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心得體會>

教學研討心得

心得體會 閱讀(1.92W)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學研討心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學研討心得

教學研討心得1

正值春暖花開的三月,綠城——南寧滿目皆綠。溫暖的春風吹暖了綠城——南寧,也吹暖了南寧三中逸夫體育館。一千七百多名來自廣西各地的國小語文一線教師歡聚一堂,參加20xx“綠城之春”國小語文名師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活動。

簡短而隆重的開幕儀式之後,來自南京的周益民老師首先把大家帶入了《這裏有個顛倒的世界》。緊接着,激情燃燒的玫瑰——竇桂梅老師向大家做了一次獨特的《讀書報告》,張祖慶老師的《創意圖書館》讓大家耳目一新,林莘老師讓大家重溫了《鯨》,賈志敏老師擺出了一個特別的問題《誰動了松鼠的奶酪》,黃慶峯老師那《黃河的主人》讓大家領略了黃河上一位不平凡的艄公,王崧舟老師的《楓橋夜泊》讓大家再次聽到寒山寺不一樣的鐘聲。名師們獨具匠心的設計,紮實的駕馭課堂的能力,平實、準確、生動、幽默的語言不虛張聲勢、不大而化之,也不故作深沉,贏得了觀摩老師們陣陣熱烈的掌聲和會心的讚歎。觀摩的老師紛紛拿起手機發短信敘說自己的想法,向專家提出自己的.困惑。觀摩會場熱烈、融洽,透着濃濃的教研氣氛。

本次觀摩的課上,老師們聽不到轟轟烈烈的豪言壯語,看不到紛呈各異的學生才藝大展示,只有上課老師悉心指導學生讀好每一句話,說好每一句話,用好每一個詞,寫好每一個字的普普通通的語文教學過程。褪盡浮華,還原本色,本次觀摩活動告訴每位一線國小語文教師,語文課就是紮紮實實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這一理念在各位名師的課堂上真實地體現着。

通過本次觀摩,它將引領我們在教育戰線上揚帆起航。

教學研討心得2

10月29日,我有幸參加了“20xx年x市國小英語課堂教學研討會”,聽了x老師、xx老師等6位優秀教師的示範課,讓我更近距離的領略到了這6位優秀教師的教學風格,深厚的教學功底以及精湛的教學藝術,讓我感覺受益匪淺,每一節課都有很多值得我學習借鑑的東西。

首先是這幾位教師英語口語流利,發音準確,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保證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才能保證學生能夠學到正確的知識和地道的語言,並且給學生創造了一個說英語的環境,帶領學生在課堂上說英語、用英語的目的。

其次,課題的引入與各個教學環節之間的'銜接,是課程設計的重點,這6位老師都採用多種形式創設情境導入新課,他們在課堂上利用音樂、簡筆畫、精美的教具等多種手段輔助教學,使學生接觸到的知識更立體,更直觀,更生動;

最後,這6位教師在課堂教學的最後環節都爲學生創造了全面開放的英語學習環境,教師通過真實的和創設的情境,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技能訓練和交際活動,鞏固所學語言知識,並使語言知識轉化成技能,然後在情境中通過小組活動這種方式,靈活運用所學語言知識,達到了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目的,使我們認識到英語教學不僅僅是語言的教學,語言源於生活,又實踐於生活。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國小英語課程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他們英語學習的積極態度,是他們建立初步的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培養學生一定的語感和良好的語音語調接觸,使他們形成初步運用英語進行簡單,日常交流的能力,爲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通過此次研討會,我認識到英語教學不應該是單一形式的老師教學生跟着學,而應該是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主動的參與與探索。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認真學習課標,鑽研教材,把課標和教學密切結合在一起,把今天學到的運用到自己的教學中,使自己和學生共同進步。

教學研討心得3

“基於課程標準的國中語文‘文學作品閱讀’教學操作指南研討會”於11月15—16日在重慶市育才中學舉行,研討專家是來自全國的鄭桂華、李衛東、鄧彤等。能夠參加這次研討,機會實在難得。會上我不但聽到了優秀的研討課,還聆聽了着名教育專家的語文教學講座,受益匪淺。聽完講座我總結歸結爲八個字:育之有方,教之有法,現將本人學習體會作如下陳述:

一、育之有方

在一天時間裏,我們集中學習了z老師和z老師的教學理念老師介紹他們學校的教學模式——教學操作指南,z老師根據自己的教學研究,爲我們講述了“小說閱讀與教學”。

z老師從目前教師普遍存在的困惑談起,主要講了四個大方面的問題:什麼是教學操作指南?爲什麼要研製教學操作指南?如何研製教學操作指南?教研組如何推動指南研製?z老師結合自己的實際經歷給我們詳細講解了教學操作指南,明白易懂,給我許多感觸,從她的講解我們可以看出他們的教學是完全有依據的,來源於他們對課程標準和閱讀知識的深入解讀,特別是他們對於各學段閱讀目標的細化做的十分詳盡。

教學操作指南的第三大模塊:基於教學目標的教學評價系統與我們17級的語文《導學案》有許多相似的地方,楊老師詳講的“預習清單”和“反饋清單”,值得我們學習,其中“預習清單”着眼於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兩方面,比我們“預習與導航”的單一化明顯合理,且有整體意識;而在“反饋清單”部分,同樣是檢測,但他們的檢測明顯是有層次有梯度的,分爲鞏固、試練和拓展三部分,這些習題既來源於課文,又跳出了課文。目前我們處於無序狀態的《導學案》其實可以借鑑他們的這些優點。

在教學實際運用時,他們的總體要求是:把握“自主能動,快樂高效”理念,體現“先學後教”、“多學少教”、“以學評教”三個要求,遵循“精準的目標定位”、“靈活的問題導學”、“及時的達標反饋”三個教學原則,在這樣的要求之下將課堂劃分爲“舊知鞏固、引入新課環節”、“有效實現教學目標環節”、“知識運用、鞏固環節”、“當堂講評總結提升環節”四個階段,這樣有放有收,優學優練的形式在實際運用過程中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下午z老師則着重介紹自己關於小說教學的.研究。首先他講述了目前的小說閱讀現狀:非語文、分文學、非小說、類型化、教學環節程序化、主題表達格式化和人物分析類型化。他認爲小說有“虛構、心靈、敘述”三大特點,並提出了自己的小說教學要素:故事系統、話語系統、閱讀方式,主張小說教學要體現以體驗的的方式感受人物的體驗這個特點,要教什麼像什麼。

二、教之有法

根據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兩位老師分別精心設計了兩堂教學課程——詩歌教學和小說教學,並進行教學展示。

會後與同行老師討論得出z老師的詩歌教學環節如下:

1、整體感知(自讀熟悉文本,抽讀正音、指導把握節奏、停頓、重音)

2、細讀賞析(品味詞語與朗讀指導相結合)

3、主體探究(齊讀把握情感,朗讀品味詞語,由物到人探究主題)

4、回讀品味

z老師的《二十年後》則將長文短教、短文長教相結合,以吉米的故事和歐亨利的故事爲切入點,聯繫上下文,品味語言,感受歐亨利的故事有名的原因(添加了哪些內容),最終達成通過關注作者特意關注的語言、通過伏筆來分析人物心理的教學目標。

這次的學習讓我受益匪淺,會後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讓我明白了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之前自己要有自己的理念、掌握一定的方法,多觀摩前沿教育理論,構建並充實自己的理念,最終運用於自己的教學重。

教學研討心得4

識字與閱讀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兩大任務,在閱讀中識字是語文教學的基本方式,一堂課的時間裏,我們既要考慮識字,還要考慮學文, “隨文識字”教學就是邊學文,邊識字,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將識字任務貫穿於課文的學習中,從始至終融合在課時的教學中,不斷提高漢字在學生頭腦中出現的頻率。通過校本研修活動,積極開展 “隨文識字”的教學模式,我們教師在集體備課,做課、說課、評課活動中掌握這種簡便易行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很好的將字的音、形、義緊密結合,讀說寫緊密結合,有效地提高識字的數量和質量,有效地促進兒童語言的發展。

將信息技術與自已的'教學整合起來,利用多媒體將聲音、文字、圖畫、視頻融爲一體,以及超級鏈接的有效應用,在識字教學中,我們大力倡導見字識字、隨文識字、以寫促記、認讀同步等識字方法,拓展學生的識字渠道,力求集中識字與分散識字相結合。更應注重讀書、寫字習慣養成。學生語境、語感訓練,時時刻刻提醒他們讀書要口到、眼到、心到;寫字時做到身正、肩平、足安。

積極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關注知識的拓展。在教學中,我們要積極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讓學生反覆的誦讀,在讀中識字、讀中感悟情感、文意與文美。同時也要適時聲情並茂地大聲朗讀,入情入境地朗讀。發揮其感染力,關注每個學生。在此指導的過程中,既要有嚴格要求,又要有溫馨提醒。這樣,學生既能理解文長得情感,又能感悟出課文的價值所在。

教學研討心得5

本次課堂教學活動所講授的教材是外研版(三年級起)的英語教材,授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重視應用新課程理念;在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實際生活中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把教學環節設計得環環相扣、層次分明;所講授內容也不單單侷限於課本,在學生認知範圍內進行了拓展等,都給我留下了深入印象。

下面我就把自己參加此次學習的心得體會彙報以下:

一、讓學天生爲真實的課堂的主人。

英語新課程標準重視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結合,這也是素質教育的要求。我們每個教師在每課教學前都想要教好這一課,只是在實際教學中由於這樣或那樣的緣由,不能達成所願,留下種種遺憾。爲使每節課都成爲有效、高效的課,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備課時不但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具體情況,而且還要提早預設出學生的反映。在教學進程中,重視主體性,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重視互動模式的多樣性,激起起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愛好。

講課教師們在教學教程中非常重視教學互動,教學互動包括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並且以教師引導,學生爲主體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教學進程中,這樣就要請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這一點,也是我們教師在平常教學中所欠缺並急需要解決的題目。

二、課堂活動的設計要牢牢圍繞教學目標來進行,情勢與內容相干。

新課程標準提倡通過表演、唱歌、遊戲、比賽和故事等活動來激起學生學習英語的愛好,培養他們聽、說、讀、寫的能力。在這次教學活動中,教師們有的是帶領學生們進行與教學內容相干的音樂進行熱身;有的是通過唱節奏分明的小歌曲或小歌謠來吸引學生的留意力;還有的是通過頭腦風暴進行大量單詞記憶。出色紛呈的熱身活動固然多種多樣,但是,教師們都沒有光留意課堂活動的情勢而忽視教學內容的.講授。

三、充分尊重每個學生,讓每個學生深入體會到他被重視。

在這次活動中,展開學困生的轉化工作的做法值得我們教師們鑑戒。提倡小組互助學習,組與組相互競爭,小組內部優等生幫扶學困生。這類競爭與合作並存的局面,在競爭中整體進步,讓教師在平常教學中頗爲省心。

另外,在課上,教師們特別關注學生的感受,同等對待每個學生,不論是能夠流利回答題目的學生,還是不會回答題目的學生,教師都能夠同等對待。親其師,信其道。,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得到應有的尊嚴,是我們教師在平常教學中應當留意的題目。回憶自己的課堂,有時候,學生表現不好,此時我不友好的話語或表情就會不由自主的出現,這樣就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事實上,老師溫順的語言和鼓勵的話語是學生重燃信心的強心劑。

通過這次觀摩活動,我對自己的平常行爲也有了一個深入的反思:學生幼小的心是極其敏感的,要盡力保護他小小的自信心。此次活動,課對今後教學活動的實踐指導使我受益頗多。講課老師教學功底深厚、教學設計公道、課堂高效;教師們不同的授課風格各異,他們或是乾淨利索,或是和風細雨,或是幽默自信,或是沉穩自若。通過這次聽課,不但讓我開闊了視野,而且也熟悉到了自己的不足。

教學研討心得6

10月27日至28日有幸參加了湖南省中西部農村國小英語教學研討會的活動,認真聆聽了來自省12個市區的英語課,再加上省內英語專家的精彩的點評,使我受益匪淺,感受頗多,現就談談自己的點滴體會:

一、口語教學是國小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

如何給學生創設一個真實地運用英語進行交流和交際的平臺,從而真正地讓學生在“用中學,學中用”,這是我們在平時教學中經常思考的問題。在這次活動上,湘潭市的李博洋老師的課在這一點上對我啓發很大。他的英語口語非常地道好聽,他能熟練運用口語及時組織課堂教學,提問問題能給學生足夠的思維時間,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聽他的課感覺自己像是在聽老外上課一樣。課中,李老師通過圖片把各種表情讓學生表演出來,突破本節課的難點,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了本節課的重點句型。複習鞏固了已學知識,而且還使學生在學習了新句型後,靈活運用於不同的情景中,達到活學活用的目的。

二、恰當使用多媒體。現代化英語教學中,黑板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黑板了。掛圖、投影儀、多媒體等的加入,使得黑板的內涵更加豐富。此次活動,也有少部分老師運用了多媒體這一現代化的教學工具,以鮮豔的'色彩、活動的圖像和有聲的對話,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創造了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

三、教師自身的良好素質是講好課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證。在聽課中我發現幾位老師都具有以下專業技能:

1、口語流利,發音準確。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保證孩子對課程的理解,才能保真孩子學到正確的知識,地道的語言;

2、善於利用多媒體、演唱、肢體語言、畫畫等各種手段輔助教學,使孩子接觸到的知識更立體,更直觀,更生動;

3、教態親切,表情豐富,在課堂上能輕鬆,活潑,瀟灑的進行授課,富有藝術性;

4、有紮實的英語基礎知識作後盾,詞彙豐富,課堂充實。

通過聽課,我覺得在教育教學方面收穫很多。雖然各個老師的水平不一,風格各異,但每一節課都有很多值得我學習借鑑的東西。這次聽課,讓我開闊了眼界,明白了努力方向。同時,在看別人上課的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有些問題也同樣存在於我的課堂上,但以前沒意識到。通過學習,我可以更加理性地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從而在今後的教學中避免出現類似的問題。另外,我對自己也提出了許多問題去思考,怎樣讓自己的語言更優美?怎樣很好的運用肢體語言?怎樣讓孩子更喜歡上英語課?怎樣培養孩子的能力?相信通過不斷努力,一定能拉近距離,不斷進步。

教學研討心得7

前幾天,在臨沂九小成功舉辦了國小數學教研員課堂教學研討會。我平時聽的複習課很少,上的也很少,一直都比較愁於上覆習課,對於如何有效地指導學生複習也比較陌生,有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當然不能錯過。聽了三節複習課,收穫頗多。幾位老師的精彩設計讓人印象深刻,對複習課也有了不一樣的感覺和認識。他們的課堂教學風格各有千秋,都浸潤着濃濃的求知精神和探索理念,真實、樸實、紮實、生活化的數學課堂都是各位執教教師智慧火花的精彩呈現。

縱觀這三節複習課,幾位教師的丰采依然呈現在腦中。

1.課堂返璞歸真,去掉了很多浮躁、形式上的東西。

課堂上安靜了很多,留給學生安靜思考的時間多了,迴歸數學課堂抽象性或邏輯性。但是教師語言、課堂精彩度都使課堂呈現出了令人難忘的一幕,變成了一個師生共同“享受”知識能量,傳遞信息的空間,讓我真正體會到數學課堂教學的樸素與紮實。

2.回顧瀏覽課本是複習的好方法。

執教教師都非常注重對學生複習方法的指導,學生最容易接受的就是回顧瀏覽課本,圈畫出知識點,對一單元的知識進行初步梳理,接着老師再引導學生找尋知識點之間的聯繫,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知識網絡的建構,從小組合作到交流彙報,再到交流矯正,再次修改知識結構圖,在這個過程中雖然會浪費一些時間,但對學生複習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有的老師把初次整理的過程放到了課前完成,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只有學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在課堂上的交流纔有的說,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3.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在複習課上,幾乎每一位老師或多或少的'都對學生進行了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比如《比例》這一單元,注重運用轉化的思想。尤其在一年級的數學教學中也有所提及,在整理相關加法算式時也滲透了加法交換律的應用,讓學生有成功的數學體驗。讓學生從一年級就接受數學思想的滲透,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學會自己學習,感受數學的真諦。

4.能力訓練貫穿始終。

所有參賽老師對複習課的策略都有所創新,沒有按部就班地按策略進行上課,每一節課的設計都有它獨特的地方,各個環節之間沒有明顯的區別,每一環節都互有聯繫,互相補充,尤其是對重點難點的訓練水到渠成,及時的有趣味性的練習學生也非常喜歡,複習效果非常好,從學生的表現可以看得出一節課都有所收穫,對學生的複習能力也是一次提升。

5.注重知識的前後聯繫。

幾乎所有老師都想到了讓學生了解知識的前後聯繫非常重要,都不同程度進行了梳理,有一位老師對方程的複習這方面就做的非常好,從一年級到九年級教材中的相關知識點都帶領學生做了梳理,學生直觀地縱向瞭解了這一部分知識的重要性,也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所有知識都是有聯繫的,都可以轉化成以前所學過的舊知識,爲學生學好數學做好鋪墊。

仔細回想,自己以往的工作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一定要努力探索,在以後的複習課教學的道路上不再迷茫,用更多的時間研究複習的策略,注重複習課對學習的鞏固,培養學生思考、歸納、總結的能力,讓複習課也如同新授課一樣清晰,努力嘗試着去做一定會做到的。

教學研討心得8

樂學課堂是心理結構自主構建的過程,其核心在於通過樂與趣的探究、發現、互動,使學與教和諧交融,發揮課堂的主陣地作用。如何和學生一起探究、合作,和學生一起共鳴,快樂獲知,在不隨意中達到和諧、融洽,共建樂學課堂。通過學習,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融洽關係,做學生的好朋友

教學過程中的交往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師生之間的交往、學生與學生的交往,構成了具有特殊性質的課堂關係。特別是師生關係,在教學活動與教學效果之間起着一種潛在的“中介”作用。每一點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智力的發展等,都是通過師生間良好的人際關係來實現的。師生間只有融洽、只有合作,教學活動才能順利進行,教學才能成功。所以老師要熱愛學生,平時關心學生,做學生的貼心人,和學生真正成爲好朋友,讓學生真正喜愛老師,並把這種情緒延伸到課堂。

同樣,課堂上老師的語言要親切,要兒童化,目光顧及每一個同學;課堂節奏要多變,動靜結合,通過讀一讀、說一說,聽一聽、問一問,演一演、比一比,讓課堂不斷活躍,高潮迭起。

二、培養興趣,把時間給學生

首先讓學生明確目的,提高自覺性,把艱苦的學習變成一件快樂的享受。布魯納說:“要使一個學生對一個學科有興趣的最好的方法,是使他感到這個學科值得學習。”老師要引導學生認清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工具性及其特殊的審美表現價值,使他們對語文產生一種迫切的需要之感,引起學習語文的興趣。

其次激發廣泛的好奇心也可以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探究,產生興趣。尤其是國小語文課本內容豐富,插圖精美,涉及天文、地理,文學、歷史,想象、記事,這些都爲激發學生天真、稚嫩的好奇心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條件,所以要大膽還給學生時間,讓學生想到哪裏到哪裏,能說什麼說什麼,輕易不可限制,否則,欲速則不達。

三、大膽質疑,創新思維,讓學生多說話

“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懷疑能讓學生學會辨別,從而發現問題,建設小小新思想,啓迪小小新發明。構建樂學課堂,要求教師既要依據教學內容向學生合理地提出問題,還要鼓勵學生多“點”質疑,提問老師,對課文內容發表自己的.新觀點、新看法。只要是想說的話,儘可能都說;只要說了,都算漂亮話。學生從不同的範圍、不同的角度點擊、輻射課文內容,拓寬他們的思維空間,調動參與的積極性,帶動語言、思維、理解、表達的多向發展,讓學生的獲知既個性化,又多樣化。

總之,要想優化課堂教學,激活學生主體意識,發揮課堂的主陣地作用,就要還給學生一片自由暢想的藍天,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享受成功的喜悅,這樣才能構建出一個樂學課堂,學生也才能真正擁有一個樂學課堂。

教學研討心得9

20xx年3月前幾天有機會到鄭州參加“國小語文名師教學觀摩研討會”,使我有幸一睹心中敬仰已久的於永正、竇桂梅和王崧舟三位名師的教學風采,聆聽了他們精彩的學術報告,使我大受啓發,激動的心情久不能平息。

於永正老師示範課《第一次抱母親》親切自然,沒使用任何電教手段,卻用平和感人的語言打動了每一位學生和聽課老師的心,中間幾次我都忍不住淚流而下。他教學非常注重讓學生反覆朗讀,用心體驗文本的內涵。力圖使學生和文本融於一體、真誠對話、深刻感悟。同時,細節之處、關鍵之處注意強調,適時引導並作以小結,再加上於老師深情的範讀,真是恰到好處,不溫不火卻感人至深,學生聽了也很受啓發,真正做到用心去讀書。我不由地感慨到“語言是從人們心底流出來的,只要你用心體會,又會流入人們的心裏……”

接着於老師又爲我們做了教學指導:

一:用審視的眼光看課。現語文教學流派多、提法多,從不同角度理解,如“詩意語文”、“情智語文”、“本色語文”,各有感悟及道理,我們應取各家之長而且是學得來的地方,爲我們所用,即“取各家能取之長爲我所用”。

二:取各家符合語文教學規律之長

自古語文教學就總結出八字規律:熟讀、精思、博覽、多作。也就是衆所周知的大量讀寫、讀寫結合。因此語文教學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同時堅持大量寫作,堅持寫好日記,但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做到“有話可長,無話可短”,每週有一篇日記像作文即可。常態課要上紮實,語文的魅力在字詞句篇裏,在寫作裏。

三:備課備好朗讀

課文至少讀三五遍,而且要站着讀,和上課姿態保持一致,朗讀是再創造,只有老師讀出味來、鑽出味來、才能教出味來。朗讀好了可以少講三分之二,教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好好品味,在品味中學會閱讀,感受語文的魅力。

四:考試前搞應試訓練。

平時別讓孩子們做大量練習題,考試前稍作訓練,見識一些題型即可。

竇桂梅老師首先示範了二年級語文寫話訓練《我愛爸爸》,以多媒體課件提供圖文並茂的資料,以兒童化的語言和心態使孩子們很快與她親密無間,暢所欲言,輕輕鬆鬆完成了說話、寫話訓練。於不經意間學會了比喻句和並列句,如:“我爸爸像蜜蜂一樣勤勞。”“我爸爸像馬一樣健壯,也像太陽一樣溫暖。”句子生動有趣,還配有插圖呢!竇老師還鼓勵孩子們多寫多畫,訂在一起就成了一本本圖畫書。孩子們的情緒很高漲,下課了還意猶未盡……

接着竇老師又示範了六年級詩詞的教學。她講了辛棄疾的詞《清平樂——村居》,先利用不同風格的樂曲讓學生感受不同詞牌所代表的不同內容和曲調,以“破陣子”和“清平樂”爲例,帶領大家分別走進戰場、又漫步江南水鄉,讓學生猶如身臨其境,真切體驗到了兩種詞牌所表達不同的內容。獨特的開場引人入勝,接下來更是妙不可言:多媒體展示優美的圖畫,師生手舞足蹈地朗讀,再加上竇老師隨口即來的詩一般的語言,自然貼切、恰到好處。果真是名師的風采,真是令人目不暇接、給人驚喜不斷。然後讓學生走進村居、走進角色、抒發情感,此時學生已走進詞中,走進畫中,變成翁媼和大兒、中兒、小兒,親切交談、其樂融融!最後,點明中心:當作者身在戰場,面對廝殺多麼希望百姓能安居樂業,而此時村居所呈現的恬淡生活令作者無比的歡暢,遂作此詞《清平樂——村居》。試想作者心情,該多麼快活!此時師生同唱這首詞,教學活動達到高潮,學生沉醉於其中,不能自拔……多麼完美的課堂,臺下的陣陣掌聲終於驚醒了臺上的學生,孩子們這才走出村居,回到真實。

無法忘記竇桂梅老師那極具感染力和煽動力的語言,透着激情、更透着真情,引領學生走進文學殿堂,沉迷其中,留戀忘返。她身上燃燒着熱情,透露出獨特的思想與個性,正如她所說:“激情與思想,正是我爲師的一撇一捺。”在她身上,我感受到了樂觀、熱情與真誠,當她的學生可真幸福,聽她的課可真是一種美的享受……今後她就是我努力的方向,我要大量閱讀,提升自身文學修養和人格魅力,努力讓我的學生也享受幸福!

王崧舟老師也非常注重讓學生充分去讀書,他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讀書。正如他所說:“整體感知主要靠讀,有所感悟主要靠讀,培養語感主要靠讀,情感薰陶主要靠讀,積累語言更要靠讀。”學生只有在讀書中才能學會讀書,這是個再樸素不過的.真理。我同樣認爲語文教學不能去理性分析,而應感性去體會與領悟。學生用情感領悟母語的同時,母語也同時薰染着學生的情感;學生用智慧解讀母語的同時,母語也同時提升着學生的智慧;學生用心靈品味母語的同時,母語也同時雕琢者學生的心靈。因此,母語應該成爲學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綠洲、成爲學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風景、成爲學生心靈世界中的一股甘泉。

總之,三位大師一直都在努力使語文教學更加精彩,我覺得於永正老師傳授給我們方法,竇桂梅老師傳遞給我們熱情,王崧舟老師讓我們分享智慧與理性。

讓我們不斷探索、不斷反思、不斷超越自我,以激情點燃學生的情緒,照亮學生的心靈,認真上好自己的每一堂課!相信有一天,語文教學這片沃土上,也會長出你、我、她、他一片樹木參天!

教學研討心得10

來自全國各地的老師匯聚在“東南大學的禮堂”,聆聽名師和專家的教誨,吸取教育的營養,我每天總是感覺我的手耳不夠用,總是想把大師們所講每一個觀點,所上的每一節課,所講的每一句話都記在心上。還好整整二天半的學習,我也把筆記本記得滿滿的,收穫頗多。

現在回到學校看着自己的學生,回想着這二天半的學習內容,我的心得體會記下來,與同行們交流。

數學課堂應該主要培養學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是就教數學知識而純粹教數學知識,還是在獲取數學知識的同時數學思維能力也得到發展?從鄭毓信教授的報告《走進數學思維》和張齊華老師的觀摩課《交換律》中,讓我感悟到一節好的數學課讓學生在獲取數學知識的同時,還應該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能力。現就張齊華老師的一節《交換律》來看名師是怎樣上數學課的,首先張老師從語句中的詞語不能交換談起,比如說“我騎馬”不能說成“馬騎我”等,此時話題一轉,引入數學方面有些情況是能夠交換的,從而引入了課題。呈現兩數相加,交換兩加數的位置和還是相等的。接下來就開始讓學生進行驗證,想辦法證明“兩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按理說當學生舉出很多例子的時候,教師就可以下結論了,可張老師並沒有那麼做,而是出示了兩位學生所舉例子的情況。一個學生全部舉的是一位數與一位數交換位置和不變的情況舉得例子很多,而另一位學生只舉了三個例子,分別是28+9=9+28132+25=25+132等等,張老師啓發學生,問到:“同學們,你們認爲老師更欣賞哪位同學的舉例”,於是學生就開始想,並說出了理由,通過這一環節讓學生明白了在舉例證明的過程中,不是例子越多越好,而是所舉的例子應該全面,我想通過這樣的訓練對學生在以後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張老師是從理論的高度來上這節課的,從數學方法論來思考這一問題的,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了加法交換律。

可這時張老師並沒有停止學生的探索,而由此引發學生思考:“是不是隻有加法有這樣的交換律呢?”,於是學生提出了不同的猜想,有的'說“在乘法中,交換兩個乘數的位置,積不變”,有的說“在除法中,交換除數與被除數的位置,商不變”,有的說“在減法中,交換被減數與減數的位置,差不變”……,這時張老師說:“同伴們,你們現在有這麼多的猜想,那就來驗證我們的'猜想吧!”。學生就開始了第二次探索,自己尋找例子,來證明自己的猜想,在證明的過程中學生又明白了,如果是錯誤的猜想,就只需一個反例就可以證明了。最後學生獲得的結論是乘法有交換律,加法有交換律。這節課不僅僅是讓學生知道了“加法、乘法”的交換律,我想更重要的在學生的心裏留下的不僅僅是加法、乘法的交換律,而是對策略的認識,對不完全歸納法的認識,雖然學生不明白這是什麼方法,但是在以後的學習中是很有幫助的。在這節課中學生體驗到的是探索的樂趣。正如鄭毓信教授所說的那樣,通過數學課堂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從而最終達到會用數學進行數學思維。

教學研討心得11

非常感謝領導組織這次活動,使我們足不出市就可以領略到我省課改前沿的最新成果。這次活動我們兩天共聽了十節課,三個課題,一樣的課題,不同的設計,體現了執教教師不同的教學理念,展現了他們不同的教學風格,真是羣英薈萃,精彩紛呈。每一節課都充分體現了有效課堂的特點:真實、細膩、深刻、生動、創新。

一、真實

真實、本色是課堂教學的基礎,然而,課改以來,我們的課堂教學曾一度出現了“亂花漸欲迷人眼”的趨勢和現狀,我們不禁要問:在那些華麗的外衣下,熱熱鬧鬧的表象裏,究竟有多少真實的成分?而這次的十節課,執教的老師都是用低一年級的學生上課的,充分體現了組織領導和執教老師重教務研、求真務實的敬業態度。他們的課沒有課前過度的熟悉學生,沒有花哨的設計,教學過程是常態的,課堂生成是自然的,老師的講解是自然引領,真情流露的。我想,課堂教學改革的最終落腳點可能就是返璞歸真。

二、細膩。

教學是一項技術更是一門藝術,需要我們對每個細節進行精雕細琢,細節處理的質量往往決定一節課的效果。我們看到,執教的十位老師都十分重視細節的處理。如z等四位老師在執教《毫米和分米的認識》時,讓學生經歷指、量、找、比劃、閉眼想等活動幫助學生建立了毫米和分米的長度觀念,特別是讓學生比劃1毫米時,先讓學生捏一捏硬幣感受它的厚度,然後讓學生輕輕的把硬幣抽出,讓學生比較準確的比劃出1毫米的長度;再如威海的z老師指教《3的倍數的特徵》時,先讓學生通過用不同根數的小棒擺數得出“只要小棒的總根數是3的倍數,擺出的數就是3的倍數”,然後再借助計數器撥珠子,讓學生進一步得出“如果各個數位上珠子個數的和是3的倍數,這個數就是3的倍數”,然後在此基礎上歸納概括出一般規律,最後在引導學生藉助小棒進一步理解特徵原理,教學設計細膩,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這些表面看似普通的教學過程 ,但經過優秀教師的處理,就產生了不樣的效果。總之,教執老師嚴謹的治學態度、細膩的教學設計、凝練的教學語言給與會的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深刻。

迴歸數學本色,注意對一些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交給學生科學探究問題的方法又是本次活動的一大亮點。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時,兩位教師都向學生介紹了帕斯卡12歲總結出三角形內角和是180°這一數學故事,並且在得出結論過程中都採用了“猜測——驗證——結論——應用”這一數學問題研究方法。特別是棗莊的張彤彤老師,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向學生滲透轉化、不完全歸納、猜測驗證等學習方法,給學生深刻的啓迪,凸顯了數學的本質。再如臧曉梅等老師在教學3的倍數的特徵時,沒有簡單的停留在讓學生掌握3的倍數的特徵上,而是藉助分小棒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這樣這樣判斷的原因,讓學生知其然並自其所以然,深刻挖掘了教材的內涵。

四、生動

對於學生來說,缺乏生動的學習無疑是一種苦役,我們看到,在今天的課堂上, 不論是課前的談話,還是課中交流,都努力創設出民主和諧的氛圍,爲學生營造傾聽的.氣氛,搭建欣賞的平臺,讓學生在輕鬆、活躍的心態下,敞開心扉,放飛思想,真情對話,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正是有了這種和諧、平等的環境,學生纔會把自己的知識經驗、思維、靈感全部調動到課堂學習中,大膽表露自己的內心體驗,使課堂變的生動而又豐富。這是所有執教教師表現出的又一共同特點。

例如幾位老師在執教《毫米和分米的認識》時,都選擇從學生喜歡的西遊記入手,從會變化的金箍棒引入,學生興趣盎然。煙臺的z老師、濟南的z老師,他們幽默詼諧的語言、特有的教學風格感染了學生。z老師在執教《三角形內角和》時,給學生提供充分自主探究的機會,讓學生用不同方法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催生了多種驗證方法,課堂生成精彩不斷。上這樣的課,學生是快樂的;聽這樣的課,老師是享受的。

五、創新。

創新是課堂教學的生命,我們滿懷期待來參加這次活動。聽完課後,執教老師銳意創新的精神的確給我們留下很深的印象。臧曉梅老師在執教《3的倍數的特徵》時,先回顧2、5倍數的特徵進行鋪墊,接着引導學生對3的倍數的特徵進行猜想設計懸念,然後藉助直觀的小棒幫助學生髮現歸納抽象的規律,層層深入,逐步歸納,設計新穎。濟南的米老師在執教同一課題時,設計了1—100數的表格,讓學生先找出3的倍數,並引導學生進一步發現規律,設計獨特,更是給人眼睛一亮的感覺。

儘管活動中的每一節課都是經過精心打磨過的,但是在上課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美麗中的遺憾,也許真實的課堂就應該是一種有缺憾的藝術吧。

如在教學《3的倍數的特徵時》,一位老師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分析一組數就得出3的倍數的特徵,還是缺乏說服力的,因爲學生要發現這一規律需要經歷不斷猜測、否定、再猜測驗證的過程,顯然在處理這一環節時不夠細緻。

再如教學《毫米和分米的認識》時,我們發現,儘管執教老師重視了毫米和分米長度觀念的建立,但學生在完成後面修改的數學日記題目時仍顯得有些吃力,原因是什麼?

總之,通過這次學習活動,使我們深刻的認識到:思想方法是提升學生思維的手段,細節是決定課堂效率的關鍵,樸實創新始終是課堂教學的生命線。

教學研討心得12

十月底,跟隨校領導前往北京學習,聆聽了俞xx等幾位國內名師的精彩展示課,以及吳xx等幾位大師的點評和報告,使我受益匪淺。印象比較深的是俞xx老師的《平均數》和強xx老師的《圓的認識》。

俞xx老師的《平均數》,首先是出示課題“平均數”。讓知道平均數的學生在一邊,並問他們什麼是平均數?說不明白的回去坐着,活躍了課堂氣氛。然後出示一個題目:小明60米跑了五次,分別是15s、10s、12s、14s、12s,第六次跑60米是多少s?有的學生說:15s太慢,10s太快,12秒正好。有的`學生說14s也行。學生對12s和14s進行了討論,然後學生說13s正好。學生就問:13在這組數據中沒出現過?俞老師老師通過在黑板上豎着擺放吸鐵石,豎着5個表示15s,豎着2移動,讓它們平均起來,正好是13塊,而且一樣高。俞老師說,13就是這組數據的平均數。學生問:13s出現過,爲什麼可以?另一名學生說:平均數不一定是出現的數。前五次沒有跑13s,並不代表以後不能跑13s。通過這個題給學生講解了平均數的算法,後進行了練習。

課結束後,吳xx老師問學生,老師直接給你算平均數的公式不久完了,爲何還要上這節課?學生的回答有:通過舉例子和生活的聯繫,使得自己更加明白平均數的作用。如果直接給公式,就感覺很生硬,不太明白。然後老師給學生說明了一下13是怎麼來的,平均數是虛擬的數,反映一組數據的整體情況。

平均數是虛擬的數,反映一組數據的整體情況。學生雖然以前接觸過,但老師通過讓知道平均數的學生講什麼是平均數,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瞭解平均數不真正意義上的平均數,還需要學習。再次老師通過豎着擺放吸鐵石,直觀的看出和理解平均數。

強xx老師在課前先和同學們進行了課前交流。師:老師手裏有個東西,生:繫着繩子的球。然後老師拿着繩子的另一端,手不動。讓小球在空中旋轉。小球的軌跡是什麼?生:圓。師:怎麼畫?學生說了各種方法。師:畫的時候要注意什麼?然後通過微課出示了正確的畫法。師:那怎麼在操場上畫一個大圓?學生經過討論,一根繩子繞一個點一週。然後師生畫圓。學生髮現:老師用繩子畫的很圓,而學生用鬆緊帶畫的不圓。老師問爲什麼?鬆緊帶長度不定。得出了定長。老師問學生:圓和以前學習的圖形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對圓進行了定義,圓心、半徑和直徑。然後進行了練習,通過練習得出它們的特點和半徑與直徑的關係,並強調出在同一個圓中。

自己以前講過《圓的認識》,通過對比感觸很多。原先的課,是直接教學生圓的畫法,然後找直徑與半徑的關係和特點。

而強老師首先是圓的畫法,老師通過演示和互動得出畫圓定點、定長、旋轉一週。再次圓的特點,半徑、直徑、邊線的特點講的很透徹,是學生自出探究得到的,而不是老師告訴的。

通過學習,受益匪淺:

一是告訴學生公式和學生自主探究出公式,學生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二是對於一些知識點,多讓學生去說去做,學生在說的過程中,知識點就會閃現出來。

三是多讓學生動手操作,尤其是圖形的學習。國小生想象能力比較差,通過操作可以鍛鍊學生的想象能力。

四是對於數與代數這塊,學生理解計算方法的算理是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

五是平時教學中注重化曲爲直和割補法等方法的滲透,不要等着用時才讓學生想。

教學研討心得13

9月下旬,我們淮南名師工作室的成員參加了於永正先生從教50年的慶祝大會。兩天的研討上他與他的弟子吉春亞、劉傑、張祖慶等新生代名師共同執教,賈志敏老師也親臨現場做課,演繹了精彩的課堂,詮釋了幸福的含義,讓我收穫頗多,感慨連連。

一、回味課堂,領悟真諦

於老師在會上這樣說:語文倡“簡”,語文的教學目標,簡言之:學語言,用語言,濃縮成三個短語:讀好書、寫好字、作好文。

他爲我們明確了語文的目標:一、教識字寫字;二、教學生讀書;三、教學生說話;四、教學生寫作。

於老在《祖父的園子》一課中踐行了這種理念。他的課上也許沒有華麗的詞彙,沒有激情的洋溢,卻給人一種長久的回味,淳樸簡約,清新天然。

學生在課堂靜下心來讀書,思維在文字中穿行,寫字在黑板上操練,語言在表達中發展。整堂課於老師引領孩子們讀書,那麼的不厭其煩:示範、指導、指讀、再示範、再指讀……朗朗讀書聲,貫穿始終。他告訴孩子:讀書就像說話一樣自然,要把心情讀到表情上。在於老師的耐心指導下,孩子們自己把課文讀通、讀懂、讀得越來越好了!老師沒有任何講解,可從孩子們那投入的表情中,就能清楚地看到:書是孩子們自己讀出來的。這不正是我們語文教學的基礎和根本嗎?這不也正是高效課堂的真諦嗎?

於老師還安排了寫的練習:

“現在有個很重要的任務要交給大家。這篇文章很有趣吧?到現在爲止,中國還沒有寫童真童趣超過蕭紅的。這事情寫得很有趣,你覺得哪裏最有趣。”

“嗯,首先事情要有趣。事情有趣從什麼地方體事出來的?哪裏最讓你發笑?”

從而引出對話描寫的情趣性——

“我們要寫童年的趣事,首先要把事情選好。在寫的過程中,千萬別忘記寫人物的對話。請你快速回憶一下,從你記事起,你身上發生過哪些有趣的事?”

……

結合短文進行寫的練習,而且寫生活中的童年故事。

語文不就是應該這樣教嗎?--------讀好書、寫好字、作好文。樸實簡約生動。

二、感悟精神,感動心靈

研討會不僅爲我們呈現了精彩的課堂教學,還帶給了我們許多的感動。

會上我們有幸聆聽了於老師的學生們對豐富多彩的國小生活的幸福的回味,言辭間充滿着熱切的感激,對於從教50年的於老師而言,那一刻一定充溢着桃李滿天下的幸福回味;對於我而言,那一刻,老師兩個字眼忽然變得神聖。想想自己曾經的嘆息甚至抱怨,忽然變得輕了起來,取而代之的是油然而生的一種敬畏,敬畏學生,敬畏課堂。

難忘兩位德高望重的名師的握手。

研討會上賈志敏老師也來了,並上了一節課。課後,兩位國小語文界的`巨星,在臺上握手、相擁,交流。這一瞬間,永遠定格在我們的記憶中

賈志敏老師依然精神矍鑠,嗓音依然渾厚而又富有磁性,依然保持那嚴謹高雅的教學風格,誰能想到,他已經動過兩次手術。第二次手術,僅僅才兩個月,可是他又活躍在了課堂上,爲國小語文教學“階段性的迷失”奔走呼告,尋找語文真正的“家”!

於老師因賈老師的到來更是感動。

結束前他和於永正老師的手緊緊相握,開朗的笑聲,彼此深情的祝福,幽默風趣的語言使會場的溫度急劇升高,掌聲不斷,讓人不禁讚歎:這就是大師的風格精神埃

教學研討心得14

青年教師是學校的未來和希望,爲了進一步加強青年教師的隊伍建設,促進年輕教師的迅速成長與提高,鼓勵採用多種方式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水平,帶動和推進整體教學工作邁向一個新的臺階,我校於20xx年X月XX日——20xx年XX月XX日開展了青年教師課堂教學競賽活動,現就本次活動作如下體會:

一、取得的成效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我校青年教師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努力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所有參賽教師都非常重視,準備工作細緻認真,教學效果好,達到了“參與、提高、創新”的目的。其餘教師也能積極參與聽課學習,力求使自身得以提高。本次青年教師課堂競賽整體上講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的教學觀念發生了變化

教師的觀念變了,角色也變了,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本次課堂教學中教師們都嘗試着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教學。

教師們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建立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爲學生潛能的發揮創設寬鬆的環境。如:李玲玲老師執教的《第八次》,課堂氣氛活躍,教者自如,學者自信,聽者輕鬆,效果很好。這與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平時注重學生的學習習慣培養是分不開的。 老師們在課堂教學中還注重聯繫生活實際。如:張沁芳老師聯繫生活學拼音,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步步爲營,環環相扣。張娟老師佈置學生蒐集資料,從生活中的百分數入手引導學生認識百分數,瞭解百分數的意義、用處以及與分數的區別,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2.教師的教學方式發生了一些改變。

老師們採用小組合作式教學,試圖爲學生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入境,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3.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轉變。

本次賽講,讓我們可喜的看到,課堂上出現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局面,合作學習也有所體現。教學民主在課堂教學中有了初步體現,課堂上不再是教師一人的天下,整個賽講過程中“一言堂”、“滿堂灌”的現象基本杜絕,教師們都試圖構建一種師生平等的氛圍。注重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注重課前預習收集整理資料,在課堂上老師們都注重了學生說的能力、思考的能力、概括能力、探究能力等。

二、問題探討

在活動中,每一位老師都有各自的長處,然而,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缺憾的藝術,本着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原則,我們把本次活動中值得探討的問題總結如下:

1.問題的設計要有針對性

有效地課堂提問,能夠激發學生探究學習內容的興趣、開啓學生思維的源泉、提升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對學習內容理解的深度和廣度。能否進行有效地課堂提問直接決定着課堂效率的高低。

課堂中有的教師提問的目標指向不夠明確,致使學生回答漫無邊際,有的內容學生一讀便會,不必問來問去。我們要善於捕捉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的問題,隨機提問,不要一味地按預設進行,更不要總是固定地提問幾個學生。教師要精心設計高質量的問題以提高思考的深度。這就需要我們在平時的業務學習中加強對教材的研究,在平時的工作中加強對學情的研究。

2.該放手時要放手。

一部分教師在課堂上生怕節外生枝,一味地按着預設的程序進行,不敢讓學生充分的說,要麼是教師打斷學生的發言,代以回答,要麼是教師直接給出答案,不給學生說的機會,這樣大大地打消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生能夠自主學習的,教師領着學了,學生能夠探究的問題,教師早早地就拋出了答案,一節課順順利利地講完了,可是思考的快樂卻被我們無意中剝奪了。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該放手時不放手。

3.課堂評價語言貧乏

一句激勵性語言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甚至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課堂上,老師們都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情感的激勵,但教師們評價激勵性語言貧乏,僅僅侷限於“你真棒”“不錯”“很好”……這樣的課堂評價流於形式,這種教師常掛在嘴邊的評價語已成爲了教師的口頭禪,只要不經意就下意識地脫口而出。而學生則對這樣的評價習以爲常,常以麻木之態對之。教師課堂評價用語應該是多元化、多層次的,因人而異,因情況而異的。要顧及到學生的情感體驗,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慾。

4.教學語言要具有科學性

教學語言的科學性是教學內容科學性的重要保證。表述要精煉,用語要規範,不能含糊其辭。特別是在語文教學中,教學語言更應言之有序,條理清楚。精心組織教學語言,確定怎樣開頭,怎樣過渡,怎樣結尾。只有思路井然有序,講解纔會條理清晰,學生在重點、難點等關鍵問題上才能夠得到透徹的理解。

教師要善於通過自己精煉的語言把複雜的問題講明白,把抽象的問題講具體,深入淺出,言簡意賅。 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有些教師在講課時,常問學生“是不是”、“懂不懂”等一些過於簡單的問題,這樣的提問,根本達不到調動學生積極性的目的。

第2篇:青教師課堂教學研討活動心得體會

青年教師課堂教學研討活動心得體會

青年教師是學校的未來和希望,爲了進一步加強青年教師的隊伍 建設,促進年輕教師的迅速成長與提高,鼓勵採用多種方式進行有效 的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水平,帶動和推進整體教學工作邁向一個新的 臺階,我校於20xx年X月X日一一20xx年X月XX日開展了青年教 師課堂教學競賽活動,現就本次活動作如下體會:

一、取得的成效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我校青年教師積極轉變教學觀 念,努力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所有參賽教師都非常重視,準備工作細 致認真,教學效果好,達到了 “參與、提高、創新”的目的。其餘教 師也能積極參與聽課學習,力求使自身得以提高。本次青年教師課堂 競賽整體上講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的教學觀念發生了變化

教師的觀念變了,角色也變了,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 者。本次課堂教學中教師們都嘗試着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 式進行教學。

教師們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給學 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建立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爲學生 潛能的發揮創設寬鬆的環境。如:李玲玲老師執教的《第八次》

,課

堂氣氛活躍,教者自如,學者自信,聽者輕鬆,效果很好。這與教師 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平時注重學生的學習習慣培養是分 不開的。

老師們在課堂教學中還注重聯繫生活實際。女口:張沁芳老師聯繫 生活學拼音,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由 淺入深,由易到難,步步爲營,環環相扣。張娟老師佈置學生蒐集資 料,從生活中的百分數入手引導學生認識百分數,瞭解百分數的意義、用處以及與分數的區別,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2.教師的教學方式發生了一些改變。

老師們採用小組合作式教學,試圖爲學生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 引導學生入境,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3.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轉變。

本次賽講,讓我們可喜的看到,課堂上出現了生生互動、師生互 動的局面,合作學習也有所體現。教學民主在課堂教學中有了初步體 現,課堂上不再是教師一人的天下,整個賽講過程中“一言堂”、“滿 堂灌”的現象基本杜絕,教師們都試圖構建一種師生平等的氛圍。注 重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注重課前預習收集整理資料,在課堂上老 師們都注重了學生說的能力、思考的能力、概括能力、探究能力等。

二、問題探討

在活動中,每一位老師都有各自的長處,然而,課堂教學永遠是 一門缺憾的藝術,本着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原則,我們把本次活動 中值得探討的問題總結如下:

1?問題的設計要有針對性

有效地課堂提問,能夠激發學生探究學習內容的興趣、開啓學生 思維的源泉、提升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對學習內容理解的 深度和廣度。能否進行有效地課堂提問直接決定着課堂效率的高低。

課堂中有的教師提問的目標指向不夠明確, 致使學生回答漫無邊 際,有的內容學生一讀便會,不必問來問去。我們要善於捕捉教學過 程中動態生成的問題,隨機提問,不要一味地按預設進行,更不要總 是固定地提問幾個學生。教師要精心設計高質量的問題以提高思考的 深度。這就需要我們在平時的業務學習中加強對教材的研究, 的工作中加強對學情的研究。

2.該放手時要放手。

一部分教師在課堂上生怕節外生枝,一味地按着預設的程序進 行,不敢讓學生充分的說,要麼是教師打斷學生的發言,代以回答, 要麼是教師直接給出答案,不給學生說的機會,這樣大大地打消了學 生學習積極性。學生能夠自主學習的,教師領着學了,學生能夠探究 的問題,教師早早地就拋出了答案,一節課順順利利地講完了,可是 思考的快樂卻被我們無意中剝奪了。 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該放手時不 放手。

3.課堂評價語言貧乏

一句激勵性語言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 提高學生的學習 積極性,甚至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課堂上,老師們都有意識 地對學生進行情感的激勵,但教師們評價激勵性語言貧乏,僅僅侷限 於“你真棒”“不錯”“很好”……這樣的課堂評價流於形式,這種教 師常掛在嘴邊的評價語已成爲了教師的'口頭禪, 只要不經意就下意識 地脫口而出。而學生則對這樣的評價習以爲常,常以麻木之態對之。 教師課堂評

在平時 價用語應該是多元化、多層次的,因人而異,因情況而異 的。要顧及到學生的情感體驗,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慾。

4.教學語言要具有科學性

教學語言的科學性是教學內容科學性的重要保證。表述要精煉 , 用語要規範,不能含糊其辭。特別是在語文教學中,教學語言更應言之 有序,條理清楚。精心組織教學語言,確定怎樣開頭 ,怎樣過渡,怎樣 結尾。只有思路井然有序,講解纔會條理清晰,學生在重點、難點等關 鍵問題上才能夠得到透徹的理解。

教師要善於通過自己精煉的語言把複雜的問題講明白

,把抽象的

問題講具體,深入淺出,言簡意賅。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 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有些教師在講課時,常問學生“是不是”、“懂 不懂”等一些過於簡單的問題,這樣的提問,根本達不到調動學生積極 性的目的。

第3篇:青年教師課堂教學研討活動心得體會

青年教師課堂教學研討活動心得體會

青年教師是學校的未來和希望,爲了進一步加強青年教師的隊伍建設,促進年輕教師的迅速成長與提高,鼓勵採用多種方式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水平,帶動和推進整體教學工作邁向一個新的臺階,我校於20xx年X月XX日——20xx年X月XX日開展了青年教師課堂教學競賽活動,現就本次活動作如下體會:

一、取得的成效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我校青年教師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努力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所有參賽教師都非常重視,準備工作細緻認真,教學效果好,達到了“參與、提高、創新”的目的。其餘教師也能積極參與聽課學習,力求使自身得以提高。本次青年教師課堂競賽整體上講收到了預期的效果,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的教學觀念發生了變化

教師的觀念變了,角色也變了,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本次課堂教學中教師們都嘗試着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教學。

教師們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建立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爲學生潛能的發揮創設寬鬆的環境。如:李玲玲老師執教的《第八次》,課堂氣氛活躍,教者自如,學者自信,聽者輕鬆,效果很好。這與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平時注重學生的學習習慣培養是分不開的。

老師們在課堂教學中還注重聯繫生活實際。如:張沁芳老師聯繫生活學拼音,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步步爲營,環環相扣。張娟老師佈置學生蒐集資料,從生活中的百分數入手引導學生認識百分數,瞭解百分數的意義、用處以及與分數的區別,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2.教師的教學方式發生了一些改變。

老師們採用小組合作式教學,試圖爲學生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入境,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3.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轉變。

本次賽講,讓我們可喜的看到,課堂上出現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局面,合作學習也有所體現。教學民主在課堂教學中有了初步體現,課堂上不再是教師一人的天下,整個賽講過程中“一言堂”、“滿堂灌”的現象基本杜絕,教師們都試圖構建一種師生平等的氛圍。注重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注重課前預習收集整理資料,在課堂上老師們都注重了學生說的能力、思考的能力、概括能力、探究能力等。

二、問題探討

在活動中,每一位老師都有各自的長處,然而,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缺憾的藝術,本着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原則,我們把本次活動中值得探討的問題總結如下:

1.問題的設計要有針對性

有效地課堂提問,能夠激發學生探究學習內容的興趣、開啓學生思維的源泉、提升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對學習內容理解的深度和廣度。能否進行有效地課堂提問直接決定着課堂效率的高低。

課堂中有的教師提問的目標指向不夠明確,致使學生回答漫無邊際,有的內容學生一讀便會,不必問來問去。我們要善於捕捉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的問題,隨機提問,不要一味地按預設進行,更不要總是固定地提問幾個學生。教師要精心設計高質量的問題以提高思考的深度。這就需要我們在平時的業務學習中加強對教材的研究,在平時的工作中加強對學情的研究。

2.該放手時要放手。

一部分教師在課堂上生怕節外生枝,一味地按着預設的程序進行,不敢讓學生充分的說,要麼是教師打斷學生的發言,代以回答,要麼是教師直接給出答案,不給學生說的機會,這樣大大地打消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生能夠自主學習的,教師領着學了,學生能夠探究的問題,教師早早地就拋出了答案,一節課順順利利地講完了,可是思考的快樂卻被我們無意中剝奪了。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該放手時不放手。

3.課堂評價語言貧乏

一句激勵性語言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甚至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課堂上,老師們都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情感的激勵,但教師們評價激勵性語言貧乏,僅僅侷限於“你真棒”“不錯”“很好”……這樣的課堂評價流於形式,這種教師常掛在嘴邊的評價語已成爲了教師的口頭禪,只要不經意就下意識地脫口而出。而學生則對這樣的評價習以爲常,常以麻木之態對之。教師課堂評價用語應該是多元化、多層次的,因人而異,因情況而異的。要顧及到學生的情感體驗,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慾。

4.教學語言要具有科學性

教學語言的科學性是教學內容科學性的重要保證。表述要精煉,用語要規範,不能含糊其辭。特別是在語文教學中,教學語言更應言之有序,條理清楚。精心組織教學語言,確定怎樣開頭,怎樣過渡,怎樣結尾。只有思路井然有序,講解纔會條理清晰,學生在重點、難點等關鍵問題上才能夠得到透徹的理解。

教師要善於通過自己精煉的語言把複雜的問題講明白,把抽象的問題講具體,深入淺出,言簡意賅。 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有些教師在講課時,常問學生“是不是”、“懂不懂”等一些過於簡單的問題,這樣的提問,根本達不到調動學生積極性的目的。

第4篇:青教師課堂教學研討感想與收穫

青年教師課堂教學研討感想與收穫

瓦馬鄉中心國小 左樹春

今天我有幸參加了青年教師課堂教學研討活動。讓我感觸頗深,受益匪淺,下面是我的幾點感想與收穫:

一、青年教師重視課前交流。青年教師都非常重視與學生進行課前交流,通過課前交流拉近師生關係,在課前的談話中就讓學生被老師吸引,對老師非常感興趣,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

二、青年教師打破課堂常規。勇於創新,將學生完全放開,允許學生出錯誤,不怕學生出錯誤,並能在學生出錯誤時及時引導,重視生態課堂中形成的資源,我想這點是需要我們每位教師要反思的。

三、青年教師巧用教育機智。在課堂教學中,能夠及時的捕捉課堂中形成的資源,靈活機智的處理課堂中的突發事件。經過一步一步的引導,耐心的等待和傾聽學生的發言,最後達到師生情感的共鳴。

四、科學教學生活化。科學課教學必須緊貼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明確科學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最終爲生活服務。因此,在教學中無論是對新知識的引入或鞏固都要注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科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以此來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教學中上課的青年教師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教學情境。

五、探究活動充分。教學中,教師要爲學生創設一種自主探究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習經驗、科學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在探究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

六、合作學習紮實有效。合作學習爲探求新知提供了一條捷徑,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再造過程,從而獲得了成功感,獲得了學習科學的樂趣。每一節課都非常重視學生間的合作學習,青年教師把合作學習都放在知識的難點和疑點上,在學生解決困難時又採取,青年教師在有難度的問題處理中,在學生思考之後再通過合作互相交流意見,避免了因時間不夠而只能表達一些不成熟的見解;其次是合作中分工要明確,以個人優勢的發揮來促成整體的完美。另外在合作學習中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也是青年教師的突出特點,讓學生充分發揮個性觀點;老師有充足的耐心,選擇適當的時機進行引導。

七、學習方法和現代教學手段多樣化。青年教師能夠充分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降低了學習難度,同時將觀察、操作、討論、練習、轉化、對比和彙報等有效的學習方法與之相結合,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總之,這次青年教師課堂教學研討活動讓我受益匪淺,對於課堂教學有了更強的危機感和緊迫感。今後應對比優質課,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抓住機會,不斷地學習新課標和新知識,不滿足於現狀,提高自身的素質,優化自己的課堂教學成果。

教學研討心得15

12月3—4日,z學院西校區。我有幸參加了“全國名師國小數學有效課堂教學觀摩會”,通過聽專家講課和學術報告,我受益良多,深刻感受到名師課堂的風采和教學藝術。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z老師的《乘法分配律》一課和報告《運算律教學的若干思考》。

z老師現任杭州市z教育集團副校長,身爲一個南方人,我明顯感覺到他的課和北方老師的課不同之處。他語言幽默風趣,行爲舉止有些滑稽可笑,和學生零距離的溝通交流,像流水、像微風一樣的課,細微之處盡顯名師駕馭課堂的功力和教育智慧。由於課前和學生互動費時較多,加之會場狀況不佳,z老師這節課有些超時(用時大約1小時),但是在下課後學生仍然捨不得離開,這就表明了學生樂學、願意學,而且不感到學習是種負累。劉老師營造的課堂氛圍輕鬆自由,學生在不緊張的狀態下不知不覺地參與到探究乘法分配律的教學中來。老師在這節課中是一個引領者而不是傳教者,其教學環節設計合理、環環相扣、水到渠成,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眼、手、口、腦、身體並用,課堂參與度很高(幾乎每個學生都有發言),老師對出錯的學生也只是善意的“幽他一默”,學生並不感到尷尬甚至害怕。劉老師能很好地利用教學中的生成,他的課和教學預案並不完全一致,正應了那句話“所有的好課都是生成的課”。

聽z老師做報告也是一種享受,他話語幽默風趣,舉止形象生動,在一個個鮮活的事例中向老師們呈現出“教什麼”與“怎麼教”的重要性。作爲一個年輕教師,我深刻體會到要抓準“教什麼”有多困難。我任教的是一年級數學,由於大部分學生在入學前都經歷了一定的`學前教育,對於一年級的知識或多或少都掌握了一些,這就給教師出了不少難題:對於這些知識,有哪些同學已經完全理解並掌握了?有哪些同學還一知半解?而一知半解的同學,又是哪裏知、哪裏不解?知多少、不解多少?如何組織課堂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何在一堂課中讓未會的學生掌握理解,讓已會的學生有所提高?……正確處理這些問題,是使課堂有效、優效的前提,也是我今後教學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在這短短的兩天時間裏,我近距離地接觸了名師,聆聽名師的示範課,從中我領略到每個名師的教學風格,深厚的教學功底及精湛的教學藝術,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更加努力學習,期待自己有長足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