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教學計劃>

一年級教學工作計劃範文彙編九篇

教學計劃 閱讀(7.27K)

時光在流逝,從不停歇,我們的工作又邁入新的階段,立即行動起來寫一份計劃吧。什麼樣的計劃纔是好的計劃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一年級教學工作計劃9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級教學工作計劃範文彙編九篇

一年級教學工作計劃 篇1

一、教材分析

《生命的祕密》地方教材是根據《山東省基礎教育地方課程(通用內容)標準 》的基本精神和要求編制。本冊教材共有13課,涉及“生命的起源、生命的保護、生命的關愛”等內容。

各單元的課文安排如下:

第一單元 我是這樣長大的:《我從哪裏來》、《我的成長照片》

第二單元 奇妙的我:《鏡子裏的我》、《身體裏面的祕密》、《我要愛護他們》

第三單元 做自己的守護者:《我的.身體不能隨便碰》、《上學路上》、《一個人在家》

第四單元 在生命世界中:《有生命的世界真美麗》、《動物植物是朋友》、

《我和它們一起成長》

第五單元 生命的關愛:《愛,無處不在》、《生命因愛而精彩》

每課課文由課題、探究在線、精彩鏈接等組成,並配有相應的圖畫、照片等。

(一) 教材體現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要求,並突出了以下特點:

1、綜合性

本冊教材涉及了《課程標準》內容綱要中的12個模塊的內容,從而使教材的內容具有較強的綜合性。

2、開放性

教材內容的設計不侷限於課堂內的教學活動,而是體現課內外相結合的連續、完整的活動過程。

3、活動性

教材注重引導教師開展活動教學,強調學生的主體參與,突出“體驗式”、“探究式”的學習特點。教材設計了多種形式的活動,比如有角色扮演、模擬演練、體驗、交流、調查、製作、探究等,爲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和進行實踐活動創設了平臺。

4、趣味性

教材呈現形式活潑,圖文並茂。有活動欄目和留白,增強了學生與教材之間的對話,並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 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在適當把握教學目標、理解教材設計意圖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特點、本地的具體情況和學生的實際,對教材文本中的內容和活動進行調整,並注意開發各種教學資源,創造性地拓展和使用教材。

2、注意學生的自主活動

教材中設計的學習活動欄目是教材內在的組成部分,旨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突出以學生爲主體的自主學習。因此,本教材的教學活動應更多地體現在教師指導和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

3、加強與其他課程的整合

本課程的設計是綜合性的。因此,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要注意與有關課程加強聯繫,整合相關內容,以提高綜合教育效果。

4、靈活安排教學課時和教學進程

二、學情分析

一年級學生剛剛步入國小,對一切都充滿好奇,都想問一下爲什麼,特別是自己從哪裏來的,更是有許多的問號。因此,這門課程很大的解決了他們的疑問,很好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學起來會非常有興趣。

三、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根據課程標準及教材內容,提出本課學習活動可以達成的基本目標。本冊教材分兩個學期教學,本學期教學內容爲第1課——第8課。

四、教學措施:

1、教師認真鑽研教材,研讀課本,弄清課本上的重難點。能透徹地瞭解教材,準確地把握教材,從縱向、橫向看透教材。活用教材,能靈活、合理、科學地使用好每個板快,注重早滲透,不斷積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用好教材。

2、教師認真研讀課標,學習新課改。

3、教師認真備課,找準突破重難點的方法,認真研究每堂課的教學方法, 根據學生的需要進行教學。

4、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不能千篇一律。

5、對不同的學生,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做好培優輔差工作認真進行教研教改,搞好校本教研。

6、教師不斷加強學習,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更新觀念。

7、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變‘要我學’爲‘我要學’。

五、課時安排:

周 次 起止時間 授課內容 需要課時

1、2 09.01--09.14 《我從哪裏來》 2

3、4 09.15--09.29 《我的成長照片》 2

5、6 09.30--10.06 國慶節放假

7 10.07--10.20 《鏡子裏的我》 2

8、9 10.21--11.03 《身體裏面的祕密》 2

10、11 11.04--11.17 《我要愛護它們》 2

12、13 11.18--12.01 《我的身體不能隨便碰》 2

14、15 12.02--12.16 《上學路上》 2

16、17 12.17 ---09.1.01《一個人在家》 2

一年級教學工作計劃 篇2

禮儀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種行爲規範,是表現對他人尊重和理解的過程和手段。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作爲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講文明、用禮儀,也是弘揚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要繼承和發揚這一美德,就要從小做起,教育學生學會做人,在家做個好孩子,在校做個好學生,在社會做個好少年。爲了把這一工作紮紮實實地開展好,制定本學期校本工作計劃如下:

一、教材分析及內容

禮儀教育的內容涵蓋着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內容上看有儀容、舉止、表情、服飾、談吐、待人接物等;從對象上看有個人禮儀、公共場所禮儀、待客與作客禮儀、餐桌禮儀、饋贈禮儀、文明交往等。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行爲規範稱爲禮節,禮儀在言語動作上的表現稱爲禮貌。加強道德實踐應注意禮儀,使人們在"敬人、自律、適度、真誠"的原則上進行人際交往,告別不文明的言行。

通過多種渠道、多個層次、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活動方式來訓練,在一日生活中滲透文明禮儀教育或通過專門的教育幫助幫助學生理解《文明禮儀行爲規範》內容,掌握文明禮貌用語、禮儀示範動作,使每一位學生都認識行爲規範、文明禮儀的內容和教育意義。並能自覺遵守行爲規範和文明禮儀,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二、學情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28人,其中男生15人,女生13人。由於學生年齡小,剛從幼兒園升入國小,這些學生中大部分學生文明禮儀,學校禮儀、家庭禮儀、社會禮儀、公共禮儀等方面做得很好,只有極少數幾名學生在上課禮儀、集會禮儀方面做得不夠好。

三、教學目標

1、學“規範”用“規範”,使“規範”深入人心,約束學生的`日常行爲,力求學生“知”與“行”的統一。

2、通過學習使學生不但掌握文明禮儀的知識,更重要的是遵循文明禮儀的要求,來指導、約束自己日常生活學習、行爲和習慣。

3、教育學生認識社會公德的重要性,立志做文明人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繼承併發揚光大,代代相傳。

4、開展一系列的文明禮儀體驗型的教育活動,調動學生參與文明禮儀活動的積極性,利用實踐活動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

5、通過評選“文明小使者”、“文明小少年”活動,在班內學生中樹立榜樣,發揮帶頭作用,帶動全班學生自覺遵守文明禮儀行爲規範,爭做模範班級。

四、教學措施

制定文明禮儀教育計劃,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文明行爲常規教育,並通過多種渠道、多個層次、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活動方式來訓練,在一日生活中滲透文明禮儀教育或通過專門的教育幫助學生理解《文明禮儀行爲規範》內容,掌握文明禮貌用語、禮儀示範動作,使每一位學生都認識行爲規範、文明禮儀的內容和教育意義。並能自覺遵守行爲規範和文明禮儀,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1、創建文明禮儀良好環境氛圍。根據每日工作重點佈置有關牆飾、展牌、宣傳標語或警示語;在語言角設放文明禮儀行爲規範圖片,時刻提醒學生注意自己的語言行爲。

2、將規範訓練落實到學生的日常生活管理中。在常規教育教學工作中,堅持把培養學生文明禮儀行爲習慣和行爲標準放在首位,關注指導學生的學習生活、交往以及日常生活方式與習慣。以平時儀表、語言爲切入點,通過強化訓練,把《文明禮儀行爲規範》的教育落實到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去,讓他們從中受到影響,得到鍛鍊,養成習慣,進而規範約束自己的行爲。

3、開展文明禮儀教育主題活動。根據每月主題,每週有計劃的組織一節專門的文明禮儀活動,豐富教育教學形式,使學生在多彩的活動中受到文明禮儀規範教育。並通過比一比、看一看、議一議、想一想、做一做等小環節的設計,使學生的文明利息行爲在不知不覺中趨於規範化。

4、開展文明禮儀評比競賽活動。每月開張“文明小天使”和“文明小少年”評比活動,通過學生主體的相互監督和自我教育,保證學生的文明禮儀習慣的培養和提高。

5、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做好不定期的家訪工作,瞭解學生在家中的禮儀習慣,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共同促進學生文明禮儀的養成。

6、與學科教育相結合,密切聯繫其他任課教師,共同做好本班學生的文明禮儀教育。

7、倡導文明的社會禮儀。結合社會公德教育,大力倡導以文明禮貌、助人爲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守社會公共秩序等爲主要內容的文明禮儀理念。

8、進入車站、公園、社區等地,通過發放宣傳資料,制止不文明現象。

9、針對當前公共生活領域中的突出問題,大力宣傳文明購物、文明就餐、文明乘車、愛護公物、保護環境等禮儀,着重糾正亂扔垃圾、隨地吐痰、破壞綠化、損壞公物等不文明行爲,引導學生做一個懂禮儀規矩、講文明語言、守公共秩序的好學生,努力形成共同崇尚文明禮儀的社會氛圍,營造和諧的生活環境。

讓我們師生共行動,學習禮儀知識,促進禮儀習慣養成,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着力塑造創新、誠信、包容、開放、文明的現代公民的良好形象,樹立講文明懂禮儀的社會風尚!

一年級教學工作計劃 篇3

一、本冊教材分析:

(一)20以內的數的認識

20以內的數的認識分三個階段來安排:第一單元《生活中的數》,認識10以內的數的意義;第二單元《比較》,認識10以內的數的大小。這兩個單元對後繼的數的認識有遷移作用。第七單元《加減法(二)》第一課《捆小棒》,重點是對位值概念的理解,這對後面數與計算的學習有着關鍵性的作用。這部分教材編寫的突出特點是結合生動具體的情境,通過觀察、計數、操作等數學活動,來呈現學習內容,讓學生從中體驗數的意義,感受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發展對數的理解力。

(二)加減法的處理

1.不以10以內數的合成與分解作爲學習加減法的邏輯起點,直接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把學習加減計算與解決問題的過程結合起來,讓學生親身經歷從問題情境抽象出加減算式並加以解釋和應用的過程,從中理解加減運算的意義和應用價值。

2.10以內的數的組成和分解雖然不再被作爲10以內的加減法的邏輯起點,但它仍是熟練地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的有效手段;事實上,10以內的數的合成分解與10以內的加減法只存在描述數量關係的形式上的差異,並無本質的區別。因此,教材不但沒有的削弱對數可分可合的認識,而且還,創設了豐富多彩的解決問題或遊戲活動,不斷強化數的分解與組成的意識。

3.加法、減法學習內容的編排有分有合,從第三單元《加減法(一)》的第四課《小貓釣魚》就開始加、減混編了;從篇幅看,混編的佔六成。

加減法提早混編的好處有三:

一是從一個問題情境既能提出加法問題,也能提出減法問題,這樣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如,小女孩套圈遊戲的情境(第28頁),可以問“套中1次,沒有套中3次,一共投了幾次?”列出1+3=4或3+1=4;也可以問“投了4次,沒套中3次,套中了幾次?”或者“投了4次,套中1次,沒套中幾次?”列出4-3=1或4-1=3。

二是有助於學生體會加法與減法存在某種關係,如從上面套圈情境所列出的兩個加法算式和兩個減法算式,事實上只是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相同的數量關係。

三是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加減混編後學習內容更富有變化和挑戰,不至於因爲內容單一而枯燥乏味。希望這樣的編排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注意力,同時讓學生一開始學習數學,就能夠逐步體驗數學知識是具有相互聯繫的整體。

4.體現算法的多樣化,給學生提供自主選擇算法與交流各自算法的時間和空間。第七單元第三課“有幾瓶牛奶”、第四課“有幾棵樹”、第五課“買鉛筆”等實際問題都是施展算法多樣化的`精彩實例;前兩節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後兩節學習20以內的退位減法。

(三)空間與圖形的安排

1.確定物體的位置與順序是建立空間觀念的一項基本內容,確定位置與順序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會用前、後、上、下、左、右等詞語進行描述。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就圍繞着這一主題展開的。

2.認識物體的形狀和大小,也是建立空間觀念的基本內容。第六單元《認識物體》所認識的是四種最常見的簡單物體的形狀: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

(四)分類與統計的編排

分類的經驗不僅是進行統計活動的必要基礎,數學概念的學習本質上也是一種分類的行爲,所以認識物體始於對物體分類。本冊教材把分類歸到統計的領域。不論是第四單元《分類》,還是第九單元《統計》,都要重視對過程的經歷和體驗,積累分類和統計活動的經驗。

二、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33人,學生年齡小,天真、可愛、活潑、好動,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數學經驗,如數數、寫數、分類等。由於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徵,學生上課時不愛專心聽講,參與意識不強,對課堂常規和一些組織形式不熟悉,很少有傾聽、交流、閱讀、書寫的交流技能。

三、本冊教材學習的內容與目標

(一)數與代數

1.第一單元《生活中的數》,基於兒童數數的經驗,結合具體的情境認識10以內的數的意義,會認、會讀、會寫0到10的數,會用它們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順序,初步體會基數與序數的含義;初步感受“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初步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學習學習習慣。

2.第二單元《比較》,通過比較具體數量多少的數學活動,獲得對<、=、>等符號意義的理解,並會用這些符號表示10以內的數的大小;經歷比高矮、比輕重、比長短等實踐操作或數學思考活動,體驗“比”的方法的多樣性與合理性;並在描述或傾聽各自思考過程的交流活動中,體會學會有條理地表達自己思想和學會傾聽的重要性。

3.第三單元《加減法(一)》,經歷從實際問題抽象10以內的加、減算式,並加以解釋和應用的過程,體會加減法的含義,初步感受加減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繫;能正確口算10以內的加減法,掌握10以內的數的分解與合成的技能;通過整理加、減法算式,並探索其間規律性的活動,培養與發展數感。

4.第七單元《加減法(二)》,經歷表示20以內比10大的數的具體操作及其概括過程,初步體會用十進制記數的位值原理;會數、讀、寫20以內的數,掌握它們的順序,會比較它們的大小;結合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經歷與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體會算法的多樣性,學會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逐步地熟練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並能解決簡單的問題;感受加減法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5.第八單元《認識鐘錶》,結合日常作息時間,學會認讀鐘面上表示整時、半時的時刻,瞭解記時的書寫方法,並會用“快幾時了”或“剛過幾時”等詞語描述時間;經歷簡單而熟悉的操作活動,體驗時間的長短;培養珍惜時間的態度和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二)空間與圖形

1.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結合生動有趣的情境或活動,體會前後、上下、左右的位置與順序,會用前、後、上、下、左、右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2.第六單元《認識物體》,通過對實物和模型的觀察、操作、分類等活動,獲得對簡單幾何體的直觀經驗,能直觀辨認它們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或球,能直觀辨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立體圖形。

(三)統計與概率

1.第四單元《分類》,結合日常生活中必須進行的分類活動,感受分類的必要性;能按照給定的標準或選擇某個標準對物體進行比較、排列和分類,並在這些活動中體驗活動結果在同一標準下的一致性、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

2、第九單元《統計》,根據簡單的、現實的問題進行統計活動,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過程有所體驗,感受統計的必要性;結合實例,認識統計表和象形統計圖,會填補相應的圖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並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實踐活動

本冊教材在正文和習題中提供了許多適合一年級國小生的實踐活動或小調查。例如:

1.找一找,說一說。生1:我找3個比我高的人。生2:我找2個和我同歲的人。生3:我找……

2.說一說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0。

3.說一說你在生活中發現的加法問題。

4.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間,向同伴說一說你是怎樣整理的。

5.到圖書館或書店看一看,圖書是怎麼分類的,並與同伴說一說。

6.調查太陽剛升起,大約是幾時?太陽剛落下,大約是幾時?

7.調查你們班每個小組男生、女生人數,並試着提出一些數學問題。

8.調查你們班10名同學的上學情況。

⑴乘車上學,還是步行上學?

⑵結伴走,還是單獨走?等等。

學生經歷上述觀察、調查等實踐活動,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實踐活動經驗,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的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本冊教材的教學措施:

1.數學教學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符合學生的發展水平和數學接受能力。符合學生的發展水平的教學應有實際背景,利用學生的經驗,使用學生可以接受的語言,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通過探索和考查數學概念得出含義,使學生有機會討論他們的想法。

2.要逐步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爲了避免小組學習流於形式,就必須用心培養學生的交流技能。交流既有信息輸出,也有信息輸入,所以交談、傾聽、閱讀、書寫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對數學而言,交流還應具有描述的技能。描述是所有水平上進行數學概念交流的一種重要方法;描述包括把一個問題或一個概念轉化成一種新的形式,把圖表或實物模型轉化成爲符號或語言。

3.緊扣數學活動的目的設計安排活動。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每一個數學活動都應該有明確的目的,而活動本身又是實現目的的手段和過程。因此,要緊扣活動的目的來設計安排活動的程序和步驟,使活動既有序又有效

4.每節課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做練習、寫作業,給學生獨立讀題、審題、思考與解答的機會,教師走下講臺,觀察學生學習過程和差異,進行個別指導,獲得反饋信息。;在這個過程中,要給做得快的學生提供額外的學習材料,提出更高的要求,讓他們有事做;對全班練習的反饋,最好的方法是揭示來自學生的不同的思路、方法或答案,引發他們進一步思考、判斷、選擇,去識別優劣和正誤,不能只關注結果的對或錯。

5、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豐富課程資源。

6、改革評價方式,實施發展性評價。

(1)要結合學習數學的過程評價學生對數學概念知識的理解。學生只有理解了數學概念和它們的意義或解釋,他們才能理解數學、有意義地“做數學”。

(2)學生對加減運算意義的理解結合在解決問題的情境中進行評價。

(3)對解決問題的評價,首先應注意評價學生對問題的描述,即怎樣把情境圖呈現的問題,用口頭語言完整地描述出來。其次,要注意評價學生個體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思維發展水平。

(4)對一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與態度的評價,主要通過課堂觀察來收集有關的信息,像他們參與班級討論中,試圖解決問題中,獨立或小組學習中,無時不在顯示他們對數學習的情感與態度,能看出是否有信心,是否有興趣,是否樂於探究,是否有毅力,是否有好奇心,誰敢於質疑?誰喜歡問“如果…將如何呢?”這樣的問題?誰喜歡問什麼種類的問題?以及對數學作用與價值的認識,等等。觀察是評價的最原始的方法,但不是惟一的方法,從學生的口頭表達、書面作業、實踐作業以及師生課外的交談也能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情感與態度不能進行量化評價的,要對學生個體的情感與態度的發展作比較客觀的描述性評價,更需要通過平時的教學過程瞭解學生的想法與行動的表現。

一年級教學工作計劃 篇4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共有11人,經過學前教育的科學學習,基本具備了初步的科學知識和操作技能,具備了初步的探索能力,思維方式也初步的由具體轉變爲抽象。因此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擴大學生知識範圍,進一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學習科學的興趣,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聯繫他們的實際生活,用所學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最終達到將科學知識創造性應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以主題研究的形式編排了五個單元。以學生的發展爲本,以科學探究爲核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爲主要線索構建單元,體現了“生活經驗”引領下的內容綜合化,將“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促使學生在“事物宏觀的外部表象與微觀的內部特徵”之間建立聯繫,進行以“邏輯推理”爲主的思維技能訓練。

三: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對待科學想知道,愛提問,願意合作與交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睦相處,真愛生命。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觀察與探究是五年級集中訓練的過程與方法,要結合具體學習內容,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訓練。增強學生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勇氣,有助於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所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中去。

(二)知識目標

1、幫助學生了解地球內部的.祕密,初步瞭解地球內部的結構特徵。

2、探究聲音產生的祕密,知道聲音傳播的途徑和方式,認識噪音的來源和危害。

3、知道秋冬星空的主要星座,初步發現星空變化的規律,讓學生參與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

4、能判斷物體是由不同的材料組成的,能按材料對物體分類,認識某些材料的性質(如導電、溶解、傳熱、沉浮等)能將材料的特徵和用途想聯繫起來,區分常見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5、知道溫度的改變可以使物體的形態發生改變,知道水的冰點和沸點,探究雨和雪的成因。

(三)能力培養

1.養成善於觀察,善於探索的科學態度,尊重證據,願意合作和交流。

2.培養學生分析、採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比如: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簡單的表格、圖形、統計等方法整理相關資料。

3.培養學生能利用簡單的工具,器材做簡單的觀察,並做記錄。

4.培養學生能制定計劃,對自己的探究活動設計大致的思路或計劃。

5.引導學生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假設性解釋,能反思自己的探究過程,將探究結果和假設相比較。

6.能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意見和評議,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進行評議,並與他人交換意見。

一年級教學工作計劃 篇5

一、形勢分析:

大一剛從學前班畢業,面臨的最迫切的問題是大一新生的入學適應能力。除了基本的生理適應,對大一新生來說最重要的是心理適應。幼兒園和國小在教學方式和管理方式上的差異,新環境的'陌生,人際交往的混亂,學習的壓力都會給孩子帶來很多困擾,讓新生產生各種適應問題。因此,這學期健康教育課的重點不僅僅是教育孩子必要的身體健康,還要從學校適應性的角度教育孩子心理健康。

二,教學的總體目標

讓每個孩子儘快適應國小生活。

三,教學指導思想

尊重孩子的心理髮展規律,尊重孩子的發展個性。充分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四、教學內容

結合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的內容,整合專題教學。根據對一年級學生健康教育的調查研究,一年級學生健康教育的內容確定爲以下主題:

1、新生入學適應性

2、安全教育

3、注意力訓練

一年級教學工作計劃 篇6

一、學情分析

一年級學生雖然年齡小,但是好奇心強,學習積極性高,擁有活躍的思維並具備一定的動手能力。根據他們的年齡和心理特徵,此階段的校本課程內容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爲主的橡皮泥製作課。通過捏橡皮泥這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並在活動中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交流和主動創新意識。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熱愛學習、勇於探索實踐的良好品質。

2、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並學會主動交流、合作分享、實踐創新。

3、學習和掌握手工製作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創新意識。

4、培養學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在動手中激發學生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三、教學任務:

充分體現課程活動化,活動課程活動化的原則,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爲主目標,形成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教學活動,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採用個人、小組、班級活動方式,組織好校本課程的實施。

四、教學措施

1、多種形式培養興趣,生動活潑發掘潛能。充分挖掘學科課程的'科技含量,有意識、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教育,結合學生特點適當補充一些科普新知識和科學技術研究成果,激發學生的興趣。

2、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自主活動爲主,教師講授、指導少而精,儘量讓學生多練、多動,多給學生時間以發揮創作空間。

3、採取生動、活潑、有趣的教學方式,呈現一個愉悅、和諧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4、對學生學習中的表現進行及時而且積極的評價,激勵新的創新火花的迸發。

5、教學內容、方法應以學生實際情況而定,教師應從學生的能力、效果等差異出發,因材施教,靈活的作內容形式上的調整,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

五、教學內容及進度安排

(略)

一年級教學工作計劃 篇7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爲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爲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材分析:

科學教材是以學生生活經驗圈的不斷擴大逐步展開教學內容的。按照“家庭—學校—家鄉與祖國—地球和宇宙”的脈絡,隨着學生成長過程中生活經驗圈及視野的不斷擴大,逐步擴展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體現多學科知識的整合。突出了以科學探究爲核心,注重探究學習活動安排,儘可能讓學生投入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從而受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提高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獲取一定的科學知識。注意了體現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係,以利促進學生對科學本質的認識和科學素養的逐步形成。教材實用性、可操作性強。每個階段設計了相對獨立的研究內容,如種鳳仙花單元,分別設計了播種(認識植物的種子)、觀察莖葉的生長(認識植物莖葉的特點)、研究鳳仙花的花(認識植物花的構造)、對“結果”的觀察研究(認識植物果實的特點及存放種子的方法)、對鳳仙花一生的生長情況進行整理(瞭解生物的生命週期),而且,每一課有較豐富的教學內容和研究活動,便於教師操作。同時,這些內容又是相關聯的,它們是根據植物自然生長過程有機編排的,在教學實踐中,有利於教師針對植物生長階段的最佳時機,調整實施教學過程。

三、學生學情分析:

本班有學生 76人,通過半年來的科學課的自主學習和科學探究,學生已掌握許多的科學知識和科學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學習科學的興趣,喜歡動植物,能參與課堂學習,動手實踐操作,但觀察的注意力不集中,沒有目的.的觀察,不會從動手操作中總結經驗,學生的合作交流也不強,喜歡單獨行動。本學期在學生在以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並通過主動探索知識發生和發展的過程,發展他們對科學的理解、思維能力、創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學素養。

四、教學目標:

第一單元

1、 能指認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個器官的作用。

2、 能通過觀察、比較、分類、測量、解剖等方法認識植物的各個器官。

3、 瞭解周圍更多的常見植物的名稱,能對常見的植物進行分類,說出它們的典型特徵。意識到植物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

4、 通過栽培鳳仙花了解植物生長的過程(生命週期)。

5、 學習簡單的栽培技術。

6、 學習用圖畫、數據、語言描述等方法記錄觀察數據,並對數據進行分析。

7、 學會用種子製作標本

8、 養成愛護花草樹木的習慣。

9、 意識到不同的問題要用到不同的探究方法。

10、 在探究活動中要注意採集並尊重證據。

11、 願意合作與交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

12、 能通過對鳳仙花和其他植物的研究,認識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13、瞭解當地瀕危植物的種類及保護它們的重要性。

14、 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

第二單元

1、 通過餵養蠶,瞭解蠶的生活習性、生長過程。

2、 通過書本、上網、請教他人等方式,收集與蠶相關的資料,並學會做資料卡片。

3、 通過指導學生養蠶,使學生能瞭解蠶的一生的形態變化。

4、 能觀察並描述蠶各階段不同形態的主要特點,並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培養學生能在較長的一段時間裏,堅持不懈地觀察記錄蠶的生長過程。

5、 通過對蠶的生活習性與生活環境關係的瞭解、研究,體會到事物是不斷變化的,自然事物各種現象之間是相互聯繫和影響的。

6、 通過指導學生觀察蠶,培養學生進行長期、系統的觀察事物的能力、興趣和習慣。

7、 通過學生親自養育蠶的過程,初步培養學生飼養小動物的一些技能。

8、 通過餵養蠶和做蠶盒等,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9、 培養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好品質。

10、 通過解決養蠶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培養學生主動與人合作和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

11、 通過養蠶這一過程,對學生進行珍愛生命,愛護小動物的教育。

12、 意識到養蠶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好處和勞動帶來的成功感,培養勤動手、愛勞動的好品質。13、 爲學生創造接觸大自然的機會,激發起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第三單元

1、 認識幾種常見布料,如:亞麻、棉布、絲綢、毛皮、化纖和毛料等。

2、 知道這些布料的主要特點、用途及原料來源。

3、 知道各種不同布料的吸水性、保暖性不一樣。

4、 知道蒸發一般發生在液體的表面,且在任何溫度下都可以發生。

5、 知道影響水蒸發速度的因素(溫度、接觸面積、有無風)。

6、 知道保溫的基本方法。

7、 能列舉生產生活中利用和防止水分蒸發以及保溫和散熱的例子

8、 能正確使用溫度計和酒精燈。

9、 能運用多種方法認識同一事物的特點,並對事物特點做細緻觀察。

10、 能借助工具進行觀察,準確記錄觀察數據,通過數據分析認識事物特性。

11、 能有條理地經歷“問題——推測——計劃——實驗——分析”的科學探究過程。

12、 能通過實驗收集的事實對現象做出合理的分析。

13、 激發學生對生活物品——衣服的探究興趣,意識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

14、 在探究活動中注意採集並尊重證據,願意合作與交流,尊重他人的勞動。

15、 瞭解人類爲了滿足自身的需求,不斷髮明新的材料,讓學生體會到科學能使生活更美好。

第四單元

1、 能判斷物品是由不同材料組成的,如木頭、金屬、塑料、紙等。

2、 能區分常見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意識到人類爲了滿足自身的需求,在不斷髮明新的材料。增強對新事物的敏感性,激發創造意識。

3、 認識某些材料的性質,根據這些性質對材料進行分類。將材料的特性與它的用途相聯繫。

4、 能用不同的分類標準對岩石進行分類。

5、 意識到物質的利用會給人類和環境帶來正面和負面的影響,人類對環境負有責任。

6、 能用各種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並用語言或圖畫描述所觀察的事物的形態特徵。

7、 能用簡單的工具(放大鏡、顯微鏡等)對物體進行較細緻的觀察,並能用圖和文字表達。

8、 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

9、 能利用簡單表格、圖形、統計等方法整理有關資料。

10、 願意合作與交流。

11、樂於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12、 關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產品、新事物,關注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

第五單元

1、 知道電流流經的道路叫做電路。電流必需在一個閉合迴路中流動。

2、 瞭解解決電路中出現的故障可採用排除法。

3、 瞭解開關的結構和作用,認識開關的重要性。

4、 知道容易導電的物體是導體,不容易導電的物體是絕緣體。

5、 瞭解安全用電知識。

6、 知道電能產生磁,瞭解電磁鐵的應用。

7、 知道電能是一種常見的能源,以及電能可以轉化爲其他形式的能量。

8、 能組建基本電路。

9、 能通過觀察、比較、分類、測量等方法認識有關基本電路的問題。

10、 能通過對有關電路問題的探究,認識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11、 懂得交流與討論可以引發新的想法。

12、 能在有故障的電路檢修中使用“排除法”。

13、 能與同學合作製作一個電熱切割器。

14、 意識到不同的問題要用到不同的探究方法。

15、 在探究活動中注意採集並尊重證據。

16、 願意合作與交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

17、 關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產品、新事物。

18、 意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與社會發展帶來好處,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

五、教學措施

1、認真研究課程標準,鑽研教材,做好教學準備,精心設計教學過程。

2、加強對先進的教學理念的學習,並應用於自己的教學,確保教學的有效、優效。

3、充分運用現有教育資源。挖掘學校、家庭、社會中的可利用的科學教育資源,並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小實驗、小發明、小製作等活動,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科學實踐能力。

4、做好觀察、操作、製作、記錄的有效指導,培養學生相應的能力和堅持力。

5、對學生進行科學探究過程的指導,培養學生學會探究。

6、精心設計拓展活動,聯繫現代科技、生活,並加強學以致用的培養。

7、加強優生和學困生的聯繫,互相幫助。

8、將植物的生長變化和動物的生命週期兩個單元交叉進行教學,既可解決觀察週期長的問題,又可同進進行動植物生長的變化的觀察,瞭解其相通之處,完成對生物生命週期的初步認識。

一年級教學工作計劃 篇8

一、指導思想

隨着全球經濟、信息技術、知識技能一體化,社會對人才要求:年青化、知識化、技能化、專業化。尤中國加入WTO後,English get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moderm society。所以我們的英語教學必須響應國家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政策,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以人爲本、終身學習的思想觀念,提高教育教學效益爲中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爲重點,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結合國小英語教學的特點,主要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良好的語言學習習慣,着重培養學生英語基礎語言能力和英語語感能力,循序漸進地建立起英語語言思維能力,爲學生進一步學習英語打下良好基礎。

二、教學原則

以聽爲首,以聽助說,聽說整合,聽說領先,讀寫跟上,廢止“聾啞英語”。教師全情參與課堂,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創造一種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氛圍,高質量的上好每一堂英語課,使知識、技能、興趣、音樂、情感、享受融爲一體,讓學生在身心愉悅的狀態中掌握知識,在玩中體驗,在體驗中享受成功,在成功中激發潛能。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一年級學生共 人,是整個年級中學生最多的一個年級,學生上課時的控制能力差和思想注意力不集中,且學生剛接觸學習英語,對英語學習沒有基礎,所以教學難度很大。少數學生在學前班學過一點,但大部分學生沒有接觸過英語,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應面向全體生,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充分調動他們的.自主能動性、積極性,併發揮團隊協作精神,營造互幫互助,共同學習英語的語境。

四、教材分析

此套教材New Stand English,全書共分13個模塊(Module)。每個模塊分三個單元(Unit),第一單元呈現本模塊所要學習的語言內容,第二和第三單元提供若干任務型(Task-based)練習,包括歌謠和小詩。

通過對歌謠和小詩的學習,一是培養學生的語感和節奏感;第二是提高發音的正確性;第三通過這些英語國家兒童所熟知的歌謠,介紹一定的西方文化。其中的一些不常用單詞,不要求學生在歌謠之外使用。

本冊書考慮到學生剛剛開始學習英語,特設計了一些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句,主要有以下內容:問候並回應;詢問姓名、年齡、地點、物品等,並給予回答;數字1-12;談論人、物品、地點、動物;表達自己的喜好等。課文中所有內容都是依據語用、語境和語義相結合的原則而呈現的,所以學生在學習時,應積極參與到老師特設的語用和語境中,掌握語句和詞語的基本語義,逐步獲得最基本的運用英語的能力。

一年級教學工作計劃 篇9

一、 學生分析。

一年級的學生在開始學習英語的初級階段,學生對英語學習通常都有非常濃厚的興趣,而興趣是英語教學最重要的教學目的,我們掌握初學英語的學生特點,細心呵護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們學校實行小班化教學,每班學生不超過40人,其中優秀生大約佔全班人數的50%,他們頭腦清晰,思維敏捷,對知識的掌握紮實、穩固,能夠在學習上積極主動,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多數學生中等,這部分學生反應靈活,理解力較強,但課堂紀律稍差。我要通過對優秀生的輔導,使他們進一步提高學習成績,對所學知識能靈活運用,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分析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合素質較差點的約佔全班人數的7%,這些學生大部分是家庭文化環境較差,家長只重視經濟利益,而忽視了對孩子的管教,還有些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基礎知識掌握不紮實,頭腦反應較慢在學習上被動,以至學習成績較差,還有的學生由於年齡偏小,自制力較差,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以至學習學習成績不夠理想。我要通過對待優生的輔導,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逐步提高學習成績,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水平。

二、 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New Standard English 第一冊是供國小一年級上學期使用的。全書共11個模塊,內含一個複習模塊,每個模塊兩個單元,一般第一單元呈現本模塊所要學習的語言內容,第二單元提供若干任務型(Task—based)練習,包括一些英語歌曲、chant名、小詩或一些遊戲。

Module 1:Greetings。

Module 2:Introductions。

Module 3:Numbers。

Module 4: Colours。

Module 5:School。

Module 6:Classroom。

Module 7L Family。

Module8: Friends。

Module9:Birthday。

Module10:Directions。

在這一冊,學生剛開始學習英語,我們設計了一些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語句,包括以下主要內容:問候並回應;詢問姓名、年齡、地點、物品名稱,並給予回答;數字1—10;談論人、物品、地點、顏色、數字;表達自己的喜好等。課文中所有內容都是依據語用、語境和語義相結合的原則而呈現的,也希望學生結合語用和語境掌握語句和語詞的基本語義,逐步獲得最基本的運用英語的能力。

三、 教學要求。

通過學習本冊英語,使學生:

1、逐步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與愛好,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創新能力,主體意識,獨立操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觀察判斷能力等。

2、能完成課文以外的聽力練習。

3、能運用英語在日常學校生活和課堂情景中與老師和同學進行初步的日常口頭交際,如問候他人,詢問有關個人,家庭和朋友的簡單信息。能仿照示例或據圖片提示進行簡單的對話。

4、能參加運用英語組織和開展的日常課堂教學和生活遊戲及其他課內外活動。

5、能聽懂簡單的指令並作出適當的反應。

6、養成良好的學習英語的基本方法,形成學習英語的.自覺性和通過英語學習獲得更多知識的求知慾。

7、能使學生學會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各國人民友好相處,養成開放和合理的跨文化意識。

四、 教學重難點。

1、重點:問候並回應;詢問姓名、年齡、地點、物品名稱,並給予回答;數字1——10;談論人、物品、地點、顏色、方位;表達自己的喜好等。

2、難點:課文中所有內容都是依據語用、語境和語義相結合的原則而呈現的,也希望學生結合語用和語境掌握語句和語詞的基本語義,逐步獲得最基本的運用英語的能力。

五、教學措施。

1、 儘量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並把笑容和幽默每天都帶到教室裏,讓學生在放鬆開心快樂的課堂氣氛下,在教師和藹可親的目光下輕鬆學習,輕鬆學習,重新培養興趣。

2、 課堂上儘量最大可能地使用英語,不用或少用漢語

3、 糾正錯誤。永遠用委婉,間接的方式糾正學生的錯誤。

4、 鼓勵。鼓勵是幫助,是使學生樹立自信,學好英語的最好方法。

5、 利用錄音磁帶,影碟機,網絡資源等電教手段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語音語調習慣。

6、 給差生補課,且要持之一恆,永遠不要放棄每一位掉隊的學生。

7、 小組活動,趣味歌曲,遊戲活動,競賽活動等貫穿課堂始終。

六、 教學進度。

第一週:2 —4 頁。

第二週:5 —7 頁。

第三週:8 —9頁。

第四周:10—12頁。

第五週:13—14頁。

第六週:15—17頁。

第七週:18—19頁。

第八週:20—22頁。

第九周:23—25頁。

第十週:期會考試。

第十一週:25—27頁。

第十二週:28—29頁。

第十三週:30—32頁。

第十四周:36—37頁。

第十五週:33—34頁。

第十六週:35—37頁。

第十七週:38—40頁。

第十八週:41——43頁。

第十九周:43——45頁。

第二十週:51——52頁。

第二十一週:期末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