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關於說課稿範文錦集五篇

說課稿 閱讀(2.84W)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說課稿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說課稿範文錦集五篇

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爲桌面設置美麗的背景》是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國小信息技術》教科書第4冊第1課的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是國小四年級的學生。本課主要介紹了Windows桌面壁紙的設置與更換。Windows家族的系列操作系統佔據計算機操作系統的絕對地位,操作系統是計算機系統中最爲重要的軟件,學習使用操作系統是學習信息技術、操作計算機的基礎。通過對《爲桌面設置美麗的背景》的學習,瞭解並掌握桌面背景的更換可以增強學生學習信息技術、學習計算機的興趣,張揚學生個性。

二、學情分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激發出學生學習的最大動力。國小階段的信息技術學科更強調學生動手與實踐能力,新工具、新技術的使用讓學生操作內驅力。基於信息技術學科強調操作與實踐這一特點,我設計這一課時,採用了“興趣引導、任務驅動”的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四年級的學生經過一年的信息技術課程學習,具有一定的操作與動手能力,對計算機的一些基本概念有一定的掌握。

三、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瞭解如何更換桌面背景。

2、能力目標:在學習中獲得樂趣,樂於動手,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更換Windows×P的桌面背景。

教學難點:使用保存在計算機中的圖片爲桌面設置背景。

五、教法闡述

本課採用的主要教學方法有:情境創設法,任務驅動法。

信息技術實踐性強的`特點,要求在教學中既要讓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知識,又要把知識轉化成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學生在完成老師預先設計的一個個任務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實踐中掌握了信息技術的操作技術。

六、學法指導

本課教給學生的學法是“激發興趣——接受任務——合作探究——綜合運用”。

本課教學過程中,巧妙設計,讓學生面對一個個的任務,通過課堂討論、相互合作、實際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學習,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實現知識的傳遞、遷移和融合,發展能力,訓練思維。

七、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教學內容以及信息技術課程學科特點,結合四年級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設計教學流程如下:

(一)激發興趣,引出任務

(二)示範講解,傳授技能

(三)任務驅動,嘗試練習

(四)探究歸納,總結延伸

(一)激發興趣,引出任務

現在的絕大多數學生喜歡看動畫片,比如:《喜羊羊與灰太狼》,同學們對這些動畫片罩的角色與人物耳熟能詳,對這些動畫片內的故事情節也是繪聲繪色地講述。我先用一張漂亮的卡通圖片設爲教師機的桌面背景,通過多媒體電子教室軟件展示給學生,同學們的情緒非常高,興趣比較濃,我引勢利導:同學們你們用的電腦的桌面背景也可設置爲自己喜歡的圖片,你們想用自己喜歡的圖片來裝飾你的計算機桌面嗎?此時的學生肯定已經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了。

(二)示範講解,傳授技能

在老師的激發下,學生們非常希望用自己喜歡的圖片裝飾自己的電腦桌面背景了。學生願望肯定會非常強烈。接下來我通過多媒體電子教室軟件在教師機上演示上如何更換桌面背景的操作方法與步驟。更換桌面背景的第一種操作步驟:在桌面的空白處單擊鼠標右鍵一在彈出的快捷菜單上單擊“屬性”菜單項一在“顯示屬性”對話框上單擊“桌面”選項卡——單擊“瀏覽”按鈕選擇要作爲桌面背景的圖片,並在預覽框內查看效果,如果滿意後單擊“確定”按鈕完桌面背景的設置。

再演示更換桌面背景的第二種操作步驟:從“開始”菜單打丌“控制面板”——在“控制面板”內找到“顯示”控制項,雙擊打開“顯示屬性”對話框,其餘操作與第一種操作相同。

通上面的演示與講解,一部分同學已經能夠獨立或與他人合作共同完成桌面背景的更換設置,有一些學生還得需要老師或其它同學的幫助。

(三)任務驅動,嘗試練習

在老師的操作演示後,一部同學已經能夠掌握更換桌面背景的設置步驟,接下來,我把準備好的動畫片卡通圖片下發的學生機。讓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圖片設置爲Windows桌面背景。通過多次的練習達到熟練操作,在老師演示後,不會操作的同學,在同學的幫助下,多練習幾次,相信也會熟練操作。學生們更換了桌面背景後,可以請幾個同學說說自己爲什麼喜歡這些圖片,可以適當地滲透審美教育。

(四)探究歸納,總結延伸

通過這節課,我們學會了什麼?還有哪些方法可以設置Windows桌面背景圖形?如何獲取自己喜歡的背景圖形呢?通過這問題激發學生課自主探索的願望。

八、設計理念

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注重體現以下幾個思想:

l、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變被動學習爲主動愉快的學習,並且通過多種學習方式(如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探索學習、利用網絡學習等),獲取信息,掌握操作。

2、情景與任務驅動的融合。在每一個任務拋出的時候,都創設了適當的情景,以此讓學生在不知不覺在情景中積極主動地接受任務。

3、在體驗感受中學習。這節課中很“放”地讓學生探究工具的用法,在探究中,學生肯定會有許多失敗。正是在失敗中,找到成功,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九、課後反思

信息技術是一門飛速發展的學科,知識的日新月異帶給國小生的是強烈好奇,而學科知識的嚴謹特點又使得他們感覺枯燥乏味。保護國小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避免落入傳統的“講解法”的俗套中,用靈活生活的教學方法,針對學情將知識或化繁爲簡。

說課稿 篇2

《瓢蟲的花衣裳》是新課程標準美術教材一年級下冊第8課內容。本課是一節造型。表現課。本課通過以學生喜愛的動物題材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欣賞、 探索、創作、表現、評價活動,從而認識瓢蟲這種小動物的可愛和美麗。教材旨在以豐富生動、具示範性的圖片、簡明的文字、提示主要教學內容及具開放性、選擇性的教學要求的形式,引導學生參與美術學習交流的活動,並在學習過程中發展感知、形象思維、合作能力,培養探索、創新精神和技術意識、環境保護意識,提高審美能力並促進個性發展。,在逐步推進並不斷深入的新課程標準教材的實踐中,本課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採取大膽嘗試,以多元化的教學思路,設計不同的教學目標,力求能使學生達到一課一得的學習目的。

學生分析

1. 國小一年級學生對小昆蟲有濃厚的興趣,好奇心強,但缺乏一定的設計、裝飾能力,同時,讓學生通過本課學習,使他們瞭解到課後可以利用多種方法、多種材料來製作物體。

2.學生具有初步的蒐集信息能力、觀察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目標:

1、情意領域:學生了解瓢蟲的自然生活習性,分辯美醜、善惡,讓學生養成愛護益蟲,保護自然環境的習慣;

2、認識領域: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認識瓢蟲的外形、花紋、色彩、對稱的美,而產生濃厚的興趣,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3、操作領域:學會探索具體的繪畫方法和製作技巧,並創作瓢蟲。

教學重點:

欣賞、感知、探索、理解自然界,感受瓢蟲的形、色、動態之美,引發喜愛動物之情和環保意識,探索用各種媒材自由創作的方法,培養合作意識和綜合學習能力。

教學難點:巧妙運用各種材料、手法表現有創意的.瓢蟲的花衣裳

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瓢蟲資料、半圓形物品(例如:瓶蓋、半個乒乓球等)、好看的紙(如:彩紙、糖紙、包裝紙等)、剪刀、膠棒、透明膠等。

2、教師準備:實物投影、課件、瓢蟲圖片、利用各種材料製作的範作

教法: 講授、演示引導法、觀察演示法、

學法:小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交流展示法......

二、教學結構的設計

本節課以“故事導入課題、尋找特點、新課教授、分組活動創作、展示成果、課題拓展等教學環節開展活動。

一、謎語導入課題,用故事片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同時要求學生展開想象,調動學生的初始思維 在觀看動畫故事片之前,教師事先提出了幾個關於瓢蟲的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有的放矢的欣賞故事,這樣學生並能有目的的在欣賞的過程中完成了第二環節——尋找瓢蟲特點,當美麗的瓢蟲在學生的腦子裏產生印象時,並會引發第二次的創作衝動——我要能把它們表現出來就好了。這時讓學生自由展開討論:瓢蟲的特點。接着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展播瓢蟲的結構,此時學生會與老師產生共鳴,有種“似曾相似”的感覺,覺得老師的想法與他們相似,就有了躍躍欲試的興奮,再接着讓學生討論,這美麗的瓢蟲可以用什麼方法來表現,又激發了第三次創作的衝動——我要用最適合的方法來表現瓢蟲。

二、教學媒體的設計

爲了開擴學生的思維,更好的解決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教學播過程中採用了多媒體課件:、利用powerpoint軟件製作瓢蟲結構分析和拓展欣賞、播放音樂、實物展臺展示成果等多媒體輔助教學。從有聲、有形到有色等方面入手,循序漸進的推進教學過程。,認識瓢蟲的結構特點,揭示教學重點。再通過大量的欣賞,拓展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想象力,突破教學難點。

利用幻燈片進一步展示瓢蟲的結構,加深學生對瓢蟲形、色的印象,同時要求學生大膽想象,大膽選擇表現手法,達到創新的目的。最後用實物展臺展示學生的創作成果,給每一位學生予成就感。樹立他們的自信心和對成功的自豪感。

三 課堂小結:

今天小朋友們和老師一起給瓢蟲穿上了花衣裳,通過這節課我們瞭解了許多關於瓢蟲的知識,還知道了用什麼方法能讓瓢蟲變得更漂亮。希望同學們在課下的時候用更多方法來製作小瓢蟲。好了,這節課我們就學到這兒,同學們再見!

說課稿 篇3

我說的課是人美版義務教育教材,國小二年級美術下冊第14課《做筆筒》。本課屬於設計、應用領域。現在的二年級孩子對美術活動不再滿足只有單純的想象,動手實踐的慾望強烈,本課正是針對此心理而設。本課教學目標是:加強美術與生活的聯繫,學習把廢舊塑料瓶裝飾成筆筒,培養學生的變廢爲寶的創新思維,讓學生在造型活動中會體驗樂趣,激發熱情。教學重點是:用廢舊塑料瓶製作、裝飾成實用的筆筒。 教學難點是:裝飾設計的美感與創新。

課前請學生收集筆筒的相關資料,可以是圖片也可以是家中的筆筒實物,還要收集各種瓶子、以及彩色紙、雙面膠、剪子等手工材料。教師要充分查閱筆筒的相關知識和資料,並製作一個多媒體課件。將孩子分成4組,帶好《瓶子變變變》中的作品等。

下面我重點說說教學過程。根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我設計了猜筆筒、談筆筒、做筆筒、展筆筒四個環節進行教學。

第一個環節:猜筆筒。

猜一猜老師的百寶箱裏藏着一件什麼寶物?(利用學生好奇心,變出筆筒,

出示課題,吸引注意力)

第二個環節:談筆筒。

首先,請學生談談家中的筆筒或生活中見到的筆筒。 也可以把帶來的筆筒舉起來給大家看一看。

接着,課件出現4組筆筒圖片,同時把學生分成四個小組,分析、研究生活中的筆筒。(結合圖片和自己家筆筒進行研究),各組簡單發言,教師表揚,發貼花獎勵。

第一組分析筆筒的外形。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得出:有球體、圓柱體、長方體等幾何形體的筆筒,也有人物、動植物等具象式筆筒。

第二組分析筆筒的內部構造。 (有組合結構的,單口的,帶抽屜等筆筒)

第三組分析筆筒的顏色、圖案。學生觀察、發現筆筒有單色的,彩色的,加花邊的,還有有抽象和具體的'紋樣圖案)

第四組分析筆筒的用途。使學生知道筆筒是爲了方便學習使用,裝飾美化書桌等。

(以上的分析、欣賞,讓學生了解到生活中的筆筒種類很多,構造合理,實用美觀。爲下面解決問題打好基礎。)

然後出示一組用廢舊材料製作的筆筒。 學生欣賞、瞭解到這些筆筒大多用彩塑料瓶設計和製作的。並討論得出是利用廢舊瓶子剪去瓶口後變成筒狀,再美化,裝飾成筆筒的。

接下來老師重點在色彩、造型方面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感受到這些筆筒色彩鮮豔,造型獨特,富有個性。教師可順手拿一彩色紙條,對摺剪成簡單的2方連續,圍在筒狀上,再拿孩子的卡通裝飾物粘在筆筒一側。

最後拿出一個大個的筆筒,讓學生想一想怎麼使剪刀、膠棒、尺子和各種不同類型的筆,擺放在裏面不會很亂,拿起來還很方便? 讓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筆筒的內部結構可用2張長度適合的硬紙條穿插放在筒中即可隔出格子。或用2、3個不同高低大小的瓶筒組合粘貼。

第三個環節:做筆筒。

1.學生拿出自己帶來的廢舊材料,想一想用你手中的這個廢舊材料能做成什麼樣子的筆筒?

佈置作業

(1)可以做一個很有特點的筆筒,也可以做一個實用性很強的筆筒。

(2)可以幾個人合作完成,也可以自己獨立完成。教師在巡迴指導時,注意引導學生關注塑料瓶的多種造型,及如何利用彩色紙對瓶筒進行美化裝飾。學會用彩色紙剪貼的方法裝飾筒形。

第四個環節:展筆筒。

介紹一下你的作品或你們的作品。可以每組挑選一個你們認爲最有特點、最有新意的筆筒介紹給大家。

也可以比一比誰最大方,把自己的創意給大家分享。

把作品放班級矮櫥櫃上,一字排開,教師攝影后,連數據線展示,可在課後放入學校“學生論壇”長期保存、展示。

如有多餘時間,可進行欣賞拓展

(1)瞭解筆筒的文化。

(2)請學生想一想用廢舊材料還能做成什麼,來美化、裝飾我們的生活?

以上是我對《做筆筒》一課的教學構思與設想,。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4

教材分析:

《買電器》一課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四冊第六單元加與減(一)中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在認識萬以內數的基礎上,進行簡單的整十、整百數的加減法的口算,並能正確地計算。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探索並掌握整百、整十數的加減的口算方法,並能正確地計算。

2.初步培養學生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結合具體情境,發展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2.體會算法多樣化,提高口算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

教學重難點:

掌握整百、整十數加減的口算方法

教學方法:

引導分析法、談話法

學習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

圖片、計數器

設計意圖:

數學源於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養成運用數學的態度,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並學會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更重要的 是 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金老師最近買了新房,想要去買一些電器,誰願意做小參謀陪老師去?那好,我們就到南陽路的永樂電器去看看吧.

板書課題:買電器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買電器》主題圖,學生認真觀察

2.猜價錢

“這裏的電器可真不少呢,我們邊看邊做猜數遊戲吧,老師週末已經向售貨員打聽過這幾種電器的價格,請你們來猜猜。”

師:電扇的`價錢是由二個百組成,你能猜出它的價錢嗎?

(學生回答:200元)“就是200元.”出示200元

師:你真了不起,再來一個,聽好了,冰箱的價錢是一個三位數,(趕快猜)快接近了,有九個百,六個十組成

(學生紛紛舉手,指名回答:960元)

師:你們可真聰明,(出示960元)來一個難點的,電視機的價格在500元——1000元之間(學生熱情很高)

生:我猜是600元。

師搖搖頭說 :“你這個價錢有點低了。”

生:我猜是900元。

師:高了一個百。

生:我知道800元。

師:恭喜你答對了。出示800元

師:洗衣機的價錢是一個整百數(700元)比700元少2個百(500元)你們可真能幹,

3.提問:看着這些家用電器,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嗎?

生回答:買一臺冰箱和一臺電視機,一共需要多少錢?

(教師出示學生的問題。)

師:我們來看這位同學提出的問題,一起讀兩遍,這個問題該如何解決?學生回答列式:500+800= (老師板書)

你有什麼好的方法呢?請大家想一想,並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看法。

4.小組合作,探究算法(給三分鐘時間學生交流討論)

“誰願意把你的想法向全班同學介紹一下?”

指名彙報,老師板書出各種算法。

(1)5個百加8個百是13個百,13個百就是1300,所以500+800=1300,(好,我們用計數器來演示一下看是不是這樣)出示計數器

師:看來,你認真思考了.好,誰還願意來說

(2)5+8=13,所以500+800=1300(你也很會動腦筋)

(3)800+200=1000,1000+300=1300(你結合了我們一年級學的湊十法)

……

5.體會算法最優化

我們研究出了這麼多的方法,你認爲哪種方法最好呢?同桌交流一下。

6.小結:剛纔同學們想出了這麼多的方法,計算出了整百數的加法,你還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呢?

……

說課稿 篇5

一、教學內容分析

《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二組繼《北京的春節》《藏戲》之後又一篇展示絢麗多彩的民俗風情的說明性散文。裏面介紹了客家民居和傣族的竹樓。文章分兩部分,有各自的標題,獨立成文,用詞準確,語言優美,生動形象地向人們描述了獨具特色的民居。

中國民居具有古老而獨特的魅力,是中華文明的寶貴遺產,體現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這篇課文是本單元的略讀課文,是寫我國地方民居的說明文,介紹了特色鮮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

二、學情分析

這是一篇展示絢麗多彩的民俗風情的說明性散文。裏面介紹了客家民居和傣族的竹樓。文章分兩部分,有各自的'標題,獨立成文,用詞準確,語言優美,生動形象地向人們描述了獨具特色的民居。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不是第一次接觸這種文章,因而要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上恰當指導,引導學生自學,最終提高其語文能力。

三、教學目標分析

根據教學實際,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學習並積累“奇葩、安然無恙、和睦”等詞語

2.默讀課文,瞭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色

3.分析作者抓住事物特點進行敘述的說明方法

(二)能力目標

學習並運用學到的說明方法介紹課外的民居。

(三)情感目標

感受民居中蘊含的文化內涵,激發學生收集其他民居的資料。

教學重點:

瞭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樓的特點。

教學難點:

學習列數字、打比方、舉例子的說明方法。

我的整個教學環節就是以此爲依據制定的。

四、教學環節分析:

(一).指導預習

高年級的學生應養成一個良好的預習習慣,但是仍然有些學生並不明白預習要做什麼,因此教師還應進行指導。在佈置預習作業時,我明確給學生留下這樣的任務:熟讀課文,做到準確,不加字、不減字;聯繫單元提示及課首提示,思考這篇課文我們應解決哪些問題,並試着回答;藉助參考書及工具書解決文中的生詞;收集關於民居的資料。

(二).課堂教學過程

1.課前三分鐘:介紹皖南民居、北京四合院。

這是我與學生共同收集整理的,目的是通過介紹這兩種民居來激發學生學課文的興趣,同時也爲最後的拓展訓練做一個小引子。

2.學習《客家民居》

(1)出示圖片,說明這就是客家民居,它位於閩西南和粵西北的崇山峻嶺中,被譽爲“世界民居奇葩”。讓學生初步瞭解客家民居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

(2)請同學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介紹客家民居的特色的。

建築特色,佈局排列、文化特徵。(出示在幻燈片上,增強學生印象)

(3)請同學們試着以完成表格的方式整理課文內容。事前我曾試驗性的讓別的班的學生填表格,發現學生在知道課文從哪些方面來介紹客家民居的情況下

拿到表格仍有些困惑不解,因而此時要明確要求,避免學生迷茫。

(4)小結。此部分重點讓學生再一次感受到客家民居的地位。

3.學習《傣家竹樓》

(1)讓學生回顧學習《客家民居》的步驟,同時明確表格的做法,從而讓學生能更快地學習《傣家竹樓》。

(2)學生開始活動製作表格,自學《傣家竹樓》。

4.運用拓展

預習中留下了收集資料的作業,但是個別學生因種種原因並未收集到資料,因而我以幻燈片的形式,把一些零散的資料展示在學生面前,讓他們以本課學到的學習方法來整合語言,介紹民居,一方面鞏固了說明方法的知識,另一方面也加深其對民居的瞭解。在運用時,我要求學生一定要用上打比方,因爲列數字、舉例子的運用依據是學生收集的資料是否詳實,但是打比方所依據的是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及想象力,因而應該重視。

5.課堂小結:通過學生自己的總結鞏固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