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心得體會>

雙減下的家校共育心得(精選13篇)

心得體會 閱讀(3.04W)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雙減下的家校共育心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雙減下的家校共育心得(精選13篇)

雙減下的家校共育心得 篇1

隨着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新的教育形式下,對教育藝術、教育方法有了全新的要求,教育不僅僅是一張嘴、一支筆那麼簡單,而是全方位,立體式的全新教育模式去適應當前教育的需要。其中,學校和家長的聯繫是必不可少的,這是對孩子教育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可以更真實、更全面的瞭解孩子全天候的行爲和思想動向。誰重視了家校聯繫工作,誰就掌握了教育的主動性。家校聯繫平臺的建立是符合當前教育需要的,是當前教育重視的。

學校是青少年成長的重要陣地,但教育不能僅僅只靠學校,家庭是青少年成長的第一個環境,家長同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加強家校溝通,形成教育合力,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樣一個極其細微的任務。”因此,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緊密相連,密不可分。

一、家校合力,纔能有效的培養好孩子。

現在的小孩因爲生活在網絡環境中,成長環境相對複雜,孩子在家庭中的行爲習慣和學習習慣也會延續到學校中。學校老師要更加全面地瞭解孩子的各項習慣和心理狀態、性格特點等,就須得密切聯繫家長,只有老師和家長充分的溝通,共同探討孩子教育問題,達成共識,才能全方位的幫助孩子成長。

二、培養良好的習慣,受益終身。

習慣是人的思維定勢,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力量。正如智者所言:成功是一種習慣,失敗也是種習慣;有骨幹教師的一句話就講到,與其讓孩子改掉壞習慣不如讓孩子養成好習慣。而良好習慣的養成,需要的是不懈的堅持。我們都知道要養成一個習慣,最少得21天,在這期間,不僅僅需要學校老師的督促,也需要家長能夠起到一定的監督作用,只有學校和家庭合力,去督促孩子將好的習慣堅持下去,我們的孩子才能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爲習慣。對於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我們可以從孩子的書寫習慣、做作業的習慣以及生活習慣等方面進行着手,從一些不經意的小事中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

三、溝通消除偏差,正確看待孩子。

俗話說“孩子是自己的乖”,大多數家長都覺得自己的孩子是天才,什麼都好,受不得半點委屈。對於老師的批評有時不能正確看待。其實,老師批評孩子,是老師關注孩子,希望孩子能夠變得更好的一個體現,並不是老師對孩子有什麼偏見。如果我們家長、老師保持一致意見,會更有利於孩子改正缺點;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看到孩子的優點,對孩子所取得的哪怕是小小的進步,也要給予肯定,使孩子建立起自信。同時,要淡化成績觀,注重孩子的綜合素質、各方面學習能力的培養。

搞好家校共育就猶如建設好一個好的生態系統,學生是種子,家庭是土壤,教師是園丁,社會是環境;種子飽滿,土壤肥沃,園丁辛勤,環境適宜,才能爲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有力的保障。

雙減下的家校共育心得 篇2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單靠學校教育的教學改革是不夠的,要實現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目標,必須構建一個教師、家長共同參與,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合力並共同發揮作用的開放的、立體的大教育環境。

家長和學生有着親子血緣關係,其天然的親子之情是無可比擬的。心理學常識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越親密,互相之間情感的感染性越強,感化作用越大;反之,則感染性越弱,感化作用越小。因此,雖然常有家長述說孩子不聽大人的話,只聽老師的話,但家長的一句話抵教師的十句話的情況也同樣存在。在現實的教育中,我們也深深感覺到,我們在學校裏對學生進行苦口婆心的教育,剛使學生在思想行爲上有了一點進步,但經過週六、週日兩天或暑假、寒假的休息,就削弱或抵消了教師幾天或幾個月的教育。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效果取決於學校和家庭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麼學校的教學和教育過程就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可見家庭參與教育對學校教育的效果具有極大的影響。家校合作教育有利於做到優勢互補,使學校在教育學生時能得到更多的來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長在教育子女時也能得到更多的來自學校方面的指導。

在學校管理過程中,各項有關決策、措施的制定請家長參與,既增強家長在學校管理中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同時,由於家長最瞭解學生的成長經歷,瞭解學生各方面的需要、興趣、愛好,家長參與制定的決策才更具有針對性。

家校合作中家長通過家長委員會行使監督權,最大限度的保障兒童的權利。

家校合作使教師把與教育對象的成長密切關聯的各方面因素聯合起來,達成一致,形成合力,共同實現學生的和諧發展。在家校合作中,學校與教師理所當然起到主導作用。一方面,社會擔負起對家長的教育責任;另一方面,教師有責任面對不同的學生家長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方法指導,並與家長在教育學生上達成一致。

在家校合作過程中,要求家長主動到學校瞭解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情況並參與學校的管理。班主任在家校合作活動中成爲一名策劃人、組織者和參與者。在教育問題上,與家長建立一種平等、和諧的合作關係。家校合作中家長主動參與是關鍵,有了家長的參與纔可能稱得上合作。作爲班主任積極主動地接納家長作爲合作伙伴,從實際中讓家長真正介入到班級的事務活動中。在班級裏,選擇那些文化層次高,熱心於教育的家長,成立班級家長委員會。讓家長委員協助班主任做一些班級事務,定期召開家長委員會,把學校以及班級的目標和活動通過家長委員告知所有的家長。同時收集家長對學校及教師的意見。通過家長委員與其他家長溝通,營造一種良好的合作氣氛。另外,我們要暢通家校交流的渠道。家校之間坦率而又真誠的交流是良好家教合作關係的基礎。班主任與家庭之間通過各種媒介和人際交流來傳遞信息。例如:

1、傳送喜報。班主任把傳送喜報作爲交流的手段,把學生在校的情況,如有趣的發言、比賽的結果、好人好事、學習成績等點滴進步,都以喜報的形式向家長彙報。這種形式的交流密切了教師、學生和家長之間的關係,特別是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2、建立班級通訊網絡。目前電話已經普及家家戶戶,在班級中,把學生分成多個小組,每組設立一個聯絡員負責把教師的要求傳達給家長,同時,家長也可以通過電話向同學或老師瞭解情況,形成一種互動交流。

3、建立班級微信羣。教師可以通過微信羣,根據本班的特點向家長介紹有關家庭教育的知識,針對一些家庭教育問題開展討論。這中形式的交流可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

4、利用校訊通這個平臺,實現家校的溝通和互動。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和家庭作爲並肩工作的兩個雕塑家,有着相同的理想觀念,並朝一個方向行動,要知道,在創造人的工作上,兩個雕塑家沒有相互對立的立場是極爲重要的`。 ”在家校合作的過程中,無論是我們教師還是家長,都是要牢記的。

雙減下的家校共育心得 篇3

每個家庭都是一塊“試驗田”,每個神奇的小生命都是優良的種子。孩子的點滴成長需要家長細心的澆灌、正確的指引。走進孩子的心靈,排遣內心的孤寂,耐心陪着孩子一起成長。

在全國萬衆一心、抗擊疫情的關鍵時日裏,有幾天,孩子滿面愁容地對我說:“媽媽,我想我的同學們,我多麼想去學校上學。”說着說着便泣不成聲,看着孩子傷心的樣子,一時間我不知該如何安慰他。其實,這何止是一個孩子孤寂的心靈訴說?我緊緊地將孩子擁抱在懷裏,輕輕地拍着他的雙肩,待他稍微冷靜之時,我語重心長地說:“孩子,媽媽理解你的心情,全國的小朋友都和你一樣乖乖地呆在家裏,我們這也是爲阻擊疫情做着自己應有的努力,如果每個健康的人都熬不過這段寂寞的歲月,不能在家平安生活,那些正在前線冒着生命危險並肩作戰的白衣戰士不就前功盡棄了嗎?這樣,無情肆虐的新冠病毒不是更加猖狂,不可戰勝了嗎?如果你想念老師同學,可以給他們打電話,或視頻聊天啊……”孩子眼裏噙滿淚水,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一個月的寒假之後,本該是孩子重返學校,奔跑在美麗寬廣的操場;或坐在窗明几淨的教室裏與老師同學共同學習的時光,可突然間,讓孩子超長時間呆在家,讓他們既不適應又有些恐慌,然而不適應的豈止是孩子!

因此,在那段危機四伏、共克時艱的日子裏,我深深地銘記落校長講座裏的疫情之下中國家長重塑十大教育觀念:選擇合適的時機對孩子進行誠實教育、思辨教育、醫學常識教育、信息素養教育、死亡教育、合作教育、善良教育、親情教育、新財商教育、全球教育。努力給孩子上好當務之急的五門課:科學知識課、風險意識課、親子體驗課、命運共同課、愛的教育課。

除此之外,我常常陪孩子下棋、聽新聞、聽音樂、讀書、練書法、做運動。讓孩子寂寞的心靈得到安慰,過得充實;讓孩子居家的生活與學校生活一樣有節奏。

教育無小事,我竭盡全力營造和諧的親子關係,讓事事、時時、處處都成爲和孩子溝通,引領孩子成長的契機。讓孩子在父母濃濃愛的陪伴下健康、快樂地生活,讓孩子感受家是遮風擋雨的港灣。

守護親情、守望幸福。待到綠遍山原,山花爛漫時,我們一切靜好!

雙減下的家校共育心得 篇4

家庭教育是學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幸福德育的構建,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家庭教育的配合。家長是學校教育的天然合作者,家庭和學校是幫助孩子起飛的雙翼,只有向着同一個方向、爲着同一個目標努力時,學生才能夠真正展翅飛翔。家庭教育是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校教育具有不可低估的補充和輔助作用。我校大部分學生來自城鄉結合部,學生和家長素質參差不齊,這是我校開展家校共建工作出發點。教育這項責任僅僅靠學校來完成是不行的,缺乏家庭關注的教育是事倍功半的,只有家校共同努力,才能事半功倍。

家校共育,重在“合力”上下工夫。必須摒棄傳統家校關係的認識,充分認識到家長也是學校教育的優秀資源。必須讓這些資源在學校管理和教育中加以充分利用,這樣才能更好地形成家校共育“合力”,真正地變成1加1大於2的效應。我們具體做了以下幾件事:

(一)定期召開家長會

我校每學期至少召開兩次全體學生的家長會,平時又不定期召開各種類型的家長座談會,及時地瞭解家庭教育的動態,及時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

(二)利用網絡優勢,拓寬家庭與學校互動的渠道。

讓家長與老師面對面互動,儘管是一種非常有效的互動形式,但這種方式的互動畢竟要受到地域和時間的限制。特別是對於工作繁忙和在外地打工的家長來說更是如此。因此,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方便快捷優勢,進行家校互動,也是一條不可缺少的途徑。例如,可以利用網絡,校訓通平臺,使家長及時瞭解學校和班級的基本情況和重大活動,也可以留下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或者是要求學校和教師給與解答的問題等。我們還利用手機微信或微信羣進行互動交流等等。與家長適時交流,及時溝通,快速而便捷。絕大部分家長在同學校交流時都非常理性,使網絡不僅成爲接受家長監督的平臺,而且也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平臺,更是家校友誼的橋樑與紐帶。

(三)“家校共讀活動”引導學習型家庭的建立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書在人的成長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法國文學家哥德有一句名言:“讀一本書,就如同和一個高尚的人在交談。”,法國詩人雨果則說:“書籍是改造靈魂的工具,它對於人類之所以必須,在於它是滋補光明的飲料。”,讀書有益於育德,有益於勵志,有利於啓智,有益於明史,兒童受到優秀書籍薰陶,將爲其終身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人文基礎。正基於此在低年級時我在班級提出了學生、家長、班主任學期內共讀一本書的活動。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向家長推薦了《安徒生童話》《木偶奇遇記》《淘氣包馬小跳》等書籍,每天回家後讓學生和家長共讀書,並在“閱讀存摺”裏記錄下來孩子們讀書的頁數和家長參與活動的感受建議、學生讀書的收穫等。隨着孩子年級的增高,孩子們讀的書難度有所增加,結合一米閱讀的APP使孩子們在書的海洋裏自由的遨遊,讓書香沁入每一個學生的心脾,讓學生在書香中茁壯成長!

(四)開展了家長學校8課時的活動,提升了家長家庭教育水平。

家長需要教育,更需要轉變教育觀念!我校是家校共育的試點校,家長課堂8課時從20xx年開展,一直以來我們學校堅持每月一課,在8課時中老師和專家在給家長講授育子方法,從今年開始,我們家校共育升級到了新高度,突出家校協同育人的理念,調動各行業廣大家長資源,把家長請上講臺,豐富課堂內容,開拓學生眼界,拉近親子距離、拉近家校距離。構建家校共育“合力”,不但轉變了他們的家庭教育方式,而且也轉變了他們的教育觀念,同時各班也必須開好常規的家長會,注重與家長進行必要的溝通和交流,讓家長在相互交流中使認識和意識都得到提高。要求一次一個主題,解決一至兩個問題,注重實際效果。

通過家校共育的活動,在深化學校德育工作改革的同時,也豐富了學生的校園生活,豐富了自身的精神世界,使學生生活態度更樂觀,生活方式更健康,生活信念更積極,生活情趣更高雅,促進了少年兒童生命的健康成長,促進了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精神面貌積極向上,逐步形成良好的校風。但我們深知家長學校工作任重道遠,今後,我們會在摸索中不斷前進,在前進中不斷總結,面對新形勢探討家庭教育新思路、新方法,突出特色,注重實效。我們將繼續探索家校合作的新機制,讓孩子們的雙翼更加豐滿有力,展翅翱翔在未來天空裏!

雙減下的家校共育心得 篇5

學校組織觀看教育部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播放的家庭教育公開課,讓我有幸聆聽專家講座、接受新的家庭教育理念,真是感慨萬千!青少年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培養單靠學校教育不會成功,還需要家校通力協作。學校的專業性可以更好的教育培養孩子,同時也可以給家長切合的指導。通過此次家庭教育公開課,我獲得了更深的教育理解和感悟。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以及想法。學校和家庭要建立相對統一的教育理念,老師和家長需要密切配合,整體做到步調一致。但每個家庭針對自己孩子的獨特性格,應該有自己的教育方法,不是別人成功的案例,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就一定可行,適合的纔是的。

學校注重的是孩子的學習、行爲習慣的教育,作爲家庭應該是學校的一個延伸,老師把知識交給了孩子,如何運用知識,培養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是一節課兩節課就可以完成的,確實有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學校老師一個班級40名左右的學生,老師會根據各個學生不同的特點,整體的引導教育孩子,但是沒有辦法如同父母一樣一對一的瞭解指導。同時愛的陪伴也會成爲孩子成長過程中最不可或缺的,只有陪伴後纔會更瞭解,瞭解後纔可能會找到最適合的。隨着孩子的成長,我們應該不過分的干預孩子的生活,但是卻需要做到了解自己的孩子,適時的提醒。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初期學習的時候很多是會去模仿,我們在要求孩子的同時也應該對自己有所要求。以身作則有時候比威逼利誘管用很多。學校的老師不僅給孩子做了很好的榜樣,同時能看到每個孩子的優缺點,及時的同家長溝通。我們作爲家長,也如同剛入學的學生一樣,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去聽取意見,聽取老師們專業的意見,才能更好的引導教育孩子,並且適應新時代帶來的變化。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他們的生命都是屬於自己的,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我們只能教會他們知識與道德,他們需要自己學會判斷和成長,最終成就適合自己獨特的人生。

雙減下的家校共育心得 篇6

本學期,我有幸參加了家庭教育的國小班主任培訓,認真聆聽許麗華、王玉霞老師等講座,受益頗豐。使我進一步明確了家校共育的方向,理清了思路,思想認識也有了很大提高,進一步堅定了今後改革的決心。提到教育二字,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學校、老師;這兩者在孩子人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我認爲家庭教育更是整個教育體系的重要基礎,父母則是孩子第一任且永不卸任的老師,正是通過家庭教育,父母會把自己身上的一切都潛移默化的折射到孩子身上,因此,家庭教育中父母是一個很關鍵的角色,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庭教育也尤爲重要。下面就我的近期培訓和認識談幾點心得體會與大家共勉。

一、不斷加強自身學習,轉變觀念,樹立家校共育理念。

作爲一名國小老師,認真學習家庭教育的相關理論,正確把握家校共育的基本目標、基本方向,正確領悟家校共育的新理念、新思想、新做法。要認真學習國家關於家庭教育的文件,領悟國家的方針政策精神,吸取外地的先進經驗。要充分發揮導向作用,通過家長學校、家委會等方式引導學生家長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培養健全人格、有可持續發展力的未來接班人。

二、積極探索家校共育實施的方式和途徑。

要認真組織學習家庭教育理念,積極推進家庭教育,努力更新家庭教育方式方法。逐步建立起與時俱進、具有鮮明特色的家校共育體系,充分發揮對學生家庭的引導作用,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和教師業務水平的不斷提高,從而進一步提升學校的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

(一)、尊重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對待孩子,與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關係,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只有這樣才能贏得孩子的信任。做父母的要愛孩子,也許你會說這個道理再簡單不過了,哪個做父母的會不愛自已的孩子呢?但有些父母的愛並不能被孩子接受和認可,我常常給我懂事的兒子一個個親切的擁抱,一個個淺淺的微笑,一次次循循善誘的開導,一件件小小的禮物,這會使孩子很自然的感受到父母給予她的愛,也增強了她對父母的信任感,所以我們家長都應該用愛心去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爲習慣。

(二)、傾聽是父母與孩子良好溝通的前提父母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態,學會平等地與孩子交流,靜下心來傾聽孩子要訴說的一切,哪怕此時你在忙、再累,也要專心致志地傾聽,不時地詢問孩子:“在學校有什麼有趣的事嗎?上課時你對自已的表現滿意嗎?今天你的笑臉又增加了嗎?每當我這樣問兒子的時候,他總是十分興奮的向我彙報一切,當他說出自已對事情的看法時,我也會尊重他的意見,與他商量辦,給他足夠的信心和自信,我認爲這對培養孩子的品格十分重要,傾聽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學問。

(三)、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避免把孩子的分數看得太重要作爲父母不要整天盯着孩子的分數,做孩子分數的晴雨表。孩子得了高分就心花怒放,得了低分就心灰意冷。弄得孩子整天心情緊張,誠惶誠恐,無心學習,父母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學習興趣培養上,多抽出時間陪孩子一起看書,一起學習。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他們還沒有足夠的定力,很容易受外界的干擾轉移注意力,因此,在孩子學習的時候,我們家長儘可能的陪在孩子身邊和他一起學習,哪怕是在孩子身邊安靜的看書也好,切記不能孩子在學習,家長在看電視、看手機甚至玩遊戲。也就是說,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積極實踐,勇於創新

在學習先進經驗的基礎上,根據聊城地區和本校的實際情況,要大膽地嘗試,在實踐中不斷髮現問題,積累新的經驗,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認識和實踐能力,真正成爲家校共育的引路人、帶頭人。創造性地開展家庭教育,要引導廣大教師樹立創新意識,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

作爲一名國小老師兼班主任,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本着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探索、總結和反思,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幹別人不想幹的事,吃別人不想吃的苦,守住心靈的一片淨土,樂在其中,挖掘學生的潛能,當好未來人才的奠基石。孩子的教育和培養是一門很複雜的學問,做爲老師,我們應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道路上與家長攜手、與學校共同合作,努力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

雙減下的家校共育心得 篇7

學校與家庭最根本和最原始的活動都是讓孩子們能夠幸福成長,而缺失任何一方都是不完整的教育。所以,只有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緊密聯繫,和諧統一發展,教育才有可能發揮其的育人效益,更好地促進孩子幸福成長。

然而所有這些宏觀的道理都應該從微觀的細節入手去做。楊老師的講座深入淺出地給我們介紹衆多細節。“五個一”每一個“一”都是細節,都可能被忽視。需要家長和老師都重視起來。古語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說明,古人早已認爲學校和家庭教育是一體的,家庭和學校教育缺失任何一方都是孤掌難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和孩子有着血緣關係爲基礎,在家庭教育中常常能做到以情動人。另外,父母和孩子的接觸時間最多,瞭解最細,所以父母能根據孩子的實際進行鍼對性的教育。而學校具備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教師也經過專業訓練,在教育過程中表現出有計劃、有系統,從而更專業地培養和教育孩子。所以,家庭和學校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各有所長,如能進行優勢互補,形成家校合力,定能更好地促進孩子的幸福成長。

雙減下的家校共育心得 篇8

今天有幸聆聽了楊正偉老師的講座,我深切的感受到他是一位有愛心,治班有方的班主任,同時爲他的“五個一”構建和諧家校關係深有所感。

我們班主任要認真學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思想,樹立新理念,要站在新時代建設和諧教育的戰略高度,去認識家校配合的重要性,努力做好家校聯繫工作,傾一生的情,去熱愛學生,從而打造別開生面的家校合作新天地,使家校聯繫煥發出無窮的生命活力。

家庭、學校是學生最重要的活動和生活場所。爲了創設良好的育人環境,家庭和學校必須互相協調配合,加強聯繫,擰成一股繩,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共同教育好孩子。班主任老師要講究方式方法,創新家校聯繫的方式方法,加強與家長之間的聯繫,交流學生在學校、家庭的表現。這對於學生的智育、德育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同樣,家長也可以對學校進行訪問,向教師瞭解孩子在校的上課學習及各方面的表現情況,以配合教師對孩子進行教育。所以,我們要樹立以學生爲本的理念,創新家校聯繫,步調一致,互相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健康發展,從而更好地把班級工作搞好。

雙減下的家校共育心得 篇9

今天有幸聆聽了楊老師的報告,着實受益匪淺。孩子的教育不僅僅在學校,在老師,家校共育才能更好地促進孩子們健康成長!

製作一份個人和家庭檔案、組織一次親子活動、拍攝一張成長照片、認識一位忙人和寫好一封書信,楊老師通過自己的實踐和經驗總結出來的這“五個一”,既加強了家長對學校教育的支持和配合,促進了家校教育的合力,又避免教育孤掌難鳴,讓教育更順利的進行,促進孩子的更好的成長,同時也很好地增進了親子關係。

我覺得在家校合作共育的過程中,還要努力搭建家校互通平臺,開發多樣的家校共育方式,通過會議、活動、課程、互訪、管理等的實踐舉措,將家校的教育力量整合起來,凝聚成教育合力,爲學生的成長提供更好的教育。

雙減下的家校共育心得 篇10

愛是兩個人或者人與人之間聯繫的狀態,彼此相依,緊密相連。總之,談到愛時,人們想到更多是靠近和相擁。

親子之間也不例外,愛也是從類似這些關鍵詞發展的,孩子在母親的子宮中用臍帶相連,出生後孩子和母親用溫暖的懷抱相依相偎,再後來是在父母肩頭熟睡的感覺,這些都是一幕幕美好的親子相愛的場景。不難發現,親子之愛的發展方向是逐步分離的,或者說是彼此的相互獨立的,使孩子與父母,與家庭之間越來越能夠拉開距離。

正常的愛是孩子越來越獨立,這是家庭中給孩子愛的一種表達方式也是愛的終點。一個家長對孩子的愛是不是正確,最終考察的結果是他的孩子在多大程度上能夠獨立,能夠離開父母而獨立生活,獨立生存,獨立決定,獨立經營自己的生活,能夠學會獨立地控制自己的人生。

愛從依戀開始,最終導向獨立,這時父母需要時刻提醒自己,也是考量自己愛孩子是不是合理的標尺。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應該感到孩子各方面的能力越來越強,也就是孩子越大,父母應該越輕鬆纔對,這纔是培養孩子應該努力的方向。父母的教育藝術應該表現在鼓勵孩子獨立上,父母每天和孩子在一起,表達對孩子的愛,除了讓孩子產生安全感,更多的應該基於孩子的獨立能力來考量我們的愛是不是恰當。

獨立的孩子生活是自己的,而不獨立的孩子一切都是父母的。

雙減下的家校共育心得 篇11

幼兒的社會性是指幼兒與人交往,融入社會、適應社會所需要的品質。

它包括:能主動地參與各項活動,樂意與人交往,遵守規則,有初步的責任感,懂禮貌,懂得感恩,有自信等。《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是一個漫長積累的過程,需要幼兒園、家庭和社會密切配合,協調一致,共同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幼兒初期社會性發展的主要教育者,孩子在此期間受到的影響,甚至可以影響一生,因此家庭教育在幼兒發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紐帶,爲了共同促進幼兒健康的成長。下面談一下我的幾點感受。

一、平等對待,把孩子看作家庭中普通的成員

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都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空閒的時間就多了,他們就會把所有的時間用在孩子身上,孩子就成爲了他們的精神寄託,寄與厚望。家庭成員對孩子的愛存着片面的,單向的,溺愛的現象,無條件的滿足他們的一切要求。使孩子只懂得享受,得到快樂和幸福,這樣就形成了以自我爲中心,不顧及別人感受,自私自利,“衆人爲我”的心理定勢。這種“優勢”心理,與正常的社會交往所需的平等合作精神相違背。進入社會就會表現出與人交往困難,孩子極端自私,難以控制自己,不能與人友好相處,爭搶玩具等。要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就應讓幼兒成爲家中的普通一員,按社會的基本準則要求他們,讓幼兒明白愛是相互的,讓他們學會關心別人,主動幫助別人,樹立平等合作的意識,爲幼兒今後走向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杜絕包辦,注重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

幼兒園的孩子,家長總是認爲他們太小,做事總是慢吞吞的,爲了節約時間,怕麻煩,所以很多家長都選擇了,包辦的孩子的一切事務。早上,孩子掙開眼睛,你們就忙着給他們穿衣服,擠上牙膏,替他們涮牙,甚至吃飯也是你們喂的。你們忙得不亦樂乎,卻不知你們的孩子還嫌你早點不夠好吃,飯燙到嘴巴了等等。包辦只會讓孩子從小就有依賴,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等於打擊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告訴他“你還小,等你長大了,你就會了”。等孩子長大以後,被認爲應該懂得做什麼的時候,他們卻學會的逃避。我們應當讓孩子學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學習自己照顧自己,這樣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的發展。

孩子總是要長大,總要離開家庭、父母、獨立於社會生活當中,讓孩子早一點樹立“儘量不給別人添麻煩”的思想,掌握基本的生活能力和別人相處的能力是必要的。我們的教育就少這種“培養”精神,缺乏給孩子錘鍊的機會,所以家長應在日常生活中,應讓他們儘量去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讓他們慢慢學會,拿怕他們第一次沒做好,作爲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多鼓勵孩子,讓他們學會更多的本領,體會成功的樂趣。

三、讓孩子儘早的接觸社會

讓孩子多接觸社會,是爲了讓孩子瞭解真正的社會。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成功與失敗、正義與邪惡並存,這是社會生活的本來面目。家長不應爲幼兒營造一個“安樂窩”。否則,當困難、痛苦降臨他們時,他們就是不知所措,無法適應。在生活中,我們應培養幼兒不怕困難,迎難而上的品質;培養他們熱愛生活,積極向上,明辨是非的能力,培養他們戰勝困難,有自我保護的意識。給孩子創造更多的機會接觸社會,鼓勵孩子與周圍人的交往,多提供獨自出門辦事的機會。當孩子間有矛盾時,家長不要急於出面處理,應多給予孩子機會和充分時間,讓他們自己去解決。當孩子受到委屈時,我們引導幼兒正確的看待問題,切不能以怨報怨。

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孟子說過這樣的一句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在生活中,我們不能一味的鼓勵孩子,表揚孩子,讓他們體會成功的樂趣,同時也要讓他們體會失敗,被人冷落的悲傷,讓孩子找到生活的極限,讓孩子捕捉到現實的殘酷。

四、注重幼兒的良好個性品質的培養

孩子們與同伴交往的願望是非常強烈的,但他們社交能力差,因而與同伴間易發生矛盾衝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社交教育,能幫助幼兒克服自我以中心,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注重幼兒文明用語,以商量的口吻與人講話,幼兒的禮儀習慣的養成重在培養和實踐,實施過程要採取有效的措施,開展家長禮儀講座,讓家庭和幼兒園真正的實行家園共育的效果,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

在交往中,讓鼓勵幼兒積極主動與人交往。如主動把自己的玩具給同伴玩,邀請他們一起玩遊戲,說說自己的興趣、愛好等。讓他們學會傾聽和學會與人分享,尊重同伴想法。在遊戲中,應遵守遊戲規則,公平競爭,樂於幫助別人,照顧別人,要做到勝不驕,敗不餒。當聽人遇到困難時,要有同情心,對別人的正當要求和困難提供幫助。注重自己的形象,穿着整潔大方。

五、家長應以身作則,做好榜樣

孩子從呱呱落地來到這個世界,家長的言行舉止對他們起着無形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擁有超強的模仿能力,對於新鮮事物都充滿好奇心,他們難以辨別好與壞,對與錯,是起非,因此,作爲家長應做好榜樣,你是他們模仿的對象。在幼兒園,孩子們喜歡玩“娃娃家的遊戲”,他們總是爭着當“爸爸”、“媽媽”。在遊戲中,扮演媽媽的在掃地,洗衣,買菜,做飯,照顧“孩子”。扮演爸爸的在開車,在邊打麻將邊吸菸,在划拳喝酒,喝醉了,還有學着表演醉拳的。孩子們的這些表現,就是從家裏學來的。

有人說“家庭是孩子的一面旗幟,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父母是對孩子影響最先、最深的人,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人。爲人父母者,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必須從自身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做起,隨時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好孩子的表率。

總之,家長應注重孩子的家庭教育,給孩子社會性發展積極的影響。決定一個人成才的條件是多方面的,它不僅需要健康強健的身體、聰明的大腦,更需要高尚的品德、良好的性格堅忍不拔的毅力。

雙減下的家校共育心得 篇12

我是小五班蔡昕宸小朋友的家長,非常感謝老師給予我一次這麼好的機會,和大家共同交流探討孩子的成長教育這個話題。今天分享下,希望能對各位家長有所幫助,如有不認爲的地方也請各位家長指出:

一、以身作則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學校。父母的言談舉止時刻在影響孩子,因爲孩子的模仿能力特別強,身教勝於言教,家長要以身作則。只要是我們答應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不能敷衍了事。

二、養成好習慣

1.講道德,懂禮貌,辨是非

個人品德就是道德行爲的基礎,教育孩子講道德從自身,身邊做起,使其從小尊重長輩,友愛他人,孩子主動叫人。如果孩子有不對的地方,要捨得批評孩子,但是要掌握批評的火候。

2.培養孩子讀書的興趣,

開始的時候買一些孩子喜歡的圖冊,逐步的更換類型,和孩子一起看,讀給孩子聽,慢慢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

3.讓他幫忙做些事情

現在的孩子都是寶,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也要培養孩子自立的能力,我們在家就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經過這半年的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孩子已經有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潛力的培養

從小養成好習慣,有助於孩子自信心的建立,自信心能夠幫助孩子勇於應對困難、克服困難,使孩子更易於獲得成功,這也能讓孩子受益終生。

讓孩子自由的發展是我們在教育孩子過程始終堅持的原則,但是自由發展並不等於放任自流。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老師是父母是他們的領航員、指明燈。以上是我育兒的一些感觸,與各位家長一起交流。孩子半年的改變,是我們做家長看在眼裏的,這些都是老師和幼兒園的功勞,是老師們不斷的辛勤付出,纔有孩子們的健康快樂的成長,真誠的說一聲:老師,您辛苦了!

雙減下的家校共育心得 篇13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所謂“少年強則中國強”;孩子也是父母未來的期望,每個父母都盼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作爲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對孩子的成長肩負重責。在此,首先非常感謝老師們對孩子孜孜不倦的辛勤培育及對我本人的認可與推薦,作爲一位三個孩子的媽媽,我很願意在此將自己的一些育兒心得作爲分享交流,拋磚引玉,以便共同探索教育孩子的方法。

正所謂“沒有天生就會的父母,只有不斷學習的父母”。做父母應是人生的一門必修課,小到如何科學餵養,大到如何引導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父母首先必須做到身體力行、言傳身教。因爲的教育,其實就是家風的傳承!此時教育就是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了。

記得在我剛懷孕三個月時,我便開始看《斯波德育兒經》、查閱相關的育兒知識,孩子出生後我便可以比較遊刃有餘地科學餵養孩子,而非手忙腳亂、偏聽偏信。

其次,我非常地推崇親子閱讀!在孩子兩歲半,我便買了各種各樣的繪本,有性格與好習慣養成類的繪本系列如巧虎、朵拉、貝貝熊系列叢書等(非常適合低幼兒);有引導小朋友學習直面問題及解決問題手法的繪本如《不一樣的卡梅拉》、《和朋友們一起想辦法》系列等等。海量豐富的中英文繪本選擇,足以解決父母們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大部分問題。每一次的親子閱讀都猶如對心靈的一次洗禮,美輪美奐的精美插畫於孩子而言也是一場藝術盛宴。“書中自有黃金屋”,書本將會是孩子的朋友,我堅信閱讀也將使孩子受益一生,他們今後將會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裏面學到海倫凱勒身殘志堅的高貴品格;在《人民總理周恩來》裏學到周總理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偉大志向,等等。如果父母沒有時間陪伴,請讓書本陪伴孩子吧!隨着孩子年齡增長,父母也要慢慢地開始引導孩子對各學科的學習興趣,給他們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習目標,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及自我管理能力。每當孩子遇到困難,我總是鼓勵他們要有耐心,不可浮躁。孩子進步了,我也總是及時地進行誇讚。誇讚一定要注意誇孩子的勤奮努力,以此激勵孩子不斷挑戰自己,爭取更大的進步。

最後,父母應高度重視家校共育的理念,在家校配合方面,父母要尊重每一位老師,要經常跟老師溝通交流,既要關心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也要適當給老師回饋孩子在家中的表現。要高度重視學校每次佈置的任務並讓孩子積極主動完成,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與榮譽感。不規矩無以成方圓,只有家校共育最終才能促進孩子健康陽光地成長,最終健全人格,自我獨立,成長爲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