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國小二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彙總6篇

說課稿 閱讀(1.38W)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小二年級數學說課稿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二年級數學說課稿範文彙總6篇

國小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今天,我的說課內容是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小數的認識第三課時:比大小。

2、教材簡析:教材以情景的形式呈現出鄭強和李明參加演講比賽,鄭強得9.87分,李明得9.90分,讓學生比一比誰的得分高,然後給出張華得9.96,讓學生排出名次,最後是道理解題,分數比較大小的方法與整數比較大小的方法相同,所以這節課的設計思路是在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上,爲學生提供熟悉的情節,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自主學習,並在與同伴交流的過程中學習新方法,本節課也爲以後進一步學習小數的加、減、乘、除打下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擬定爲:

知識與技能方面:

⑴通過活動,掌握比較兩個小數大小的方法,能正確、熟練地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

⑵通過引導,啓發使學生掌握比較幾個數大小的策略、方法能將幾個小數按順序排列。

⑶在比較小數大小的過程中,發展學生推理能力。

過程與方法:讓學生在觀察、比較、交流中探索新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比較大小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小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重點:學會比較兩個小數的大小以及將幾個小數按順序進行排列,從而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難點:能夠掌握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並且正確地比較它們的大小。

【說教法與學法】

本節課教學內容是小數的比較大小,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內容也比較枯燥,但其內容又與現實生活有着密切聯繫。新課程注重小數的現實意義,適當讓學生經歷一些現實情景,使學生通過活動感受比較小數大小的意義。

依據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我在本節課的教學法上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⑴創設生動具體的教育情景,激活學生的有關經驗和體驗。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景,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引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投入,使他們自主的投入學習。我在本節中首先通過展示少年演講這一情景,在實際情景中提出問題,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願望。

⑵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中我們應該轉變角色,開展探究性學習,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間與空間。

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不同的學習效果

因爲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存在着個體差異,因此在學習新知識時,應給學生消化吸收的空間,不強加給學生,讓他們自然而然的接受新知識。

【教學程序】

設計這一課時,我以學生親自參與的“自主探索活動”爲主要形式,以“情景導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嘗試

1、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

引導學生觀察,爲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素材,也隱含着數學知識的生長點。

2、立足探索發現,在合作交流中獲得新知識

在引入的基礎上,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這一活動貫穿始終,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是在“做數學”而不是“學數學”。

在小組交流中,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已的想法,恰當給予肯定,然後通過引導,概括出比較的方法,實現知識的整合。

3、鞏固練習

新的學習成果的強化,主要是通過練習實現的。

讓學生在及時的練習中鞏固所學的技能,讓學生沉浸在解決問題的快樂中,能強化學生的理解,應用能力。在這節課上,我們也許看不到步調一致的和諧,但我們可以聽到來自不同角落的聲音。

4、總結

讓同學們說說本節課的收穫,最後老師鼓勵總結。

總之本節課的整個過程,力求做到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是課堂學習的中心,課堂中的一切活動都在爲學生

國小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同仁,大家好。我叫陳紅霞,來自於xxx仙女二小,很高興有這次機會和大家一起學習交流。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測量”的第一課時,“毫米的認識”。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設計這三個方面對本節課加以說明。(過渡:首先我談談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毫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從知識方面來講有釐米的認識做基礎,從經驗方面來講,學生經常用到學生尺,也有用尺子進行測量的經歷。這時,水到渠成的學習“毫米的認識”,能讓學生對長度單位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這部分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學生身邊的數學。因此,本節教學不僅是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的重要基礎,也爲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了條件。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國小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的特點和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毫米和釐米的關係,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使學生會用毫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2、過程與方法方面的目標

(1)使學生經歷毫米的含義以及1毫米長度單位觀念的形成過程。

(2)使學生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目標

(1)結合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體驗逐步逼近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2)使學生體會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的觀念。

(三)教學重難點(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

重點是:認識長度單位毫米,知道1釐米=10毫米。

難點是:讓學生建立毫米的長度觀念。

二、說教法

本着“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原則,遵循國小生的認知規律,這節課我所採用的教法是:

1、談話引入法

2、現有知識與實際需要矛盾衝突法

3、直觀教具和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

三、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爲此,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選擇如下學法:

1、操作實踐法

2、聯想類比法

四、教學準備(爲了開展教學活動,我打算做如下教學準備。)

1、電教媒體

2、爲每小組準備一張估測記錄單和一把沒有毫米刻度的硬紙版做的尺子。

3、教師準備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幣、一張電話卡等。學生自己準備常用直尺。

五、教學程序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學法的選擇,我把本節課的教學分爲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在這一階段裏,我按照談話引入、複習舊知—→實踐活動、引起衝突—→現實需要、引入新課這一流程開展活動。

2、談話引入,複習舊知

我抓住這一節課是新學期開始的第一節課這個契機,圍繞“學生身高的變化”這一話題展開討論。我準備這樣設計談話: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老師有個驚喜的發現,發現大家都長高啦!你知道你現在有多高嗎?請大家估一估,這個同學的身高是多少?然後讓學生進行實際測量。並提問:剛纔我們測量的數據中,有幾個學過的長度單位,你能給大家說說這些長度單位嗎?

通過估測學生身高這一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喚起學生對已知長度單位有關知識的回顧和對經驗的總結,架好了學習新知識的橋樑。

3、實踐活動,引起衝突

接着,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剛纔通過測量,我們知道了這個同學的身高,那麼測量在生活中還有什麼作用呢?

學生可能會說:老師我覺得測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長高了沒有,還有的同學可能會說:測量能知道我們到底要穿多少號的衣服,更有的同學會說:老師,我覺得測量能讓我們知道房子呀、樹木哇都有多高,能讓我們更清楚的認識周圍的事物,也能使我們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學生身高測量這一個體事件擴展開來,引導學生放眼周圍,通過對生活現象的舉例,使學生對測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測量應用的廣泛性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體會到掌握測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後,組織學生小組合作,估計數學課本的長、寬、厚,並填寫記錄單。

最後,我發給每小組一把特製的沒有毫米刻度的紙尺,要求學生對數學課本的長、寬、厚進行測量。學生測量時,將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互相討論如何表述測量的結果。

紙尺上只有釐米的刻度,學生精確測量非常困難。我有意製造這個矛盾,是爲了使學生的現有知識和現實需要發生矛盾衝突,讓學生體會到:只有米和釐米兩個長度單位是遠遠不夠的,要想準確的量出物體的長度還必須尋找一個更小的長度單位,從而產生要探索新知識的強烈慾望。這就爲下面新知識的探索設置了有利的懸念。

3、現實需要,引入新課

這時我很自然的提出問題:同學們,要想精確知道它的長度,有什麼好辦法嗎?在小組討論內一下。

學生經過一翻思考會提出這樣的設想:我們能不能把1釐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個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就好了,有的學生也可能會直接說出可以用毫米做單位。

這時我就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引導:

你從哪兒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認爲釐米作單位太大了,要創造一個比釐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剛纔有同學說用毫米作單位,他說對了。毫米是怎麼來的呢?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

從而進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探究體驗,形成知識(在這個階段,我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瞭如下版塊)

版塊1、認識毫米及毫米和釐米的關係

這一階段,首先讓學生獨立觀察直尺,然後配合學生的彙報我準備採用多媒體進行演示。(這是一個放大的直尺)通過動畫,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釐米的關係,對學生的有意注意進行正確的導向,提高課堂效率,突出了“1釐米等於10毫米”這個教學重點。

版塊2、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我準備組織學生進行如下活動)

(1)讓學生回憶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1毫米。

(2)我藉助1分硬幣、電話卡等讓學生明白這些東西的厚度大約1毫米。

(3)讓學生閉眼想象並用手勢表示1毫米的長度。

(4)讓學生想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寬度、厚度大約1毫米。

(5)用手勢表示2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長度。

(6)說一說,測量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長度一般用毫米做單位。

(7)完成p3做一做,讓學生體驗測量的過程。

設計這一系列的活動,目的是使學生藉助實物進行類比,幫助學生更好的建立毫米這一長度單位的表象,使學生對毫米的認識逐步深入,從而突破教學難點。這樣不僅提高了估測的能力,而且還能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繫,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又能爲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服務的思想。

國小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現代心理學、教育學認爲:語言的準確性體現着思維的周密性,語言的層次連貫性體現着思維的邏輯性,語言的多樣性體現着思維的豐富性。衆所周知能力和思維相輔相成,而思維的發展同語言的發展又緊密相關,這說明要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就必須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即通過聽、看、想、說等活動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

1、給學生提供語言訓練的機會。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思維是語言的“內核”,兩者相互依存。國小生數學思維的形成

與發展是藉助語言來實現的,而思維的發展又能促進語言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課堂上要讓每個學生都有說話的機會。可採取:個人小聲獨立說、同桌互相說、小組內輪流說、讓學生小結等形式。說的內容有許多,今天這節上可以說的東西也是比較多的,比如:說角的特徵、說操作過程、說判斷的理由等。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演示學生操作的學具、老師的教具以及板書等,向學生提供鮮明的感性材料,幫助學生思考、理解、掌握知識。教師儘可能多給學生提供語言訓練的機會,有利於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多種形式的訓練,使每一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同時,學生把思維說出來,會有一種愉悅的感覺,也是自我表現和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形式進行討論,討論後請一名代表交流。這樣做,可以使每一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也有聽別人說的機會;既有面對幾個人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又有面對全班同學說的機會。學生爲了表達本組的意見,更加主動地思考、傾聽、組織,靈活運用新舊知識,使全身心都處於主動學習的興奮中,同時也增加了課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師示範,讓學生知道怎麼說。

兒童具有很強的模仿力,教師的數學語言直接影響着學生的數學語言。因此在教學中,

教師要有目的地爲學生提供準確的語言模式,讓學生知道應該怎樣有條理地說。數學教師的語言應該是學生的表率,教師的數學語言直接影響着學生的數學語言。所以教師的語言力求用詞準確、簡明扼要、條理清楚、前後連貫、邏輯性強。這節課中鄒老師在學生認識了頂點和邊後,加以示範性的說明並配合手勢,使學生進一步明確、規範了頂點和邊。在之後學生找生活中的角並說一說的時候,也給與了師範性的演示。通過教師語言的示範作用,對學生的初步邏輯思維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響。

3、動手操作,發展兒童的數學語言。

動手操作是發展思維,培養學生數學能力最有效的途徑之一。低年級兒童的思維是直觀性占主導地位,主要是形象思維活動。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兒童這一思維活動特點,充分利用直觀教具的演示和學具的操作這—外部活動,來發展兒童的數學語言。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來做一些角,學生邊想、邊做、邊說,使腦、手、口共同參與活動,可以達到統一和諧。在製作角後的交流中學生也有很多親手指一指的機會,通過讓角變大、變小的操作學生有了角有大有小的初步感知

低年級的學生年齡小,活潑好動,抽象邏輯思維的能力較差,往往是肚子裏知道卻說不出怎麼想的,或是不能完整地把思維過程表述出來。教材在教學各個內容時安排了擺一擺、想一想、說一說的活動,其目的是使學生通過操作增強感性認識,逐步達到抽象化。說一說就是要藉助語言,把想的過程明確、清晰地表達出來。因此學生思維的發展與語言的發展是密切聯繫的,增強語言的培養就是增強了對學生思維的培養,也是我們的最終目標。

4、學會傾聽,成爲數學語言的中介

我們低年級的絕大部分學生在課堂裏說話最初都是需要高級“翻譯”的,這個翻譯從哪裏來?就是我們的老師。數學語言不是簡單的書面語言,更不同於生活語言,它的特點是準確、簡潔和嚴謹,具有教強的邏輯性,而國小生的語言表達往往不夠嚴密,缺乏邏輯性、完整性,語言的組織能力比較弱,這樣就阻礙了對數學知識的正確表達,數學思維得不到正常反映。

所以說老師在課堂裏的角色是不容低估的,是學生由生活語言向數學語言過度的中介,一年級學生剛進入國小階段,口頭表達能力非常有限,回答問題更是殘缺不全,在平時的上課中,認真傾聽學生髮言,及時收集信息、發現問題及時指出,力求使學生語言表達語句完整,用詞準確。

國小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 說教材:

1、 教材簡析:《東南西北》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方向與位置》中的起始課。本課通過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簡單認識,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併爲進一步學習路線圖奠定基礎。新課標明確指出,“窨歡是創新精神所需要的基本要素,沒有窨觀念,幾乎談不上任何發明創造。”因此,從國小會正確的辨別方向,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對人的發展是十分必要的。學好本課的意義自然不言而喻。

2、 教學目標:(1)通過情境創設,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使學生能夠根據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餘三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繪物體所在位置,知道地圖上的方向。(2)藉助現實數學活動培養學生辨認方向的意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3)能積極參加數學學習活動,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在活動與交流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3、 教學重難點

4、 (1)教學重點:給定東南西北中的一個方策,能準確辨認其餘三個方向,會用東南西北描述物體所在位置。

5、 教學難點:辨認現實生活中的方向。

二、 說老教法

本次教學活動以遊戲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在教學中,通過創設情境,交流互動、遊戲活動等既生活實際又具有實踐趣味性的方式構建新知。融觀察實踐、交流、合作等學習方法爲一體,注重學習方法和氣探究。

三、 說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加強同生活的聯繫,所以,我們強調要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因此,本節課我引導學生運用觀察---發現---實踐---遷移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發現能力,還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使學生全身心地設入到學習的過程中來。

四、 說教學過程

數學學習不是一個簡單的、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學生體驗探索、實踐活動的過程,基於這一理念,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一) 遊戲活動,導入新課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人民民主課一開始,我就抓遊戲住學生喜歡遊戲的心理,讓學生在遊戲中輕鬆、愉快的完成“上下、左右、前後”的複習。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舉又爲下面的學習做好了知識鋪墊和心理準備。

(二) 實際觀察、感受方位

在這一環節我主要是從“你知道太陽是從哪個方向升起來的嗎?”誰說:你是怎麼找到東的?“”你還能找到其它三個方向嗎?“爲引子,從而引導學生自己觀察,辯認學校的四個方向,並和同伴找一找,說一說這四個方向都有些什麼。最後讓學生隨意轉身,面向各個方向指指說說。如”我面向東,我的後面就是西,左面是南,右面是北等等。在這一 環節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揮了學生的集體智慧,體現了學生和合作與互助,培養了自主探索的精神。

(三) 室內辯認,學以致用。

基於學生愛玩、愛動、喜歡遊戲的特點,我在這一環節迴歸生活、玩中強化中高計了“我說你做”的遊戲如:讓同學們面朝()面,後面是()左面是(),右面()這是爲後面學習地圖方向做準備。

其次,我讓學生玩“超級模仿秀”的遊戲,如:學青蛙向南蹦兩步;面向西學公雞邁幾步;超凡脫俗東扮孫悟空;向北點點頭等。讓每個學生都活動起來,在興奮、愉悅的氛圍中感情辯論方向。

(四) 整理記錄,實現遷移。

在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在沒有老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己動手繪製學校地圖,由於繪製的地圖方向不一致,人們難以根據地圖找到要去的地方而產生問題,從而引導學生得出:必須有統一的方向才使人們看得懂地圖,不會混亂。在這一問題矛盾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觀察、討論,最後得出:地圖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明白了地圖上的規定,再讓學生根據這一規定對自己繪製的地圖進行修改,實現了從實際方向向地圖方向的遷移,注重了對學習過程及學習方法的探究。

(五) 玩中練習,拓展應用。

方向知識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課堂上的學習很不夠,需要在生活中觀察、應用,才能真正掌握。所以在第五環節體驗收穫、拓展延伸中,我設計了森林之家這一情境練習。首先對學生提出問題:你能從圖中找到小動物的家嗎?你是怎樣找到的?其次讓學生說說:想去哪隻小動物家?該怎樣走?這樣鞏固了學生對地圖上方向的認識。最後的課堂總結讓學生說說學會了什麼?有什麼好處?並鼓勵學生蒐集辨別方向的方法,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慾望,使學生帶着問題走出課堂,正所謂“課雖盡,思未了。”

整節棵由各種活動貫穿其中,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中數學的生活性,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數學教學必須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爲基礎等新日環食,使學生大氣學、樂學、讓學生在歡愉、愉悅的氛圍中獲得大量的知識,提高各種能力。

國小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38頁,角的認識。

2.教材簡析

本課時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初步認識角,體會角的基本特徵,並感知角的大小。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爲進一步學習幾何知識奠定基礎。教材呈現的內容是例1,讓學生在實物當中認識角,瞭解角的基本特徵;例2,在學生認識角的基礎上,讓學生學會畫角;結合練習3,感知角的大小。

3.學情分析

由於學生已經具備有關角的生活經驗,但是他們對角的認識是籠統的、模糊的,教學時應該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常見的物體和平面圖形出發,組織學生進行一系列操作活動,幫助學生形成對角的科學認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4.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角,掌握角的各部分及名稱。

(2).通過動手操作,認識到角有大小,並且學會比較角的大小。

(3).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感受數學就在生活當中。

5.教學重點

理解角,掌握角的基本特徵

6.教學難點

學會比較角的大小

7.教具,學具

多媒體課件、卡紙、扇子

二、說教法

根據學生知識的有限性以及學生的心理髮展特點,我對被本課的教學內容採用了一下幾種教學方法:啓發式談話法、演繹法、合作交流法,並在課前創設課堂情境,激起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將這些教學方法合理地運用到教學過程當中,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過程中自覺地獲取知識,瞭解角並且學會比較大小。

三、說學法

動手操作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初步認識角的概念及基本特徵,學會比較大小。

合作交流法: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體會合作交流的精神,並在交流過程中,把自己想法告訴合作人員,提高學生語言交流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收情景,導入新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爲了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受角,儘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從而激發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因此,我創設一個情景,引出一組圖片,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通過觀察,認識圖中的平面圖形,從而引出課題認識角。並且引導學生說出角的共同特徵。這個環節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豐富的表象,對角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二)、結合生活,感受角

在這個環節中,我將分爲以下幾個層次進行教學

1.找“角”:在這個環節中,讓學生充分利用教室中的材料找角。同學相互彙報。學生在找角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感受就在我們生活中,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樂趣。同學相互彙報,如有錯誤,可以幫助同學指出錯誤,提高他們的交流能力。

2.摸“角”:讓學生上來摸一摸教師手中的角,在次直觀的感受角的基本特徵,並讓學生說一說摸角之後的感受。總結出: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板書)向學生介紹角的部分的名稱。邊

頂點

(教師示範畫角)

3.畫“角”做“角”:讓學生自己畫一畫,做一做,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並且進一步鞏固對角的圖形特徵的認識。再通過判斷以下圖形是不是角、從平面圖形中找角,及時幫助了學生對角的概念加以鞏固

(三)、動手操作,比較角的大小

首先讓學生直觀的感受角的大小。先通過觀看老師演示紙扇打開和合攏的過程,讓學生直觀感受到角在變化,它是有大小的。再有了直觀的認識之後,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自己動手操作感受角的大小,滲透比較的方法,並在小組當中進行交流。在這個環節中,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感受數學的樂趣,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四)、鞏固角

1.說一說下面的圖形中有幾個角?

2.練習八第三題

3.角在生活的運用

通過以上的練習題,再次幫助學生鞏固角的知識。第三題讓學生感受角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在生活中觀察數學的樂趣。

國小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圖形》中的第一課時《認識角》

教材分析:

我們都知道角是數學空間與圖形領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性知識,諸多平面圖形的特徵和性質,以及幾何中的一些定理、公式常用角進行描述,可見角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有着廣泛的應用。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地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結合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學生能熟練地掌握這部分內容將爲學生進一步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奠定基礎。

學情分析:

對於學生來說,在認識角之前,已經具備了有關角的感性經驗。但是,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是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爲主,抽象思維能力較低。這部分內容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接受起來較爲困難。爲了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設計了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數學活動,讓孩子在實踐活動中經過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認識角,發現角。從而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角。

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確立:

1、 結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處處有角,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2、 通過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動讓學生直觀地認識角,感受角的大小。

3、 讓學生經歷從現實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創新思維。

由於學生對角的認識還只是藉助於實物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對角缺乏系統的認識,因此,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初步地認識角。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探索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教法與學法: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學法的最優結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探索新知的過程。整節課將觀察、操作、演示、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於教學各環節中,讓學生通過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比一比、等實踐活動加深體驗、掌握知識、形成技能。並充分發揮了多媒體的優勢,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通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見和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腦子裏,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