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作文>

端午文化作文(通用15篇)

作文 閱讀(5.44K)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該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端午文化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端午文化作文(通用15篇)

端午文化作文1

“5月天,是端陽。插艾葉呀,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這首兒歌說的就是過端午節的情景。

端午節是國內傳統的節日,又稱端陽節、重午節。相傳戰國時期楚國二閭醫生屈緣由爲愛國理想不可以達成而抱石投江自_殺。大家爲了紀念屈原,就把他的投江日——陰曆5月初五定爲了端午節。每年一到這個日子,賽龍舟、吃糉子就是主要的活動。據瞭解大家賽龍舟競渡是爲了撈救屈原,把糉子投進江河是爲了不讓河裏的魚兒不去吃屈原的遺體。

不過,在我姥姥家,到今天還保留着端午節吃糉子、戴香囊的風俗。每年端午節,姥姥會給大家一家包糉子吃。她和我媽先去採摘一些新鮮的竹葉,清洗乾淨——先放進熱水中煮一煮,同時將籌備好的糯米浸泡好將來,姥姥就開始包糉子了。每次她選取兩三片葉子,左右捏住葉子的一頭,右手用三個手指捏住葉子的另一頭輕輕地往裏一卷,捲成一個圓錐體,接着往裏面小心翼翼地放糯米,最後用棉線綁住。一個糉子“嬰幼兒”就誕生了。姥姥喜歡依據每一個人的口味包不一樣的.糉子:我喜歡吃白糉;母親喜歡吃肉糉;姥爺喜歡吃黑米糉……哪些穿着綠衣裳的嬰幼兒在爐火上煮着,還沒有出鍋呢,空氣裏就已經瀰漫着糉子的香味了,叫人饞得直流口水,我恨不能立馬拿出來狂吃。

端午節前夕,母親會給我在褲子或衣服上佩帶香囊。我的香囊是藍色的,十分香,走到哪都能聞到。聽母親說,香囊裏面的艾葉和雄黃有辟邪驅瘟有哪些用途。

我的最愛——端午節。就是如此歡樂、祥和的一天度過。

端午文化作文2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又名重午、端五、蒲節,時在農曆五月初五。端有“初”的意思,故稱初五爲端五。夏曆(農曆)的正月建寅,按地支順序,五月恰好是午月,加上古人常把五日稱作午日,因而端五又稱重午。端午節傳遍全國各地,主要分佈於廣大漢族地區,壯侗土家、仡佬等少數民族也過此節。

端午節的起源有許多傳說,如紀念屈原投江、始於五月五日毒日的'禁忌、越王勾踐訓練水師、紀念伍子胥投錢塘江和曹娥救父等等,這些說法經過歷代加工,與端午的民俗活動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中華民族的一個節日。

端午節的主要活動有:

1、紀念歷史人物;

2、划龍舟;

3、吃糉子;

4、各種防五毒習術(貼端午符剪紙、掛艾草菖蒲、佩戴香包等避邪物、蘭湯沐浴);

5、遊戲,如玩鬥草、擊球、射柳等。與端午節相關的主要器具、製品有龍舟、糉子、五毒圖、艾草菖蒲、鍾馗畫、張天師畫、屈原像等。

端午節起源於民間習俗,其中有不少活動都是健康向上的。隨着社會的進步,端午節漸漸發展成爲內容豐富的傳統節日,有較強的生命力。端午節對研究民間習俗的發展有重大價值,由於它是多民族共享的節日且包含跨國習俗,因此對研究民族文化往來、國際間文化交流、傳統體育競技、飲食文化等均有重要價值。

端午文化作文3

望着窗外初升的太陽,朋友一條祝福的短信突然勾起了我對端午的記憶,今日適逢端午佳節,在此送上對所有朋友的節日問候,大家端午快樂!

想想在家裏時,今天媽媽已經早早叫我起牀了,因爲早上我們有踩露水的習俗。穿一雙輕便的布鞋,向青草更青、柳枝繁茂的.地方去,不只是尋露水、同時也是折柳枝之行。各家各戶的小孩最興奮了,還有一些隨行的大人等,成羣結伴,一大早就過山路踩露水折柳枝了,順便再到地上拔一些艾蒿回來。待帶着滿腳露水、尋得柳枝艾草歸後,接下來的工作就是把柳枝等插在自家的窗戶上、門框上或是牆頭上,以求得一年的好運氣。

除了踩露水、折柳枝之外,我們還有幾項重要的活動。其中之一就是系紅繩了,紅繩既所謂花線、由各種顏色的細線撮擰在一起,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通常會親手擰好線繩,然後再爲孩子繫上,兩隻手挽上或腳腕上,腳腕上通常只系一隻,要不小孩就被拴住了個子長不高。這樣做的目的是爲了防蛇,因爲夏天來了,草木茂盛,孩子們出入田野小道間要注意安全,特別是是長勢旺盛的草叢中,這也表達了家人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的願望。

和紅繩類似,納荷包也是一種人們喜愛的活動。媽媽或奶奶手巧的話,準會給孩子做幾個可愛的小荷包,裏面裝上香料,聞起來香極了,心形的荷包外面還縫細線做的有小穗穂,看起來也好極了。

在飲食方面,端午這天通常吃的是家人親手做好的涼粉,自家釀製的酒麥等。在村裏,這就算好好的過了一個端午節了。

家鄉的端午節雖然雖然不隆重繁華,但卻充滿着一股濃濃的節日情味。南方人在江上撒糉子、賽龍舟等以祭奠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我的家鄉以起其質樸簡單的方式表達着一種親切的關愛感情,這也不正是屈原精神的一種傳達嗎?

端午文化作文4

今天是陰曆5月初五端午節,大家去奶奶家吃糉子。

路上,我問母親:“母親,端午節是如何來的,爲何要賽龍舟和吃糉子?”母親說:“端午節5月初五,可能是由於這期間蚊子等害蟲比較多,所以古時候先賢教育老百姓用艾草、菖蒲驅趕害蟲免得生病。賽龍舟是春秋時期百越區域以龍舟競渡方法祭水中蛟龍,吃糉子是紀念國內戰國時期楚國愛國主義詩人屈原。”

一進奶奶家,奶奶已經在忙了。奶奶一看見我,就開心地讓我和她一塊包糉子。只見奶奶把糉葉折成鬥狀,盛滿糯米,再把糉葉層層包上,用線緊緊綁牢,一個糉子就包好了。我也學着奶奶的樣子,不亦樂乎地包起來,但每次不是餡弄太多,裹都裹不了,就是綁得太鬆,稍微一動,米粒就會爭先恐後地從各個角落鑽出來。每當這時,奶奶一直鼓勵我:“沒關係,不要灰心,只須你去努力,總會成功的。”

雖說包糉子不可以,可吃起來我最在行。鍋裏糉子的`香氣日漸瀰漫了整個房間,奶奶一掀開鍋蓋,我便迫不及待地扒了一個,“哎呦,好燙!”我忍不住把糉子扔回了鍋裏,並吹了吹手指頭。奶奶一邊笑一邊用碗重新給我盛了一個糉子,我接過碗,對着糉子吹了幾下,然後解開繩子,扒開糉葉,對着糉子就是一口,哇,糯米里既有肉的味道,又有蜜棗的味道,還有它自己本身糯糯的味道;蜜棗裏既有糯米的味道,又有肉的味道,還有它本身甜絲絲的味道;肉裏既有糯米的味道,又有蜜棗的味道,還有它本身嫩嫩的味道,真美味。

沒過幾分鐘,我便吃完了,但我卻舍不能把糉葉扔了,由於糉子實在太美味了,我必須要把糉葉上的每一粒糯米都吃了再扔。

端午節真好,我真愛端午節。

端午文化作文5

五月初五是我們中國的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端午節又叫端陽、端五……

在我的記憶裏,端午節是在前兩天就開始準備材料之中開始的。

農曆五月初四,我們家就開始了包糉子。將糉葉備好,洗乾淨,與糉子放在一起,之後就開始了備食料。包糉子,一般有甜鹹兩種,甜的餡用紅棗、紅糖,鹹的餡則是用紅燒肉、蛋黃包成的。

我跟着奶奶學包糉子:先將糉葉包成一個三角形,再舀起一勺浸泡好的糥米倒入漏斗狀的糉葉,接着把你要放的餡給放進去,然後又添上一些糥米。注意,倒入的糥米要與那包好的三角相平才行,再把那多出來的米部分給包進去,最後用糉繩把糉子給捆上。一個糉子,就這樣包好了。

到了端午這一天,將昨天包好的糉子用開水煮好,就可以開吃了!糉子出鍋後,再把糉葉給扒開一看,那包着紅燒肉的,糉體則是紅紅的,油光可鑑;而包紅棗的則是白白的',那紅紅的棗兒待咬開了糉子才能覓得它的芳蹤。按老一輩的習俗端午這一天,還要在家門掛蒲、艾葉等,據說這樣可以除蛇、蟲,不會讓它們進來。端午這天按習俗還要除邪氣,其實就是把艾草這些東西煮在水裏用來洗澡。

端午節的賽龍舟,是一項十分熱鬧的比賽,每年觀看的人都非常得多。那擂鼓的人把鼓擂得巨響,各個運動員鼓足了勁兒用力地划船。一條條龍舟像離弦的箭一樣向前衝去……場面熱火朝天,即使沒有得到名次,也沒有關係,大家依然鑼鼓震天地玩得開心,爭取下一年再次努力創佳績。一次比賽的結束後,是另外一次比賽的開始,新的比賽又在震天的吶喊中開始了。

端午這一個傳統節日給我們帶了快樂,我們要把它們發揚光大並一脈傳承!

端午文化作文6

五月初五,是紀念是愛國詩人屈原的日子,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少不了包糉子吃。當然,我家也不例外。

在端午節前一天下午,奶奶就準備好了包糉子的材料。這讓本來就興奮的我,多了一絲期待。

熬過了十個多鐘頭,終於可以開始包糉子了。我跟着奶奶進了廚房,看着那洗乾淨的糉葉和浸泡過的糯米,我就知道奶奶早已經“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我學着奶奶那嫺熟的動作,同奶奶包起了糉子。先把兩片糉葉圍成一個錐子形,然後再小心翼翼地往裏面填滿糯米,將餡放進去,再將剩下的.糉葉把糯米蓋上,最後用繩子捆緊,一個糉子就大功告成了。我既興奮又激動,畢竟自己包的第一個糉子沒有以失敗告終。看着這一大盤糉子,心裏有說不出的喜悅與自豪。

包完了糉子,奶奶就開始煮了。沒一會兒,整個家中都沉浸在這淡淡的糉香裏。煮熟後打開鍋蓋,頓時,一股“芳香”撲鼻而來。有些睡意的我迫不及待地跑去看看我的糉子。拿起一顆糉,一口咬下去,甜甜的,糯糯的,讓人回味無窮,忍不住多吃幾個糉子。

我一邊吃着自己親手包的糉子,一邊聽奶奶講端午節的來歷。“秦王要攻打楚國,屈原的提議遭反對,並且被革去職位,流放到楚國各地。流放期間,屈原寫出了許多部書,最後跳河而死。楚國人爲了不讓魚蝦吃屈原的屍體,就往河裏投糉子。後來人們爲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便在五月初五——端午節這一天吃糉子。”

吃糉子已經是我們過端午節的重要習俗。在歷史的文化長河中,傳承這些歷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歷史意義,“吃糉子”這一端午習俗,我們不能淡忘。

端午文化作文7

一看到母親泡米和桌子上滿是糉葉,我就知曉端午節又到了。

小的時候我不知曉端午節的起源,只知曉每年家就像春節一樣隆重地過端午節。後來也只不過知曉一點點關於紀念屈原的故事,至於還有哪些我就一無所知了。

每到端午節,佩帶香囊和系五彩線是必不可少的。大大家要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小孩的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栓好了的五色線只能在夏天第一場大雨或首次洗澡時,纔可丟掉。母親告訴我說,據老大家講,如此可以防止災害,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食糉子是大家家鄉的主要風俗。剛到5月,家就開始浸泡糯米了。母親通常都會籌備一盆米進行浸泡,同時也把糉葉放在水裏浸透,可能是泡好的糯米會更粘些吧,我記得多年來母親就是一直如此做的。

端午前一天,母親就開始動手包糉子了,我偶爾也會搗亂,試着學包起來,可每次卻都以失敗而告終。看來包糉子也並不容易。

包糉子的時候還可以放一些大棗、葡萄乾、雞肉等摻在糯米里做餡,製作不同口味的`糉子。而我最喜歡吃米里加肉的,吃起來特別的香。

端午節的早晨,母親一直在我睡眼朦朧時叫醒我,去遠處的樹林、小河邊洗臉,涼涼的河水沖走了我的睏意,熱鬧的大家人來人往,真的像春節一樣。

回到家,吃着雞蛋和蘸糖的甜糉,心裏美滋滋的。

端午文化作文8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重午節。端午節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爲吃糉子、賽龍舟、佩香囊、喝雄黃酒。端午節又稱: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今天的`端午節,更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原。後來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糉子的樣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還有許多習俗,比如: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爲虎形或剪綵爲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爲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初五劃龍舟以紀念。

吃糉子:在五月初五煮糯米飯或蒸糉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爲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糉葉包米代替竹筒。

端午文化作文9

今天是六月八日,農曆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節"。說起“端午節”,我還知道它有另外的幾個名字呢!如“端陽節”、“女兒節”、“詩人節”。你知道它們的來歷嗎?讓我來告訴你。由於在這一天,出嫁的女兒要回孃家來探望自己的父母親而得名“女兒節”;“詩人節”當然是要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現在知道了吧?

早上,我吃過早飯,媽媽和奶奶帶我出去玩。一路上,我嘻嘻哈哈、蹦蹦跳跳地走在前面,別提有多開心了。不知怎麼的,我發現今天大街上有好多人,他們都買了樹枝拿在手裏,我很奇怪準備問媽媽,卻發現媽媽和奶奶手裏也各拿着一捆樹枝,就連忙跑過去問:“媽媽你們買樹枝幹啥?啊!真香!”媽媽笑着說:“傻孩子,這是‘艾枝’。艾枝可以驅蚊子和蒼蠅,還可以避邪呢!我們把艾枝掛在自己家的門上、窗戶上,不是很好嗎?”我點點頭。

中午,我們家的飯菜有豐盛又香甜,除了家常菜外,還有漂亮的'三角糉子、雞蛋和鴨蛋,香氣撲鼻。我立刻拿起一個較大的糉子,剝開糉葉,津津有味地吃着白嫩的糯米,好吃極了!

爺爺告訴我,端午節吃糉子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及崇高人格。其實這個我已經知道了,嘻嘻……

端午節真快樂,真有趣!又可以學到知識,增長見識。過端午節,真好!作文

端午文化作文10

今天陽光明媚,萬里無雲,早上9點,參與人員已到達參賽地點(公司後花園),這次活動分爲三個部分:第一個,親子活動,以家庭爲單位比賽包糉子,在30分鐘內最快包完20個糉子的家庭獲勝。第二個,知識搶答,這是關於端午節的問題,每答對一題獲得2個糉子,答錯一題則扣掉1個糉子,最後獲得糉子最多的家庭獲勝。第三個,玩“曲水流觴”遊戲,每個家庭坐在旋轉的圓桌邊,用一個杯子盛半杯醋(因爲小孩子要參加,不能喝酒)放到桌面上,當桌面停止轉動時,醋杯停在誰的面前,誰就要喝下醋並表演一個節目。

活動中最激烈的是第二個知識搶答,由楊爺爺主持,他念完題目就說“搶答開始”,每個人就立馬開動腦筋,積極地搶答,現場氣氛十分熱烈,每個人都全神貫注地投入到遊戲中,拍桌子聲、搶答聲、歡呼聲響徹雲霄。通過激烈的競爭,我家取得了勝利。

最有趣的是第三個遊戲,每當桌面轉起來的時候,每個人都很緊張,心裏默默祈禱,醋杯千萬不要在自己的面前停下,大家都怕喝那酸酸的醋。“桌子停了”不知誰叫了一聲,緊接着又是一陣歡呼聲,醋杯停在了唐伯伯的.面前,唐伯伯嘆了一口氣,之後只見他皺了皺眉頭,左手捏着鼻子,右手端着醋杯一飲而下,“好酸啊!”大家給了他熱烈的掌聲。可就在這時,他忽然起身跑了出去,一到廁所把剛纔喝下的醋全部吐了出來,大家這時笑得更開心了。

活動結束了,楊爺爺說,這次活動大家吃了自己包的糉子,玩了遊戲,拉近了同事之間的友誼,增進了親子關係,讓孩子們瞭解到了端午節的文化和傳統習俗,大家度過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端午節!

端午文化作文11

陰曆5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除此之外,端午節還有很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5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字不同,但大體上說,各地人民節日的風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因爲地域廣大,民族海量,加上很多故事傳聞,於是不只產生了海量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盡相同的風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孩子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糉子和時令鮮果等,除去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到今天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的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進步,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爲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由來,是中國古時候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大家“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範圍,中國民衆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糉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塊。

到了現在,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風靡的隆重節日。

端午文化作文12

今天是端午節,又是姥爺的過生日,我和姐姐早早起牀,一塊認真地製作了一張好看的過生日賀卡,姐姐又把她平常變魔術的用具裝進書包。

中午到了姥爺家,姥爺家籌備了豐盛的酒菜,舅舅買了一個兩層大的過生日蛋糕,那過生日蛋糕比大家畫的還好看。舅舅把過生日蛋糕放在客廳的桌上,我插上蠟燭,姐姐用打火機點着,表弟樂樂把燈關上,又拿出他帶來的手風琴,大家一塊合唱“過生日快樂”,唱完之後姥爺許願,吹滅蠟燭,這個時候屋裏的`燈忽然全亮了,大家邊跳邊鼓掌,逗着大大家都笑了。

姥姥在餐飲店裏喊:“快過來,吃飯啊”,大家又跑到餐飲店裏,圍着桌子坐好。在大大家舉杯祝賀之前,我和姐姐拿出大家籌備的過生日禮物遞給姥爺,一塊念道:“祝姥爺過生日快樂,壽比南山,福如東海。”姥爺看着大家畫的過生日賀卡,說:“這麼漂亮的過生日蛋糕,還有彩色的蠟燭,這過生日禮物太好了。”

飯菜很豐盛,有魚,有雞,有火鍋,還有我叫不上名字的菜。大家孩子吃了很大一會兒,不見菜少,都已很飽了,就跑到樓上玩去了。

下午在客廳休息時,姐姐開始變魔術,大家全家都圍着看,只見姐姐熟練地把兩個硬幣放在桌面上,在上面並排放二張撲_克牌,接着把外面那枚硬幣往外推推,讓第二張撲_克牌蓋住這個硬幣,再往裏推一下,慢慢地吹一口氣,翻開撲_克牌,只見第一張牌下的硬幣也跑到第二張牌下面來了,大大家都感覺奇怪,誇姐姐真行。

時間過得可真快啊,大家該回家了,今天大家玩得可真開心。

端午文化作文13

陰曆的5月初五,是端午節。這一天,十分熱鬧。

端午節是由於秦國和楚國發生了戰爭。秦王需要楚王去談判,屈原勸楚王不要去,可是楚王不聽。還將屈原逐出國,後來,楚國被滅之後,屈原憂憤地跳進了汨羅江,百姓爲了懷念屈原,將糯米包成糉子,投入了江中,期望魚羣吃米而不傷屈原身體,後來演化爲端午節,所以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

端午節裏不少有趣的'活動:譬如賽龍舟、吃糉子、包糉子等等。其中我最喜歡包糉子了。端午節那天,我早早地起牀幫母親包糉子,我一手拿着糉葉,一手把糉葉捲成筒狀。用手握着糉葉,然後舀些糯米放在糉葉裏面,把多的糉葉包起來,再用繩子捆住糉子,一個糉子就在我手裏誕生了。可是,好景不長,當我籌備去蒸的時候,糉子下面忽然有了一個洞,糯米像調皮的娃娃全漏出來了。

我非常失望。我去問母親:“母親,我明明已經包好了,爲何還會漏出來呢?”母親笑着說:“你把糉葉卷緊點。”我照着母親說的做,果然成功了。包出來的糉子又大又好看。不一會兒,糉子就蒸好了。我揭開鍋蓋,一股清香從鍋裏飄出來。我從裏面拿出一個來,“好燙!”我發出一聲怪叫,丟回了鍋裏,等糉子冷了,我拿出一個糉子。解開繩子,剝開糉葉,我一口咬下去,軟軟的,糯糯的,真美味!

端午節真有趣呀!

端午文化作文14

一個個香氣迷人的糉子,一張張喜悅燦爛的笑臉,還有一艘艘鮮豔的龍舟……構成了今年端午節的快樂圖景。

早上,我以最快的速度來到河邊觀看龍舟比賽。只見兩岸的河堤上,人山人海,大夥不斷地大聲喝彩。擠過黑壓壓的人羣,我來到了河邊,一條條裝飾豔麗的龍舟,披紅帶彩,威風凜凜,盡收眼底。這時,剛好到了比賽最緊張、最刺激的時候,鼓聲陣陣裏,只見兩條龍舟正在訊速地前進,宛如離弦之箭。一個個健壯的龍舟手們,舞動着有力的木漿,劃出一道道波紋,拍打着河岸。正在這個時候,一陣子吶喊聲響了起來,我也拼命地爲看好的一號龍舟加油!非常快,一號龍舟率先到達終點。看到結果,我開心得一蹦三尺高。

看完比賽,回到家,母親叫我過去包糉子。我急忙跑過去,看到桌子上有不少包糉子的餡料,有糯米、肥肉、花生和鹹蛋黃,還有包糉子用的葉子。母親看到我來了,就全部向我介紹了一下,這是糯米、這是花生……介紹完將來,就讓我開始學包糉子了。母親先把糉葉拿在手中,在葉子上先放上一些糯米,放一些花生,再在花生上面放了一塊肥肉、鹹蛋黃,放幾勺糯米把肉和蛋黃蓋住,最後再用葉子包好它,綁上繩子。包好的糉子全都放在鍋上蒸。

過了一會兒,香甜的糉子出爐了。還沒有碰到糉子,我就能感覺到糉子非常燙,儘管這樣,我還是接過了母親遞給我的`糉子。打開糉子的葉子,我想到了王冕《梅花》中的“只留清氣滿乾坤”。我忍不住地把糉子一勺勺地往嘴裏送去,那味道透着糉葉的清香,真是沁人心脾。

這真是一個美好而開心的端午節,我期望下一個端午節會愈加高興而有意義。

端午文化作文15

端午之晨,隱隱約約的糉香縈繞鼻間。

現在,一年中隨時可以買到糉子,什麼蛋黃糉、鹹肉糉、蜜棗糉,應有盡有。或許很少會有人想到要自己包糉子吃,反正我家已經很久沒包了。但總覺現在的糉子沒有自家包的好吃。因而,我無端的,愈發懷念以前自家包的糉子了。

今晨,在電視處看到一個講述各地的特色糉子的'節目。其中那些色彩各異卻飄散着糉子特有清香的各樣的糉子,不禁使我食指大動,我更加懷念起自家的糉子。

這時,外婆打來電話,說今年要包糉子,我興奮極了,拽着媽媽往外婆家趕。

待我來到外婆家時,外婆已經開始包糉子,我饒有興趣地待在廚房裏看外婆包糉子。

外婆取過兩張糉葉,雙手捏住葉片兩端一彎,糉葉就成了一個錐形。外婆往裏面加了大約三分之一的已經洗好浸泡完畢的糯米,問我要吃什麼餡的糉子。我喜食肉糉,便說要吃鮮肉糉。外婆加進早已備好的豬肉塊,又鋪上一層糯米,用一枚勺子壓實。外婆合攏糉葉,用線綁好,便製成了一個肉糉。

我也想學着做,可總是包散。好不容易包出一個糉子,卻像一個枕頭,不似外婆包得那樣是四方形。外婆還另包了幾個沒有餡的糉子了,放進鍋裏與肉糉一起煮。中午時,糉子出鍋了!

肉糉鹹鹹的,伴着糉葉的清香,帶着豬肉的醇厚,微黃,卻美味無比;白米糉,顆顆晶瑩,沾上白糖一咬,軟軟的、糯糯的卻不失韌性,令人脣齒留香;還有我的“枕頭糉”,雖然鬆鬆垮垮,卻也同樣金黃透明,一樣令人回味無窮。

端午,是屈原帶來的無形的《離騷》,銘刻在我們的血液中,這種情結,是我們對生活的嚮往。快聞哪,端午的糉子了,正在悠悠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