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教學反思>

《聽聽聲音》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閱讀(2.72W)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聽聽聲音》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聽聽聲音》教學反思

《聽聽聲音》教學反思1

《聽聽,秋的聲音》是新課標人教實驗版語文教材第五冊的一篇略讀課文。它是一首現代詩,作者抓住秋天大自然裏的一些聲響,用詩的語言,讚美了秋天。我在教學本課時,圍繞從秋天的音響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這一學習重點,通過反覆的朗讀,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配合多媒體課件教學,共同來聆聽秋天,感受秋天景象的'美好。

當學生們聽老師範讀課文時,他們的腦海裏浮現出各種各樣秋天的畫面,有植物,有動物,還有他們自己。置身於秋天中的他們是如此幸福,如此美好。這是第一次讓學生走進秋天感悟文本的過程;學生們第二次聽多媒體課件的朗讀,此時學生們的想象變得更加豐富,世間萬物皆是精靈,孩子們純真的心靈中聽到的都是世上最美妙的聲音。這是讓學生深層感悟文本、解決學習重點目標的一個教學過程。本節課我在激活了學生無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同時,賦予了學生更爲廣闊的思維空間的同時,也幫助學生打開了另一扇通往知識寶庫的大門,激發出了學生巨大的學習熱情。

《聽聽聲音》教學反思2

《聽聽聲音》是教科版四年級上冊《聲音》單元的第一課,作爲本單元的第一個活動,主要是讓學生首先用自己的感官——耳朵去傾聽周圍的聲音,體驗聲音的多樣性。讓學生以關注的態度在充分感知聲音的活動中,能夠對各種不同的'聲音加以簡單的區分和鑑別,對聲音的大小、高低、遠近、方向有適當的瞭解。讓學生初步感知聲音的產生與物體有關,沒有物體就沒有聲音。

在剛開的時候,讓學生傾聽各種聲音,請學生說說這些分別是什麼樣的聲音,以此來引起學生興趣。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將剛纔的聲音分類,明白聲音可以分爲自然界的聲音和人爲的聲音。在研究聲音時,需要用到一種新的儀器——音叉,音叉是一種發生儀器,用來調試音高和測試樂器。音叉上有字母和數字,字母代表的是音調,數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鐘振動的次數。介紹使用音叉的方法以及使用時需要注意的問題,教師演示。接下來要通過音叉讓學生明白聲音有高低、強弱之分,但是什麼是高低什麼是強弱很難通過語言將其描述出來,所以這是讓我很頭疼的一點。在第一個班的時候,我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發現學生在做實驗的時候,就不知道什麼是高和強,什麼是低和弱,後來我就反思了一下,這兩個概念對於他們來說難度真的很大,怎麼在他們原有的基礎上理解,聲音有大有小,這和強弱對應;聲音有尖銳和不尖銳,這和高低對應。於是,我先讓他們區分出聲音的大小與尖銳與否,再遷移到強弱高低上來,這次效果就比上一次好多了。

《聽聽聲音》教學反思3

《聽聽,秋的聲音》教學反思10月10日上午第一節語文課,我執教了一節部編版三年級上冊語文第7課《聽聽,秋的聲音》。這是第二單元的其中一篇略讀課文。

本課我設計了三個教學目標:

1. 、認識“抖、蟋”等9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展開想象,從大自然的各種聲音中體會秋天的活力。

3、能自主運用學過的方法理解“叮嚀、歌吟”等詞語的意思。上完課後,我感覺第2個目標中的邊讀邊展開想象,和第3個目標鞏固理解詞意的方法實施得不夠好。中午午輔導,語文老師齊聚會議室進行評課。總的`來說,有得有失。下面將優點與不足梳理一下。

優點:

1、教師的思路清晰,環節設計很緊湊。

2、教學重點突出。

3、教師在課堂上的語言簡潔精煉。

4、敢於讓學生放手自主學習。

不足:

1、學生引導“掠過”這個詞時教師的解釋不到位。

2、第4、5小節可以拓展一些秋的聲音,不侷限於前3個小節。讓學生自由發揮。

3、仿寫練習可以當堂寫。

4、引導學生想象畫面可以出示圖片,或者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理解。在課堂一開始,就應該把這篇課文的題材是詩歌點出來,這樣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就不會說第幾自然段了。應該是第幾小節。我現在越來越平淡地欣然接受這種公開課了。因爲每一次上課就是一個改變自己,浴火重生的過程。沒有這種聽課的平臺的提供,自己教學水平是難以長進的。課都是多上多磨出來的。

《聽聽聲音》教學反思4

《聽聽聲音》作爲《聲音》單元的第一個活動,主要是讓學生首先用自己的感官——耳朵去傾聽周圍的聲音,體驗聲音的多樣性。讓學生以關注的態度在充分感知聲音的活動中,能夠對各種不同的聲音加以簡單的區分和鑑別,對聲音的大小、高低、遠近、方向有適當的瞭解。讓學生初步感知聲音的產生與物體有關,沒有物體就沒有聲音。

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讓學生把眼睛閉上,靜靜聽聽教外的聲音。同學們各抒己見,有的說有體育課同學跑步的聲音,有下雨的聲音,有汽車鳴笛聲音,老師講課的聲音等等。通過一位同學從遠到近走路的腳步聲讓學生體會聲音的高低變化。由於受教學條件的限制,音叉只有一種並且只能做演示實驗,這一點就沒有很好的達到教學效果;“敲打鐵釘”我把鐵釘改成了塑料尺發出的聲音高、低、強、弱較明顯,這對難點的突破會好點。科學教學必須創造性的'利用教材,因地制宜的把握教學才能更好的達到教學效果。最後通過本節課我讓學生說說有什麼收穫?在本堂課的教學中,雖然學生有了很好的預有經驗,但是沒有真正體會整個實驗的過程,可能導致學生的學習出現效果不好,科學是創造性的,教材只是根據但並不需要原班教材,根據自己的實際進行教學或許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聽聽聲音》教學反思5

《聽聽,秋的聲音》是一篇現代詩,這篇課文語言精練優美,且富有韻味,很適合學生閱讀,但由於是詩歌,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要了解詩歌的含義還有些困難,爲了解決這一問題,我設計了四個環節:

1、享受秋天,引入課題。

2、讀讀秋的聲音,感受詩情。

3、說一說,秋的聲音

4、寫寫,秋的聲音,積澱語言。

5、佈置作業。抓住仿寫詩歌,積澱語言這一點,放開手腳,引導激發學生的體驗、感悟。但由於前面朗讀感悟的時間較多,學生的想象沒有放開手腳,所以仿寫詩歌這一環節,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我的本意是使他們的語言能力得到發展,有效地將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力發展與人文素養有機結合,使學生在學詩歌的同時激發了作詩的興趣,發展了他們的聽、說、讀、思、演的能力,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在教學略讀課文時,也要好好思考思考。

幾點不足:

一:給了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讀,若在讀的'效度上再加點功夫,比如:讀第一節時,學生讀出黃葉飄飛,讀出依依惜別;讀第二節時,學生讀出“振動翅膀”的原因,讀的層次性會更加明顯。

二:詩歌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都濃縮成一股精煉的美,富有無窮的想象,讀着讀着,只覺滿齒餘香。如何學生體會詩歌在遣詞造句的凝練,是我們都值得探究的話題,當然,可能對三年級的孩子來說,這難了一點!

《聽聽聲音》教學反思6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該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在《聽聽,秋的聲音》一課教學中,我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我引導學生將課內學到的知識延伸到生活中去,整個教學過程我分爲五個步驟。

1.秋的聲音

首先從本組教材《秋天的雨》入手,讓學生感受秋雨聲,從中讓學生受到秋聲的感染。

2、尋找秋的聲音

在學生“感受”的基礎上,我並沒有讓學生停留在書本知識上,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去找一找,聽一聽秋的聲音。

3、展示秋的聲音

讓學生把找到、聽到的秋聲模擬出來。

4、說說秋的聲音

把自己找到、聽到的秋聲與教材中學的語言結合起來,說說自己聽到的秋聲。

5、對話秋聲

學着書本上的樣子自己寫上幾句。

總之,在這節課上我注重語文學習多元的因素,重視語文的.感染作用,注重引導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二)《聽聽,秋的聲音》是一首現代詩,是一篇略讀課文。因此,在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自學探究,採用範讀、賽讀、指名讀、分組讀、男女生讀、師生合作讀等多種方式來體驗詩的意境,並加強朗讀的訓練和指導,要求讀的同時想象詩歌所描寫的畫面,讀出文中的感情和韻味。

另外教學中還開展了仿寫詩歌的活動,“秋天裏還有哪些聲音?你能仿照文中的形式再寫一些嗎?”原本我以爲學生們不會積極響應,舉手的也不會有幾個人。然而,出乎我的意料,思考幾分鐘之後,很多學生高高舉起了小手。有的學生說:“聽聽秋的聲音小花擺擺手‘沙沙’是和大地媽媽告別的聲音。”有的學生說:“聽聽秋的聲音紅紅的蘋果掛在樹上‘哈哈’是農民伯伯豐收的笑聲。”還有的學生創作的詩歌脫離了課文中的形式,憑自己的感覺進行了創作。雖然學生的創作並非都符合要求,並非都通順連貫,但我仍然對敢於發言的學生提出了表揚,進行了鼓勵。我覺得學生如此樂於表達,如此急於表達這就是他們最大的進步。

《聽聽聲音》教學反思7

本課是聲音單元的起始課,聲音對於學生來說並不陌生,只是需要系統的學習,來具體的瞭解關於聲音的知識,本課圍繞兩個活動展開:“聽聽周圍的聲音”和“描述你聽到的聲音”,讓學生在感知我們周圍的聲音的過程中,對聲音產生一些進一步學習探究的興趣,通過這節課的教學,反映出了一些問題:

1、本課的教學不難,關鍵在於讓學生細心傾聽我們周圍的聲音,課前,準備好了小暗箱,暗箱裏放着一些物體,然後讓學生聽聲音辨別物體,這個環節雖然用小蜜蜂擴大了一些聲音,但收音效果不好,學生的紀律也是個問題,紀律不好,本環節的教學效果就不是很好,很多坐在後面的學生聽不見聲音,於是改成收集生活中各種聲音的音頻文件(有單獨收集的聲音,有在大街上錄製的嘈雜的聲音),通過簡單的小比賽形式,你能聽見哪些聲音,單獨出現的聲音學生能很快判斷出來,對於混合的聲音,每個學生聽到的就不同,通過不斷的補充完善,原來只要我們仔細地、用心地傾聽,就能聽到很多聲音,聲音無處不在。我們生活中有這麼多種聲音,引導學生關注聲音,關注身邊的聲音世界。

聽聲不難,難在描述,我提的問題是這些聲音是由什麼物體發出來的?你能描述聽到的聲音嗎?可能問題太過於寬泛,一些學生是沒有聽懂問題,不知道怎麼回答,會說這些聲音的發聲物體不同,還有每種聲音聽起來都不一樣等等回答,這不是我想要的答案,那就意識到我可能提問方式有問題,再改,順勢引導,那我們能判斷出來這些聲音的發聲物體不同,也就是說這些不同的聲音具有不同的`特點,這個時候學生會說出一些聲音的特點,再出示一些描述聲音的科學詞彙,用這些科學詞彙來對聲音進行簡單的描述。無論在何時何地,我們總能聽到一些悅耳的或刺耳的聲音,這些聲音是怎麼發出來的呢?在以後的學習中我們會逐一進行研究。

2、聲音分類,教參提示學生按動物發出的聲音、自然界的聲音和人類生產生活發出的聲音分類,在這裏,會有學生提及,按照這種標準進行分類,也有學生按照其他標準分類,在這裏有個疑問是隻要學生言之有理即可還是隻能按照這種標準進行分類。

3、關於我知道的聲音知識和我還想知道的聲音知識,這個時候,學生會有一些簡單的認識,這些認識有可能是不夠準確的甚至是錯誤的,這時教師不用急於講解和糾正。會有懂的學生提出質疑,這個時候就可以讓學生討論這個觀點,可以確定錯誤的就改正,不能確定的也不用在意,記錄下來就要在本單元后面的學習中得到解決。所以,這個時候的記錄表要組織學生用起來,在後面的學習中,就可以讓學生把新學習的知識補充上去,成爲學生不斷獲取新知的有力證據。如果有一些問題本單元沒有涉及,也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課後拓展學習。

以上便是我對本節課的思考和一些疑問,希望和老師們共同探討。

《聽聽聲音》教學反思8

成功之處:

1、朗讀恰到好處。上課開始,學生急於讀詩,因此採用了多種形式讓學生朗讀,指名讀,讓學生糾正字音,然後小組內接力讀,接着班內男女聲賽讀。學生已投入小詩描寫的內容裏。最後讓一名優等生繪聲繪色讀課文,其餘學生想象小詩描繪的`景象,與文本進行交流。

2、寫作與文本切入點找得好--“找聲音”。先找出文本中的聲音,學困生輕而易舉就找出,然後再找秋天還有什麼聲音,學生異常興奮,學困生易從習慣思維中找出風聲和雨聲,而優等生視野開闊,能更深入思考,找出田野裏的聲音和自然環境中的聲音,不需要再維持秩序,不需要提醒注意,全體學生興趣濃厚,思維得到開發,想象插上翅膀。

不足之處:

文本中一些很美的詞,如:“話音”“歌韻”“叮嚀”“歌吟”沒有得到好的引導,只是通過朗讀來潛移默化,沒有經過教師引導的文本內容,學生的印象不會太深刻,望各位老師多提建議.

《聽聽聲音》教學反思9

當秋天踩着落葉悄無聲息地來到我們身邊時,課文裏也是秋意飛揚了。人教版第五冊的第三單元的課文都是以“秋天”爲主題,其中《聽聽,秋的聲音》是本單元的一篇選學課文,作者抓住秋天裏大自然的一些聲音,用詩的語言,讚美了秋天。詩歌語言精練優美,富有韻味:一聲“黃葉道別的話音”,讓我們體驗到了依依的惜別之情;一句“和陽臺告別的歌韻”,使我們感受到了大自然中的勃勃生機;一陣“暖暖的叮嚀”,讓我們品味着真切的情誼……

讀着這首詩我們彷彿看到了落葉離開了樹媽媽的懷抱,小蟋蟀唱起了離別歌,大雁飛往南方過冬去了,稻田裏一片金黃,稻子壓彎了腰,高粱漲紅了臉……詩歌就是這樣,遣詞造句富有無窮的想象,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都濃縮成了一股雋永的美,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的遐想。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的持續發展。如此美的課文怎樣讓孩子體會詩歌的韻味,展開想像的翅膀去抒發內心的詩意呢?課堂中我通過配樂示範朗讀,情境表演讀等形式讓孩子們充分地感知了課文內容,領略了詩歌的韻味,接着我再引導學生想像:在這美麗的秋天裏,還會有哪些美妙的'聲音呢?

讓我們也來當回小詩人,模仿課文來美美地說說吧!孩子們思維猶如被點亮了一般,有的說:聽聽,秋的聲音,秋雨姑娘飄飄灑灑,滴答滴答,是秋雨姑娘在彈奏着樂曲。有的說:聽聽,秋的聲音,小青蛙加緊挖洞,呱呱呱,是催夥伴們快快冬眠的聲音……當思維的火花被點燃後,課堂氣氛異常熱烈,孩子們似乎是意猶未盡。下課後,我趁熱打鐵,讓孩子們仿照課文來寫寫《聽聽,春的聲音》,孩子們積極性很高,小詩寫得也是詩意飛揚。

聽聽,

春的聲音,

春雨滴答滴答地下着,

叫醒了沉睡中的小草。

聽聽,

春的聲音,

河流在慢慢地流着,

嘩啦啦,嘩啦啦,

河流們爭着要把冰拍碎。

聽聽,

春的聲音,

青蛙從洞裏鑽出來,

呱呱,呱呱,

是青蛙們在齊聲高唱。

(金哲宇)

聽聽,

春的聲音,

小草從地下探出了頭,

“嘣嘣”

是萬物復甦的話音。

聽聽,

春的聲音,

青蛙鼓起大嘴巴,

“呱呱”

是和田野打招呼的歌韻。

一朵朵小花開滿山野,

留給春天紅紅的足跡,

一片片花瓣綻滿枝頭,

送來一陣陣春天的香氣。

《聽聽聲音》教學反思10

《聽聽,秋的聲音》一課是一首抒情意味很濃的現代詩。作者抓住秋天裏大自然的一些聲響,用詩的語言,讚美了秋天。因爲我在前兩面教學《秋天的雨》一顆時就讓孩子們收集了有關秋天的美,秋天的快樂,讓孩子走進大自然親身去體驗秋天景象的美好,所以在課堂上很容易就能引起孩子們濃濃的秋情。而這也正是這一課的教學重點。作者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了秋天具體可感的聲音,所以我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讓孩子們再一次體味秋天特有的風情,最後,我又啓發誘導:“同學們,秋的聲音美妙動聽,而你們的朗讀也讓我陶醉不已。再聽聽,你還聽到了秋天的哪些聲音?”“你看詩中作者把秋天的聲音寫得那麼可愛,那麼富有韻味,抓住了秋天不同事物的不同特點,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動形象。你能不能也模仿作者的寫法,展開想象,抒發一下自己感受到的最美的秋的聲音,”教室頓時安靜下來,看到孩子們沉思,我很高興,知道他們在組織語言,在回味自己曾經感受到的秋意。

最後的續寫雖然大多數學生沒有完成,但也已經產生了幾篇佳作。我認爲還是很成功的。

《聽聽聲音》教學反思11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是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然而,實際教學中往往有不盡人意的地方:一部分學生不願積極舉手發言,望着他們漠然的眼神,看着屢次舉手的優等生,我總是有些遺憾,課堂教學如何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如何設計教學環節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

我在人教版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的《聽聽,秋的聲音》一課中獲得了成功的體驗。教學中我僅設計了三個問題,全體學生興趣高漲,課堂氣氛異常活躍,較好地完成了以下教學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一邊讀一邊展開想象,和同學們交流學習的體會;仿照課文,補寫幾句詩。

片段一:

師:剛纔同學們讀得非常認真投入。咱們請xxx(優等生)爲大家讀一讀,請大家閉上眼睛欣賞。

生繪聲繪色讀課文.

師:你彷彿看到了什麼畫面?(先學困生後優等生)

生:我彷彿看到大樹抖抖手臂,樹葉回到大地母親的懷抱.

生:我彷彿看到蟋蟀在和陽臺告別.

生:我看到秋天從很遠的地方來,又向很遠的地方去.

生:我看到田野裏豐收的景象,一陣風吹過,發出聲音,人們忙着收穫.

生:我彷彿來到秋的王國.

片段二:

師:是呀,秋天不僅有五彩繽紛的顏色,還有美妙的聲音,誰能把課文中描寫聲音的詞找出來?(學困生)

生:“刷刷”“qu qu”

師:秋天裏還有哪些聲音呢?(先學困生後優等生)

生:“嘩嘩”

師:什麼東西發出的“嘩嘩”聲?

生:秋天下雨的聲音。

師:秋雨都落在哪裏?

生:我知道,落在地上,“叭叭”的聲音。

生:落在盆裏,“滴答滴答”

師:還有什麼聲音?

生:“沙沙”風吹樹葉的聲音。

生:“嘩啦嘩啦”也是風吹樹葉的聲音。

師:你真聰明,“沙沙” “嘩啦嘩啦”都是表示風吹樹葉的聲音,風小的時候是“沙沙”,風大的時候是“嘩啦嘩啦”。還有什麼聲音?

生:“呱呱”小青蛙挖洞的聲音,他們要準備過冬了。

生:“砰”人們拔蘿蔔的聲音。

生:“喀嚓”農民伯伯收玉米的聲音。

生:“哧啦”人們掰玉米的'聲音。

……

師:同學們真棒,找的聲音可真多,我們模仿這首詩的第1、2、3小節把自己找到的聲音寫幾句小詩,好嗎?

課後反思:

成功之處:

1、朗讀恰到好處。上課開始,學生急於讀詩,因此採用了多種形式讓學生朗讀,指名讀,讓學生糾正字音,然後小組內接力讀,接着班內男女聲賽讀。學生已投入小詩描寫的內容裏。最後讓一名優等生繪聲繪色讀課文,其餘學生想象小詩描繪的景象,與文本進行交流。

2、寫作與文本切入點找得好--“找聲音”。先找出文本中的聲音,學困生輕而易舉就找出,然後再找秋天還有什麼聲音,學生異常興奮,學困生易從習慣思維中找出風聲和雨聲,而優等生視野開闊,能更深入思考,找出田野裏的聲音和自然環境中的聲音,不需要再維持秩序,不需要提醒注意,全體學生興趣濃厚,思維得到開發,想象插上翅膀。

不足之處:文本中一些很美的詞,如:“話音”“歌韻”“叮嚀”“歌吟”沒有得到好的引導,只是通過朗讀來潛移默化,沒有經過教師引導的文本內容,學生的印象不會太深刻,望各位老師多提建

《聽聽聲音》教學反思12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聲音的世界裏,隨時隨地都能聽到聲音,如果沒有了聲音,我們的很多活動將無法正常開展。然而,聲音對於學生來說雖然是很熟悉的東西,但他們並沒有真正思考過和聲音有關的一些問題。在11.15四年級家長開放日執教了《聽聽聲音》一課,本課是聲音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是讓學生了解對聲音的認識,引發學生關於對聲音問題的思考。主要是讓學生靜下心來用耳朵傾聽周圍世界的聲音,體驗聲音的多樣性。學生在活動中充分感知聲音,並且能夠對不同的聲音加以區分,進行辨別,在此基礎上對聲音的強弱和高低有一定的瞭解,最後感知聲音的產生與物體有關,沒有物體就沒有聲音。

在教學內容上,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活動:1.聽周圍的聲音;2.聽音叉發出的聲音;3.聽敲擊裝有不同水的杯子發出的聲音。學生在第一個環節的發言非常踊躍,能夠說出很多種不同的聲音,並對這些聲音進行描述,這些聲音包括讀書聲、風聲、腳步聲、水流聲、汽車發動聲、喇叭聲等等。在聆聽了周圍那麼多的聲音之後,讓學生想想這些聲音是由什麼物體發出的。通過學生們對聲音產生的認識,我們一起進行了總結:物體之間的撞擊和摩擦等都會發出聲音,聲音的產生離不開物體。下面帶領學生認識一種專門用來發聲的儀器——音叉,再聽聽音叉發出的'聲音,先輕輕的敲打,然後是重的敲打,從活動中明確音量可以用強弱來表示。最後通過敲擊裝有不同量水的杯子,讓學生認識音高,更深入地瞭解聲音。

本堂課的教學在實驗的設計上還不夠規範,特別是敲擊裝有不同量水的杯子的實驗,學生在實驗中更多的是盲目敲擊,而沒有思考到敲擊後所產生聲音的不同。因此,在教學中應該強化實驗的操作方法,讓學生有目的地進行實驗。

《聽聽聲音》教學反思13

這節課上下來,雖然較清楚地上完了但是還是存在很多不足,經過各位老師的評課以及自我反思有以下幾個不足點:

一、這節課我的教學速度太快了,最後一次上課我居然用了32分鐘就把課上完了,歸結原因在於個別環節我過度的太快了,比如介紹音叉這一環節太快了,介紹的太簡單,不夠詳細,還有實驗的分析不夠詳細,所以時間上就少了。而且課簡單上了,就感覺太常態了。

二、課一開始沒有暴露學生的前概念,過度也太快,就簡單地給學生聽幾個聲音,按照賀老師的建議我應該一開始就拿出各種各樣的樂器讓學生聽,讓他們聽各種聲音,用各種詞語來描述聲音,然後區分這些聲音描述詞的區別,再讓學生用實驗區分,所以這一點或許要把教學設計全改了,不過也確實如賀老師所說,課的設計過於平凡和簡單了。所以以後我會按照賀老師等的設計再去試教,不過對於設計過後課堂的調控可能更要難了,之前張老師和王老師也幫我想到過和賀老師一樣的想法,但是就怕課堂調控難度增加,所以還是按照原來的教學設計。

三、我的課太於平淡了,我本人上課不夠有激情,就是和學生有距離感,所以今後要在教學當中培養自己和學生的親和力,這樣我的課纔會更加飽滿。

四、在授課上有個地方忘記講了,那就是要向學生提出用不同的力敲擊同一個物體發出的聲音是一樣的,只是強弱i不一樣,而用相同的力敲擊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強弱是一樣的,而高低是不一樣,這節課我沒有好好利用學生的實驗記錄單中的內容,其實學生有所發現我就應該提一下,這樣也將這節課的.程度拔高了。另外這節課的每個環節鏈接有點生硬,要思考如何設計是得課堂更加順暢自然。

五、這節課的板書還是有點不夠寫的大氣,個別字的板書有點草,雖然知道給國小生上課的板書要一筆一畫的寫,但是有時候上課的時候一開始還記得字要寫好,上到後來就忘記了,看來這方面意識還要提高。記住字要一筆一畫寫,而且板書的排列要大氣整潔。

六、評課的時候丁老師給我提出了很多值得我今後要多關注的一些寶貴建議,這些都是我平時會經常忽略的

1、要照顧到全體學生、 在上課的時候我也感覺舉手的學生就經常舉手,不舉手的學生就一直不舉手,似乎我們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因爲時間和教學設計的關係會一直叫舉手的學生,不舉手的似乎不會去提問或者讓他們回答,反思一下,確實這樣長期下去,我只是在給舉手的學生上課,對於不舉手的我們不去照顧不去關注我們就會一直不知道爲什麼這些學生不舉手,或許他們知道問題的答案,但是他們爲什麼不舉手,這裏面肯定有原因,作爲老師就要及時關注。

2、教學評價要跟上、豐富多彩的教學評價能激發學生學生的學習興趣,能提高學生的自信,能給一些不好的學生來個警惕,甚至能爲學生的學習和思考指點迷津,所以作爲我這樣的年輕教師教學評價方面還不夠,對於課堂上的評價不夠及時和豐富,以後要多關注這一點,這也會使我老師個人的教學素質更得到體現。

3、課堂總結要細緻、這節課上下來,我的課堂總結還不夠全面,丁老師說他聽別人的課很關注這個老師的課堂總結是怎樣的,往往很多老師的課堂總結都會傾向於讓學生總結這節課的教學結論,漸漸的學生也會慢慢得跟着老師走,以爲總結就是說說這節課的重要知識點,所以我的這節課學生的總結很簡單,就是我板書上一點聲音有強有弱有高有低,或許這和我自己的總結習慣有關,丁老師說其實這節課的總結不但是總結重點概念,還要讓學生說說這節課認識了什麼,通過實驗有什麼感受等各方面,其實就是要求我們老師要關注科學知識以外,還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點往往會被忽視掉。

以學生爲本,以學生全方面的發展爲本,不要爲了叫知識而上課,國小階段的科學其實要讓學生增加他們對科學現象的感性認識,這樣才能讓他們到了國中有話可說。這一句是教研員賀老師說的。

《聽聽聲音》教學反思14

本單元都是以“秋天”爲主題來組織的,包括秋天的古詩、秋天的散文、秋天的現代詩等。《聽聽,秋的聲音》是本單元中又一篇和秋天有關的現代詩,而且是一篇略讀課文。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再讀中展開想象,和同學交流讀後體會。

3、仿照課文,補寫幾句詩。

爲了達到以上目標,我是這樣設計的:

一、創設情境,享受音樂,發揮想象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在上課伊始,我就播放了一段優美的鋼琴曲《秋日的私語》,並陪以聲情並茂的課文範讀,使學生在優美的情境中感受到秋天的各種聲音,感受到秋天的美,並鼓勵學生仔細傾聽,想象畫面,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朗讀欣賞,感受詩情

這首詩的前三小節結構一樣,老師重點指導第一小節。先讓學生自由讀,再指名讀。在學生讀到“大樹抖抖手臂,刷刷,是和黃葉道別的話音”時,老師問,如果你就是大樹你準備怎麼同黃葉道別?這一問題旨在讓學生移情入境,體會詩境,使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產生情感共鳴。然後再指導朗讀,學生讀得聲情並茂。而第二、三小節老師放手讓學生去自由讀,並和小夥伴合作,演一演蟋蟀和陽臺、大雁和人們是怎樣道別。這樣既讓學生在合作中訓練了語言,發展了思維,又激發了學生情感,因而朗讀指導不用花什麼力氣就水到渠成了。

在學生朗讀了整首詩以後,學生理解了整首詩的內容。在此基礎上老師以配樂朗讀表演的形式,激勵學生背誦整首詩,積累語言,再在學生興趣高漲之即,輕鬆地引導學生背誦課文,並加上自己的動作,表情加以表現,這實際上又是一個高層次的訓練,賞讀課文,內化語言。

三、想象創作,讀寫小詩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的持續發展。”

在學生配樂朗讀、背誦全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仿寫課文,創作小詩,這一環節對於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找了很多秋天的圖片資料,並在課前要求孩子畫好秋天的畫,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想像圖畫有哪些秋的聲音,秋天的聲音像什麼,並仿照課文中的句式說。學生有的說:“聽聽秋的聲音,秋雨滴答、滴答,像秋姑娘彈起了動聽的琴聲。”有的說:“秋風吹動樹葉,刷啦刷啦,像秋姑娘發來的電報。”還有的說:“小河嘩啦,嘩啦,像在和青蛙告別”……學生的思維被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又如同一片火花去點燃另一片。在這學生思維的興奮上讓學生給自己的畫配一首小詩,學生就發揮了令人驚異的創造潛能。

總之,教完這課以後,我的收穫頗多。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應注重學生的語感,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開闢各種途徑,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聽聽聲音》教學反思15

上骨幹教師課時我就選上了這篇課文。當我到楊老師班上上這課時,感覺這樣的課堂應該就是智慧的課堂。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雲,撒下一陣暖暖的叮嚀;”

師:“有誰知道叮嚀是什麼意思?”

生:“就是說話的意思。”“就是叮囑的意思。”“就是囑咐的意思。”

師:“哪誰囑咐誰?”

生:“大雁囑咐白雲。”

師:“可能囑咐一些什麼?”

生:“大雁說:白雲,你自己保重!秋天來了,我要到南方過冬去了。”

生:“大雁說:白雲,我們不能跟你作伴了,秋天來了,我們要去南方旅行了。”

生:“大雁說:嗨!白雲,再見了!明年春天我們又會回來陪伴你的。”

師:“那在生活中,你們是否感覺到也有一些人在叮囑你們,那都是一些什麼人?”

生:“我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我們的老師。”

師:“是啊!他們都囑咐一些什麼呢?”

生:“我每次上學的時候,我媽媽都會在我耳邊嘮叨:上課要聽講,不要和同學打架。”

生:“我每次上學的時候,我奶奶準會叮囑一遍又一遍:過馬路要看紅綠燈,要走斑馬線,不要追趕打鬧,要注意安全等等。”

生:“我們的楊老師在我們每次寫生字時,都會叮囑我們:要認真觀察,不寫錯字。要細心,以免寫錯。用塗改液和改正紙的習慣很不好。”

生:“我們楊老師在我們寫作業時總會叮囑我們:眼要離本子一尺,胸要離桌子一拳……”

……

這時,一個叫李揚陽的男生大聲說:老師,爲什麼說是“暖暖的`叮嚀”呢?是啊!這個問題簡直是提得太好了!我馬上把這個問題拋給了學生。“同學們,你們說這裏爲什麼說大雁撒下的是暖暖的叮嚀呢?”同學們都愣了,沉默不語。

於是我就着剛纔的話題問:“同學們,你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還有老師如此叮囑你們是爲了什麼?”

生:“都是爲了我們學習好,習慣好。”

師:“這又說明了他們對我們怎麼樣呢?”

生:“很關心我們,很愛我們。”

師:“這樣的關心和愛使你感覺到了什麼?”

生:“這樣的關心和愛使我們感覺到很溫暖!”

師:“那大雁對白雲的叮嚀就像爸爸媽媽、老師對你們的叮嚀一樣”。

生:“爸爸媽媽、老師對我們的叮嚀是溫暖的,大雁對白雲的叮嚀也是關心和愛,也是溫暖的。所以是暖暖的叮嚀。”

真棒!你們真聰明!尤其是剛纔這個李揚陽同學善於開動腦筋,善於思考,敢於主動提問。問在巧妙處,問在及時時。豈不正是一堂智慧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