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作文>

實用的清明踏青作文四篇

作文 閱讀(7.67K)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清明踏青作文4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實用的清明踏青作文四篇

清明踏青作文 篇1

清明放假,我和家人一起到郊外踏青,野外到處都顯現出欣欣向榮、生機勃勃春的景象。紅燦燦的太陽,湛藍的天空,嫩綠的小草,綠油油的麥苗,粉色的桃花,隨風擺動的柳梢,特別是一朵朵,一簇簇,一片片黃綠相間的油菜花,在春風裏昂首怒放,盈盈招手,展示着迷人的風姿,花叢間飛舞着七彩斑斕的蜜蜂和蝴蝶,沁人心脾清新的油菜花香撒滿空氣,讓人心曠神怡,春天的顏色真是五彩繽紛,就似一幅油彩畫。

在郊外踏青的時候,我也看到與大自然極不和諧的一幕,到處都能看見“白色殺手”---塑料袋,他們在春風裏像蝴蝶一樣在空中“翩翩起舞”,有的掛在樹梢上,有的躺在綠瑩瑩的`麥苗上,有的掛在電線上,有的飄落到了河面上,對環境和視覺造成了很大的污染。

晚上,我在家裏上網瞭解塑料袋的危害,他埋在土裏200年才能融化,而且造成土地污染,導致農業減產,寸草不生;還經常被小動物誤食,造成動物大量死亡。如果燒掉會產生大量的有毒煙霧,污染大氣,並且促使酸雨形成。他在溫度達到65℃時,毒害物質就會滲入到食品中,對人的肝臟、腎臟等人體重要部位會造成危害。

爲了我們身體的健康,爲了保護美好的環境,讓我們每個人都自覺減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如果人人都愛環保,拒絕塑料袋污染,明天的環境一定會更加翠綠美麗!

清明踏青作文 篇2

每逢有假期,我都會有一次出去旅遊的安排,這次清明小長假,我和媽媽一起去踏青,目的地——廬山石門澗。

那天一早,我們坐上汽車頂着炎炎烈日盤山而上,來到石門澗景區入口。晃晃悠悠地過了鐵索橋,沿着曲折的山石路,我們進到了石門澗景區內部,向前望去,鑲在廬山青山間的一條白而發亮的瀑布便呈現在我們眼前。那奔騰而下的水像一條白龍,雖然遙遠,但仍然可以看得出它在擺動、在跳動、在衝擊……聽,它還在唱歌,這聲音是那麼的洪亮,好像疊疊海浪涌上沙灘,又像陣陣清風吹過樹林——一路風景一路歌!

沿着曲折的遊步石階路,我們慢慢地爬上了山腰,向上看,那瀑布從天而降,彷彿一臺天然的織布機在大山的懷中永不停息地運轉,編織出單一而又平滑的絲綢。它是那麼纖柔、輕盈,悠悠地舒展於雄偉的'大山之間,它是那麼的清秀明麗。那一泓碧流,清澈得令人驚歎,宛然一塊無瑕的白玉,純潔而透明。我曾經見過杭州的西湖之水,它淡藍中夾着一絲絲綠色,好像太雜亂了,可眼前石門澗的瀑布是那樣的純,純潔得簡直可以淨化世界的一切。向下看,瀑布又像是一個頑童。看,它活潑地從山頂上赤着腳跳下來,一眨眼便掉入了深淵,激起一片白茫茫的水霧。它更是一羣頑童,看,它們在嬉戲,你追我趕,瀑布在岩石角上劇烈撞擊後,便飛花碎玉般地濺開了。那濺開的幾個頑童晶瑩剔透,閃閃發亮,就像一朵朵小小的梨花,在微風細雨裏慢慢落下。輕風吹來,把這些頑童吹得如醉如癡,飄飄悠悠,如煙、如霧、如塵……

桃花和映山紅似乎也迷戀眼前的壯景,看它們飄忽環繞着青山綠水。

石門澗的美源於它的天然與純淨,置身於這水的世界,不經意間,心裏彷彿遠離塵囂,化如那無拘無束隨意流淌的水中,讓我體會到那古老樸實的原始沉寂!

清明踏青作文 篇3

清明節那天,我與爸爸、媽媽去沙澧公園踏青。

我詢問了一下才知道,原來清明節是爲了紀念晉國叫介子推的大忠臣。後來,人們就在清明節這天祭拜祖先與烈士。人們經常把柳條插在房前屋後,把柳條編成花環戴在頭上。

桃花開了,綻放出柔軟的花朵,露着那紅紅的笑臉;柳樹也長出了新的.“頭髮”,春風搖搖柳樹,柳枝變綠了;它吹吹柳樹的枝條,枝條搖晃起來,好像是美麗的小姑娘在跳舞一樣;真是千姿百態,變化多端。

足球場上,還有小朋友在放風箏,做遊戲。我與小夥伴們玩起了人打殭屍的遊戲,跑着,笑着。清明踏青可真快樂呀!

清明踏青作文 篇4

今天,我和爸爸去了太子灣,欣賞那裏的美景

太子灣裏人多得數不勝數,我穿梭在花的海洋、人的海洋裏,覺得異常擁擠。

草叢裏是成片成片的鬱金香,鬱金香美得不得了,有紅的,有黃的,有白的。。。。。。各種顏色多得數不勝數。而在一些地方的鬱金香花叢裏,偶爾能看到零零碎碎地夾着幾朵風信子。那風信子只有紫色的,但一株風信子既開着幾十朵紫色的小花,而那幾十朵小花又組成了紫色的風信子。 在一條幹涸的河邊(那條河之所以現在是乾涸的,就是因爲今天太子灣沒開水閥。也因爲這個,一個瀑布也一樣是乾涸的),一朵朵櫻花被大雨無情地打落了,幾乎所有的.櫻花都只剩下了枝幹。被大雨打落下來的花瓣掉進了那條幹涸的河牀裏,以至於把拍婚紗的人們都吸引來了,拍婚紗的人們在河前排起了長隊。

最後,我依依不捨地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