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作文>

家鄉的名人作文

作文 閱讀(2.99W)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家鄉的名人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家鄉的名人作文

家鄉的名人作文1

我的家鄉有一位種稻高手——————劉奶奶,她平時衣着十分簡樸,滿是皺紋的臉總之掛着慈祥的笑臉。

劉奶奶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待在田裏,忙着照顧她的水稻。她手裏拿着鐮刀和麻袋把不能繼續生長的水稻割去。劉奶奶的水稻每一穗都顆粒飽滿,比村裏任何人種的水稻都長的好,劉奶奶的水稻和別人同時播種,可卻比別人早收割,並且那豐收的水稻十分飽滿,就像使用膠水站上去似的,個個金黃飽滿。村裏的人,都問過她是怎麼中的這麼好的,而她總是對他們說:“只要你們把它相對親生孩子一樣就行了。”

有一次,我在田邊玩耍時,正好碰見了劉奶奶在照顧她的水稻。我脫下鞋子,興沖沖的跑到田裏。我很有禮貌的喊道:“劉奶奶,又來照顧您的‘寶貝’呀!”劉奶奶見到我十分的高心說道:“好幾天都不見你到俺家玩了,我不是閒的慌嗎。”我說:“那我來幫你照顧水稻吧!”劉奶奶一聽我要幫她照顧水稻特別開心的說:“好呀,俺正好缺個幫手呢!哦,對了,你走的時候要小心,要是不小心踩到水稻的根它會生氣的。”我甚是覺得好笑,爲什麼水稻會生氣,它又不是人。劉奶奶又說:“每一種生物的`有感情,俺天天都來照顧她,它們才高興,它們一高興自然就長得好。”我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便按照她的指意躡手躡腳的走到她跟前,見她忙得熱火朝天,我便好奇地問:“劉奶奶,您在幹嘛?”劉奶奶見我不懂這事就耐心的跟我講解:“俺在休除出一些‘枯死’的苗子,這些苗子雖然不能發芽生長,但是能吸收養份,這樣一來其他的水稻吸收的養份就變少了。”劉奶奶津津有味的說着,不知不覺中,劉奶奶的袋子裏已經裝滿了所有的“壞苗子”。只見田裏的水稻正享受着土地的滋潤,光的愛撫。

我真佩服我們村的種稻高手——劉奶奶。

家鄉的名人作文2

我的家鄉,物產豐富,人傑地靈。祖祖輩輩涌現出許多的知名人物,像季羨林、孔繁森、張自忠等,都是全國人民耳熟能詳的大人物。但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我們身邊也會“潛伏”着各行各業的名人。我身邊就有這麼一位小身材、大智慧的名人。

說起新概念教育的劉坤校長,恐怕已經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一米五的身高,乾淨利落的短髮,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總是透着智慧的光芒。就是這樣一個走在大街上都會成爲路人甲的再普通不過的人物,卻在做着陽光下最光輝的事——教育。

她是新概念教育的校長,也是新概念教育的老師,但更確切的應該說她是一位教育家。新概念教育創辦九年以來,劉校長一直都是秉着用愛澆灌孩子的心靈這一理念,慢慢的`把學校從幾個孩子擴大到現在的幾千個孩子。孩子們喜歡她,家長們信服她不僅是因爲她對待教學的認真,更是因爲她用愛感化着每一個孩子。每個學期劉校長都會爲孩子和家長準備至少一場感恩教育講座,曾經有次我親眼見到一位來參加感恩教育講座的家長激動地握着劉校長的手說:“太感謝你了,你的講座讓我們跟孩子之間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希望你能舉行更多這樣的感恩教育講座,真是受益匪淺。”

就是這樣一位教育家也同樣在做着慈善事業。只要看到還沒有吃飯就來上課的孩子,她會毫不猶豫的去給孩子們買飯,讓他們吃飽了再上課。看到有手頭緊的家長,她會笑着說:“沒問題,先讓孩子在這學着就行。”看到有孩子要離開,她都會痛哭得不能自已。曾經有兩個孩子的離開讓她久久不能釋懷,她曾喃喃自語道:“難道是因爲錢嗎?我可以不收你們學費的。”就是這樣一位被別人看作是“大款”的老師卻會經常備課到凌晨,卻會拖着帶病的身體爲學生們講課。她也會像其他的普通人一樣,穿着二三十塊錢的衣服去逛菜市場。

她是同事眼中無所不能的大姐大,她是家長心中無所不曉的的啓明燈,她是孩子們眼中的最和藹可親的老師。她就是我家鄉的名人——新概念教育的劉坤。

家鄉的名人作文3

搖曳的燈光下,有一白髮蒼蒼的老叟,而在他的心裏,有一日新月異的南通,他就是南通一人,輕工業的巨人張謇。

張謇自幼聰穎好學,不論何時何地,都帶上一本書。有一年夏天,蚊蟲滋盛,小張謇一心想要讀書,可沒多久腿上就佈滿了紅包,怎麼辦呢?他就讓家人取來兩個盛滿水的大甕,將腳插入其中,蚊蟲就無法干擾他了。只見他撫平書頁,仔細閱讀,那紅撲撲的小臉上露出了笑容,好像比吃了蜜還要快樂,竟連晚飯都忘記吃了,經過書香的薰陶,小張謇的才華突飛猛進,並在科舉考試中鋒芒畢露,高中狀元。

高中狀元不久後,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了,張謇與老師翁同龢之間書信來往頻繁。在信中,他堅定地說:抵抗外來侵略,維護國家主權,並親自在戰後赴日本,經過七十餘天的'考察,他充分體會到日本明治維新帶來的社會發展,呼籲清政府進行效仿,不幸失敗。

仕途走不通,張謇便回到家鄉,施展他的政治抱負。那裏要新建學校,那裏要疏通江水,哪裏要開墾種田,哪裏要安置流民,他都親力親爲。白天他跑地方,瞭解民情;夜晚,他鋪開地圖,進行規劃,並安排第二天一天的工作。在他的努力之下,南通形成了一城三鎮格局,達到老有所養,幼有所育,病有所醫,殘有所學的理想狀態。

在做講解服務的過程中,有人曾這樣問我:張謇爲什麼要這樣爲南通賣力?我說:張謇追求的不是名與利,而是百姓安居樂業;他所希望的也不是錢和財,而是國家繁榮昌盛。濠南別業二樓大廳懸掛的《荷鋤圖》就是最好的證明:退出政壇的張謇甘當一名農夫,在江海大地上經營他的實業救國事業,想要探索出一條救國救民的可行道路,以此示範全國。所以懷有如此抱負的張謇,怎能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呢!

是啊!張謇的一生爲民着想,爲國分憂。面對國難,他義無反顧地在南通試點,躬身實踐,以便讓全國效仿。他是南通的農民,是人民的衣食父母,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座豐碑,更是我的榜樣。

家鄉的名人作文4

說到家鄉的名人,有人喜歡才華橫溢的作家。有人喜歡身強體壯的運動員,還有人喜歡勁歌熱舞的明星,而我最喜歡的是我家鄉的名人——奚仲。

說到奚仲,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奚仲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之後。是奚姓、任姓、薛姓的祖先,因擅長造車,曾任夏王朝“車正”,被封於薛,爲薛國始祖。奚仲的故里,就在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的奚村,古稱奚邑。

奚仲生活在夏初,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與薰陶,非常喜愛科學技術,再加上天資聰明、勤奮好學,青年時期就成爲遠近聞名的能工巧匠。奚仲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他充分的發揮了自己的才智,潛心研究總結前人的經驗,在進行創新和改革,決心把車造成,爲人們解決陸路交通運輸的困難,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試驗,終於試製成功了。奚仲發明了車,其貢獻不亞於“四大發明”。奚仲是當今薛城地面上出現最早的,也是最大的發明家、政治家,過世後被百姓奉爲“車神”,後人修建了奚公祠常年祭拜,以求出行平安。“祭拜奚仲,平安出行”的民諺流傳至今。

奚仲發明的馬車是什麼形狀,由於時代相當遙遠,不可能有實物保存下來。但距今3000多年的.甲骨卜辭中,已出現象形文字“車”。觀其字形結構,分別由輪、軸、輿、轅等部件組成。這是一種單轅車,由車輿下方向前伸出一根較直轅木,牽車的馬匹分別套在轅木左右兩側,通常由兩匹馬駕駛,多者可用4匹,但絕不能用單數。這種以木爲主體結構的馬車雖然比較簡單,但已大大方便了交通運輸,成爲貴族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在當時,馬車還是一種特殊的禮器,是特權階層身份、地位的象徵。也是奴隸主和貴族死後的重要陪葬品。

馬車的發明是科技史上的一件大事。以馬力代替人力,提高了交通性能,增強了人們的地域拓展能力,有利於各地區的聯繫和信息交流,擴大了各地之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奚仲爲民族和人類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世世代代的人們都在景仰、懷念他。

家鄉的名人作文5

被溫馨甜蜜包裹的小屯裏,每逢節假日,一個又黑又高的身影便在小巷之間來回穿梭,你問他是誰,他可是我們小屯中的大大大“名人”——陳二爺。

陳二爺現已近七旬,黝黑的臉上的一道道深深皺紋,似乎給我們講述着人世滄桑。他無論春夏秋冬都穿着一件黑皮圍裙,因爲說不定下一秒就會被邀到別人家做“人間佳餚”。

說起陳二爺做美食的手藝那可是無人能匹敵呀!無論是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裏遊的,還是甜品、燉品、油炸,頂多10分鐘,保你能弄得漂漂亮亮,若是能吃上一口他現做的東西,即使是有厭食症的人也會狼吞虎嚥的大吃起來。因此,每每有重要節假日的時候,陳二爺便成了炙手的“搶手貨”。

記得前年寒冬,爺爺八十大壽,大家都想炸肉團,以表“團團圓圓”。因此,媽媽和奶奶一起去邀陳二爺到家炸下,沒想到嘴皮子都快磨破了,我們家的檔期也只能排到明晚,最後,逼的媽媽動用了“武力”,生拉硬拽,終於將站在別人家鍋前的陳二爺拖進自家廚房。一到廚房,陳二爺就正經起來,臉上的笑容完全不見了。只見他麻溜的將我們準備好的食材攪拌在一起,加好許多的佐料,接着,又放入了些水,再攪拌,然後用塊大布矇住它們,便又奪門而出,趁着時間又跑去幫其他家戶約40分鐘,陳二爺回來了,他一揭開布,一股的肉鮮味便如潮水向我涌來。陳二爺嫺熟的抓起一把肉泥,一捏,一白胖福小子便掉進滾燙的油鍋,整個動作不過一秒,就這樣不到兩分鐘,所有的福小子都跳了水,只聽“噼裏啪啦”,金小子便出鍋了,熱氣直往上冒,寒冷的屋子變得暖和起來。我不顧三七二十一,也不管被燙嘴的痛,一口咬下一個金小子,恩,外皮脆脆的`,裏面的肉、香菇嫩嫩的,香加上鮮在我的口中充斥着,我好像要幸福的暈過去了,忍不住又吃了口。而陳二爺呢,親手做的肉團一口都沒嘗,就又急急忙忙的奔向下一家……

如今“請陳二爺到家裏做飯”也已是耳濡目染了,沒有一個人不知道“大名鼎鼎”的陳二爺了。改日,我帶上幾個他做的人間美味,讓你們一飽口福!

家鄉的名人作文6

我的家鄉有好多名人,有大詩人白居易,有乒乓皇后鄧亞萍,女航天員劉洋等等古今人物。如果你現在讓我從我瞭解的名人裏面挑出一個人來,我會大聲的喊出來,我現在崇拜的名人是內心的英雄——戰神朱婷。

朱婷出生在周口市的一個普通小鄉村裏,是咱地地道道的河南人。每次我走到省體院和省體育館,我都能從空氣中捕捉到她英雄的味道,好多師妹師弟在沿着英雄的腳步在揮汗如雨地訓練,英雄的力量在冠軍臺上輕輕的.召喚着。她扣球的姿勢好帥,她站在最高領獎臺的英姿好瀟灑,在她面前,一切困難都雲淡風輕。在2015年女排世界盃上,年輕的朱婷成爲了一顆最耀眼的新星;在2016年裏約奧運會上,朱婷一顆顆重磅炸彈確立了戰神稱號。朱婷站在世界體育競技的最高領獎臺,中國女排再次問鼎世界排壇,“女排精神”也再次被人提起。“女排精神”並不是和輸贏必然掛鉤,而是代表着一種“不放棄、不拋棄”這股頑強拼搏的精氣神兒,這種最淳樸,最真摯的奮鬥執着。

英雄從來都不是孤單的,她本身戰鬥力超強,又能把自己的團隊帶的志氣高昂。英雄的稱號從來都不容易,並非是天然的自然賦予她英雄的體格,她是後天艱苦卓絕的訓練,才逐漸賦予她英雄的品質。所以,我心中的英雄不是輕輕鬆鬆澆澆水曬曬太陽就長出來的,而是經過無數次風吹日曬電閃雷鳴磨礪出來的。

成功後的朱婷還是普通的朱婷,還是喜歡河南老家的麥香,還是喜歡老媽烙的餅,還是喜歡村頭集市上的掛麪,還是躺在硬板牀上睡得踏實。她還是一如既往的溫文爾雅,把教練給的獎賞分享給小隊友。她仍保留着出道時的原汁原味,她是家鄉人的驕傲,她已是河南無數個孩子努力成爲的目標。戰神朱婷仍然在成長的路上,在她的帶領下,一定會有更多的不同領域的戰神初現,這就是英雄的力量。

家鄉的名人作文7

在我的家鄉——安徽,有許多名人。古有英布、周瑜,今有陳延年,蔣光慈。但今天我要說的不是這些聲名顯赫的人,而是一位對先秦時期文化和文學極有研究的學者,他就是鮑鵬山。

想必大家還不怎麼了解鮑鵬山,我來介紹一下吧:鮑鵬山一九六三年三月一日出生,畢業於安徽師大學中文系,現任上海電視大學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兼職教授。但這些並不是他成爲六安名人的原因,他在《百家講壇》上的講課吸引了無數觀衆,大家無不被他獨特的見地,風趣的語言,和深入淺出的講解所征服。鮑鵬山講授的課題有《新說水滸》、《孔子是怎樣練成的》。我十分喜歡聽他課,而且認爲他的《新說水滸》與劉心武的《揭祕紅樓夢》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鮑鵬山對人物的刻畫形象、生動。他曾這樣形容屈原:有缺點的戰士終究是戰士,完美的`蒼蠅終究是蒼蠅。屈原不僅僅只是愛國、忠君之人,他說過“舉世之中唯我清”的話語中展現出憤世嫉俗的一面。同樣,鮑教授描寫莊子也別具一格,他眼中的莊子不只是一個高深莫測聖賢,更是一個富有詩意、率性隨心的文人。

《新說水滸》是鮑鵬山的代表作,讓人讀後很有感觸,他筆下的林沖栩栩如生。林沖是八十萬禁軍教頭。當時宋朝面對北方遼金的軍事威脅政權岌岌可危。彼時林沖武藝高強,是國家十分需要的人才,他本應顯現英雄本色,一展滿腔抱負之志。但林沖面對高太尉多次迫害,忍氣吞聲;甚至親筆寫下休妻書,把愛妻推向高衙內。林沖是當時社會典型的順民、良民,如果不是被高太尉逼得淪爲囚犯、發配充軍的情況下,也不可能被逼上梁山。鮑鵬山深刻的分析了迫害林沖的兩把刀:錢和權,說明了封建社會的醜惡與不堪,雖時隔千年,卻發人深省。林沖雖然是小說家虛構的人物,但在鮑的分析下卻猶如是個有血有肉,情感豐富的真人。

鮑鵬山是我們六安人的驕傲,我想要和他一樣,做一位博覽羣書,通曉古今的人!

家鄉的名人作文8

我的家鄉是長江之濱的一顆明珠——張家港。她孕育了許許多多的人才。音樂家劉天華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劉天華出身於南沙鎮馬橋村殷家埭一個窮苦的農民家庭。他從小就體現出了對音樂的天賦。他自幼喜愛音樂,有着豐富的音樂細胞。但可惜的是,劉天華父母早亡,他不得不連中學都沒上完,就輟學在家。劉天華並沒有在困難面前退縮,而是更加努力地學習音樂,最後於1911年到上海開明劇社從事音樂工作。

不久後,劉天華因身患疾病,迴歸故鄉。這段時間本就應讓劉天華好好休息,但他沒有。很快,劉天華創辦起了國樂演奏社,爲的是一方面悉心爲家鄉培養音樂人才,另一方面也藉此機會虛心向民間老藝人學習二胡、琵琶、嗩吶等各種民間樂器。除此之外,他還創作了著名二胡獨奏曲《病中吟》。爲報答故鄉的養育之恩,他還特意在露天廣場舉行了幾次大規模的民間樂器演奏會。他精湛的.技藝令人驚歎,他的反哺深情令人感動。劉天華很快成爲了江南一帶人盡皆知的名人。《病中吟》的成功,讓劉天華贏來了巨大的聲譽,使他成爲了樂壇一顆耀眼的明星。但劉天華並沒有自滿,而是更加努力,創作了《光明行》、《良宵》、《空山鳥語》等十餘首二胡獨奏曲目和數首琵琶曲,使原先別人不屑一顧的民間樂器登上了大雅之堂,在音樂領域中佔有了一個重要的席位。

劉天華的豐碩成果和卓著聲名,引起了世界各界音樂人士的關注,美國一個音樂團體特意邀請他赴美演出。但不幸的是,劉天華在北京天橋蒐集鑼鼓經時,染上猩紅熱,於1932年離開人世,年僅38歲。

這就是我家鄉的名人——劉天華。

結語:"寶劍鋒從墨礪出,梅華香從苦寒來",又有多少人知道這泥人背身後的故事呢?

家鄉的名人作文9

我的家鄉柳州是一個美麗的地方,說他人傑地靈肯定也不爲過,因爲柳州真的有很多的名人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是我們每個人都很尊重的人。最出名的,我想應該要數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詩人柳宗元吧!相信你一定也聽說過,但是肯定知道的不多,沒關係,聽我慢慢爲你介紹吧!

詩人柳宗元是山西省永濟市虞鄉鎮人,詩人柳宗元曾擔任唐朝禮部員外郎,但因參加政治革新失敗被貶,晚年居官柳州。詩人柳宗元在柳州的時候,幫助了很多人,他使已被淪爲的奴婢,仍可以用錢贖回,使一些貧窮的老百姓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並且親自領導他們自己勞動,爲國家做出有益的貢獻。詩人柳宗元和劉禹錫是詩文方面互相欣賞的好朋友,唐代順宗永貞年間,二人共同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改革。到了任上,詩人柳宗元寫信給同樣貶謫的劉禹錫,說:“我遠離家鄉被貶到這個土地荒蕪瘟疫橫行的地方,將自己放逐于山林湖澤之間,倍感壓抑窮困煩悶,只好將全部心思都放在賦詩作文上了。”劉禹錫就時常寫信給詩人柳宗元,以自己樂觀的情緒鼓勵安慰他。和十年,詩人柳宗元又被調職任柳州刺史,劉禹錫則再次被貶謫到播州,詩人柳宗元知道播州是一個十分貧困偏僻的地方,於是他上書給皇上,希望皇上可以看在劉禹錫年邁的老母親的份上,讓他去柳州,自己則替換他去播州,大臣們被詩人柳宗元所感動,紛紛給劉禹錫求情,最後,皇上批准讓劉禹錫改去聯州。

詩人柳宗元雖然活了不到50歲,卻在文學上創造了光輝的業績,在詩歌、辭賦、散文、遊記、寓言、小說、雜文以及文學理論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的貢獻是我們都永遠銘記在心的。

這就是家鄉的名人——詩人柳宗元,怎麼樣,通過我的介紹,你是不是對他更加敬佩了?那就讓我們一起向名人致敬吧!

家鄉的名人作文10

名人,不僅僅是那些戰鬥英雄、勞動模範,或是作家、畫家、科學家、歌星、球星。像“泥人張” “賴湯圓” “技術標兵” “種田能手”也算得上是地方名人。我的家鄉合肥,就有這麼一個書畫名人——應祚智。

應祚智,字若愚,安徽合肥人。他是宋莊國際書畫院院長,中國書畫學會副主席,中國書畫名家研究會理事長。應祚智從小得曹大鐵授藝,其畫有江南畫派清麗雅雋之風,有“大風堂”第二代弟子之稱。應祚智迄今已在北京、昆明、香港、美國、英國等地成功舉辦了書畫展,推廣中中國文化,飲譽海內外。應祚智在山水畫、工筆人物畫、動物畫等方面都獨樹一幟,尤以畫貓傳神,人稱“世界貓王”、“東方貓王”。

應祚智之所以這麼有名,是因爲他每次在繪畫時,都非常認真。他眼神緊盯着紙面,手中的筆不時在紙上揮灑顏墨,他在繪畫的過程中腦袋也不忘轉動,總是在思考着自己哪裏畫的不夠好,哪裏需要修改。他有時緊皺眉頭,有時如茅塞頓開繼續作畫。他繪畫時認真、不分心的神情,使你不得不敬佩他那令人讚歎的畫功。他的作品完成後,並不是放在那裏不管,而是繼續與這幅圖“對視”,找出不足的地方,加以修改,使這幅作品更加出彩。他的每幅作品都是在這樣不斷的加工下,在找不足、補不足、找不足、補不足的修改下,成爲了這一幅幅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名畫。

正因爲如此,應祚智的畫纔會如此出名,應祚智纔會如此出名。

應祚智憑着自己的能力,堅持繪畫,在繪畫這條路上發出了令別人感覺到耀眼的光澤,他成爲了我們家鄉的一位書畫名人。

他就是我的家鄉,合肥的書畫名人,也讓我們由衷爲他感到自豪的書畫名人——應祚智!

家鄉的名人作文11

說起家鄉的名人,那可是數不勝數,但最令我佩服的還是那位名不虛傳的捏骨神醫,人們都叫他——捏三。雖然大家不知道他的真名,但只要一提“捏三”就無人不知了。

有一次,媽媽不小心把腰給扭了,之後就一直躺在家裏休養。過了好幾天,媽媽的腰還是不見好,爸爸帶着媽媽去醫院裏做檢查,醫院讓拍片子,拿藥,買這買那,我們按醫生的方法做了,可還是不見好轉。爸爸不知在哪裏聽到了捏骨神醫“捏三”,決定帶媽媽去看看。

到那兒後,神醫讓媽媽坐下,然後只見他神情淡然,摸了摸媽媽的腰後,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猛地一推,只聽“咯嘣”一聲,媽媽的.腰好多了。神醫輕描淡寫地說:“好了,沒事了,回家再在牀上躺一天,第二天就好了。”聽了醫生的話,媽媽舒了一口氣。回到家後,媽媽便在牀上躺下了,睡了一晚,第二天果然不疼了。

名醫,名醫,真是名不虛傳,我爲我們家鄉有這樣的名人而感到自豪。

家鄉的名人作文12

我現在是一名鄭州戶口,鄭州學籍的國小生,我的出生地是河南周口項城,說起我家鄉的名人,名氣最大的當屬袁世凱,幾乎全中國大大小小的人都認識。

在暑假時媽媽帶我去袁世凱故居參觀的時候,我問我媽媽:“袁世凱是好人還是壞人?”我媽媽說:“袁世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之一,無法用好壞來說。”

先說說他的功績在他當直隸總督的時候:“寧可不練軍,也要推廣教育。”在袁世凱的推動下,中國沿襲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得以廢除。在他的主持下,男女可以同校,採用新式教科書,學制分爲大學、中學、高等國小和初等國小。後來哪怕財政不足,袁世凱寧可壓縮軍隊,也要推廣全部免費的新式學校。在這一點上他的功績是很大的。

還有聽我的姥姥說,袁世凱非常孝順。他的父親叫袁保中,非常有錢,那時,袁保中定了一門親事,大戶人家的小姐,錢氏,可是在婚期快到時,錢氏得了重病,好幾年都沒好,袁保中就先納了袁世凱的母親爲妾,袁世凱出生後,袁保中覺得他是一個卑微的下人生的孩子,就交給自己的弟弟撫養,後來袁世凱當上山東巡撫的總督之後,他覺得母親受到的委屈太多,就讓人把母親接過來到身邊盡孝,一直到他母親去世,他對母親極盡孝道,從不頂撞。

說完他的功,再說說他的錯誤,他最大的錯誤,就是竊取了革命的勞動果實和簽訂21條。提起21條,國人無不大罵他。後來又倒行逆施準備稱帝,他的失敗給我們的教訓是:“只要是開歷史倒車的人,都是不可能成功的。”由於學識所限,他不可能像李鴻章那樣清醒的`認識到清朝末年的中國社會正面臨着千古之變局,也不可能有張之洞那樣的“舊學爲體,新學爲用”的見識。

說了這麼多,我想表達的是他是我家鄉的一位名人,他是好是壞,都討論了這麼多年,仍然可以繼續討論下去,他做出的貢獻,我們給予肯定,可他做的錯誤也要予以譴責。

家鄉的名人作文13

他,一位衣着樸素的老人;他,一位忠於共黨的老人;他,一位充滿愛心的老人。他,就是家喻戶曉的愛心老人——姜達敖爺爺。

姜達敖爺爺是一位長相平凡卻又充滿創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一位衣着樸素、腳下總是穿着一雙舊布鞋的普通農村老人。要說他的傳奇經歷,三天三夜都說不完那年那年,宜興高塍邱新村的一位名叫杜水華的農民伯伯,在一次做瓦工活時不慎從高空墜落,成了一位高位截癱的殘疾人。姜達敖得知這起悲慘的.事故後,立刻帶着3600元錢和慰問品,來到杜水華的家裏。

他坐在杜水華的牀頭邊,含着眼淚牽住杜水華的手,撫慰道:“水華啊,我知道你心裏苦,可你千萬別往壞處想啊!有共產黨在,有人民政府在,有那麼多關心你的人在,你一定要振作起來呀!”

爲了幫助助杜水華擺脫貧窮之苦,姜達敖還幫杜水華辦起了一個小商店,毫不猶豫拿出5000元作爲小商店的啓動資金。杜水華對姜達敖爺爺感激不盡,還特意把小商店命名爲“愛心商店”。店面開張後,姜達敖爺爺只要一有空,就會到“愛心商店”去坐坐。每次去,他都會花上100塊錢買口香糖,與同事們分享。這不僅讓同事們開心,也讓杜水華伯伯有更多的收入年汶川地震的第二天,姜達敖爺爺就第一時間到達紅十字會,捐了1萬元。事後,他還沒停止他的捐款行動,又率先交特殊黨費5120元。

有人看到姜達敖捐錢這麼大方,便氣憤地說:“錢又不咬你,何必白送給別人用!”有些沒心沒肺的人認爲:“想出名吧,花錢讓媒體關注你?”也有好心人勸告他:“捐少點,鈔票捐光了,萬一以後不發退休金了,今後的生活怎麼辦?”對於人們的勸阻和不解,他卻依然堅持自己的原則,他堅定地說:“沒有黨的幫助,就沒有我的今天,我要回報黨對我的恩惠,我要和黨一起幫助貧困的人們。”

家鄉的名人數不勝數,丁俊暉,徐悲鴻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姜達敖的愛心事蹟也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

家鄉的名人作文14

要說起我家鄉的名人,那可是數不勝數阿!一說出來,那都不是等閒之輩,不信,我幾個給你聽聽。馬可我國著名的作曲家、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一生寫了二百多首(部)音樂作品,對中國現代音樂文化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其中以歌曲《南泥灣》、《我們是民主青年》、《咱們工人有力量》、《呂梁山大合唱》,秧歌劇《夫妻識字》歌劇《周子山》《白毛女》,管絃樂《陝北組曲》等流傳最爲廣泛。畫家李可染生前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畫研究院院長、全國政協委員等職。作品在國內外各大博物館多有收藏。專集有《李可染畫輯》、《李可染畫集》等。還有項羽,劉向等等。怎麼樣,這些都是名人吧!不過他可比這些都要出名,那他是誰呢?他就是漢高祖——劉邦。徐州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布衣皇帝漢高祖的故鄉,劉邦出生頗有神話色彩,傳說漢高祖之母避雨於橋遇龍而孕,其受娠地龍霧橋就在今天豐縣城東北的.樑樓村。漢高祖兒時避亂遷到沛城以北三裏左右的地方落戶。故當地有“豐生沛養漢高祖”的說法。

高祖十年,漢高祖親征平叛而歸,途經沛縣故里,在沛宮大擺酒席,宴請父老鄉親。還挑選了一百二十名青少年,組成合唱團,以助酒興。酒酣之時,漢高祖擊築高歌,自賦詩道:“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兒童亦隨之唱和。歌罷,高祖揮劍起舞,萬分傷感。對沛縣父老說:遊子思故鄉,我雖定都長安,但百年之後我的魂魄還要回歸故里。高祖離沛後,沛人爲顯揚帝威,請金石良匠將《大風歌》摹刻上石,並築百尺高臺,立碑於臺上。《大風歌》碑相傳爲東漢蔡邕所書,歷經兩千餘年的風風雨雨,流傳至今。

這就是我家鄉的名人——劉邦。

家鄉的名人作文15

我的家鄉——安徽,是一個盛產人才的地方。許多的政治家、領導人、文學家,乃至明星,都出自這個風水寶地。

我很敬佩的一個著名詩人,學者,文化批評家——葉匡政,就是我們安徽人。他出生於1969年4月,是安徽合肥人,現居北京。

葉匡政最初的詩歌創作可以追溯到1983年,“九年級的時候,同座同學喜歡寫詩,於是我也回去寫了一首,拿來告訴他這是我從雜誌上看來的,問他寫得怎樣,他說寫得很好!還一句一句解釋給我聽。” 從那以後,葉匡政開始了他的詩歌生涯,小小年紀,一些作品就在當地報紙上發表,有些還入選了《中學生優秀詩歌選》。在他的高中時代,主編了校報與詩刊,寫了合肥中學生第一首早戀的詩,於是在合肥的中學生裏出了名。到大學時,詩仍然是葉匡政的信仰,是他眼中不朽的事業,同時也是貼心的安慰。那時他的理想就是做一個詩人,一個文化學者。

正是葉匡政對詩歌的不懈努力與追求,使得他能夠在文學創作的領域遊刃有餘,出版的詩集與發表的文化批評文章,不僅爲人們所看好,也在文學界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葉匡政不顧外界的干擾,各種爭議聲,走上了自己獨特的文化批評家的道路,也堅持這他做一名詩人的夢想。正是這不屈的精神,令我十分敬佩。

葉匡政詩歌欣賞:

《第二糧食倉庫》

這是米的顫動。高大的倉庫

幾隻麻雀不曾轉身

就從氣窗上飛走

一個人沉溺於這靜疊的`整體

使他屏息,把自己擠得比米更緊

清冷的房樑下沒有任何運動與它相像

粗大的光線把倉庫變得無比沉寂

使糧垛站得更加堅定

我究竟看了多久

那種豐盈纔在糧垛之上緩緩升起

又朦朧,又唯一,像生命解體時的光芒

安詳地說:“我的身體就是目的。”

光滑、潔白的米粒,在倉庫中

保留着一點泥土的溫暖

淡淡的米香懸垂在黑暗深處

像小小的種子,在那裏

我聽而不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