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阿長與《山海經》說課稿

說課稿 閱讀(5.8K)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阿長與《山海經》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阿長與《山海經》說課稿

阿長與《山海經》說課稿1

一、說課堂教學指導思想及課程標準教材

阿長與《山海經》一文出自國中語文課本第三冊第二單元,體裁爲敘事散文,根據素質教育要求:語文教學要注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得到聽說讀寫能力的良好訓練,,培養學生的各種學習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以及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有關精神:教育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本文的課堂教學指導思想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具有一定的語文自學能力;在合作討論等活動中,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喜悅。

本文體裁是敘事散文,語言平實自然、樸素親切,其中所蘊含的感情需要學生通過聽、讀、說去分析去品味。對文章的閱讀練習,《語文課程標準》就此提出如下要求:整體感知課文的大概內容,感受課文的語言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大體瞭解課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

這篇課文主要通過寫長媽媽的幾件事,表達了對一個勞動婦女的深深的懷念之情。作者圍繞中心選材,有詳有略,通過對人物的刻畫,很好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並且記敘時有一定的順序,這也是本文的重點;在寫人記事的過程中,本篇運用了許多帶有感情色彩的詞語和句子,要注意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把握語句中蘊涵的感情。

綜上所述,確定本文的教學目標有:

1.找出文章圍繞阿長所寫的事情,哪些詳,哪些略。

2.分析本文刻畫人物的方法。[重點]

3.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刻含義。

4.作文片段練習:針對本文所學,進行作文訓練。

二、說教法

1.聽說讀寫結合法。這是針對本文內容和語言上的特點,課堂教學中主要通過聽說讀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以本文所學進行作文片段練習爲手段,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2.提示法。學生在讀書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陷入迷茫時,教師在一旁給予必要的引導、點撥,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3.賞識成功教育。學生在討論合作,解決疑難問題過程中,適當的給予表揚鼓勵,讓其體會到合作與成功的喜悅,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興趣。

三、說學法指導

1.圈注法。指導學生在對課文的分析中,用符號圈點出重點詞、句,以助於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養成圈點批畫的良好習慣。

2.小組合作討論法。通過探究、討論,培養學生質疑解疑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在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裏,魯迅除了寫自己的老師壽鏡吾先生之外,還寫到一個人,這個人是誰呢?對,是長媽媽。阿長,是魯迅兒時的保姆。在魯迅的童年生活中,長媽媽是一個很有影響的人物。在長媽媽去世三十年後,作者仍寫此文來紀念她,可見作者對長媽媽的深厚感情。那麼,長媽媽是個什麼樣的人呢?請看課文:阿長與《山海經》

這樣設計,與以前所學知識很好的聯繫在一起,讓知識成爲一個整體。(約需1分鐘)

板題,解題

根據預習作業,學生七嘴八舌起來介紹魯迅,同時教師給以補充,這樣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自主能力。(約需3分鐘)

電腦出示目標

爲了加深印象,學生默讀識記,約需2分鐘。

整體感知

爲了讓學生,瞭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結構,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

1.文章寫了長媽媽的哪些事情?各用一句話說出來。這些事表現了長媽媽是個怎樣的人?

2.文章寫長媽媽的事情哪些事是詳寫?哪些事是略寫?爲什麼要這樣安排?

題1,讓學生速讀課文,然後分小組討論解決問題,並將討論的要點批註在書上相應的位置,第一問比較簡單,學生自己就可解決,第二問教師給以適當的點撥提示,比較容易。題2,回答前兩問,較容易;第三問,學生理解較難,爲解決這一難點,我引導提示學生從選擇材料突出中心方面來考慮,學生就比較好理解。

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小結:作者圍繞中心選擇了5個事例,有詳有略,詳寫了長媽媽買《山海經》,很好的突出了中心,我們在寫作文時,也應注意詳略得當。通過小結,學生明白了怎樣圍繞中心來選材,爲下面的作文練習打好基礎。

這一環節中較好的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批註能力,同時及時對學生進行表揚鼓勵,從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阿長與《山海經》說課稿2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阿長與<山海經>》。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學法指導、教學過程及板書設計等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阿長與〈山海經〉》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講讀課文。與《背影》、《臺階》、《老王》、《信客》等文章訴說了對普通人、尤其是對弱者的關愛。讓我們從課文中感悟到“愛”這種博大的感情,從而陶冶自己的情操。這種編排體現了新教材迴歸生活的編輯思想。

“頌揚人性美”是本單元的主題。《阿長與〈山海經〉》以講讀課的身份出現在單元之首,用意有三:其一是該文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理解層面符合八年級學生年齡特點。其二,記敘線索明晰,選材典型性強,寫法上欲揚先抑,這爲後面文章的學習打下鋪墊。其三,文章語言生動、精彩,值得朗讀、品味、學習。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就接觸了“狀物、敘事、寫人”的方法;具備了學習記敘文的一定基礎。再加上本篇文章寫的是魯迅童年的家庭生活,富有生活情趣,學生有這方面的生活體驗,因此,無論成績好壞的學生,只要教師引導、啓發得當,他們都有興趣去閱讀探討。在閱讀探討中,學到寫人敘事抒懷的方法,獲得能力。

三、教學目標

本文篇幅較長、知識點較多,要講深講透是比較困難的。根據學生已有知識水平與教學實際,我把教學目標定位爲:

1、掌握文中出現的陌生字詞,達到會讀、會寫、會用。

2、學習文章人物描寫的方法。

3、能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合作解決問題。

4、深入領會作者對阿長的感情,建立樸素的階級意識,熱愛勞動人民。

四、教學重點、難點:

語文學習實爲語言的學習。說白了,學課文就是學習作者的語言形式。輕語言內容,重語言形式是語文教學的規律之一,這種理念正是新課標提出的“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的最好詮釋,從這個意義出發,我將本文的教學重點定爲學習魯迅通過人物動作、語言描寫來塑造人物的寫法。

課文前半部分在充滿貶義色彩的文字後面,許多地方含有同情與懷念,有雙重色彩,而且,前一種色彩形諸文字,後一種色彩則隱在敘事之中,所以要注意從文字背後認識阿長,體會寫作時魯迅對阿長的感情。因此本文的教學難點定爲深入領會作者對阿長的感情。

五、教學方法

新課標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中指出,“教學過程應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科學的訓練技能,全面的提高語文能力”,據此,我準備以討論式爲主要教學方法。

遵循“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發展爲主線”的現代教學理念,根據目標和內容,從學生的心理特徵、知識水平出發,採用“讀讀—議議—練練—講講”“八字四段流程”教學形式。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把他們的主體意識和創造精神培養起來,把他們健康個性發展起來。

六、學法指導

新課標強調“學生纔是學習的主體”,合格的教師不會把學生當作某種馴服的自然力來驅使,而是把學生當作主體來看待。教學中,我還會引導他們領悟和掌握學習的方法,鼓勵運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培養他們發現、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爲他們繼續學習和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具體有以下“四個強調”:

1、強調預習。這樣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使用工具書、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指導學生在對課文的分析中,用符號圈點出重點詞、句,以助於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養成圈點批畫的良好習慣,培養自學能力,爲實現“教是爲了不教”努力。

2、強調多讀。本文作者是文白轉期的文學家,作品精深,較難懂,人言《朝花夕拾》是沒有吶喊的心底吶喊,故必須熟讀。另外,語感是語文的生命,而讀是培養語感的最佳途徑,故必須多讀。

3、強調積累。豐富語文積澱,包括學法積累和基礎知識積累。

4、強調自主設疑,合作學習,勇於探究。

七、教學過程:

回顧導入:

同學們還記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美女蛇的故事嗎?正是這個驚險的故事爲“我”兒時的“百草園”罩上了一層神祕的色彩。而講給“我”這個故事的人是長媽媽,她對作者的兒時產生過重要影響,以致時隔多年之後,作者仍然寫了一篇回憶她的文章,也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阿長與<山海經>》。

本環節設計意圖:從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這一片段可以看出,幼年魯迅與長媽媽關係非常密切,這一片段又與本文有着有機的聯繫,由此導入新課,可以溫故而知新。

學習活動一:多媒體展示作者魯迅與《山海經》簡介。

本環節設計意圖:使學生了解相關常識,爲下面的學習做鋪墊。

學習活動二:檢測學生預習中對生字生詞的掌握情況。

本環節設計意圖:針對學生輕視基礎的意識強化了重點詞彙的積累。

學習活動三: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初步認識人物,整體把握文章情節。

問題一:長媽媽名叫什麼?

問題二:長媽媽長的什麼樣子?

問題二: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幾件事?重點寫什麼?

本環節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並引導學生了解文章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學習活動四:選取“講長毛攻城時護城”這一詳寫情節,師生共同品讀探討阿長的性格特點。

本環節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學會如何通過文中人物描寫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並進而激發其課下主動探究其它情節中所體現出的人物性格側面。

學習活動五:設計問題,引導學生重點品讀“爲我買《山海經》”這一情節內容,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問題一:買《山海經》的起因是什麼?

問題二:當阿長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時,“我”是怎樣想的?這種想法表現了“我”的什麼心理?

問題三:當阿長說:“哥兒,有畫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我”有什麼反映?表現出怎樣的心情?

問題四:“我”爲什麼因此說“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問題五:綜前所述,作者詳寫買《山海經》的事件,意圖已經非常明顯.同學們,你們能說說作者爲什麼要詳寫這件事嗎?

本環節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認識到文章重要情節的作用,並從中體會到作者對長媽媽的敬佩與感激和長媽媽對一個孩子真誠熱情的幫助與關愛,從而認識到時隔多年作者仍對長媽媽念念不忘的原因。

學習活動六:課堂寫作活動

想像阿長如何千辛萬苦地買《山海經》的經過。【注意一個細節:阿長連書名也記不清】。

假設阿長現在還健在,她讀了魯迅的這篇文章,會對魯迅說些什麼?請緊扣課文內容與人物性格特徵,展開想像,賦予人物新的時代特色,代長媽媽與魯迅對話。

本環節設計意圖:結合特定情境,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與寫作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八、板書

阿長與《山海經》

——魯迅

空前敬意憎惡

不耐煩新的敬意

不大佩服買《山海經》懷念

善良、純樸、熱心、關心孩子

阿長與《山海經》說課稿3

一、說教材

《阿長與〈山海經〉》一文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都是以“愛”爲主題的敘事性作品阿長與《山海經》選自《朝花夕拾》,這是一篇回憶性敘事散文所追憶的阿長不是一個文化人,而是一個粗人,在文中,作者似乎用較多篇幅批判了阿長的愚昧迷信,但在這些材料的背後卻隱藏了作者對阿長純樸、善良的品格的讚美,特別是阿長爲我買山海經這一情節,是文章的動情點,也是讀懂阿長的關鍵而這種讚美在文末被渲染到了極點,化成了對阿長的懷念與祝福文中作者從孩子的視角來寫,其中卻滲透了對人生的思考學習本文,應當讓學生能夠理解隱藏在文中批判性語言下的對阿長的讚美與尊重,能夠學會從生活瑣事中發現愛,發現普通者人性的光輝

二、說教學目標

新課標中重點提出,要讓學生“關注人類,關注身邊的人”,“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根據以上的要求,結合本課的內容和特點我這樣確立這堂課的三維教學目標:

(一)、 根據教材的知識構建特點和學生思維活躍的特點,我確立本文的“知識能力目標”爲

1、理解、積累字詞;

2、瞭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要求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因此我確立本文的“過程和方法目標”爲:

1、運用探究式學法,調動已有知識儲備和對生活的感悟走進文本;

2、通過閱讀,形成自己獨特而有創造性的見解;

3、重點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品味語言逐步走進阿長的心靈,發現普通者人性的光輝,感受生活中質樸的愛

(三)、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由此,我確立本課的“情感和態度目標”爲

瞭解魯迅對阿長的深厚感情;學習感受生活,學會讀懂他人的愛,發現普通人身上的閃光點

(四)、教學重點:選取典型事例生動、傳神地表現人物性格,體會魯迅對阿長的深厚感情

(五)、教學難點:學會關注普通人,在生活瑣事中發現愛,能讀懂魯迅心中的阿長

三、說教法

1、聽說讀寫結合法這是針對本文內容和語言上的特點而設計的,課堂教學中主要通過聽說讀來引領學生觸摸文本,解讀文本,並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口頭表達能力,拓展閱讀意在讓學生初步體驗優秀文學作品的思想與藝術的魅力,而課外練筆則是引導學生由解讀文本到解讀生活的延伸,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2、提示點撥法學生在讀書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陷入迷茫時,教師在一旁給予必要的引導、點撥,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3、賞識、成功教育首先,我認爲進入文本的第一個問題的設計要簡單,這樣才能讓成功的體驗伴隨着學生走進文本其次,學生在討論合作、解決疑難問題過程中,教師應適當的給予表揚鼓勵,讓其體會到合作與成功的喜悅,這樣才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說學法

1、圈注法指導學生在對課文的分析中,用符號圈點出重點詞、句,以助於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養成圈點批畫的良好習慣

2、小組合作討論法通過探究、討論,培養學生質疑解疑的能力

五、說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在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裏,魯迅除了寫自己的老師壽鏡吾先生之外,還寫到一個人,這個人是誰呢? 對,是長媽媽阿長,是魯迅兒時的保姆在魯迅的童年生活中,長媽媽是一個對魯迅很有影響的人物在長媽媽去世三十年後,作者仍寫此文來紀念她,可見作者對長媽媽的深厚感情那麼,長媽媽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對小時候的魯迅有什麼影響呢?( 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

(這樣設計導入,與以前所學知識很好的聯繫在一起,讓知識成爲一個整體)

(二)、字詞大比拼:以“開火車”的方式讓學生讀老師所羅列的生字難詞(設計這一環節的意圖是: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的習慣阿長與《山海經》這篇課文篇幅較長,生字難詞多,這樣課前我就佈置同學預習,字詞大比拼這一環節正是檢查落實預習的方式)

(三)初識阿長:

爲了讓學生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結構,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

1、阿長是誰?她的外貌、身世怎樣?

2、文章寫了阿長的哪些事情?各用一句話說出來這些事情中哪些事是詳寫?哪些事是略寫?爲什麼要這樣安排?

3、文中的我體會到了阿長對自己的感情了嗎?

題1,讓學生聽讀課文,然後邊聽邊解決問題,並將要點批註在書上相應的位置,問題比較簡單,學生自己就可解決

題2,回答前三問,較容易;第四問,學生理解較難,爲解決這一難點,我引導提示學生從選擇材料突出中心方面來考慮,學生就比較好理解

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小結:作者圍繞中心選擇了7個事例,有詳有略,詳寫了長媽媽買《山海經》,很好的突出了中心,我們在寫作文時,也應注意詳略得當通過小結,讓學生明白了怎樣圍繞中心來選材,爲下面的作文練習打好基礎

這一環節中較好的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批註能力,同時及時對學生進行表揚鼓勵,從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而題3,則較難理解,我就設計了第6至11段學生分角色朗讀這一環節,通過朗讀讓學生明白,當時的“我”還沒有理解長媽媽對我的感情,再通過追問“後來我理解到了阿長對我感情到底是什麼呢?”自然過渡到下一個環節

(四)讀懂阿長

爲了更好的培養學生的精讀能力,深入理解人物,仔細品味人物的思想感情,我讓學生抓住重點,重點研讀長媽媽買《山海經》部分,把握重點語句,體會蘊含的作者的感情因此,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引導學生閱讀:

1、文中哪些詞句體現了我對《山海經》的渴慕?

2、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是怎樣變化的?

解決第一問我讓學生速讀相關文段,用筆勾畫出相關語句,並做簡單批註,然後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合作、探究之後,七嘴八舌起來發言,暢所欲言,教師在一旁進行點撥提示這過程當中進行一系列的追問(如:當阿長來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時,“我”是怎樣想的?這種想法表現了“我”的什麼心理?

當阿長買來《山海經》時, “我” 有什麼反應?表現出怎樣的心情?)

解決第二問時,我讓學生朗讀並比較第17節與25節,通過理解兩個“敬意”的不同,從而讓學生理解兒時的我對長媽媽的感情變化(在這過程當中我再進行爲什麼在此時作者認爲“她確有偉大的神力”?這句和前面的阿長講“長毛的故事”時的“卻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有何區別?)的追問

這樣教師教給方法後,由學生合作完成任務,很好的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圈點批註能力,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懷念阿長

學生齊讀最後兩段,用一句話表達自己對文中阿長的感受(可用自己創造的話或化用古詩、歌詞、俗語等來表達)

最後,爲了鍛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自主學習的能力,並讓學生進一步深入理解文章,我設計了以下兩道題:

⑴、一般情況下,我們寫作懷念讚美一個人時,往往會選擇正面的事例,本文卻寫了阿長的諸多缺點,如果去掉這些缺點,你認爲對塑造阿長這一人物形象有怎樣的影響?爲什麼?

⑵、魯迅文章的題目言簡意賅,別有韻味,本文以“阿長”與《山海經》爲題的用意,你能有所領悟嗎?

解決第一題時,先引用作者一貫的創作主張“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再分析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去掉阿長的缺點,不僅不能使阿長的形象更加完美,反倒大大削弱了形象原有的生命力因爲只有真實,形象纔有生命氣息,才能打動讀者本文正因爲如實地寫出了阿長的缺點和優點,阿長的形象才顯得真實、豐滿、有生命力)

第二題是考察學生理解標題的能力,有一定難度,我點撥提示學生我對標題的理解: 扣住中心;扣住中心人物;扣住中心事件;能撥動自己和讀者心靈之弦這樣問題也就不難解決了

(六)課外拓展:尋找“阿長”

寫寫生活中的“阿長”: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沒有接觸過類似長媽媽這樣的普通人?請你審視久已淡忘了的人和事,以真實爲墨,用心靈作筆,寫下自己內心的感動吧!

(設計這一環節的意圖是:讓學生由解讀文本延伸到解讀生活,讓學生學會在生活瑣事中發現愛,感受愛,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七)、教師總結:對照板書總結;對學生本節課的學習表現進行總結,表揚鼓勵,發揚優點,克服缺點;對學習方法進行總結

(八)、佈置作業:閱讀《朝花夕拾》、《大堰河――我的保姆》

附板書設計:

設計意圖:

“心形”基於師生共同的朗讀感悟,濃縮了阿長形象的內涵和作者的筆法,寄予着愛的發現這一主題

我這樣進行設計,是基於這樣考慮的:我認爲,語文閱讀教學應該是立足文本,給學生一生受益的語文素養,包括知識、能力、思想情感、態度習慣、信念、價值觀等,傳統的讀讀、講講、議議的教法與自主、合作、探究的學法的融合能促使學生思維拓展深入,情感細膩昇華,而適當的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又可以增強課堂的實效性和因化效果,共同創造生活的、生命的語文課堂,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阿長與《山海經》說課稿4

一、說教材

《阿長與〈山海經〉》一文出自新課標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它是魯迅先生的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以雙重眼光——兒時的眼光和寫作時的眼光回憶了自己的保姆阿長。文章圍繞阿長選取了七個具體的事例,塑造了一個命運不幸而又渴望一生平安的農村婦女形象。阿長是一個沒有文化的粗人,卻又是民間文化的載體。她對魯迅傾注了一片心血,是作者心中值得懷念和感激的人。我考慮到本單元是以“愛”爲主題,所以我爲學生設計的情感價值目標是:感悟作者對阿長深厚的懷念之情,領會阿長性格中的純真美。又因爲這一單元是以敘事作品爲主,因此,在知識與能力目標上我安排了兩項:一是理解課文中出現的一些生字、詞;二是瞭解敘述、描寫等表達方式,體會描寫的作用和方法。爲了能讓學生在今後能順利地閱讀此類的文章,我設計了三項過程和方法目標:一是體會語句的深厚含義,把握蘊含的思想感情;二是理解本文圍繞人物特點合理安排材料的方法;三是學習本文主次分明,詳略得當的寫法。而本文選取典型事例表現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詳寫與略寫相結合的寫法是教學中的重點。爲了突出重點,我採用討論探究法,提出阿長與《山海經》連在一起,他們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呢?讓學生在教師的啓發與點撥下,通過討論與探究,培養學生的質疑與解疑的能力。領悟這篇文章的雙重眼光以及欲揚先抑的寫法是教學中的難點,我在教學中大量採用了複述法以及類比法,實質上是爲突破難點所設。這篇文章篇幅較長,我預計用三課時授完,而本文的第二課時最能體現我的教學思路,因此,我將在下面談談我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與設計。

二、說教學過程

1、提出問題導入

教育藝術論上說:“精彩的導入語,是開啓新課的鑰匙,引導學生登堂入室;是承前啓後的橋樑,使學生循故而知新;是樂章的序曲,使學生感受到整個樂章的基本旋律;是情感的起搏器,激起學生心海的波瀾。”爲了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爲了能緊密銜接第一課時的內容,我採用的是提出問題的方式來導入新課的。我一上課,就問學生:“魯迅先生曾在很多篇文章中提到過他的保姆阿長,可見他對阿長的感情是很深厚的,但爲什麼在這篇文章裏卻很多次提到他討厭阿長,甚至是憎惡,那到底是哪些事導致他對他的保姆有這種情緒呢?請大家快速閱讀,並通過複述的方式說說是哪幾件事。”這樣的導入,目的在於引起學生思考的興趣,促進他們思維的運轉,活躍課堂的氣氛,同時也自然過渡到了教學過程的第二個環節。

2、通過複述,體會表達,認識阿長

由於課文比較長,因此,要提高教學效率,必須要突出重點。導入新課後,我出示了相應的複述提綱:稱呼的來歷→長媽媽的一些壞毛病(切切察察,睡相不好)→長媽媽的一些令人厭煩的規矩(元旦早晨吃福橘等)→買回《山海經》。既而以小組爲單位推舉一位代表進行復述競賽,並在複述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即興表演出阿長的語言、動作以及神態,從而體會到作者在本文中所運用到的描寫人物的方法,並讓學生讀出文中有關人物描寫的語句,用不同的線符在書中畫出來。等到學生弄清這七個具體的事例之後,再讓學生通過比較,圍繞:課文對哪些內容詳寫?哪些內容略寫?爲什麼這麼安排?這三個問題進行探討交流。讓他們明確地認識到文章略寫了阿長稱呼的來歷,“切切察察”的毛病,擺成“大”字形的睡相,令人厭煩的種種規矩,講“長毛”的故事;詳寫了爲“我”買《山海經》一事。略寫的那些內容能使人對阿長有一個初步瞭解,真實反映長媽媽的一些毛病,同時也讓人明白了作者兒時討厭、憎惡阿長的原因。而詳寫了買《山海經》一事,卻令人對阿長刮目相看。在作者看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由此我們可以想到幼小的魯迅對長媽媽的敬佩和感激之情。完成上面的環節後,我再引導學生重點研讀阿長買《山海經》一節,也就是文章的19—29自然段,也正是長媽媽爲作者尋購《山海經》這一偶然事件,才讓魯迅對她念念不忘,幾次在作品中提到她,對她充滿感激、懷念、敬意的原因所在,同時也照應了文章的題目。爲了讓學生切身體會到作者感情的變化,我設計了五個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與討論:a買《山海經》一事的起因是什麼?(注:用文中的一句話來概括);b當阿長來問《山海經》是怎麼回事時,“我”是怎麼想的?這種想法表現了“我”怎樣的心理?c當阿長說:“哥兒,有畫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我”有何反應?表現出“我”怎樣的心情?d文中說:“這又使我發生了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卻有偉大的神力。”爲什麼說“她卻有偉大的神力?e“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爲心愛的寶書。”爲什麼這麼說?讓學生精讀該部分,進行充分地討論合作交流後,再點名回答上述問題。至此,一個有點粗俗、迷信、守舊,但卻善良、熱心、忠厚真誠的阿長形象就完成了。

3、再讀全文,領會寫法,個性悟真

再次要求學生通讀全文,找出文中表達作者對長媽媽感情的句子和最讓自己感動的地方。點名讀相關的語句,體會作者感情的變化,既而讓學生們再討論一個問題:文中作者先後兩次提到對阿長的“敬意”是不是這兩次“敬意”都是指作者對長媽媽生髮出的懷念之情呢?通過學生之間的探討交流後,我引導學生認識到:課文的前半部分作者寫她“討厭”、“憎惡”阿長,後半部分寫因有大炮放不出來的“偉大的神力”和買回作者渴慕的《山海經》而敬她,抒發出一種深沉的懷念之情。魯迅是以兒時的心態去回憶阿長的,又是以寫作時的眼光去寫關照自己兒時的阿長的。因此,我們要體會出在充滿貶義色彩的文字背後,含有的同情與懷念,這也正是文章的一大寫作特色——先抑後揚,真實寫人。爲了說清這一特色,我通過例舉作文實例,運用類比的方法談談什麼是先抑後揚的寫法,讓學生體味這種寫法的優勢,提高學生寫作實踐的能力。爲了培養學生的個性以及口語表達的能力,我最後設計了一個說話訓練,話題就是你喜歡長媽媽嗎?爲什麼?這種開放的話題不僅能張揚學生的個性,同時也能更深一層地領悟作者對長媽媽的懷念與感激之情。

三、說作業設計

作業不僅是教學過程的延續,也是反饋學生掌握知識的方法。它既要滲透本節課的所學,也得以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爲目的。因此,我爲學生設計的作業是用多種豐富的人物描寫方法去寫寫你身邊的人,寫出你對他的新認識。

四、說板書設計

板書的內容既要能體現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也要力求簡潔、明瞭,它應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學生一眼就能知道本節課講的內容。本節課主要是學習作者圍繞阿長寫的七件事,因此我把這些事作爲我板書的核心,再用恰當的形式表現出作者感情的變化。

【板書設計】

阿長與《山海經》

喜歡“切切察察”

不好的睡相

元旦的古怪儀式

煩瑣的規矩講長毛的故事買回山海經

謀死我的隱鼠

阿長與《山海經》說課稿5

各位老師您們好!今天我要爲大家講的課題是《阿長與<山海經> 》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說教材):

1. 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阿長與<山海經> 》是人教版國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第二單元第6課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基礎。本節內容是在中國現代文中,佔據重要的地位。

2.教學目標:(1)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表現人物,以及詳略得當的寫法;

(2)體會先抑後揚的表現手法;

(3)整體把握課文,深入瞭解阿長的人物形象及作者對她的深厚感情。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表現人物,以及詳略得當的寫法;

(2)能力目標:體會先抑後揚的表現手法;

(3)情感目標:整體把握課文,深入瞭解阿長的人物形象及作者對她的深厚感情。

3. 重點,難點以及確定依據:

難點:

本着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1. 重點:(1)體會先抑後揚的表現手法;

(2)整體把握課文,深入瞭解阿長的人物形象及作者對她的深厚感情。

難點: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表現人物,以及詳略得當的寫法;

關鍵:誦讀、分析、理解

下面,爲了講清重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目標,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首先,引導學生對重點段落反覆閱讀,生成問題;其次,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解決問題。最後,利用表演、填表等方式,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瞭解人物形象的塑造及作者的情感。

二、教學策略(說教法)

1. 教學手段:

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擬計劃進行如下操作:

教學方法。基於本節課的特點, 應着重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多朗讀、多思考、多討論、多運用)。

2. 教學方法及其理論依據:堅持“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規律,採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學導式討論教學法。在採用問答法時,特別注重不同難度的問題,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面向全體,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機會,培養其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有效的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能,力求使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同時通過課堂互動和課後作業,啓發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語文知識,學習基礎性的知識和技能,在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

動機,明確學習目的,老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

3. 學情分析:(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

(1) 學生特點分析:中學生心理學研究指出,抓住學生特點,積極採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定能激發學生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2) 知識障礙上:知識掌握上,許多學生出現知識遺忘,所以應全面系統的去講述,在學習本篇課文的時候,同時採用互動的方式使其回憶上一課時所學的相關知識;學生學習本篇課文的知識障礙,作者採用欲揚先抑(先抑後揚)的方式寫作,包含了深厚的懷念之情,學生不易迅速找出埋下深厚懷念之情的關鍵原因所在,反而可能會懷疑,長媽媽缺點之多是否值得去懷念。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努力帶領學生融入作者的感情當中,使之能切身感受到作者所思所想。

(3) 動機和興趣上:明確的學習目的,老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最後我來具體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4. 教學程序及設想:

(1)由對上節課的複習引入:把教學內容轉化爲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爲“猜想”繼而緊張的沉思,期待尋找理由和證明過程。在實際情況下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堂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知識,不但易於保持,而且易於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2)用學生朗讀的方法加深課文在學生心中的印象,便於進行後面的情感體會。也有利於學生對作者的情感產生初步的見解。

(3)分析課文內容。在分析課文內容時,要注重帶動學生積極參與互動,老師僅僅起到引領的作用,要使學生能夠自我得出結論,熟悉課文描寫的具體內容。

(4)能力訓練。學生反覆的朗讀和老師在講解過程中不斷的強調,才能加深學生對情感的把握。

(5)總結結論,強化認識。知識性的內容小結,可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儘快化爲學生的素質,教學思想方法的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旨,並且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目標。

(7)板書

(8)佈置作業。

針對所學內容,佈置與能力目標密切相關的作業。

教學程序:

導入:上節課我們已經對《阿長與<山海經> 》這篇課文有了整體的認識,這節課我們就來深入探討課文的重點段落。

內容:

1.最讓“我”對她產生敬意的是什麼事情?

解析:爲“我”買回渴慕已久的《山海經》。

2.(1)當阿長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時,我是怎樣想的?表現了“我”什麼心理?

解析:她並非學者,說了也無益;但既然來問,也就都對她說了。

我對從她那裏得到《山海經》不抱任何希望,只是說說而已。

(2)阿長把《山海經》買回時,“我”有什麼反應?體現了怎樣的心情?

解析:“我似乎遇到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趕緊去接過來,打開紙包。”“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從此完全消失了。”真可謂又驚又喜,感激不盡。

(3)情景再現(模擬阿長買回書給“我”的場景),直觀感受“我”的情感變化。

(4)提問:文中哪些地方抒寫了作者的懷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讀出來。

解析:最後兩個自然段,直接抒發了對長媽媽的深切懷念之情。文章最後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的懷裏永安她的魂靈!”這正是作者深沉懷念的真實寫照。

3.作者從多個層面、多個角度刻畫了長媽媽的形象,下面請同學們認真分析歸納,爲長媽媽做一張簡歷表。

課堂結構:導入講授課,課堂練習,鞏固新課,佈置作業等四部分

阿長與《山海經》說課稿6

一、說課堂教學指導思想及課程標準教材:

阿長與《山海經》一文出自國中語文課本第三冊第二單元,體裁爲敘事散文,根據素質教育要求:語文教學要注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得到聽說讀寫能力的良好訓練,,培養學生的各種學習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以及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有關精神:教育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本文的課堂教學指導思想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具有一定的語文自學能力;在合作討論等活動中,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喜悅。

本文體裁是敘事散文,語言平實自然、樸素親切,其中所蘊含的感情需要學生通過聽、讀、說去分析去品味。對文章的閱讀練習,《語文課程標準》就此提出如下要求:整體感知課文的大概內容,感受課文的語言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大體瞭解課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這篇課文主要通過寫長媽媽的幾件事,表達了對一個勞動婦女的深深的懷念之情。作者圍繞中心選材,有詳有略,通過對人物的刻畫,很好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並且記敘時有一定的順序,這也是本文的重點;在寫人記事的過程中,本篇運用了許多帶有感情色彩的詞語和句子,要注意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把握語句中蘊涵的感情。

綜上所述,確定本文的教學目標有:

1、找出文章圍繞阿長所寫的事情,哪些詳,哪些略。

2、分析本文刻畫人物的方法。

3、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刻含義。

4、作文片段練習:針對本文所學,進行作文訓練。

二、說教法

1、聽說讀寫結合法。這是針對本文內容和語言上的特點,課堂教學中主要通過聽說讀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以本文所學進行作文片段練習爲手段,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2、提示法。學生在讀書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陷入迷茫時,教師在一旁給予必要的引導、點撥,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3、賞識成功教育。學生在討論合作,解決疑難問題過程中,適當的給予表揚鼓勵,讓其體會到合作與成功的喜悅,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興趣。

三、說學法指導

1、圈注法。指導學生在對課文的分析中,用符號圈點出重點詞、句,以助於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養成圈點批畫的良好習慣。

2、小組合作討論法。通過探究、討論,培養學生質疑解疑的能力。

本課課型:新授課課時安排:2課時教具:多媒體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在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裏,魯迅除了寫自己的老師壽鏡吾先生之外,還寫到一個人,這個人是誰呢?對,是長媽媽。阿長,是魯迅兒時的保姆。在魯迅的童年生活中,長媽媽是一個很有影響的人物。在長媽媽去世三十年後,作者仍寫此文來紀念她,可見作者對長媽媽的深厚感情。那麼,長媽媽是個什麼樣的人呢?請看課文:阿長與《山海經》(這樣設計,與以前所學知識很好的聯繫在一起,讓知識成爲一個整體。)(約需1分鐘)

(二)板題,解題:根據預習作業,學生七嘴八舌起來介紹魯迅,同時教師給以補充,這樣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自主能力。(約需3分鐘)

(三)電腦出示目標:爲了加深印象,學生默讀識記,約需2分鐘。

(四)整體感知:爲了讓學生,瞭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結構,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

1、文章寫了長媽媽的哪些事情?各用一句話說出來。這些事表現了長媽媽是個怎樣的人?

2、文章寫長媽媽的事情哪些事是詳寫?哪些事是略寫?爲什麼要這樣安排?

題1,讓學生速讀課文,然後分小組討論解決問題,並將討論的要點批註在書上相應的位置,第一問比較簡單,學生自己就可解決,第二問教師給以適當的點撥提示,比較容易。

題2,回答前兩問,較容易;第三問,學生理解較難,爲解決這一難點,我引導提示學生從選擇材料突出中心方面來考慮,學生就比較好理解。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小結:作者圍繞中心選擇了5個事例,有詳有略,詳寫了長媽媽買《山海經》,很好的突出了中心,我們在寫作文時,也應注意詳略得當。通過小結,學生明白了怎樣圍繞中心來選材,爲下面的作文練習打好基礎。這一環節中較好的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批註能力,同時及時對學生進行表揚鼓勵,從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重點研讀:

爲了更好的培養學生的精讀能力,刻畫人物的方法,仔細品味本文的語言。我讓學生抓住重點,精讀課文,因此,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引導學生閱讀的:

1、全文中找出描寫長媽媽品格風貌的句子,並體會所用的刻畫人物的方法。

2、點研讀長媽媽買《山海經》部分,進一步體會文章刻畫人物的方法,把握重點語句體會蘊含的作者的感情。第一方面,讓學生速讀全文,用筆勾畫出你認爲在刻畫人物方面最精彩的語句,並做簡單批註,學生獨立完成,然後讓學生七嘴八舌起來發言,暢所欲言,教師在一旁進行點撥提示。我着重從描寫法和對比映襯法方面指導,描寫法有對長媽媽進行的細節描寫,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心理描寫,這一點以前訓練過較爲容易;對比映襯法,學生接觸不多,能說到這一點較難,因此我提出幾個問題:

①文中“叔祖”的疏懶與長媽媽的熱情形成了什麼?突出了長媽媽對“我”的怎樣的感情?

②《山海經》的模樣和“寶書”形成了什麼?突出了“寶”的特殊意義――—視“長媽媽”給“我”買書的偉大神力爲“寶”,視《山海經》的內容爲“寶”,通過這一提示點撥,學生容易理解兩者的“對比”關係,對這種刻畫人物的方法有了瞭解,有完整的印象。這時教師小結:長媽媽這一形象主要通過描寫法和對比映襯法來刻畫的。

這樣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圈點批註能力,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終身受益。

解決1後,請學生找出給你印象最深的部分,有些學生可能會說長媽媽買《山海經》部分,我順勢導入第二方面,主要讓學生根據上面的方法,進行小組討論自學,質疑,教師巡迴指導,點撥。指導學生通過重點語句,把握作者所蘊含的感情時,我在一旁加以提示,如

①“當長媽媽給我買回了《山海經》之後,這又使我產生了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滅了”。我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以及作者的感情變化角度來考慮,學生能較好理解。特別是文章最後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讓學生聯繫上文內容,加以體會。在理解這些語句蘊含的感情的基礎上,讓學生有感情的大聲朗讀,細細品味,通過讀更好的體會作者對長媽媽的深深地懷念之情。這樣教師教給方法後,由學生自學,質疑,很好的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六)口頭作文練習:以小組爲單位,讓學生選擇一個自己熟悉的人物,講述她的一二件事,看誰講的真實生動傳神。然後推舉出幾名學生口頭作文,學生和教師圍繞本節課的訓練重點加以評價。這樣對本課所學知識加深了理解,學會了應用,又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一舉多得。

(七)教師總結:

1、教師對照板書總結:這篇文章按生活的本來面目,選了5個事例,有詳有略,真實而親切地再現了魯迅童年時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通過苗寫法和對比映襯法,刻畫出了一個真實、生動、鮮活的普通勞動婦女——長媽媽的形象。她饒舌多事、不拘小節,有許多繁文縟節,但爲人誠懇、熱情、樂於助人,有着淳樸、寬厚、善良、仁慈的美德文中表達了作者對長媽媽的深切懷念之情。其詞懇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

2、對學生本節課的學習表現進行總結,表揚鼓勵,發揚優點,克服缺點。

3、對學習方法進行總結。讓學生自己站起來歸納總結,用已有的學習方法去指導今後的學習。

(八)佈置作業:把課堂上的口頭作文,寫在週記本上。

阿長與《山海經》說課稿7

一、說教材:

阿長與《山海經》一文出自國中語文課本第三冊第二單元,體裁爲敘事散文,根據素質教育要求:語文教學要注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得到聽說讀寫能力的良好訓練,,培養學生的各種學習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以及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有關精神:教育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本文的課堂教學指導思想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具有一定的語文自學能力;在合作討論等活動中,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喜悅。

本文體裁是敘事散文,語言平實自然、樸素親切,其中所蘊含的感情需要學生通過聽、讀、說去分析去品味。對文章的閱讀練習,《語文課程標準》就此提出如下要求:整體感知課文的大概內容,感受課文的語言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大體瞭解課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這篇課文主要通過寫長媽媽的幾件事,表達了對一個勞動婦女的深深的懷念之情。作者圍繞中心選材,有詳有略,通過對人物的刻畫,很好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並且記敘時有一定的順序,這也是本文的重點;在寫人記事的過程中,本篇運用了許多帶有感情色彩的詞語和句子,要注意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把握語句中蘊涵的感情。

綜上所述,確定本文的教學目標有:1、找出文章圍繞阿長所寫的事情,哪些詳,哪些略。2、分析本文刻畫人物的方法。[重點]3、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刻含義。4、作文片段練習:針對本文所學,進行作文訓練。

二、說教法

1、聽說讀寫結合法。這是針對本文內容和語言上的特點,課堂教學中主要通過聽說讀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以本文所學進行作文片段練習爲手段,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2、提示法。學生在讀書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陷入迷茫時,教師在一旁給予必要的引導、點撥,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3、賞識成功教育。學生在討論合作,解決疑難問題過程中,適當的給予表揚鼓勵,讓其體會到合作與成功的喜悅,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興趣。

三、說學法指導

1、圈注法。指導學生在對課文的分析中,用符號圈點出重點詞、句,以助於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養成圈點批畫的良好習慣。2、小組合作討論法。通過探究、討論,培養學生質疑解疑的能力。

本課課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具:多媒體

四、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在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裏,魯迅除了寫自己的老師壽鏡吾先生之外,還寫到一個人,這個人是誰呢?對,是長媽媽。阿長,是魯迅兒時的保姆。在魯迅的童年生活中,長媽媽是一個很有影響的人物。在長媽媽去世三十年後,作者仍寫此文來紀念她,可見作者對長媽媽的深厚感情。那麼,長媽媽是個什麼樣的人呢?請看課文:阿長與《山海經》 (這樣設計,與以前所學知識很好的聯繫在一起,讓知識成爲一個整體。)(約需1分鐘)

(二)板題,解題:根據預習作業,學生七嘴八舌起來介紹魯迅,同時教師給以補充,這樣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自主能力。(約需3分鐘)

(三)電腦出示目標:爲了加深印象,學生默讀識記,約需2分鐘。

(四)整體感知:爲了讓學生,瞭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結構,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

1、文章寫了長媽媽的哪些事情?各用一句話說出來。這些事表現了長媽媽是個怎樣的人?

2、文章寫長媽媽的事情哪些事是詳寫?哪些事是略寫?爲什麼要這樣安排?題1,讓學生速讀課文,然後分小組討論解決問題,並將討論的要點批註在書上相應的位置,第一問比較簡單,學生自己就可解決,第二問教師給以適當的點撥提示,比較容易。題2,回答前兩問,較容易;第三問,學生理解較難,爲解決這一難點,我引導提示學生從選擇材料突出中心方面來考慮,學生就比較好理解。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小結:作者圍繞中心選擇了5個事例,有詳有略,詳寫了長媽媽買《山海經》,很好的突出了中心,我們在寫作文時,也應注意詳略得當。通過小結,學生明白了怎樣圍繞中心來選材,爲下面的作文練習打好基礎。這一環節中較好的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批註能力,同時及時對學生進行表揚鼓勵,從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重點研讀:爲了更好的培養學生的精讀能力,刻畫人物的方法,仔細品味本文的語言。我讓學生抓住重點,精讀課文,因此,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引導學生閱讀的:1、全文中找出描寫長媽媽品格風貌的句子,並體會所用的刻畫人物的方法。2、點研讀長媽媽買《山海經》部分,進一步體會文章刻畫人物的方法,把握重點語句體會蘊含的作者的感情。第一方面,讓學生速讀全文,用筆勾畫出你認爲在刻畫人物方面最精彩的語句,並做簡單批註,學生獨立完成,然後讓學生七嘴八舌起來發言,暢所欲言,教師在一旁進行點撥提示。我着重從描寫法和對比映襯法方面指導,描寫法有對長媽媽進行的細節描寫,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心理描寫,這一點以前訓練過較爲容易;對比映襯法,學生接觸不多,能說到這一點較難,因此我提出幾個問題:

①文中“叔祖”的疏懶與長媽媽的熱情形成了什麼?突出了長媽媽對“我”的怎樣的感情?②《山海經》的模樣和“寶書”形成了什麼?突出了“寶”的特殊意義——-視“長媽媽”給“我”買書的偉大神力爲“寶”,視《山海經》的內容爲“寶”,通過這一提示點撥,學生容易理解兩者的“對比”關係,對這種刻畫人物的方法有了瞭解,有完整的印象。這時教師小結:長媽媽這一形象主要通過描寫法和對比映襯法來刻畫的。

這樣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圈點批註能力,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終身受益。

解決1後,請學生找出給你印象最深的部分,有些學生可能會說長媽媽買《山海經》部分,我順勢導入第二方面,主要讓學生根據上面的方法,進行小組討論自學,質疑,教師巡迴指導,點撥。指導學生通過重點語句,把握作者所蘊含的感情時,我在一旁加以提示,如①“當長媽媽給我買回了《山海經》之後,這又使我產生了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謀害隱鼠的怨 恨,從此完全消滅了”。我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以及作者的感情變化角度來考慮,學生能較好理解。特別是文章最後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讓學生聯繫上文內容,加以體會。在理解這些語句蘊含的感情的基礎上,讓學生有感情的大聲朗讀,細細品味,通過讀更好的體會作者對長媽媽的深深地懷念之情。這樣教師教給方法後,由學生自學,質疑,很好的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六)口頭作文練習:以小組爲單位,讓學生選擇一個自己熟悉的人物,講述她的一二件事,看誰講的真實生動傳神。然後推舉出幾名學生口頭作文,學生和教師圍繞本節課的訓練重點加以評價。這樣對本課所學知識加深了理解,學會了應用,又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一舉多得。

(七)教師總結:1、教師對照板書總結:這篇文章按生活的本來面目,選了5個事例,有詳有略,真實而親切地再現了魯迅童年時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通過苗寫法和對比映襯法,刻畫出了一個真實、生動、鮮活的普通勞動婦女--長媽媽的形象。她饒舌多事、不拘小節,有許多繁文縟節,但爲人誠懇、熱情、樂於助人,有着淳樸、寬厚、善良、仁慈的美德文中表達了作者對長媽媽的深切懷念之情。其詞懇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2、對學生本節課的學習表現進行總結,表揚鼓勵,發揚優點,克服缺點。3、對學習方法進行總結。讓學生自己站起來歸納總結,用已有的學習方法去指導今後的學習。

(八)佈置作業:把課堂上的口頭作文,寫在週記本上。

板書: 阿長與《山海經》 魯迅

事例 品格風貌 描寫方法 感情

喜歡切切察察 不拘小節 細節、語言、 對長媽媽的

夏天的睡態 誠懇、熱情 動作、心理 深切懷念之情

3、懂得許多規矩 寬厚、善良 對比映襯法

4、講“長毛”故事 仁慈

5、買《山海經》

阿長與《山海經》說課稿8

一、說教材

阿長與《山海經》一文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都是以“愛”爲主題的敘事性作品。阿長與《山海經》選自《朝花夕拾》,這是一篇回憶性散文。所追憶的阿長不是一個文化人,可以說是一個粗人,在文中,作者似乎用較多地篇幅批判了阿長的愚昧迷信,但在這些材料的背後卻隱藏了作者對阿長純樸、善良的品格的讚美,特別是阿長爲我買山海經這一情節,是文章的動情點,也是讀懂阿長的關鍵。而這種讚美在文末被渲染到了極點,化成了對阿長的懷念與祝福。文中作者從孩子的視角來寫,其中卻滲透了對人生的思考。學習本文,應當讓學生能夠理解隱藏在文中批判性語言下的對阿長的讚美與尊重,能夠學會從生活瑣事中發現愛,發現普通者人性的光輝。

二、說教學目標

新課標中重點提出,要讓學生“關注人類,關注身邊的人”,“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根據以上的要求,結合本課的內容和特點我這樣確立這堂課的三維教學目標:

(一)、根據教材的知識構建特點和學生思維活躍的特點,我確立本文的“知識能力目標”爲:

1、理解、積累字詞;

2、瞭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要求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因此我確立本文的“過程和方法目標”爲:

1、運用探究式學法,調動已有知識儲備和對生活的感悟走進文本;

2、通過閱讀,形成自己獨特而有創造性的見解;

3、重點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品味語言逐步走進阿長的心靈,發現普通者人性的光輝,感受生活中質樸的愛。

(三)、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由此,我確立本課的“情感和態度目標”爲:

瞭解魯迅對阿長的深厚感情;學習感受生活,學會讀懂他人的愛,發現普通人身上的閃光點。

(四)、教學重點:選取典型事例生動、傳神地表現人物性格,體會魯迅對阿長的深厚感情。

(五)、教學難點:學會關注普通人,在生活瑣事中發現愛,能讀懂魯迅心中的阿長。

三、說教法

1、聽說讀寫結合法。這是針對本文內容和語言上的特點而設計的,課堂教學中主要通過聽說讀來引領學生觸摸文本,解讀文本,並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口頭表達能力,拓展閱讀意在讓學生初步體驗優秀文學作品的思想與藝術的魅力,而課外練筆則是引導學生由解讀文本到解讀生活的延伸,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2、提示點撥法。學生在讀書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陷入迷茫時,教師在一旁給予必要的引導、點撥,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3、賞識、成功教育。首先,我認爲進入文本的第一個問題的設計要簡單,這樣才能讓成功的體驗伴隨着學生走進文本。其次,學生在討論合作、解決疑難問題過程中,教師應適當的給予表揚鼓勵,讓其體會到合作與成功的喜悅,這樣才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說學法

1、圈注法。指導學生在對課文的分析中,用符號圈點出重點詞、句,以助於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養成圈點批畫的良好習慣。

2、小組合作討論法。通過探究、討論,培養學生質疑解疑的能力。

五、說教學準備

1、爲了培養學生預習課文的習慣,課前應佈置預習內容(生字詞、作者簡介、寫作背景)

2、準備多媒體課件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裏,魯迅除了寫自己的老師壽鏡吾先生之外,還寫到一個人,這個人是誰呢?對,是長媽媽。阿長,是魯迅兒時的保姆。在魯迅的童年生活中,長媽媽是一個對魯迅很有影響的人物。在長媽媽去世三十年後,作者仍寫此文來紀念她,可見作者對長媽媽的深厚感情。那麼,長媽媽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對小時候的魯迅有什麼影響呢?(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

(這樣設計導入,與以前所學知識很好的聯繫在一起,讓知識成爲一個整體。)

(二)、字詞大比拼:以“開火車”的方式讓學生讀老師所羅列的生字難詞。(設計這一環節的意圖是: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的習慣。阿長與《山海經》這篇課文篇幅較長,生字難詞多,這樣課前我就佈置同學預習,字詞大比拼這一環節正是檢查落實預習的方式。)

(三)初識阿長:

爲了讓學生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結構,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

1、阿長是誰?她的外貌、身世怎樣?

2、文章寫了阿長的哪些事情?各用一句話說出來。這些事情中哪些事是詳寫?哪些事是略寫?爲什麼要這樣安排?

3、文中的我體會到了阿長對自己的感情了嗎?

題1,讓學生聽讀課文,然後邊聽邊解決問題,並將要點批註在書上相應的位置,問題比較簡單,學生自己就可解決。

題2,回答前三問,較容易;第四問,學生理解較難,爲解決這一難點,我引導提示學生從選擇材料突出中心方面來考慮,學生就比較好理解。

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小結:作者圍繞中心選擇了7個事例,有詳有略,詳寫了長媽媽買《山海經》,很好的突出了中心,我們在寫作文時,也應注意詳略得當。通過小結,讓學生明白了怎樣圍繞中心來選材,爲下面的作文練習打好基礎。

這一環節中較好的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批註能力,同時及時對學生進行表揚鼓勵,從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而題3,則較難理解,我就設計了第6至11段學生分角色朗讀這一環節,通過朗讀讓學生明白,當時的“我”還沒有理解長媽媽對我的感情,再通過追問“後來我理解到了阿長對我感情到底是什麼呢?”自然過渡到下一個環節。

(四)讀懂阿長

爲了更好的培養學生的精讀能力,深入理解人物,仔細品味人物的思想感情,我讓學生抓住重點,重點研讀長媽媽買《山海經》部分,把握重點語句,體會蘊含的作者的感情。因此,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引導學生閱讀:

1、文中哪些詞句體現了我對《山海經》的渴慕?

2、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是怎樣變化的?

解決第一問我讓學生速讀相關文段,用筆勾畫出相關語句,並做簡單批註,然後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合作、探究。之後,七嘴八舌起來發言,暢所欲言,教師在一旁進行點撥提示。這過程當中進行一系列的追問。(如:當阿長來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時,“我”是怎樣想的?這種想法表現了“我”的什麼心理?

當阿長買來《山海經》時,“我”有什麼反應?表現出怎樣的心情?)

解決第二問時,我讓學生朗讀並比較第17節與25節,通過理解兩個“敬意”的不同,從而讓學生理解兒時的我對長媽媽的感情變化。(在這過程當中我再進行爲什麼在此時作者認爲“她確有偉大的神力”?這句和前面的阿長講“長毛的故事”時的“卻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有何區別?)的追問。

這樣教師教給方法後,由學生合作完成任務,很好的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圈點批註能力,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懷念阿長

學生齊讀最後兩段,用一句話表達自己對文中阿長的感受。(可用自己創造的話或化用古詩、歌詞、俗語等來表達)

最後,爲了鍛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自主學習的能力,並讓學生進一步深入理解文章,我設計了以下兩道題:

⑴、一般情況下,我們寫作懷念讚美一個人時,往往會選擇正面的事例,本文卻寫了阿長的諸多缺點,如果去掉這些缺點,你認爲對塑造阿長這一人物形象有怎樣的影響?爲什麼?

⑵、魯迅文章的題目言簡意賅,別有韻味,本文以“阿長”與《山海經》爲題的用意,你能有所領悟嗎?

解決第一題時,先引用作者一貫的創作主張“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再分析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去掉阿長的缺點,不僅不能使阿長的形象更加完美,反倒大大削弱了形象原有的生命力。因爲只有真實,形象纔有生命氣息,才能打動讀者。本文正因爲如實地寫出了阿長的缺點和優點,阿長的形象才顯得真實、豐滿、有生命力。)

第二題是考察學生理解標題的能力,有一定難度,我點撥提示學生我對標題的理解:扣住中心;扣住中心人物;扣住中心事件;能撥動自己和讀者心靈之弦。這樣問題也就不難解決了。

(六)課外拓展:尋找“阿長”

寫寫生活中的“阿長”: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沒有接觸過類似長媽媽這樣的普通人?請你審視久已淡忘了的人和事,以真實爲墨,用心靈作筆,寫下自己內心的感動吧!

(設計這一環節的意圖是:讓學生由解讀文本延伸到解讀生活,讓學生學會在生活瑣事中發現愛,感受愛,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七)、教師總結:對照板書總結;對學生本節課的學習表現進行總結,表揚鼓勵,發揚優點,克服缺點;對學習方法進行總結。

(八)、佈置作業:閱讀《朝花夕拾》、《大堰河――我的保姆》。

附板書設計:

設計意圖:“心形”基於師生共同的朗讀感悟,濃縮了阿長形象的內涵和作者的筆法,寄予着愛的發現這一主題。

我這樣進行設計,是基於這樣考慮的:我認爲,語文閱讀教學應該是立足文本,給學生一生受益的語文素養,包括知識、能力、思想情感、態度習慣、信念、價值觀等,傳統的讀讀、講講、議議的教法與自主、合作、探究的學法的融合能促使學生思維拓展深入,情感細膩昇華,而適當的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又可以增強課堂的實效性和因化效果,共同創造生活的、生命的語文課堂,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阿長與《山海經》說課稿9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題目是“阿長與《山海經》”,它出自國中語文課本第三冊第二單元,本文體裁是敘事散文,全文主要通過寫長媽媽的幾件事,表達了對一個勞動婦女的深深的懷念之情語言平實自然、樸素親切,而其中所蘊含的感情需要學生通過聽、讀、說去分析去品味,並在教師的引導下,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具有一定的語文自學能力;在合作討論等活動中,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喜悅。

二,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語文教學要注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得到聽說讀寫能力的良好訓練,,培養學生的各種學習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因此我制定的教學目標有:

1、找出文章圍繞阿長所寫的事情,哪些詳,哪些略。

2、分析本文刻畫人物的方法。

[重點]3、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刻含義。

4、作文片段練習:針對本文所學,進行作文訓練。

作者圍繞中心選材,有詳有略,通過對人物的刻畫,很好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並且記敘時有一定的順序,這也是本文的重點;在寫人記事的過程中,本篇運用了許多帶有感情色彩的詞語和句子,要注意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把握語句中蘊涵的感情,並注意各類修辭手法的運用,這是本文的難點。

三,說學情:

本節課是一篇敘事散文,從心理上,學生對這種體材有認爲易於理解的心理,老師應該抓住學生這種心理,因勢利導。

在講課文內容的同時,以本文所學進行作文片斷練習爲手段,培養學生寫作能力。

從生理上,青少年好動,注意力分散,愛發表意見,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這些特點,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並創造機會讓學生髮表意見,發揮學生主動性。

四、說教學方法

我先說教法:

1、聽說讀寫結合法。

這是針對本文內容和語言上的特點,課堂教學中主要通過聽說讀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同時以本文所學進行作文片段練習爲手段,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2、提示法。

學生在讀書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陷入迷茫時,教師在一旁給予必要的引導、點撥,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3、賞識成功教育。

學生在討論合作,解決疑難問題過程中,適當的給予表揚鼓勵,讓其體會到合作與成功的喜悅,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興趣。

我再說學法:

1、圈注法。

指導學生在對課文的分析中,用符號圈點出重點詞、句,以助於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養成圈點批畫的良好習慣。

2、小組合作討論法。

通過探究、討論,培養學生質疑解疑的能力。

五、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置2課時,今天我重點講第1課時。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好的開頭,成功的一半,我先將本文的主人公即長媽媽引出,在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裏,魯迅除了寫自己的老師壽鏡吾先生之外,還寫到一個人,這個人是誰呢?對,是長媽媽。

阿長,是魯迅兒時的保姆。

在魯迅的童年生活中,長媽媽是一個很有影響的人物。

在長媽媽去世三十年後,作者仍寫此文來紀念她,可見作者對長媽媽的深厚感情。

那麼,長媽媽是個什麼樣的人呢?請看課文:阿長與《山海經》這樣設計導入能夠引發注意,激發興趣,進入課題。

(二)精講課文,深入講解:爲了更好的培養學生的精讀能力,刻畫人物的方法,仔細品味本文的語言。

我讓學生抓住重點,精讀課文,因此,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引導學生閱讀的:1、全文中找出描寫長媽媽品格風貌的句子,並體會所用的刻畫人物的方法。

2、點研讀長媽媽買《山海經》部分,進一步體會文章刻畫人物的方法,把握重點語句體會蘊含的作者的感情。

第一方面,讓學生速讀全文,用筆勾畫出你認爲在刻畫人物方面最精彩的語句,並做簡單批註,學生獨立完成,然後讓學生七嘴八舌起來發言,暢所欲言,教師在一旁進行點撥提示。

我着重從描寫法和對比映襯法方面指導,描寫法有對長媽媽進行的細節描寫,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心理描寫,這一點以前訓練過較爲容易;對比映襯法,學生接觸不多,能說到這一點較難,因此我提出幾個問題:

①文中“叔祖”的疏懶與長媽媽的熱情形成了什麼?突出了長媽媽對“我”的怎樣的感情?②《山海經》的模樣和“寶書”形成了什麼?突出了“寶”的特殊意義――—視“長媽媽”給“我”買書的偉大神力爲“寶”,視《山海經》的內容爲“寶”,通過這一提示點撥,學生容易理解兩者的“對比”關係,對這種刻畫人物的方法有了瞭解,有完整的印象。

這時教師小結:長媽媽這一形象主要通過描寫法和對比映襯法來刻畫的。

這樣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圈點批註能力,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終身受益。

(三)複習鞏固,深入探究爲了讓學生,瞭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結構,我讓同學作口頭作文練習:以小組爲單位,讓學生選擇一個自己熟悉的人物,講述她的一二件事,看誰講的真實生動傳神。

然後推舉出幾名學生口頭作文,學生和教師圍繞本節課的訓練重點加以評價。

這樣對本課所學知識加深了理解,學會了應用,又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一舉多得。

同時在理解這些語句蘊含的感情的基礎上,讓學生有感情的大聲朗讀,細細品味,通過讀更好的體會作者對長媽媽的深深地懷念之情。

這樣教師教給方法後,由學生自學,質疑,很好的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課堂小結:這篇文章按生活的本來面目,選了5個事例,有詳有略,真實而親切地再現了魯迅童年時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通過苗寫法和對比映襯法,刻畫出了一個真實、生動、鮮活的普通勞動婦女——長媽媽的形象。

她饒舌多事、不拘小節,有許多繁文縟節,但爲人誠懇、熱情、樂於助人,有着淳樸、寬厚、善良、仁慈的美德文中表達了作者對長媽媽的深切懷念之情。

其詞懇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教導學生在寫作文時,也應注意詳略得當。

同時通過小結,學生明白了怎樣圍繞中心來選材,爲今後的作文練習打好基礎。

(五)當前課改提出教學知識應由課內向課外延伸,因此我佈置了一個作業:講課上所寫的口頭作文再加以精細組織寫一篇作文,同時將對本課的學習方法進行總結。

(六)板書設計:

阿長與《山海經》魯迅

事例品格風貌描寫方法感情

喜歡切切察察不拘小節細節、語言、對長媽媽的

夏天的睡態誠懇、熱情動作、心理深切懷念之情

3、懂得許多規矩寬厚、善良對比映襯法

4、講“長毛”故事仁慈

5、買《山海經》

阿長與《山海經》說課稿10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阿長與<山海經>》。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語文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閱讀教學要以讀促悟,學生在反覆誦讀中感知文本,理解文本,分析文本,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且,還要在閱讀中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獲得思想的啓迪。根據這一教學理念,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本節課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設計。

一、說教材

分析,研究好所教授的教材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把教材研究透徹才能把教學內容進行有機整合,運用恰當的方法將知識準確地、有效地傳達出來,培養學生的能力,薰陶學生的情感。所以,我先談談對教材的理解。《阿長與<山海經>》是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九課。本文是一篇回憶性敘事散文,作者用樸素但又不乏幽默的筆觸,敘寫了阿長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段。通過事件的詳略變化和寫作視角的轉換,塑造了阿長這個小人物的形象,讓作者充滿敬意與憐愛,感激與懷念,同情與愧疚,也有溫暖與力量。這篇課文在寫作角度和閱讀方法上來說,都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鑑學習之處。

二、說學情

學生的學習情況是教師設計課程的目標指向,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是教師課程設計好壞的評價標準之一。本節課,我所面對的是國中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對魯迅先生有了一定的瞭解,對魯迅先生的作品也有了一定的感知,而且,此階段的學生已經掌握語文閱讀的方法,對分析人物形象有自己的心得體會。然而,由於時代久遠,學生對當時的社會環境不瞭解,理解起來有些困難,難以理解魯迅先生對阿長的感情和阿長這個人物形象。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和學情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中三維目標的要求,我設定如下教學目標:

1.瞭解敘述文體的基本特徵,學會從不同角度把握文本重點,提高整體把握結構層次的能力。

2.對文本進行細讀,揣摩人物心理,感知人物形象,體會平凡人物身上閃光的品格。

3.加強誦讀,理解對作者情感態度的體會和對文本深層意蘊的感悟。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整體把握文本內容,把握阿長的人物形象,分析關鍵語句,體會作者詞語運用之妙。

難點:通過品析文本關鍵詞句和分析文本寫作方法,感受作者對阿長的複雜情感。

五、說教學方法

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於這一理念,本節課我將採用啓發式教學法和小組合作探究法這兩種主要的教學方法來完成課堂教學任務。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重要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圍繞以上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聯繫舊知,導入新課

我會採用聯繫舊有的知識的方法進行導入。我會用已經學習過的作品作爲切入點導入本課:在上學期的學習中,我們曾經走進了魯迅先生的童年,一起跟他《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走了一遍,遊覽了魯迅先生記憶的一角。認識了百草園中講美女蛇故事的長媽媽。今天,我們再來了解一下長媽媽的生活小事,看看她是一位什麼樣的長者。這樣把新舊知識聯繫起來,以舊知帶新知,學生易於進入到本課的學習之中。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首先,讓學生默讀課文,從整體上進行感知,並要求學生思考以下問題:1.從標題中,你能知道什麼信息?2.你認爲阿長有什麼魅力?對魯迅先生有什麼樣的影響?學生思考之後進行回答,教師相機指導,並向學生明確:文章塑造的主要人物是阿長,也就是長媽媽,着重寫了她和《山海經》的故事。依據課文內容,我們還可以知道阿長給作者買來了心心念念想要的《山海經》,這讓兒時的魯迅深受感動,是魯迅先生記憶中難以磨滅的記憶。從宏觀上留下一個印象,方便後文對本文的學習。

(三)深入研讀,走近阿長

接着,我會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入研讀。我會給學生提出一個思考的問題:細讀課文的第一、二自然段,思考文章開頭爲什麼先介紹阿長的身份和名字由來,爲什麼要把這個稱呼與《山海經》聯繫起來?

學生自主學習,不懂之處,可以跟同桌討論。學生回答,教師予以引導,明確之所以這樣開頭介紹阿長的身份和名字由來,是爲了說明她身份低微,是個無名無姓的可憐的人,不被尊重。以阿長入題,一方面暗示作者情感由憎惡到敬重的變化,另一方面又可以感受到作者將寫作時的回憶與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錯轉換的寫法,還給人以親切感。

然後,我再組織學生合作探究分析詳略得當的手法:仔細研讀課文,反覆誦讀,找出課文中寫了阿長的哪些事情。哪些是詳寫?哪些是略寫?從這些事情中,你可以看出阿長是個怎樣的人?請運用小組討論法和圈點勾畫法總結出阿長的人物形象特點。

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運用不同閱讀策略,從標題和課文開頭入手,抓住主要事件及安排方式探究人物形象,進而考慮阿長這個人對作者的意義。小組講結果與全班同學分享,其他同學可以對其進行補充,最後形成一個完整的分析報告,由一位同學進行整理,並陳述出來。教師板書出來。

在閱讀和交流中,教師給予具體指導,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實現對文本的深入探究。

最後,我進一步提問,引發學生思考:結合課文,深入探索作者爲什麼要寫阿長這個人?

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從不同的事件着眼,於細節處分析、探究作者的心思。從而明確:阿長毫不計較“我”對她的各種不屑和無禮,真心實意關心愛護“我”,努力滿足“我”的願望,這讓成年之後的“我”深感慚愧,同時也倍加感激與懷念。

(四)鞏固拓展,瞭解阿長

在本環節,我會讓學生重溫經典——《朝花夕拾》,快速瀏覽,在書上圈畫出阿長在哪些篇目中出現過,出現的事件及稱呼是什麼。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會發現阿長還出現在《狗.貓.鼠》《五猖會》中,稱呼也是在長媽媽與阿長之間變換。完成了對文本的進一步理解和體會。

(五)小結作業,延伸思維

我會這樣總結本課:這節課我們對阿長有了進一步的瞭解,阿長的形象在我們的心中愈發飽滿起來,她作爲魯迅的保姆,給童年的魯迅以溫暖,作爲文學作品中的人物,給現在的我們以樂趣。大家還想知道更多嗎?下節課,我們繼續來探究。

至於作業部分,我會佈置學生課後寫一個小練筆:結合《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阿長與〈山海經〉》兩篇文章,寫寫你心中的阿長。

七、說板書設計

阿長與《山海經》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阿長與《山海經》一文是人教版八年級二單元的的一篇課文,本單元都是以愛爲主題的敘事性作品。阿長與《山海經》選自《朝花夕拾》,這是一片回憶性的散文。所回憶的啊長不是一個文化人,在文中作者似乎用較多的篇幅批判了阿長的愚味迷信,但在這些材料的背後卻隱藏了作者對阿長純樸、善良的品格的讚美,特別是阿長爲我買《山海經》這一情節,是文章的動情點,也是讀懂阿長的關鍵。而這種讚美在文末被渲染到了極點,化成了對阿長的懷念與祝福。文中作者雖是從孩子的角度來寫,其中卻滲透了對人生的思考、學習本文,應當讓學生能夠理解隱藏在文本中批判性與眼下的對阿長的讚美與尊重,能夠學會從生活瑣事中發現愛,發現普通者人性的光輝。

綜上所述,確定本文的教學目標有:

1、找出文章圍繞阿長所寫的事情,哪些詳,哪些略。

2、分析本文刻畫人物的方法。[重點]

3、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刻含義。

4、作文片段練習:針對本文所學,進行作文訓練。

二、說學情

三、本文是一片敘事性散文,從心理上,學生對這種教材有易於理解的心理,老師應抓住學生這種心理,因勢利導在講課文內容的同時,以本文所學進行作文片斷練習爲手段,培養學生寫作能力。從生理上,青少年好動,注意力分散,愛發表意見,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這些特點,是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並創造機會讓學生髮表意見,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三、說教學目標

新課標中重點提出,要讓學生關注人類,關注身邊的人, 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根據以上的要求,結合本課的內容和特點,我確立這堂課的三維目標

1、 根據教材的知識構建特點和學生思維活躍的特點,我確立本文的知識目標是

2、新課標的課堂教學要求教學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要求,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因此我確立本文的過程和方法目標爲

⑴運用探究式學法,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和對生活的感悟走進文本;

⑵通過閱讀,形成自己獨特而又創造性的見解

⑶重點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品味語言逐步走進阿長的心靈,發現普通者人性的光輝,感受生活中質樸的愛。

3、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因此,我確立本課的情感和態度目標爲

⑴瞭解魯迅對阿長的深厚感情;

⑵學習感受生活,學會讀懂他人的愛,發現普通人身上的閃光點。

三、說教法

1、聽說讀寫結合法。這是針對本文內容和語言上的特點,課堂教學中主要通過聽說讀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以本文所學進行作文片段練習爲手段,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2、提示法。學生在讀書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陷入迷茫時,教師在一旁給予必要的引導、點撥,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3、賞識成功教育。學生在討論合作,解決疑難問題過程中,適當的給予表揚鼓勵,讓其體會到合作與成功的喜悅,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興趣。

四、說學法指導

1、圈注法。指導學生在對課文的分析中,用符號圈點出重點詞、句,以助於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養成圈點批畫的良好習慣。

2、小組合作討論法。通過探究、討論,培養學生質疑解疑的能力。

本課課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具:多媒體

五、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在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裏,魯迅除了寫自己的老師壽鏡吾先生之外,還寫到一個人,這個人是誰呢?對,是長媽媽。阿長,是魯迅兒時的保姆。在魯迅的童年生活中,長媽媽是一個很有影響的人物。在長媽媽去世三十年後,作者仍寫此文來紀念她,可見作者對長媽媽的深厚感情。那麼,長媽媽是個什麼樣的人呢?請看課文:阿長與《山海經》 (這樣設計,與以前所學知識很好的聯繫在一起,讓知識成爲一個整體。)(約需1分鐘)

(二)板題,解題:根據預習作業,學生七嘴八舌起來介紹魯迅,同時教師給以補充,這樣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自主能力。(約需3分鐘)

(三)電腦出示目標:爲了加深印象,學生默讀識記,約需2分鐘。

(四)整體感知:爲了讓學生,瞭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結構,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

1、文章寫了長媽媽的哪些事情?各用一句話說出來。這些事表現了長媽媽是個怎樣的人?

2、文章寫長媽媽的事情哪些事是詳寫?哪些事是略寫?爲什麼要這樣安排?題1,讓學生速讀課文,然後分小組討論解決問題,並將討論的要點批註在書上相應的位置,第一問比較簡單,學生自己就可解決,第二問教師給以適當的點撥提示,比較容易。題2,回答前兩問,較容易;第三問,學生理解較難,爲解決這一難點,我引導提示學生從選擇材料突出中心方面來考慮,學生就比較好理解。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小結:作者圍繞中心選擇了5個事例,有詳有略,詳寫了長媽媽買《山海經》,很好的突出了中心,我們在寫作文時,也應注意詳略得當。通過小結,學生明白了怎樣圍繞中心來選材,爲下面的作文練習打好基礎。這一環節中較好的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批註能力,同時及時對學生進行表揚鼓勵,從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重點研讀:爲了更好的培養學生的精讀能力,刻畫人物的方法,仔細品味本文的語言。我讓學生抓住重點,精讀課文,因此,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引導學生閱讀的:1、全文中找出描寫長媽媽品格風貌的句子,並體會所用的刻畫人物的方法。2、點研讀長媽媽買《山海經》部分,進一步體會文章刻畫人物的方法,把握重點語句體會蘊含的作者的感情。第一方面,讓學生速讀全文,用筆勾畫出你認爲在刻畫人物方面最精彩的語句,並做簡單批註,學生獨立完成,然後讓學生七嘴八舌起來發言,暢所欲言,教師在一旁進行點撥提示。我着重從描寫法和對比映襯法方面指導,描寫法有對長媽媽進行的細節描寫,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心理描寫,這一點以前訓練過較爲容易;對比映襯法,學生接觸不多,能說到這一點較難,因此我提出幾個問題:

①文中叔祖的疏懶與長媽媽的熱情形成了什麼?突出了長媽媽對我的怎樣的感情?②《山海經》的模樣和寶書形成了什麼?突出了寶的特殊意義――-視長媽媽給我買書的偉大神力爲寶,視《山海經》的內容爲寶,通過這一提示點撥,學生容易理解兩者的對比關係,對這種刻畫人物的方法有了瞭解,有完整的印象。這時教師小結:長媽媽這一形象主要通過描寫法和對比映襯法來刻畫的。

這樣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圈點批註能力,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終身受益。

解決1後,請學生找出給你印象最深的部分,有些學生可能會說長媽媽買《山海經》部分,我順勢導入第二方面,主要讓學生根據上面的方法,進行小組討論自學,質疑,教師巡迴指導,點撥。指導學生通過重點語句,把握作者所蘊含的感情時,我在一旁加以提示,如①當長媽媽給我買回了《山海經》之後,這又使我產生了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滅了。我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以及作者的感情變化角度來考慮,學生能較好理解。特別是文章最後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讓學生聯繫上文內容,加以體會。在理解這些語句蘊含的感情的基礎上,讓學生有感情的大聲朗讀,細細品味,通過讀更好的體會作者對長媽媽的深深地懷念之情。這樣教師教給方法後,由學生自學,質疑,很好的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六)口頭作文練習:以小組爲單位,讓學生選擇一個自己熟悉的人物,講述她的一二件事,看誰講的真實生動傳神。然後推舉出幾名學生口頭作文,學生和教師圍繞本節課的訓練重點加以評價。這樣對本課所學知識加深了理解,學會了應用,又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一舉多得。

(七)教師總結:

1、教師對照板書總結:這篇文章按生活的本來面目,選了5個事例,有詳有略,真實而親切地再現了魯迅童年時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通過苗寫法和對比映襯法,刻畫出了一個真實、生動、鮮活的普通勞動婦女--長媽媽的形象。她饒舌多事、不拘小節,有許多繁文縟節,但爲人誠懇、熱情、樂於助人,有着淳樸、寬厚、善良、仁慈的美德文中表達了作者對長媽媽的深切懷念之情。其詞懇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

2、對學生本節課的學習表現進行總結,表揚鼓勵,發揚優點,克服缺點。

3、對學習方法進行總結。讓學生自己站起來歸納總結,用已有的學習方法去指導今後的學習。

(八)佈置作業:把課堂上的口頭作文,寫在週記本上。

板書: 阿長與《山海經》 魯迅

事例 品格風貌 描寫方法 感情

1、喜歡切切察察 不拘小節 細節、語言、 對長媽媽的

2、夏天的睡態 誠懇、熱情 動作、心理 深切懷念之情

3、懂得許多規矩 寬厚、善良

4、講長毛故事 仁慈

5、買《山海經》 誠懇、熱情、樂於助人 對比映襯法

阿長與《山海經》說課稿12

說教材:

阿長與《山海經》是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童年夢痕的一篇文章,選自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是敘事散文。本文寫了先生小時的保姆阿長:她沒有自己的名字,處於社會的底層,長的胖而矮,醜陋之極,最令人討厭的是,她喜歡在背後議論人長短,嘰嘰喳喳。說話時還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對着對手或自己的鼻尖。她很粗俗、粗魯、沒文化,晚上睡覺時,她又伸開兩手兩腳,在牀上擺“大”字,擠得我沒餘地翻身,一致於熱醒,一條胳膊還擱在我的脖子上,這是令人討厭的、不拘小節的阿長,作者調侃的手筆寫的幽默、詼諧,令人發笑。她會講荒謬不堪長毛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讓我覺得神祕、崇敬。我渴盼已久的《山海經》,讓我神往、念念不忘,別人不肯做,或不願做的事,她卻給我買來了。

魯迅先生以冷峻的目光,犀利語言,寫出了社會最底層勞動者的辛酸、艱辛,並給與了深深的同情和關注。在文中,我們讀出了愚昧粗俗、麻木迷信的阿長;我們品出了追求平安幸福、盼望美好的阿長;我們也悟出了熱情善良,對孩子刻骨銘心的疼愛,呵護孩子的童心,關注孩子的最愛的阿長,義無反顧地滿足我的要求,作者深深的震撼了三十年,溫暖感動了三十年。對已逝的阿長,爲她祈福,願地母永安她的靈魂。表達了作者敬意、祝福、永久的懷念,小人物的人性之光熠熠生輝。

說目標:

一整體感知,梳理寫阿長的事情。

二品讀語言,理解作者情感的變化。

說重點:

整體感知,梳理寫阿長的事情。

說難點:

理解作者對阿長情感的變化。

說教法: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朗讀法點撥精講比較閱讀說教學過程:

導語:這節課,我們認識一位作家,他是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樹人,字豫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小說集《彷徨》、《吶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毛澤東評價他:他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怒顏和媚骨,他是中國文化的旗幟,是中國的脊樑。猜一猜,他是誰?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用圈點勾畫的學習方法,準確、流暢的誦讀課文,標出生字詞。

擄灸瘡疤詰問震悚孤孀

2、小組合作:梳理寫阿長得事情,小組內討論。由小組長髮言。

阿長名字的由來。

阿長睡大字。

阿長讓我吃福橘。

阿長講長毛的故事。

阿長謀害隱鼠。

阿長給我買《山海經》。

阿長逝世,爲她祈福。

3從寫阿長得事情中,你讀出了怎樣的阿長。請用句式從

————詞語或句子中,我讀出了————的阿長。

例如:從阿長不是她的名字中,我讀出了地位卑微,不被人尊重,沒有尊嚴的、麻木的阿長。_

小結:我讀出了粗俗的、愚蠢的、不拘小節的、迷信的、醜陋的阿長,還讀出了勤勞的、善良的、對孩子疼愛的阿長。

二品讀課文

過渡語:童年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童年是含淚的微笑。

1.我對阿長情感的態度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找出這些詞語。

最討厭、不耐煩的磨難、特別的敬意、憎惡、新的敬意、偉大的神力、祝福懷念。

2.文中說:“哥,有畫得“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買書的背後,有多少艱難,有多少冷眼,被人嘲笑,失去做人的尊嚴,卻爲了滿足我的精神需求。對文本的空白進行補充和聯想。

3.阿長境況:曾患羊角風,發癲癇卒於舟中。丈夫早逝,成爲孤孀。有一個過繼的兒子。

三比較閱讀:《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先生和阿長有何異同,“大人”對孩子的關愛,抓文中的語言發表你的看法。

結束語:中國最關心農民問題的有兩人:一是毛澤東,他要改造農民的地位。二是魯迅,他要改造農民的的精神。阿長麻木,愚蠢,但她善良熱情、勤勞純樸、呵護童心,關愛心靈,對我是刻骨銘心的疼愛,魯迅先生對小人物的悲憫情懷,宅心仁厚。和啊Q、祥林嫂、孔乙己相比,先生對後者“哀其不幸,弄其不爭”,唯有對長媽媽充滿敬意、祝福、永遠的懷念。

說板書:

名字的由來底層麻木

睡大字最討厭

吃福橘不耐煩的磨難

長毛故事特別敬意

謀害隱鼠憎恨

買《山海經》敬意偉大的神力

阿長逝世祈福永久的懷念

教師總結:

1、教師對照板書總結:這篇文章按生活的本來面目,選了5個事例,有詳有略,真實而親切地再現了魯迅童年時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通過苗寫法和對比映襯法,刻畫出了一個真實、生動、鮮活的普通勞動婦女--長媽媽的形象。她饒舌多事、不拘小節,有許多繁文縟節,但爲人誠懇、熱情、樂於助人,有着淳樸、寬厚、善良、仁慈的美德文中表達了作者對長媽媽的深切懷念之情。其詞懇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

2、對學生本節課的學習表現進行總結,表揚鼓勵,發揚優點,克服缺點。

3、對學習方法進行總結。讓學生自己站起來歸納總結,用已有的學習方法去指導今後的學習。

阿長與《山海經》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本文編排在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國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屬講讀課文。

文中魯迅先生所追憶的保姆阿長,雖是一個粗人,然而質樸、善良、熱心。魯迅深情的抒寫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真摯的懷念。本文體裁是敘事散文,語言平實自然、樸素親切,其中所蘊含的感情需要學生通過聽、讀、說去分析去品味。對文章的閱讀練習,《語文課程標準》就此提出如下要求:整體感知課文的大概內容,感受課文的語言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大體瞭解課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

二、教學目標

1、掌握以下字詞:“駭擄悚惶急瘡疤詰問渴慕霹靂疏懶懼憚孤孀”,整體感知課文。

2、準確把握阿長是一個怎樣的人,體會作者“不虛美、不隱惡”真實寫人的主張。

3、領會文中帶有感情色彩的詞句,體會先抑後揚的表現手法,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領會作者圍繞人物特點選擇典型材料的方法。

5、學習用一兩件事真實、生動、傳神地寫熟悉的人物。

6、把握文中作者情感變化的過程,體會魯迅先生對長媽媽的懷念、同情和讚美之情。

教學重點:

1、準確把握阿長是一個怎樣的人,體會作者“不虛美、不隱惡”真實寫人的主張。

2、領會文中帶有感情色彩的詞句,體會先抑後揚的表現手法,領會作者的思想感。

教學難點:

1、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重點寫了什麼,從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長什麼樣的性格特徵。

2、找出表現作者對待長媽媽情感態度變化的語句,學習欲揚先抑的表現手法,體會“抑”中的“揚”。

三、說教法:

(一)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誦讀感悟法、評點法、談話法、導讀法、練習法、讀義講練法

(二)教學媒體:多媒體課件

(三)預計兩課時完成。

四、說學法

1、強調預習。目的在於培養學生使用工具書,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自學能力,爲實現“教是爲了不教”努力。

2、強調多讀。本文作者是文白轉期的文學家,作品精深,較難懂,人言《朝花夕拾》是沒有吶喊的心底吶喊,故必須熟讀。另外,語感是語文的生命,而讀是培養語感的最佳途徑,故必須多讀。

3、強調積累。豐厚語文積澱,包括學法積累和基礎知識積累。

4、強調自主設疑,小組合作討論,通過探究、討論,培養學生質疑解疑的能力

5、圈注法。指導學生在對課文的分析中,用符號圈點出重點詞、句,以助於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養成圈點批畫的良好習慣。

五、教學過程:(第一課時)回顧導入:

同學們還記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美女蛇的故事嗎?正是這個驚險的故事爲“我”兒時的“百草園”罩上了一層神祕的色彩。而講給“我”這個故事的人是長媽媽,她對作者的兒時產生過重要影響,以致時隔多年之後,作者仍然寫了一篇回憶她的文章,也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阿長與<山海經>》。

本環節設計意圖:從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這一片段可以看出,幼年魯迅與長媽媽關係非常密切,這一片段又與本文有着有機的聯繫,由此導入新課,可以溫故而知新。

學習活動一:多媒體展示作者魯迅與《山海經》簡介。本環節設計意圖:使學生了解相關常識,爲下面的學習做鋪墊。

學習活動二:檢測學生預習中對生字生詞的掌握情況。

本環節設計意圖:針對學生輕視基礎的意識強化了重點詞彙的積累。

學習活動三:初次閱讀課文,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初步認識人物。

1、阿長是個什麼身份的人?

(可從身份、外貌、學識、心、地、性格等方面說)

2、《山海經》這部書中寫了什麼內容呢?

(文中哪段介紹該書,要善於思考,學會從文本中提取信息)

3、作者將阿長與《山海經》連在了一起,那麼,她與《山海經》有什麼關係呢?

4、我們剛學過的一篇文章中也說過長媽媽,是哪一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5、誰能說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選自哪部散文集?這書名是什麼意思?《朝花夕拾》

本環節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並引導學生了解文章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學習活動四:再次閱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情節

1、文章寫了阿長的哪些事情?重點寫了哪件事情?

2、依次領會並歸納每件事情所刻畫出的阿長的形象特徵,再總結歸納阿長的形象。

3、依照文中事件的次序劃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態度的詞句,對比前後的感情有什麼變化。這樣寫有什麼好處?這是一種什麼寫法?

4、作者對阿長有着怎樣的思想情感

本環節設計意圖:讓學生以讀的多種方式自主觸摸文本,並配以問題的引導,讓學生在讀中與文本、與作者對話,在讀中加深了理解和體驗,在讀中體會課文的故事性,在讀中培瞭解情感變化。從而引發學生對文章的思考並引導學生認識到文章重要情節的作用,並從中體會到作者對長媽媽的敬佩與感激和長媽媽對一個孩子真誠熱情的幫助與關愛,從而認識到時隔多年作者仍對長媽媽念念不忘的原因。

(第二課時)

學習活動五:設計問題,在思考中回顧舊知識,在思考中導入新內容:

1、上節課我們分析了阿長這個人物形象,誰能夠口頭表述出她的形象特徵?

2、作者在刻畫阿長這個人物形象時,用了一種什麼寫法?

3、作者敘述的幾件事情中,屬於“抑”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屬於“揚”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

4、如果要在課文中將這些事件劃分開來怎麼劃?可以將課文劃成幾個部分?

本環節設計意圖:溫故而知新,通過問題回顧昨天所學的知識,引導學生回到課文中,進而提出新問題,引發新的思考,進一步深入瞭解課文

學習活動六:分部分朗讀課文,深入分析課文。朗讀6-18自然段,思考下列問題。

1、這部分文字寫了哪幾件事情?作者對這些事的態度是怎樣的?

明確:寫了元旦吃福橘,長媽媽教“我”很多道理和講“長毛”的故事三件事。作者態度從覺得“麻煩”到產生了不牢靠的敬意。

2、在看似貶義的外表下魯迅先生有沒有對阿長的同情、懷念和讚美?

讓我們來看19-28自然段,思考下列問題。

1、在這部分中,作者詳細敘述了長媽媽爲“我”買《山海經》的過程。要求學生複述買書的原因、經過、結果。

2、文中寫了哪些人對待這件事的態度?用了什麼樣的表現手法?作用是什麼

3、“我”爲什麼會覺得“似乎遇着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

閱讀29-31自然段,回答下列問題。

文中哪些地方書寫了作者的懷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讀出來。這裏用了什麼寫作手法?

看完整篇文章,我們來總結一下哪些內容詳寫?哪些內容略寫?作者爲什麼這樣安排?

本環節設計意圖:介紹重點情節,進行詳細分析指導學生通過重點語句,把握作者所蘊含的感情,並加以提示,如①“當長媽媽給我買回了《山海經》之後,這又使我產生了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滅了”。我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以及作者的感情變化角度來考慮,學生能較好理解。特別是文章最後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讓學生聯繫上文內容,加以體會。在理解這些語句蘊含的感情的基礎上,讓學生有感情的大聲朗讀,細細品味,通過讀更好的體會作者對長媽媽的深深地懷念之情。

這樣教師教給方法後,由學生自學,質疑,很好的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習活動七:梳理全文,教師總結:

1、長媽媽這麼疼愛“我”,那“我”小時候對她好不好呢?討厭她哪些事?(3-12)

預設:喜歡切切察察睡相不好愛管閒事④規矩多⑤道理多⑥謀死隱鼠

2、雖然討厭她,可也有發生敬意的時候呢。什麼事情讓孩子產生了空前的敬意了?這敬意後來還有麼?

3、看來嚇唬得來的敬意不是真正的敬意呀。讀這篇文章後,你覺得阿長哪些地方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或者說說你覺得作者筆下阿長的哪些事情最有趣?

4、小時候的“我”眼中饒舌多事、有許多麻煩的規矩、無知而又迷信的長媽媽,成年後卻寫文章來懷念她,就說明“我”已經理解了長媽媽。這理解用了多長時間?三十年,多麼漫長的歲月啊。事隔多年,魯迅才恍然大悟,他一直忽略的一個人,甚至地位低下的一個人,原來是最疼愛她、最關心他、對他最重要的人。

5、像本文這樣本來要讚美一個人,卻在文章開頭說她不好的寫法。我們叫什麼?

6、讓我們用真誠的心祝福長媽媽安息吧!(有感情的讀最後兩段)

結語:

作者通過記述兒時與保姆長媽媽相處的往事,刻畫出了一個真實、生動、鮮活的普通勞動婦女--長媽媽的形象。她饒舌多事、不拘小節,有許多繁文縟節,但爲人誠懇、熱情、樂於助人,有着淳樸、寬厚、善良、仁慈的美德。通過阿長尋購、贈送給“我”渴求已久的繪圖的《山海經》等事的回憶。表達了作者對長媽媽的深切懷念之情。其詞懇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

通過本文的學習,同學們也應該學會運用欲揚先抑和詳略得當的寫作手法,不斷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

本環節設計意圖:

1、教師對照板書總結:通過問題與學生一起梳理全文,文章有詳有略,再現了魯迅童年時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加深課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