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心得體會>

科學做好幼小銜接心得(精選14篇)

心得體會 閱讀(1.93W)

在平日裏,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麼做可以讓我們不斷思考不斷進步。那麼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科學做好幼小銜接心得(精選14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科學做好幼小銜接心得(精選14篇)

科學做好幼小銜接心得 篇1

《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中提出“關注幼兒發展的連續性,注重幼小科學銜接,有針對性地幫助幼兒做好身心、生活、社會和學習等方面的準備”與《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中的內容一脈相承。幼小銜接就是幫助幼兒形成一種適應國小生活規律的行爲模式。

幼兒園的課程是遵循幼兒的年齡特點,以遊戲爲基本活動方式,傳遞知識和培養習慣。孩子從進入幼兒園開始就已經在進行幼小銜接的綜合能力的培養。比如我們小班孩子自己用畫圓的方式簽到,中班幼兒寫數字簽到,大班就寫自己的姓名簽到,在幼兒園的三年裏,孩子們從老師盛飯到自己盛飯,從老師幫助穿脫衣到自己穿脫衣,整理衣服等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也逐漸養成。

幼小銜接,我們在行動。作爲幼兒園老師,我們除了在園幫助幼兒做好入學準備,還需要我們與家長達成理念一致,在尊重幼兒的原有經驗和發展差異的`基礎上,幫助幼兒做好身心全面準備和適應,堅持培養有益於兒童終身發展的習慣和能力。我的孩子就是零起點上國小,在家裏,我們家人保持一致,注重培養她的生活習慣、自理能力和學習習慣,上了國小後自然地適應了,我常常以自己孩子爲例,講給家長聽,引導家長們要樹立正確的心理定位,不盲從不跟風。

有這樣一句話“教育的本質,不是把籃子裝滿,而是把燈點亮。”作爲教師,我們要以幼兒爲本,不斷優化教育行爲,全面做好孩子的入學準備,爲了孩子順利適應國小生活打下堅實基礎!

科學做好幼小銜接心得 篇2

幼小銜接一直以來是比較熱門的話題,作爲一名幼兒教師,深知其重要性。幼小銜接指的是幼兒教育與國小教育的銜接,處於幼兒園與國小階段的兒童具有不同的身心發展特徵,解決好幼兒教育與國小教育的銜接問題至關重要。

教育部頒發了《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以促進幼兒身心全面準備爲目標,圍繞幼兒入學所需的關鍵素質,提出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和學習準備四個方面的內容,每個內容由發展目標、具體表現和教育建議三部分組成。發展目標部分明確了與幼兒入學準備關係最密切的關鍵方面;具體表現部分提出了對幼兒實現入學準備的合理期望;教育建議部分明確了發展目標的價值,列舉了有效幫助幼兒做好入學準備的一些教育途徑和方法。通過認真學習之後,我深刻地認識到幼小銜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麼結合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我感受到了我們幼兒園的特別用心之處和科學的理念,結合自己的教育經驗並有了一些小小的感觸。

一日生活皆課程:幼兒園一日生活中,我們堅持做好科學幼小銜接,並且一直在行動,我們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爲依據,將“幼小銜接”融入到每個年齡階段幼兒的一日生活中,爲孩子們後續的學習和發展奠定一定的基礎。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們會時刻提醒孩子去掌握正確的坐姿、握筆姿勢,如果這些基本姿勢正確,從小好好培養,步入國小會受益頗多。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還要在常規上有要求,如引導幼兒在一日活動中逐漸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及專注的學習品質。集體活動時能專心聽講,積極發言,教師加強對孩子進行注意力和思維敏捷性的鍛鍊,培養幼兒內在的學習興趣和動力,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我們尤其注意孩子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學習專注性和持久性的培養。一日活動中,孩子們隨渴隨飲的好習慣也會受益終生,逐步養成自主飲水的好習慣,不用老師經常提醒,自己就可以做到。同時,教師也要充分認識到幼兒園升至國小給孩子帶來的影響,才能科學地從身心、生活、社會和學習等方面爲孩子做好入學前的準備。

銜接貫徹於每個年齡階段:幼小銜接我們不只是大班的事,從小班開始我們就注重培養孩子各個方面的能力,注重給幼兒鍛鍊的機會,讓孩子們獨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從小班開始孩子們自主端餐、中班小小值日生,大班小小營養師、氣象員,逐步培養孩子自主服務的能力和愛勞動的好習慣,家長配合幼兒園的.目標要求,引導幼兒堅持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如掃地、擦桌子、整理自己的衣物等。從小班開始注重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每天堅持簽到,結合孩子的年齡特點運用不同的方式:畫圈、打對勾、寫時間,孩子們的時間觀念逐步養成,我們家長反饋到:以前真的是每天催着孩子上幼兒園,但是現在孩子會主動說自己不要遲到,要簽到,而且每天堅持按時入園。由於疫情關係,我們的幼兒園分年齡段組織孩子自主入園,這其中讓我們看到了孩子自己的成長,更看到了教師、家長相信孩子的力量

科學幼小銜接全方位準備:幼兒入學準備教育要以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爲目標,幼小銜接的準備工作應注重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和學習準備幾方面的有機融合和滲透,不應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的準備,更不應用國小知識技能的提前學習和強化訓練替代全面準備。從孩子進入幼兒園開始,老師非常重視孩子身心健康,結合孩子的年齡特點,運用各種形式,教孩子保護自己的方法,不隨便與陌生人說話,遇到困難如何求助等,另外,還要教孩子們懂得遵守交通規則,注意自身安全。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應從小事做起,學會謙虛、有禮貌,不大聲喧譁等,有利於增強孩子們的交往能力。在幼兒園鼓勵孩子與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交往,多結交夥伴,讓孩子成爲一個樂於交往和善於交往的人。

總之,幼小銜接不能急於求成,每一位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老師要做孩子的支持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科學幼小銜接的過程中孩子的身心、生活、社會和學習得以充分的準備,幼小銜接不只是知識經驗的銜接,而應該是知識能力、學習品質的儲備,只有能力的發展纔會讓孩子長久受益,相比於知識學習,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內在驅動力更爲重要,希望在幼兒園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孩子們都能平穩順利的邁入國小,開啓新的征程。

科學做好幼小銜接心得 篇3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幼兒園以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國小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爲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我校多年來一直將幼小銜接貫穿整個幼兒教育階段,從幼兒的小班時期逐步推進幼小銜接的理念與措施,讓幼小銜接落在實處。我們充分利用到炎帝學校作爲九年一貫制、十二年一體化的佈局優勢,將培養孩子的核心素養尤其是培養孩子自主性的管理的素養從幼兒園貫穿國小乃至於國中。爲了減緩幼兒園與國小之間的.入學坡度,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園校聯動:

在研討中聚共識

幼小銜接是幼兒園和國小永遠都繞不開的話題。在探討中,雙方都有不同的困惑和麪臨的壓力。最終,一切爲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的理念讓我們達成了共識:大家認識到,和知識準備相比,一些“非智力因素”如行爲習慣、生活水平、身體素質、情感成長等非知識性的綜合素質,是國小教師期待也是幼兒園教師注重培養的,從而在理念上相互交匯融通。

在座談中找路徑

學校多次組織幼兒園和國小教師在一起學習教育部、省、市、縣有關幼小銜接的文件精神,探討如何做好兩個學部的幼小銜接工作。在座談中大家明白了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知曉了在不同的階段如何有目的地對幼兒實施幼小銜接策略;

在互動中求實效

兩個學部教師互相聽課、評課,在互聽、互評中找銜接切入點;國小部教師到幼兒園參觀園所環境建設,打造低年級溫馨、童趣的學習環境,設計積極的入學體驗活動,開設了適合兒童的社團課,並精心設計了與幼兒園相銜接的戶外遊戲課程。

幼兒園每學期都帶領孩子們線上或線下參觀國小,瞭解國小環境特點和體驗國小的課堂,參觀國小生的課間活動和舉行升旗儀式,讓孩子們提前瞭解國小生活。

科學做好幼小銜接心得 篇4

家長是幼小銜接工作中焦慮感最強、最需要得到關注的羣體。這個羣體的焦慮,不僅會影響自身,也會傳遞給幼兒。爲了促使家長轉變觀念,從根本上配合、支持幼小銜接工作,我們做到以下幾點:

1、在傾聽中瞭解需求

首先,我們對家長進行了“幼小銜接,你準備好了嗎” 專題問卷調查,問卷活動的開展不僅瞭解了家長對於幼小銜接工作的的需求以及理解水平,而且拉近了彼此的距離,爲後續幼小銜接工作的改進和方向提供了有利依據。

其次,採用隨訪、家訪等方式,也就是利用家長來接送孩子的時間,每次約幾名家長進行訪談;還組織教師家訪,傾聽家長的心聲,瞭解家長對幼小銜接的一些顧慮和想法。

2、在對話中碰撞智慧

家長們思想上存有誤區,主要的根源是家長認爲,孩子在幼兒園就是玩,根本學不到什麼知識。幼兒園主動創造了“對話”機會,向家長推薦幼小銜接教育類書籍,讓家長與書本對話,汲取理論知識;多次召開家長會介紹幼兒園的課程設置,通過智慧課堂向家長講解幼小科學銜接的知識;舉行家長開放日活動,讓家長實地瞭解幼小科學銜接情況;利用家園溝通欄和班級羣,讓家園對話成爲了一個相互學習、相互成長的思維碰撞過程。

3、在共識中實現同步

在達成幼小科學銜接理念共識的前提下,引導家長有興趣、有效果地參與到各種幼小銜接的活動中,給予家長清晰的幼小銜接行動指引,引領家長“深入”走進幼小銜接課程,參加幼兒園各種活動,讓家長成爲有效幼小銜接的合作者。

以人文本,讓幼小銜接科學滲透

(一)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

1、強化時間觀念、培養自主能力

通過自主打卡簽到,來養成幼兒按時上學的習慣,激勵孩子們像國小生一樣每天不遲到;讓孩子自己選擇活動區域,培養自主管理能力。

2、通過整理自己的物品養成良好的自理能力

讓幼兒進入活動室之前學會整理書包、更換鞋子;午休起牀時教孩子自己繫鞋帶,練習自己穿衣服;入廁、就餐、飲水等生活環節讓孩子有序排隊、不擁擠,充分鍛鍊幼兒的自理能力。

3、通過值日生活動培養幼兒的責任意識

孩子們自主取卡選擇擔任當天的值日生,進行當天天氣播報、菜品播報,主動當老師的小助手進行衛生清掃等工作,培養他們爲集體服務的責任感及任務意識。

(二)培養幼兒的學習能力

幼兒園在入國小前的學習準備在更大程度上並不是知識上的儲備,而是學習習慣上的培養。

1、傾聽水平的培養

傾聽是一個重要的學習習慣,是取得外界信息的關鍵。幼兒園階段我們用創設情境來調動幼兒傾聽的積極性,讓幼兒帶着問題來聽,抓住時機與幼兒交流,不斷培養其傾聽水平。

2、語言表達水平的培養

有了專注的聽,纔有準確的說。把聽與說有機地結合起來,既培養了幼兒的傾聽習慣,又提升了語言表達水平。讓孩子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

3、前閱讀、前書寫水平的培養

堅持開展自由閱讀和閱讀打卡活動。通過班級區角閱讀、家庭親子閱讀等方式,孩子們的閱讀方法、閱讀興趣、閱讀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幼兒掌握準確的坐姿、站姿、寫姿等,減少各種盲態。到大班,多種方式展開前書寫活動,培養幼兒的正確握筆姿勢。

(三)運動能力的培養

鼓勵幼兒積極參加各種戶外遊戲活動,既增強幼兒體質又在活動中培養幼兒觀察力、交往能力、想象力、創造力等,爲入學準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勞動實踐能力的培養

設立幼兒種植區,讓幼兒參與對農作物的播種、照料、收穫,並從中品嚐勞動帶來的幸福;建立種養及水養區,培養幼兒動手能力、觀察力和責任意識;開展戶外勞動體驗及參觀圖書館、超市等活動,培養綜合實踐能力。

(五)做好心理上的互相銜接

瞭解幼兒對於入學的想法,尤其瞭解幼兒對於入學有哪些擔憂,鼓勵幼兒要勇敢去困難,幫助他們找到消除擔憂的這些方法,激發幼兒的學習熱情,使之產生良好的心理準備。

科學做好幼小銜接心得 篇5

做好幼兒園與國小的銜接,使幼兒儘快適應國小的生活,是一個較爲複雜的問題,緊緊依靠幼兒園的力量是難以解決的,需發揮幼兒園、國小、家庭三方面的積極性,共同做好工作。

1、幼兒園是做好幼小銜接工作的關鍵因素

幼兒進入國小前必須達到一定身心發展水平,才能適應國小的學習和生活,而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幼兒園的保教質量。因此幼兒園必須通過各種保教手段提高幼兒各方面的素質,增強環境適應能力。

(1)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發展。入國小後,學習環境、內容、節奏等發生很大變化,要求兒童從體力、精力到心理等方面適應。要求能承擔緊張的腦力勞動和具有獨立作業的能力,有健壯的體質,較好的耐力和抵抗力,以及協調的動作能力。在幼兒園階段要保證幼兒充足的營養和休息,防治疾病,注意安全,使幼兒身心健康。要重視體育活動,積極鍛鍊體格,增強體質;堅持生活制度的規律性,健全神經系統的正常發展,關心幼兒的情感和自制調節能力;保護和訓練幼兒的感官,特別是視覺、聽覺器官,充分鍛鍊幼兒小肌肉的動作能力,培養幼兒獨立生活能力,如能獨立進餐、入廁、遊戲、勞動、整理學習用品,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務等。培養幼兒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幼兒園不僅要用生動形象的內容來吸引幼兒喜愛學習,更重要的是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有學習新知識的要求和願望,從學習中得到滿足和愉快,產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可持續發展。發展幼兒的智力。有意注意是兒童進入國小後順利學習的基本條件,幼兒園應培養幼兒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使精神集中,並隨年齡的增長,適當延長有意注意的時間。發展幼兒的思維和語言能力,對常見的事物能進行初步的分析、歸類、比較,形成簡單的概念,在集體中能大膽講話,發音正確,口齒清楚,語句完整連貫,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見解。培養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在教師指導下學會使用簡單的工具、文具。培養幼兒良好的個性品質,如保持愉快、飽滿的情緒、活潑開朗,學會分享、合作、互助。重視幼兒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2)與幼兒家長、國小教師保持密切聯繫。新《綱要》很重視家園合作。幼兒園要定期和不定期與家長交流育兒知識,提高育兒素質,經常保持聯繫,忽視糾正不正確的態度、方法,家園教育一致 。幼兒教師主動與國小教師聯繫,如通過個別訪談、組織參觀活動、座談會等,傾聽意見,不斷改進教學內容、方法,爲國小一年級教師準備一份較爲詳細的幼兒各方面發展情況表,以便全面系統瞭解。

(3)做好幼兒園大班後期工作。幼兒園大班應更集中、更直接地對兒童進行入學準備教育,爲幼兒做好體力、智力、品德、意志和生活習慣個方面的入學準備。幼兒教師要向大班幼兒介紹國小情況,並創設條件,使幼兒能與國小有直接接觸機會。

①組織幼兒參觀附近國小,逐步熟悉國小環境,觀察一年級上課情況,培養幼兒上國小的慾望。

②組織幼兒參加少先隊活動,樹立戴紅領巾的光榮感,組織大班幼兒和國小生一起春遊、開聯歡會或進行其他活動等,增進幼兒和國小生之間的友誼。請一年級國小生回園談學習體驗與收穫。

③向大班幼兒提出要求,逐步養成國小生應有的良好行爲習慣和學習能力。良好行爲習慣如:有規律的生活習慣、按時休息、按時上學、認真學習、嚴格遵守上課紀律、注意力集中、不做小動作,不隨便講話,積極思考問題與發言,愛護書籍、文具和獨立活動習慣。文明禮貌、樂於助人、尊敬師長。不斷提高學習能力、培養書寫能力和正確的'握筆姿勢,教師有計劃地指導幼兒閱讀,使幼兒學會從左到右,從上到下有順序地看書。幼兒園大班還可以改變環境佈置、調整作息時間、延長上課時間至35分鐘,適當增加各種智力活動,加速幼兒適應國小生活的步伐。

④做好大班幼兒的畢業離園活動。舉行畢業典禮,可邀請國小教師或國小生代表參加,會上有代表講話表示祝賀和對孩子的美好祝願,並提出希望。中班小朋友可向哥哥姐姐表示慶賀或互相贈送自己製作的禮物,會後還可拍照留念,使整個結業會在熱烈氣氛中進行,使幼兒充滿歡樂和自信,迎接新生活。

2、國小是做好幼小銜接工作的重要因素

(1)國小應全面瞭解幼兒、熟悉幼兒園工作。國小教師要深入瞭解幼兒園,瞭解幼兒在家表現、父母的態度、家教環境,指導家長爲幼兒入國小做好必要準備,儘量與幼兒接觸,談論幼兒感興趣的問題,消除幼兒的陌生感。

(2)科學制定國小初的生活制度,努力減少“坡度”,一年級教師應根據本班兒童的實際情況和大班後期課程設計的特點,適當安排入學初的課程、課時,增加活動性課程,減少知識性課程,增加戶外活動時間和兒童感興趣的活動,儘量減少作業任務、控制家庭作業量,動靜搭配,寓教育與遊戲中,調動兒童的學習積極性。

(3)配合幼兒園做好大班後期銜接工作。國小教師要熱情接待來參觀的幼兒,開展活動時主動邀請大班幼兒,教育國小生熱情照顧幼兒園小弟弟小妹妹,加深幼兒對國小的瞭解,並對國小環境、老師、同學產生親切感。

3、家庭是做好幼小銜接工作不可缺少的因素

(1)家庭要重視幼小銜接工作,激發幼兒入國小的積極性,家長要了解幼兒園、國小在各方面的區別,及國小對新生的要求,瞭解孩子的發展水平和存在的問題,調整教育方法,帶幼兒參觀國小,接觸鄰居國小生。

(2)安排好孩子的假期生活,制定科學的暑假作息時間表,安排好孩子的生活、學習,使之有規律。培養鞏固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習慣。

(3)幫助孩子度過“困難期”。孩子即將進入陌生的學習環境,面臨新的學習任務和與人交往,家長要助孩子一臂之力,照顧好孩子,保證充足營養;幫助孩子解決國小中的困難,進行正確啓發、誘導;引導孩子正確處理學習與玩的關係,對待與同伴交往中的矛盾。學會商量,懂得謙讓。如果遇到難解決的問題應主動向國小教師聯繫。

總之,幼小銜接是教育整體改革上的一個重要內容,只有搞好幼小銜接,才能使兒童身心健康發展,保證基礎教育質量提高。我們應對處於銜接年齡階段兒童的身心發展和學習規律作進一步探索,不斷尋求符合我國國情的幼小銜接的途徑,幫助兒童順利地解決好其間的過渡和銜接,使千千萬萬兒童健康、活潑、愉快地成長。

科學做好幼小銜接心得 篇6

有幸參加了學校的幼小銜接的家長會,每次開家長會,我都收穫很多,不僅加深了對學校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認同,也學到了很多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提供了專業的建議與指導,促使家長在教育理念、引導方式等方面與幼兒園、國小達成一致,攜手共進!

大班的這學期是小朋友們告別幼兒時代邁向國小的最後時期,也是關鍵的調整時期,本次邀請了常青第一國小的優秀教師李萍,當他在臺上深入淺出、專業、真誠的交流下,家長們靜靜的聽,專心的記筆記,會議的時間雖然很短,但是受益匪淺,讓我深深的感受到幼兒園不僅是孩子們的學習、成長的樂園,更是家長們學習、收穫的家園。

通過李老師的詳細講解,從各個角度、全面地講解了幼小銜接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學習問題,應對的方法,家長們對待孩子學習的心態,孩子們的上國小後的情況等等,李老師通過分享自己的育兒經歷,傳授了非常的'實用、有效的學習方法,讓我們感觸頗深,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才是最重要的。

在幼兒階段家長們更多的是把精力傾注在孩子的生理成長,保證她吃好、睡好,穿暖,健健康康的,把孩子扔給了學校和家裏的長輩們,很少有針對性對孩子在學習習慣、思維、禮儀等方面的培養,而到了國小階段,李老師提到“這個是我們生活知識學習的階段”,在這裏不僅需要學習數學、語文、禮儀、天文、地理等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因爲有了這些知識才能保證基本的衣、食、住、行的要求,因此家長們對於國小階段來說家長們應該是家庭教師的角色更多一些,不僅需要對孩子們學習習慣、思維習慣、搞挫能力、獨立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自我保護能力方面培養,更重要的是要樹立孩子們學習的信心,教給他學習的方法,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科學做好幼小銜接心得 篇7

8月30日下午,我校全體一年級教師參加了壽光市組織的幼小銜接培訓。向我們闡述了關於如何做好幼小銜接的相關知識,理論聯繫實際,真的是受益匪淺!如何使學前班的兒童入一年級而能較快地適應一年級數學的學習,我想做到以下幾點:

一、關注態勢語言,關注兒童的情感。

低年級的學生剛跨出幼兒園來到國小進行有規律的學習,上課注意持續時間短,注意力易分散,加上感情的發展也還處在易受外界感染的階段,而且數學學科本身不似其他學科生動好玩,易使學生產生枯燥無味的感覺,從而降低了學生的興趣和效率。爲了提高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有效組織課堂教學,在數學教學中充分發揮態勢語言作用,以飽滿的熱情來感染學生,以簡明的手勢、抑揚頓挫的講解來吸引學生,調整學生學習情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養成獨立思考、善於思考的好習慣。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如果不積極動腦思考就不可能學好數學。教學中,一定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學生原有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如在進行十幾減9的減法學習時,有學生對於:12-8=4、15-9=6等倒背如流,這些學生只是單純記憶而已,不會思考過程,更不會用湊十法、加法的是減法的逆運算計算方法做出來。13-9=4……千萬不要以爲學生都會了,知道答案的學生都是上過幼兒園的學生,而那些沒上過幼兒園的學生則一無所知。教師一定利用學生的小棒,通過學生動手擺的過程,讓他們獨立思考,再讓他們說出算法的過程,再次進行獨立思考是很有必要的。

三、內容設計有彈性,關注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需求。

課堂教學要滿足所有學生的數學學習需求,在內容的選擇上體現一定的彈性,滿足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需求,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發展。例如,可以對同一問題情境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或開放性問題,以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問題材料供學生選擇閱讀;課後習題的選擇與編排應突出層次性;在設計課題學習時,所選擇的課題要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在全體學生獲得必要發展的前提下,不同的學生可以獲得不同的體驗。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拓寬知識的選學內容,但增加的內容應注重數學思想方法,注重學生的發展,有利於學生認識數學的本質與作用,增強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而不應該片面追求解題的難度、技巧和速度。

四、找準學生學習起點,關注數學學習中認知、情感發展的階段性特點。

從兒童身心發展上看,從學前班進入國小是兒童身心發展的過渡期。這個時期的兒童保留了幼兒的某些特徵,又擁有學齡期剛剛出現的`某些特徵。國小低年級的學生更多地關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學習素材的選取與呈現以及學習活動的安排都應當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生活背景和趣味性(玩具、故事等),使他們感覺到學習數學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從而願意接近數學。平時上課時,我設計多種遊戲活如起立報數複習基數、序數;小棒猜數複習數的組成;送小動物回家複習口算;套圈遊戲學習小小統計等,將課間活動與數學活動整合起來,體現“做數學”的理念。讓學生收集信息、組織信息、處理信息,並有意識地滲透統計思想、比多少的問題意識,拓展了學生“玩”的學習資源,使學生玩中學,玩中思,玩中悟、玩中樂的情感體驗。

剛入學兒童是瞭解生活、學習知識的最初階段,是整個國小教育的基礎中基礎,總之,搞好幼小銜接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習數學的主動性,發展學生的思維。將對孩子今後的發展、學習產生深遠的影響,爲今後一階段的學習孕育潛力,增強後勁,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給予孩子成長的時間,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不能着急,要靜心等待,精心陪伴,在孩子迷茫的時候,給予一定的幫助與指導!

科學做好幼小銜接心得 篇8

長期以來,“幼小銜接”一直是幼教和小教普遍關注,但又一直沒得到很好解決的問題。以往的幼教和小教“兩層皮”,“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現象,使幼小過渡出現了“斷層”。

不少國小教師不瞭解幼兒教材教法,幼兒教師不瞭解國小教學大綱和教材,再加上各幼兒園、學前班爲迎合部分家長“望子成龍”急切心理,片面強調各種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幼兒能力及性格的培養,使幼兒教育“國小化”長期得不到根本改變,違背了幼兒生理心理髮展的規律。

而重複的知識傳授又使入學新生產生厭學心理。而另一些幼兒園、學前班則缺乏教學規程,放任自流,使幼兒教育“保育化”,浪費了大好教育時機。

實踐證明,如果學前教育抓得不好,會影響人一生的發展,所以幼小過渡的準備應從幼兒園小班抓起,重點放在大班和學前班,使幼兒平穩過渡入學,爲其終身學習奠定牢固基礎。

首先,培養幼兒對未知世界產生濃厚興趣,激發幼兒探究的慾望。誠如一句名言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孩子如果對周圍世界有濃厚的興趣,那麼他自然會專注的去想、去聽、去問、去探索。

培養幼兒的這種可貴精神不是一年半載之功,必須從幼兒入園時做起才行。魯迅說:“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得理解,一味蠻做,大有礙於孩子的發達。”而學齡前的孩子們常常會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開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言語;他們想飛上天空,想潛入蚊穴……,我們應通過孩子這種豐富想象力和好奇心,引導幼兒把無意注意轉化爲有意注意,把豐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轉化爲強烈的求知慾,經過引導使幼兒的有意注意、興趣、愛好、求知慾變得穩定持久,又把興趣做爲學習的動力。既然國小要教會兒童讀、寫、算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學前教育就應爲此做好準備,即組織幼兒進行“前閱讀”、“前書寫”、“前運算”活動,如:利用幼兒對周圍世界的興趣,引導他們看色彩豔麗的畫冊、圖片,進行“聽讀遊戲識字”,讓孩子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或遊戲過程中聽讀、跟讀、識記、朗讀、背誦兒歌,從而識認常用漢字,爲兒童進入國小轉而以抽象符號爲主要學習內容做好準備,這就是“前閱讀”,幼兒教育中沒有“寫字”一課,但幼兒教育中的繪畫、手工等發展了幼兒手指握筆小肌肉的靈活性,使孩子握筆輕鬆,運筆線條均勻,爲幼兒入學後書寫打下堅實基礎,這便是“前書寫”。孩子們在幼兒園經常開展的“穿珠”、“取物”、“開火車”等多種遊戲活動有目的訓練了點數,也就是“前運算”。可見,這些遊戲活動就是適合幼兒年齡特徵和身心發展規律的,是容易被幼兒接受的,也爲幼兒進入國小做了準備。

一提起國小生,幼兒園的孩子們總是覺得非常羨慕,多少還有些感到神祕。根據幼兒這種心理.幼兒園大、中、小班都可以把國小生請來,請國小生講講他們的'學習、生活、勞動,講講少先隊、隊旗、科技活動、夏令營,使國小生與幼兒距離拉近,激發幼兒嚮往自己快快長大,帶上紅領巾,早日成爲國小生的願望。對於大班或學前班的幼兒還可以有組織的把他們領出去,參觀國小校,看他們上課、活動等等,把幼兒想的、聽的變爲直觀感受,使學齡前幼兒渴望成爲國小生。其次,培養幼兒自理、自立和人際交往能力。幼兒園的一日生活都在老師、保育員和家長們的照顧下生活,而進入國小就意味着獨立生活的開始,離開別人的監護,許多孩子表現出驚慌、恐懼、不知所措,也有的孩子放縱,安排不好自己什麼時候該做什麼。

因此,爲了幫助幼兒做好入學後獨立生活的準備,幼兒園還要逐漸培養幼兒的幼兒獨立收拾和整理自己的用具、玩具、衣物等。

爲培養幼兒的獨立性和主動性,還要給幼兒提供機會,讓他們自己選擇和安排遊戲、玩具和夥伴,學會考慮和決定自己“玩什麼”、“做什麼”,老師和幼兒一起討論和決定事情,可以使幼兒充分學會表達意見,並在執行決定的過程中獲得體驗成功的喜悅和機會。關於這種能力的培養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密切配合,要經常持久地進行,從幼兒入園時就應開始。

實踐證明,那種事事處處都代替孩子去做的家長們,雖然重視知識的學習,但是他們的孩子進入國小一般是不能適應國小生活的。那些受陳舊教育思想影響,只讓幼兒圍着老師轉,沒有獨立意識,沒有人際交往的教育方式,即使在入學前使孩子學會了加減運算、漢語拼音等基礎知識,他們送出去的學齡兒童也同樣不能適應國小生活。因此,在入學前培養幼兒人際交往能力是很重要的,他可使幼兒入學後更容易適應新環境,減少驟然進入陌生老師和小朋友之中所產生的交住困難。最後,要抓好常規訓練,培養良好行爲習慣。到了大班的幼兒更接近入學年齡,入學前的準備教育要更具體。

第一,要培養大班兒童或學前班的幼兒具有良好的組織性、紀律性。增加集體活動.教育他們熱愛自己生活的集體,組織幼兒進行集體或小組性活動競賽或集體佈置活動室等等,形成良好集體風尚。

第二,訓練幼兒具有“坐、立、走、說、寫、看”的正確姿勢,養成每天堅持看電視中的一段兒童節目,並能講述其主要內容及情節,從而培養他們的觀察、表達、記憶能力。

第三,在學前班、大班各種教育活動中,要注意培養幼兒延長有意注意時間。心理學家烏申斯基說“注意是一座‘門’,所有從外界進入心靈的東西都要通過它”。從國小一年級學生來看,兒童的學習適應能力,有的一入學就可能表現出兩極分化,有的兒童注意力集中,而且持續時間長,有的兒童注意力難以集中或注意時間較短暫,導致兒童進入正規學習以後成績懸殊。因此,在大班、學前班下學期學習,還要調整作息時間,爲幼兒人生下一個階段的到來奠定基礎。

第四,制定學前班幼兒一日生活常規訓練卡,其中有關規定由教師和家長共同監督指導並堅持定期總結。

總之,搞好“幼小銜接”要從多方面入手,起步要早。如果把入學準備教育重點只放在入學前一年,只教幼兒學習漢語拼音、讀寫漢字、做算術題,有的甚至讓幼兒提前學會一年級課本的內容,那麼,這種“國小化”的學前教育是不可取的。

科學做好幼小銜接心得 篇9

今天上午的幼小銜接講座,園長主要講了幼兒園階段與國小階段的不同以及家長和孩子需要在家裏準備的相關工作,聽了以後覺得非常接地氣,受益匪淺。

幼兒園與國小階段完全不同,幼兒園教養並重,主題遊戲較多,小夥伴固定,朝夕相處,老師像媽媽一樣照顧孩子的起居,且整天陪伴,上學時間彈性,有加餐,有午休,相對較寬鬆;而國小以學科學習爲主,規範學科,限時課堂,格式作業,老師相對較多且不是一直陪伴,沒有午睡,沒有加餐,相對較嚴格,所以在幼小銜接階段,各項習慣和意識的培養就顯得尤爲重要。

那麼應該從哪些方面來培養呢?

1、首先要給孩子一種期待感

讓孩子覺得我馬上就要變成一個國小生了,這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因爲長大本身就是一件超級驕傲的事情。

2、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

包括起居時間,遊戲時間,閱讀時間,做家務時間,與家人共處時間,作業時間。有句話說想讓孩子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你首先先變成那樣的人,所以最好是和孩子一起制定作息時間表,父母也早睡早起,這樣就以身作則的幫助孩子養成規律的作息習慣。其實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就是自律,良好的'作息習慣可以幫助孩子培養自律。

3、家庭環境:

在家裏爸爸媽媽要做好環境建設,孩子有自己獨立的書桌,父母以身作則,平時也多看書學習,變陪讀爲共讀;在家裏家庭成員之間要經常說謝謝,你好等文明語,和睦相處,關愛彼此就是給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4、學習習慣:

八個力的培養:觀察力,記憶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維力,閱讀能力,說的能力,做的能力。培養觀察力,可以多觀察身邊的細小事物,找不同,擺積木,報些興趣班如音樂,多做家務,培養孩子的忍耐力堅持力,多讀書。

5、其他能力培養:

如獨立自主的能力,獨立完成作業,面對挫折的能力,時間管理的能力,精神專注能力,能坐的住,鍛鍊身體,有固定的體能訓練,負責任的意識,社會公德意識,辨別是非的能力等等。

聽完真心覺得家長的責任重大,育兒就是一場修行,期待我們都變得更好,再次謝謝幼兒園舉辦的這場活動

科學做好幼小銜接心得 篇10

爲了能更好地讓孩子適應國小的生活,作爲家長,我們也是多方取經,與身邊家裏有國小生的朋友多交流,瞭解國小生在學校的日常學習情況,同時結合自家孩子的情況,注重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和興趣,讓學習成爲常態化,讓學習成爲孩子的一部分,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第一,爲孩子營造學習的環境,通過言傳身教,告訴孩子,學習並不是只有小孩子要做,爸爸媽媽也是要學習,學習是一件每個人都要做的事情,是一件持之以恆,一件終身受益的事情,我們作爲父母也是在家多看書,陪孩子一起學習,通過良好的氛圍,將學習這件事情融入到孩子的日常中。同時,在平時的生活中,告訴孩子學習、吃飯、睡覺一樣,是我們每天必須要去做的一件事情,強化孩子學習的意識。

2、第二,讓孩子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在日常和孩子的交流中,通過孩子的興趣,找準切入點,讓孩子意識到學習對我們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比如說,識字以後,可以自己讀書,不需要爸爸媽媽有時間才能給他講故事,想看故事書,自己在家隨時可以看,讓孩子意識到通過學習他可以獲得很多東西,讓他更有動力去學習。當孩子意識到了學習的好處時,自然學習不會成爲他的敵人,就會從被動你要他學,成爲我想學,至少現在哆哆對於識字這件事情是沒有任何的抗拒,會經常主動問這個字怎麼讀,因爲他愛看書,想看書,就要識字,自然看的書多了,識字也就會更多,還會引以爲豪的說爸爸媽媽的書上面的'字他也認識。其實,這時候他已經意識到識字是很重要一件事情,因爲只有不斷的多識字,他才能看更多的書。

3、第三,習慣的養成,這是最難做的一件事情,需要你和孩子一起爲之努力的。因爲人都有惰性,更不提一個五六歲的孩子,在玩具與書本之間,孩子肯定毫不猶豫的選擇前者,就像我們大人在手機與書本之間,大部分人會選擇手機一樣,因爲畢竟書本是枯燥的。那麼習慣的養成更顯的尤爲重要,我們要通過習慣的養成來讓孩子更加自律,前提是你也要自律,這是我們家長必須明白的一件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更何況是對自己的孩子呢。在這事情上,我也並沒有做的很好,尤其是在哆哆四歲多的時候,我就開始讓他學習一些文化知識,畢竟初爲人母,自己也需要學習,在堅持和孩子學習溝通上,都沒有做的很好,尤其在學習過程中,對孩子的態度也不是很好,因爲內心的焦急,總是看重孩子學習的結果,在無形中給孩子很大的壓力,後來也是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調整自己的心態,告訴自己學習是需要細水長流,不能急於一時,放平心態,學會享受和孩子一起學習的過程,陪孩子一起養成每天學習的習慣,讓你的陪伴幫助孩子渡過一個個枯燥難熬的前期學習階段,這個階段大約會持續一個月,當我們順利的渡過這個一個月,雖然孩子有時候也會有不愛學習的時候,但是學習已經成爲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可或缺,對於要完成的學習任務不會有太多的抗拒。

4、第四,增加學習的趣味,學習的方式多種多樣,孩子的天性還是玩,我們可以增加學習的趣味性,通過和孩子的互動,讓孩子知道學習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讓孩子看到學習的多面性,激發孩子探索學習的奧祕。還拿識字爲例,我會和哆哆玩識字比賽,看誰認識的字多,互換角色,我們雖然作爲家長,但是在學習面前我們是平等的,我會讓哆哆當提問人,我來回答,然後我故意答錯,然後他很有成就感的說他認識,讓孩子在這種小遊戲中體會到學習給他帶來的小小“成功感”。

5、第五,不要吝嗇你的表揚,對於孩子的每一點進步,我們都可以具體的提出來,並適時的給予鼓勵,告訴他,他很優秀,不斷給孩子心理暗示,他可以做的好,他可以做的到,甚至可以做的更好。當然,如果表現的不好,自然就要批評,獎罰一定要分明,增加孩子的抗挫能力,畢竟上國小以後,面對學業的壓力,他們會來自於各方面的比較,突如其來的變化,孩子的心理不一定能及時的轉變,所以做好孩子的心理疏導纔是最重要的事情,鼓勵和讚揚會讓孩子更加陽光,但是一定要告訴他做錯事是要承擔責任,樹立孩子正確的價值觀。

6、第六,做最充足的準備,在家的日常學習對於文化知識的儲備畢竟有限,7月份我們也爲孩子報了幼小銜接班,幫助孩子從生理、心理、行爲習慣等方面做好入學準備,以積極的心態迎接國小生活。除此以外,我們在孩子這三年的幼兒園學習生活中,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給孩子報過樂高,英語和跆拳道,經過1年多的學習,孩子無論在智力開發還是學習習慣養成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

總而言之,孩子的學習並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情,需要我們父母陪同孩子一起,在孩子慢慢心理成熟後,自主學習才能實現,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一直堅定的陪伴孩子,在我們的陪伴中,也會告訴孩子學習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是我們一生都需要堅持做的一件事。

科學做好幼小銜接心得 篇11

時光荏苒,我們的寶寶結束了幼兒園生活,升入國小,成爲一名國小生。能否很快完成由幼兒到國小生的轉變,能否很快適應國小生活,幼小銜接則是關鍵所在。如何做好幼小銜接呢?我認爲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加強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從幼兒園到國小,是一個全新的環境。老師不同,小朋友不同,學習方式方法不同,課堂要求不同,行爲規範也不同……這許許多多的不同,往往會使幼兒難以適應,容易導致幼兒學習興趣低落,影響學習成績,打擊幼兒的自信心,對幼兒的健康成長不利。家長可在入學前幾個月,有意識地多向孩子介紹一些國小裏的學習、生活情況。包括學習哪些課程,每天上幾節課,作息制度,上下課應該注意些什麼,老師和同學們的相互關係等。使他對學習生活有一定的瞭解,並盼望自己做個國小生,從思想上作好入學的準備。同時,爲了使孩子逐步習慣學習生活,在家可以適當減少孩子活動、遊戲的時間。這樣,從思想、時間、學習習慣和認識技能上逐步過渡,那麼孩子進入國小後,不會有學習負擔地重的反應,每項學習任務都能輕、愉快地完成。孩子入學後,也就比較容易適應學校環境了。

二、培養幼兒與他人的交往能力。

孩子入學後,進入新的"大家庭",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際關係,接受新老師,結交新朋友。而能否很快融入新集體與老師同學和睦相處,則有賴於一定的與人交往的能力。交往能力強的幼兒能很快適應新的環境,融入集體中,與小夥伴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反之,交往能力差的',就容易與同伴之間發生矛盾和衝突,若處理不當,最終也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因而老師和家長應特別注重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應從小事做起。例如:叫孩子學會謙虛、有禮貌,不大聲喧譁,不與小夥伴搶玩具等等。這些事情看起來很小,但卻有利於創造出友好合作的氛圍,有利於增強孩子們的交往能力。

三、培養幼兒的聽讀寫能力。

逐漸培養幼兒講述故事、複述故事的能力,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可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選擇幼兒感興趣的讀物,組織集體朗讀,並進行耐心指導,提高幼兒的閱讀能力。家長應每天堅持指導孩子閱讀,不久孩子就會自行閱讀,養成良好的閱讀興趣。再就是讓孩子多玩些安靜的桌面遊戲,如搭難度較大的裝拆積木、看連環畫、下跳棋、摺紙、畫畫等。適當減少遊戲時間。例如,讓孩子每天練習寫自己的名字,學寫阿拉伯數學、中文數學以及簡單的詞彙,每天做幾道算術題和簡單應用題。

轉眼間孩子們進入國小生活已快一學期了,從剛入學時找不到教室,對鈴聲不知所做到現在的聽到鈴聲,進入教室做好課前準備。學生們的變化很大,也說明他們已經變成一名合格的國小生了。

記得開學第一天家長們把孩子送進教室,依依不捨的離開。而孩子們呆呆的坐在座位上,面對着陌生的環境,嚴肅的老師,心裏更多的是委屈,害怕。

從事低段教學已有8年,我覺得對於一年級孩子來說環境的適應和學習習慣的養成已經超越了知識的學習。於是這半學期來,我重點從這兩方面做起:

首先是環境的適應,環境分爲學校環境和學習環境。在孩子入學的第一天,帶着學生在學校各處轉轉,找到教室的位置,廁所在哪,餐廳在哪,上體育課時的操場在哪,需要老師幫助時老師的辦公室在哪,這些是學生必須要知道的,除此之外還有音樂教師,圖書室等等。學習環境先要從認識老師開始,知道班主任是誰,認識給自己帶課的老師。接下來是熟悉學校的作息時間表,知道每一次鈴聲響起時該幹什麼。

其次便是學習習慣了,好的習慣伴隨孩子的一生,也能讓孩子輕鬆愉悅的學習。剛從幼兒園升入一年級,他們非常不適應。先從下課上廁所做起,幼兒園裏廁所都在教室旁邊,學生隨時可以去,但國小不行。一節課40分鐘,學生要認真參與學習活動。而且部分學生太貪玩,經常忘記上廁所。在每節下課時就提醒學生先該做什麼,慢慢的養成習慣。

接下來是課前準備,上課鈴聲響起以後,立即停止遊戲進入教室,拿出相應課程書本和學習用品擺放在課桌上,同時在班長的帶領下唱一首歌。這些在孩子剛入學時,老師課前早到一會兒,幫助學生,提醒學生,一個月以後他們就能做的很好。

最重要的就是課堂了,先教會孩子課前起立與老師問好,課後和老師再見,懂得尊敬老師、愛護老師。再就是要求他們課堂聽講,回答問題舉手等等一些細節。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相應作出要求和引導。

作業的完成也是非常重要的,這就需要家長的配合。家長給學生制定學習時間,老師也作出要求,學生應獨立思考並且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可以在每天家長接送孩子的時候,彼此交流,共同幫助學生。

科學做好幼小銜接心得 篇12

基礎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質的奠基工程,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人才系統工程的第一個環節。學前班與國小是相鄰的兩個教育階段,它們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它們在環境設置、學習安排和生活制度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異。在我國,幼兒園的教育(包括學前班)是以遊戲爲主要形式,學校教育則以正規的課業學習爲主要形式,並以嚴格的學習與作息制度來保證,這種差異在客觀上形成了幼小銜接中的坡度。

從兒童身心發展上看,從學前進入國小是兒童身心發展的過渡期。這個時期的兒童保留了幼兒的某些特徵,又擁有學齡期剛剛出現的某些特徵。因此,如何使學前班的兒童入國小而能較快地適應國小數學的學習,使之過渡銜接的合理、科學,確實是值得認真研究和探索的重要問題。通過調查、實驗,僅在教材方面如何搞好幼小銜接談一點認識。

在國小一年級數學教學內容中包括:1~20以內的基數、序數、鄰數、單雙數、數的組成;20以內數的進位加法,退位減法;100以內數的認識、加法、減法、乘法的初步認識;應用題教學等。學前班教學內容包括分類、排序、量的比較;1~20數的認識;鄰數、序數、單雙數;10以內數的組成;加減運算,20以內數的`不進位加法、不退位減法;口頭應用題教學;認識幾何形體;時鐘;等分;認識人民幣等等。從教材內容來看,幼小教材存在着數學知識重複,這在很大的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兒童對知識失去了新鮮感,使國小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爲教師組織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國小數學的能力發展和初入學時的數學能力水平有密切關係。初入學時,對數學概念,對數的關係進行合理的運算,那麼他們入國小後對整數中的多位數,對小數和分數,對於自覺地運用數的關係和運算法則進行計算,都表現出較高的理解能力,因此,在教材方面必須搞好兩個方面的過渡。

1、直觀的圖示運算向抽象的數學運算的過渡。

在分類與計算教學中,先教師引導,後兒童獨立操作,先易後難;通過分類訓練,幫助兒童構建一個整體與部分之間的分與合的思維結構。掌握分類關係的同時,初步滲透連續再分的思想、分合可逆的思想、邏輯排除的思想,有意識地培養兒童進行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的初步思維能力。在教學中逐步做到實物分類操作、圖示分類操作、數的分解組成操作。數的計算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繫,建立數的分解組成與相應的計算之間雙向聯繫。

2、從圖畫表示的應用題到文字敘述的應用題過渡。

在應用題教學中,幫助幼兒在教師的實物演示過程中分析數量關係,說出計算式和解答結果,按照教師演示實例,口頭仿編相似題材內容的應用題,進一步仿編不同題材內容的應用題,培養幼兒從生活語言轉化爲數學語言的初步抽象能力,按算式口編應用題的能力。訓練一式多題的口編應用題,培養髮散思維能力。在教學中逐步做到圖畫表示的應用題發展到有圖有文字的應用題,再發展到文字敘述的應用題的過渡。

爲了幫助兒童入學以後掃除學習新知識的障礙,較好的過渡和適應對國小數學的學習,應給他們做好“搭橋”、“鋪路”的工作。在幼兒園數學的基礎上略有提高,面向國小,突出銜接。因此,切切實實地做好數學教學的幼小銜接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

科學做好幼小銜接心得 篇13

孩子們在幼兒園是最後一個學期了,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是做好幼小銜接的一項最重要的工作。什麼是“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其實就是一種相對固定的積極的態度和行爲方式,幼小銜接工作就是幫助幼兒形成一種適應國小生活規律的行爲模式。而這項工作要想取得良好的成效,需要的不僅僅是說教、檢查,最重要的是教師如何將其細化,具體的融入到幼兒的一日生活中,點滴積累、培養、逐步的形成、完成的。

一、關注生活細節促進培養幼兒的獨立、自立能力的培養

幼兒園的教育是保教結合的,老師會對孩子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都給予細心的照顧。而升入國小後,在僅僅幾分鐘的課間休息時間裏,孩子們要完成喝水、小便、放鬆調節自己等多項內容,容易出現下課了先去玩,等到上課鈴聲響起的時候纔會急急忙忙去廁所或是來不及喝水和上廁所就上下一節課的現象,久之對學習和生活都會造成不良的影響。所以,在做好幼小銜接工作的時候,這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雖然大班的`孩子們已基本形成了良好的常規習慣,但幼兒園裏教師不間斷的提醒造成了孩子的依賴性,許多孩子如果沒有教師提醒的話,自己是想不起來該喝水還是入廁的,所以從本學期開始,我們的工作重點就不僅包括進一步提高孩子們的自我服務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教師指導行爲中細節的轉變來促進培養孩子自理、自立的意識。

二、調節說話方式提高幼兒的聽覺理解能力

進入國小後,孩子容易出現的問題還包括由於聽不懂老師提出的要求,造成完成任務的自覺性差。分析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國小教師與幼兒園教師的講話方式不同;二是孩子不會傾聽,不能夠抓住老師說話的重點。而要解決這個問題,教師調節講話方式是關鍵。

三、講話突出重點,忌羅嗦

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們幼兒園的教師在組織幼兒的活動時,都比較有耐心,會很細緻的說明要求,有的時候還會形象化、具體化的加以說明,這對於幼兒園的孩子來說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對於大班教師來說,要控制自己的就是要避免羅嗦,不要怕孩子聽不明白而反覆強調要求,如:在集體活動前,我們就會提出好多相關的要求,像玩具收好,手放好,別講話,眼睛看老師等,其實一句“請小朋友坐好”就可以表達所有的要求了。久之,形成了孩子們聽話時只聽老師不讓做什麼而不明白老師到底讓做什麼,行爲的自覺性必然會降低。所以說:教師提出要求前一定要先理清思路,明確自己想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目的,然後用最直接簡潔的語言提出要求,使孩子能明白老師讓自己做什麼、怎麼做就可以了。也許一開始的時候幼兒會出現一些抓不住重點,無所適從的現象,但是,教師說話方式的改變一定會促進幼兒傾聽方式的改變,所以改變中的不適應和出現問題是很正常的,這是一個必要的過程,而我們要做的工作就包括把這個適應過程提前到幼兒園而不是推到幼兒升入國小以後。

四、要求只講一遍,忌反覆提醒

留意到自己的說話方式,我又發現了一個工作中常會出現的問題,就是雖然在活動前強調了要求只說一遍,但是在活動的過程中卻由於擔心孩子們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而不斷的提醒孩子們注意這樣、注意那樣,結果孩子們會產生依賴性:我聽不清要求沒關係,反正老師一會兒還會說的。所以,在活動中我們還要學會管住自己的嘴巴,不反覆提醒,使幼兒懂得老師提出要求的時候不認真聽所造成的後果是不容易彌補的,從而督促幼兒形成認真傾聽的好習慣。

有句話叫“細節決定成敗”,我們的教育目標要着眼於幼兒一生的發展,但在具體工作上則一定要落實在每一個細節中。學前教育準備工作所涵蓋的內容是非常廣泛的,而我們希望能夠通過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的這些具體細節的訓練、培養和引導,來幫助孩子們積累起更多的生活、學習經驗,讓他們有足夠的能力和自信心去迎接展現在他們面前的越來越廣闊的世界!

科學做好幼小銜接心得 篇14

很多幼兒家長都關心這一問題:國小之前,給孩子報名上幼小銜接班或學前班,到底有沒有必要?

其實,很多幼兒園引“課”入園,提前教一些;不少一年級教師卻表示:“孩子提前就把一年級上冊學完了,上課淨搗蛋。”

我一直認爲知識量不可以成爲幼小銜接的重點,幼小銜接班一直都存在,只是真正貼閤兒童需求的培訓機構未成主流。理想的`幼小銜接課程應整合有效聽課能力、注意力集中能力、超常記憶力、作業規劃能力等,通過大腦思維導圖、

遊戲式頭腦風暴等過度形式課程,教會孩子輕鬆學習、快速掌握。引導孩子具備由幼兒園升級到國小所需要的知識基礎、心理準備及學習能力。在授課形式上,要承上啓下,將遊戲、團隊互動、課堂教學、家長培訓融爲一體。如何加入一個“團體”?大人眼中的小麻煩,實爲兒童心中大問題,只有他們提前具備了相應的理解、交往能力,才能自如的步入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