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說課稿>

有關地理說課稿模板集錦七篇

說課稿 閱讀(9.98K)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地理說課稿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有關地理說課稿模板集錦七篇

地理說課稿 篇1

各位專家、評委,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旅遊資源美感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旅遊資源美感分析是高教版《中國旅遊地理》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本教材是旅遊管理專業學生和從業人員入門的核心課程,系統的介紹了地理基礎知識和技能,內容廣泛、覆蓋面寬。其中旅遊審美是旅遊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同時在教材中也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由於本教材的知識結構嚴謹、系統,理論性強,若平鋪直敘的講解,學生興趣不大,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及小組合作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重點、難點

根據高二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該年齡段的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旅遊地理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多數學生對旅遊審美知識很感興趣,並且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爲更好的學習後面的知識做好了鋪墊,所以將旅遊資源美感形態的定義及特點作爲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由於旅遊資源美感形態的特點的內容比較抽象不易理解,因而將其確定爲本節課的難點。

二、目標分析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本課的講授內容,在教學中應該以知識技能爲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並把前兩種充分體現在過程與方法中,本着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爲宗旨,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並掌握旅遊資源美感形態的定義,掌握旅遊資源美感形態的特點。

(2)能夠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培養學生協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

(2)通過教學案例分析和觀看視頻,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觀察判斷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深刻體會到旅遊審美能力在旅遊活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通過交流和討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培養學生之間的團隊合作意識以及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觀念。

三、教法、學法分析

1.學情分析

首先是對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分析,我所面對的教學對象是職高高二旅遊班的學生,此時學生具有一定的旅遊學知識,學習積極性很高,但學習基礎參差不齊,因此,教學中要做到授課節奏適宜;其次是對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分析,二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樂於實踐,但學習自制能力較差,持續學習時間比較短,教學中藉助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儘量創造機會和條件,以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互相交流、互相學習、互相探討,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教法分析

(教法是爲學法服務的,我始終認爲,學生不是一個需要灌滿的容器,而是等待你去點燃的火把,)基於本節課內容理論性強、內容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爲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情境,認真貫徹加強直觀教學的原則,變抽象爲直觀,變不可視爲可視。採用圖片演示法、任務驅動法、案例分析法,分層推進地啓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學法分析

爲了實現教學目標,本節課我採用了以下三種與教學方法相對應的學習方法:分析比較、討論研究、自我探索。其中任務驅動、討論研究是本節課的一大亮點,將學生分成3個小組,在小組討論中,學生擁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去思考,去想象,相互交流,共同合作,極大的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又彌合了學生的個別差異,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由“學會”變成“會學”,從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悅。

四、教學過程分析

本節課一共包括以下五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使同學們瞭解到我國的旅遊資源是由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兩部分構成,接下來找同學回答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的定義,不論是自然旅遊資源還是人文旅遊資源都必須具備一定的吸引力,能夠帶給人們美感,那麼旅遊資源的美感表現在哪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所要講的內容。

(通過複習提問,設置懸念,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勾起學生探索新知的慾望。從而引出本節課要講的內容。)之後我將帶領學生走入第二個環節:全面感知、層層深入。

(二)全面感知、層層深入

旅遊資源美感形態主要分爲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三種形態。下面先介紹第一種自然美,放映幻燈片,展示給學生所熟悉的並且能給人帶來不同美感的自然景觀的圖片,通過對圖片的欣賞、分析師生共同總結出自然美具有貴在自然、貴在多姿多態、貴在啓發性和寓意性等特點。第二種社會美,先理解社會美的定義,社會美到處可見,小到一座建築,大到一組建築羣、一座城市,還有種種文化現象都是社會美的表現。我以龐貝古城的案例爲主線進行講解。先給同學介紹龐貝古城的歷史背景,讓學生在瞭解景觀的背景的前提下再去感受。社會美除了美化環境外還可以淨化人的靈魂,提升人的品質和情操。

然後是藝術美,掌握藝術美的特徵是本節課的難點,解決這一難點的關鍵是理解藝術美的涵義。通過對兵馬俑和徐悲鴻的馬的分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通過直觀的課件演示和生動的案例分析,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有了比較深刻的印象,接下來應該幫助學生完成對新知識的鞏固,我們的教學也就進入到第三個環節:任務驅動、討論研究。

(三)任務驅動

討論研究

觀看中國旅遊業的`標誌“馬踏飛燕”的視頻,讓同學討論“馬踏飛燕”這件藝術品的最可貴之處在哪?

將學生分成小組,鼓勵各小組討論研究,不將結果簡單地塞給學生,而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之間互相協作、自主探究、共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我會適時地對學生做出啓發和提示,並及時對各小組的處理結果作出評價,形成師生互動、師生合作的的學習氛圍,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四)歸納總結、領悟內化

與學生一起簡短回顧本節課的主要知識點,將零散知識進行彙總,使學生所掌握的感性知識上升爲理性知識

(五)課後作業、知識遷移

1.旅遊資源在旅遊活動中的美感形態?

2.若你可以通過網絡和媒體瞭解神奇的遠方,你還用不用去,爲什麼?

在讓學生鞏固本節課所學的新知識的基礎上,既可以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又能使學生對旅遊審美問題有更深刻的認識。

板書設計

第二節 旅遊資源美感分析

一、旅遊資源的美感形態的類型

1.自然美

2.社會美

3.藝術美

二、旅遊資源美感形態的特點

五、教學反思

本節課由於突出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爲中心,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勤於發言、敢於創新,課堂氣氛活躍;從完成任務情況看,知識目標完全達到,能力、發展和情感目標基本實現。本節教學中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我在對教材內容的處理和學生的調動等方面亦有突出的表現,同時教學思想上也受到了很大的觸動,真正體驗到了“功夫在詩外”的意境,收穫很大。但在今後的教學中,還要對自己的不足之處加以改善和提高,爭取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狀態。

謝謝大家!

地理說課稿 篇2

【說設計理念】

跨入21世紀的大門,各行各業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它以一種無形的力量改變着人們的生存方式和學習方式。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正在受到巨大沖擊,探究性學習的觀念正在不斷深入人心。

現代教育觀認爲,知識不僅是一種靜止的“狀態”,更重要的是一個運動的“過程”。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實質上是一種探究、分析、創造的過程,也是學生科學精神、創新精神甚至正確世界觀逐步形成的過程.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學到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終生髮展有用的地理,要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富有個性的學習,從而達到學會學習,。

本着以上觀點,我進行了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以適應未來的終生自我教育、自我學習。

【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節教材是七年級下冊第七章《我國鄰近的國家和地區》一章的第一節《日本》的第一課時,屬於世界地理中的國家地理,是學生在學習國家地理中碰到的第一個國家。同學們學完亞洲後已有了學習區域地理的基礎,以後還會學習東南亞、印度、俄羅斯等.日本這一節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通過學習日本,學生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一般方法,“日本”一節不論在新教材還是老教材中,都是重點講解的國家,且對後面的國家教學,具有一定的示範作用.

日本第一課時部分內容主要爲日本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徵和多火山、地震的成因及預防。學生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對如何分析一個區域的自然環境特徵已有了一定得基礎,通過板塊運動學說的學習也瞭解了一些地震發生的原因。但學生對災害的影響和預防還缺乏足夠的認識,這些知識點也就成爲本節課學生探究的重點。

2.教學目標分析

依據地理教學課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a.掌握認識日本的地理位置特點的方法,並會舉一反三。

b.瞭解日本突出的自然災害:多火山和地震,並分析成因。

過程與方法:

a.重在認識一個國家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特點、主要災害及成因分析的方法。

b.培養探究問題的能力和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間相互聯繫的能力。

情感與價值觀:

a.培養學生正確的環境觀和資源觀及生活技能,使他們懂得地震時如何進行自我保護。

b.培養合作學習的意識和習慣。

c.培養學生關於探索地理事物因果關係的學習習慣.

【說教學重點難點】

依據以上教材分析,確定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

1.日本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城市的分佈。

2.日本的主要自然災害:火山地震及原因。

【教學難點】

1. 日本的主要自然災害:火山地震及原因。

2.分析一個國家的位置、地形的方法。

本節教材的重點是日本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城市及日本的主要自然災害成因分析,內容在前面已經接觸過,有一定的認識,但是由於中國和日本面臨同樣的問題,通過對比學習,學以致用,真正落實新課改的精神,使學生學到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難點是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分析,我確定這個難點的依據一是造成多震的原因是位置、地形等多方面的因素,本身就是很複雜的問題。二是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還較差,難以將諸多的地理因素綜合在一起,得出結論。

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方法:綜上所述,我把本課教學設計成一課時,關於日本多震的原因及預防,主要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得出結論。在教學方法上,我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使教學演示與講解更爲直觀,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

【說學情】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爲七年級學生,經過前半學期的觀察,感覺學生的基礎較好,具備一定的分析問題和邏輯推理的能力,完全有可能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另外,學生通過學習本冊書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也積累了一定的讀圖、識圖能力和活動探究能力,讓學生獨立或在合作中進行讀圖、識圖並分析相關問題 ,更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需要。以上都爲本節課以探究活動爲主來進行提供了必要的保證。

【說教法】 讀圖導學法、活動探究法、比較教學法

教法的選擇要根據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和以學爲法的原則,這是新課程“以人爲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主要通過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活動和資料,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讓學生通過自讀課文、分組討論,探究日本的自然環境特點和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地圖是學習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一系列的地理知識的判讀並進行歸納總結,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利用多媒體,精心設計一系列活動,讓學生進行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和探究問題的興趣,達到主動獲取知識的目的。我採用這種教法的依據有三:一是現代教學研究證實真正的理解是學習者對知識的主動再構建。知識再構建依靠提出問題,引導推測,鼓勵大膽猜測與想象,解決問題,主動建構知識體系。二是根據“二期課改”精神,教師轉變課堂角色,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爲學生主動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合作者與促進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過直觀的圖形圖表表現出來,變難爲易,學生更容易理解。在教學手段上,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多媒體信息如文字、圖像等有機集成並顯示在屏幕上,以強化教學的直觀性,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提高教學課堂效率。作爲剛剛步入七年級的學生,由於各方面的原因,地理學習上可能存在差異性,基礎弱特別是讀圖、識圖能力差的學生不一定能適應探究式的教學,設計暢所欲言、答疑解惑很必要,學業優良的學生會不滿足於教材現有內容,會提出一些邊緣性或更細的問題,教師不能限制其思考,在課堂上或課下進行指導,從而達到“因人施教”的目的。

【說學法】活動探究與合作交流

在教師的指導下,不斷解決每一個活動探究的問題,由“現象”到“本質”,通過歸納總結,不斷使自己的認知昇華,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採取合作交流的方法,互相學習,共同提高。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教是手段,學是中心,會學纔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於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實現新課程理念終生學習的目標。基於以上考慮,本節課我主要從以下方面滲透學法: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表現自己,抓住這一生理特點,創造多種機會和條件,讓學生參與進來,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這樣可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歸納總結等科學的學習方法。

本節課教學總的思路是以知識結構爲線索,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通過師生問答,把教師的認知結構轉化爲學生的認知結構。

地理說課稿 篇3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最後一節內容,從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對自然地理知識的總結、歸納和融合。所以在教學中應充分聯繫學生已有的舊知識,做好縱向、橫向聯繫,啓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本節教材從總體上看,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自然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徵之一──差異性,二是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是通過自然帶的地帶性分佈規律來體現的。

本節課主要是以地理分佈規律爲中心內容,在教學時,要突出讀圖分析、推斷的環節,而且所提供的圖表、資料必須有利於學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重難點分析:

●重點:

1、自然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含義和體現。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及產生的原因。

●難點:

1、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及產生的原因。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與農業生產地域差異的關係。

課標分析:

●知識和技能:

1.認識和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特點

2.瞭解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分異規律

3.提高讀圖和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地理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

4.運用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原理,分析人類生活和生產中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

1.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世界陸地自然帶分佈圖”進行分析,並可以圖文轉換;閱讀“喜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異圖”,獲取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2.學會與他人合作,並學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3.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和見解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2.樹立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普遍存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學情分析:

本節內容是第五單元第二節內容,學生學完了前四章內容,已基本掌握了氣候、生物、土壤、水文和植被等地理環境要素間關係,估計學生通過讀圖、討論和思考,應該能得出地理環境的基本特點――地域差異性。但地域差異性的分異規律對學生來講仍有一定的難度。

教學方法:

① 問題探究教學法

② 多媒體教學法

③ 圖文轉化教學法

④ 案例教學法

⑤ 討論歸納教學法

學習方法:

① 小組合作學習法

② 圖表學習法

③ 比較學習法

④ 案例學習法

教學流程

解讀課標要求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展示世界不同地區的自然景觀圖片

板書並明確自然帶概念觀看景觀圖片,說出地理環境的差異從事實中感受地域差異在自然地理環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運用“世界陸地自然帶分佈圖”,分析地理環境的從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及原因展示指導學生讀“世界陸地自然帶分佈圖”以非洲爲例,分析說明從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讀圖分析歸納運用直觀圖像使學生感知自然現象,培養學生概括總結能力。

展示,分析自然景觀差異的原因

板書:讀圖分析並說明原因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加深由赤道向兩極地域分異規律的理解

運用“世界陸地自然帶分佈圖”,分析地理環境的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及原因展示指導學生讀“世界陸地自然帶分佈圖”以亞歐大陸中緯度爲例,分析說明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讀圖分析歸納運用直觀圖像使學生感知自然現象,培養學生概括總結能力。

展示,分析自然景觀差異的原因

板書:讀圖分析並說明原因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加深由沿海向內陸地域分異規律的理解

小結:出示表格(見附表)學生填表總結檢查學生本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

反饋提問:我國西北地區種草好還是種樹好?利用資料說明理由。閱讀P98頁活動資料,回答問題。理論聯繫實際、學以致用

導入:我們學習了哪些地域分佈規律?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回憶上節課內容承上啓下,順利進入新課的學習

運用“喜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異圖”,說出陸地自然帶的垂直方向分佈規律並分析其原因指導學生讀“喜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異圖”思考以下問題:

1南坡從山麓到山頂有哪些自然帶?

2分析說明分佈規律及其原因。

3分析喜馬拉雅山南北坡的垂直帶譜爲什麼有這麼大的差異?(選用)

板書:

展示乞力馬扎羅山垂直帶譜示意圖和喜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異圖,引導學生比較自然帶譜的數量多少和基帶的差異。讀圖分析,回答問題

從地形、海拔高度變化等因素對環境的影響,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問題能力

培養學生學會用比較的方法分析問題

小結:出示表格(見附表)學生填表總結檢查學生本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

引導學生閱讀材料,提問:爲什麼要因地制宜地進行農業生產?閱讀P99頁材料,回答問題讓學生了解人們在農業生產中怎樣利用地域分異規律

提問:你還能舉出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實例嗎?發言培養表達能力,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出示課堂練習(見)。

地理說課稿 篇4

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中國的土地資源》,這一課選自湘教版八年級上冊地理的第三章《中國的自然資源》第三節《中國的土地資源》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中國的土地資源》是湘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中國的土地資源》是對《中國的自然資源》的細化,它是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着人類的生活、生產活動,是人類最基本最寶貴的自然資源。這一節內容它是學習中國自然資源的基礎,又是學習地理所必備的知識,無論是在知識體系上還是在內容上都起到了承上啓下,統領全局的作用。

2、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①瞭解我國土地資源的主要特點。 ②知道我國土地資源的主要類型及其分佈狀況。 ③理解爲什麼要珍惜每一寸土地。

過程與方法:①通過對三種基本類型的比較,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比較能力。②通過組織學生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精神以及培養學生通過地圖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③通過聯繫前面的氣候、地形知識進行讀圖分析的過程,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並認識到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係。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讓學生了解我國土地資源在利用中出現的問題及其對策,使學生正確認識土地資源與人類的關係,以及治理、開發、利用與保護土地資源的意義,進一步樹立正確的人地關係觀點、地區差異觀點、因地制宜觀點以及正確的資源觀。

3、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本節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教材的重難點確定爲:

教學重點:我國土地資源的利用類型、構成特點;三種土地資源類型的空間分佈與質量差異;當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採取的措施。

教學難點:三種土地資源類型的空間分佈與質量差異。

二、說教法

新教材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爲重點,以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爲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學生的實際,因此我根據本節教材的特點和學生情況主要採取了以下幾種教學法:

1.講授法:信息量大 ,靈活性大,適應性強 ,利於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

2.讀圖提問法:教學中採取讀圖提問的方式,可幫助學生回憶、總結、提高,使在有限的課時內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對教學重點和難點,運用多媒體輔助,分析講解,予以突破。讀圖方法的掌握對以後的學習至關重要。

3.討論法:注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種方式,如觀察思考、探究訓練、信息查詢、閱讀討論等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從而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

三、說學法

新型的地理教學模式,不僅要學生學會知識,更主要的是讓學生由學會變爲會學,因此,地理教師師應充當地理學習方法的指導者。

1.自主探究學習:儘量從感性入手,用問題引導,把感性和合理性相結合,充分注意教學的啓發性,努力使學生成爲積極主動的思考性學習者,而非被動的聽衆。

2.結構記憶法:把所學地理知識形成結構體系,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

3.溫故----知新法:讓學生聯繫前面所學的地形氣候的知識,闡述我國土地資源質量的差異。鍛鍊了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

四、說教學流程

【導入】

利用古語“民以食爲天,食以土爲源”這句話說明農業是一個國家農業生產的基礎,是人類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然資源,進而引入新課。

利用古語俗語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又緊扣教學內容,爲後面學習珍惜和保護每一寸土地相聯繫。

3、土地荒漠化面積增加

4、過度放牧、草場超載

5、亂砍濫伐、森林減少

6、土地污染……

解決措施

地理說課稿 篇5

一、 說教材

本節教材內容位於高中地理(必修)上冊的第一單元第三節,是高中地理學習的導入課,是人類爲了實現飛天的夢想,所做的不懈努力歷程。通過對本節的學習,讓同學們瞭解基本的宇宙探索的知識,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科學知識,立志探索宇宙奧祕的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

二、 說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了解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是在不斷的發展的,知道我國已步入航天技術先進國家的行列。

2、 過程與方法目標:認識人類研究、開發、利用宇宙的重要意義及其成果。認識當前的“太空污染”危害以及“保持太空清潔”的.重大意義。

3、 情感和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本節內容,讓學生樹立科學的宇宙觀,用全面、發展、辨證的觀點來看待一些宇宙現象,並能作出正確的解釋。認識人類在不斷探測宇宙活動中所獲得的科學成就,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科學知識,立志探索宇宙奧祕的情感。

三、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1、 重點:①人類對宇宙新探索的進程②人類研究、開發、利用宇宙資源的重要意義及其成果。

2、 難點:認識當前的“太空污染”危害以及“保持太空清潔”的重大意義 。

教材內容確定了兩個大問題:一是人類對宇宙進行探索的進程。二是人類對宇宙進行探索的目的。因此我們把人類對宇宙新探索的進程和認識人類研究、開發、利用宇宙資源的重要意義及其成果作爲本節課的重點。在理解太空垃圾產生原因及危害上同學們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把它作爲難點。

四、課時安排:一課時

五、說教法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爲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爲出發點,本節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式:

1、 探究式教學:在教學中,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激勵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探究。採用WebQuest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

2、 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增強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3、 計算機輔助教學:利用課件大師等軟件製作地理課件,將文字、圖形、動畫等媒體綜合在一起,創設直觀性與探索性相結合的教學情境,以強化教學的直觀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4、 提問導學法:提出問題讓學生採取自學的方式來解決,增強學生自己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5、 視頻錄相:通過神舟系列飛船的錄相,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六、說學法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於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 運用圖表:培養學生從各種地理圖像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課中,圖表是最重要的一種知識載體,在圖表上可以獲得很多地理信息,在本節課中要求同學們運用圖表來熟悉人類對宇宙進行探索的歷程。

2、 學會合作:通過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3、 學會探究: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七、說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利用人類生活、生產與地理環境的關係來提出這節課所要解決的問題。

人類探索宇宙的歷史非常悠久,但本課所講是“新探索”。要突出“新”在何處。從天文探測的角度來看,人造衛星的發射,標誌着人類活動範圍的又一次飛躍。所以教材以原蘇聯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爲起點,介紹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

對於本課重點:①人類對宇宙新探索的進程②人類研究、開發、利用宇宙資源的重要意義及其成果。我讓學生網上查詢有關宇宙開發的資料,設立專題《宇宙探險》,進入我的博客全班交流。

對於保護宇宙環境這一難點,我將採用小組合作學習法和提問導學法。首先提出問題:(1)宇宙中垃圾產生的原因?(2) 宇宙中垃圾的危害? (3)控制或清除垃圾的辦法? 然後進行分組討論來解決。通過這種分層遞進的提問方式和綜合分析的方法,組織學生分組討論,然後讓學生回答,教師最後歸納總結並板書。這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學生理解起來也就沒那麼困難了。

八、作業佈置:

讓學生讀一讀《神舟鋪路、中國撼天》的專題報道,確立一個研究性的課題即“中國航天之路”,讓同學們利用互聯網等手段來完成。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把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到學生的業餘時間中去。

地理說課稿 篇6

大家好,我是趙玉倩,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日本》,本節內容選自湘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三章走進國家第一節日本第一課時“日本的自然地理”部分教學內容。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湘教版教材編寫由“大洲----地區----國家”組成,層層遞減。本節是在認識大洲,瞭解地區這後走進的第一個國家。因此,本課從內容上是前面知識的延伸與應用,學好它又爲今後學習其他國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能說出日本的位置與領土組成。

B、瞭解日本的地形特徵及其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理解日本的海洋性季風氣候特徵。

(2)過程與方法:

A、運用地圖和資料,瞭解自然地理特徵,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的能力。

B、運用板快構造學說,解釋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C、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學習,學會描述一個國家的地理位置,並會分析一個國家自然環境對人類的影響。使學生樹立“事物是聯繫的,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日本位置、領土組成,地形特徵。

(2)教學難點:氣候類型及形成原因。

二、說學情

七年級學生正處於思維邏輯發展的關鍵時期,邏輯能力尚不夠強,但思想活躍,感情豐富,求知慾強,好勝心切,接受知識上往往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樂於接觸有趣的感性知識,因此,在講授日本時要多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多以圖片展示,並儘量聯繫實際,以增強學生印象。

三、說教法:

針對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及本節課教材特點,根據教學基本原則和規律,爲實現上述目標,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我準備採取以下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A、在教學形式上力求突破“爲了學地理而學習地理”的思想瓶頸,關注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話題或生活常見現象,設置問題情境,創設懸念,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B比較分析法,通過對照得出區域地理特徵。

C 運用多媒體教學將一些靜態的信息加工成聲,情,形的動態信息,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奮點,喚起求知慾,強調重點,攻破點。

四、說學法:

根據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獲得必需的地理知識和技能,本節課將對學生進行如下學法指導:

(1)探究能力指導:

學生對日本較爲熟悉,因此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爲單位,經過思考、討論來解決問題,重在參與積極思考的這一過程,以培養自我的學習探究能力。

(2)利用生活中的地理:

利用學科知識在生活中的衍生性,引導學生髮現、分析周圍的地理事物,從生活中學習地理,也把地理理論知識用到生活中去,兩者要相結合,相促進。

(3)重視地圖的作用:

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應該引導學生注重地圖在地理學習中的作用,養成從圖中提取信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五、說教學程序:

[日本映象] 通過一系列學生所熟悉的日本的景觀,創設一個生動、誘人情境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能夠輕鬆愉快地進入新課的學習當中。

[講述]以前我們已經學習了大洲、地區兩種範圍大小不同的區域地理,如何利用地圖判讀一個區域的位置、範圍呢?今天我們用{觀察地圖}要求學生自習觀察地圖,通過地圖中瞭解日本的位置,領土組成。

[組織學生交流]

以小組分組討論計算的方式讓學生動手計算日本人口密度,並與中國進行比較,引導學生得出日本地狹人稠的特點。

[過渡]展示日本富士山圖片,因富士山爲活火山,導出

日本這個國家多火山地震、火山。提問思考“日本爲什麼多火山地震”

演示日本由於處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因而多地震、火山。這樣圖片導入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

聯繫實際,學生分組討論遇到地震時,我們該怎麼辦?聯繫實際讓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及利用日本的兩個象徵之一“櫻花”引入氣候的教學,過程中結合視頻,利用其直觀的視覺效果及豐富的內容讓學生對氣候有心理感受。

出示日本氣候類型圖

爲了體現日本氣候的海洋性特徵,把其氣溫、降水以柱狀圖形式體現與北京進行對比,得出“與亞洲同緯度相比,夏季較涼爽,冬季較溫暖,全年降水量較多”的特徵。

爲了鞏固課堂學習我佈置了一下練習:

1、課本66—67活動題。

2.蒐集日本風俗民情材料,使學生更全面瞭解國家。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地理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中國人口》是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一章中國的疆域與人口第三節的內容,本節教材主要講述我國人口的基本國情和人口分佈的情況。是中國地理中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識,是學生學好中國地理,尤其是學好我國工業、農業、交通、城市等知識以及分區地理知識的基礎。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只有從這一基本國情出發,才能合理佈局工業、農業、交通和城市。因此,學好本節教材,掌握我國人口的分佈概況,將爲學好後面各章節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1、 說出我國人口總數,

2、 運用有關數據說明我國人口增長的趨勢並簡陋分析建國後我國人口增長快的原因。

3、 學會製作人口增長曲線圖

4、 運用人口分佈圖說出我國人口分佈概況

5、 使學生明白實行計劃生育是我國的基本估國策,是解決我國人口問題的出路,也是我們每一位公民必須履行的義務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我國人口的基本國情和人口分佈是本節教材的重點,爲我國人文地理的學習打基礎。

如何交換學生分析圖表和動手作圖是本節的難點。本節教材出現了四種類型的圖表:如扇狀統計圖、柱狀統計圖、線狀統計圖、人口密度分佈圖,因此,如何教會分析上述圖表和繪製人口增長曲線圖是本節的難點。

四、說學情

經過七年級世界地理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地理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世界地理中世界人口的學習,使學生已經具備了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等基本概念和人口分佈圖的閱讀能力,這將爲本節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八年級的學生散漫、不勤于思考和不重視地理課也將使本節課的難點突破具有一定的挑戰。

五、說教法、學法

計算機多媒體輔助創設一定的情境下,主要是以學生自主探究爲主,教師加以點撥。

六、說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情境創設:第13億個公民誕生的圖片資料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進入《中國人口》的學習

新課學習:

活動一 感受130000000

a。 多媒體展示《20xx年世界人口構成餅狀圖》,中國佔21。2%

b。 多媒體展示《我國省級行政單位人口數量圖》找出5000萬以上人口大省,9個。

c。 生活中人口擁擠的畫面:下班的路上、海濱浴場、春運的候車室

說明:讓學生感受13億不再空洞、不再抽象。直觀地在他們的腦海中建立起我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形成爲我國的`基本國情之一,從而解決了本節的一個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

活動二 我們來發現:

我國人口達13億,那麼我國人口的發展狀況如何呢?

a。 展示 我國人口增長示意圖 公元0年———— 公元20xx年的變化狀況,這主要讓學生自己去發現。

歸納:慢

較快

飛速發展(基本國情),解決了教與學的重點。

b。 師生共同完成建國以來我國人口增長的曲線圖,教會學生作人口增長曲線圖,從而突破了教學難度。這個難點的突破體現師生互動、師生合作的教學理念。

c。 在自制的我國建國後人口增長曲線上進行自主分析,自主發現問題:

1949—1990 變

1990—20xx 化 變慢,原因:計劃生育

d。 計劃生育的國策

說明:整個活動中,主要是學生自主活動,去動手做,去觀察,去發現,不

僅能力得到了培養,而且也初步樹立樹立學生正確的人口觀、情感態度、價值觀。

活動三 探討人口分佈的特點

13億人口在我國有的地區多,有的地區少,分佈如何呢?

a。 人口密度的複習:比較中、俄、美、世界。橫向比,我國的人口密度大

b。 展示各省級單位的人口密度圖,找出d小大的省區、分佈概況。

c。 展示人口密度圖 歸納總結:東多西少

以上探索的過程遵循了學生的認知過程,使由簡———難,由分析、推測———科學證實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又突破了教學的另一個重點人口分佈特點。

課後拓展延伸:探究

1。 爲什麼我國人口東多西少

2。 我國人口過多帶來了哪些人口問題

七、說板書

一、 人口多,是世界第一

1、 人口多

2、 人口增長快、原因 國情→國策

3、 國策:計劃生育

二、 人口分佈不均:東多西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