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作文>

清明作文

作文 閱讀(1.99W)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大家都寫過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清明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清明作文

清明作文1

又是那首熟悉的曲調,這是您最愛的曲目,但如今播着同樣的曲調,卻有着不一樣的感受。隨着曲的旋律,我不經意、不經意地在心湖上泛起了一絲絲的漣漪。在湖波中,我又思念起您;在湖波中,又泛起您和咱們一起度過的日子。也許是我不能接受您的離去,但是您確確實實離開了咱們已有兩年多了,兩年多的歲月裏,我對您的想念,您又能感受到多少呢?可我又不想您領會到那一絲絲的思念,因爲我不想打擾您的清夢,您的寧靜,因爲您是我最敬愛的人——外公。

記得您離別咱們的那天,是一個黃昏,一個正吹拂着微風的黃昏一點點的淚水。當我接到那從鄉間傳來您已辭世的消息,我並沒有哭,因爲我再也無力從眼眶內擠出那一點點的淚水。我站在窗臺前讓那透窗而過的涼風夾着小雨拍打着我的臉龐,是一陣陣的刺痛,刺痛的卻不是那一張臉,而是那受不想打擊的內心……

送別您,我是多麼的不捨,我捧着一盤您喜愛吃的天津紅棗,心裏有說不出的話,但縱使我說出心裏的千言萬語,您又會聽到嗎?我想,上到了山,您終於可以安睡了,去您那無人騷擾的樂土,您是多麼的安詳,在您安詳的臉上掛着的是那慈愛的微笑,但也掩蓋不了歲月在您臉上留下的痕跡。

我掬一把黃土輕輕地蓋於您的身上,我哭了,一直故作堅強,安慰親朋的我哭了,但只有無聲飲泣,暗暗地從眼角淌下了淚珠,因爲您不喜歡愛哭的孩子,我怎能又叫你失望呢!您可以放心的歸去吧!永遠寧靜,您那愛哭泣的外孫女已經學會了堅強歌曲依然在播音,我只希望您可跟我一起欣賞這曲調——《彩雲追月》。

清明作文2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作爲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清明節可以算得上是很重要的了。可是我們又對清明節瞭解了多少呢?

相傳春秋時期,公子重耳爲了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又累又餓,糧食匱乏,大臣介子推便悄悄從身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湯給重耳喝。當重耳發現這件事時感動地流淚。後來重耳做了國君,卻沒有賞賜介子推。有人爲介子推抱不平,勸他向國君討賞,介子推不慕名利,收好行李與老母親隱居深山。重耳聽說後羞愧莫及,想去找介子推。有人獻計把林子點燃,從而逼介子推出山,可是仍沒找到介子推。火滅後,人們在一棵老樹下找到了介子推的屍體。重耳見狀痛哭。人們在樹洞中發現一片衣襟,上面寫着:“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爲紀念介子推,重耳下令將這天定爲寒食節。後來,又將寒食節的最後一天,定爲清明節。

一開始,清明只被當成是一個氣節。清明節習俗形成的重要條件在於時間和天氣物候的特點。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候的特點有關。到了清明,氣候變暖,降雨增多,是耕種的大好時節,農諺“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我國的傳統節日一般都有自身獨特的習俗,清明節也不例外。

各地關於清明節的習俗大同小異,雖然表現形式不同,但都是以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爲主題。古時候,在寒食到清明這幾天要禁火,食物只能吃冷的,人們會帶上親朋好友一起去踏青、掃墓。清明節的一些習俗仍流傳至今。清明節最重要的是祭祖掃墓。在外奔波的子女會回到家鄉爲先祖掃墓、添香、燒錢,並祈禱先祖保佑。

隨着國際間頻繁的文化交流,大批外國節日在國內悄然興起,許多年輕人卻冷落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傳統文化凝聚着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魂魄,承載着民族文化的精華,標誌着一個民族豐富和諧的文化內涵,豐富着人們的思想,是我們民族前進航行中的燈塔,因此,我們要把它繼續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清明作文3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微涼的清晨,出得門來,空氣中都是的味道,不由得人不深呼吸一下,我卻沒有那興致,只佇立在車窗外,凝望、凝望……

天,泛起銀灰,很冷,像纖手拂過青瓷,沁涼入骨,“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讓人不由得嘆嗟。

我撐傘,路,實在泥濘,我挽着奶奶的手,慢慢踱步,眼前的房屋,稀稀疏疏,後半部分已經塌陷,牆角爬滿了青苔,泛黃的牆壁彷彿向我們訴說無盡的淒涼。我仰頭,我希望有雨水滴下來,溼了我的衣裳。

奶奶道:“這是你爺爺親手栽的銀杏樹,三十年了,時間可過的真快!”我拭乾奶奶眼角的悲涼,復仰頭,銀杏葉顫動,你也在爲誰嘆息。

爺爺與年輕時的愛情,竟也是轟轟烈烈着的,就在銀杏樹下,兩顆年輕的心愛了。他們的婚姻就開始在無聲裏鋪排開來,柴米油鹽,一屋子的煙火薰着。再後來,病牀上蒼白的身影,心跳漸弱,一個年輕的生命,去了。

奶奶亦悲涼,將他葬在銀杏樹下,喃喃:“老頭子一輩子的寄託也就在這銀杏樹上了”。

村中亦有人住,卻已是垂垂老矣了,他們和房子一樣,都老了。

我與奶奶來到墳前,墳很簡易,草制的,父親已經蹲在那兒了,靜寂、無聲,父親將包好的錫元寶,倒出來,元寶慢慢緩緩的落入火堆,“噼啪、噼啪”燃燒的聲音,荒涼,一陣絞痛,覆上心頭,兩行淚,緩緩落下來,止不住的,無盡的悲傷。很快地,我止住淚水,默默走向前,撫碑,與爺爺作告別。

這樣的清明,才能將人們從那些深沉的悲痛中拉攏出來,慰以最清明的祝福。

願爺爺在天之靈,安好。

清明作文4

今天是咱們期盼已久的清明節,同學們萬分開心。我到校後萬分驚訝,同學們個個身穿校服,佩戴鮮豔的紅領巾,滿面春風,精神抖擻。

過了好大一會兒,咱們終於出發了。一路上,咱們歡呼着,今天的天氣格外晴朗,太陽公公給大地鍍上了一層金,小鳥在旁邊唱歌,花兒向咱們微笑,一陣微風吹過,小草向咱們點頭,大樹伯伯向咱們招手示意……一切都是美好的。

不一會兒,咱們到了烈士陵園,走進寬敞的大門,走在路上,兩邊碧綠高大的松樹好像在說:“歡迎你們”。到了目的地,兩邊花壇開滿了月季,一片火紅,美極了!掃墓儀式開始了,一位年輕的女教師主持,女教師說完話後,咱們聽了一個英雄事蹟,然後由少先隊員講話,接着許多少先隊員上臺獻詞,獻詞完畢後,咱們繞墓一週行,咱們穿過密密的樹林,走過許多陵墓,我恭敬地獻上幾朵白花。有些同學還跑到墓前去參觀,咱們邊走邊談論着。我還看到許多家長也來參觀,有的獻上一束鮮豔美麗的鮮花,有的懷着敬佩的心情到墓前深深地鞠一躬……咱們走在樹蔭下的小徑上,懷着沉重的心情觀看陵墓,我還時常看見啄木鳥醫生爲大樹爺爺治病。繞墓一週結束了,咱們回到原地。幾株白的、黃的、紅的梅花依然傲然挺立,她們把自己的美麗奉獻給了人們,而烈士們也是如此,他們奉獻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在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才換來了中國祥和的今天,咱們永遠不能忘記他們!

咱們掃墓完畢後,踏上返回的路程,而我的心卻久久不能平靜,我暗自起誓:一定要好好學習,爲國家爭光,做祖國的棟樑之材!

清明作文5

清明時節,各家各戶在四月五日前後祭拜故人。但是根據習俗,清明祭掃是燒紙質的元寶、金銀等,對空氣造成極大的污染。

近年來,隨着社會發展,但是對環境的保護刻不容緩。每到清明祭掃,全國各地不斷燃燒紙製品,這樣的祭掃方法不僅對空氣造成極大的危害,還損害人體的健康;紙製品要砍伐樹木,對生態環境帶來危害。所以清明前,全國各地政府推行“無煙祭掃,清明更明”的祭掃活動。

在古時候,清明節又叫植樹節,因爲春季是萬物生在的好時節,所以政府推行以植樹、種花來寄託對先人的哀思,還能爲環境保護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我外公家的習俗就是上山掃墳祭拜。但是在政府推行的“無煙清明”的活動之下,家裏的習俗是上山燒一些紙質的冥幣。山上的樹木多,且清明時節正式山林易着火的時候,如果一不小心留下一丁點火苗,那麼整座山都會被大火燒掉,而且燒紙質品,對空氣造成極大的污染。所以我向外公和家裏的長輩提了一個建議:“既然政府推行“無煙祭掃”,我們就按照政府的要求,我們去到山上清理墳頭,在兩旁種植柳樹,帶上鮮花,既可以“無煙”,也可以保護環境;柳樹象徵着我們對先賢、古人的思念,“春風拂楊柳”也象徵春的生機勃勃,豈不是一舉兩得嗎?”

外公和長輩們沒有吭聲,既不同意,也沒有反對的聲音。直到清明那天,我本以爲要拿很多祭品上山去,可並不是。家門外有許多椅子高矮的柳樹苗,還有一個大師,應該是請來誦經祈福的。

是啊,清明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如果我們依着舊俗,到處燃燒,對環境的污染是很大的,容易造成全球變暖、加劇溫室效應。讓我們行動起來,讓空氣變得更加新鮮。所以讓我們“無煙祭掃,清明更明”,留下一片青山,繼續推動可持續發展戰略,還地球一片潔淨的藍天。

清明作文6

清明的時候,我回老家去掃墓。

暮春的田野青黃相接,遠遠的泛起些新鮮的綠色,層疊起伏的山巒爲雨後青白而明淨的天空所映,顯出幾分青黛與黎黑的墨色。

繞過一座座山,行過一道道橋,趟過縱橫泥濘的鄉間土路,漸漸清晰的,是舊居殘破的門窗,檐上的燕巢依舊,而燕羣已不知何方。

一家人會齊,隨着祖母上山。清明時節雨紛紛,上山的路不好走,但山野清和景明,影影綽綽的樹影勾畫得很清楚。

荒草自在坦蕩地長着,鐵灰的水泥下是祖父的安眠之地。大人們在打理荒草,清掃墓園。而我在一邊待着,零碎地念想着。祖父死的時候我少不更事,死亡的概念對於當時的我而言過於遙遠,但我還是喜歡用“死”這個字眼,去世未免顯得缺少人情味。我唯一的印象是那個佝僂的身影漸漸萎縮,最後蹙入一片清明茫茫的白色中,當這些印象與記憶都開始消逝時,野地裏一片片荒墳最終都歸入被遺忘的大流中。

祖母顫巍巍地疊着紙錢,那上邊的各種符號讓我想到了別的什麼,那是跟這個節日存在關聯的,你可以理解爲迷信,或是更爲古老而難以言喻的寄望。在她滄桑的臉上,那神情如同輕風吹過的湖面。

我突然隱隱地恐懼起祖母的離去,因爲這樣的畫面讓我想到了她終將也被遺忘的事實。我終日在她歲月的邊緣徘徊,但那給我的是更深的愧怍,她的面對如今世界的茫然與新奇,第一次用手機的欣喜與激動,每次回覆她語意不通的微信時,我都感到無言的感傷。人的衰老是一個衆叛親離的過程,由被社會到被子女所遺忘,我們所愛的人最終也將永遠地別離。

冥錢紙堆的火焰慢慢亮起來了,映照得那石碑上的名字愈發斑駁,青煙漸漸瀰漫開來,播散出一種溫熱而微苦的氣息。

我看着墳頭上柱香飄散的輕煙,氤氳的熱氣彷彿要使人與它一起彌散在空中。而祖母依舊是沉默地微微笑着,望着紙錢在火焰中靜靜地蜷曲成黑色的灰燼,然後歸於永恆的寂靜中。

這一年一度的祭掃最終沒有退卻永恆的遺忘,但卻使我銘記更多於此的記憶。緬懷仍是緬懷,而更深的,是人之生死最終歸於天道,安於更爲廣大而浩瀚的循環中,那樣生與死的規律,是我還無法觸及的,出於自私的情愛。

人生中的小別離,最終都歸於生者與死者的告別。而清明時節的祭掃,也只是一次次的預演,讓我們最終能坦然地面對。

在那清和景明的空氣中,死者同生者的聯繫,就如同長逝的水流般漸漸遠去,最終流入不動聲色的亙古的洪荒中。終將逝去的靜好與永恆的靜寂在這個時節分外清晰起來。

這樣想着,在鞭炮的硝煙中,我忽然漸漸地舒暢輕鬆起來,覺着那些方纔的念想也變得清晰,隨着炮聲一起漸遠漸淡。

回程,下車時,祖母啞着嗓子跟我告別。我透過模糊的車窗,看着她蒼老的背影蹣跚地踱過一條又一條的街,然後消失在一個拐角處。

清明作文7

每當清明節到來的時候,好多大人就會拿着鐵鍬還有黃紙跟冥幣到先人的墳墓上燒紙、送錢。好讓亡靈在陰間也有錢用;上學的孩子們也會被學校組織起來到烈士林園掃墓,通過掃墓,讓我們知道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多少年來,這個清明習俗一直保持着。

不知道爲什麼,每到清明時節,天空總是陰沉沉的,大多會下起雨,不由得讓人們想起大詩人杜牧那句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那種感覺讓人的心跟天氣一樣。

家鄉清明的另一個習俗是,在清明節那一天,家家戶戶的門兩旁都要插上柳枝,鍋裏煮上好多雞蛋,聽長輩們說,這是在紀念一位名叫介子推的人。

據說,當年皇帝微服私訪,不料餓昏在一戶人家的門口,這戶人家的主人就是介子推。他見到有人昏倒在家門口,就想辦法救活了這個人,當時老百姓很窮,介子推家也一樣。皇上的這次微服私訪,使他了解到了民間疾苦。

皇上回到京城以後,決定重賞救命恩人,但是當聖旨到達的時候,介子推嚇壞了,誤以爲皇上要殺他,於是乘天黑,揹着八旬老母躲進了深山老林裏面。皇上派人找了三天三夜也沒有找到,於是想了一個辦法,就是用火燒樹林,他想用這個辦法逼介子推出來接受他的封賞。然而不幸的是,介子推跟他的老母親被活活燒死在樹林裏,當人們看到大柳樹下這對母子的屍體時候,無不嘆息落淚。

皇上知道以後也後悔不已,爲了彌補自己的過失,下令每年到了清明時節家家戶戶都要在門上插柳枝,煮雞蛋,讓已在天國的介子推母子能吃飽飯,不餓肚子。

時間過去了許多年,習俗保留了下來,但是對習俗的來歷,知道的人已經不多了。我想,也許清明節就是要告訴我們要時刻不忘感恩親人,感恩恩人吧。

家鄉的清明節,我永遠難忘。

清明作文8

“清明時節雨紛紛”,在清明即將到來之際,老天爺放了太陽幾天的假。這幾天來,風雨雷電在人間暢遊嬉戲,豆大的雨點落在地上,劈啪做響,譜出一首歡快的雨中交響曲。可我有點兒沮喪,萬一清明那天雨神還不走,多惱人啊!到了這一天,太陽公公又出來工作了,睡了一星期的它精神特足,放射出強烈的光芒。

“萬歲!”天公作美,太陽出來喜洋洋。我樂不可支,急急忙忙吃完午飯,就上了路,陪我上路的,還有那撲朔迷離的清明夢:九泉之下的爺爺奶奶過得快樂嗎?我們又來“看”你了;山媽媽是否依然青春綻放?小鳥是否依舊歌聲嘹亮?……

我迫不及待地加快了步伐等我們到山腳下時,不少掃墓的人家已經上山了。我三步並作兩步走,大步流星地追趕,很快就趕上,然後把他們遠遠地甩在後面。是誰說“路上行人慾斷魂”我看是“路上兒童皆歡喜”,因爲,一年當中,難得有踏青的機會。你瞧我,又蹦又跳的,活像個調皮的小精靈,哪來的“斷魂”呢?這可是個千載難逢的郊遊機會呀!平時,我們被關在“監獄”裏學習,整天戴着個“緊箍咒”在那茫茫題海中奮戰,身心疲憊,多想放鬆一下,借清明掃墓,給大腦放個假,你說我能不快樂嗎?

到了山頂,爸爸拿起毛筆把墓上的文字描了一遍。

開始燒紙錢了,烏煙瘴氣,我吭吭地咳了幾聲。隨後,再那噼裏啪啦的鞭炮聲中,我們狼吞虎嚥地吃起東西來。這些食物真是美味可口,在加上一覽無餘的山間美景,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的滋味,更是回味無窮。

快樂的你,快樂的我,快樂的我們在清明。

清明作文9

濛濛的天,好像誰不小心打翻了墨水瓶,使天幕染上一層黑色,細細的雨絲,從天窗紗縫般的雲層中鑽出,融入了空氣中。

我獨自一人,揹着厚重的行囊。孤獨地走在這淒涼的大道上,偶爾有一兩個行人,但也是行色匆匆,眼神裏透露着愁苦。

今天,是清明。

我繼續向着前方的集市走去,此時的我,在這個特定的時節,心裏也不免有些悲涼。

這也難怪,誰被流放到這種窮困的地方,都會產生這種情感,就像蒼耳球似的粘在你心頭。

兩旁的房屋前,都擺滿了白、黃色的菊花,遠方的山上,不時傳來幾聲鞭炮的響聲和人們告唸的聲音。

我停下了腳步,擡頭望着灰色的天,心中十分難受。是啊,我已有幾年沒見到我那年邁的老父老母了,不知他們的雙鬢是否又添了幾絲銀髮,不知他們身體是否還好。

我嘆了口氣,望向前方的一片朦朧,不知未來的道路上還有多少苦難等着我,不知道我還能不能完成心中的理想。

叮鈴~叮鈴~

我身後傳來了鈴的聲響,我轉過頭去,發現一個十二三歲的牧童,騎在一頭老黃牛背上,正悠閒地削着竹笛。老黃牛也慢悠悠的走着,脖子上的牛鈴發出清脆的聲響。

牧童也看到了我,連忙讓老黃牛停下了腳步。

“敢問先生要去何處?”那個牧童笑着問我,彷彿他並沒有受這時節氣傷的感染。

我愣了一下,連忙答到:“吾乃自京都而來,現已在此,不知此處是否有酒家?”

牧童笑了一下,答到:“先生算是問對人了,從此向前行五里,便可見杏花村,裏面有酒家待客。不知先生爲何而來?”

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啊。

“吾乃爲理想而來。”我回答到。

“祝先生順利,告辭。”牧童似乎察覺到我的不悅,連忙騎牛而去。

我站在那裏,心中如波瀾起伏。

爲理想?爲理想。爲理想!

一瞬間,心中的迷霧被驅散,清純的陽光直射心房,把心中那美好的東西,給點亮。

我又背起行囊,帶着別樣的心情,向前當走去……

清明作文10

期盼着入睡,期盼着夢醒,期盼着溫暖,期盼着光明。在這片廣袤的天空,我們懷念、回憶,並用彼此的眼淚,默默的刻下了前人的名。回憶裏那片幽藍深邃的天空,落滿了永不凋零的花朵,充滿了美麗的期盼,記錄了被淚水打溼的雙眸,驗證了憂傷的誓言,那是這片土地飛揚絢麗的曾經。

微風撩動細雨織成的琴絃,奏出了一首悠揚而又悲壯的歌。

一隻白色的小蟲,爲了躲避春日雨水的襲擊,停落在路邊的草葉下,抖動着沾在翅膀上的雨珠,暗暗叫苦不迭,可草葉卻將它擁在懷中,仔細傾聽他的訴說。

我輕輕的看着這個細小的情節,似乎是有些眼熟,曾經的我們是否也像這隻小飛蟲?可那片草葉卻早已凋落。

一個人靜靜的淋着小雨走在街上,卻不知道到底想去何方,轉了半天,卻莫名其妙的走向了陵園,畢竟,今又是清明。

腳步停在了陵園對面,看着進進出出的人羣,卻遲遲不肯向前,佇立了半天,最終還是選擇了離開,可思緒卻飛回了千里之外的那座墳。

四年前,那是一座新墳,四年後,那墳是否還是那樣的新?

我不知道,四年前,他們是怎樣用一懷懷土把你埋葬,又是怎樣將你的靈魂一點點深藏。曾經默默的下定決心,要做你的好學生,可這一切卻似乎是有些遲。

曾經想過,每年清明,拔掉你墳頭的雜草,爲你修補每一個角邊。

曾經想過,每年清明,在你墳頭敬下千杯酒,燃過千張冥紙。

曾經想過,每年清明,飛到你墳前,訴說成長的心酸。

可是,我沒有做到,只是這思緒還會常常飛到你身邊,可你卻不再出現在眼前。

踱着不自,走了半天,回過神來,卻突然發現,好像又回到了原點,眼前還是陵園。

清明作文11

清明節是中國24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清明節一到,雨水逐漸增多,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大地呈現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同時,也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因此老人常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的農諺。

後來,由於清明節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節就合二爲一了,而掃墓也變成爲清明節的一個習俗。掃墓俗稱上墳,按照舊時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爲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

隨着社會的進步,人們觀念的更新,不少人已經摒棄了以前封建、愚昧的祭掃方式,改爲以鮮花、栽種等方式紀念先人。因爲春季本來就是火災事故的多發期,尤其歷年來,因清明節祭奠活動中發生的火災不在少數,有的甚至造成了重大損失。有一次,我就遇到了這樣的情況——記得是在兩年前我跟爸爸回老家上山掃墓時,突然聽到了遠處的一片驚叫。接着,有人大喊“着火了!救火啊!”遠遠地望去,高處的樹林間一片火光!爸爸最先聽到,讓奶奶先帶我走,他去幫忙救火。幸好當時風力不大,當火快燒到山下時,在大家的努力下終於把火撲滅了。回想當時的情形,我們都感到後怕。

之所以會發生這樣危險的情況,就是因爲有些人還沒有從思想上拋棄那種封建迷信、愚昧無知的祭掃陋習,忽視了防火意識,因爲自己一時疏忽,差點引發一場火災,那將會造成多麼可怕的結果啊!所以,我們應該文明過清明,崇尚科學,不燒紙,不燒香,用種菊花、種樹來寄託對已逝親人的哀思。弘揚尊老、愛老、敬老的美德。以文明、綠色的方式追憶逝者,文明祭祀。

清明作文12

清明節的早晨,雖有些許陽光,可佔了更多天空的卻是那厚重的雲層。這雲層如千斤重擔,壓在人們的心頭,彷彿連呼吸都有些困難,更不用說去爬山上墳了。

來到我家的墳地,更覺得心情低落,墳周遭全都充斥着雜草和不知從哪兒飄來的塑料袋,墳前都散亂的擺着上一次上墳留下的紙錢以及早已乾透、又經歷了風吹雨打的殘敗祭品。有的已經完全掉色,扭曲得不成樣子了,看着它們,心情也愈發沉重了。

所以上墳的第一步,便是打掃了:拿砍刀把墳前多餘的枝條砍掉,把老舊的.祭品掃到一邊,在周圍的松樹上扯下幾束松針鋪在墳頭,再插上新的香……

打掃衛生時總能感到心情舒暢,因爲幫助別人(即便他們已故)總會覺得舒心。一段時間過後,我們已經將墳翻新了一遍。看着這些已故親人們的“居所”重新變得整潔,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

我對一座墳感到好奇,它看起來不是很陳舊,無論是石料還是土質都比其他的墳新。媽媽走過來語重心長地說:“這是你小舅,實在是可惜啊!”我正準備開口,媽媽又說:“年紀還輕就不在了,因爲車禍……”我們都沉默了,在心底默默緬懷他,傷感又一次涌了上來。

下山的時候,我發現陽光已經穿過厚重的雲層,灑在了地面上,我內心的陰霾也逐漸散去了,沐浴在陽光裏,這個清明節似乎又被賦予了一種新的意義。

過去的終將過去。祭奠死者是爲了讓生者更加珍惜現在的生命。我們在緬懷死者的同時,也要更加精彩的活着。

忽然想到電影《尋夢環遊記》裏的一句讓我印象深刻:“愛的反義詞不是恨,而是遺忘。”我們牢記逝者,也是對他們愛的一種體現。有的人死了,卻還活着。

清明作文13

在我的家鄉,每一個節日都有自己特別的過法。在最近,有一個有我們家鄉特別過法的節日纔剛剛過去。這個節日,就是——清明節。

清明節,在我們這兒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掃墓。這些墓,可以是已故親人的,當然,也可以是烈士墓。掃墓的時候,要在墓前擺一張小桌子和幾把小凳子。在桌子上面要擺上各種各樣的小菜,清明節的時候是必須要有艾團的。然後,要在這些小菜的前面點上兩根大蜡燭,大蜡燭的中間要插上香。然後就從輩分的順序開始朝蠟燭站着拜三拜,跪着再拜三拜,在中途可以說一些如祈求自己平安,學習好,工作好的話,老人們總認爲這樣會比較吉祥。在一切工作都做好後,就可以開始放鞭炮了,點燃鞭炮後要逃得遠遠的,以防被嚇到,然後就可以下山了。就這樣,掃墓的工作就做完畢了。

當然,清明節的主食是艾團和艾餃,我認爲,大家都是應該嘗試着做一做的,做的時候,一家人聚在一起其樂融融的,一改掃墓時的嚴肅。當然,艾團和艾餃的麪皮可不是一般的麪粉皮,在揉麪時還要把綠綠的艾草一起加進去,這樣弄好的皮,也就變成綠綠的了,艾團是芝麻陷的,艾餃則是鹹菜餡的。艾餃是把皮子搓成一個個小圓團,搓圓後,壓扁,然後從皮子的邊緣開始捏,從邊緣一點一點地往裏捏,最後,皮子就成了一個近似碗形的樣子了。往凹進去的中間放餡,然後再把它捏起來,捏上花邊,就像一個餃子一樣,艾餃就完成了。而艾團則是捏成圓的,塞進芝麻餡,包起來後還要在外面一圈點上糯米,艾團就做好了。做好以後一蒸,就可以吃了,不管是甜的還是鹹的,都有各自的風味。

這就是家鄉的清明節,有家鄉自己獨特的特點,在我們這些普通人中,是既快樂又嚴肅的,當然,也是讓我們喜歡的。

清明作文1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大詩人杜牧寫的清明多麼有意境啊!

可我腦海中清明時節應該是小雨淅淅瀝瀝的下個不停,“嘩啦啦……嘩啦啦……”田野裏的小草,路邊的小樹,看上去都格外清爽,披上了淡淡的綠裝。清明時節,漫山遍野的映山紅都競相開放,它跟其他的野花比起來格外引人注目,有鮮豔的大紅色,有淡淡的粉紅色,有看上去有點像白色的淡紅色,它們相互映襯着,好像把羣山打扮成一羣“小姑娘”,漂亮極了!

在清明時節,還有一種花肯定不得不說,那就是油菜花,清明節的時候,滿田野的油菜花金燦燦的,非常漂亮,還給人一種豐收的感覺,滿田野的油菜花預示着即將到來的豐收的季節!

清明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相傳清明節前一兩天是寒食節,爲什麼有寒食節呢?據說在春秋時期,介子推與晉文公流亡於列國,介子推割大腿肉供晉文公充飢。而在晉文公復國後,介子推卻拒絕了晉文公提供的高官厚祿,與自己的母親一起歸隱在綿山,晉文公不得已焚山逼迫,介子推依然不出山,最後與母親抱樹而亡,後來晉文公便把他葬在綿山,修寺立廟,並規定老百姓在介子推亡故的這一天吃寒食,並且禁火,後來就相沿成俗。在中國古代,祭祀一般都選在寒食節這一天,直到後來才慢慢改成清明節。

介子推能在困境中對自己的主子如此忠心耿耿,而後來又寧死拒絕回報,那是何等的氣節啊!這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怪不得大家要把介子推的忌日作爲寒食節,並作爲祭祀的日子,這是對他人品的真正肯定!

清明作文15

每年臨近清明時,心中總免不了會有一些淡淡的莫名的哀愁,不甚強烈,在心頭纏着繞着。這幾天的天氣不錯,不知道清明節那天,紛紛的細雨是否會如期而至?恍若只要有了這雨,清明纔會顯示出她淡淡的傷感和絲絲憶念的味道來。清明成全了這雨,可這雨更襯托出了清明。望着紛紛細雨,更能引起人們心中那份揮之不去的哀思。

回味小時候,清明和雨在我的印象中是一幅悽美的畫卷。在濛濛的細雨中,一位騎馬趕路的詩人,俯身一位小牧童。牧童站在道旁,一手持着鞭子,一手遙遙指着遠處的一間草房,草房上空,是一面紅色的酒幡,在薄雨輕霧中時隱時現。“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在我無憂的歲月裏,這首詩所給予我的就是這樣一種淡淡的、幽幽的而又有些傷春的意境。

少年無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就像童年放起的一隻風箏,掙斷了線,便消失得無影無蹤,連同那放風箏的孩子也無處尋覓了,只剩下那絲絲縷縷的回憶,猶如那犯卡的碟片,時斷時續。

漸漸地,清明對於我,多了一些淡淡的哀愁。特別是奶奶離去後,這種感受便更加強烈了,愈來愈重。在我的印象中,奶奶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對我特別的好,可能是奶奶比較疼我的緣故吧。奶奶走後,每到清明和她的祭日時,我心中不由得就會升起一種讓人無法撫慰的痛覺。有人說,思念隨着時間的流逝會越來越淡。可我想,對於至愛親人卻恰恰相反,即使過了再長的時間,在每次憶起她們的音容笑貌時,心中總會有種酸酸涼涼的感覺。哪怕是十年,幾十年,這種感覺也不會減弱、消失,反而會變得愈加強烈,尤其是到了清明這一天。正因如此,清明節纔會成爲一個流傳千年的節日,清明節的細雨纔會連綿不絕紛紛而至,這大概就是寄託人們心中那份哀愁的感應吧!

清明今又將至,如果我們不能將心中的哀愁表達出來,那只有拜託清明的細雨了,希望她如期而至,就算是世人慾流而難抑的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