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週記>

端午節週記【優選15篇】

週記 閱讀(2.2W)

愉快又充實的一週又告一段落了,我們一定有印象深刻的事情,是時候認真地做好週記了。但是週記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端午節週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端午節週記【優選15篇】

端午節週記1

端午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佳節,相傳這個節日是爲了紀念愛國詩屈原而設的。這一天有許多風俗習慣。

懸菖蒲艾葉。吃糉子,人們把摘來的菖蒲艾葉掛到了門上。我很好奇,就問奶奶,奶奶告訴我,這是爲了驅瘴,艾葉有藥用功能,驅蚊子、蒼蠅,淨化空氣。原來,端午節還有這些習俗呀!這下我知道了。

吃糉子,在我們這裏每到端午節時,家家忙着打掃房屋,採來新鮮的葦葉調好糉子餡,各種各樣的,有鹹肉的,蛋黃的,紅豆的,松仁的,蜜棗的……真是饞死我們這些小孩子了。

今年的端午又會有什麼好玩的事呢?其實節日都是用來祈福的',人們都會借節日的機會祈禱國家,小家,家人們平安幸福,我們的日子會越來越好,偉大的祖國越來越強盛!

端午節週記2

今天是端午節,大街小巷都瀰漫着糉子的香味。在這個溫暖的節日裏,我想親手包個糉子送個你,祝願你端午安康!

我打開IPad,瞭解了包糉子的步驟和方法,便開始動手包了起來。別看糉子長得那麼簡單,包起來可真不容易。不是葉子開裂了,就是米撒了一地。我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試驗了五個,終於成功了一個。我拿着親手包好的第一個糉子看了又看,滿意地笑了。這是一個很有特點的糉子,賣相不怎麼好看,很小很小,迷你型的'。我想,你一定會喜歡。

糉子煮好了,剝開外層的糉葉,那香噴噴的味道撲鼻而來,頓時,口水淹了一畝地了。我最喜歡的是鹼糉,沾上蜂蜜,咬上一口,軟綿綿的,香甜可口,那真是好極了!你呢?你喜歡什麼味的?包個糉子送給你,快來吃吧!

端午節週記3

我喜歡家鄉的端午節……

我的家在山青水秀的小林鎮,我最喜歡家鄉的端午節了。

聽大人們說,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我國偉大的詩人屈原。爲了不讓他的.屍體被魚吃掉,就拿米團投入江中。後來,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就成了吃糉子的習俗。

每年到了這一天,爸爸媽媽就會拿糯米、肋排、老抽、生抽、黑胡椒粉、鹽、糖、蠔油`等等這些原料包出各種形狀的糉子來。有三角形的,四角形的,圓錐形的。真是好吃又好看,我太喜歡了。

端午節週記4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會包糉子、掛艾葉。

今年,我去奶奶家過節。一進門,一陣糉香撲鼻而來。我往桌上一看,果真有一盤糉子。我和弟弟爭先恐後地衝了上去,因爲我手長,所以比弟弟先拿到大糉子,我剝開糉葉,雪白的糯米出現在眼前,你看糉子多像一個嬰兒睡在綠被子裏。一口咬下去,鹹而不膩,我一口氣吃了好幾個!

吃完飯,我在村裏遛達,突然遠處傳來幾聲牛叫,我走過去一看,原來是一頭小水牛在找媽媽。你聽,它的叫聲多像叫“媽,媽…”

真希望明年的.端午節比今年更加多姿多彩!

端午節週記5

五月五日是端午節,各地有許多的習俗,讓我來介紹一下端午節的一些習俗吧!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古時候楚國人因不捨得屈原投江而死,所以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來紀念他,用划龍舟來驅散江中的魚,免得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端午節吃糉子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每到五月初,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糉葉、包糉子,糉子的餡品種許多,有豆沙糉、鮮肉糉、火腿糉、蛋黃糉等。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可以避邪驅瘟。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絲布,清香四溢,用五色絲線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在端午節,人們把插懸艾葉、菖蒲作爲重要內容之一。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酒,殺菌防病。

現在我們更重視過端午節了,節日氣氛也越來越濃了,這些傳統習俗我們應該保持下去。

端午節週記6

今天是端午節。

中午家人都吃食餅筒,只有我一個人吃糉子!糉子穿着綠又長的.衣服,有四個角,長得不好看,把它的外衣一脫,就聞到一股香香的味道。我開始吃了,這糉子真好吃啊,我吃得有滋有味的,坐在我旁邊的小小弟弟一直看着我,我想他也想吃吧!

端午節週記7

糉子的陷主要用糯米、大棗,有的還用肉陷、花生等等,用柴葉或江葉包紮成三角形,放入鍋中再放上鴨蛋、雞蛋或鵝蛋一同煮熟,掀開鍋蓋一陣清香撲鼻而來。

過端午的時候,許多家庭還喜歡用艾草煮泡,給幼童洗澡,艾草能防蚊蟲叮咬,還能止癢。

相傳端午是我國人民爲了紀念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人們把糉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體現了中國人民對屈原的敬仰和熱愛。

端午節週記8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的由來,傳說是楚國著名愛國詩人,當聽說自己的國家滅亡時,難忍亡國之痛,悲痛欲絕,於是,在公元前二七八年農曆五月五日投江而死。

每到端午節的時候,主要的`活動是包糉子,賽龍舟。我先說包糉子吧,包糉子先要把蘆葦葉煮一下,糯米泡兩至三個小時,然後把米包在葉子裏,再煮上一小時。賽龍舟就更有意思了,每條船上都配有漿手和舵手船頭有?船尾有鑼,用鑼鼓指揮槳手們行動一致。因此,划龍舟比賽時,河面上鑼鼓喧天,加上兩岸觀衆的吶喊聲,真是熱鬧非凡啊。

如今,每到端午節人們仍要在江河裏划龍舟,包糉子……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可見詩人作品和愛國情懷是永存的。

端午節週記9

今天是端午節,廚房飄來陣陣香味。哦,要吃糉子了,而且還是我喜歡的紅豆味呢!

包糉子是我姐姐的拿手活。首先用碧綠的`糉葉裹一個實心的漏斗,中間填滿糯米。接着,按緊、壓實,如果想吃點花樣,可以加一些綠豆、紅豆、紅棗、肉丁、香腸等。最後,用紗繩把成錐狀的糉子繫緊,一個精緻玲瓏的小糉子就成形了。

吃着剛煮好的糉子,我忽然腦子裏出現了一個問題,今天爲什麼是端午節,爲什麼要吃糉子呢?父親告訴我:在端午節吃糉子是爲了紀念戰國時期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在流放時聽到國破家亡的消息後,悲憤欲絕,於五月初五這天,作下最後一首詩《懷沙》後,抱石投入汩羅江。後來,當地老百姓駕船將飯糰等食物扔進江水中,想要餵飽河中的魚蝦,讓屈原的屍身免遭噬咬,後來逐漸演變成了賽龍舟,吃糉子。

我一邊聽着父親的講述,一邊自言自語道:吃糉子也有這樣一段歷史典故呀!愛國的人就是受人尊敬的人!

端午節週記10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兩千多年來的習慣。關於端午節的由來以紀念屈原的說法最爲廣泛。相傳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大夫,因爲愛國理想不能夠實現而抱石投汨羅江自殺。人們爲了紀念他,便把他投江的日期定爲端午節。

說到端午節,最常見的習俗要數吃糉子。雖然商店裏的糉子品種很多,但我還是喜歡家裏包的糉子。在端午節的前兩天媽媽就會把包糉子的蘆葦葉買回來用清水煮好,接着準備包糉子的'原料:糯米、肉、豆沙、紅棗等。接下來和奶奶一起包糉子,每次奶奶都會選取兩三片葉子,左手捏住葉子的一頭,右手用三個手指捏住葉子的另一頭輕輕地往裏一卷,捲成一個圓錐體的形狀,卷好後就往裏面放準備好的原料,最後用棉線把糉子捆結實,一個有模有樣的四角糉“寶寶”就誕生了。

在這一天,人們還會插艾葉、賽龍舟。端午節真是個充滿神奇、充滿喜悅、充滿熱鬧的節日。

端午節週記11

快到端午節了,今晚我家包糉子。我也想學着包糉子,母親就一步步地教我:首先拿兩片糉葉,並排將寬的一頭重疊一小部分,再窩成一個小漏斗,但是這個小漏斗一定要是封口,一絲縫也不能留;再將糯米裝進去,用糉葉長長的尾部蓋上蓋子;然後還要加一片糉葉才把小漏斗裏的糯米包裹得嚴嚴實實;最後用繩子將成形的糉子捆緊,就大功告成了!

今晚我一共包了三個糉子,其中兩個是在母親幫助下包好的',還有一個雖然樣子很古怪,但是我獨立完成的。我不明白爲什麼同樣的糉葉在母親手中就很聽話,一點兒也不漏米,而在我手裏卻總是不停地散開、漏米?母親說熟能生巧,只要我多練習,就會越包越漂亮的!還說我第一次學包糉子就能包起來,是一個心靈手巧的小姑娘!

今晚學包糉子可真有趣!以後我包的糉子一定會比母親包的還要漂亮!

端午節週記12

6月12日星期三雨

今天是端午節。早上我們家吃糉子,中午吃食餅筒。

端午節是紀念以前楚國的一位詩人——屈原。“他勸楚王提防秦國,可楚王不聽,屈原只好離開了宮殿。不久,秦國真的'發兵六十萬,佔領了楚國。屈原聽說了這個消息,跳進了江裏。”書上說。

老百姓爲了紀念屈原,就有了吃糉子、賽龍舟的習俗。

我看了這些故事,心裏想:楚王太粗暴了,一點都不會聽從大臣的意見。

而且,我還和媽媽編了一首詩歌:

端午節

端午節,包糉子。我家糉,自己包。

紅棗兒,包中間。小米兒,圍旁邊。

蒸一蒸,葉兒香。香滿堂。

嘗一嘗,糉兒甜,甜蜜蜜。

我對這首詩歌非常的滿意,覺得我就像詩人了。

端午節週記13

五月初五,我隨媽媽回老家過節。

一早,我打開電視,找到賽龍舟的直播,幾隻小舟乘風破浪,使在起伏不定的浪花既有翻出的可能,我緊張極了。一隻都穿紅衣服的隊伍十分賣力,可是事與願違,他們當衝到最前面的時候,一個浪頭擊破了他們的積極,逐漸被追上了。一聲吃飯了,使我來到餐桌前。幾片綠糉葉裹着糯米,糯米中又裹着肉,深受我的.肚子所愛。可是據報紙稱吃糉子不利與大學聯考,是否吃哪?不久,我的肚子戰勝了,接連吃了2個糉子(偏大的糉子)。

端午節沒有“五黃”就不成端午了,可是如今黃鱔、黃魚、黃酒、黃瓜、鹹鴨蛋價格大有增長,我也不好免俗,吃了個鹹鴨蛋。

端午節歷時20xx多年,有着長久的歷史,是一個非物質財富(自認爲)。

端午節週記14

端午節是在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吃和玩。

傳說,端午節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有一次,屈原去京城辦事,回來後,看到國家變得非常衰敗,就投汨羅江自殺了。所以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又稱“詩人節”。

端午節的`習俗有吃糉子、賽龍舟等,爲了讓河裏的魚蝦吃飽了,不吃詩人屈原的屍體,人們就在這一天往汨羅江裏投糉子。爲了打撈屈原的遺體,人們竟相在江河裏划船打撈。就發展成爲現在賽龍舟。

聽奶奶說,糉子是用碧綠的蘆葦葉和香噴噴的糯米做的,還要在香噴噴的糉子上散白糖。糉子的味道又香又甜可好吃了,我可喜歡吃糉子了,一到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吃糉子,但是,最遺憾的就是過端午節的時候沒親眼看見賽龍舟。我最喜歡的就是端午節和春節,但是,一比較我還是更喜歡端午節。

端午節週記15

過兩天就是端午節了,每一年家裏都要包糉子。看着大人們忙前忙後,我心裏真着急。今天我決心要學學包糉子。

準備工作做好了,我學着媽媽的樣子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糉葉,照着媽媽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在摺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塊肥肥大豬肉,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開始有一點沾沾自喜了,心想:簡單的包糉子根本難不住聰明的我。

可是當我再把糉葉蓋好時,糯米彷彿是一個頑皮的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都跳了出來,包住了這邊那邊漏出來了。弄得我手忙腳亂,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幸好媽媽替我“解了圍”——把一些糯米弄掉一點,我才舒了一口氣,重新把糉葉包好。我經過了一些小挫折,總算到了最後的一個步驟——扎棕繩。糉子要包紮嚴實才好吃,所以我接過棕繩,把糉子捆了一圈又一圈,這才交給媽媽。這時我才明白包糉子是門手藝活兒,包起來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