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教學反思>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15篇

教學反思 閱讀(2.37W)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15篇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1

第一輪“達標立標”課,已圓滿的結束,經過三年級數學組老師的共同努力,從選定內容,到一次次備課,修改教案,再到重新上課,在於主任的引領和郭老師的幫助下,我們順利的完成了《積的變化規律》的研討。在一次次的磨課中不斷有新的靈感,而課堂也日趨完善,在整個磨課過程中自己成長並收穫着。

第一次上課是由杜老師執教的,通過呈現課本情景圖,讀信息,由談話導入,通過讀信息提問題,拋出需要學生解決的問題,從而引出了課題,學生通過老師提供的自學指導進行自學,師生交流規律,然後就是規律的應用。整節課符合先學後教的原則,等杜老師上完這節課之後,我們又靜下心來反思,課是上完了,但是是否所有的學生都感受到積的變化規律了?是否每個學生都按照先學後教進行學習了? 在於主任的及時點撥下,我們沒有靈活的運用先學後教,從而使整節課的教學流程及環節顯得有些牽強。本節課是一節找規律的課,學生應該經歷從“猜測→驗證→得出正確結論”,通過這些環節,讓學生充分感知規律的來源和學習數學的嚴謹性。在教研組老師們的質疑與提醒下,我們又對課進行了重新的修改,讓學生真正體驗“猜測→驗證→得出正確結論”. 同時把結論從原來的“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到原來的幾倍,積就擴大到原來的幾倍”,修改爲便於學生理解的“一個因數乘幾,積就乘幾”。同時也對本節課的知識有一個適當的擴展”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除以幾,積也除以幾”.

對課進行了調整,第二次上課是有畢老師進行執教.先由一組口算導入,交流解題的好方法,從而引出課題,以以溫馨提示出示自學指導,整節課經歷了學生大膽的猜測,驗證,最後得出結論, 整節課充分體現了“找規律”課型的特點。在整個授課過程中,畢老師思路清晰,環環相扣。如果能夠認真傾聽孩子的問題,對孩子的問題進行跟蹤提問,這樣的`課堂還會更緊揍,更有激情一些。

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

我是三年級組最後一輪上課的老師,在錄播教室上課給了充分學習的機會,不禁對自己的一言一行有充分的瞭解,而且能更好的學習到優秀老師的亮點。講完課,沒有感覺到輕鬆,反而多了幾分沉重。通過這節課,認真總結了自己在教學上的一些不足之處。

1、要認真備好課,每個細節落實到位

講課之前聽了同組三個老師的授課,以爲自己對整個教學思路和教學環節都有了一定的瞭解,所以在備課方面沒有盡全力去認真對待,導致整節課過度環節過渡語不夠完善,顯得課堂不夠緊湊。如,做完口算後,問“有什麼好方法做的這麼快” 應該說設計具有開放性,起到了激活學生思維的作用。可上完課,細細一琢磨,感覺很不好,我的“預設”沒有達到目的,對課堂提問的“度”也沒有把握好,課題出現的有點突然。所以一節課不單單是備好教案,更要備好孩子,考慮好孩子會出現的問題,自己能夠及時的應付。

二、規範自己的課堂語言

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自己激勵和表揚孩子的語言用的較少,而孩子則更多的需要老師的鼓勵和評價,而更多時候用的則是命令孩子的語言。另外,課堂上應該靜下心來認真傾聽孩子的發言,而自己的課堂則是老師說的多,說多了孩子就會用依賴性。課堂真的應該放手多讓孩子說,但是老師的總結要起到一個畫龍點睛的作用。

三、認真對待每一節家常課,鍛鍊自己

一節課40分鐘,而學生知識的取得正是靠這一節節的家常課。針對這次講課,自己一定要認真反思克服不足,認真準備好每一節課,要運用好課堂40分鐘。

同一教學內容不同教學風格,使我又一次深刻體驗到,磨課的重要性,如果每節課能從研究備課和上課開始,一節課一節課地加以研究和積累,就能增強自己可持續教學的能力,促使自己專業化成長。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嚴格要求自己,儘自己最大努力做一個負責任的好老師。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2

《積的變化規律》是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掌握了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主要引導學生探索當一個因數不變時,另一個因數與積的變化情況,從中歸納出積的變化規律。

在本課教學中,我注重讓學生充分參與積的變化這個規律的發現,讓學生在充分地觀察、大量的舉例中去感悟積的變化的`規律,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初步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讓學生自己經歷研究問題的一般方法是:研究具體問題——歸納發現規律——解釋說明規律——舉例驗證規律。讓學生真正成爲了課堂的主人,給學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間,讓學生自主地進行探索與交流。老師只是適時補充或糾正。我在練習題的設計上,既注重了基礎知識的鞏固,又注意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我不僅使學生了解課本上的積的變化規律:兩數想乘,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積就乘(或除以)幾;我還通過練習,讓學生感知了:兩數相乘,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另一個因數除以(或乘)幾,積不變的規律;兩數相乘,兩個因數分別擴大若干倍,積就擴大兩因數擴大倍數的積的倍數。如:6×2=1260×20=1200。拓展了學生的思路,我認爲平時的教學不應受教材的框框限制,適合自己,適合學生,教會學生思考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是最重要的。

但我反思自己課堂上的一個現象就是:學生通過舉例、觀察對積的變化規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學生在描述規律時,語言總是不夠準確、表述總是不夠完整。“語言表達是學生思維的全面展現”,學生們對於新知內容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靠語言描繪去反饋,當學生的概括能力受挫時,我想:首先應該反思的是我們的教學是否讓學生真正明白了。當學生真正明白了一道、兩道、十道,甚至更多的題目後,怎樣概括,而不是讓學生就題論題似乎也是個問題。今後我要不斷嘗試充分地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怎樣抓住一些關鍵的例子、抓住一些關鍵的詞語讓學生去推敲、去體會,最終引導學生完整、準確地描述出積變化的規律,並通過一些重點詞的理解,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規律,構建起完整的認知體系。切不可因爲怕耽誤進度、怕麻煩、怕羅嗦而剝奪了學生說的權利,剝奪了鍛鍊學生思維的機會,使主導霸道地代替了主體。

另外,只有讓學生真正深刻地理解規律,才能熟練、恰當地運用規律,而不是生搬硬套。

例如:1、貨車在普通公路上以45千米/時的速度行駛,4小時可以行多少千米?8小時呢?12小時呢?

2、一塊長方形的果園,長是18米,面積是108平方米。如果長不變,寬擴大3倍,擴大後的果園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很顯然,這兩道題用積的變化規律來解決是最簡便快捷的方法。而學生只有真正深刻地理解了積的變化規律,纔會活學活用,而不至於再用老法子去繞圈解決,從而使學生更深體會到學數學、用數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3

積的變化規律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三位數乘兩位數的口算和筆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信息窗呈現了篩沙車清理海水浴場的情景。通過介紹篩沙車每分鐘清潔沙灘的面積數量,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引入對積的變化規律的探索。課堂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自己探索出積的變化規律,並靈活運用這個規律解決問題。

在探究積的變化規律時,我注重學生的觀察、分析、比較,讓學生在充分經歷中感悟,在充分感悟中提煉。新課標註重學生的“過程與方法”的探究,提倡學生充分地經歷問題的產生、發現、探索的過程。整個過程,學生主動參與,藉助統計表和乘法算式探究積的變化規律,在大量的舉例、充分地觀察中去感悟積的變化與不變的規律,初步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充分經歷了知識的發生過程。較好的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爲了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在課堂練習中,我再次出示本課信息窗情境圖。讓學生繼續探究:5輛篩沙車每分鐘清潔沙灘多少平方米?15輛呢?30輛呢?“這個練習迴歸生活實踐,讓學生感受到積的變化規律存在於生活的各個角落。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學以致用。

不足之處:

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在描述積的變化規律時,語言總是不夠準確、表述總是不夠完整。於是,我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逐步完整、準確地描述出積變化的規律。今後我們應該注重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4

《積的變化規律》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掌握了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主要引導學生探索當一個因數不變時,另一個因數與積的變化情況,從中歸納出積的變化規律。

在本課教學中,我注重讓學生充分參與積的變化這個規律的發現,讓學生在充分地觀察、大量的舉例中去感悟積的變化的規律,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初步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讓學生自己經歷研究問題的一般方法是:研究具體問題——歸納發現規律——解釋說明規律——舉例驗證規律。讓學生真正成爲了課堂的主人,給學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間,讓學生自主地進行探索與交流。老師只是適時補充或糾正。我在練習題的設計上,既注重了基礎知識的鞏固,又注意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我不僅使學生了解課本上的積的變化規律:兩數想乘,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積就乘(或除以)幾;我還通過練習,讓學生感知:兩數相乘,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另一個因數除以(或乘)幾,積不變的規律;還讓學生感知兩數相乘,兩個因數都擴大相同的倍數,積就擴大這兩個倍數的乘積倍。如:6×2=12 (6×10)×(2×10)=60×20=1200。拓展了學生的思路,我認爲平時的教學不應受教材的框框限制,適合自己,適合學生,教會學生思考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是最重要的。

雖然課堂上學生通過舉例、觀察對積的變化規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學生在描述規律時,語言總是不夠準確、表述總是不夠完整。“語言表達是學生思維的全面展現”,學生們對於新知內容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靠語言描繪去反饋,當學生的概括能力受挫時,我想:首先應該反思的是我們的教學是否讓學生真正明白了。當學生真正明白了一道、兩道、十道,甚至更多的題目後,怎樣概括,而不是讓學生就題論題似乎也是個問題。今後我要不斷嘗試充分地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怎樣抓住一些關鍵的例子、抓住一些關鍵的詞語讓學生去推敲、去體會,最終引導學生完整、準確地描述出積變化的規律,並通過一些重點詞的理解,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規律,構建起完整的認知體系。切不可因爲怕耽誤進度、怕麻煩、怕羅嗦而剝奪了學生說的權利,剝奪了鍛鍊學生思維的機會,使主導霸道地代替了主體。

另外,只有讓學生真正深刻地理解規律,才能熟練、恰當地運用規律,而不是生搬硬套。例如:1、貨車在普通公路上以45千米/時的速度行駛,4小時可以行多少千米?8小時呢?12小時呢? 2、一塊長方形的果園,長是18米,面積是108平方米。如果長不變,寬擴大3倍,擴大後的果園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很顯然,這兩道題用積的變化規律來解決是最簡便快捷的方法。而學生只有真正深刻地理解了積的變化規律,纔會活學活用,而不至於再用老方法去繞圈解決,從而使學生更深體會到學數學、用數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5

《積變化的規律》這部分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乘法運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探索規律是一個發現關係、發展思維的過程,有利於學生夯實基礎,鼓勵創新,更能夠體現數學思考,凸顯過程與方法,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在自主探索與思考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形成積極的學習情感與態度。教學中,我首先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興趣入手,給教材例題中的算式創設了具體的情境,之後再根據學生回答,提出問題,讓學生去思考,去觀察,去尋找。其次我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設置了發現-驗證-小結-應用這樣一些學習探究過程,並通過學生獨立觀察、分組驗證、集體小結等活動,讓學生親身經歷自主探究規律的全過程,較好的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強化了學生對積的變化規律的理解和掌握。同時我還設計了應用規律解決問題和對規律應用的適度拓展,使得不同層面的.的學生都得到了發展,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不但收穫了知識,提高了能力,而且還在不斷享受着探究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6

昨天學習了四年級上冊的《積的變化規律》,一步步引導學生,最後學生通過仔細觀察發現:一個因數是沒有變的,另一個因數乘幾,然後積也乘相同的數,當時的我特別驚訝,認爲這些孩子還是有一定的思考能力的,只不過需要老師在教授知識的時候讓孩子們靜下來去觀察,去發現。但是,在讓學生以此規律來舉例的時候,全班學生都是舉例擴大10倍的算式,我很納悶,“難道他們就沒有其他的想法嗎?”,接着再次引導,想試着讓他們舉出不同的例子,可是,依然如初。緊接着,我通過練習題,讓他們去敘述這些發現的.規律,他們都很好的敘述。試着做一道解決問題“一個長方形草坪面積爲200平方米,長不變,寬增加到24米,擴大後的草坪面積是多少?”結果不出所料,只有一個人看出之間的倍數關係了,另一部分同學就是利用三年級的知識把這道題給解決了。

我不解。

思考良久,他們雖然能總結出規律,但是他們卻依然習慣用舊知來解決問題,對於新知,如果不會學以致用,那原因只有一個:還是沒有深入理解。他可能沒有搞懂爲什麼要去學這個知識?也就是說學這個知識能去解決什麼樣的問題。我在教授的時候,只注重了讓他們去發現,去探索,卻忘記了告訴他們我們可以用這個“規律”做什麼?我們學更多的知識,就是爲了解決不同種類的問題,可以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簡便。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7

《積的變化規律》主要引導學生探索“當一個因數不變時,另一個因數與積的變化情況”,從中歸納出積的變化規律。通過這個過程的探索,不但讓學生理解兩數相乘時積的變化隨其中一個因數的變化而變化,同時體會事物間是密切聯繫的,培養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

這堂課我以幾組口算乘法算式爲載體。口算環節結束後,我問:“你能根據每組算式的特點接下去再寫2個算式嗎?”通過這一環節,只要學生能寫出算式,那麼他基本上對規律就有了大致的瞭解,雖然說不出,也心領神會了。

但在接下來的練習中,學生突出的'表現是不能準確的找到積的變化規律,學生似乎只停留在知識的表面,在教完這節課後,留給自己是無盡的思考,爲什麼學生開始學習時興趣高漲,到後來的沉默,說明學生沒有正真的掌握,接下來只好培養學生遷移類推培養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通過學生多說多練來改善了。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8

這堂課我以兩組乘法算式爲載體,通過前置學習,引導學生探索當一個因數不變時,另一個因數與積的變化規律情況,從中歸納出積的變化規律。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努力做到給學生留出充足的探索空間,讓學生自主地進行探索與交流,從而掌握規律,應用規律。探究過程中,我出示了兩組算式:

6×2= 12 80× 4= 320 6×20= 120 40× 4= 160 6×200= 1200 20× 4= 80 我鼓勵學生仔細觀察,動腦思考,發現規律,讓他們把發現的規律說給同伴聽,然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鼓勵學生用一句話概括出規律。讓學生自己經歷研究問題的一般方法:研究具體問題——歸納發現規律——解釋說明規律——舉例驗證規律。通過這個過程的探索,不但讓學生理解兩數相乘時,積的變化隨着其中一個因數或兩個因數的變化而變化,同時體會事物間是密切相關的,受到辯證思想的啓蒙教育。

想歸想,設計歸設計,但教完這一堂課,留給自己更多的是無盡的思索不滿意。在課堂中,爲什麼學生的興趣調動不起來呢呢?自己在活動中真正做到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作用了嗎?學生的自主性充分發揮了嗎?學生在經歷積的變化規律的發現過程中真切地感受到規律了嗎?學生的分析能力是否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一連串的問號在我的腦海中閃過。我靜坐下來,對自己這節課進行了細細的回顧與反思。

1、要求不是十分明確。在要求學生觀察第一組式子,看看你有什麼發現時,由於要求不明確,引導不到位,很多同學都只是關注口算的`計算方法,而不是關注因數和積是如何變化的,這裏浪費了很多時間。

2、鼓勵性語言不到位。這節課的特點主要在一個愉悅的學習環境中進行思考、探索、討論、發言,但是有些學生還是不敢舉手大膽的交流。這部分學生主要是害怕自己說錯了,讓別的同學取笑。好的數學老師應該善於營造一種成功、快樂的對話情境。教師和學生不僅僅通過語言進行討論或交流,而更主要的是進行平等的心靈溝通。針對學生不敢舉手發言,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多給學生鼓勵,多給學生信心,以使學生暢所欲言。

3、在本課教學中,由於本課例題比較簡單,大部分學生通過口算就能直接算出答案,無需通過積的變化規律進行計算,這就給部分思維發散性較差的學生形成了一個假象,以至無法真正懂得該規律的應用。這一點在學生舉例驗證時表現最爲明顯。而慚愧的是老師我並沒能好好引導。

看來,在課堂上,學生真正主動探索知識的目標並不太容易實現。希望自己在以後的教學中,在同行的幫助下,不斷探索,不斷改進,不斷創新,不斷長進。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9

《積的變化規律》是在學生掌握一定的乘除法計算方法和用計算器進行計算的基礎上教學的,本課用計算器來探索一些積的變化規律。

本課的教學思路:用口算導入,其中口算中安排了一些因數變化的對比題,如:25×4和25×8等。口算完成後,教師板書:3564×158=?你能口算嗎?怎麼辦?使學生明白用計算器方便我們進行大數目的或複雜的運算。

新課教學,出示教材中的例題,幫助學生理解題意:積的變化是什麼意思?跟誰比變化了?怎樣計算?在計算前,先讓學生猜一猜:你覺得積會怎樣變?能提出你的猜想嗎?然後學生藉助計算器進行計算,填寫教材中的表格。集體交流,提出問題:你的猜想正確嗎?那在其他的乘法算式中還有沒有這樣的規律呢?寫出一道算式,運用剛纔的方法去試一試,並在你的小組裏交流。小組彙報,並總結出積的變化規律——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得到的積就是原來的積乘幾。

鞏固練習,由淺入深。先是模仿例題的練習,根據規律直接填表;然後是直接根據一道算式填出變化後的得數;最後是應用規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購買同一種商品,數量發生變化,總價也跟着發生相同的變化。

課堂小結,一是所學知識,二是研究問題的方法(提出猜想——舉例驗證——得出規律——解釋應用),同時進一步激勵學生進一步研究:如果乘法算式中兩個因數同時變化呢,積會怎麼變?

教學後,有幾點體會:

一、在充分經歷中感悟。

在本課教學中,我就充分注意這一點,注重讓學生充分參與積的變化這個規律的發現,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讓學生在大量的舉例、充分地觀察中去感悟積的變化的規律,初步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

二、在充分感悟中提煉。

在本課教學中,學生通過舉例、觀察對積的變化規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學生在描述規律時,語言總是不夠準確、表述總是不夠完整。此時,我充分地發揮了自己的主導作用,抓住一些關鍵的例子、抓住一些關鍵的詞語讓學生去推敲、去體會,最終引導學生完整、準確地描述出積變化的規律,並通過一些重點詞的理解,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規律,構建起完整的認知體系。

不足之處:

一、教師的語言不夠凝練。如:引導學生用計算器探索變化規律時,提的問題太多,不利於學生獨立分析和思考。

二、缺乏耐心,不善等待。如:第1題練習,當學生沒有自覺地應用規律進行計算時,教師缺乏耐心,直接請發現規律的同學起來說。如果當時能引導這位同學觀察一下,因數怎樣變化的,能不能不計算就報出積是多少?等待會讓課堂和諧和大氣。

三、練習設計可以更有深度。如:設計逆向思維的練習,在表格中加入已知積的變化求因數的變化;拓展練  本節課的課題是積的變化規律,是在學習了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的`基礎上探索積的變化規律。

在講新知識之前,讓學生先明確關係:因數X?因數=積。引導學生思考:若改變其中的一個因數不變,改變另一個因數,積灰髮生怎樣的變化?教師作出正確的指引,可以節約課堂時間。隨後給出兩組算式(教材例題),讓學生通過自主思考,自主探索,發現和歸納出積的積的變化規律,再讓學生分別用三位數乘兩位數的方法和運用規律求得數的方法,對積的變化規律進行驗證,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的嚴謹性,最後進行鍼對性習題鞏固。

在練習設計上,難度層次分明。先是運用規律計算有規律算式,進而運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但是在本節課的教學實踐上發現還有一些環節有待進一步完善:

1、在引入方面,學生更能接受把舊知識向新知識過度的方式的學法

2、在驗證環節上,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題目難度,本課上驗證環節應降低難度,計算太難會導致重點發生偏離,無法突破。

3、在進行一些探索活動的設計時還應更大膽放手,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使課堂成爲學生展示個性的舞臺。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10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例4---“積的變化規律”。在乘法運算中探索積的變化規律是整數四則運算中內容結構的一個重要方面。教材例題以兩組乘法算式爲載體,引導學生探索當一個因數不變時,另一個因數與積的變化情況,從中歸納出積的變化規律。在這個過程的探索中,我讓學生理解兩數相乘時,積的變化隨其中一個因數(或兩個因數)的變化而變化,同時體會事物間是密切相關的,受到辨證思想的啓蒙教育。

在教學過程中,有以下幾點感覺還不錯的地方:

1、我設計了讓學生自己舉例像書上那樣寫出2組算式,還設計了讓學生寫出自己的發現,這樣讓學生有自己的獨立思考,也對後面規律的揭示起到鋪墊的作用。

2、通過規律過程的探索,不但讓學生理解兩數相乘時積的變化隨其中一個因數的.變化而變化,同時體會事物間是密切聯繫的,培養學生遷移類推的能力。

3、練習的設計能由易到難,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輕鬆自如,並且重視每次練習的反饋,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

這節課也有一些不足之處:

1、教師的語言不夠簡練,在教學2的規律時讓學生探究規律的時間太多,有的時候學生已經說的很好了就不要讓其他學生再說了。

2、教師的提問要精練,例如教師提問“你能用我們今天學的知識來解決下面的問題嗎?”可以換成“這節課我們用積的變化規律來解決下面的問題。”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11

積的變化規律是學生學習乘法以來遇到的第一個規律性的內容。從內容上來說,它更加抽象化,更接近純數學的學習。如何走好這一步,對學生下一階段的數學學習,思維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整堂課的設計始終以學生自主探究爲主體,注重展開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重視展開學生的思維過程,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而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幫助學生在實踐探索的過程中體驗數學,培養學生數學交流的能力和合作意識,初步獲得探索和發現數學規律的基本方法和經驗。

一、情景“生活化”,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應當“學有用的數學”。教師不僅考慮到了與生活實際相聯繫,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更考慮到與本堂課的知識點要相結合,有利於學生進行探究的素材。本節課聯繫全社會非常關注的西藏發展和青藏鐵路建設爲線索,教師充分提供表象將學生帶到真實的生活中,讓他們在一種寬鬆的學習氛圍下,遵循從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律,興致勃勃地探索數學知識的奧祕——積的變化規律,並一次次地創設情景,讓學生運用規律作出分析、判斷和計算,解決了西藏鐵路運輸和校園改造等生活實際問題,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意識。

二、關注“個性化”,讓學生自主探究和創造

學生參與探索活動,經歷發現規律的過程是新課標教材編排的意圖,面對新的數學問題,教師鼓勵學生在主動觀察、猜測、討論、交流和驗證等數學活動中,感受到數學問題的探究性和挑戰性,通過看、想、說、動手做、練的過程,順利的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並能充分體現了數學學習的“親歷性”,努力使學生在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等多方面也得到一定的進步和發展。特別是在初步感知規律後,引導學生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乘法算式都具有這樣相同的特點呢,再自己想辦法加以驗證。學生們個個像數學家一樣,進行大膽的猜想,並自主地收集例證材料進行驗證,發現真正的數學規律。這樣,學生在研究發現數學規律的同時,受到了一次科學研究方法的啓蒙,是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性學習的有效途徑。

三、施教之法,貴在啓導

師是教學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主導着課堂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是促進學生“學”的關鍵。爲此,教必須以”導”爲載體,以“學”爲根本。開課時,引導學生從現象上感知: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變了,積也隨着發生變化;通過提問:從上往下觀察和從下往上觀察,你發現了什麼?

5╳2=10(元)①

5╳4=20(元)②

5╳12=60(元)③

5╳24=120(元)④

教師充分提供時間與空間,與學生合作,對因數和積的變化情況進行深入的研究,分別總結出這組算式中,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或除以幾時,積的變化特點;在驗證是不是所有的乘法算式都具有這樣相同的特點的過程中,學生第一次接觸這樣的研究方法,研究比較困難。教師應作爲指導者參與其中,規範研究過程,增強驗證過程的實效性。這樣,從整體到部分,由部分又回到整體,從上向下,從下向上,由表及裏地引導學生觀察,將靜態的、結論性的數學轉化爲動態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使學生有充分的機會從事數學活動,幫助學生在實踐探索的過程中體驗數學,並從中獲得一定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數學活動的經驗,培養學生從正反兩個方面觀察事物的辨證思想。

作爲教師,我們在課前總是努力做好各種設想、準備,然而課堂上卻又經常會碰到出乎意料的問題,如所面對的學生在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存在顯著差異等,明顯老師在這方面應變機智不足,依然順着教案往下走。這時需要教師適時隨機應變,根據學生學習的情況,靈活地調整原有設計,生成新的超出原計劃的教學流程,使課堂處在動態和不斷生成的過程中,以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要求,教師只有把自己的教育能力上升到教育智慧的高度,才能勝任動態生成式教學。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12

在乘法運算中探索積的變化規律是整數四則運算中內容結構的一個重要方面,這堂課以兩組乘法算式爲載體,引導學生探索當一個因數不變時,另一個因數與積的變化情況,從中歸納出積的變化規律。通過這個過程的探索,不但讓學生理解兩數相乘時,積的變化隨其中一個因數(或兩個因數)的變化而變化,同時體會事物間是密切相關的,受到辯證思想的.啓蒙教育。

在第一次的試教中,由於選擇的一組題目較爲容易,很多學生在解決問題時,不需要利用積的變化規律就能很容易口算出答案,使這一規律不能很好的應用,也沒有應用的價值,規律的方便性就體現不出來了,因此在第二次試教時,我將這類型的題目加大了難度,使學生不能用口算的方法來計算出答案,只能運用這個規律來計算,但事與願違,由於題目的難度偏大,一部分學生索性就用列豎式的方法來解決了。因此,在對題目的把握上還需下番心思。個別學生能用這個規律來算,卻說不清箇中的緣由,說明對這個規律還沒有真正理解,掌握好,還不能信手拈來。個別同學豎的能看出來,寫成橫的就不太認識了。

在讓學生自主探索一個因數不變,積隨着另一個因數的變化而變化的規律時,我讓學生根據預先設置好的題目來探究規律,這樣顯得有些程序化。如果能讓學生現場根據自己想的,一個因數乘任何數(擴大任意倍數),看看積會怎麼變化,這樣會更有說服力,學生也更容易接受。

對於這類學生剛剛剛嘗試探索規律的問題,應廣泛地進行小組討論,發揮集體的智慧,羣策羣力,讓學生自己經歷研究問題的一般方法:研究具體問題——歸納發現規律——解釋說明規律——舉例驗證規律,讓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給學生留出充足的探索空間,讓學生自主地進行探索與交流。老師只是適時補充或糾正,把思考的權利還給學生。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13

今天教學了積的變化規律,昨天佈置了預習作業:

計算、再觀察比較下列算式:30*24=720 (30*2)*24= (30*4)*24= 30*(24*5)= 後面三個算式等號左邊與第一個算式左邊比,什麼發生了什麼變化,算出後三題的積再與第一題的積比一比,你有什麼發現? 30*24=720 (30÷2)*24= (30÷5)*24= 30*(24÷6)= 後面三個算式等號左邊與第一個算式左邊比,什麼發生了什麼變化,算出後三題的積再與第一題的積比一比,你有什麼發現?學生在課始交流計算結果與自己的人發現時,習慣於表述成: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擴大幾倍,積也擴大相同的倍數;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縮小几倍,積也縮小相同的倍數。

爲了驗證大家的發現,我們首先讓大家用書中的例題驗證,再讓大家各舉一個例子驗證得出積得變化規律。但遺憾的是在後面的練習中學生還是習慣於直接計算積卻不用所學的積得變化規律去求積,在我的`追問下好的學生想到根據記得變化規律直接用原來的積乘幾求到現在的積。

我也反思我的教學中是否有導致學與用剝離的現象,可能在開始的教學中教師只注重學生得出規律的結果反而削弱了學生對規律本身的理解與實際應用,於是在課即將結束前我出示了題目:根據275*46=12650 直接寫出275*92= 的結果並說明解題思路,到此學生才全部理解了記得變化規律的有用性。雖然是後知後覺但畢竟是真正有了“知覺”了。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14

教材分析

《積的變化規律》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例題、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三位數乘兩位數和使用計算器進行計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藉助計算器探索積的一些變化規律,掌握這些規律,爲學生進一步加深對乘法運算的理解以及今後自主探索和理解小數乘除法的計算方法做好準備。

教材首先出示2×6 =12、20×6=120、200×6=1200 ,讓學生依據給出的乘法算式,探索當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一個數,得到的積會有什麼變化,引導學生作出猜想。再出示20×4=80,10×4=40,5×4=20,引導學生觀察,發現規律,提出猜想。

學情分析

該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三位數乘兩位數和使用計算器進行計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藉助計算器探索積的一些變化規律,掌握這些規律,爲學生進一步加深對乘法運算的理解以及今後自主探索和理解小數乘除法的計算方法做好準備。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 使學生探索並掌握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積也隨着乘幾的變化規律。

二、過程與方法:

(1)經歷觀察、比較、猜想、驗證和歸納等一系列的數學活動,體驗探索和發現數學規律的'基本方法,進一步獲得一些探索數學規律的經驗,發展思維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學習活動的參與,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並在探索活動中感受數學結論的嚴謹性與正確性,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使學生探索並掌握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乘幾(或除以幾),積也隨着乘幾(或除以幾)的變化規律。

2、教學難點:在探索和發現規律上,能更多的體驗一般策略和方法,發展數學思考。

《積的變化規律》教學反思15

“探索規律”是數與代數領域要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人教版教材數學四年級上冊安排《積的變化規律》、《商不變的變化規律》兩個內容,兩者教法、教材編法相似。其中《積的變化規律》是人教版教材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掌握了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根據乘法中因數變化情況引導學生探索積的變化規律。

新課中,我利用課件出示一下兩組題:

6×2 =( ) 8 ×125=( )

6×20 =( ) 24×125=( )

6×200 =( ) 72×125=( )

我鼓勵學生仔細觀察,探索因數變化引起積的變化規律,感受發現數學中的規律,讓他們把發現的規律說給同伴聽,然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鼓勵學生用一句話概括出規律。讓學生自己經歷:研究具體問題——歸納發現規律——解釋說明規律——舉例驗證規律。在愉快的環境中學生自主地去學習,我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大膽猜想,小心求證,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激發了學習興趣,增強了自信心。本課反思:

1.要重視對中下游水平學生的指導。

由於本課例題比較簡單,大部分學生通過口算就能直接算出答案,無需通過積的變化規律進行計算,這就給部分思維發散性較差的學生形成了一個假象,以至無法真正懂得該規律的應用。這在後面拓展應用知識時表現的尤爲明顯,部分學生還是用以前的老方法進行計算,而不是找到規律直接寫得數。在以後的教學中,要特別關注思維慢一些的學生,加強對他們的引導,使他們能更積極更有目標的去思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去獲取知識。

2.要用好評價語言,鼓勵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

這節課的主要特點是讓學生在一個愉悅的學習環境中進行思考、探索、討論、發言,但是有些學生還是不敢舉手大膽的交流。這部分學生主要是害怕自己說錯了,讓別的同學取笑。針對學生不敢發言,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多給學生鼓勵,多給學生信心,以使學生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