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心得體會>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

心得體會 閱讀(2.11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寫一篇讀書心得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書心得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瓦爾登湖》讀書心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1

每次讀這本書,我都會有新的發現。這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好書。和梭羅所說的一樣:“湖是風景中最美麗、最富於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觀看着它的人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我想說的是,讀這本書,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丈量自己的生活。

最早接觸這本書,是在一個朋友的推薦之下。那是徐遲翻譯的那個版本,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朋友喜歡海子,喜歡葦岸,湊巧海子和葦岸這兩位詩人又都是在中國最早推崇梭羅和《瓦爾登湖》的兩位詩人。於是在機緣巧合之下,我得以接觸到了這本對我來說影響甚大的書。

徐遲是這樣介紹這本書的: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書,對於春天,對於黎明,都有極其動人的描寫。這裏有大自然給人的澄淨的空氣,而無工業社會帶來是環境污染。讀着它,讀者自然會感覺到心靈的純淨,精神的`昇華。回顧我們當下的社會現狀,特別是我們國家改革開放30年來,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無怪乎葦岸在《我於梭羅》一文中說,“梭羅近兩年在中國彷彿忽然復活了,《瓦爾登湖》一出再出,且在各地學人書店持續榮登暢銷書排行榜,大約鮮有任何一位19世紀的小說家或者詩人的著作出現過這種情況,顯現了梭羅的超時代意義和散文作爲一種文體應有的力量。”在資源被無限制地掠奪的今天,讀這樣一本純淨的書,成爲在鋼筋水泥叢林中生活的我們一種無奈的精神的追求。

而我,正是這改革開放中成長起來的這一代人。對於工業文明和改革浪潮對中國原始村落的衝擊的那種切膚之痛有着深刻的體驗。人類的年輪走到今天,在此時此刻,我不敢說我們的社會是進步的。在《瓦爾登湖》中,我感受到了梭羅的偉大之處,他能夠通過藝術來實現自己決意要做的事情。通過創造一個有機的形式,使他自己的決定獲得了新生;通過有意識地努力,他重新獲得一種成熟的恬靜。整本書記錄了梭羅在微觀宇宙歷程中的經歷。而他的這一種生活方式,別人也稱之爲超驗主義——主張通過親歷親爲,來獲得屬於自己的經驗。

在這本書中,作者提出了人類的最基本需要是食物和溫度,其實這兩種需要和大多數的動物的需要沒有本質的區別,從這裏,我領悟了最簡單的人生哲理——其實我們可以活得很簡單,因爲簡單,我們也可以活得更加灑脫,沒有羈絆和束縛。他說:“我們心目中還有一種人,這種人看來闊綽,實際上卻是所有階層中貧困得最可怕的,他們固然已經積蓄了一些閒錢,卻不懂得如何利用它,也不懂得如何擺脫它,因此他們給自己鑄造了一副金銀的鐐銬。”

他在湖畔的兩年自耕自讀的生活,雖然暗合了我們中國文人的耕讀傳家的隱士風格,因此梭羅在中國能夠大受歡迎也就不足爲奇了。但是梭羅的那種自耕自讀的生活方式,和中國式的隱士風格並不相同。中國式的隱士風格在很大程度上暗合了“達者兼濟天下,窮者獨善其身”的文化心理。在很大程度上,隱士是消極避世的。而梭羅在湖邊的那兩年的生活,是極其積極地在體驗生活。建造木屋、種豆、釣魚、觀察野生動植物,無不在探索生命的意義。梭羅先生和大自然是可以對話的,是可以交流的。梭羅先生告訴我,要熱忱地生活。

所以哈丁說,讀這本書有五種讀法:1、作爲一部自然的書籍;2、作爲一部自力更生、簡單生活的指南;3、作爲批評現代生活的一部諷刺作品;4、作爲一部文學名著;5、作爲一本神聖的書。我想,不管是哪一種讀法,於我都是合適的,這也是我鍾愛這本書的原因了。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2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這是一場重返自然生活的實驗,是一個重新認識生活和自己的旅程。

擇一片湖泊,覓一處樹林,自建原始木製房屋,捕魚鋤豆,聽風踏雪。

身處鬧市,你內心深處是否也有這樣的呼喚?那是我們這一代人來自家長的呼喚,那是來自童年的記憶。

究竟什麼纔是人生存的必要條件呢?衣服提供了什麼,房屋又提供了什麼?只關心房子、村子、湖泊、動物,只感受這裏的聲音、色彩,這裏的春,這裏的冬。而這一切的花費,也許根本用不了在都市一年的租房花費。

作者在1846年做這個試驗,讓我們記起了我們人類的過去。那時,鐵路纔剛剛發明,電燈泡還沒有電亮人類的夜晚。世界還是那麼大,夜晚還是那麼神祕,人類的活動大部分還是在那百十公里內。

而瓦爾登湖這片土地,在作者來到的百年前這裏又還是處於人類矇昧狀態的'社會。這樣的一個土地,這樣一個時間節點,更能帶來返璞歸真的震撼。

這樣一本書,對現代人繁忙浮躁的生活,彷彿一劑心靈良藥。對於我們這代人,是否真的是“待不下去的城市,回不去的農村”呢?是否我們也要有這麼一片心靈的淨土呢?

最後以陶淵明的一首《歸去來兮辭》送給大家共勉。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既自以心爲形役,奚惆悵而獨悲?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

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3

第一次聽到《瓦爾登湖》是在新聞上,新聞的大致內容是2016級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中還帶着一本《瓦爾登湖》,當時比較好奇,是怎樣的一本書,讓清華大學的校長如此推薦呢?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梭羅的散文集。梭羅在23歲時就擺脫了金錢名利世俗的束縛,開始了他的“隱居”生活。《瓦爾登湖》是他獨居瓦爾登湖畔的記錄,描繪了他兩年多時間裏的所見、所聞和所思。

當我聽到《瓦爾登湖》時,第一反應這是一部寫景的作品,靜下心來,慢慢品讀時會發現作者在展示美景的同時,也展示了一種物質上的簡樸至極,精神上豐盈充實的生活狀態。在閱讀中能夠體會到作者“深入思考和重塑自我”的心路歷程,感受寧靜的巨大力量,並尋找到自己心中的瓦爾登湖。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都象徵着返璞歸真的隱逸生活。中國傳統文化中並不鮮見,而如今人們的心裏一概被視爲消極迂腐,取而代之的是出名要趁早。極致的功利主義不僅瀰漫在學校裏,同樣也成爲官場、商場、文藝圈的準則。有多少人因爲遺失了心中的瓦爾登湖,最終成爲“套路”的犧牲品,又有多少人,因爲過於追求成功,最終成爲繁華一夢中的'過客?

可能,在清華大學校長邱勇看來,《瓦爾登湖》既不是那種雞湯式的麻醉劑,也不是雞血般的興奮劑,而是一本能夠讓人安靜下來的書。它不是一本生活指南,而是內心的嚮導。而那個抽象的瓦爾登湖,並非本來意義上的隱居之地,而是可以讓精神超凡脫俗的出生之所,是安放靈魂的故鄉。所以,或許可以這樣理解,邱勇推薦《瓦爾登湖》,是希望學生能夠以精神上的潔淨高遠,去對抗無所不在的物質喧囂,減輕利益交換原則所帶來的焦慮,從而逃避這個時代的狂躁與沉淪。

我們總是過於匆忙,似乎總是要趕到哪裏去,甚至連休假、遊玩的時候也是匆匆忙忙地跑完地圖上標上的所以風景點,到一處“咔嚓、咔嚓”,再到一處“咔嚓、咔嚓”,然後帶回可以炫示於人的照片。我們很少停下來,停下來聽聽那風,看看那雲,認一認草木,注視了蟲子的蠕動。我們總是樂於譴責無所事事,而碌碌無爲不更應該受到譴責嗎?特別是當它侵害到心靈也許是爲了接納更崇高更神聖的東西而必須保有安寧和靜謐的時候。所以,讓我們放慢腳步,感受生活,尋找到那塊屬於我們自己的瓦爾登湖吧!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4

最近讀了本書,《瓦爾登湖》,有感而發,寫下這一篇看似和“瓦爾登湖”沒什麼關聯的讀後感

寫在開頭,首先要感謝原作者,用樸實的文字,闡述在瓦爾登湖畔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讓瓦爾登湖的輪廓浮現在我們眼前。

其次要感謝譯者,能將這本書轉換成我所熟識的母語,生動而不失原意。讓只識得26個字母的我也能品味埋藏其中的盛宴。

最後感謝讀者,能陪伴我,聽我將這感慨系之的文字,娓娓道來。

此時已是20xx年年末,立冬明明已經過去,我所在的城市卻還下着小雨。清涼的風,絲柔的雨,不禁讓人質疑這該是初秋還是深秋?柔柔雨絲,淋溼了乾燥城市的每個角落,也柔和着每一個浮躁的心。雖然無法像梭羅先生一般,到林中去貼近自然的痕跡,觀察路過的旅人,調戲過往的動物,泛舟湖上釣一蓑魚,但幻想自己是隻貪食的鳥兒,啄一口朗姆,在雨中翱翔於樓宇間,享受都市天空的自然之美,也別有一番風味。

城市的生活可能有些乏味。古人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復到底指“又”,還是“重複”?說是重複好像更貼近現在的生活。不知你有沒有過那麼一個恍惚的瞬間,眼前發生的一切似曾相識?似乎是在夢中,又或者只是昨天的復刻?本以爲好不容易“十一”假期可以去旅遊一趟,遠離人從衆。卻發現就算走得夠遠,周邊還是一樣擁擠,還是覺得自己在擠早班地鐵,不曾離開。不一樣的,也只是多了舟車勞頓。

生活又不是隻有詩和遠方,不要因爲麻木,才覺得乏味。試着發現一抹生活的新綠——真實地讀一本書,養一盆沒那麼多刺的仙人掌,不爲食物而種一盆豆(香菜也好),收穫屬於自己的果實,那是多麼的新鮮。

“花了一個人的生命中最寶貴的一部分來賺錢,爲了在最不寶貴的一部分時間裏享受一點可疑的自由。”生活在那個時代的梭羅先生,早早就預知到這個時代的窘迫,或者說是每個時代的'窘迫。小時候擡頭是爲了找尋鳥兒,欣賞天空,低頭是爲了觀看用一塊瘦肉引發的螞蟻大戰;現在擡頭是爲了看路牌,看領導臉色,大多數人低頭還是刷着手機。手機永遠保持開機、響鈴狀態,時時刻刻瞅着它,是怕錯過某某人的消息,還是怕自己看起來很孤獨,沒有人理會?誰知道呢。誰還沒試過在凌晨一點精神依舊抖擻。

願今日朝九晚五的你,明日也能做個朝花夕拾的拾荒者,餵馬,劈柴。

“很久以前我丟失了一頭獵犬,一匹栗色馬,和一隻斑鳩,至今我還在追蹤它們。我對許多旅客描述它們的情況、蹤跡以及它們會響應怎樣的叫喚。我曾遇到過一二人,他們曾聽見獵犬吠聲,奔馬蹄音,甚至還看到斑鳩隱入雲中。他們也急於追尋它們回來,像是他們自己遺失了它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遺失了的獵犬、栗色馬和斑鳩。有的人一輩子都在找,有的人無動於衷。”

一輩子很長,明天和意外誰也不知道哪個先到,我丟失過50元,丟過用了多年的諾基亞,也弄丟過一個白髮老人,最終都沒有找回來。50元丟了,當作破財消災;用了多年的諾基亞找不到了,價值太低警察也不管,過年了希望撿到的人也能幸福點;曾有個老人,每天都提着一桶水,從衛生間提到臥室,七八米的距離,幾步一歇,那時的我沒有上去幫忙的心,直到將那個老人弄丟,再也看不到找不回,心中才泛起悔意,卻也無能爲力。

總說“如果當時”,可如果我們能一直生活在當下,好好把握生命中的點滴,珍惜他們,那我們將會幸福到何種地步呢?

既然我們無法改變生活,那就試一下改變自己。就像那些老前輩告訴你辦不到的事情,也不妨來嘗試着做一下。就算最後你還是做不到,又何妨,無傷大雅,不是麼?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5

最近,把亨利·大衛·梭羅的《瓦爾登湖》看完了。

看這本書的過程是跌但起伏的。大部分的內容,都是梭羅的“記流水賬”:他是怎麼在瓦爾登湖邊上用木頭建小屋的,怎樣靠一點點微薄的收入來維持最爲簡單的生活的,怎樣種豆苗,怎樣和來訪過客交流並傾聽窮人們的心聲的,怎樣測量湖底深度制畫地圖。另外,他還頗費筆墨描寫了瓦爾登湖的自然風光,以及附近小鎮的生活圖景。但中間,總會時不時地蹦出一兩句作者貌似深思熟慮了很久纔想明白的話,這樣的段落雖然不多,而且零星地散落在字裏行間,但在凌晨閱讀的時候,還是感到它們的力量之強大,將瞌睡的神經都震動得再也不想入眠了。

這位曾經就讀於哈佛大學的高材生,人到中年,卻放棄城市浮華的一切,來到寧靜秀美的瓦爾登湖畔,在湖邊過起了半隱士的生活。要有多大的勇氣來撇清世俗齊刷刷的眼光,才能踏出這一步呢?這是我讀這本書時,不斷閃現腦海的一個問題。他來到湖邊,並非因爲他已經參透了禪意,而恰恰相反,他隱居湖畔是爲了做一個實驗,他想看看,用一種最原始最簡單的方式同大自然水交融地做鄰居,能否擺脫世俗的狹隘眼光,獲得思想上的`昇華。而事實證明,這位可愛的“大叔”真的可以做到。這本寫於19世紀的散文記敘了梭羅與自然爲鄰的生活以及生活中感悟到得某些與我們現今生活息息相關的犀思利想。彷彿一個古人,已經預見了人類的未來之蒼涼和悲哀。大自然叫他忘卻了時間,或者說擺脫了時間,從宏大的視域去審視人類和人類的精神以及肉體,難怪梭羅呼喊着:我們要愛她,愛自然。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6

瓦爾登湖》一書是伴隨着資本主義社會工業化的腳步,美國經濟迅猛發展,社會不斷進步,蓬勃發展的工業和商業造成了社會大衆當時普遍流行的拜金主義思想和享樂主義思想佔絕對主導地位。同時,也刺激着人們對財富和金錢的無限制追逐,人們都在爲了獲取更多的物質財富,過上更好的物質生活而整日忙碌着。聚斂財富成爲了人們生活的唯一目標,爲了達到這個目標可以不顧一切的背景之下創作的。

瓦爾登湖不僅僅是一個地名、一部著作,而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嚮往,一種對理想的執着追求,是一種精神的寄託。瓦爾登湖不僅爲梭羅提供了一個棲身之所,也爲他提供了一種獨特的精神氛圍,記錄了梭羅兩年多來獨自生活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裏的所見所聞所思,是返璞歸真生活的真實記錄。

梭羅在書上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大多數人,在我看來,並不關愛自然。只要可以生存,他們會爲了一杯朗姆酒出賣他們所享受的那一份自然之美。感謝上帝,人們還無法飛翔,因而也就無法像糟蹋大地一樣糟蹋天空,在天空那一段我們暫時是安全的。”梭羅在瓦爾登湖湖畔過着簡樸,原生態的生活,用自己的經歷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在工業革命的影響下,當代社會的發展趨勢,人們過度的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卻忽視了生態的文明發展。人類以征服者的姿態去面對自然,一昧地依仗科技的利劍去征服、踐踏自然,對大自然失去了敬畏之心,在追求物質的慾望下失去了自然的韻味,喪失了自然之美。

梭羅之所以選擇在瓦爾登湖畔生活,不是爲了逃避現實生活中的是是非非,而是他心靈深處的`一種嚮往。在簡樸的小木屋裏過着悠遊自在、自給自足的生活,清靜的湖邊上游魚戲水,傾聽湖音,感受着大自然的唯美,探索人生的真諦。正如梭羅所描述的一樣:“湖是風景中最美麗、最富於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觀看着它的人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

在《瓦爾登湖》中梭羅讓我們看到的不僅僅只是表面的東西,迫使我們提出問題,由於答案總是在不斷變化,但我們可以在書中領悟到最樸素自然,生活纔是最奢侈的,而並非物質方面上的奢侈。如今的我們生活在物質日益豐富的今天,人們熱衷於豪宅、名車、名錶、名牌包包這些奢侈品中,追求物質層面上的舒服和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在書中梭羅令我們體會到大部分奢侈品,以及許多所謂生活中的舒適品,非但不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必定阻礙人類的崇高向上。就奢侈和舒適而言,智者過着比窮人更爲簡樸和節儉的生活。梭羅所倡導的就是一種輕物質重精神的簡樸生活方式,他將衣食住行降低到必需的限度上,不追求表面的華麗與奢華,重在於真正的享受生活的樂趣。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我想,這真理應該就是:熱愛自然,創造生活。

獨立搭建小木屋,簡陋的破爐破竈,獨自種糧食、覓食野果、追獵狐狸、種豆耕鋤、捕魚、吹笛奏樂等等,自給自足,每天雖然粗茶淡飯,粗衣麻布,卻依然很享受,拋棄了物質和財富,遠離了世俗,過着“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世外桃源生活,正如梭羅在書中所描述的“在溫暖的暮色中,我常在船中吹起晚笛,看鱸魚圍着我環遊,好像沉醉於我的笛音。月亮徜徉在湖面的粼粼波光之上,湖底倒映着森林的叢叢幽影。”不羨浮華,不慕富貴,讓自然和學識使自己不斷豐富,在心靈世界中營造出一片屬於自己的“瓦爾登湖”,營造出一片屬於自己的淨土。

梭羅用自己真實的事例告訴我們不管你的生活多麼卑微,都要投身其中,好好過我們的生活;不要逃避它,也不要咒罵它。熱愛我們的生活,不管它有多麼的貧窮,即使在貧民窟中,也會有一些愉快、驚喜和輝煌的時光。梭羅生活在何處,生活的目的的篇章中讓我們領悟到了生活的本質所在。我們只有通過永遠不停地灌輸和侵染我們周遭的現實,才能理解一切聖潔和高貴的東西,宇宙不斷地、順從地適應我們的想象;不管我們走得快還是走得慢,腳下的道路已經爲我們鋪好了。梭羅講述到我們應該自然那像清醒地生活每一天,不要因落在道路上一隻堅果殼或蚊子的翅膀而脫離軌道。這讀起來似乎有些難以理解,他卻形象的地道出了生活的本質。任憑人來人往,我們就主要的是下定決心過好每一天,反觀我們當今社會有多少人因抵制不了物質的誘惑而每天不停的奔波,精神卻日益枯竭,隨波逐流,忙忙碌碌被迫成爲了一種習慣,年復一年,月復一月,日復一日的無目的,無追求。

在閱讀篇中告示我們心靈的寂靜,才能活得輕鬆愜意,不被枷鎖所困擾。梭羅的最初居住在瓦爾登湖畔沒能拿起書來閱讀,儘管他整個夏天都把荷馬的《伊利亞特》,也只是偶爾地看一看他的書頁,因爲最初他的手頭總是有沒完沒了的手工活計,同時既要房子完工,又要鋤豆子,根本就不可能讀書,不過他盼望着將來能讀夠書,一直用這樣的希望來激勵自己。

在梭羅看來,書爲我們存在,或許它會解釋我們的奇蹟,並且可以揭示新的奇蹟。我們可以發現,目前無法用言語表達的事情,它們或許已經在別處表達過了;糾纏、困擾和令我們迷惑的問題,同樣的糾纏、困擾和令所有的智者迷惑過;無人能免;每個人都盡其所能,用自己的言語和生命,回答了這些問題。我們應該要沉得住、心靜下來讀書領會書中所帶給我們的真諦,如果我們能夠真正地,它們可能會比清晨或春天更有益於我們的生活,並且能夠幫助我們看到事物的新層面。有多少人,因爲閱讀一本書而開創了他生命中的新階段。

瓦爾登湖是我們每個人心中所向,是我們心中一份清新脫俗的寧靜,願我們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瓦爾登湖”,不爲世俗所困,不隨波逐流,堅守自己的本心。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7

一本適合在夜深人靜,萬籟無聲之時細心品味的好書是難得的,《瓦爾登湖》這樣的經典更是不會例外。和梭羅所說的一樣:“湖是風景中最美麗、最富於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觀看着它的人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合上《瓦爾登湖》淡藍色的封面,猶如一股清涼的湖水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徐遲先生是這樣評價的:“《瓦爾登湖》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心肺,動我衷腸。到了夜深人靜,萬籟無聲之時,此書好不晦澀,清澈見底,吟誦之下,不禁爲之神往了。”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閱讀,靜靜地讀,《瓦爾登湖》能讓你有奔赴山清水秀、未被污染之淨土的衝動。我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瓦爾登湖》是屬於心靈的,它是屬於一個人的書,需要靜下心來。

該書的作者是19世紀的美國作家亨利、大衛、梭羅,他在讀完哈佛大學後,28歲的他於1845年7月4日來到距離康科德兩英里的瓦爾登湖畔,獨自生活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裏,漁獵、耕耘、沉思、寫作是他簡樸生活的全部,從1845年到1847年,大衛.梭羅-瓦爾登湖畔一個孤單的靈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將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並由此寫就了意義深遠的《瓦爾登湖》。它與《聖經》一起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評爲“塑造讀者的25本書”。此書在當代美國是讀者最多的散文經典。

《瓦爾登湖》是梭羅融入自然、靜心思考的結晶,全書給我留下了三個方面的深刻印象:

1、《瓦爾登湖》是一幅田園風光的唯美長卷。讀完全書,彷彿跟作者完成了一次難忘的、純美的自然之旅,你會走近湖畔,走進松林,你能看到悠然而過的田野上的飛鳥、欣賞森林深處的蟻羣大決戰、在冰天雪地中傾聽遠處傳來的貓頭鷹的哀鳴;湖水的靜美、雨中的奇景、變幻的雪冰、鄉野的美夢,讓你在真切的體驗中深深沉醉。如果說一篇優美的文字是我們風沙蒼茫的旅程上一處小小的綠洲,那麼《瓦爾登湖》賜予我們的是一片遼闊的草原,我們既可以讓自然和人的心靈探索野馬般狂野地奔騰,又能讓個人體會到自力更生過簡單生活的那些經

驗和感悟,是如何在清晨閃動着露珠的光芒。晨昏照耀下的樹林和季節變幻間的鄉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飛的歐鳥和樹叢裏驚恐逃走的小獸,其實它們不僅屬於作家,在我們看似沉悶平淡的生活裏,何嘗不是處處可以一窺它們的背影,而前提是我們必須相信:我們正擁有一個比晨起時更早、更神聖的黎明!

2、《瓦爾登湖》是返璞歸真生活的真實記錄。在湖畔,作者自得其樂地種豆耕鋤、覓食野果、追獵狐狸;在湖上,作者恬淡閒適地垂釣游魚、觀魚戲水、聽湖奏鳴。“在溫暖的暮色中,我常在船中吹起晚笛,看鱸魚圍着我環遊,好像沉醉於我的笛音。月亮徜徉在湖面的粼粼波光之上,湖底倒映着森林的叢叢幽影。”梭羅認爲∶美的趣味最好在露天培養,再沒有比自由地欣賞廣闊的地平線的人更快活的了。說梭羅是"大自然的摯愛者"也許還不夠,他常常和大自然融爲一體,他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他踏在地上的腳印常常是深的,那意示着一個負重者。他不把花從枝子上摘下來,但把汗灑進土裏。種豆、築屋、焙制面包,對大多數享受城市文明的人來說,都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來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誰嚮往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來越緊張,自然生態環境日益萎縮的今天,有此夢想的人又能到何處實現呢?這是多麼令人嚮往的幸福生活!

3、《瓦爾登湖》是處處靈光閃爍的哲學聖書。梭羅選擇在瓦爾登湖畔生活,並不是簡單的逃避現實,在簡單的生活中,他一直在思考,思考人生、文明、金錢、貧富、生死等大問題,在娓娓道來中悄悄開啓你的心智。那些貫穿在行文中的哲思妙語,會使你在反覆誦讀中,感覺常讀常新,回味無窮。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間多一處瓦爾登湖,人類就會多一條後路。這該是《瓦爾登湖》的一句隱語吧。《瓦爾登湖》是影響世界發展的綠色經典,是構成美國性格最重要的書。海南和三環出版社這樣的定位,也是編者的一番良苦用心吧。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我想,這真理該是:熱愛自然,創造生活。

月光一樣的隱居也許是我在這本書裏讀到的最大的收穫,當我們也能在心中勾勒出自己的“瓦爾登湖”,我們就會在自己的人生裏獲得這樣恬然的生活姿態,月光般明亮卻內斂,月光般平靜卻非凡,隱居只是一種選擇,是否選擇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日夜風塵僕僕的路途上,心內心外都要撒滿一路月光。他在瓦爾登湖獨居時年紀並不大,但他卻給我們一種長者擁有的廣博、沉穩和智慧的感覺。他與孤獨爲伴,但並不消沉。他那麼熱烈地愛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遊並描繪着自然。他積極地探索着人與自然的關係,堅定地維護着自然的古典生態。他相信:人類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純美天性。所以熱情地謳歌着心中的女神——瓦爾登湖,這又何嘗不是每一個人心中應保留的一塊聖地呢?

作爲一名教師,應像梭羅一樣,不羨浮華,不慕富貴,讓自然和學識使自己不斷豐富,在心靈世界中營造出一片屬於自己的“瓦爾登湖”,從而詩意的棲居在校園內,成爲引領學生熱愛自然、創造生活、擺脫世俗、走近崇高的表率。假如我們可以永遠活在現在,善於抓住現在的每一個機會——如同小草不放過滴落在它身上的每一滴細小的雨露一樣;而且不把時間花費在彌補失去的機會上,——這就是我們所謂的盡責,那麼,我們肯定會備受福佑。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8

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閱讀,靜靜地讀,讀得靜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瓦爾登湖》是屬於心靈的。

梭羅原是個要在人世有所作爲而不是個出世的人,然而在兩年多的湖邊生活後,他看破了“紅塵”,感到人世擾擾,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個人的貪婪,他要對之心平氣和,一無所求。當然,一個人從對人世有所求到無所求,這是一場艱難的心路歷程。今天,我們觀照梭羅的這條起伏的心靈歷程,不知能否多一份理解和感悟。在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裏,要一個人對生活無所求,那是苛刻,但對“所求”多一些節制,則是理性。我們無法也無需戒絕自己對生活的“所求”,但同時是否也該有些出世的精神來面對這個不復簡單的世界?在越來越考究的生活中,心靈的羅盤仍固執地指向簡單和質樸。因此,斑斕的VCD節目和濃釅的咖啡之外,讀一讀《瓦爾登湖》,讓心沾染一點湖水的靜謐清涼,多一份恬淡與灑脫,少一分浮躁,其實已不是時髦,而是必需。

種豆、築屋、焙制面包,對大多數享受城市文明的人來說,都是些遙不可及的夢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來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誰嚮往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來越緊張,自然生態環境日益萎縮的今天,有此夢想的`人又能到何處實現呢?

書中,他描寫到,他的工具僅有一個斧頭,但他很快便造好了一座堅實得足以避風擋雨的小木屋。原來,找着住的地方,是那麼簡單。隨後,這間木屋的前後填充了他自種的蔬果地。原來,填飽肚子,是那麼簡單。再後,他不定期地用這些收成去和村民物物交換,原本空曠的屋子由此裝點得頗具姿彩。原來,構築起一個心靈的港灣,還是那麼簡單。

這一點,正是梭羅與陶淵明不相似的地方。陶淵明如此沉浸於對生活的幻境。他的清高孤傲,落落寡合,不是世間每一個人能夠企及的。但之我見,這其間,卻缺少一種源於心境底部的樸素與淡泊。而梭羅則不然,他明確自己簡樸的生活所需,並用自己的雙手卻爲自己儘可能簡單地創造出這些。從而騰出時間來,坐在湖畔,暢然呼吸,定神觀察,貼身傾聽,沉靜思考。老子便曾這樣說過,道,既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或既是唯心,又是唯物。二者絕不可被人爲地割裂開來。

《瓦爾登湖》內容豐富,意義深遠,是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錢社會的討伐檄文,是傳世久遠的文學名著,是一部聖書。梭羅在瓦爾登湖畔居住的兩年又兩個月裏,僅用很少的時間憑藉自己的雙手維持生計,而將大部分時間用來接近自然、探索自然,最後使自己和自然融爲一體。梭羅面對着湖,眺望着湖,他思考,他沉思,由感性變爲理性。

縱觀閱讀全書的過程,梭羅在我的印象裏,已不再那般強調“避世”的概念。梭羅來到湖畔居住了兩年零兩個月餘兩天——他彷彿爲自己掐準了秒錶一般,準時告別。他能意識到自己何時不再需要繼續地沉寂,於是,“到時候了,可以走了。”一句“可以走了”,才使自始至終的湖畔生活統一地聯結成一片,而且句號完滿——還是那麼簡單,而沒有造作和僞飾,也沒有對生活的消極。而這恰是《瓦爾登湖》這部著作的本質、關鍵,以及可貴。

《瓦爾登湖》內容豐富,意義深遠,是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錢社會的討伐檄文,是傳世久遠的文學名著,是一部聖書。《瓦爾登湖》字裏行間都洋溢着梭羅對於瓦爾登湖的熱愛,對於小屋的熱愛,對於山林的熱愛,對於林中小動物的熱愛,對於大自然萬物的熱愛,這是一種怎樣的情操!讀這部書時我經常嘗試着把自己放在梭羅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時我才活得真誠,沒有了矯揉和造作,書中所有的事情都那麼自然,所謂的心靈淨化就是指這個吧!更讓人歎服的是,每次讀後都會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語句中涵藏着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必須得反覆讀才能體會得到其感情的豐厚!

儘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儘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裏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淘滌,按梭羅所說,到你的內心探險去吧!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9

《瓦爾登湖》是一本書,瓦爾登湖就是瓦爾登湖。

去年這段時間,在美國的女兒那兒住了幾個月,走馬觀花,浮光掠影遊覽了凡到美國都應去的一些地方,當然都是女兒女婿精心選擇,周密安排,細緻策劃,親自陪同。得以飽覽了自然風光,參觀了歷史遺蹟,領略了先進科技。感受到了一種不虛此行的滿足,上千張拍攝的圖片,7—8萬字的日記,現在拿出來欣賞和翻閱,恍如昨日。

然而我不想用這些來充塞我的空間,也不想耽擱別人的'寶貴時間,我下面說的是一本書和一個湖。

《瓦爾登湖》這本書我們不少人不知道,不少人沒聽說過,不少人知道沒讀過,也有不少人知道讀過沒讀進去。

瓦爾登湖我們多數人不知道,多數人沒聽說過,有的人知道,也聽說過,但多數人沒去過,沒見過。

《瓦爾登湖》我知道,我買過,我讀過,但也沒讀進去。

瓦爾登湖我知道,當然是從那本書上看到的,但我以爲150多年前書上說的一個小湖,可能早已不復存在,然而這次在美國卻實實在在、真真切切、清清楚楚看到了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10

梭羅,1817年7月12日生於康科德城,1837年畢業於哈佛大學,1838回到家鄉,執教兩年。他於1841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愛默生的家裏,當門徒,又當助手,並開始嘗試寫作。1845年3月,他向別人借了一柄斧頭,就孤身一人,跑進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自己砍材,在瓦爾登湖畔建造了一個小木屋,並在小木屋住了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的時間。

到瓦爾登湖畔,他是想找一種自己的生活方式。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裏,梭羅伐木造屋,掘地種糧,捕魚狩獵,他吃湖裏釣上來的魚和自己種出來的豆,他在小木屋周圍種豆、蘿蔔、玉米和馬鈴薯,然後拿這些到村子裏去換大米。他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的雙手過了一段原始簡樸的`生活。

他不吸菸不飲酒。他精確計算出維持最基本生活所需要的花費:造屋用去28元1角2分,生活一週需2角7分……這樣推算下去,他發現一年中只需要工作6個星期,就能掙足維持健康生活所需的金錢。

梭羅在悠閒自得的耕耘垂釣,散步泛舟,採果狩獵,用大量時間享受自然的同時,他每天還在讀書、思考、寫作。他用心觀察自然、用身體驗自然、用腦思考自然,回到了大自然的懷抱,探索周圍的一切。細微地注視湖水的純靜透明、林木的蔥鬱碧綠、動物的活潑可愛、收藏的沉甸果實以及四季變化,春天的來臨,冬日的湖面,太陽升起……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11

第一次聽說《瓦爾登湖》是看到省文化廳微博的圖書推薦,過了幾天我去借書時一起借了回來。我記得是在角落最後一排人跡罕至的地方,版本很多,我拿了一本粉紅色書皮的。是誰翻譯的我都沒注意,因爲我並沒有完成那次的讀書計劃,到了期限只能原封不動的還了。那一次我按照推薦裏的書單借了很多書,發現有一些並不合我的胃口,就決定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喜好去借書。《瓦爾登湖》也逐漸被我忘記了。

再過了一段時間又有人推薦《聽客溪的朝聖》,借回來看到書中有這樣的宣傳,大概是說可以和《瓦爾登湖》相媲美的書籍,甚至有人認爲超越。於是我又想起了《瓦爾登湖》,我注意到很多權威的微博都把它的地位擡得很高,大致說是一生中必讀的書之一。於是我又重新去圖書館找那本粉色的書,卻沒找到。這段時間這本書又火了起來,很多近期一點的版本都被借走了。剩下的,我本着小衆及邊遠地區出版社不選的原則,最終拿了譯林出版社許崇信和林本椿的版本。看到書中作者介紹這是“自己家中唯一一本版本上多重收藏的書”,我就對譯本放心了很多。而實際讀下來我深深感覺這本書譯得“有點擰巴”。

從愛默生的“梭羅小傳”,“經濟篇”讀下來都很吃力,我多次無數次的想放棄。這樣一本書,邏輯,敘事順序都有點混亂,並不像一個刻意寫書的人會去顧及讀者的感受,真像一本神經錯亂的囈語集子。我讀來到底有何意義,爲什麼又如此受追捧,我又一次感覺到“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可是很奇怪,我還是一直堅持,咬着牙往下讀,是因爲他炒作得太有名氣了

?還是…其實這本書有些特別,前面很多部分確實索然無趣,跟想象中優美、有意境的湖畔生活完全不同,因爲作者的出發點跟“湖畔詩人”迥異!把《瓦爾登湖》跟《聽客溪的朝聖》比較我覺得有些不可理喻,《聽客溪的朝聖》是一本以放鬆身心融入自然的怡然心境造就,我也並不覺得那本書有多出色,而且也不滿意那個譯本。可能在中國,詩人和生物學家還沒有聯姻吧,因爲我百度“毒胡蘿蔔”竟然沒有,我到底不知道此爲何物,在中國又叫什麼、指什麼。

那本書我更多的新奇是一些大自然本身的奇特,認識了更多的動植物,另外,作者向我們揭示了一個並不完美純真的自然界,而是處處充滿了“殘忍”。梭羅在湖邊居住只是把湖當成一種體驗,從他的文字中我覺得他一直是個旁觀者,冷靜的哲人而不是他自己所謂的“詩人”,他從未停止過思考,是一個“實踐的哲學家”。

縱然有一些泰戈爾式的優美又有哲理的散文詩句,而且他也經常思想獨到。但總體來言,整書雖然說是散文,但更像一篇長篇大論的論文,這一切都只是他的論據,他一直是個冷靜的旁觀者,時刻審視自己當前的生活與他的思想,我甚至覺得他在捕魚,洗澡,採集漿果的`時候都沒有停止關於他那個“大計”的思考,他是帶着任務來考察和體驗這一切的,所以我覺得他並沒有太多的快樂和享受當下,在他的文字中我也感覺不到太多的詩意和美感。反而跟《魯賓遜漂流記》中的主人公有些像,我更喜歡魯賓遜這種純粹的目的。

我不認同有人把它評爲“詩意的棲居”。但是這本書真的也有點特別,像一個孤獨、入魔、又執着的哲學家一直追逐自己的抱負並實踐。我想我也是孤獨的寡人一類,我並不關注他的實踐證明什麼,我更喜歡他那有時單純流露出來的詩意和一些孤獨星球人類的感悟,所以我還是想擁有這樣一本書。但我覺得目前這個版本翻譯的很沒有詩意,於是百度了很多版本,最終買下了四川文藝出版社仲澤的版本,像泰戈爾的詩那樣放在案前,有事沒事想起來嗅一嗅書中那些有芳香的文字就好。

關於譯本,我並不是很喜歡直譯的東西,我覺得好的翻譯本身就是一部文學作品,具有收藏價值。當然如果是專家從事研究的學者,就有必要讀直譯和原著了,那是他們的事。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12

“你得成爲一個哥倫布,尋找你內心的的新大陸和新世界,開闢海峽,並不是爲了貿易往來,而是爲了思想融合。”本書作者亨利·大衛·梭羅,美國作家及自然主義者。《瓦爾登湖》是他的代表作,也是美國的經典讀物。

個人認爲這本書適合想了解大自然而又沒辦法深入自然的人,喜歡探究生活和內心的人。因爲該書有冗長的內心獨白和細碎的生活細節的描寫。

瓦爾登湖是一個美麗的湖,書中有好多描繪湖的地方。如“九月一日,我發現三兩株小楓樹的葉子已經紅了,離湖不遠就在三株岔開的白楊下,一個胡角上,臨近這水。啊!它們的顏色訴說着許多的故事。慢慢地,一個又一個星期,每株樹德特性都顯現出來了,它在光亮如鏡的湖面上欣賞自己的倒影。每天清晨,這個畫廊經理便取下牆上的舊畫,換上一些新的地方畫家幅,鮮亮而和諧的色彩多人眼目。”將大自然比喻爲畫廊經理的表現方式,擬人化地寫出湖的美景。

書中的“我”,生活得很滿足,他沒有豪宅,也沒有億萬財產,但是他過的很充實。幾平方米的小木屋,再加一塊小土地,就是生活了。每天吃自己親手做的食物,用最原始的方法,展現食物最真實的味道。喜歡吃什麼,就在方寸地裏種什麼,也不必把雜草都去除,或許能得到意外之喜。待收穫季節,收穫自己勞動得來的果實,那是一種怎樣的體會,有些時候,思考思考人生,和鄰居聊聊天,釣釣魚,看看風景,這種生活是怎樣的,有些時候,思考思考人生,和鄰居聊聊天、釣釣魚、看看風景,這種生活是怎樣的愜意。

我想,梭羅的這本書只是展示了他自己尋找自我的過程,他交給我們一個方法,關鍵還要靠我們自己去尋找。也許很多人也向往瓦爾登湖那樣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認爲那種生活一定會是美好的。但,這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而已。作者在瓦爾登湖生活了兩年,最終離開。並不是瓦爾登湖不美,也不是因爲他厭倦,而是他發現,其實所謂的世外桃源只存在於自己的內心。如果你內心貧乏、無法平靜,就算是環遊世界,對你來說沒有什麼差異,你永遠找不到世外桃源,因爲它只會存在你的心中。

我常想起書中路人留下的一句話,“最高貴的心靈,是最能知足自滿的.”。世界的每個角落都綻放煙火,風景是不缺的,卻缺的是一顆能體會美的心。鄉下的人嚮往城市繁華喧囂的生活,而城市裏的人羨慕鄉下那平靜悠閒的日子。爲什麼三毛能在撒哈拉沙漠上找到那麼多美麗的故事?爲什麼梭羅能在那麼差的物質條件下過着讓今人豔羨的詩意生活?

生活不在別處,認真對待生活,主動對生活索取,回過頭,此處便是你的瓦爾登。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13

《瓦爾登湖》是一本寧靜、恬淡、充滿智慧的書。其中分析生活,批判習俗處,語語驚人,字字閃光,見解獨特,耐人尋味。許多篇頁是形象描繪,優美細緻,像湖水的純潔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綠;也有一些篇頁說理透徹,十分精闢,給人啓迪……

第一次讀《瓦爾登湖》是在讀大學的時候,用了一個晚上囫圇吞棗的翻完,心裏想也不過如此。第二天坐在一羣朋友之中熱烈的討論關於隱居的話題,甚至在辯論賽的時候也要把梭羅的“不要企圖佔有大地”作爲了環保的理論依據,現在想來,在那個時候的稚嫩心態和浮躁心境下讀這本書,怪不得能把書裏的精髓糟踏成那樣。

如今再讀《瓦爾登湖》,是在5年後的'北京,在第三極書城偶遇徐遲翻譯的版本,就買了下來放在枕邊。於是每天睡前和醒後下意識的一件事就是摸起那本淡綠色封皮的書來翻幾頁。每天夜裏,當世界靜的只剩下我和一盞檯燈的時候,就連桌角的百合都悄悄隱退了喧囂的香氣,關掉一些可以與外界聯繫的方式,卸掉身上一切的束縛和僞裝,就坦然的像個書蟲一樣粘在書頁上,任什麼事都趕不走我了。

讀《瓦爾登湖》的初期境界是覺得有味道,在瓦爾登的春夏秋冬裏時刻都感到一股清冽自然的水霧之氣撲面而來,好像自己真的喝下了冰鎮的梅子酒一般。再讀的時候就能感受到些許同病相憐的孤寂了,但這種孤寂一點也不難過,在心底裏竟然就像很享受的樣子,癢癢的寂寞快感催着人繼續往下讀,心裏開始升起一些激動,彷彿與梭羅有個私密的約定,誰也不會透露誰在世上寂寞的快感,這時候感動也摻雜進來,因爲從來沒有什麼時候我能寂寞的這樣美,甚至這樣成癮,也從未在哪一個作品裏想現在這樣不孤獨過,以前的作品,都是我遊離在外,再精彩也是作者的,與我無關。而《瓦爾登湖》卻讓我親切的稱爲“我的瓦爾登”,我相信那不是一個什麼真正的所在,那是心靈,可以在書裏共享到的東西。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14

第一次讀《瓦爾登湖》是在大學,十八九歲的中文系少女,從這本書中讀到的是梭羅的單純與真誠,是他豐饒的內心,是他對大自然的熱愛。第二次讀《瓦爾登湖》是一年前,四十多歲的中年女人,從這本書中讀到的是作者追問真心的勇氣,是堅守初心的執着,是他對生活本質的洞悉,對世界的深情。

《瓦爾登湖》不是一部小說,不能靠曲折動人的情節,來抓住讀者的心。《瓦爾登湖》也不是一本詩集,不能靠凝練的語言與新奇的意象,來引發讀者無盡的想象。這,只是一本生活隨筆集,沒有什麼情節,也沒有什麼華麗的辭藻。

人們把梭羅稱爲“自然主義文學的始祖”,或許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爲他感興趣的生活主角是大自然,是大自然中的生靈,大自然中的聲音,以及那些以自然狀態生活着的人們。二是因爲他對自然的書寫,採用的是最質樸的形式,平實而簡潔。作者博覽羣書,卻讓人感覺不到掉書袋的賣弄與晦澀。書中記錄的生活是簡單而真實的',一個人的生活日常,所思所想。書中記錄生活的方式,也是最爲素樸的,沒有一絲粉飾,不帶一點誇張。書中的語言,睿智、真誠、簡潔、淺白,同時又時時透着幾分幽默。

一個讀完大學,喜歡哲學、歷史和文學藝術的年輕人,突然做出一個決定,帶上一點兒錢,帶上一點兒最簡單的生活用品,去瓦爾登湖邊生活。在那裏,他親手搭起一座小木屋,一盞燈,一張小桌,幾把椅子,兩個煮飯的鍋,幾件餐具,成了他的全部家當。

他的新家,位置選得剛剛好。這裏可以讓他享受寧靜,平日裏少有村裏人光顧,也聽不到鄰居的吵鬧聲;這裏又不會讓他的生活與世隔絕,旁邊的小村離得不遠,走路十幾分鍾就能去那裏的小商店買些所需的東西;一條鐵路就在不遠處,一天中能聽到幾次火車的轟鳴聲;在這裏他能見到那個沉靜寂寞而又快活的伐木工人,也能見到一兩個因好奇而前來造訪的村民。

他的新家雖然簡樸,卻有最美的房間裝飾畫,那是窗外隨時撲入眼底的風景,有時是一片茫茫雪野上幾行細碎的動物足跡,有時是向晚的餘暉灑落在林間的空地上。他的新家有最美的後花園,有樹林,有鳥鳴,有湖水的微波,有湖中自在的游魚。

他家裏有最可愛的寵物,啄木鳥在篤篤篤地啄樹;知更鳥剛在屋子對面的松樹上做了一個新窩;一隻浣熊在林間遊蕩,幾隻山鷸在泥土裏翻找蟲子。他家裏能聽到最好聽的音樂,那是鳥兒們在山核桃樹林裏歌唱;那是熟透了的果實突然落在地上,那是鷓鴣在拍打翅膀,那是一隻蒼鶻在唱着哀傷的歌。

梭羅有一支妙筆。這支筆,總能讓人看到他所看到的,聽到他所聽到的,彷彿身臨其境一般。這支筆,總能讓你跟他一起笑,跟他一起思索,彷彿你就站在他的身旁。

有時,我會設想一下梭羅的樣子,一個身形高大瘦削的年輕人,眼睛不大,眼底卻透着智慧與善意的光。在陌生人面前,他有些羞澀,有些沉默,有些不善言辭;在心意相投的朋友面前,他卻能眉飛色舞,侃侃而談,風趣而幽默。大部分時間,他不多言,臉上沒有什麼笑意,甚至有幾分冷漠。其實,他的心裏住着熱情、住着愛;住着雷霆風雨,住着風平浪靜;住着冷靜,住着幽默。這樣一個人,我想和他相識,一起坐坐,一起聊聊。只是,不知道,他願意不願意。

四十多歲的我,工作二十年,上有老,下有小,每天的生活充實而忙碌。可,有時我也會問自己,爲什麼活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走在大街上,看着身邊的車水馬龍,人來人往,有時會想,大家如此忙碌究竟是爲了什麼。或許很多人都會回答,爲了生活,爲了自己,爲了家人。如今,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裏,生活豐富多彩,商品琳琅滿目,很多人已不必爲維持基本生活而奔波勞碌。不過,或許你也像我一樣,總能聽到或看到身邊太多的不滿足,想要更大的房子,想買更豪華的車子,想用更高級的化妝品,想穿更大牌的服裝,希望孩子能上最好的學校,盼着老公體貼又多金。

慾望像是一根導火索,一旦點燃就會四處蔓延,越燒越烈;慾望像是一種超強傳染病,自身的免疫力稍低,就會被傳染,且一發而不可收拾。人們忙碌着,爲了這張似乎永遠也填不滿的慾望之口;人們焦慮着,擔心慾望的肥皂泡會突然被碰破,希望的一切在瞬間成爲泡影。

不知道,你是否也像我一樣,有時會站在某處發呆,似乎迷失了努力的方向;不知道,你是否也像我一樣,有時會突然追問,自己的存在有什麼價值,自己真心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這時候,或許讀一讀《瓦爾登湖》是個不錯的選擇。或許,你我不必像梭羅一樣,去找個與世隔絕的地方離羣索居。或許,你我可以像梭羅一樣,找個時間,給自己尋一片心境,體會一下簡單生活的樂趣,聽聽大自然的聲音,看看花開花落、草長鶯飛。或許那時,我們心中的焦慮會少些,更少些,甚至會慢慢消失。

陶淵明有詩云“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問問自己的真心,想想自己的初心,知道自己的真心,記着自己的初心,無論生活在何處,我們都能做到恬然沉靜而內心篤定吧,就像梭羅一樣。看一本書,掩卷細思之後,重返生活的我們,心境早已不同。

或許,這就是梭羅送給我們的禮物;或許,這就是《瓦爾登湖》帶給我們的驚喜吧。

《瓦爾登湖》讀書心得15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書是《瓦爾登湖》。

這是一本讓人心歸寧靜,充滿希望的智慧大作,書中充滿了梭羅對社會,對制度,對人類,對生命等等不凡的見解,當人們逐漸失去田園的寧靜,它便被整個世界閱讀和懷念。

初讀時我有很多不解,看到前面的章節,覺得生澀無聊又難以理解。作者說自己在湖邊種了哪些東西花了多少錢多少成本等等,從敘述的方式來看,感覺比我往日所看的文章遜色多了。

後來,他給予我最大的震撼還是書中對生命、對理想、對自由的嚮往和推崇,啓發我們尋找生命最本真的意義。他說:“最富有的時候,你的生活也是最貧窮的。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一個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過自得其樂的生活,抱着振奮樂觀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宮一般。犯不着千辛萬苦求新,無論衣服還是朋友。把舊的翻新,回到它們中去。萬事萬物沒有變,是我們在變。”這句話閃爍着人性的光芒,讓人對財富觀有更深的理解。

其實,金錢和幸福不是相等的,因爲幸福是一種從心底發出的滿足感,金錢雖然能滿足你的需要但它不是支撐我們幸福的原因。自以爲擁有財富的人,其實是被財富所擁有。所以他覺得“佩戴任何的肩章,都比不上我這一次榮。”

的確,我見過一號難求的老專家騎車去看病,也見過服務生開好車來上班,我並不反對有人對物質生活品質的追求,但我覺得人更應該清楚的是,智慧與思想的充實才能夠讓自己的內心更加滿足。王安石說:“聖人內求,世人外求。”人,只有直視自己的內心深處,才能獲得最終的幸福,我們追求一生也不過是希望滿足於內心的平和而已。而梭羅這樣的感悟,正是他不斷探索自己內心和社會聯結開出的`芳香果實。

他一個人跑進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開始了獨居生活,他喜愛東方文化,閱讀了大量東方著作,也很贊同道家思想,古人的隱逸生活與梭羅的獨居相似,都是爲了尋找世間遺失的純淨與美好,而不同之處就在於古人是歷經滄桑後的看破紅塵,梭羅卻是與生俱來的自覺的超然物外。不同於陶淵明這樣的避世隱居,歸隱田園,梭羅不是逃避現實,而是追求現實,是對生命本質的一種探索。千年之前陶淵明筆下的那方神奇的水土——桃花源,千百年來多少仁人志士渴望的精神聖地,又在梭羅的筆下重現了。

讓我們追隨着梭羅的足跡,拋棄物質所帶來的煩悶與苦惱,感受恬靜的美,聆聽大自然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