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日記>

有關端午節日記範文錦集9篇

日記 閱讀(1.12W)

一天的時間即將結束了,這一天裏,大家身邊一定有一些有趣的見聞吧,想必是時候寫一篇日記了。好的日記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端午節日記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有關端午節日記範文錦集9篇

端午節日記 篇1

端午是一個傳統的節日,既忙碌又有趣。

天還矇矇亮時,奶奶就將傳說有驅魔祛鬼神效的昌蒲、艾葉、榴花、蒜頭綁在一起,插在門楣上。然後開始張羅着包糉子,品種可全啦!有赤豆糉、棗子糉、鹹肉糉、香腸糉……還有不同的造型呢!傳統的三角型、西洋的'斧頭型、創意的五角型……品種齊全,包好的場面可壯觀了,讓我等不及就想咬上一口。到了晚上,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圍着餐桌,細細地品嚐着奶奶充滿愛心的糉子,熱乎乎的,還帶有蘆葉的清香呢!美味之極!我情不自禁地吟誦起來:“四時花竟巧,九子糉爭新。”

端午節日記 篇2

今天是端午節,我早早起來就催着媽媽陪我去市場買糉子,媽媽一口答應了我。到了市場,市場里人來人往,只見到處是賣糉子的,糉子有六邊形的、四邊形的、三角形的等等。

到了家裏我急忙和媽媽把糉子放進鍋裏蒸了起來,聞着那糉子散發出來的.香味,饞得我差點口水都流了出來。糉子蒸好了,我迫不及待的拿了一個先剝開了糉子的外衣,裏面露出了雪白的糯米, 紅紅的大豆和大棗,然後舀了一勺糖散在糉子上,我嚐了一口真是又香又甜,回味無窮。

我喜歡今年的端午節,因爲在節日裏我吃上了可口的糉子。我祝願天下的小朋友端午快樂!

端午節日記 篇3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傳說在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屈原在汨羅江邊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後來,每年的五月初五那天,人們都會用包糉子、插艾葉、賽龍舟等各種方式來紀念這偉大的愛國詩人。

其實,對於我們家來說每一個節日就是我們全家團圓在一起的日子。今年的端午節,我們像往年那樣,全家高高興興地聚到爺爺奶奶家包糉子吃。由於我不會包糉子,便向“包糉好手”外婆請教,外婆爽快地答應了。

外婆說包糉子的準備工作很重要。只見她先把蘆葦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然後再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乾淨。等蘆葉放涼以後修理整齊就可以開始包糉子了。外婆手把手的教起了我,我也學得非常認真,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外婆手中的動作。外婆的手猶如魔術師的手那般靈巧萬分,手指在蘆葉間穿來穿去,不一會兒,一個漂亮的糉子便包好了,我佩服地五體投地。我也開始像模像樣地學了起來,但是馬上問題就來了,我怎麼也包不好那幾個角,從而導致“米粒寶寶”時不時淘氣地從“蘆葉窩”裏跳出來。我有些氣餒,外婆一臉寵溺地看着我說:“小寶,做什麼事情都要有耐心呀,外婆相信你肯定會包出漂亮的糉子的。”最終,我做出了好幾個奇形怪狀的糉子,有的圓乎乎的像一個球,有的歪歪斜斜的像個小怪物,有的'鬆鬆垮垮的像個懶散的胖子在睡覺。一旁的奶奶看着這些糉子在偷笑呢,瞧,兩眼睛都眯成了一條縫了。再看看外婆包的糉子,個個都筆挺地站立着,四個角棱角分明,比我包的糉子精神多了,看來我還得向外婆多學習呀。

爺爺接過我們包的糉子,煮了起來,大約過了一個半小時,鍋中便飄出了陣陣香氣,把我饞得直流口水。又過了十分鐘,爺爺便端着一盆熱氣騰騰的糉子走了過來,我立刻狼吞虎嚥。還別說,我包的糉子雖然形狀怪,但挺香的,我一口氣吃了四個,把我的小肚皮兒撐得溜圓。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也都吃的直打飽嗝。

這真是一個快樂的有意義的端午節,因爲我學會了包糉子,品嚐到了自己的勞動果實。

端午節日記 篇4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也是“端午節”。陽光燦爛特熱,但絲毫不影響人們過節的熱情。

大街上人來人往,擺滿了過節日的東西。有艾草、菖蒲、雄黃,當然少不了糉子。我和媽媽來到外婆家過節。

快到外婆家的時候,我發現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插着“寶劍”,有幾戶人家的門上還插着幾根艾草。我好奇地問媽媽;“媽媽,這些東西是幹什麼用的?”媽媽輕聲地說;“這是用來辟邪的,希望家裏人平平安安的。”到了外婆家,我看見鄰居媽媽在擺弄着一些五顏六色的布,就湊過去看了看,原來是在做香囊。她們把大的掛在小孩的脖子上,小的串成手鍊戴在孩子的手腕上,希望小孩平安,快快地長大。小孩們看着這些漂亮的香囊開心極了,還到處展示。快到中午12點了,家裏有小小孩的.人家拿來雄黃酒,用手指沾了一下,塗在小孩的頭上、耳朵上。聽大人們說這也是辟邪。

接下來就是享受美食的時刻了。媽媽端來一碗香噴噴的糉子和一碟白糖。我用筷子戳了一個糉子,蘸了一點白糖,就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外婆給我講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22歲時,就已官居左徒、三閭大夫,輔佐楚懷王。屈原救國的願望破滅了,他在極度悲慟的心境下,於公元前278年(詩人62歲時)農曆五月五日縱身投入波濤洶涌的汨羅江。當時楚國人民因捨不得這位賢臣的死去,聞訊後紛紛趕着划船去追他;但追至洞庭湖上,已不見蹤影。這便形成了每年此日競賽龍舟的起端。南朝梁時吳均《續齊諧記》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江之後,人們每年這個時候,把米撒入江中以祭祀他。據說東漢初年,長沙有個名叫區曲的人,曾夢遇一位自稱屈原的賢士,他對區曲說:“多年來人們祭我的米,都讓蛟龍吃掉了,今後你們要把楝葉和米塞在竹筒裏,或用蘆葉包裹好,再用五彩絲纏好,因爲蛟龍是害怕楝葉、蘆葉和五彩絲的。”後來人們改用楝葉、蘆葉和五彩絲包裹糉子,據說就是這一緣故。此後,歷代沿襲下來,便演變成端午節吃糉子的風俗。

我愛端午節!

端午節日記 篇5

端午節快要到了,你們明白端午節的來歷嗎?還是我來告訴你們吧!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重午節。關於端午節還有一道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但是這天的端午節,更多是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相傳賽龍舟,就是爲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糉子投到江河,是爲了不讓魚蛟蝦蟹吃屈原的遺體。在那裏,我給大家講一個屈原的故事。相傳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大地以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爲雄,它們各國之間爲爭奪土地,使中原大地戰火連天。當時,屈原是楚國的`左徒官,他勸楚懷王要仁治,不要聽信小人讒言,可懷王不但不聽,還聽信讒言革職屈原。悲憤痛心的屈原,便寫下了不朽的詩篇——《離騷》和《天問》。公元前278年,楚國被秦國攻破,屈原精神受到了極大的打擊,應對國破家亡,百姓疾苦,自我卻無能爲力,於是在極度失望和痛苦中,抱石投入長江東邊的汨羅江。聞訊趕來的楚國百姓紛紛划船,到江中打撈屈原的屍體,並拿來了糉子投入江中餵魚蛟蝦蟹,讓它們不要啃吃屈原的屍體。兩千多年過去了,但詩人屈原的形象卻依然留在人們心間。如今,每到農曆五月初五,人們就要划龍舟,吃糉子,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

當然,各地的風俗習慣不盡相同,但都要吃糉子、插艾葉、戴香包、賽龍舟。我們這兒除了上述的這些,還有送綠豆糕、吃綠豆糕的習慣。

端午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不僅僅僅因爲它能吃糉子和綠豆糕,更因爲它是對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懷念。

端午節日記 篇6

農曆五月初五是傳統端午節。現在也很重視過這節,大魚,大肉,香菇,瓜菜,應有盡有;物質生活遠比以前豐富多了,然而,那傳統節日的味兒就是掉價了許多。

穿過時空隧道,我們來到六十年前。五月初四,母親推磨,奶奶坐在一旁下麥子,白白的麪粉與麥麩如密集的雨水,隨着磨盤沙沙地灑落在簸箕籃裏。上午磨粉,下午做粑。一面墊着洗清的被單的曬籃(曬穀用的)擱置在桌子上,母親和奶奶都是面帶微笑揉捏麪粉團粑,捏好一個很認真地擺放在曬籃裏,一行行,每隻間隔也均勻。差不多有一曬籃粑擺放着,等待着發酵(也叫醒粑)。這天我再怎麼調皮搗蛋,大人也是和聲悅色笑呵呵的,決不會大聲訓斥。傍晚開始蒸粑。蒸出來的小麥粑,比現在的饅頭還要鬆軟香甜。我們都笑呵呵地先嚐爲快,晚飯也就免了。至於糉子,可能是這天吃的東西也蠻多,我們很少包糉子。到是現在的端午節,糉子還是重點美食。

初五,天剛矇矇亮,父親放小掛鞭炮,開始插掛菖蒲艾。菖蒲有很重的芳香氣味,菖蒲夾着一根艾,所有門框,連豬欄、牛欄、雞舍,掛插對稱的兩根艾,有的像八字,有的像x交叉着。掛菖蒲艾據說是防害蟲,那種氣味蛇都怕聞。電影《白蛇傳》裏的白娘子修煉了千年,在端午節這天,她都受不了,特別是喝了點雄黃酒,還真現出了原形;那青蛇,修煉了八百年,更是受不了菖蒲艾的氣味,只得躲進深山洞裏。這都是神話傳說,但菖蒲艾是有點驅趕蚊蟲的作用吧。

端午節的重點在早餐,也是小孩的最愛——吃鹹蛋。那時的雞蛋確實是最好的東西,鹹雞蛋就更好吃了。奶奶一早就將許多大蒜頭與雞蛋一起煮,上面還放一塊粑笮熱小麥粑。雞蛋有四十隻左右吧(這個印象最深,每年都有那麼多),非要打水的柄桶盛。五口之家,互相推讓着吃,自然是我吃得最多,我要吃五六個雞蛋,下午還要吃。那時,每家都有一個鹽水大壇,裏面總有幾十只雞蛋浸在鹽水裏。農家人人都養大羣土雞,差不多每天都有四五隻母雞下蛋。老百姓再窮,雞蛋還是有的,雞蛋也是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平時,買點糖呀鹽什麼的,就是靠雞蛋換錢。五月節,吃雞蛋最補身體,誰家這天能不奢侈一下?我當然是先吃雞蛋後吃糉子,煮熟的大蒜頭,也是要吃的。這是祖宗留下的規矩,說是初夏水汽重,吃大蒜可以預防水溼病,可以殺細菌。這煮熟透了的大蒜,味道也不錯,綿綿的也有股香味,大家都喜歡吃。

看,三五歲的小弟弟小妹妹,脖子上還掛着裝有紅殼鴨蛋的線織網袋子。繡花用的花線編織的,裏面裝一個或兩個鴨蛋,莧菜染紅的,好看極了。這天小孩脖子上還要掛香囊,三角形的小香囊,裏面的香藥,是在中藥店裏買的,說是除溼辟邪,反正好香,小孩都喜歡掛。

中午,小孩統統要洗艾水澡,這個程序差不多所有的大人都很重視。你想呀,大半年的沒洗過澡,小孩身上的污垢差不多有幾毫米厚吧。熱熱的'艾水一搓擦,污垢紛紛滾落下來。小孩的皮膚舒展了,病菌也沒了,能不健康?穿上新衣裳,眉心點上雄黃,嗨,可愛的寶貝們,一個個鮮亮如花!全家也更是平添了不少喜慶!中午有些人還保留傳統習俗,喝點雄黃酒,說是喝過雄黃酒能百毒不侵;另外還要在屋內灑點雄黃酒,說是驅趕害蟲,有的人嘴裏還唸唸有詞呢!之後,大人忙着收菖蒲艾,帶上鞭炮,將菖蒲艾拋到村外的池塘裏——這叫送瘟神,祈求風調雨順,全家平安。

這天的活動也很多,三裏外的徐港碼頭有贛劇看,戲臺下有貨郎擔,有油條攤,有穿着紅紅綠綠花衣裳的漂亮姑娘們;也有看龍舟賽的。野外,到處是綠油油的禾苗,路上,有川流不息的人羣。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天,大人小孩都非常開心。

現在過節,也很重視,好吃的多得去,就是沒了傳統的節日味兒。大人圍坐在桌子旁玩麻將牌,小孩呢?城市的,到遊樂園玩;農村的,只有在家看看電視,或到村裏的小百貨店,買垃圾食品。有些乏味吧,唉。

端午節日記 篇7

關於端午節我有一個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端午節是龍節,是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數民族紀念龍神的節日。

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豆;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糉子;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這天還要用雄黃在兒童的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

賽龍舟;吃糉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渡是爲了撈救投漢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糉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蝦吃飽了,不再吃屈原的遺體。

端午節真是一個神祕;充滿色彩的節日呀!

端午節日記 篇8

一年一度的端午又到了,學校連放三天假。我簡直快要樂瘋了。

久旱不雨,呆在家裏,人頓覺燥熱得很。後來,爸媽決定帶我到去青雲公園遊玩。爸爸用摩托車載着媽媽和我出發了。

我們經過鬧市時,鬧市裏早已人山人海,甚至連公路兩旁都站滿了賣各種草藥的鄉下人。

各種叫賣聲更是不絕於耳。好不容易穿過鬧市,爸爸的摩托車載着我們向青雲公園疾駛而去。今年,我們倒是頭一回遊青雲公園。沒過多久,高聳於蒼翠之巔的青雲塔就在我們眼前了。

沿着坡度較大且彎曲的水泥大道攀升,爸爸的摩托車都快喘不過氣來了,不停地咆哮着。我們都戰戰兢兢的,生怕出點意外。山下和山腰竟然出奇地安靜,基本上沒見到什麼遊人。我猜測可能是大家都只顧着過節去了,沒心思再出來遊玩了。車行至半山腰,就再也無法上去了。

爸爸只好將車停在了半山腰。然後我們徒步向上攀登。

山上各種花草樹木長得異常茂盛。我們沉浸在綠色的海洋之中。以如此的自然美景作背景,照出來的相片一定迷人。

媽媽立刻掏出了攝像機,不停地給我們拍照。哪知,山頂卻是另一番景象。高聳入雲天的青雲塔周圍站了不少人。有的中學生三五成羣地站在石欄邊舉目遠眺,爲眼前的美景所折服;有的是一家老少集體出遊,在青雲塔旁正合影留念;有的退休老人在悠閒自得地打太極拳,似乎在此能集天地之靈氣······最惹人眼的要數那個穿白背心的老同志,他手握大筆,醮水圍繞着青雲塔正專著地練習寫毛筆字,幾乎不受旁人干擾,寫出來的字端莊大方,吸引了不少遊人前來圍觀。

爸爸見此情形,忙奪過媽媽手中的攝像機,動作麻利地按下了快門。

“丁零零……”清脆的放學鈴聲終於響起了。啊,總算放學了,同學們有的長吁了一口氣,有的迅速整理着沉重的書包,快步走出了教室。

此時的校門口、已經密密麻麻了。不用問,這肯定是家長們接孩子來了。儘管天氣很嚴寒,但家長們有的放下手中的家務活,有的拖着疲倦而勞累的身體,從四面八方匆匆趕來……按時按點接送孩子,寧肯自己多等孩子半小時,也不願讓孩子在校門外等自己一秒鐘。有的孩子理解父母的苦心,用好成績回報家長。可有的.同學卻已可憐的分數回報父母,哎,可憐天下父母心。

公路上,此時幾乎都是家長和放學的孩子們。家長們騎着各種各樣的車輛,有的穿着單薄的外衣,有的穿着厚厚的棉衣……他們帶着自己的孩子,心中充滿着希望和對未來的憧憬,向家中駛去。

十月的冬天,天色暗淡下來,遠處的樹木和建築物隱約可見。此時車燈、路燈都亮了起來。像一片燈的海洋。一輛輛急駛而來的汽車,像一個個急着要回家的“遊人”一樣急匆匆趕路呢。

我和媽媽一路上談笑着……一直回家。

端午節日記 篇9

20xx年6月2日星期一晴

今天是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爲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在這一天裏要吃糉子,我們一家人在飯廳裏吃着噴香的肉糉子聊得不亦樂乎。

突然,我想起了一件事,是什麼呢?唉~又忘了,管它呢!反正今天放假,不想了。

當我出門扔垃圾回來時,看見門前藥草似的植物時,我想起來了,我要問媽媽這是什麼。我帶着疑問去問媽媽:“媽媽這門前掛的草是不是蒿子?”

媽媽回答:“那是艾蒿,不是蒿子。”

“那爲什麼都把艾蒿掛在門上?”

“那是因爲端午在人們心目中是毒日、惡日,這個思想一直流傳下來,人們爲了求平安,就把可驅邪的花草掛在門上。而艾蒿是重要的藥用植物,又可治病,灸穴,又可驅蟲,所以人們在端午節的'時候把艾蒿掛在門上以驅魔辟邪。”

原來在門上掛艾蒿不是爲了裝飾,而是用來驅除邪魔。一個端午節還有不少的知識在裏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