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演講稿>

匠心精神的演講稿7篇

演講稿 閱讀(1.75W)

演講稿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格式要求。隨着社會不斷地進步,接觸並使用演講稿的人越來越多,在寫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匠心精神的演講稿,歡迎大家分享。

匠心精神的演講稿7篇

匠心精神的演講稿1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工匠的精神”。

衆所周知,我們國家是一個製造業大國,工人數量衆多,但能被稱爲工匠的卻屈指可數。從表面看起來,工人和工匠之間只有一字之差,但兩者卻有天壤之別。當前,一些貼有“中國製造”的商品在國外成爲了粗製濫造的代名詞,只能在地攤上去銷售。就是因爲缺乏“工匠的精神”。什麼是“工匠的精神”呢?

“工匠的精神”是一種熱愛工作的職業精神。和普通工人不一樣的是,工匠的工作不單是爲了謀生,而是爲了從中獲得快樂。這也是很少有工匠會去改變自己所從事職業的原因。這些工匠都能夠耐得住清貧和寂寞,數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職業技能的極致化,靠着傳承和鑽研,憑着專注和堅守,去締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火箭總裝廠高級技師高鳳林,他是發動機焊接的'第一人,爲此,很多企業試圖用高薪聘請他,甚至有人開出幾倍工資加兩套北京住房的誘人條件。高鳳林卻不爲所動,都一一拒絕。理由很簡單,用高鳳林的話說,就是每每看到自己生產的發動機把衛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種成功後的自豪感,這種自豪感用金錢買不到。

“工匠的精神”是一種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能夠被稱之爲工匠,其手藝自然得到社會公認。但工匠對於自己製造的產品,卻永遠不會滿足。在他們的心目中,製作出來的產品應該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工匠的精神”的代表人物哈里森費時40餘年,先後造了五臺航海鍾,最後一個鐘,創造了航行了64天,只慢了5秒的記錄,從而完美解決了航海經度定位問題。而我國的工匠們同樣毫不遜色,他們中有人能在牛皮紙一樣薄的鋼板上焊接而不出現一絲漏點,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頭髮絲的五十分之一,還有人檢測手感堪比_光那般精準,令人歎服。而這沒有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顯然是無法做到的。

因此,“大國工匠”詮釋出的“工匠的精神”應該成爲“中國製造”的內在支撐,這樣才能讓我們國家制造的產品釋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謝謝大家,我的演講完了。

此致

敬禮!

xxx

20xx年xx月xx日

匠心精神的演講稿2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傳工匠精神,做魯泰工匠。”

通過觀看大國工匠的宣傳片以及公司車間的大力宣傳和弘揚,使我們瞭解了大國工匠的故事,並深深的被他們的故事所感動,大國工匠的故事也深深地觸動了我,是我不禁反思我與他們的差距,不禁夢想向他們靠攏。

每次當我看完大國工匠的宣傳片後,我就一次次的問自己,到底什麼樣的工人,纔是大國工匠。一定是高端科技嗎?一定是獨一無二嗎?一定是奢華卓越嗎?都不是!

那大國工匠都是什麼樣的工人?他們都是在第一線辛勤工作的平凡工人,他們有鉗工,有撈紙工,有研磨工等等,無一例外,都是平凡的普通工人,他們不是領導,不是富翁,甚至不是高學歷,但他們每一個人都靠着對職業技能的完美追求,靠着對技術的忠實傳承和鑽研,靠着幾十年如一日的專注和堅守,與平凡的工作中掌握不平凡的技能,成爲國家國寶級的頂級技工,成爲一個領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我們在工作中也是一樣,有時候我們忙,我們會累,我們會煩,我們會厭倦,可我們換位思考一下,大國工匠們他們難道不累嗎?難道不厭倦嗎?胡雙錢守着臺虎鉗就

是二十年,至今,他都是一名工人身份的老師傅,周東紅守着又冷又潮溼的`撈紙池就是十幾年,鏨刻大師孟劍鋒師傅在研究新工藝的時候,失敗一次又一次,他們並不是不累,並不是不厭倦,而是有工匠精神在支撐着他們,當他們完成一件作品的時候,成就感和榮譽感襲來,所有的疲倦都不值一提了

大千世界,芸芸衆生,平凡永遠是人生的常態。但平凡能孕育偉大,平凡的工作成就崇高的事業,平凡的崗位鑄就人生的輝煌。在工作中我們要以恪盡職守的意識、熱情服務的態度、嚴於律己的精神,時刻發揚開拓創新、積極進取的工匠精神,踏實工作、立足崗位、創先爭優,只要你不甘平庸,就一定也能像大國工匠們那樣在平凡崗位上演繹精彩的人生!就一定能成爲一名合格的魯泰工匠!

謝謝大家,我的演講完了。

此致

敬禮!

xxx

20xx年xx月xx日

匠心精神的演講稿3

8個普通的勞動者,8雙勤勞的雙手,8個傳奇的故事5月20日我們機加專業部全體教師一起收看了《大國工匠》,共同走入了8個神話。感到這是對唯學歷論、文憑至上等偏激觀念的一次強力糾錯,是對勞動光榮的一次宣示,是對技能型人才的一種肯定。大國工匠,我要爲你們喝彩、我要爲你們點贊。

孟劍鋒、管延安等8位大國工匠,工作崗位從鏨刻技師到海底隧道首席鉗工,年齡最大的60歲,最小的34歲,他們沒有一個人擁有大學學歷,他們只是從父輩或長輩或職業技術學校那裏學來的基本技術,打下了基礎,然後通過自己的刻苦鑽研,以不服輸的精神,甘做冷板凳,挑戰自我,精益求精,最終青出於藍勝於藍。但就是這些個技術工人,竟然成爲了航天、潛艇等高端技術產品裏不可或缺的一員,甚至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令我感慨萬分。

他們從事的工作雖然不一樣,但他們有個共同的稱呼—技術工人,也有着共同的特點:勤奮、鑽研、敬業,喜歡不斷地挑戰自我,挑戰極限,都努力把產品做到極致完美,把工作做到零失誤。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在各自領域中成爲領頭羊,具有別人難以替代的作用,主要靠的是自己的一雙巧手和一雙慧眼,靠的是千錘百煉之後形成的爐火純青的獨門技術。小到一張紙,大到潛艇、航天飛機、海底隧道,這些技術工人用自己精湛的技術,爲那些偉大作品的誕生髮揮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這些人精湛的技藝作支撐、作保障,那些大小產品都不會成功地呈現在世人面前。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些技術工人的工作是至關重要的。以航天飛機爲例,它的設計師無疑是令人敬佩的,是他們用智慧設計出了這樣偉大的作品;能工巧匠們生產出了合乎標準的'零部件,並將各零部件裝配成功,把設計師的偉大構想變成了現實,他們同樣也是令人敬佩的。大處着眼,小處入手,宏觀與微觀的有機結合最終產生了奇蹟!

多少年來,工人是跟髒活、累活聯繫在一起的,收入相對較低,因而職業聲望不高,社會潛意識裏,工人跟人才是沾不着邊的。嘴巴上誰都說成才的道路不止一條,職業不分高低貴賤只是社會分工不同,但骨子裏沒幾個人真正樂意被別人貼上“工人”的標籤,就算是在工人的前面加上“技術”兩個字。

作爲職業教育工作者,看過了影片,覺得很慚愧,自己雖名爲專業技術人才,混跡於知識分子行列,但終究也屬眼高手低、光說不練一類,自覺也是個誇誇其談而無實際貢獻的人。跟那些個能工巧匠們相比,啥都不是,那差距何止十萬八千里啊。在國內目前的大氣候下,我們的教育造就了無數的高分低能的學生,滿肚子墨水,考試考得不錯,講話也頭頭是道,但是讓他弄出一件像樣的東西來就很困難,依葫蘆畫瓢還吃力,更別說發明創造了。很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有挑肥揀瘦的原因,更多的是“非不爲也,實不能也”,以至於出現了大學生“回爐”職技校的現象。理論固然重要,沒有人懷疑理論的巨大指導作用,但如果實踐跟不上,想到了卻做不出來,動手能力差就會成爲整體工作的那塊短板,成爲工作向前推進的瓶頸,導致事倍功半,使工作嚴重滯後,甚至會陷入心有餘而力不足、望洋興嘆的尷尬境地,功虧一簣、無功而返。

曾幾何時,新聞節目裏領導們的行蹤佔據了半壁江山,娛樂明星走馬燈似的亮瞎了觀衆的眼,熒屏裏充斥着無病呻吟的大小劇作。今天,早已被偉光正所麻木的我,卻被《大國工匠》裏的那羣普通人感動了,他們素面對人,不加粉飾,不矯揉造作,一臉真誠,讓人看到了久違的真實。在世人不擇手段追名逐利、不分親疏爾虞我詐的今天,在浮躁、虛僞、拜金的世俗浪潮中,他們沒有隨波逐流,這樣的選擇似乎有點不合時宜。惟其如此,他們的淡泊名利,他們的敬業、執著和堅守就更顯得難能可貴。

在此,我要爲《大國工匠》裏的英雄們贊一個,爲千千萬萬個默默無聞奉獻着的匠人們贊一個,爲央視關注普通勞動者,高瞻遠矚,推出如此接地氣、如此正能量的節目贊一個。我們將把工匠精神發揚到教育戰線,努力做到零失誤,爲社會培養出更過的複合型人才而奮鬥!

匠心精神的演講稿4

工匠,一種信仰“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什麼是工匠精神?核心是一種精神、一種信念或者說一種情懷,是把一件工作、一項事情、一門手藝當作一種信仰,一絲不苟把它做到極致,做到別人無可替代。30年間,何世良從一位國中畢業生成長爲省級非遺傳承人、嶺南民間雕刻工藝大師,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繼承,奉獻了不少大型作品,體現的不正是我們當下念茲在茲的工匠精神麼?

走進沙灣何世良工作室,記者目光立馬被一幅磚雕作品所吸引。作品呈現了香蕉、荔枝、龍眼、洋桃等嶺南佳果,構圖疏密有致,密處葉果層疊,疏處大量留白,頗富中國畫意蘊。最誘人處當屬細節,香蕉的飽滿、荔枝的粗糙、小鳥的顧盼,甚至蕉葉上的蟲眼都栩栩如生,在青磚上表現如此精妙細節需要何等功力。感嘆之餘,不禁好奇,是什麼讓他對磚雕藝術如此癡迷。

何世良說,生於斯長於斯,自己從小就“流竄”在村中大大小小的祠堂中,放眼所見皆是在少年眼中充滿神祕感的磚雕、木雕、灰雕,長期浸淫在嶺南建築藝術中,讓他從小涵養了一種古典情懷、雕刻情結。從16歲國中畢業到今天,從木雕到磚雕,從傢俱到大型磚雕作品,從個人到團隊協作,從默默無聞到行業翹楚,他一直在堅持,未離開過半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之”“樂之”,方能不改初衷,一以貫之。那些傑出工匠一輩子,甚至一個家族幾代人都做一件事——如清代負責宮殿、皇陵修繕的“樣式雷”家族,在200多年的時間裏,傳承8代,爲大清帝國營造了數不清的經典建築——正是有這着這樣一種信仰,一種耕耘不輟的愚公精神。

創新,一種品格“不敢越雷池一步並不是工匠精神”,何世良說,“如果師傅教會我雕荷花,我一輩子只會雕荷花,雕一朵牡丹都不行,那有什麼用呢?一輩子都不能超越師傅,機械式傳承意義不大。師傅教你的是技法,你用技法去創新,這纔是徒弟的使命。”

何世良這種觀念深深融進他的磚雕創新實踐中,譬如磚雕工具改良創新,採用電動工具雕刻,速度提高一倍,提升了效率;譬如技法創新,在長50米、高9米的大型磚雕作品《百福暉春壁》中,因此壁雕幅面積甚大,爲增強立體感和克服平板之弊,他把雕刻深度大大增加,千方百計讓雕刻物“凸”出來,成爲磚雕技術上的一大突破。由於青磚質地鬆脆,容易崩折,故一般磚雕鏤空較淺,此壁鏤空度極大,深厚而面廣,景物內部結構通空如蟻穴,把鏤空技術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舊、因陋就簡,不是不能超越前輩,否則技藝就不會進步。當傳統工藝遇上新工藝、新技術,傳承與創新有機融合便成爲一種必然,這或許可以稱爲新工匠精神吧?在“中國製造20xx”中,創新是勾勒藍圖的一條主線。其戰略任務和重點,第一項就要提高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這表明,創新是提升中國製造的基礎,沒有創新帶來的活力和動力,中國製造只能原地踏步。

傳承,一份責任

傳統工匠講究師徒之間口授心傳,隨着老一輩工匠離去。後輩一旦跟不上,這門手藝就有失傳的危險。採訪中,記者瞭解到,嶺南磚雕作爲嶺南建築文化的一朵奇葩,不僅面臨着製作材料的`枯竭,還有人才斷層之虞,能夠掌握在磚上進行雕刻技藝的人已經很少了。如再不重視,和許多老手藝一樣,磚雕這種嶺南所獨有的民間藝術面臨着消亡的危險。爲了讓傳統工藝薪火相傳,不讓磚雕後繼無人,何世良成立磚雕工作組。由於磚雕市場日益萎縮,願意學藝傳承者並不多,很少人能堅持下去。

不但磚雕,包括嶺南風格特色建築,也因受到現代建築衝擊,人才不足而日漸式微。何世良舉了一個例子,某單位需要設計一個傳統嶺南戲臺,但許多設計院都無法勝任此項任務,這個側面足以窺見嶺南風格特色建築的尷尬現狀。

讓“工匠精神”滲透進各個行業中。培養出更多的大國工匠,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人觀念的更新,更需要國家戰略、國家意志,如提升職業教育地位、重視技能型人才培養、提高工匠福利待遇、重點扶持某些行業,使工匠安心在自己的領域裏追求極致、精益求精,並將技術與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

工匠精神有多重要?舉個例子說明,坐過廣州地鐵的人都聽過“車門即將關閉,謹防夾傷”這句提醒,可誰又知道,廣州地鐵二號線首次引進國外屏蔽門時。單維修一扇屏蔽門就得花8萬元。9年後,經過廣州工匠努力,維修價格已降至不足1萬元。20xx年起,廣州地鐵工程師成功促使屏蔽門國產化。

一個優秀工匠可以帶動一羣人,一羣工匠可以帶動一個明星企業。一羣明星企業可以提升一座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工匠精神重要性可見一斑。“十三五”期間,廣州將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雙輪驅動,先進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將由的54.2%提升到20xx年的70%。從這個戰略高度,廣州不僅需要討論工匠精神,對工匠精神的再度詮釋,還要進行工匠精神培育的全新實踐,爲廣州打造先進製造業源源不斷注入新動能。

不久前,廣州市委、市政府正式發佈《關於加快集聚產業領軍人才的意見》及相關配套文件,突出“高精尖缺”導向,計劃5年投入約35億元,在重點產業領域內支持500名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含團隊成員),每年支持1000名產業高端人才、20xx名產業急需緊缺人才。政策先行、資金到位,廣州將成爲人才窪地。大量工匠注入,亦將爲廣州經濟騰飛奠定堅實基礎。

匠心精神的演講稿5

“文不按古,匠心獨妙”唯有獨具匠心,才能雕刻出自己精益求精的作品,一磚一瓦,一榫一卯,一針一線,一字一句,可以演繹出鬼斧神工,展現出匠心獨運,表現出精益求精,從而出神入化。

工匠精神在李總理的眼中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但是我認爲工匠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讓自己的作品變得越來越完美。

最近我看了一部中演電視臺熱播的電視叫“大國工匠”,他們是不同崗位勞動者,用他們的靈巧雙手,鑄就他們夢想的故事,他們在自己的職業上,孜孜不倦的.努力,最終脫穎而出,成爲一個個優秀的人才,像撈紙大師周東紅等等。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認爲他們之所以能夠匠心築夢,不就是靠的“匠心”現在我們國家就是缺少這個東西,所以我們

“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人的心靈深處一旦有了源源流淌的“活水”,便有了創業創造、建功建樹的不竭“源泉”。我把它稱爲“成功之源”。這個“成功之源”就是—愛崗精神、敬業自覺。有那麼一些人,他們也希望能功成名就,卻缺少必備的“成功之源”。表現在,既不愛崗,更不敬業。有的挑肥揀瘦,這山望着那山高;有的不務正業,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職業”上;有的粗枝大葉,不求“過得硬”但求“過得去”;有的濫竽充數,長年累月“佔着茅坑不拉屎”。

愛崗敬業,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內容之一。築就人生美麗夢想也好,踐行核心價值觀也罷,既不是虛無縹緲的,也不是高不可攀的。“成功之源”,就根植在你我他的職業道德里、情感良心中。表面上,愛崗敬業是利他的;實質上,愛崗敬業也是利己的。換言之,它是滿足社會需求與實現個人價值的有機統一。

“大國工匠”的感人故事、生動實踐表明,只有那些熱愛本職、腳踏實地,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盡職盡責、精益求精的人,纔可能成就一番事業,纔可望拓展人生價值。

匠心精神的演講稿6

張祜詩曰:“精華在筆端,咫尺匠心難。”匠心者,指巧妙的心思。所謂“咫尺匠心難”,關鍵難在於“匠”,更在於“心”。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回首歷史,獨具匠心者亦比比皆是。諸葛亮的空城計、草船借箭,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令人驚歎的故事,諸葛亮因其匠心而成爲人們心目中當之無愧的“智聖”。鄒忌諷齊王納諫,也是婦孺皆知的故事。此句中“諷”字可不是“諷刺”之意,這“諷”可“諷”得有技巧,有水平,是鄒忌獨具匠心的表現。正因此匠心,使齊得勝於內治,不戰而屈人之兵,國富而兵強,鄒忌也因之馳名九州,博得大家的欽佩。燭之武之匠心,亦不容小覷。他用其三寸不爛之辭舌,獨具智慧的匠心,令秦王立退秦軍。與鄭國結盟,使鄭國之危得以解救,並贏得秦國這個強大的盟國,不得不令人欽佩其匠心。由此看來,匠心亦不是不可得,鍵在於我們是否敢棄陳俗,是否能走出套子,用自己獨特的眼光與創造之心去營造。那麼,是不是敢於衝破俗套就可稱之爲匠心呢?

答案是否定的。三國之馬謖,熟讀兵書,通曉六史,亦能挺身而出,爲國建功。可因其生搬硬套兵法,不顧環境,不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誤將“固執”當作“匠心”,以至於痛失街亭,被人笑話。匠心,不能脫離時代,沿襲老法,不思進取,還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用心推敲。

當今之世,緊張而繁忙的城市生活已漸漸磨滅了人們的創造之心。匠心正在離我們遠去。匠心缺失必枯燥單調,枯燥單調必千篇一律,千篇一律必索然寡味。這是平庸的大敵,大敵當前,我們有打倒它的必要。這需要我們動用起我們的大腦,發散我們的思維,用雙手創造,創造我們的獨特的生活。

可喜的是,獨具匠心的人們卻依舊閃爍在當今的上空,迴響在現實的天空。世界著名的牙膏公司的`那個服務員有匠心,於是她能說出將牙膏管口直徑擴大40%,能給企業擴大將近一倍的銷售;江西於都縣禾豐鄉農民有匠心,於是他們能將一粒粒大米搓成一顆顆潔白如玉的米珍珠,能使滯銷的早秈米變成暢銷貨;張藝謀有匠心,於是他能空前絕後設計富有神奇色彩的殘奧會點燃主火儀式,能給傳統的聖火點燃帶來的創意……匠心好比鳥的翅膀,助企業騰飛,教農民致富,讓奧運添彩。

匠心,離不開創造。墨守成規不是匠心,師心自用不是匠心,生搬硬套不是匠心,畫蛇添足不是匠心,自以爲是更不是匠心。而跟風則與匠心無緣,挖空心思更與匠心不等。

匠心,需要我們擁有一顆敬業的愛心,還需要我們打開腦子,發散思維,調動腦筋。但願我們把潛藏的智慧都挖掘出來,開動腦筋,解放思想,丟掉跟風的壞習氣,走出去,引進來,創造出我們豐富多彩的生活。

匠心精神的演講稿7

謝謝各位的聆聽,我的演講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什麼是“工匠精神”?大而概之就是熱愛本職工作、嚴謹做事、精益求精、追求完善。勞模的本色凸現了“工匠精神”。

增城各級勞模源於廣大勞動大衆,在他們當中,有艱苦創業、開拓進取、扭虧爲盈的企業負責人及腳踏實地、勤奮勞動的一線工人;有十年如一日、刻苦鑽研、不懈努力、攻克艱難,獲多項科技成果的技術能手;有農村帶頭人和專業戶,立志耕山,開展種養,努力發展農村經濟,帶領父老鄉親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有視培養新一代爲已任、用愛和智慧塑造健康向上心靈的優秀教師;有兵不血刃、破案如神,嚴懲刑事犯罪分子、確保一方平安的忠誠衛士;有呵護患者、救死扶傷的醫務工作者;有依法行政、嘔心瀝血、當好羣衆貼心人的機關幹部;有把青春獻給國防事業、榮立奇功的軍之英才;還有堪稱“城市美容師”的環衛工……他們正是增城各行各業的“工匠”。

弘揚勞模工匠精神須熱愛本職工作。熱愛本職工作是一種美德,是對事業、職業應有的態度。有一句公民道德格言叫“就業須敬業、敬業有事業”,意思是說一個人無論從事哪種職業,都必須敬業;一個人只有始終敬業,纔可能成就一番事業。弘揚勞模工匠精神,首先要熱愛本職工作,通過刻苦學習、努力工作,不斷實踐,增強能力,從而塑造勞模形象。

弘揚勞模工匠精神須嚴謹做事。古人云:“天下大事必做於細。”工匠的成長必須有一種老實的態度、嚴謹的作風,甘願從基礎做起,從小事做起,樂於扮演拾遺補缺、跑龍套的`角色,只有這樣才能不斷積累經驗,逐步獲得社會承認,在平凡的崗位上獲得不平凡的成就。

弘揚勞模工匠精神須傳承傳統。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技藝高超的工匠層出不窮,豪傑輩出,英雄橫空,從魯班雕木成凰到庖丁解牛神技,從墨子探行求規到張衡觀天測地,古人憑着精湛的技藝爲我們樹立了不垂的豐碑。弘揚勞模工匠精神要立足於優秀的傳統文化,汲取其思想精華和高深的智慧。

弘揚勞模工匠精神須連續創新。創新發展是新時代的主旋律。勞模作爲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羣衆的傑出代表,決不能滿足於墨守成規。只有連續創新,才能掌握更多的核心技術技能,擁有“獨門絕活”,成爲行家理手、時代先鋒。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讓我們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圍繞着建設現代化中等範圍生態城市的目標,主動弘揚勞模工匠精神,爲增城經濟社會發展和文雅前進作出更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