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教學反思>

二年級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閱讀(4.3K)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二年級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 ,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二年級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

二年級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 1

《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是一首兒童詩,展現了孩子們在夏天的美麗遐想,洋溢着濃濃的童真童趣。詩歌以“我想變”的句式,充分體現了孩子眼中,心中的夏天。

在本課教學中,我藉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用畫面再現情境,用音樂渲染情境,用語言描繪情境,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真切體驗,情境的創設能充分地再現詩文優美的意境,使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美,用自己的語言去表現美。在全班展示交流時,通過欣賞雨滴、小河、荷葉等圖片感受“透明、清凌凌、穿梭”等詞語的意思;通過播放蟈蟈叫聲感受蟈蟈快樂的心情;通過播放夜空彎彎的新月和眨眼的星星動畫,感受夜空的美麗迷人;通過配樂創設朗讀意境,渲染課堂氣氛。 在教學中我抓準了課文的重難點,注重詞句的品析;抓住文本的訓練點,重視學生的語言訓練,如在課尾讓學生學當詩人仿寫詩句,說說我想變什麼,想變什麼,有機有效地進行語言訓練。學生的語言是充滿童趣的:有的說,我想變成青蛙,蹲在荷葉上唱歡樂的歌;有的說,我想變成蜻蜓,在荷葉上翩翩起舞;有的說,我想變小鳥,跟荷葉說悄悄話……

課文的最後一節是理解的難點,也是全文的.題眼所在。提問學生爲什麼想變成大大的荷葉。這麼多的小動物喜歡荷葉是因爲荷葉給它們帶來了無窮的歡樂,所以是作者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的主要原因。

不足之處:

當學生提出想變成大大的荷葉時,黑板貼畫出大大的荷葉,同時出示荷葉的圖片。由於時間關係,沒有讓學生說說荷葉的樣子,感受大大的荷葉的形象美。

二年級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 2

《秋遊》一文,篇幅短小,語言精美,易於模仿,所以在教學中我進行了三次說話訓練。

第一次是在第二自然段,練習用“有時……有時……”來說話,孩子們發揮想像,說出了一些精彩的句子。如:“藍藍的天空一望無邊,幾朵白雲有時像幾隻白鴿,有時像一羣白鵝。”“藍藍的天空一望無邊,幾朵白雲有時像一根棉花糖,有時像胖胖的麪包。”……最後還有一個孩子說:“天空真像一個魔術師。”這句話總結得真好!

第二次是在第三自然段,先讓學生換詞語,“稻子黃了”可以把“黃”換成“金黃金黃”、“黃燦燦”;“高粱紅了”可以把“紅”換成“火紅火紅”、“紅彤彤”;“棉花白了”可以把“白”換成“雪白雪白”。 然後擴充這一句話,變成:“農田裏,稻子黃了,就像……;高粱紅了,就像……;棉花白了,就像……”孩子們說得也不錯,他們結合我出示的畫面展開聯想,也有同學運用課外閱讀的積累將句子補充完整了。

最後是模仿第四自然段用“有的……有的……有的……”說話,學生結合自己遊玩的感受做了補充。

由於二年級開始對寫話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所以平時在課堂上需要多一些語言組織和表達的訓練,鼓勵學生說出完整的句子,這樣纔有利於學生的思維發展和書面表達。

二年級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 3

這是一篇人物故事,課文介紹了偉大發明家愛迪生小時候在媽媽生病時,發揮自己的聰明智慧,利用鏡子反光的原理,創造了光明,幫助醫生救助了病危的母親生命的故事。故事情節生動曲折,引人入勝,充分體現了愛迪生的智慧。同時也告訴人們遇事要積極動腦動手。

這節課是新授課的第二課時,在孩子們已經讀通讀順,初步瞭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我首先確定這一節課的教學目標:1.複習本課已學生字,學習、理解生詞呻吟。會寫四個生字。2.抓住重點詞句,品讀文本,感受當時情況的緊急,和愛迪生在緊急關頭所表現出來的智慧。其中,第2點爲本課教學重點。而對愛迪生想出的辦法,我們的孩子不一定能夠理解,而如果理解不了,就無法體會到愛迪生的智慧。所以,我把體會愛迪生的智慧設定爲本課教學重中之重的教學難點。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並着眼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積極倡導了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自我感覺,這節課是生動的,開放的,充滿着生命的活力。

一、自主探究,注重學習能力的培養。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複習導入之後,我給學生拋出這樣一個問題:手術明明是醫生做的,爲什麼醫生卻說,孩子,是你用智慧就了媽媽!這個問題給了學生探究的空間,也激起了學生探究的興趣,還給了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權力。學生帶着問題自由讀課文,自由尋找答案,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不斷提高。同樣,在識記生字時,我也讓生自主記生字。學生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用各種各樣的辦法來記住生字,這也同樣培養了學生的習能力。

二、角色體驗,注重朗讀能力的提高。

朗讀將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能再現文章的'內容和思想感情,起到教育人、感染人的作用。通過朗讀訓練,能培養學生確切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因此,教學本課時,我緊緊抓住重點詞句,體驗角色,朗讀感悟。抓住文章故事性強的特點,以讀爲本,誘導學生在讀中感悟,體會人物的特點。在感受當時情況危急的這個環節,我着重引導學生體驗愛迪生的心情,抓住他緊攥的拳頭,焦急的神情來讀出他的焦急,孩子很快感同身受,讀得繪聲繪色。再比如,在感受愛迪生的智慧時,我通過動畫的演示,用愛迪生的辦法,讓原本昏暗的房間變得明亮起來。學生在觀看動畫演示的同時,也體驗着愛迪生的智慧與快樂,於是,接下來的,朗讀更是水到渠成,無需贅述。讀的方式上,採取個別朗讀,另生評讀,教師範讀,男女生賽讀,教師情境引讀等多種方式,讓學生的朗讀能力在一次次的鍛鍊中不斷提高。

三、課堂練習,注重說話能力的訓練。

在本節課上,我一直堅持學生說完整的話,對回答問題不完整的學生給予及時提醒和說完整的機會,重視學生說話能力的培養。另外,在理解爸爸無可奈何地搓着手時,我設置練習:爸爸一邊搓着手,一邊說:__________。讓學生練習說話。在手術成功之後,我又設置了練習,讓學生想象媽媽會怎樣誇兒子,再說一說自己準備怎麼誇他。在引導學生感悟文本的同時,培養孩子說話的能力,說完整話的能力。

二年級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 4

《月亮灣》這篇課文以其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了一幅秀麗的田園風光圖。

在教學這一課時,我主要通過抓關鍵詞,讓學生來體會感悟。學第一段,關鍵詞是“美麗”,也是總攬全文的詞語,下文都是圍繞這個詞來寫的。朗讀時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爲自己家鄉的美麗而自豪的感情。

第二段寫村前的景色。先讓學生對照插圖自學課文,再引導學生看圖,按“小河——河上——河裏——河岸——農田”的順序,有條理地口述月亮灣村前的景色。敘述時抓住“月牙一樣”、“繞着”、“緩緩”等詞語,讓學生了解月亮灣的地形和地名的由來,體會月亮灣依山傍水,環境優美。再抓住“魚兒”、“小橋”、“綠樹”、“青山”、“桃樹”、“桃花”、“農田”和“清清”、“倒映”、“一羣羣”、“燦爛”、“綠油油”等詞語引導學生想象文字所描繪的畫面,感受月亮灣山青水秀、紅綠相映、充滿生趣的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第三段寫村後的景色,我抓住“一片”、“茶樹”、“歡快”、“笑聲”等詞語指導朗讀,引導學生想象月亮灣滿山茶樹茂盛生長的.景象,體會人們依靠辛勤勞動,改變家鄉面貌的喜悅心情。

在指導朗讀這篇課文時,我是朗讀與細讀課文有機結合在一起的,不僅讓學生想象月亮灣的景色美麗,還讓學生體會作者讚美月亮灣、熱愛月亮灣的思想感情。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結合板書,進行了背誦,效果較好。

二年級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 5

“簡單”,這是蘇教國標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最後一篇課文《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給我的第一印象。初讀課文,覺得它的簡單在於:

(1)與前三篇《小草和大樹》《輪椅上的霍金》《生命的林子》這三篇文章不同,似乎沒有歌頌偉大的人物,也似乎沒有十分難懂的哲理。

(2)文章結構條理清晰,讓我一讀就一下子瞭解到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繼而就思考:這樣的文章該如何設計教學過程?似乎淺顯易懂,似乎沒也什麼地方值得細細探究的!

帶着疑惑,我再一次細細閱讀課文,隨着對作者楊紅櫻的進一步瞭解,對《魯濱迅漂流記》的閱讀,又翻閱了教學參考用書,又上網瀏覽了相關教學輔助資料,才逐漸改並了最初對它的認識。它很不“簡單”:

(1)它是一篇文中文,是楊紅櫻作品《男生日記》中主人公吳緬的一則日記。它除了是一則日記之外,還是一篇優秀的讀書筆記。

(2)楊紅櫻創作,是借孩子的口向孩子們推薦好書,這樣更容易拉近與孩子的距離,孩子們樂於接受。

想到這兒,我豁然開朗,除了把教學重點放在課文的理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之上,還應該滲透讀書方法的指導。所以,我的教學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1)適當拓展故事內容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課本涉及故事內容出發,引導學生質疑,如主人公魯濱迅如何種植大麥和水稻,如何救下星期五?他後來又是如何離開孤島的?請正在閱讀或已經閱讀本書的同學相機介紹。因爲開學初就佈置了對本書的閱讀。所以,很多學生都躍躍欲試,介紹得眉飛色舞,眉開眼笑。其他同學聽得也津津有味。從他們的表情我可以看出他們對這些讀過書的同學無比羨慕。相信他們課後也一定會去主動閱讀這本書。

(2)欣賞名言以指導讀書方法。在師生共同品析的名言的基礎上,我又出示了我自己在讀書過程中發現的名言,讓學生品讀理解。相機啓發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不但要讀懂故事的內容,還要學會用慧眼發現佳句,並把自己的讀書感悟寫下來。要在讀中思考,在思考中閱讀,不能只滿足於對故事的瞭解。

(3)領悟送書目的以獲得人生啓示。提出探究性問題:爲什麼爺爺把書贈給爸爸,爸爸又把書贈給我呢?聯繫課文第一部分爺爺和爸爸寫在扉頁上的文字,讓學生同桌討論。引導學生了解其實一家三代之間並不只是在傳遞一本書,而且還在傳承一種精神:學會生存,學會堅強,學會面對困難不畏懼。這本書真的有麼大的作用嗎,在本書中你還會有怎麼樣的收穫,就請學生課後認真閱讀,還可以與讀過的同學互相交流讀書心得!

教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全班學生都能津津有味地聽講,真正地跟着我走進了課文,走進了魯濱迅,使他們能在快樂的課堂氛圍中迸生了濃濃的閱讀興趣,也收穫了閱讀的方法。最大的遺憾是在學完之後的一個階段,沒有及時和學生開展《魯濱迅漂流記》的讀書交流會。

反思寫到這裏,突然又冒出一個不“簡單”:楊紅櫻真是個不簡單的`作家,她總是以看似淺顯易懂的文字,講述的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故事,卻能給孩子們帶來不簡單的收穫,她真正做到了深入淺出。這難道不是我們課堂教學所要學習的嗎?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記述了波蘭音樂家肖邦被迫離開祖國,全心全意投入音樂創作,客死巴黎的經過,突出了他“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臨終請求,表達了他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課文“送行”一段是全文的一個重點段,描寫具體細緻,情感渲染淋漓盡致,對人的情感與心靈具有很強的衝擊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於這一段落,我要求學生能夠在老師的指導下熟讀、領悟、背誦。

第一步,初讀感知。這一段中寫了告別的哪幾個場景。(詠唱送別曲;老師的叮囑;贈送銀盃。)自由讀對這三個場景的,看看哪兒特別感動你,爲什麼?

第二步,引導品讀。詠唱送別曲;老師的叮囑;贈送銀盃。都深深地表達着一個期望:無論你走到哪兒,都不要忘了自己的祖國啊!

第三步,誦讀背誦。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感受肖邦內心情感的變化,體會文章中蘊含的濃濃的同學之情,深深的師生之情,反覆誦讀,背誦。

教學時,我發現學生很難理解“他將自己的一腔熱血化成音符,寫下了著名的《革命練習曲》。那催人奮起的旋律,表現了波蘭人民的吶喊和抗爭。”在教學中,我出示《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播放音樂,讓他們全體起立唱了一遍,然後讓想想當時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人們聽了這樣的鼓舞人心的歌曲會怎麼想,怎麼做。接着我就順勢引出當波蘭人民聽到這催人奮進的《革命練習曲》他們也一定會從起義失敗的痛苦中掙脫出來,繼續抗爭。所以說肖邦雖然處在異國他鄉,他卻在用傾注全力創作音樂的方式來拯救他的祖國。我覺得通過這樣的聯繫,學生對句子的含義理解比較深刻,對肖邦這個人物形象的感受也更加鮮明。

二年級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 6

這是一首優美的兒童詩,內容簡單,讀起來琅琅上口。所以我把重點放在朗讀上,讓學生在讀中體會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孩子們確實用自己優美的朗讀來展示了對文章語言的感悟。

在授課的過程中,有兩個地方處理的不夠好。一個是在理解“爲什麼要變成荷葉”時,雖然孩子們想象到了變成大大的荷葉,可以使許多小夥伴,諸如小青蛙、小鳥、小魚等在它的上面唱歌、飛舞,在它的.下面嬉戲。但是沒有引導孩子們體會到當“荷葉”可以無私的付出。另一個是在學完全文後,應該再讓孩子想象一下:自己還想變成什麼。但是在上課的過程中沒有進行這個過程。

因爲認識到這節課的不足,所以在上本課的第三課時時調整了教學設計。在上課開始,先讓孩子齊讀了一遍課文,然後引導孩子理解變成“荷葉”可以給人帶來快樂。然後讓孩子說一說自己還想變成什麼時,沒想到瀟鈺說出了想變成一棵大樹,可以讓小鳥在自己的枝幹上休息,可以讓小動物在自己的樹陰下乘涼,樹下還長滿了小草,小花,引來無數的蝴蝶和蜜蜂在花叢中嬉戲……說得真的棒極了,不只是我,同學們有對發言者報以熱烈地掌聲!

同時,在激發學生情感的同時,我給他們出示了上學期學過的識字課中的關於春天、秋天的詞語,讓他們以“真想變成……”爲題,仿照課文,用上春天的詞語練習說話。孩子們進行了思考後,都非常積極地舉起了手。馨悅說:“春天是位小姐姐,她溫和地問:想變什麼?我想變……最後,我看見教室裏上課的同學們,我想變成一本厚厚的書,可以讓同學們在溫暖的春風裏,認真看書,從而瞭解更多的知識。”孩子們的想象力真的是很豐富,是我們成人所不能比的!看到還有許多孩子還想發言,於是留作了課後作業:用四季不同的特有的景物相關詞語,仿照課文寫一寫。孩子們很愉快的接受了作業。

我期待着孩子們給我更多的驚喜!

二年級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 7

《美麗的丹頂鶴》是蘇教版國小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中的一篇課文。課文寫了丹頂鶴的美麗外形以及它們每年到黃海之濱越冬的遷徒習性。課文即將丹頂鶴寫的栩栩如生,彷彿呼之欲出,又將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滲透于丹頂鶴的描繪介紹之中,有利於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自覺保護野生動物的教育。上完這一課,教學效果很好,自己較爲滿意。下面就談談自己的一點感受:

一、注重學習能力的培養

閱讀教學的核心是促使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和語文學習能力的提高。在執教這一課時,我立足文本,緊扣題眼,圍繞學生共同感興趣的話題“丹頂鶴美在哪兒?”引領學生學習。先讓學生通讀全文,在自讀自悟的過程中,圈圈畫畫。在學生整體把握文本內容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分段閱讀感悟。不管是在感受丹頂鶴顏色美的過程中,還是在感悟丹頂鶴形態美、姿態美的過程中,總是讓學生在先思考的基礎上,再組織他們與文本對話交流。

二、品味語言文字的精妙

在教學中,我運用多媒體爲教學服務,出示與文本語言相吻合的圖片,如顯示丹頂鶴羽毛黑白分明的'圖片,丹頂鶴體形修長-----丹頂鶴的生活視頻以及文本中重點詞語、句子的突現,引起學生的關注,讓學生在饒有趣味中細讀文本。

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長。在品味語言的精妙時,我還運用了傳統的演一演、做一做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我首先充分用好文本的教學資源----插圖,先讓學生在圖中找一找那些丹頂鶴正在“引吭高歌”,哪些丹頂鶴正在“展翅飛翔”,然後讓學生學着它們的動作做一做,談一談。顯示在高昂的情緒中,不但感悟了文本傳達的意思,而且獨處了詞語包含的意思,把這兩句話讀美了。學生在可感可觸的情況下,靜下心來細讀文本,抓住文本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句話,細細品味,體味到了語言的準確、鮮明、生動及運用之妙,潛移默化中受到薰陶。

三、突破文本,迴歸生活

在執教這篇課文時,我立足文本,努力拓展教學的資源。如我以“無憂無慮”爲切入點,圍繞教學目標,巧妙安排教學環節。當學生讀了第四自然段後,我問學生從這段話中你感受到丹頂鶴的生活怎樣?引出“無憂無慮”,然後讓學生觀賞丹頂鶴的生活視頻,其中每一組畫面旁我都標上名稱,如“悠閒散步”“追逐嬉戲”等。語言來自生活,又高於生活,這些生動的畫面與語言文字緊密結合,既幫助學生理解詞義,又加深了學生對這些詞語的印象,同時還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

我們在注重學生對語言的感悟積累時,要引導學生運用。如在觀看視頻後,我組織學生進行說話訓練:丹頂鶴帶着他們的孩子來到這裏,它們有的-----有的----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能靈活運用所學的詞語,並體現豐富的想象力。

語文課主要不是“學課文”,而應該是通過課文這個例子讓學生“學語文”,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用語文的方式習得語文的知識、語文的能力、語文的習慣。

二年級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 8

《狐狸和烏鴉》是蘇教版語文第三冊的一篇童話故事。講一隻狐狸用奉承話騙取烏鴉嘴裏一片肉的.故事,說明愛聽奉承話容易上當受騙。課文共6個自然段,故事簡短有趣,通過三次對話,形象地表現了狐狸的狡猾和烏鴉的輕信。

對於這種以對話爲主又揭示一個道理的童話故事,怎樣上才能上得有趣,把孩子積極性調動起來,又全身心地投入進入;怎樣上才能讓孩子的語言得到發展,讓孩子的能力有所提高,讓寓意的揭示不露痕跡;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本次課我主要有3個環節:教授新課、語言能力訓練、生字教學。

二年級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 9

不大明白,摘入古詩時,編者爲何將《春夜喜雨》改爲《春雨》,詩題,即是理解古詩的鑰匙:季節----春,時間----夜,對象----雨,心情----喜。

課堂上,在聯繫實際說春雨特點時,爲了引導學生說出春雨的“細”(象牛毛,象花針,象細絲)、“綿”(潛入夜,細無聲),指導學生觀察了當時教室外的雨,當時確爲春雨綿綿,但孩子就是說雨有聲,也大,(他們說的,是昨夜及前兩天的雨,那給了他們太深的印象了吧,自己也在這時想起了以前課堂上不時出現的疙瘩:文章中的某些觀點,自己都不大認同,但必須按教參中的要求傳授,教給學生時,自然就沒有了激情,沒有了感染力。)有些強迫着讓孩子再聽聽雨聲---沒有,這節課就這樣接着上了,扣着“好”,讓孩子們理解了這首在上學期就會背了的詩。

今天,再打出這篇後記的時候,突然想到了,當時,我怎麼就不多花些時間,讓孩子靜下來呢,讓他們靜下來,用耳朵,去感受春雨,雨確是無聲的啊,在傾聽裏,體會詩文,也體會那春。

再查資料,“《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唐肅宗(李亨)上元二年(761)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時寫的。”怪只怪,自己在備課時沒有備得詳盡。

明白了,教學時,並不是一定要讓學生知道:春雨,如詩人杜甫在詩中描寫的那麼好。而是讓學生知道,這首詩,是詩人杜甫寫成都的'雨,是一場典型的春雨,當然,春雨,也有例外。

就這麼簡單的,明白了。自己的理解侷限也侷限了自己的教學。教者,要有多深厚的學識做爲底蘊才能讓自己的教學順暢、睿智,才能不誤人子弟呀!

二年級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 10

《蝸牛的獎盃》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善飛的蝸牛獲得飛行比賽的冠軍獎盃後,自我陶醉,不思進取,結果翅膀退化,喪失了飛行能力的故事。課文將深刻的道理寓於樸實淺近的語言中。因此,本課我以新課標爲指導,以學生爲中心,根據二年級學生閱讀實際情況,主要採用質疑問難,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學習方法。我把“自主朗讀,讀中感悟”作爲本課教學的主要形式,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反覆朗讀,相互交流,自主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從而理解寓意,努力爲學生營造一個開放而富有活動的學習氛圍,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我認爲,這樣讓學生自己通過朗讀感悟出來的寓意,比老師說教更讓他們牢記。課文的第三段是重點,寓意包含其中。我在學生初讀課文,掌握生字的音、形、義、並學會正確用詞造句後,我設計了一個採訪學生的環節“假如你獲得了冠軍獎盃,你的心情會怎麼樣?今後會有什麼打算?爲什麼?”可是課文中的蝸牛不是這樣想的更不是這樣做的,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課文是怎麼寫的!就以這樣方式自然而然地引導孩子們進入重點段落的學習。先是學生自主把段落讀通讀順,然後我把重點句子顯示在大屏幕上。讓學生用自己願意的方式再練讀。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以後,我問學生:誰能夠滿懷自信地把屏幕上的句子讀一讀?相機指點學生讀出得意洋洋的語氣。我認爲讀的過程就是提高認識的過程,這裏通過多次不同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從讀中感悟到這個寓言故事蘊涵的道理“滿招損,謙受益”!

課後,在經驗豐富的教師幫助下,我認識到了這節課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首先在導入新課的設計上,我是選擇用實物蝸牛讓學生觀察它的外形特徵,然後告訴學生其實很久以前蝸牛有一對強有力的翅膀,得過飛行冠軍。這樣的設計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在課堂的一開始就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假如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歌曲《蝸牛與黃鸝鳥》,讓孩子們用心聽歌詞,明白蝸牛爬行速度非常緩慢,再告訴他們蝸牛還得過飛行冠軍呢!效果會更突出的。另一個我感到教學比較吃力的地方在分析“生怕”和“唯恐”這兩個意思相近的詞語可以調換位置嗎?我講解的目的在於讓孩子們理解蝸牛那種得到冠軍以後得意洋洋,驕傲自滿,不思進取,每時每刻都在想着炫耀自己,把榮譽看得很重的心理。課後很多教師都認爲這個分析不適合二年級的小同學,我也覺得這個問題是我自己沒有考慮到孩子們的年齡特點,過於追求完美課堂所造成的。第三,在這節課中我對寫字的指導不夠,今後會加強這個方面的訓練。

二年級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 11

《識字5 寒流 大雪 北風》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蘇教版)二年級上冊內容。本課將有關冬天的特徵的詞語用“詞串”的形式集中在一起,組成韻語,結合課文插圖幫助學生識字和認識事物。12個詞語都配有相應的插圖,學生圖詞結合,容易萌生主動識字的願望。

教學中我首先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創設帶同學們去北方旅遊的情境引入新課,創設和生字朋友拿車票的情境,充分調動了孩子學習生字詞的積極性。其次,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使學生了解了冬天的`物、候特徵,感受冬天雖冷,但仍充滿着勃勃生機和生活的情趣。例如讓學生聆聽北風的聲音,觀看大雪,蠟梅、蒼松、翠竹、刺蝟、蟒蛇、螞蟻等圖,獲得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讓身處南方的孩子們更深刻的感受到了北方的冬天。再次,重視對課文的拓展。如給學生積累有關描寫北風和大雪的成語,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最後,注重學生遷移運用的訓練。我們都知道,學語文,光有積累還不行,會把積累成功運用纔是最高境界。課堂上我設計了練習:冬天來了,()呼呼地吹,帶來了遠方的(),()紛紛揚揚地從天空中飄下來了!()卻在這時盛開了,金燦燦的,格外引人注目。()、()也挺直了它們的身子迎接風雪,給大地帶來一片生機。把積累與運用有機的結合起來,充分體現了學以致用。

不足之處首先是各教學環節的時間掌握不夠合理,如生字認讀環節時間過長,從而影響了寫字教學的時間,其次是拓展的內容過多,使得課的容量過大,教學時間較匆忙,使學生掌握困難,再次是設計的練習過於分散,既耗時又影響效果。最後是韻文的整體朗讀太少,影響了學生對韻文的整體感知。

二年級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 12

教學要求

1、能夠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田字格中的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8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教學重難點學會本課生字,熟讀課文 教學準備 蒐集動物過冬的相關知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猜一猜

(1)百花村裏有人家,鮮花瓣上種莊稼,招待客人用蜜酒,辛勤勞動人人誇。

(2)小小姑娘滿身黑,秋去江南春來歸,從小立志除害蟲,身帶剪刀滿天飛。

(3)身披綠袍,眼睛眉毛,先像逗點,後像小貓,跳上綠椅,呱呱喧鬧。冬天快到了,小動物們怎麼度過寒冷的冬天呢?這節課我們就一道來學習第19課。

2、板書課題:

小動物過冬

二、檢查預習情況,整體感知

1、自由讀字詞一遍。

2、抽讀生字,讀準字音。重點指導:商量、明、鑽、藏、相

3、開火車展示,隨時正音。

4、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寫的三種小動物它們是怎樣過冬的'?

5、讀通課文。

(1)請8個小朋友開火車朗讀課文,注意讀通句子,隨時糾正錯處。

(2)同學評議:主要是表揚讀得好的同學,並簡要說出好在什麼地方。

6、齊讀課文三、指導書寫生字。

(1)重點指導學生難寫的字

(2)描寫習字帖,教師巡迴指導,糾正坐姿。

四、課後作業。

1、讀生詞,抄寫生詞。

2、朗讀課文。

二年級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 13

青松教學反思:葉聖陶老先生說: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對詩意的理解如果孤立地去品詞析句,往往對詩的意境領會不深。但是變換了角色,你就是詩人,你就處在詩中情境,孩子們的想象力就會被激活,他們幼稚天真的話語,往往自然地把詩的意思吻合了。教學的時候,學生讀詩後提出的問題和預想的相差無幾。一是“挺且直”不理解,二是“鬆高潔”不明白。教學前做了充分估計,也設想了引導的辦法。

但是,受《登顴雀樓》教學時讓學生扮演王之渙父子能迅速進入詩境的啓發。我在教學時,注重了讓學生角色的進入。當學生提出“挺且直”不理解時,我問學生誰知道這個詞語的意思,學生結合插圖,做了最大努力,有的說出了雪雖然大,但是松樹能挺住,有的說出了松樹站得很直。我知道孩子們意會了,但不能言傳。我告訴學生“且”是而且的.意思,然後問誰能做個挺且直的動作,結果,多數孩子都站了起來。他們挺着胸,擡着頭,一幅雄糾糾的樣子。我讓學生說說此時的感覺,學生說,雪太大了,落在我頭上,壓在我的胳膊上,但是我能挺得住。那你們就讀一讀,老師聽一聽,是這樣嗎?本來“大雪”讀得虛一些效果纔會有,可是孩子們不管這些,喊破了嗓子在讀大雪,我也沒“指正”,我知道這時候講朗讀技藝是多餘的,孩子們已經是小松樹了。“鬆高潔”理解起來確實有難度,引導學生看圖,想想雪化之後松樹葉子的變化,學生說出葉子是鮮亮鮮亮的,“鮮亮”這個詞我也沒想到,看來,學生有這方面的生活經歷。在網上曾看過花開的聲音老師設計的一個讓雪和松樹對話的環節。

還是讓孩子們做松樹吧!“大雪就是想壓折你們,可是你們卻堅強地與他較量,你們會說些什麼?”孩子們的想象力就是豐富:“雪,你來吧!我正好用你洗澡呢?你被太陽曬化就會變成水,讓我喝了,我會更漂亮、更堅強!”

二年級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 14

本文的教學目標是:

1、理解課文內容,能意識到狼的本性是兇殘的,對狼這樣的壞傢伙只講道理是不行的,引導在生活中能聯繫實際加以運用。

2、能分角色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會通過朗讀有關語句來正確認識文中狼和小羊的本性。4、培養想象、分析句式等能力。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課文內容,悟出一定的道理。

2、找出關鍵詞語,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我的教學設計圍繞這樣的設定目標進行設計

。如:爲了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能意識到狼的本性是兇殘的,對狼這樣的壞傢伙只講道理是不行的這樣的道理。我先是讓學生對這個故事感興趣,接着和他們逐一分析狼的三次找碴兒的經過,通過理解重點詞語和句子,通過對他們各自的語言和動作分析,通過引導他們合作學習,幫助孩子們有層次、全面地理解課文內容,從而讓狼和小羊的本來面目清晰的呈現在學生們的'心中,也就清楚地認識了狼和小羊的本性,最終總結出:對待像狼這樣的壞人,光講道理是不行的。最後再引申到生活中,如果遇到像狼一樣的壞人,我們應該機智勇敢的應對。進行了文本和生活的有機結合,達到了本文的教學目標。

另外,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我還注重了一些學習語文方法的傳授,比如:句子的比較,抓住關鍵詞有感情朗讀的技巧,在文本中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在課堂上鍛鍊學生的口語表達和寫作能力等。

當然,在授課的過程中出現了諸如課堂上的教育機智欠缺解決等問題,還有待自己地不斷研究和努力。

二年級蘇教版語文教學反思 15

今天我上了語文課《蠶姑娘》,這是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在上課一開始,我先從謎語開始導入新課:一條小小蟲,自己蓋新房,躲在新房裏,變個飛仙女。孩子們一下子就興奮起來,然後再讓學生說說自己對蠶的瞭解,由於班上有好多孩子都是農村裏來的,所以蠶對他們來說還是比較熟悉的,多少都能說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教學片段:

有孩子說:“蠶小時候很醜,長大了可以變成蛾。”“說的真不錯。”又有孩子說:“蠶是吃桑葉長大的。”“恩,你說的是對的。”也有孩子說:“蠶會吐絲結繭,我們的好多衣服就是用蠶絲做的。”“你懂得的知識真多”還有的孩子說:“蠶是從蠶卵裏生出來的。”“你說的完全正確”。這樣之後就沒有孩子舉手發言了,於是我鼓勵孩子誰能把剛纔的極爲小朋友的發言連起來說,具體的用一段話來說說自己對蠶的瞭解。課堂上更是沉默了,不知是因爲沉默是金還是不會。大概一分鐘左右,班上開始陸續有孩子舉手了,只是數量還是很少。於是我讓其中的一位孩子發言。他說:“蠶是吃桑葉長大的,它從蠶卵裏生出來,最後變成蠶蛾,它還會吐絲結繭,做成衣服。”我首先表揚了這位同學的大膽發言,然後說:“這位同學把剛纔四位同學的意思連起來了,真是了不起,可是他說話的順序有些亂,誰能夠按照蠶的生長過程來按照順序有條理地說說。”此時,又有幾位孩子躍躍欲試起來。我請了其中一位,他流利地說:“蠶是從蠶卵裏孵化出來的,然後就吃着桑葉慢慢生長,長大後,它吐絲結繭,最後變成蠶蛾。”

這是我在課堂上對班級學生進行的一個隨機的說話指導訓練,原本在備課時,我想的是通過我自己的介紹讓孩子對蠶有個初步的.瞭解。但到了課上,我忽然轉念一想,爲什麼不讓孩子自己簡單說一說,而且我也可以看看孩子到底對蠶有多少了解,於是就有了上面這個片斷。其實,這樣的教學案例在語文課堂上是比比皆是的。語文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在語文課上,語文的工具性主要體現在對教材中典範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上,同時,還體現在教師與學生之間語言的交流和教師對學生口頭語言的評價與改造上。而讓學生把話說得充分而有序,這是語文課上加強語言文字訓練的最重要也是最實在的目標之一。語文課要重視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從學生口頭言語的表達角度看,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想法說得充分而又豐富,這樣就是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而引導學生把表達出來的口頭言語說得更加規範、精妙,這樣就是體現了與語文的工具性。

那麼在課堂上,作爲老師應該如何引導學生將話說得充分而有序呢?“言爲心聲”,先讓學生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在腦海中先徹底、周全地想清楚,在這之後,學生的說話才能表達得充分而有序,所以這裏還涉及到一個如何訓練學生思維的豐富性和條理性的問題。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講,在課堂上言語表達往往不夠完整、充分,也缺乏一定的條理,此時老師的引導就顯得格外重要。我認爲我上面的一個教學過程就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首先我鼓勵學生可以暢所欲言,知道什麼說什麼,將自己對“蠶”的認識片言隻語地表達出來,然後啓發學生將這些“片言隻語”按照條理組織起來,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和語言同時豐富起來。在充分表達的過程中,學生思維和語言缺乏條理性的問題又會暴露出來,此時我靈活地引導點撥,讓學生髮現表述順序上的混亂,並要求按照一定順序重新理順自己的思維並組織語言,最後達到充分而有序地表達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