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作文>

燭之武作文(7篇)

作文 閱讀(3.05W)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燭之武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燭之武作文(7篇)

燭之武作文1

我們剛開學就學了一篇古文,這篇古文出自於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這篇古文叫做《燭之武退秦師》,主要講述了鄭國被晉、秦兩個大國的軍隊所包圍,國家危在旦夕,燭之武奉鄭君之命,去說退秦軍。他善於利用矛盾,採取分化瓦解的辦法,一番說辭,便說服了秦君,撤出圍鄭的軍隊,並且派兵幫助鄭國防守,最後晉軍也不得已而撤退,從而解除了鄭國的危機。

伯樂佚之狐

佚之狐是一個伯樂,發現燭之武這隻千里馬,從而拯救了鄭國覆亡的命運。佚之狐有一雙慧眼,善於發現燭之武這樣的人才,還能知人善於推薦。佚之狐是一個胸藏韜略,臨危不懼,遇事冷靜,能謀善斷,高—瞻遠矚的人。

千里馬燭之武

燭之武是一隻千里馬,被伯樂佚之狐發現並推薦給鄭伯。通過“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軍,師必退”這句話從側面凸顯出燭之武是一個有才的人。再有“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爲也已”這句自謙的話,更能說明他是一個機智聰明的人。但從中還是有一些責怪鄭伯當初沒有發現這隻千里馬的意思。又通過鄭伯說完那句話之,燭之武說“許之”可以體現出他是一個很愛國的人。之後爲拯救危難的國家,一個年已七十的老人,半夜行動,直入敵營,見到秦伯以後,他胸有成竹,隻字不提鄭國的利益,只是陳說鄭、晉對秦的利害得失。表面上看來是爲秦國的利益着想,實際是在挑撥秦—晉之間的關係,瓦解秦—晉聯盟,解除鄭國的危亡。燭之武是一個愛國正君子、有膽識、機智聰明、有謀略、能言善辯的人。

成熟政治家晉伯

鄭伯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當“秦國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時“子犯請擊之”,晉伯卻十分冷靜,一口拒絕,並從歷史和現實兩個方面說明了“不可”的理由。在過去,秦國幫助過我們,現在我們並不想去侵佔與削弱秦國。其實,晉伯心裏十分清楚形勢突變不僅圍鄭已無勝利的希望,而且還可能與秦國發生軍事衝突,他的幾句話都是以“仁義道德”來否定子犯。晉伯他是一個遇事沉着冷靜、明智、成熟的政治家、明辨是非的人。

時代鑄就英雄。燭之武、晉伯、佚之狐的時代早已過去,但燭之武、晉伯、佚之狐的人生之路,至少還啓示着今天的我們,在平凡的崗位上,應該愛崗敬業;即使暫處逆境,也應該不斷磨礪自己,以至終成大器!

燭之武作文2

責任,讓您放下個人榮辱,以天下蒼生爲重,以國家利益爲重;信念,讓您拖着年邁的身軀,夜縋而出;智慧,讓您單槍匹馬走入敵營,平靜卻不失鎮定,委婉卻不失犀利。

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千里馬伏櫪而死無人問津,您亦是如此。當年您風華正茂,才華橫溢,沒有人知曉您的才能,諷刺,嘲笑日復一日地磨去您年輕的棱角。就這樣,您一天天的老去,智慧一天天被時間湮沒,埋藏曆史深處。

那時,大軍壓境,兵臨城下,而被時光掩埋的老人,推到風口浪尖之上,您的才能終於有用武之地,而這,究竟是幸還是不幸?

您年輕時被嘲笑、被侮辱,在您已白髮蒼蒼準備安享晚年之際,卻臨危受命。時光如此殘忍,用幾十年的時光去摧殘人心,誰能沒有怨言,誰又沒有哀傷?

您不過是“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爲也已”的推辭,最終您的責任驅使您“許之”。

倘若時光的鏡頭可以拉昇到幾千年前,看到一個七尺老人夜縋而出,是屈辱還是臣服?滿頭的白髮掩蓋不了曾經的銳氣,蹣跚的步伐掩飾不了您的雄心壯志。

信心支撐您的靈魂,支撐您步履蹣跚走進敵營,沒有退路,沒有選擇的餘地,秦營危機四伏,您以老者的深沉,揭示了滅鄭的危害;您以旁觀者的睿智,簡明扼要地闡述秦晉滅鄭的弊端;您以臣民的英勇,阻止了一場兵戈相見的悲劇。

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當自己的國家將被蠶食,深入虎穴成爲了一種既定的選擇。或許沒人懂得您的悲哀,在世俗的眼中,您不過是一個成功者,所看到的也不過是一時的光輝,於您而言,早已無所謂。不知歷史的變遷之中,還存於多少關於您的記憶?

驀然回首如今的現實世界,繁雜喧鬧的社會,燈紅酒綠的誘惑,恐怕將那個充滿人性魅力的時代拋於九霄雲外,而您也被遺忘。即便如此,您還是義無反顧地去了。

平靜的歲月如白駒過隙,在現代人的思維之中,您的成功被遺忘於時光中,被印刷成鉛字擱置書櫃。但您——燭之武,卻給了我以生命的啓迪,與您一同走過,我感受到了真實的您,也找到了真實的我。

當您的事蹟被家喻戶曉的頌傳,當您智退秦師變成泛黃的紙頁,您終究離世人而去,您將生前的榮辱,死後的浮名一併帶走了。但您不會被時光風化埋沒於歷史深淵,您永遠活在新生一代的心中,永不消亡。

燭之武作文3

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爲也已……許之。

這是《燭之武退秦師》中,在秦晉圍鄭之際,在鄭國生死存亡之際,在佚之狐看出他這匹千里馬的能力而向鄭伯鼎力舉薦時,在鄭伯無奈央求之時,燭之武的言行,簡單的兩句話,卻始終讓我印象深刻。

在我正當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在我已經老了,無能爲力了。

一句話,婉言辭訣。

也許會有人說他太沒有愛國情懷了,在這種情況下,竟然還要拒絕!可是,在那種隨時有可能被進攻被奪命的情況下,他又怎能保證自己一定能幫助鄭伯幫助鄭國解決這種生死危機呢?難道單憑狐的一面之詞他就能相信自己出面定能退秦?要知道,他的這場任務就是一場豪賭,而賭xx注並非是他個人的性命,而是整個國家!他當時已經是一個年過七旬的老人了,不久就會魂歸黃土,這樣的一個人,他難道還會怕死嗎?尤其是爲了國家而死,他更是會感到榮幸。他怕的,是勸秦不成,反惹秦大怒,失去最後和解的希望,招來滅國之災,他怕的,是亡國!(中國·作文·網 )

他輸不起,所以他也賭不起。其實,他拒絕,是因爲心虛。

況且,若說他燭之武沒有愛國之心,那可就是在唱戰國時期的《竇娥冤》了,他的語意很清楚的表達了一個懷才不遇的賢士壯志難酬的滿腹委屈。

他一身才能,年少時卻始終未得鄭伯重用,他不滿;他重擔當頭,危難時竟要賭上國人性命,他不敢;這一句話,以自己年邁爲藉口,抒發着自己的愛國卻無法報國的無奈,更是逃避着自己想賭而不敢賭的責任。

而鄭伯的道歉,恐怕是他做夢也沒有想到的吧。曾經那個高高在上總是對自己視而不見的君主,此刻,竟然親自親身,向自己道歉。鄭伯的一句歉言,如同風過硝煙,打消了武所有的顧忌,武拋下所有毅然決然,“許之”!許、之,這是多麼鏗鏘而沉重的兩個字啊!

雄辯退秦師,上天給了他一個應有的結果。

每當我看到有人在期盼中穿梭的時候,我總會想起那個屹立於歷史長河中的老者,他的.脊背也許早已彎曲,但是他的精神卻永遠挺拔,燭之武,他用自己的勇氣和智慧,把自己的名字永遠的留在了歷史中,留在了每一位敬佩他的人心中!

燭之武作文4

有才無須溢於表,有志僅需喻於心,這是古代一部分有識之士的處事原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燭之武便是這樣的人,在他身上兼存着獨善其身般之內斂,懷才不遇般之無奈,秉承着一種有難必然擔當的精神,這就是我心中的燭之武。

歲月給了他太多的落寞和不甘,磨礪了他的沉穩和敏銳。他雖有“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爲也已”的牢騷和怨氣,但他卻以三寸不爛之舌擊退秦軍。我想他也曾因人生虛擲而悲哀感傷過,但他也並未放棄對國家和人民的關心。兵臨城下,萬箭齊發,刀光劍影,威力甚大,亦敵不過一張嘴。古有燭之武憑嘴退秦師,後有孔明舌戰羣儒。“酒香不怕巷子深”,燭之武就是一壺香醇的美酒,經過了時間的醞釀,終於散發出了濃郁的酒香。

何謂君子之勇?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燭之武爲國隻身涉險,他爲何如此篤定面對那有可能一去不回的任務呢?我想他與秦伯談判的時候一定胸有成竹,談吐冷靜,那是以超越生死的智慧與心力戰勝了秦伯。

晚年得志,不得不說是燭之武把握住了人生最後的機遇。燭之武少年積蓄經綸之才,縱橫捭闔之術,實爲一個治國之能臣,亂世之強人。因鄭伯不懂得知人善用,使得燭之武被埋沒。但機會最終還是叩響了燭之武的大門,他毅然地把握了這個機遇,不僅化解了一場殘酷的戰爭和生靈塗炭的悲劇,還爲自己的人生奮力揮灑了一筆,實現了人生的追求,成爲中華歷史上一顆星空璀璨的“明星”。由此觀之,成功者的前提是要有本領,之後纔是把握機遇,創造成功。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在鄭伯執政幾十年的時間裏,燭之武從未受到重用。人們總是感嘆機會與我們擦肩而過,可這又有什麼關係呢?天生我材必有用,在平淡中養精蓄銳,在關鍵時抓住機遇。在幾十年的寂寞隱忍中,他沒有自暴自棄,而是以驚人的毅力和雄辯的口才使秦軍退兵,爲自己人生劃上了圓滿的句號。

當今社會,我們也應把握機遇,即使是再厲害的人,若不懂得毛遂自薦,也會永遠隱藏於平凡世俗中,最後只能被歷史的車輪碾得粉碎,不留痕跡。

燭之武作文5

秦晉圍鄭,鄭國危在旦夕,就在這樣一個危急存亡的時刻,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拯救了鄭國。勇入敵營,智說秦伯,最終使得秦晉退兵,鄭國得救。他,就是燭之武!

“秦伯說,與鄭人盟”的智慧

在燭之武一番勸說下,來勢洶洶,兵臨城下的秦軍竟然高高興興的撤軍了,這足以說明燭之武的睿智。秦伯乃一國之君,並不是容易說服的。燭之武從對晉的利、對秦的弊、以及晉文公背信棄義的例子入手,讓秦王深入思考其中利益關係,最終從秦國的角度說服秦王退兵。而且,他多年不被重用,卻知天下事,縱觀歷史,也只有身居隆中卻瞭解時局的臥龍可與之一比了。這深度的智慧正是救國於危難的法寶。

“夜縋而出”的勇氣

一個陰冷的夜晚,在月光照耀下,一位白髮老人坐在被繩子吊着的籮筐裏出了城,城下是萬里聯營。他獨自一人進了敵營,難道他能以一己之力阻擋千軍萬馬嗎?當然不能。難道他不知道自己可能有去無歸嗎?他當然想到了。而這些,在他心中都不算什麼,因爲此刻,他心中只有一個念頭——救國救民!正是他那無畏的勇氣,促使他獨自進入敵營,說服秦伯,以一人之力說退了這百萬雄獅!這勇氣,正是救國於危難之中的利器。

“許之”的愛國之心

“許之”,簡略二字,便可體現燭之武對國家的熱愛。不得重用,今已老,怨言甚多,雖有怨言,但他分得清民族大義,危難時刻,仍不顧自己安危,深入敵營,只爲國能平安。燭之武傾盡他畢生智慧,奮力一搏,保國以得太平。若國亡,則民不復也。這種愛國精神,讓燭之武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力挽狂瀾!

就是智慧、勇氣、以及對國家的熱愛,讓燭之武見秦伯、退秦軍成了必然。

而與其他一些英雄不同的是,燭之武相對於那些大公無私“一切爲了國家和人民”的口號式人物來說,就顯得有人情味多了。他也會有自己的埋怨、牢騷。在不得君王重用卻又臨危授予與重任時,也會委婉地指責一下那“不識人才”的君王,最後又“勉強”地接過挽救國家人民的重擔。這樣一來,就顯得燭之武是一個真正的有血有肉的人,而非一些無人情味的大英雄。

燭之武,這樣一個年過花甲的老臣,卻以他的“智”、“勇”、“忠”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真”的英雄,讓我們銘記這個名字——燭之武!

燭之武作文6

義務,讓您學會放下本人盛衰,以世人爲主,以國家主權爲主;信心,讓您託着年老的軀體,夜縋而出;聰慧,讓您孤身一人踏入敵營,寧靜卻不失鎮靜,婉轉卻不失出衆。伯牙漢宮秋月遇知已,駿馬伏櫪而死無人過問,您亦是如此。當初您意氣風發,博學多才,沒人瞭解您的纔可以,譏諷,取笑日復一日地磨掉您年青的菱角。就是這樣,您一天天的老去,聰慧一天天被時間淹沒,掩埋歷史時間最深處。那時候,精兵來犯,兵臨城下,而被時光埋藏的老人,推倒窘境以上,您的纔可以總算有立足之地,而這,到底是幸還是悲劇?您年青時被取笑、被侮辱,在您已飽經滄桑提前準備安度晚年之時,卻臨危授命。時光這般殘酷,用幾十年的時光去殘害內心,誰可以沒有埋怨,誰又沒有悲傷?您不過是“臣之壯也,猶比不上人,今老矣,軟弱無能爲也已”的回絕,最後您的義務迫使您“許之”。假若時光的攝像鏡頭能夠拉漲到數千年前,見到一個七尺老人夜縋而出,是羞辱還是順從?全頭的白頭髮遮蓋不上以前的魄力,趔趄的腳步掩蓋不上您的豪情壯志。

自信心支撐點您的生命,支撐點您顫顫巍巍走入敵營,無路可退,沒有挑選的空間,秦營危機四伏,您以老人的低沉,表明了滅鄭的傷害;您以監視者的明智,言簡意賅地論述秦晉滅鄭的缺點;您以百姓的勇敢,阻攔了一場兵戈相見的不幸。蕭蕭哀風逝,淡淡的寒波生。當自身的國家將被併吞,深入虎穴變成了一種明確的挑選。也許沒有人明白您的可悲,在凡俗的眼裏,您不過是一個成功人士,所見到的也不過是一時的輝煌,於您來講,早就不在乎。不知道歷史時間的變化當中,還存於是多少有關您的記憶力?暮然回首現如今的現實世界,複雜喧囂的社會發展,紅燈酒綠的引誘,也許將哪個填滿人的本性風采的時期拋於九霄雲外,而您也被遺棄。即使如此,您還是不顧一切地來到。寧靜的時光如白駒過隙,在當代人的邏輯思維當中,您的取得成功被遺棄於時光中,被包裝印刷成鉛字閒置書櫥。但您——燭之武,卻給了我願性命的啓發,與您一同踏過,我體會來到真正的您,也找到真實的我。當您的個人事蹟被衆所周知的頌傳,當您智退秦師變爲發黃的紙張,您終歸離逝人而去,您將死前的盛衰,人死之後的浮名一併帶去了。但您不容易被時光風化層淹沒於歷史時間谷底,您始終活在新生兒一代的心裏,絕不衰落。

燭之武作文7

美,總是世人孜孜不倦追求的。人們嚮往美,沒有人願意與“醜”相伴。美,並非外表的光鮮,外貌的“美”是有保質期的,時間一到,不免褪色。因而,人們追求一種行爲與思想上的美,心靈與品質的美,它由內而外散發,於舉手投足間,使人領略到隱藏其中的美感,不覺心生豔羨。

並非故作姿態的高雅舉止,並非裝腔作勢的高談闊論,我所欣賞的美,是在嚴密邏輯控制下的智慧的閃光。在《左傳》的《燭之武退秦師》一文中,謀略者與野心家的爭鋒,讓人窺見卓越的謀略之美。

春秋時期,天下不過是野心家與野心家的對弈。夾在秦、晉兩國間的鄭國,便似那刀下之肉。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鄭國有燭之武這樣的謀略者在,在兩國的針鋒相對中,得以保全自身。

燭之武見秦穆公,開門見山地道出“鄭既知亡”和秦國所面臨的危險境地。但在動盪的年代,國家民族的利益不容存有個人良心。弱肉強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甘心損害本國利益爲他國謀利。燭之武的理論可謂一針見血,扎得秦穆公拍手叫好。也許挑撥離間在現在看來,乃是小人所爲,而爲君子所不齒,但這樣做的前提,如果是爲了國家的利益,恐怕沒有人會說“不”。這其實是一種謀略,一種智慧。

燭之武做到了,用最直接的遊說,層層深入,每一句,每一點,都堪稱精練。分析利弊時,不忘適時地開出鄭國答應秦國的好處,破壞秦晉結好的同時,爲本國贏得了生存空間。

在強者面前,猶能進退自如,燭之武的外交謀略便是如此。乾脆利落,用謀略者佔優勢的口和腦,憑一己之力,扭轉一個國家的命運,令人叫絕。

文中還有一位讓我注意的人,就是晉文公。“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讓人怎麼感覺都是美麗的套話。既然已無法在這場鬥爭中取利,那麼,不如韜光養晦,等待下一次的機會。字字都讓人感到晉文公身爲王者的智慧。在實力雄厚時,奮起,將天下掌控;在明知不勝時,瀟灑地轉身,給自己,亦給國家,留一條後路。

說到底,“進退自如”四字,是我在《燭之武退秦師》一文所洞察到的一種外交謀略之美。使用得當,這種美便是一種讓人賞心悅目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