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作文>

又逢端午作文(6篇)

作文 閱讀(2.38W)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又逢端午作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又逢端午作文(6篇)

又逢端午作文1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帶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大街小巷都傳來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來到來了。

今天是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我早早的起來,一股清香撲鼻而來,問媽媽這是什麼香味啊?媽媽說:這是門口的艾葉的氣味。我又好奇的問:爲什麼要掛艾草呢?媽媽摸摸我的頭說:端午節在門口或者窗戶上插上艾葉,有爲家中招來福氣,帶給家人身體健康的意思。而且艾草還有一種的藥理作用,夏天蚊蟲特別多,艾草還可以驅蚊子。原來古人掛艾葉,還有這麼多寓意。這時我看見奶奶在廚房忙活半天,還沒有出來,我就走進廚房看見奶奶,把一大盆糯米放入水中浸泡,然後奶奶從袋子裏拿出一把長長尖尖的糉葉,把糉葉頭和尾用剪刀剪掉,用清水洗乾淨,放入鍋中用清水煮。我跑過去問奶奶,爲什麼要把糉葉放入鍋裏煮呢?奶奶微笑地說:放在鍋裏是因爲怕糉葉上有我們看不見的細菌,糉葉是在水邊長大的,用水煮是殺掉上面的細菌。

奶奶開始包糉子了,我也加入了進來。在奶奶的指導下,我先把糉葉折成一隻綠色的小三角形,然後我用勺子挑了一勺糯米,再拿一顆紅棗放入糯米里包裹好,再把它折成一個大三角形,不好,糯米從一個角里面漏了出來,第一次失敗了,可我沒有放棄,我又重新包了一個,這次我終於包好了,我又連續包了幾個。我們一邊包着糉子,奶奶還給我講了有關端午節故事。戰國時期,楚國有位大臣名叫屈原,他一向受楚王的信任,可後來楚王聽信小人的讒言,疏遠了屈原,把屈原流放到了南方。後來楚國都城被秦軍攻破了,屈原傷心欲絕,投汨羅江自盡。人們得知這個消息後,紛紛駕着船打撈屈原的遺體,可是一無所獲,人們又怕魚蝦吃掉去了遺體,就往河裏扔糉子,從此便有了端午節吃糉子的`風俗。

最後,奶奶把包好的糉子放入鍋裏煮,煮了沒一會兒,滿屋子都是糉子的香味。我迫不及待的想吃糉子,在這慢慢的等在當中,美味的糉子終於出鍋了,我拿起一個糉子剝開糉葉,雪白的糯米中夾着一顆紅紅的棗,咬一口,甜而不膩,讓人回味無窮。就這樣,我們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看着電視,吃着糉子,其樂融融的過着端午節。

端午節真是一個有意義的節日,我愛這個有趣的端午節。

又逢端午作文2

初夏時節,迎來了五月初五的端午節。這次,我們到奶奶家過端午節。

剛走進奶奶家門口,奶奶就迎了上來,笑眯眯對我和哥哥說:“今年我們不買糉子,自己動手包糉子吃。”說着就拿出了事先準備好的糉葉、紅棗、醃肉、生糯米和細繩等。我拿起一片長長的糉葉,好奇地問:“一片糉葉可以包一個糉子嗎?”奶奶馬上回答說:“要兩片糉葉才能包一個糉子。你先看看我是怎麼包糉子的。”奶奶先把兩張長長的糉葉圍成一個三角形漏斗的樣子,然後裝上一些生糯米,再把裏面裝上一顆紅棗,最後用糉葉一圈一圈的纏繞起來,包得嚴嚴實實的,再用細繩緊緊紮上,一個可愛的小糉子就包好了。奶奶可真厲害!包糉子又快又好。

“您包得真好呀!我也要包!”我和哥哥興奮地喊了起來,迫不及待地拿起糉葉,媽媽趕緊提醒說:“小寶貝們,這裏有紅棗、醃肉兩種菜,包的時候只選一種就行了,紅棗只放一顆就夠了,不然會太甜的。”我照奶奶的方法先包了一個紅棗糉子,可我包的這個糉子經常漏出幾粒米來,樣子癟癟的,比奶奶包的糉子差多了。這時我看到哥哥手裏拿着剛包好的糉子,看起來像個金字塔,感覺和奶奶包的差不多,我包的糉子完全不能和他比。一下子,我又傷心又着急,奶奶急忙安慰我說:“別難過,我小時候第一次包還沒你包得好呢!你再多包幾個就好了。”我聽了奶奶的'話,立刻信心滿滿,包了一個又一個,看上去真的一個比一個好,甚至比奶奶包的還好,頓時心花怒放,開心極了。

感覺時間只過了一會,糉子就包完了,好大一盆,有好幾十個呢!不一會兒,糉子濃濃的香氣充滿了房間,饞得我直流口水。我餓極了,香噴噴的糉子一上桌,我就頭也不擡地大口吃了起來,甜甜的糉子可真好吃啊!這時,我問爸爸:“除了吃糉子,端午節還要幹什麼?”爸爸眉開眼笑地說:“端午節除了吃糉子,還要喝雄黃酒,划龍舟。”我突然想起了屈原的故事,就跟奶奶講了一遍,奶奶誇獎我故事講得很精彩。

今年的端午節過得真開心啊!我不僅學會了包糉子,還明白了做事情要一次次嘗試,不斷積累,才能真正做好。回家的時候,我對奶奶說:“自己包的糉子比買的糉子好吃多了,明年端午節我還要包糉子。”

又逢端午作文3

今年端午節分外熱鬧,全城的人傾巢出動,比過春節還熱鬧。從昨天晚上起就人流不斷,今早凌晨開始人山人海的隊伍就沒斷過溜,估計得一整天。小商販們早在頭天夜裏開始,就在山上路邊辛苦叫賣招攬生意,各種小吃燒烤,應有盡有,只爲趕端午獲個小利,這一段民風無意中造就一個機會,商家趕此商機發點小財。社會逼着你,你適應着社會見縫插針的尋找可以賺到蠅頭小利的每個機會。

上山的人自動在右側走,下山的人在左側有順序蠕動,對蠕動,因爲人多行走受限,只能是緩緩移動,下山返回的人手裏都拎着或艾蒿鮮花,或一串糉子,幾塊油炸粘糕,幾塊涼糕。或是買點驅兇辟邪的小工藝品。通常北方人家在端午節這天都會折一枝桃枝一對葫蘆掛在門口,取驅兇辟邪的吉祥寓意,如果把目光投在人們的手腕會發現不光是小孩子了,現如今連大人腕上也佩戴五彩絲線,只是這五彩線較我們小時候做工更精緻更華麗更具裝飾性,偶爾可看見漂亮美少女頭戴花環,點綴着人羣成爲一道靚麗的風景,青春美麗的東西無論男女都愛看,養眼愉悅。

日子昇華到無論大小物品,都在追求一個從內到外不斷精緻完美的過程沒有停留,就如這路上的人潮,只要你加入其中,你就會隨着人潮或急或慢但總是在前行的途中,想返回的車輛只能造成擁堵,而且重複的路沒有人會喜歡走,也失去前行的意義,走吧前行,不要做短暫停留,前面的風景更好。普通人生活富裕,想趁節日逛逛,即應了民俗端午節登高去百病的習慣,又可以疏舒散舒散平日勞碌繁忙的生活節奏,從中也可以窺見生活水平提高,有了尋快樂的心情,有了追求高質量生活的.心意。有條件的自費遊,走出去遊覽名山大川自有一番開闊眼界感嘆平素的自己如井底之蛙的暢快。

尋常人因爲各種原因不能遠走,可也要就近爬山越嶺登高望遠野外踏青。人們不知從何時起如此重視端午節了……我想已經超越了紀念屈原,超越了白娘子的神話,演變成了一種習慣,一種度假,一種親朋好友同學三五夥伴聚會郊遊的節日。既使平日在不喜歡早起,即使平日在辛苦也要在這一天早起,融入這絡繹不絕的人潮,呼吸這郊外清新的空氣,釋放緊張生活帶給人的壓力,融入這帶給你快樂和祥和的端午節盛宴!

又逢端午作文4

兩千多年以前,大詩人屈原在農曆五月初五這天投江自盡,人們怎麼也找不到他的屍體,後來,人們爲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把農曆五月初五這天定爲端午節。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

龍舟下水喜洋洋。每當聽到這句話,誰的嘴裏不是立時生出一種甜甜膩膩的感覺呢。誰的眼前不是立時浮現出香噴噴的糉子,碧綠的艾葉,還有一隻只喜氣洋洋的龍舟呢。

當媽媽把幾個熱氣騰騰的糉子端上桌來,輕輕剝開碧綠的糉葉,一股清香撲面而來,是糯米的清香,是蜜棗的香甜,趁熱咬上一口,香甜的味道在嘴裏蔓延開來,還摻雜着一絲絲糉葉的清香,讓人忍不住多吃幾口。聞着艾葉的清香,讓糯米在嘴裏慢慢融化,這種情調,只有端午節才體會得到。吃着香甜的糉子,也不能忘了看激烈的.龍舟賽。你瞧,我們一家人圍坐在電視前,正聚精會神的看比賽呢。電視裏,民俗風氣和槳手們的激情吸引着觀衆。瞧,觀衆們歡呼聲覆蓋着全場,槳手們的吆喝聲也雄渾有力,大鼓響起,震耳發聵,他們期待着大賽的到來,讓自己能大展身手。

不知誰喝了一聲,龍舟有序地排列起來,槳手們都在沉默中醞釀力量,欲在賽季中爆發!龍舟栩栩如生,彷彿是大江中蛟龍即將決戰,龍眼炯炯有神地巡視一切。又有人喝了一聲,鼓響了,槳動了,槳手們一聲聲有節奏的吆喝震天撼地,他們划動手槳,汗出浹背,有序配合。時而這條獨佔鰲頭,時而那條後發制人,他們你追我趕,向終點飛去。哎呀,原本在第一的紅龍開始重心不穩,向一邊倒過去了,後面的綠龍看見,開始加速,企圖超過紅龍,可紅龍絲毫不慌,趕緊調整好船身,向終點劃去,一聲哨聲響起,比賽結束了,紅龍也不負衆望的的了第一名,坐在電視機前緊張地我們也輕輕呼了口氣,還好穩住了。

端午節,人們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來紀念這個節日,主要是爲了紀念屈原這種偉大的愛國精神。我非常喜歡端午節,不僅是喜歡糉子的清香,還因爲這其中寓含着很豐富的意義。這個節日蘊涵着祖國人們深深的情感,承載着中華民族絢麗的文化,它起源於中國,發展於中國,我們要保護它,傳承它,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端午節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節日。

又逢端午作文5

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在端午節那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吃糉子,桌上擺的、街上賣的、人們談的,幾乎都是糉子。

糉子,似乎就是端午節的象徵。

端午節吃糉子,是有來由的,有這樣一個典故——在兩千多年前,楚國有一位的愛國詩人屈原,因爲楚國滅亡,悲憤不已,他忠貞不屈,含恨跳河自盡。人們怕水裏的魚吃掉屈原的'屍體,便將米、肉等美味的食物,用糉葉包起來投入河中,希望魚兒只吃糉子不吃屈原的屍體。屈原跳江那天是五月初五,在中國農曆上屬“端午”之日,爲紀念屈原,人們就將這一天定爲“端午節”,家家戶戶吃糉子,以紀念屈原的忠君愛國。

端午節吃糉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自己動手包糉子,已變成傳統文化新風尚。可別小瞧包糉子,那也是一門技術活。主要分三個步驟:首先,要準備糉葉,將其刮毛、洗淨,堆放整齊備用;其次,要準備糉餡,主要是以米爲主,將米用水浸泡半小時,再配些花生綠豆之類的豆類,再配些肉塊或蛋黃,攪拌均勻,調好鹽味即可;最後,纔是包糉子,左手託着糉葉,將糉葉按45度角對摺成漏斗狀,右手舀糉餡導入糉葉捲成的漏斗裏,再將糉葉捲起來包裹住糉餡,完全密封並裹緊,然後用繩子捆緊,糉子就包好了。

糉子要蒸熟了才能吃。蒸糉子是最讓人難熬的,糉子在蒸的時候最香,糉葉的清新味、糉餡的米香豆香環繞着肉香,直鑽你心裏去,讓人心癢癢的,光是聞聞,就令人垂涎三尺!

吃糉子看龍舟賽,是我每年過端午節的最愛。我們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邊吃邊看。只聽一聲巨響,一條條龍舟箭似的飛射出去,一個個糉子皮齊刷刷地被剝開,選手全神貫注地盯着前方飛快划船,臺下觀衆聚精會神地看着比賽——1號舟往前衝了,小朋友偷偷吃了一口糉子;2號選手超越了對手,大人們鬆了口氣也停下來吃糉子,接着觀察落後的3號舟,小朋友乘機也吃一塊……舟衝,吃糉;舟停,吃糉;一口一個糉子,就在這驚心動魄的不經意間吃了個精光。

端午節,真有趣。充滿了民族特色,瀰漫着濃郁的水鄉文化,承載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人們緬懷先烈忠貞愛國,代代相傳、繼承發揚,祝福祖國美好人人幸福安康。

又逢端午作文6

“端午節,豔陽照,家家門上插艾蒿。掛絲線,戴香包,娃娃樂得蹦又跳。吃糉子,劃龍船,紀念屈原永記牢。”一年一次的端午節又到了

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戰國時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的楚國詩人——屈原。除此之外,也有着端午節是爲了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人的說法。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爲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又叫做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具有賽龍舟、掛艾草與菖蒲、端午食糉等習俗。

傳說,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但卻被奸人所害,慘遭流放。隨後,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始終不忍捨棄祖國的.屈原選擇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

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卻沒能將其救起。爲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爲了“龍舟競賽”。

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這是爲了讓魚蝦吃飽,而不會啃食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糉子”的習俗。

而且在端午節的時候不能和別人說“端午節快樂”,只能說“端午節安康”因爲端午節是一個祭祀的節日,並且五月五在古時候是一個惡日,因此用“快樂”來作爲端午節的祝福是不恰當的。

週三晚上我寫完作業,媽媽就帶着我和妹妹去超市買包糉子的材料。晚上媽媽拌好了餡,準備早上在包糉子。

一大早我就聽見了外面有腳步聲,我出去一看,所有人都在包糉子。我收拾好了,就讓媽媽教我包糉子,媽媽對我說:“首先,要選兩片大小像同的糉葉,把糉葉折成一個圓錐形;放進淘好的糯米,再放進調好的料,再蓋上糯米。再用凸出來的竹葉向下折蓋住糯米,用手捏住中間。然後用麻繩紮起來,這樣一個糉子就包好了”我看完媽媽包糉子我也逐漸的摸索中熟練,我包了8個糉子。

糉子的味道美極了。箬葉散發着清香,咬一口餡子,甜而不膩。它既是驅邪消暑的開胃美食,又是營養豐富的滋補佳品,所以大人小孩都喜歡吃。

每逢端午節,人們用吃糉子的形式來緬懷這位偉大的詩人,傳頌他那偉大的愛國主義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