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週記>

【精品】端午節週記集合十篇

週記 閱讀(6.62K)

時間過得太快,讓人猝不及防,轉眼一週又過去了,一週的時間,一定有不少感想,現在的你想必不是在寫週記,就是在準備寫週記吧。怎樣寫好週記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端午節週記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品】端午節週記集合十篇

端午節週記 篇1

今天是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之一。

媽媽提前幾天就買好了糉葉、豆沙、糯米、蓮子、豬肉、蝦仁、蘑菇、還有鹹蛋黃。全家起了個大早開始包糉子,包糉子看起來簡單,包起來可有點難了,我好不容易包出了一個糉子,卻像個“受傷的兵”,東倒西歪,好不容易扶起來又倒下了。媽媽看看不像樣子的糉子拿過棕葉教起我來:“包糉子首先要有耐心不能急,把葉片上下疊好,注意別拿反了,把糉子葉靠近葉尖的那一半折成三角鬥裝,手心向上用拇指壓住折過來的'葉尖部分,其餘四指在葉子下面拖住,先放一顆豆沙把尖部堵嚴,再放入糯米蓋住豆沙,然後放入豬肉、蓮子、蝦仁、蘑菇、鹹蛋黃,再把棕葉長出來的部分折回來蓋住包嚴,在拿繩子捆好紮緊,最後把多餘的線剪掉。”

我聽了心想小小的糉子還有那麼多學問,還是乖乖學吧!我把兩個差不多大的糉葉按順序疊好,做成了漏斗狀,先放了一塊豆沙再放入糯米,然後放入食材,三繞四卷,哈哈!一位“大將軍”出現了,給他繫上“腰帶”他更神氣了!

中午,吃着自己包的糉子,心裏美滋滋的,真實又香又甜啊!

端午節週記 篇2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對於端午節,大家都非常熟悉。在端午節這天,慶元的家家戶戶都要包糉子,爺爺奶奶拿出準備好的糉葉和糯米,放在一旁的凳子上。拿起糉葉,將糉葉捲成一個錐形的容器,然後將糯米小心地放進糉葉做成的容器中,再將糉葉多餘的長尾巴將糯米抱起來,最後用線將包好的糉子綁起來,一個糉子就完成了。

將包好的糉子放到蒸籠上蒸,熱氣騰騰的.。慢慢的,一陣香氣便撲鼻而來,我們孩子們爭先恐後地跑到蒸籠前,流着口水,等待着美味可口的出鍋。糉子熟了,奶奶將它們端出來,放在一個大盤子裏,過了一會兒,盤子便空了,只見大家每人都捧着一個糉子,興奮的吃着,我一口咬下糉子,那甜甜的香氣便傳進我的心中。家裏充滿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我們對這美味可口的糉子讚不絕口,很不得能夠多吃幾個。這一天,全城都飄着糉子的香氣。

慶元的端午節,還有另外一個習俗,那便是賽龍舟。我們全家人在這一天一起來到河邊,與全城人一起,觀看着龍舟比賽。“加油!加油!加油!”大家一起吶喊着,爲龍舟上的船員鼓氣助威。一條條龍舟飛快地從我們眼前划走。終於,一條龍舟劃過終點,獲得了冠軍,我們用最響亮的聲音爲那些船員們歡呼。

在慶元,還有一個特有的習俗,在這一天,全慶元的人民都要走橋。爺爺奶奶帶着我們。走上廊橋,我們停在一尊佛像面前,爲佛祖上香,祈禱自己能平平安安,幸福地過日子,那時候我還小,不明白這是爲什麼,現在長大了,也明白了,現在爺爺奶奶還保持着這個習俗,端午節到了,我們沒空回家了,可爺爺奶奶卻惦記着我們上香時也不忘爲我們祈禱。

就這樣,端午節輕輕悄悄地來到,也輕輕悄悄地溜走了,我們期待着明年的端午,端午就這樣離去了。

端午節週記 篇3

陽光金黃又柔和,天地問一片明媚。外婆家門前兩棵高大的樟樹上,站立着兩隻喜鵲,它們唧唧喳喳,在一唱一和。

屋外敦厚的外公正肩扛着鋤頭往家走,手裏捏着一束尺把長的.綠色葉子。那葉子名叫菖蒲。外公用紅紙,把菖蒲粘在門兩邊的木柱子上,真是好看!我好奇地湊上去,立刻聞到了菖蒲的清香。

屋裏,外婆在竈臺上忙碌着,菜刀切、鍋鏟炒,熱氣騰騰,香氣撲鼻。

外婆還會拿出一隻碗,那碗裏倒着些許燒酒,燒酒下沉積着橘紅色的雄黃。她一隻手拿碗,另外一隻手的食指仲到碗裏,蘸來燒酒和雄黃直往我耳朵裏、脖子上、額頭上塗抹。我逃,外婆就追。到後來,在門前的空地上,小夥伴們看到各自部是耳朵裏黃黃的,額頭上黃黃的,就忍不住笑。

端午節,在門口插上菖蒲是驅邪避瘟,給小孩子塗抹上雄黃酒,是爲了讓他們避過蟲蠍叮咬,平安過夏。

這是記憶中的端午節。它就像那時的陽光,是柔和的,金黃色的。每每想起,我的心情就會明媚起來。

端午節週記 篇4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但我最喜歡端午節。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糉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糉子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每到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家都會包糉子。先用水把大米淘好,就開始蒸大米,蒸好大米以後,把糉葉洗乾淨,就開始包了。有蜜棗的、豆沙的、小米的。糉子的形狀更奇特了,爲三角體,糉皮爲深綠色,像一塊塊綠寶石在閃閃發光。在我的期待中,香噴噴的糉子就出鍋了,出鍋後的`糉子顏色像翡翠一樣,饞的我直流口水。糉子用料不同,味道各異,大米的有饅頭的味道,黑米的有巧克力味,糯米的有牛奶的味道,味道相當好。

除了包糉子,姥姥還會給我和妹妹每人繡一個香包,包裏除了裝些雄黃、蒼朮以外,還有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有驅蚊作用。

我真希望今年的端午節快點來到!

端午節週記 篇5

前幾天,我和爸爸、媽媽去超市,看到超市裏擺上了各種各樣的綠豆糕,我很好奇地問爸爸、媽媽超市怎麼突然賣起了綠豆糕呢,媽媽說:“端午節要到了,我們不僅要吃綠豆糕,還要吃”五黃”呢!”“五黃”?什麼是“五黃”?

回到家上網查了後,不僅知道了“五黃”指的是: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糉子和雄黃酒。還知道了我們這端午節爲什麼要包糉子了。端午節的下午,我們一家來到了外婆家過節。剛進門就聞到了一股香噴噴的味道,姨媽說這是鍋裏煮的糉子飄出的香味。一會,姨媽端上來熱氣騰騰的糉子讓我們品嚐,我把糉葉一層一層地剝下,露出了白嫩嫩的糉子,我咬了一口,哇!真香。吃著吃著,我忽然想起了端午節的來歷,想著冤死在汨羅江中的屈原,真希望我能把家裏的糉子也拋進汨羅江,讓魚兒不要傷害他,我彷彿看到了在汨羅江裏劃著船的人們……

吃晚飯的時候到了,大家看著餐桌上的菜,竟然不約而同地說到了今天應該吃“五黃”,看看外婆準備的晚飯,真不錯,在我們的餐桌上出現了“四黃”,唯獨缺雄黃酒,外公說,那是因爲我們江蘇的人不會做雄黃酒,所以大家也都不愛喝。我們一家人邊吃邊聊,傾聽著大人們說他們小時候過端午節的時候的'趣事,不僅要自己包糉子,而且還要編裝鴨蛋網呢,據說鴨蛋網是用五顏六色的綵線編的,編好後裝上煮好的鴨蛋,可漂亮了。看著大家說的高興,外婆竟帶著大家憶苦思甜了,說姨媽和媽媽小時候,因家裏條件不好,過節也沒什麼好菜吃,今天這樣的情景想都沒想過。是啊,我們今天真的是太幸福了,我心裏默默地想:“這麼幸福的生活我一定要珍惜,也一定要好好學習。”

一陣笑聲打斷了我的思路,看著家裏每個人開心的表情,我打心裏覺得過端午節真好,真希望每天都過端午節!

端午節週記 篇6

“七年級糕,八年級糉,九年級螺,初四桃,初五插艾……”每當念起這些兒時的歌謠,我就會想起家鄉的端午節來。

五味草

家鄉在壺公山下。山上的草木青翠,瓜果飄香。山下綠水環繞,田野肥沃;在一片鬱鬱蔥蔥的枇杷樹邊,有着整齊的紅磚綠瓦。一派安靜和諧的鄉野村落,這就是我的家鄉,也是明代狀元柯潛的故鄉。每年端午節來臨,我們便會挎上籃子和姐姐一起上山去採艾草,並配上石榴葉、梔子花等合爲“五味草”。初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門上都會插上艾草,據說艾草會鎮邪辟災。當然在我們看來,只要聞一離那清新又奇異的艾草的清香,對我們來說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所以每年我們都爭着到山上來,採下大片的艾草,也採下大片的快樂。

當然媽媽會用“五味草”給我們煮上好多的鴨蛋,據說小孩吃了還不咳嗽呢?而對我們小孩來說我們總是拿着心靈手巧的姐姐用五彩的毛線編的袋子,裝滿鴨蛋到處炫耀。吃過午飯,媽媽又會用“五味草”煮鴨蛋的水給我們洗澡,真是又香又舒服,整個夏天都不長痱子呢……

糉子和賽龍舟

在我們的記憶中,端午給人的印象除了玩就是吃。在端午節期間,我們除了可以吃上香噴噴的鴨蛋,還有讓人記憶深刻的`糉子呢?

包糉子也是端午的保留節目之一。媽媽和阿姨總會買了好多的糉葉,用水少泡着,洗乾淨碼好;糉子的餡一般是糯米,配上綠豆、紅棗等,煮熟。然後在媽媽和阿姨的一陣靈巧的忙碌之後,我們小孩便饞貓般圍着蒸籠轉,等待糉子出籠的時刻的到來……

長大了唸書才知道,包糉子的習俗和我國曆史上的愛國詩人屈原有關呢?據說屈原跳入汨羅江後,羣衆爲了不讓水裏的魚咬着詩人的身體便做了好多的糉子,扔到水裏。這樣魚兒有的吃就不會傷害到詩人了。於是,爲了保護並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後來有了更爲熱鬧的“賽龍舟”。

我們村裏沒有賽龍舟,但在黃石每年都會有這樣的熱鬧非凡的場面出現:

在木蘭溪畔,人們早早地圍在岸邊,鑼鼓震天鞭炮齊鳴。水面,數支整齊的龍舟隊伍,衣裳鮮豔隨風飄揚,小夥子們激情澎湃躍躍欲試。隨着一聲鑼響,各支隊伍爭相競發,大家齊心協力,奮力爭先。這一刻,鼓聲、鞭炮聲人們的吶喊聲……湊成一片熱鬧非凡的畫面。

端午節週記 篇7

在家鄉,人們通常將端午節稱爲“五月節”。每到端午節那天,家鄉最熱鬧的就是北大橋了,從端午節頭一天晚上開始到端午節當天晚上十點多都是人。端午節那天,我們大家都會早早的起牀,然後就去北大橋玩,從早上三點多出門到下午五點多才回家。

端午節,給我的印象除了吃就是玩。吃糉子是一定的,端午節那幾天,在大街上都是推着車買糉子的。插艾草,老人們都會去採或者是買一把艾草,用艾草穿上葫蘆掛在門上,至於爲什麼,我也不知道。吃雞蛋,也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一項。我們這兒看不到賽龍舟的,也是端午節的一大遺憾。端午節,我最喜歡買五彩繩系在手脖上,好幾個月都不會拿下來。

不同地方端午節的習俗也就不一樣。端午節是一個神聖的節日,也是一個偉大的節日。所有地方的端午節的目的都是爲了紀念屈原。

每一年最期待的節日除了春節就是端午節了。我喜歡端午節,更喜歡家鄉的端午節。

端午節週記 篇8

端午,中國人都知道的。其實他還有其它的稱呼如:端陽,重五……

記得小時候,過端午節,總是一早起來,站在院裏活動身骨,然後在耳邊掛上一脈不知名的植物,那個植物有一種攝人的清香,睡意不知不覺都被捲走,腦中只有一股清風在環繞。

那時候還小,不知道那植物有什麼用處,但是聽爺爺奶奶說過。那是一種可以避邪的草藥,端午那天是必不可少的。

你也千萬別不信。我羰午那天出門,看到家家戶戶上掛着的都是那種植物,在門窗上,在小屋中,整個小城迷漫着這種清香的氣味,令人心曠神怡。

中午的時候,我們孩子們可高興了,因爲我們可以吃鴨蛋了。

你別認爲鴨蛋沒什麼,你得記住,那一天是端午。

沒錯,端午的'鴨蛋是很特別的。

這些鴨蛋是以我上文說的藥草煮出來的,那藥香再加上鴨蛋本身的香味。別提多誘人了,而且,鴨蛋也因爲藥草的浸泡,全變成了青黃色,看着都讓人眼讒。

兒時手比較小,想多拿鴨蛋卻拿不了幾個,所以總是用毛線織成一個絡子,然後用一個個裝在裏面,掛在胸前,這當然不好看!但當時卻是我們孩子心愛的飾物,鴨蛋掛久了,我們一高興,便掏出絡子裏的鴨蛋,吃了。

孩子吃鴨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頭,其它都不碰破。吃光裏面的蛋黃蛋白後,便用清水洗淨。晚上一到,便鑽進竹林中,抓幾隻螢火蟲,放在蛋殼中,在上面蓋一層薄羅,封好。螢火蟲便在裏面一閃閃地亮,很是燦爛!

現在長大了,竹林也消失了,大概不會再有兒時的端午吧!

端午節週記 篇9

今天是端午節,喲與學校放假,所以我睡到很晚纔起來,等我起來後,我發現媽媽已經包了很多糉子了。

媽媽包了好幾種口味的糉子:豆沙,紅豆,綠豆,蜜棗,豬肉。當然,我最愛的還是我那天天的`蜜棗糉啦!我迫不及待的拿起那讓人垂涎欲滴的蜜棗糉子,先解開纏繞在外邊的白線,再剝開一層層翠綠的葉子,終於那透着白瑪瑙似的糉子終於露面了!

我美滋滋的咬上了一口,在口中,黏黏的大米顯得那樣有嚼勁,香甜可口的蜜棗更是耐人尋味!看起來甜膩了,可放在嘴中味道卻戛然不同!

媽媽包的糉子不僅好吃,而且裏面還包含了媽媽對我弄弄的愛意,我喜歡吃媽媽包的糉子。

端午節週記 篇10

中國的傳統文化好像天上的星星數也數不清,有過年的倒福、中秋節、還有端午節,現在我就給你介紹一下端午節。

傳說楚國的'皇上是一個昏君,只顧吃喝玩樂,屈原卻說無效就投江自盡了,他投江時候還抱着一塊巨大的石頭,因爲這樣他一下江就沉下去,在也上不來了。

屈原投江以後兩岸的老百姓划龍舟去救屈原,人們把江都找遍了,但還是沒有找到屈原的屍體。在這個緊張危險的時候,突然有一位百姓站出來,他說我們就不了屈原不要緊張,我們可以丟魚和蝦愛吃的東西比如:糉子、雄黃酒、蛋等東西去江裏……

從此,人們把這一天作爲端午節,人們一到端午節就划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等……

時間慢慢長久了,傳統文化也慢慢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