤氣按鈕,向左轉90度,往鍋裏倒點油。由於我已經炒過雞蛋,所以這一次動作也不顯得生疏。很快炒好雞蛋,我用小碗盛出,放一旁備用。冒着熱氣的黃黃的雞蛋香噴噴的,我直吞口水。

再次把鍋洗乾淨,重新放好。開大火,倒油,媽媽把豬肉絲倒進鍋中,然後我立刻用鍋鏟使勁翻炒。油星噼哩啪啦跳着,鍋鏟呼呼地揮舞着。碧綠的包菜、厚黑的香菇和紅紅的胡蘿蔔紛紛躥入鍋內,舉行一場蔬菜的`盛宴。過了一會兒,水開始大吼,出鍋啦!我興奮地喊着。

接下來輪到媽媽煎麻餈了。媽媽再次把鍋洗淨,擦乾,倒上好些油。我不禁問道:爲什麼要這麼多油?麻餈沒油容易焦!緊接着,一塊一塊像年糕似的麻餈被放入鍋內,過了好一會兒,什麼動靜也沒有。我忍不住問:怎麼回事?幹嘛不用大火,這樣豈不是更快?別急,煎麻餈要慢慢來,否則會糊掉!"果然,鍋中間雪白的麻餈漸漸地膨脹起來,佈滿小小的氣孔,發出了嗞嗞聲。媽媽又把周邊的麻餈調到中間,好像將遠貶的文武百官召回京城,就這樣,每一塊麻餈兩面都煎得略有些金黃。麻餈似乎越來越大,漸漸粘在一起。媽媽立刻倒入雞蛋和配菜,再讓我舀上2小勺鹽,她則用鍋鏟不斷翻炒,切碎麻餈塊。一陣陣香氣直鑽進我的鼻孔。火候差不多了,關火,盛盤,上桌!

我坐下來,迫不及待嚐了一口。麻餈糯糯的,配菜爽口勁道,在我的嘴裏瀰漫開來。美味的炒麻餈真是名不虛傳。當然,這其中也有我的勞動果實哦!

家鄉的美食作文3

過年了,大家一定會嚐到各種各樣的傳統美食,當然,也一定少不了我國南方傳統的過年美食——年糕。

大年初四時,我和奶奶、爸爸一起做年糕。首先,要準備好材料:白糖、糯米、大米、茶油和芝麻。準備好了材料,就可以開始製作了。第一步,將白糖、糯米和大米按7:8:2的比例備好;第二步,將糯米和大米在水中浸泡十分鐘後濾出磨粉;第三步,取適量白糖炒出糖色,加水及餘下白糖煮成糖水備用;第四步,將糯米粉和糖水攪拌均勻,入鍋蒸煮一個小時;第五步,出鍋冷卻後取出並抹上茶油,撒上芝麻。到此,年糕就算做好了,我們做的年糕可好吃了。奶奶說,要製作出好吃的年糕,還要注意以下事項:一、白糖比例要準確,多了太甜,少了年糕不好保存;二、選用的米一定要當季新鮮產品,否則做出的年糕韌性不好,吃着會粘牙;三、茶油要抹得適量,芝麻要撒得均勻,有助於年糕的看相。

聽爸爸說,爺爺奶奶做的`年糕在老家可有名了,對於我們家也有着特殊的意義。爺爺奶奶年輕時,和他們的四個孩子住在鄉下,在爸爸上五年級的時候,爲了孩子們的發展,毅然決定舉家搬往縣城。他們到了縣城以後,其實並不知道拿什麼來養家餬口,他們多次上市場觀察,尋找出路,而那時也正值年末,縣食品公司也在市場上開始賣年糕了,他們突然發覺自己可以做出比他們更好吃也更好看的年糕,於是決定一試。不曾想很快獲得了大衆的認可,後來隨着大姑姑的加入,他們通過不懈的努力 ,不斷開發新產品,成爲了當地有名的糕點師。爺爺奶奶就是靠着這樣的手藝和努力,把年糕做出了名聲,並把他們的孩子撫養長大。

聽完爸爸的講述,我也陷入了沉思:爺爺奶奶當年爲了孩子們的生活和學習而努力,從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也做出了大成就,我希望我能繼承這樣優秀的“基因”,做最好的自己。

家鄉的美食作文4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各地的民俗不同,風俗也不同,但我們家鄉最常見的習俗是打麻木感。

大年七年級,家家戶戶都開始工作,打起精神來。“三十歲麻木”成了不成文的鄉規。似乎不像過年沒有麻木感。家裏有專門做麻木和粗麻木槌的石矛。於是,奶奶帶我去老家加入了打麻木隊的隊列。

我一到那裏,奶奶就把泡了兩天的糯米拿出來。給它洗了個“冷水澡”後,她把它放在蒸籠裏,做成了“桑拿”。之後,它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在我眼前。這時的糯米已經失去了之前堅硬的樣子,柔軟的.樣子似乎是做過桑拿的人舒服的樣子,每一次糯米也是之後,我才意識到最重要的一步,也是製造麻木的高潮。我先把糯米全部倒進世茂。之後兩個強壯的年輕人挨個打麻木感,輪流交換。堅實有力的大米敲打法傳入羅爾,人們被大米的敲打照亮了。但是你不要看不起這個環節,即使這個年輕人精力這麼旺盛。其實光麻木棒就有幾十斤!糯米就更不用說了,這種糯米無疑是越來越難吃了。很快門環累了就和門環交換,這樣就不那麼累了。漸漸地,糯米在麻餅的“呵護”下漸漸變了樣,很快一大團純白的麪糰出現在我們眼前。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我絕對不會相信它其實是由很多糯米組成的。最後到了最後一個環節,很多女性圍在麪糰周圍,輕輕拉出一小塊,放入自己喜歡的漿料中,將小塊對摺,輕輕扯下,揉成一個圓球,壓成圓瓶狀,麻木感的樣子就準備好了,而圓圓的樣子則象徵着圓圓的俗意。蒸鍋底部撒一層粉,防止麻木

麻餅不僅香脆可口,讓人流連忘返,還讓人忘記了與家人一起吃飯時團聚的溫馨與美好。

家鄉的美食作文5

我的家鄉在慈溪,這裏風景優美,還有許多特產美食,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黃泥螺。

黃泥螺,學名叫“吐鐵”,因爲它們會吐出沙泥。黃泥螺長得像一隻迷你拖鞋,體內有淡淡的墨色,揹着一個小殼。它們的殼非常脆,輕輕一捏就碎了。別看黃泥螺長得小,它們的頭盤非常大,遠遠超過了殼,裸露在外面。

黃泥螺一般生活在海邊的灘塗上,朝去暮回。它們是成羣結隊的,只要找到一個,就大豐收了。要是在灘塗上看見了深色的小黑點,那就一定是黃泥螺。龍山的黃泥螺最好,而我的外公就是龍山人,他跟我說,以前的.黃泥螺很多,非常好抓,只要退潮的時候去,抓幾十斤絕對不成問題。放學的時候,外公和朋友們經常跑到海灘上抓黃泥螺,回到家,就可以吃上美味的泥螺了。黃泥螺小小的,身體很滑溜。有的人還特地學了好幾年抓捕技巧,抓黃泥螺時,要用食指和中指夾住它,然後甩掉泥漿,放進竹筐,滿載而歸。

黃泥螺的肉味道鮮美,肉嫩多汁。尤其是桃花時節和桂花時節的泥螺,個頭大,肉多,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每年桃花季節,泥螺肚內的“鐵”吐盡,肉質鮮美。黃泥螺的營養功效很多,《本草綱目拾遺》中也記載:泥螺,有補肝腎、潤肺,明目、生津之功效。我最喜歡的吃法就是“蔥油泥螺”,這種燒法很簡單,只要先把黃泥螺表面上的沙泥和黏液去掉,然後把水倒入鍋中燒開,接着把黃泥螺放入,再準備點蒜泥和蔥鋪到泥螺上,淋點醬油,最後熱鍋下油燒熟,澆在黃泥螺上,一道美味的蔥油泥螺酒燒好了。只要有這道菜,我就可以吃上好幾碗米飯。

黃泥螺真好吃,大家來慈溪遊玩的時候一定要記得品嚐哦!

家鄉的美食作文6

我來自韓國,從小都在北京生長,儘管如此,對那個遙遠的故鄉“韓國”,依舊有着濃濃的眷戀。我的爸爸媽媽也是如此,深深思念韓國的結果,所以我們全家每年都會回韓國一次。

每想到要回韓國,我就充滿了期待,早早的就開始在腦海裏規劃着,要去哪裏玩、哪裏吃美食、哪裏逛街,在爸爸媽媽的帶領下,我們跟觀光客走的路線完全不同,不但避開人潮,也真正享受到一個在地韓國人的生活了。

酷愛美食的我,心目中早有一個美食口袋名單,一個走透透的美食地圖,在未來的假期裏,我誓言要吃遍所有朝思暮想的美食,好好的解饞一番。

韓國的家鄉味,最特殊的就是在嘴吧裏蠕動的`生小章魚,那種新鮮的海味,跟章魚觸鬚拔河的刺激感,加上辛辣的沾醬,不僅有趣、其中的鮮美更是任何美食無法取代的。

在北京很多韓式的海鮮煎餅,都不如在韓國的多變化,種類之多讓我不知如何選起,不管哪一種,餡料豐富加上酥脆的外皮,燙口都值得,值得一提的是沾醬,那是北京吃不到的哦!

泡菜就更不用說了,不管哪家店都一定會提供好吃的泡菜,辣炒年糕到處都有,走100步就有一家,辣辣QQ的炒糕在下雪的冬天裏,不輸火鍋的溫暖,邊走邊吃,簡直太享受了。

烤肉加泡菜,也是我的最愛,如果加上冷麪搭配生肉泡菜,我就會是全世界最滿足的女孩了。

此外韓國的豬血糕、泡麪,都是我一點也不想錯過的食物,你能想象吃不停的我,在假期結束後,會增加多少肥肉回來嗎?我一點也不擔心,只想好好吃個夠後,回北京在動腦筋減肥吧!

說到這裏,我的口水滴滴答答,巴不得明天就回韓國呢!

家鄉的美食作文7

衆所周知的中國名小吃有許多。如北京烤鴨、西安羊肉泡饃、新疆烤串、山西刀削麪、雲南過橋米線……而湖南有一種我最喜歡的美食,就是米粉。

今年暑假,我回到了媽媽的老家長沙,嚐遍了湖南米粉,讓我這個吃貨過足了米粉癮。長沙的炒粉、津市的牛肉湯粉、湘潭原味石鍋米粉、湘西的辣粉。那順滑、軟綿的粉皮,那鮮美、香甜的湯頭現在想起來還回味無窮呢!

湖南米粉從形狀上來說主要分爲兩大類:圓粉與扁粉。其中圓粉又有粗、細之分,扁粉也有寬窄、厚薄之別。做法上有湯粉、炒粉、燉粉條等。津市米粉主要以圓粉爲主,油多味重,蓋碼以牛肉、牛雜、排骨居多,如果你能吃辣,那味道是再好不過了;湘潭石磨粉稍有些厚硬,我感覺味道難以入到粉皮裏,但湯頭鮮美;湘西辣粉我也只能淺嘗即止。我覺得最好吃,最適合我的就是長沙米粉了。

長沙的米粉均是新鮮的'切粉,最大的特點就是鮮美、清淡。外婆說:“長沙米粉最好吃的就是湯粉,因爲湯頭是用大骨、雞骨熬製1、2天才成的噢!”我站在櫥窗外看師傅怎麼下米粉?他們先在一個大碗裏放上鹽、味精、醬油、小蔥,還灑點豬油,再把熬好的湯頭衝進去,遠遠的就能味道一股鮮味。然後把新鮮的米粉放在一個竹筒子裏,在一鍋開水裏燙約一分鐘,撈起來放入湯碗裏即成。外婆說:“這樣下粉既保持了米粉的原味,又不會讓米粉與湯頭糊成一鍋粥。”最後加入蓋碼,有肉絲、各種酸菜、蒜頭、香菜,當然來一點點長沙特有的剁辣椒就更有味了。我可是能吃滿滿一大碗呢!

姨媽跟我介紹:“長沙有許多百年字號的米粉店,如‘楊裕興、黃春和、新華樓等’,跟廈門的‘黃則和、吳再添’一樣。還有民間的如‘玉林米粉、四姐粉店’,可都是名聲在外噢!”可惜這些名店,我只品嚐了“楊裕興”,姨媽說等我下次回長沙,再帶我去一一品嚐。

家鄉的美食作文8

我的家鄉內蒙古是一個神奇而美麗的地方。那裏天高雲淡、水草豐美,牛羊成羣;那裏的人民勤勞勇敢、熱情好客;那裏的美食更是讓人流連忘返。

一年級暑假,我第一次來到了內蒙古大草原。我們沿着草原天路一直走,就來到了烏蘭布統大草原。一下車,一位身穿精美蒙古服飾的大姐姐就給我們獻上了潔白的哈達。她們一邊唱着祝酒歌,一邊給我們端來了香氣撲鼻的馬奶酒和奶茶。只見她們右手無名指蘸一下奶茶,向上面彈一下,表示祭天;再蘸一次,向下面彈一下,表示祭地;然後再蘸一下,往額頭上橫劃一下,表示祭祖先。這時我們就可以盡情享用奶茶和馬奶酒了!我端起了奶茶剛抿了一小口,就感覺哪裏不對勁,這奶茶怎麼是鹹的啊?我剛想偷偷吐掉,一位蒙古族姐姐就看到了,向我解釋起來:“這是草原的奶茶,跟你們平時喝的奶茶不一樣。內蒙人以前是遊牧民族,身上經常出汗,就喜歡在奶茶里加鹽來彌補身體裏鹽分的流失,慢慢地也成了一種飲食習慣。”聽了這話,我忽然覺得鹹奶茶也好喝了起來。

那位姐姐把我帶到了一個擺放着各種奶製品的餐桌旁,開始給我們介紹那些我看着就流口水的小吃。奶條和奶幹是長方形的短條,白色裏藏着一點微黃,奶味很濃。奶豆是白白圓圓的,豌豆大小,嚼起來很黏牙。奶泡是潔白的,圓柱體,上下兩頭都被收了一下,像是牙膏管的尾巴一樣,吃到嘴裏有淡淡的生奶清香,口感脆脆的',可進嘴巴不一會就化了。奶貝是花型的,輕輕一咬,就裂成了兩半。我大口大口嚼着,心裏可是美滋滋的。

其實,內蒙古的美食還有很多呢。烤全羊、手把肉、風乾牛肉乾……同學們,聽了我的介紹,是不是也勾起了你的饞蟲呢?如果你也喜歡,就快到我的家鄉來做客吧!

家鄉的美食作文9

食餅筒又叫麥餅筒,是象山石浦的一道傳統美食。每逢佳節或親朋好友相聚,飯桌上總少不了美味可口的食餅筒,我自然十分愛吃。

食餅筒裏裹的料理很豐富,其中醬色的炒米麪、金燦燦的蛋絲、香噴噴的薑絲炒肉、糯糯的南瓜和洋蔥炒魷魚是必不可少的。當然,光有這些還遠遠不夠,青椒炒土豆絲、紅燒大鯧魚、萵筍炒魚面等都可以當作食餅筒的料理。這些料理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要把食材切成長溜的絲或條,這樣包起來才方便。

包食餅筒可是門技術活。先把一張平底鍋大小的.圓形麪皮平攤在桌上,然後用筷子夾少許炒米麪或蛋絲放在麪皮的四分之一處,排成一長條。這兩樣菜之所以鋪在底層,是因爲它們沒有水分,不至於把麪皮弄溼弄破。接着就可以隨心所欲地把自己喜歡吃的食材一層一層地鋪上去,鋪好後把四分之一處的麪皮包裹着料理捲起來,等捲了一半多時再把兩頭摺進去繼續卷,最後的成品是圓柱形的。真正的包食餅筒高手會把食餅筒包得又大又實、又挺又壯,而我卻包得又瘦又長,跟自己的手臂一樣細。

食餅筒包好後,可以直接吃,咬一口,軟軟的麪皮裹着各式料理,真是滿嘴留香;也可以把它放在平底鍋裏用油煎得兩面金黃,此時,咬一口,外脆裏香。我覺得不管哪一種都極爲好吃。

聽了我的介紹,你有沒有垂涎欲滴了呢?可是你知道嗎?在美味的食餅筒背後還有一段關於勇氣和智慧的傳說呢!

傳說以前的東南沿海經常遭到倭寇的侵擾,百姓民不聊生,於是朝廷就派了戚繼光將軍到石浦來打擊倭寇、保護百姓。當地百姓爲了犒勞神勇的戚家軍,準備了豐盛的酒菜,但最後卻不方便送去軍營。見此情景,有個聰慧的漁家姑娘就用麪粉做了一張張麪皮,再把菜都裹在裏面,送到軍營裏。後來,人們也都紛紛效仿這位姑娘的做法。於是,石浦就有了節慶之時吃食餅筒的習俗。

聽了這個美麗的傳說,你是不是覺得食餅筒吃起來更加美味了呢?

家鄉的美食作文10

說到美食,世界各地都有。中國,更是數不勝數,像:北京的烤鴨、天津的包子、陝西的泡饃、四川的火鍋……,個個堪稱人間美食,個個都被世人讚賞。可最令我流口水的,還是我家鄉的特產——燈影牛肉。

首先,我來解釋一下,什麼叫做燈影牛肉。“牛肉”,大家肯定知道,說明這個美食是用牛肉做的。但“燈影”,可就不一般了。因爲,燈影牛肉很薄,厚度還不及一張紙,只要你拿下一片牛肉對準燈光,就會折射出黃色的燈影,所以,“燈影”二字,由此而來。

接下來,就讓我來給你們講講燈影牛肉名字的由來吧:“相傳,燈影牛肉是由唐代著名詩人元稹命名的。當年元稹在通州(今四川達州市一帶)任司馬。一天,他到一家酒肆小酌。下酒菜中有一種牛肉片,色澤油潤(鮮)紅燈影牛肉亮(去掉),味道麻辣鮮香,使元稹讚歎不已。更使他驚奇的是,這牛肉片肉質特薄,呈半透明狀,用筷子挾起來,在燈光下,紅色牛肉片上絲絲紋理會在牆壁上反映出清晰的紅色影像來,極爲有趣,元稹當即喚之爲‘燈影牛肉’”。於是達州市的這種牛肉片就以“燈影牛肉”之名盛傳開來,成爲四川的一道名菜。

燈影牛肉外形獨特,味道自然誘人。燈影牛肉入口即化,麻辣鮮脆,細嚼之,回味無窮。不少品嚐過這道美食的`人,都對它讚不絕口。而且經過近幾年來的革新,燈影牛肉徹底“脫胎換骨”,味道越來越棒,僅以(令)無數遊客盡“折腰”。而且牛肉富含肌氨酸:牛肉中的肌氨酸含量比任何其它食品都高,這使它對增長肌肉、增強力量特別有效。

家鄉的美食作文11

在我的家鄉,人們管馬齒莧叫"馬子汗"。這種野菜生命力極強,田野路邊及庭園廢墟等,只要是有太陽的地方都能長。

缺菜的季節,母親會把馬齒莧弄來當菜吃,攤馬子菜煎餅當然最好吃,但那要雞蛋,要油,對窮人家來說,太奢侈。平時吃得最多的,便是蒸馬子菜糰子,既當菜,又當糧。

傳說羿射下十日之中的9日,一日因爲躲在馬齒莧下倖存下來。太陽爲了報答馬齒莧的救命之恩,從此以後無論多麼熱認得天氣,太陽都曬不死馬齒莧。所以,老家的人大多會用草灰糊上水和着馬齒莧一起死勁的.揉,然後放在太陽下暴曬,馬齒莧曬乾以後就能食用,這樣做成的馬齒莧味道很香。因爲做起來很複雜,在老家是很珍貴的,一般只有坐月子的人才有資格去吃。

幹馬齒莧一把、帶皮五花肉一塊(也可以用一般的肉,帶要帶一點肥)、姜一塊將幹馬齒莧略用水泡軟,撈起擠幹水分,切成小段,五花肉切小塊,姜切小塊備用;炒鍋放油,燒熱,下姜略煸後,加肉塊不停翻炒,加入老抽和糖,炒到肉塊色澤紅亮。將馬齒莧倒入,略翻炒幾下後,加入一小碗水,燒開後,調入鹽,轉小火,蓋上蓋,燜煮到馬齒莧酥軟,開大火將湯汁收幹即可。

還有一種做法,馬子汗菜團,做法也簡單。馬齒莧洗淨,胡亂切幾段,用少許白麪拌一下,啥調料也不用放,就可以上籠蒸了,十來分鐘就出籠,蒸好的菜糰子,塌了架子,粘成了黏黏的糕狀,用刀切成塊塊,就可以吃了。這是我幼時經常吃的一道菜,母親非常節約,煎炸是很費油的,也有些麻煩,有的時候母親會放些豬油伴一伴味道會香一點,這樣的做法弟弟纔會吃。

一晃歲月已去了半生,頭腦後扎着小辮子的弟弟如今快變成一個禿子,現今憶起這些往事真的是恍然如夢!!

家鄉的美食作文12

總有一種味道,在我的記憶中揮之不去,那是一種只有在家鄉纔能有的味道。每當我想起這個味道,心裏就會生出一種渴望“渴望再吃一次”。

在我心中,家鄉的雜格是天下最好吃的食物,每天早上來一碗雜格,再配上一個,不,兩個小米煎餅,簡直是絕配。

雜格的做法很多種,一般都是做爲早餐來吃。最地道的就是羊腿骨熬的湯,加上幾乎燉的爛熟的白蘿蔔,還有師傅們手工做的粉條,配上祕密調製的調料,吃的時候加點羊油煎的紅辣椒,就着手工做的小米煎餅。會在每天清晨瞬間就把你的身體喚醒,讓人精神百倍。

聽爸爸說,吃家鄉的雜格有三種境界。第一種只吃雜格,不就其他東西,這些大部分是第一次吃雜格的人的.吃法;第二種境界就是雜格就油條,這是吃了兩三年的家鄉人的吃法。第三種境界就是雜格就小米煎餅,而且還是泡的煎餅。爲什麼會這麼劃分呢?爸爸說雜格本身帶着的羊羶味加上小米煎餅略帶澀澀的味道,就着軟滑順溜的粉條,在來上點噴香的辣椒,這本身就代表了家鄉。家鄉的人純樸自然就像那濃濃的羊湯的味道,遇事愛叫真就像那澀澀的小米煎餅,出門在外與人相處的圓滑世故就像那軟滑順溜粉條,再加上遇事不怕的性格就像那噴香的辣椒。這就是最能代表家鄉的食物。

自從上了國中後,我就很少能吃到這樣的早餐了,媽媽也曾經嘗試在家裏做,但怎麼都沒有記憶裏在家鄉那些小店吃的味道了。現在偶爾回老家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和爸爸媽媽一塊來一碗熱乎乎的雜格就煎餅。這是多幸福的一件事情啊!

家鄉的美食作文13

美食,特別是大魚圓是我們集鎮家喻戶曉的風味年三十,家家戶戶的餐桌上都會出現這道美味。

魚圓不僅顏色好,味道也是一級棒!顆顆魚圓似珍珠,卻比珍珠大,似白雪,卻沒有白雪冰涼。它白的純潔,白的毫無瑕疵。白色的魚圓配上米色的清湯,聽着就讓人垂涎三尺。只要你輕輕的咬上一口,給你的感覺只有四個字"鮮"、"香"、"軟"、"嫩".

魚圓的做法很複雜,但只要掌握了方法,就簡單多了。首先買條鰱魚回來洗淨、晾乾。再將魚背兩邊的肉剖開,取兩邊肉去皮去刺,放在砧板上剁成肉泥(大概要剁一個小時),取蔥白、生薑少些剁成泥,雞蛋兩隻取蛋清,鹽少些,最後放水2斤左右的魚放水近500毫升。將肉泥擠碎後用手攪拌,成肉糊。(假如沒有成肉糊,可適量加點鹽。攪拌的時間可能比較長。)將肉糊用手抓起用力一擠,從大拇指和食指間冒出,再用小酒杯或條羹輕輕一刮,放入裝有水的鍋中,放完爲止。最後將水燒開,但不能夠太開約90度左右吧,燒的過程中要用湯匙輕輕的翻動魚圓,注意不能夠太用力,只要將魚圓能夠翻過來就行。魚圓變得潔白就熟了。

記得我第一次吃魚圓的時候它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把它夾起放在嘴裏輕輕一咬,不,與其說是"咬"不如說是"抿".那口味讓我至今回味悠長。

朋友只要你來到我們的.家鄉--南京市江寧區陸郎,熱情的家鄉人一定會端上一碗熱氣騰騰的魚圓招待你的,那潔白就像我們陸郎人的心靈一樣純潔。我們張開雙臂歡迎你們的到來!

家鄉的美食作文14

嗯?哪兒來的香味?原來是草鞋底的味道。哇!真香!我飛快地跑到了店鋪前,墊着腳,目不轉睛盯着老師傅。

只見老師傅拿出一團老酵麪糰,反覆地揣揉,揉兩次放一些麪粉,揉兩次放一些麪粉。看,他的眼神是那麼嚴肅認真,他可能會在想:我一定要做好,讓顧客們對我做的手藝有好感。他繼續這樣反覆地揉,直到不粘手爲止,他越做越起勁,把麪糰搓成了一個又厚又長的樣子。這時,老師傅停止了揉麪粉,將它摘成了一些大小正好的劑子,這些劑子像一個個小雪球,等着讓人們來拋它們呢!接着,他把“小雪球”拉長、壓扁,從旁邊的盆子裏,抓起一把肉餡兒搓成一個小圓團,然後把“小圓團”裹在麪糰裏,放在一旁,這樣包酥過程就好了。最後,將小圓團擀成一個個圓餅,再沾上黑芝麻,一點兒縫隙也沒有,刷上糖水,放進烤箱。

終於,一個美味的草鞋底出爐了。我迫不及待地要了一個,端詳在手裏。

“草鞋底”顧名思義,形狀當然是橢圓形的`,扁扁的,只有3~4毫米,金黃金黃的顏色,讓我們頓時覺得它是世上最美味的食物了。它真是太香了,讓我迫不及待要想咬一口,看看到底有多美味。我咬了一小口,覺得有些鹹,猶如舔了一些鹽,但是,過了一會兒,我越吃越甜,芝麻蔥和豬油在嘴裏散開,猶同吃了棉花糖一樣。我越吃越香,越香越想吃,就這樣,不一會兒,一塊“草鞋底”就不見了,因爲吃了這種絕世美味,我半天都呆呆地坐在那兒,要不是爸爸媽媽來喊我回家,估計我現在還在那兒吧。

聽老師傅說,“草鞋底”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在之前,商人們到南通城做生意,就經常買這種餅吃,因爲它形狀像草鞋,所以稱爲“草鞋底”。從此,這個名字就傳開了。

我不由愛上了草鞋底,它的香味讓我陶醉,如果你不信,就來嘗一嘗吧!

家鄉的美食作文15

嘉定的年,少不了徐行蒸糕。每到過年時,奶奶都會特地買回一蒸圓圓的,厚實的徐行蒸糕,在祭祖的那天恭恭敬敬的擺在供桌的正中間。這種蒸糕香甜可口,韌性十足,卻不粘牙。裏面混有紅棗、核桃和瓜子等各種乾果,甜而不膩,還十分有營養呢!奶奶說:蒸糕,蒸糕,希望我們家新的一年團團圓圓,蒸蒸日上,步步高!這真是好口彩,我對老祖宗的生活智慧心服口服。

徐行蒸糕不僅美味,歷史也很悠久。相傳南宋時期,各地官員向皇帝進獻當地美食,徐行蒸糕入選。皇帝品嚐之後很喜歡,於是下令每年春節,徐行蒸糕作爲貢品進貢。你一定會十分好奇,徐行蒸糕是如何製作的呢?首先,要把糯米和粳米混合,在水中浸泡,淘米,去除雜質,將米磨碎,篩選最細小的米粉進行搓擦。搓擦非常講究,搓的越久蒸出來的糕口感越細膩。最後撒上核桃紅棗,在一個特製的鍋中蒸好。這樣一蒸美味的蒸糕就完成了。這個工序一點不復雜,需要的是耐心和韌性,搓到越久口感才能更有韌性,更加細膩。

徐行蒸糕在民間流傳了幾百年,奶奶說在她小的'時候,過年家家戶戶都會自己做蒸糕,可是現在只有菜場裏零星的手工作坊出售成品。徐行蒸糕的傳人是我們村裏的一位老師傅,以往過年都會給各家各戶做蒸糕。他年紀大了,兒孫不想繼承這門手藝,於是把蒸糕的技藝傳給了一位東北來的大叔。這位大叔和老師傅學了十幾年,得了真傳,還申請了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真正地把我們徐行蒸糕發揚光大了。

隨着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很少願意去製作那些精巧的手工美食了,許多像徐行蒸糕一樣的傳統美食在慢慢的消失,祖先的智慧,技藝,正在逐漸地被淡忘。傳承,是文化的命脈,沒有了傳承就沒有文化。只要我們放慢腳步,透過徐行蒸糕這樣的文化遺產去感受祖先對生活的熱愛,文化便因此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