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教學反思>

《貓》的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閱讀(4.66K)

作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學反思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貓》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貓》的教學反思

《貓》的教學反思1

1、簡介作家作品,談話導入新課。結合導學案上的“信息提煉”,課件出示作家、作品圖片,爲學生理解課文做鋪墊。

反思:《我是貓》學生對課文主旨不容易理解,作者借貓的視角來寫人的社會生活,這一環節效果較好,學生容易理解接受。

2、學習生字詞。結合導學案“初讀點撥”,檢測學生生字詞預習情況。2人小組對批字詞完成情況,並糾錯。班班通輔助教學。

反思:讓學生讀字詞、分析字詞時間較長,生字詞處理紮實,但導致課堂結構前鬆後緊。

3、檢查學生讀書情況。學生展示讀書,一人一句。

反思:雖然提前有佈置學生預習課文,但學生預習並不充分,課堂讀書問題較多。但是學生能認真傾聽讀書較好。因爲有些繁瑣,學生沒有讀完課文就下課了,最終教學目標沒有達成。

 4、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清課文寫作思路。結合導學案完成。

5、完成導學案上“達標檢測”。

這節課是不成功的,因爲教學目標沒有達成。課後,雅妮老師一席話讓我茅塞頓開:導學案設計不夠合理,“初讀點撥”中比較字形組詞題量太大,完全可以刪去;解釋詞語有些難度,耽誤時間較多,可以換一種形式,讓學生根據意思寫詞語。歸根究底,導學案設計不夠合理,教學環節時間安排不當,學生預習不夠充分。

我想今後應從以下三方面努力。

1、認真備課,精心編寫導學案。

2、讓學生學會預習,充分預習,才能保證自主學習成功。

3、教師要做好導演,預想好課堂可能出現的.問題,力爭做到胸有成竹,努力方向---氣定神閒。

《貓》的教學反思2

今春,在五峯鎮首次校本教研觀摩活動中,我執教了小語教材《貓》一文。回顧本人執教第二課時的過程,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主要表現在教學中雖然提出了較爲明確的讀書要求,體現出一定的層次性,但課堂中總感覺到缺乏讀書的氛圍,讀書不到位。究其原因,是教師囿於教案,未能根據課堂中學生學習狀態的變化及時調整預設的教學內容,沒有實現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也就沒有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得讀書流於形式。現擷取幾個教學片斷淺談一二。

片斷一:開課不久,教師在引導學生歸併問題後,導讀關於“貓的古怪性格”部分的課文。

師:請同學們聽讀1—3自然段,張開想象的翅膀,你看到了哪幾幅畫面?

(指名讀)

師:說說你看到了什麼?

(學生一片茫然,僅有一兩個人猶猶豫豫地舉起手)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聯繫此教學片斷,在課前,教師已安排學生自主預習,熟讀課文。但上課伊始,讓學生在聽讀課文的情況下,特別是在聽讀一遍的情況下談感受,則顯得過於牽強。此時,學生大腦正處於空白狀態,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尚在形成之中,作爲教師應靈活駕馭課堂,給學生一定的讀書的時間,讓學生有親自讀書的機會,經歷讀的過程,在讀的過程中展開想象,從而形成畫面。只有讓學生投入到文本中,才能讀懂老舍先生的愛貓之情。

片斷二:學習有關“貓性格古怪”的內容時,以小組合作學習爲主。在彙報交流中,一小組代表說:“我認爲,文中的貓就像‘六月天,娃娃臉’一樣,一會兒陰,一會兒晴,一會兒雨。”

(聽到如此聯繫生活的妙答,作爲教師的我雖有一陣欣喜,卻淡然處之,這個動態生成的資源被我漠視了。)

所謂“生成”,就是利用已有課程資源,促進學生體驗成功的過程。“生成”源於學生的獨特感受,是學生通過積極的個性化閱讀和思考所領悟到的。很多時候,教師的大腦轉動還趕不上學生的奇思妙想,我們需要及時發現教學中出現的亮點,以此爲契機,引導學生品讀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是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矛盾統一體。”在實施新課程中,每一節語文課都應是不可重複的激情和智慧相伴生成的過程,當我們的'學生帶着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參與到課堂中來,教師應改變些什麼呢?我粗淺的認爲首要的是從以下兩點入手。

 一、新理念的構建與教學實踐的結合

《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出的四大教學理念深入人心,但學習觀念、轉變觀念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當我們口中喊着新理念的時候,卻難以落實到真正的教學活動中來。新課程的實施,不僅僅是純理論的學習,更需要實實在在的教學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通過反思,提高自身的總結能力和評價能力,建立科學的課堂教學操作模式;通過教師同伴互評,實現教者與聽者的溝通,學習吸納教者的優點,坦誠指出教者的不足;通過專家點評,從理論與實際結合的層面,提出指導性的意見,促使教師深刻反思、快速成長。

二、教學的預案設計與創意調整相結合

教育教學的核心理念是爲了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我們走進課堂的首要任務是調動學生的情緒,讓學生想學、願學、樂學。而我們課前預設越多,課上學生的自由空間也越小,很多時候,我們苦心備教案,無異於作繭自縛。做爲學習的主人——學生,縱然在學文時有了即時感悟,教師也會因先入爲主的預設而視而不見或漠然不理。新課堂需要教師的教學機智,需要教師賞識學生、尊重學生,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努力在較短的時間內做出富有創意的調整。

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看來我要真正地發生變化,不僅從教育思想、教學行爲、教學方法……一句話,要不斷地學習、更新、充實和完善自我,使之真正成爲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貓》的教學反思3

聽了王老師的《貓》這課兩個課時的教學,深深爲王老師那名師風範所折服,他的每一次設計都爲了培養孩子的語文學習能力,無論是字詞的讀寫,重點句詞的巧妙引出,情境設計的恰到好處,他的引導方法不僅形式多樣,還非常到位。他的每一句話都在激勵學生樹立自信,敢於說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如果說對於這兩節課的某些設計還有值得探討的地方,我想提出以下建議:

首先,教學設計應以學生爲軸心,教學目標的設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來作調整。教師的設計很好,在很多地方都很能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我印象最深的是有這樣一個設計,在學完滿月的貓的可愛調皮之後,老師設計了情境:

(一)、當老舍的朋友來到家中,看到小貓在玩線團,會說……

(二)、當老舍的鄰居來到家中,看到滿院的枝折花落,老舍會說……

(三)、當……這些情境都很好,不僅能把小貓的可愛盡顯於言語中,而且能從這些語言中更好地體會老舍對於貓的喜愛。假若學生真得走進了老舍筆下的《貓》,學生應該能自然而言地用文中相關的話來回答,可是課堂表現是:學生在老師出示相關句子後,讀也沒能讀出其味。考究其原因,不是老師的情境設計不好,而是這個情境對於南方的學生來說有點難,因爲老舍的是北京話,南方學生不熟悉,學生要讀好已不易,現在要用說話的方式來展現,對學生來說是有挺大難度的。因此,我在思考:在面對學生不能跟上好的設計時,我想即便是再好的設計,也最好能調整一下,降低一點難度,讓學生真的學有所獲也未嘗不可。不過,不是所有有難度或是學生達不到要求的都要調整,如王老師在引導學生通過重點字詞來感受老舍對貓的喜愛和貓的可愛時,很多個點的學習,很多學生都跟不上,只會找句子,但老師一直在引導,就是要學生有一個意識——通過重點字詞來理解句意和文章要表達的感情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在這些環節,雖然學生不能達到預期目標,可是,我覺得不用更改教學設計,因爲這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是教會學生會學語文的好方法。

其次,課文的教學應以單元目標作引領,對於單元目標中的明顯要求,應在課堂教學中有所體現。《貓》所在的單元,都是寫動物的,而且從字面上看好像是不喜歡這種動物,如“好一隻高傲的鵝啊!”“真是貪玩啊!”等等,實際上卻表現了作者對該動物的濃濃喜愛。這一種寫作方法是這一單元要求學生要掌握的,語文園地也有相關練習,我覺得在《貓》這一課的教學中也應有所提點,不是說要很正式或是單獨提出來講,而是在學生提到體現了這種寫作方法的相關句子時,可以稍微提點一下,讓學生有所瞭解,知道有這種寫作方法,從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感情。這樣又可以引導學生複習前兩課中的相關語句,加深對這種寫作方法的印象,同時這也能爲學習“課後鏈接”從不同角度寫貓做個鋪墊。

課堂教學的每一處設計和處理都值得我們去探討和研究,不過我想如果教學設計能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來作適當調整,把單元目標融合到課堂教學中,可能對優化精品課堂會有更多的幫助。

《貓》的教學反思4

這篇課文是著名小說家老舍寫的,它是一篇精讀課文,生動描述了貓的性格古怪和它滿月時的淘氣可愛,全文字裏行間表達了老舍先生濃厚的愛貓之情。課文先從三個方面具體表現貓的性格古怪:講它既老實又貪玩,既貪玩又盡職;講它高興時和不高興時截然不同的表現;講它“什麼都怕”但又那麼“勇猛”,看起來相互矛盾,但都是事實,所以說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再講它小時候十分淘氣。

我認爲這篇課文的目的是,一是要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用具體事實表現動物特點的描寫方法;二是讓學生感受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美好意境,體會作者對生活的熱愛。現在是實施的是高效課堂教學與以前的傳統模式教學有很大的區別,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我努力做到:

一、在教學中努力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課標》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年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剛上課時,我請學生說貓給自己留下的印象,創設了自主、和諧、寬鬆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這節課有一個良好的開端。整節課中我能尊重學生個體差異,能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和自信心。

在學生填“貓既( )又( )它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這個空時,允許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填。當學生理解到 “小梅花”能體現老舍先生愛貓之情時,我能與學生呼應,利用手勢表現五個瓣的小梅花形狀,引導學生理解老舍先生愛看這小梅花,越看越覺得美,自然而然地體會了老舍先生的愛貓之情。這節課上我與學生始終能進行平等對話。

在理解完貓的性格古怪一部分時,我利用課件出示一組省略號,這是我對教材的創造性使用,這樣既能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貓的性格古怪,突破教學難點,又能對冒號的'用法進行鞏固複習。意在培養學生創造潛能的同時複習基礎知識,力求正確處理基本素養與創新能力的關係。學生在補充省略號的內容時結合生活實際講得較好。我在處理第四自然段“滿月的小貓更可愛”時使用以讀代講的方式,給學生留下充足的讀書時間、自由的理解空間。

這節課上學生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小組學習,小組學習時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取長補短,學生在小組學習過程中迸發出思維的火花,讀的水平不斷提高。

實踐證明,教師發揮主動性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於學生創造性地理解教材,符合學生學習規律,收效較好。

二、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學科的實踐性和綜合性

在課堂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區等教育資源,拓展學生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努力做到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提高對語言的感悟能力、駕馭能力,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體會作者寫作方法,使學生產生愛貓、愛生活的情感、產生仔細觀察事物的興趣。

但又有諸多的不足,學生知識面窄,拓展機會也少,又是纔開始接觸高效課,對這種模式還不太熟悉,所以我和學生還會花很多的時間去摸索,探究。

相如一小 王碧蓉

20xx.9.28

《貓》的教學反思5

案例:

《貓》是老舍先生的文章,他把貓寫的惹人喜愛。文章談到貓的性格十分古怪,說它貪玩吧,但是又非常盡職。它屏息凝視一連就是幾個鐘頭,非把老鼠等出來不可,在教學這個部分時,我請一個學生來解釋一下什麼是“屏息凝視”,這個學生由於預習不夠充分,一時語塞滿臉通紅,其實這個詞從字面也可以瞭解大概意思,不必非按照字典的解釋來說。於是我對這個學生說:“那就請你上來,給我們演一下吧,這貓是怎樣屏息凝視的?”他擺脫了這一尷尬局面,也鬆了一口氣,接着上臺,擺出屏住氣,眼神集中的樣子。我讓其他同學評議,有的同學說,他雖然屏住了氣,但眼神太直了,表現不出精神集中的樣子,在其他學生的提議示範下,他最終準確地表現出了小貓屏息凝視的樣子,在學生的掌聲中走下了臺。這一小插曲,反而使學生對小貓盡職盡責這一特點理解的更爲深刻了。

[反思]

看起來,這是一個很小的教學環節,但由於我處理的靈活富有創意,因而就有了特別的意義。首先,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相信學生會感謝老師給他解了圍。其次,通過這次表演,不但這個學生,全班所有學生都對這個詞語印象深刻。第三,調劑了單調的課堂氛圍,用短短的'幾分鐘的時間,讓孩子表演一下詞意對於活躍課堂氣氛作用很大,可以較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保持課堂教學的高效率。

《貓》的教學反思6

《新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知、感悟、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我在設計這篇課文的教學時:與學生見面的短短20分鐘,老師要充分有效地利用。讓學生齊讀課文一遍,以便使學生了解課文內容。並讓學生標畫文章中的生字新詞,自行解決。

這篇課文篇幅長,語言通俗易懂。因此我在課堂設計上讓學生速讀課文,簡述三隻貓的故事。(可選擇其中一隻談一談)並且對速讀提出要求,並在屏幕顯

示:在文中標畫出有關三隻貓的來歷、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的詞句。從課堂反饋來看,效率高,效果好,節省了時間。

這篇課文,我緊緊抓住了情感主線進行教學。因此在教學設計上,我只設計了一個大問題貫穿課堂:作者一家對這三隻貓分別是怎樣的情感態度呢?讓學生小組內充分交流,然後展示。從課堂上看,學生思維活躍,充分表達了自己對文章一些情感語句的理解。文章中的重點語句,讓學生反覆揣摩、朗讀。這一環節中我注意對學生進行鼓勵性的評價,小組加分很適合國中低年級學生心理,極大提高了學生的課堂積極性。這個環節的設計收到了預期效果。

爲了加深對文章所蘊含的哲理的體會,我設計了一個拓展學生思維的問題:想一想:如果養第二隻小黃貓時,家中也養了一對黃色芙蓉鳥,鳥也被吃了,“我” 會怎麼想、怎麼做?請你以第一人稱來敘述。這樣一來,學生通過對兩隻貓比較,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進一步理解了文章主旨。

在拓展延伸環節,我設計了過渡語: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遭遇此種命運的.又何止是一隻貓而已?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經錯怪過別人或被人誤解呢?說一說事情的經過。這樣很自然地引出下一環節:你認爲怎樣才能減少或避免這類事件的發生?最後在和諧融洽的課堂教學中,結束課堂。

當然在這節課中也有很值得自己深思的地方:

小組模式的教學,座位的編排,可以4人一個小組,但由於時間倉促和講臺空間的侷限,不能設計傳統座位的編排。使老師巡迴指導、關注學生的進度和課堂紀律的掌控都受到限制。我在想,這樣的座次排列,不使用小組教學模式也可以。

課堂上,學生感受體會多,課文讀得還是有些少。

另外,有些緊張,感覺自己的教學水平還沒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

專家點評:教學設計新穎,對文本挖掘深入,教學活動圍繞情感主線設計一個問題貫穿課堂,學生思維活躍有深度,課堂結構合理緊湊,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有效發揮教師導學作用,適時進行方法指導,重點突出,難點突破,氛圍和諧融洽。

《貓》的教學反思7

這一次,是我第二次上《貓》這篇課文。第一次是在20xx年秋參加青年教師賽課。而今年我剛好上四年級,所以這次在選擇課文的時候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這篇文章,一是想圖個方便,二是想看看現在再去處理這篇文章會有什麼變化。

四年前,設計教學目標時,仿照別人的教學設計依葫蘆畫瓢,設計爲:1、體會貓的“古怪”,2、學習作者用具體事例描寫動物,並仿寫喜歡的小動物。

而這一次,通過閱讀課後習題、語文園地等,抓住本課的語文要素之——反語,來設計教學目標。而如何將這一要素落地,也是我在備課中所焦灼的問題。

經過朱校耐心細緻地指導,我明白了:教反語,首先要清楚反語的概念,即用相反的.話語來表達本來的意思。還要明晰反語的作用:讓人感覺到很風趣、很幽默,能感受到更深層次的感情。等我想明白了這一點,我之前焦灼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這節課我上得比較累,學生學得也累。孩子們在課堂上比較拘謹,思維沒打開,說得不夠充分。例如“說一說哪些詞句體現了字面上看起來作者不喜歡貓,實際上是很喜歡貓的?”孩子們抓住“成天睡大覺”“膽小”“豐富多腔地叫喚”等等來理解,其實他們沒有真正地感受到“字面上的不喜歡”其實就是“喜歡”。所以我在備課時,應該先把字面上表示不喜歡的句子一句一句羅列出來,呈現在大屏幕上,讓孩子們看到這些句子,就明白只是從這些句子中去體會,縮小了範圍,我的教學目標才更明確。

究其原因,一是由於我在設計問題時,語言不夠簡潔,問題指向不明確,孩子們聽得一頭霧水。二是各環節之間的過渡不夠巧妙。三是自己課堂的駕馭能力的欠缺,處理課堂生成的靈活性不足。

這節課讓我明白了,不打無準備的仗,自己需要明白教什麼,也要知道怎麼教,只有做到心中有數,胸有成竹,才能遊刃有餘。

在語文教學之路上,我還需要努力修煉內功!

《貓》的教學反思8

《找不到快樂的波斯貓》是一篇童話故事。說的是一隻波斯貓不知道快樂是什麼滋味。於是分別向燕子、蜜蜂和青蛙請教快樂是什麼?可是不同的人對快樂的說法都不一樣。波斯貓覺得他們所說的都沒有什麼快樂的,它非常失望,仍然爲找不到快樂而衰嘆。課文借這一故事告訴我們,依賴別人的生活是找不到快樂的,只有靠自己辛勤的勞動和創造,服務別人,奉獻社會,纔是最快樂的。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採用以下幾點方法:

1.以讀爲主,探究分析,讀中感悟,指導朗讀。《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所以本課我就讓學生通過有目的性的自讀、小組讀、個人讀、男女賽讀、分角色朗讀等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通過充分的朗讀來理解燕子銜泥造窩、蜜蜂採蜂釀蜜、青蛙捉蟲保衛莊稼的辛苦。體會他們快樂,明白波斯貓爲何不快樂及“勞動創造快樂”的道理。整節課,我非常注重朗讀的指導,除了老師範讀外,我還以各種形式來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如:爲了讓學生掌握波斯貓聽完燕子的回答後那種瞧不起的的態度,我做了個瞧不起”的表情,讓學生仔細觀察,並模仿老師並帶着表情邊朗讀,既降低了難度又達到了效果!在指導朗讀青蛙回答波斯貓“捉害蟲、保衛莊稼是我最大的快樂!”這一句話,我先讓學生觀察圖,青蛙回答時做了什麼動作,看出它的心情如何?然後全班同學和老師朗讀這句話也帶着動作一起朗讀,朗讀指導就水到渠成了!

2. 通過有目的性的自讀、小組合作讀、分角色讀、齊讀等多種形式的讀來理解燕子造窩、蜜蜂釀蜜、青蛙捉害蟲的辛苦。體會他們勞動的`快樂,明白波斯貓爲何不快樂及懂得“勞動創造快樂”的道理。

3、抓住重點詞語體會句意,深入感悟文中的情感。學生讀得好說得更好,一位女生說,她從“一口一口”體會到燕子銜泥造窩的辛苦;另一男生從“千千萬萬”感悟到蜜蜂採蜜釀蜜的辛勞,讀時聲情並茂。老師再用資料補充:一隻青蛙一天捉70多隻害蟲,一年能捉15000多隻害蟲此時,讓學生感受青蛙爲人類的貢獻。學生的情感油然而生,飽含激情的朗讀至今另我難忘。

4.學習中穿插遊戲。爲了鞏固上節課的生字詞,幫助本課的朗讀,我在講授新課前設計了一個“和諧號”多人座火車,讓學生以開火車的形式複習上節課的生字詞,學生的興趣非常濃,積極性高,效果很好!

5.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以及自信心的培養。這樣,學生就把讀書、說話、情感陶冶三結合起來,對文本有了一個更深的感悟:勞動能創造快樂。

不足之處:課堂銜接語言要設計精準到位,思路清晰,表達完整,問題設計要有目的性和有效性,同時關注學生們的思維動向,及時調整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貓》的教學反思9

《找不到快樂的波斯貓》是語文S版國小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三篇課文,它是一篇童話故事,主要講:波斯貓不知道快樂是什麼,因而去找燕子、蜜蜂、青蛙詢問,最後還是不明白快樂是什麼。而學生通過學習這篇課文,從燕子、蜜蜂、青蛙的話去懂得“勞動創造快樂”的道理。

教學了這篇課文,我覺得以下的幾點是我在教學中做得比較成功的:

1.教態自然,優雅,對學生有親和力,做到了面向全體學生,板書大方,有實用性。

2.以讀爲主,以學生爲本。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所以本課我就讓學生通過有目的性的自讀、小組合作讀、個人讀、齊讀、分角色讀等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通過充分的朗讀來理解燕子造窩、蜜蜂釀蜜、青蛙捉害蟲的辛苦。體會他們快樂,明白波斯貓爲何不快樂及值得“勞動創造快樂”的道理。並且我在教學中注重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在熟讀的基礎上說自己對“燕子、蜜蜂、青蛙爲什麼覺得快樂。而波斯貓卻不覺得快樂”的理解。學生因爲對課文熟悉了,有的學生就說:“燕子一口一口地銜泥來造窩,創造窩的過程很辛苦,所以他很快樂。”有的`學生就說“燕子的窩是自己造的,是通過自己的勞動纔得到的,所以它很快樂。”有的學生說:“蜜蜂通過在千千萬萬朵花中採來花粉,纔可以釀成蜂蜜,他勞動得很辛苦,並且它的勞動創造出了成果,所以它特別快樂。”有的學生說:“蜜蜂辛辛苦苦造出來的蜂蜜,和大家一起分享,它覺得很快樂。”有的學生說:“青蛙一天到晚蹦來蹦去捉害蟲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但想到能幫助人們保衛莊稼,知道勞動有了回報,就覺得是它最大的快樂。”有的說:“波斯貓不勞動,總依賴主人給它東西吃,所以它不會覺得快樂的。”還有的說:“波斯貓整天待在主人爲它準備好的軟綿綿的皮沙發上,什麼都不缺,它對燕子、蜜蜂、青蛙做的事情不敢興趣,所以它找不到快樂”……這樣,通過讀、說,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懂得了“勞動創造快樂”的道理。

3.讓學生精讀課文有關段落,學會品詞品句,讀有所悟。

“抓住關鍵詞語讀好句子”是語文課上最常用的教學方法。我教學《找不到快樂的波斯貓》時,我就讓學生按要求找到句子並劃出,然後讓學生讀通句子,讀好句子,在讀句的過程中抓住重點詞語體會句意,深入感悟文中的情感,比如找到“一口一口”“千千萬萬”“蹦來蹦去”就讓學生標出來,重讀,這樣學生就能把握詞語表達的意思了。學生讀得好,說得更好,一位女生說,她從“一口一口”體會到燕子銜泥造窩的辛苦;另一男生從“千千萬萬”感悟到蜜蜂採蜜釀蜜的辛勞,讀時聲情並茂。老師再用資料補充:一隻蜜蜂往返飛行10次,採集1500多朵花才釀成一滴蜂蜜。此時,學生的情感油然而生,飽含激情的朗讀至今另我難忘。有了以上兩句句子教學基礎,學生自然而然讀出青蛙整天蹦來蹦去捉害蟲的快樂情感,學生讀好了句子,也懂得“付出勞動獲得成果”的道理。整堂課上書聲琅琅,體現了語文課堂的特點,突出了“以讀爲本”。

4.讓學生在歌聲中體會情感,受到教育。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要深入鑽研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徜徉其中,放飛心靈與文本對話,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塑造良好的人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我就在第二課時引課時放歌曲《勞動最光榮》,讓他們從歌聲中感悟“勞動創造快樂”的道理,爲後文學習打下了情感基礎,自然而然地受到思想的教育。

在成功之餘,還存在着缺點;

1.教師課堂上教學語言有些重複,耽誤了時間。

2.複習引入時學生開火車讀詞語的時間也有些長,使課堂上出現了前鬆後緊的狀況。

3.結尾總結時因爲時間關係不夠精彩,使學生感情昇華上欠缺了一些促進因素。

《貓》的教學反思10

《沒有快樂的波斯貓》是一篇童話故事,主要講:波斯貓不知道快樂是什麼,因而去找燕子、蜜蜂、青蛙詢問,最後還是不明自快樂是什麼。而學生通過學習這篇課文,從燕子、蜜蜂、青蛙的話去懂得“勞動創造快樂”的道理。

教學了這篇課文,我覺得以下的幾點是我在教學中做得比較成功的:

1.以讀爲主,以學生爲本。《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所以本課我就讓學生通過有目的性的自讀、小組合作讀、個人讀、齊讀等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通過充分的朗讀來理解燕子造窩、蜜蜂釀蜜、青蛙捉害蟲的辛苦。體會他們快樂,明白波斯貓爲何不快樂及值得“勞動創造快樂”的道理。並且我在教學中注重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在熟讀的基礎上說自己對“燕子、蜜蜂、青蛙爲什麼覺得快樂。而波斯貓卻不覺得快樂”的理解。學生因爲對課文熟悉了,有的學生就說:“燕子一口一口地銜泥來造窩,創造窩的過程很辛苦,所以他很快樂。有有的學生就說一“燕子的窩是自己造的,是通過自己的勞動纔得到的,所以它很快樂。”有的學生說:“蜜蜂通過千千萬萬朵花中才來花粉,纔可以釀成蜂蜜,他勞動得很辛苦,並且它的勞動創造出了成果,所以它特別快樂。“有的學生就說:“青蛙一天到晚蹦來蹦去捉害蟲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但想到能幫助人們保衛莊稼,知道勞動有了回報,就覺得是它最大的快樂。”有的說:“波斯貓不勞動,總依賴主人給它東西吃,所以它不會覺得快樂的。”……這樣,通過讀、說,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懂得了“勞動創造快樂”的道理。

2.讓學生精讀課文有關段落,學會品詞品句,讀有所悟。“抓住關鍵詞語讀好句子”是語文課上最常用的教學方法。老師先出示句子問學生:句中哪些詞語寫出了……機械性的教學令學生索然無昧。所以我教學《找不到快樂的波斯貓》時,我就讓學生按要求找到句子並劃出,然後讓學生讀通句子,讀好句子,在讀句的過程中抓住重點詞語體會句意,深入感悟文中的情感。學生讀得好,說得更好,一位女生說,她從“一口一口”體會到燕子銜泥造窩的辛苦;另一男生從“千千萬萬”感悟到蜜蜂採蜜釀蜜的`辛勞,讀時聲情並茂。老師再用資料補充:一隻蜜蜂往返飛行10次,採集1500多朵花才釀成一滴蜂蜜。此時,學生的情感油然而生,飽含激情的朗讀至今另我難忘。有了以上兩句句子教學基礎,學生自然而然讀出青蛙整天蹦來蹦去捉害蟲的快樂情感,學生讀好了句子,也懂得“付出勞動獲得成果”的道理。

3.讓學生在歌聲中體會情感,受到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要深入鑽研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徜徉其中,放飛心靈與文本對話,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塑造良好的人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我就在第一課時讓學生從文字上懂得“勞動創造快樂”的基礎上唱《勞動最光榮》,讓他們在從文字中感悟昇華到在情景中感悟“勞動創造快樂”的道理,在他們意味未盡的時刻,讓他們說說自己的勞動是什麼,打算怎樣去創造快樂。讓他們在說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思想的教育。

4.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鼓勵學生在各科教學活動以及日常生活中鍛鍊口語交際能力”。所以我們的教學離不開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而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起源於口頭表達能力,因此我除了通過學生與文本、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的對話中去培養學生的口頭語言外,還在上第二課時時讓學生編故事。說說找到快樂的波斯貓是怎樣的。當學生的思維閘門一打開,他們就會想象奇特,豐富多彩。有的說波斯帽貓後來認真思考了燕子、蜜蜂、青蛙的話,知道了自己不勞動是找不到快樂的,所以它開始去捉老鼠了。每捉到一隻老鼠,它的心情就特別高興,還感覺到了主人給他的蜂蜜特甜、炸魚特香。有的說波斯貓知道了勞動能創造快樂,所以他天天去捉老鼠,幫助主人把家裏的老鼠都捉完了,他還去鄰居家捉,他從此就過上了快樂的日子,知道了快樂是什麼之味了……這樣,學生就把讀書、說話、情感陶冶三結合起來,對文本有了一個更深的感悟:勞動能創造快樂。

5.學以致用。在寫字教學中,我讓學生在識記生字的基礎上,運用生字來組詞,並用所組的詞說一句話。學生就來勁了,有的說:“決(決定)我決定認真把我的字寫好。”有的說:“決(決心)我想把知識學好的決心已定,誰也不能改變。”有的說:“波(波紋)我往潮水裏扔石子,水面上就出現了波紋。”……雖然這些句子還很簡單,但他們會用這些字來組詞,造句,說明他們對這些字的字義已經掌握了,在有限的時間裏運用,這就足夠了,把句子說具體,我們可以慢慢再引導。

《貓》的教學反思11

《貓》這篇文章看似很簡單,但我反覆品味過後,總有很多新的教學思路。第一件事情就是依據三維目標初定教學目標:

1、通過品析生動細緻的描寫,感悟作者對三隻貓的情感態度。

2、揣摩文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真正操作起來確實不易。如何努力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這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課標》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所以開始導入時我便設計了一個大家比較感興趣的寵物話題,這樣內容上比較接近學生,從情感角度上學生自己能放鬆下來激發他們的興趣。

這節課就是以“情”貫穿始終,相處述情——亡失訴請——析情明理,都緊緊圍繞作者的情感態度展開。三個主問題的設置既要挖掘學生的表達力,又要讓學生自主品味出作者對三隻貓的情感態度的變化,從而引申到對人生哲理的感悟。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努力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提高對語言的感悟能力、駕馭能力,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作者寫作方法,使學生產生愛貓、愛生活的情感。

儘管我也在不同的班級試驗過多次,儘管在細節上反覆琢磨,向本組老師請教指導,但是這節課最後還是有一些需要修改的地方。

1、時間安排前緊後鬆。可以將課前預習部分在課前落實紮實,課上點到出現問題最多的字詞即可。這樣可以節省一分鐘左右。讓學生在最後的練習環節上有更充足的時間,讓練習更充分,真正讓學生寫出自己的心聲。

2、“析情明理”環節,完全可以讓學生放開談自己的感受,鼓勵學生暢所欲言,所謂的理不一定非要和老師講解的一模一樣纔對,一定要相信學生能談出自己的感受。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纔能有更多的收穫。而這個環節,學生們對自己的感受已經談的很好,我又出示了自己的體會,實屬多餘,這樣就容易禁錮學生的思維。所以一定要相信我們的學生!

3、感悟人生哲理這個環節,其實沒有必要追求形式上的多樣。起初,我在備學生的時候,一直在想,學生們一定有很多不同的見解,討論交流可以讓他們將自己的感受完全展示出來。但人生哲理是一個學生內化在心裏的感悟。因此,給他們一個安靜的環境,讓他們靜下心來去感悟,然後紛紛展示交流即可。所以沒必要爲了討論而討論,小組討論要有其真正的'實際作用纔是真正有效的討論環節。

4、任何一篇文章都是通過反覆多樣的閱讀來獲得體會的,但這節課中我只寄希望於課下的預習,課上朗讀及默讀的環節都是輕輕點水一般,沒有深入閱讀。其實在第一個環節上,可以設計一個初步朗讀重點語段的環節,讓學生首先從字面上感知課文內容。而有些情感體驗的詞語也可以富有情感朗讀出來,相信效果會更好。

5、點評小練筆的時候最好也能針對本課的教學目標來展開評論。這樣又進一步落實教學目標。

這次課讓我收穫很多,尤其向本組老師身上學到了嚴謹的教學態度。有的時候意思相近的一句話,我們反覆修改斟酌字詞,儘量讓自己的課收到完美的效果。當然這樣一個反思的過程也是一種進步的過程,在不斷反思中進步,在進步中時常反思!

《貓》的教學反思12

《麪包房裏的貓》是個語言活動,按照教案的設計,我覺得這個活動上起來應該挺有滋味的。因爲這個故事,不僅有聽老師講的,還有請小朋友們想象講述、續編的。可事實上,在組織這個活動時,整個課堂感覺一點也不好。活動中能與老師互動交流的.,基本上一直只有兩三個。其他的孩子,我也弄不清是聽了還是沒有聽,是聽懂了還是沒有聽懂,只是呆呆地坐着,或是偶爾來個小動作放鬆了下。真是無法捉摸他們的心思。

我覺得我已經十分努力地將自己的語言、表情、眼神、動作傳遞給每一個孩子,可是孩子們大都沒什麼反應。他們只是在聽到一些有趣誇張的情節時“嘿嘿”一笑作爲迴應,其他時候則毫無聲息。在續編故事時,有兩三個孩子有一些講述,接着就幾乎陷入了冷場。任憑我在那兒怎麼啓發,就是沒有下一個迴應。

我感到無比的鬱悶!面對着這些孩子,我也無語了,我看不懂這些孩子,我不知道今天的活動到底怎麼了!我也不知道今天到底是誰出了差錯!

《貓》的教學反思13

“尋找共同特徵”是科學課主要的課型之一,關於這類課型怎麼教,一直是廣大科學教師不斷探索的課題之一。這類課型究竟怎麼教?也一直困擾着我,最近聽了汪老師執教的《兔與貓》一課,感受頗深,從而也引發了我對教學“尋找共同特徵”這類課型的反思。

《兔與貓》一課是通過引導學生對兔和貓的身體外形特點、繁殖方式、生活習性等方面的觀察,認識兔和貓身體外形、繁殖方式、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特點,再通過比較、歸納,尋找哺育動物的共同特徵,認識哺育動物。《兔與貓》一課屬於典型的“尋找共同特徵”課型,汪老師在教學《兔與貓》時,先後進行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教學模式。

第一種模式是: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兔和貓的身體外形、繁殖方式、生活習性等方面一些圖片,先引導學生逐步觀察兔的身體分幾部分?各部分有什麼特點?身體表面有什麼?小動物是哪裏來的?小動物吃什麼長大的?兔喜歡吃什麼食物?怎樣運動等等。再引導學生逐步觀察貓的身體分幾部分?各部分有什麼特點?身體表面有什麼?小動物是哪裏來的?小動物吃什麼長大的?貓喜歡吃什麼食物?怎樣運動等等。然後讓學生比較兔和貓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尋找哺育動物的共同特徵,建立哺育動物的概念,最後應用哺育動物的概念,認識、判斷各種動物,哪些動物是哺育動物。

第二種模式是: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兔和貓的身體外形、繁殖方式、生活習性等方面一些圖片,讓學生開展觀察活動,分組觀察兔和貓身體外形、繁殖方式、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特點,並填寫觀察記錄表,再以組交流觀察結果,形成共識。然後讓學生比較兔和貓有哪些共同的特點和不同特點,歸納兔和貓的共同特徵,揭示哺育動物概念,最後應用哺育動物的概念,認識、判斷各種動物,哪些動物是哺育動物。第一種模式整過過程十分完整,課堂氣氛也十分活躍,學生也順利的找到了哺育動物的共同特徵,看起來是一堂成功的科學課。第二種模式課堂氣氛更加活躍,甚至有點“亂”,學生在尋找哺育動物的共同特徵是也沒有第一種模式那麼順利,看起來也沒有第一堂課那麼成功。

教學“尋找共同特徵”這類課型時,應該怎麼教?《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程要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爲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爲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科學課程標準》還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爲核心”、“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按照《科學課程標準》的要求,汪老師執教的《兔和貓》兩種模式裏,哪種模式的教學過程更能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哪種模式的教學過程更能體現“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爲核心”、“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的理念?毫無疑問是第二種教學模式。

第一種教學模式,過程雖然完整,學生也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但在整過過程中,學生完全是被老師牽着鼻子走的,學生的`主動探究的手腳被老師羈絆起來了,學生只有順着老師設計的問題和步驟走,這樣教學,看起來無可挑剔,實際上是不利於學生科學素養形成的,也不能體現“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爲核心”、“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的理念。

而第二種教學模式,學生都在自主探究兔和貓的身體外形、繁殖方式、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特點,看起來好像有點“亂”,也沒有像第一種教學模式那樣十分順利的尋找到哺育動物的共同特徵,但這一切都是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後完成的,有利於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也體現了“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爲核心”、“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生科學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和引領者。從《兔和貓》一課的教學中,可以看出“尋找共同特徵”這類課型的教學設計要以把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放在首位,教學過程要有利於學生科學素養的養成,要以“探究爲核心”,讓學生成爲“科學學習的主體”,只有這樣,才能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貓》的教學反思14

故事活動作爲幼兒學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有其一定的教育價值。每個故事中蘊涵的深意需要通過老師的挖掘和合理引導讓孩子獲得,如何採取有效的互動策略,讓幼兒在欣賞故事的同時,主動積極地理解故事背後蘊涵的道理呢?我在故事活動《麪包房裏的帽》中採取了以下策略:

1、鼓勵幼兒自主觀賞掛圖,猜測故事內容後再聽講故事。

這種方式的目的是爲了提高幼兒傾聽故事的興趣,明確傾聽故事的目的性。

孩子在觀察過掛圖後,理出的.線索有:(1)貓生活在麪包師的家裏。(2)貓越變越大,房子裏也住不下了。(3)變大的貓走在路上嚇壞了司機,影響了交通。(4)貓累了就躺在河上休息,看身邊的小朋友在湖上搭橋(第四張)。當我把故事講給孩子聽後,孩子很快發現:前三個線索找對了,可是第四張掛圖的理解出錯了,原來貓躺在河上不是懶而是爲了擋住涌向城市的洪水。猜測的過程不但大大提高了幼兒對故事的興趣,而且這種形式對大班孩子的觀察、思維、理解力上都有了進一步的挑戰。

2、尋找故事中的矛盾點(莫格變大是好還是壞?),鼓勵持有不同意見的孩子進行辯論。

大班的孩子開始有自己的觀點和辯駁別人的傾向了,所以當故事中有矛盾衝突點時,我給予了他們辯論的機會,最終孩子的辯論分爲兩派:

認爲莫格變大是好事的說:莫格可以用自己的身體擋住洪水,保護人們。

認爲莫格變大是壞事的說:莫格會影響交通,會把房子撐破,會把別人都食物都吃完等等。

通過辯論這種互動形式,孩子們瞭解了對方的理由,給了自己另一個思考的方向,讓孩子們潛移默化中學會如何傾聽分析別人的意見和想法,同時也讓孩子看待問題也變得更爲全面了。

最後孩子們認爲:莫格變大既是好事也是壞事,要讓莫格儘量避免身體上的巨大爲別人帶來的麻煩,多利用身體上的優勢爲別人服務。

3、給予幼兒創編故事的空間。

抓住莫格變大的特徵,我鼓勵幼兒進行合理的想象:莫格能爲大家做些什麼好事呢?以此讓孩子意識到:任何人都能利用自身的優勢在某些方面幫助到大家。

孩子創編的內容很有趣、也能夠把握住莫格體形的特徵合理創編:(大致的內容)

應銘:變大的莫格救了爬上大樹而下不來的人。

金張誠:變大的莫格用自己的大力氣幫助人們搬石頭造房子。

邵伊人:變大的莫格用長手把掉到井裏的孩子救上來。(這是孩子在新聞中獲取的經驗引發的想象。)

從幼兒的活動情況來看,策略比較得當有效,目標達成狀況比較理想。

《貓》的教學反思15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體會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

3、瞭解作者是怎樣抓住貓的特點,真實具體地進行描寫的。

4、.幫助學生學會本課“蹭、稿、秧”三個生字和“癢、稿、憑、殃”四個會寫字。

教學重點:體會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

教學難點:瞭解作者是怎樣抓住貓的特點,真實具體地進行描寫的。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激趣導入

剛纔我們欣賞了幾張貓的圖片,哪些小朋友家養過貓?貓給你們留下了什麼印象呢?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我國著名的小說家和戲劇家,被譽爲語言大師的老舍先生筆下的貓是怎樣的?

二、複習檢查

出示詞語:

稿紙、任憑、遭殃、蹭、無憂無慮、豐富多腔、屏息凝視、枝折花落

1.指名讀

2.師糾正讀音

3.齊讀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看看課文寫了貓的哪幾個方面?

2、哪幾個自然段寫了貓的性格古怪?

四、學習第一部分

(1)古怪是什麼意思?

(2)看看貓古怪的性格體現在什麼地方,畫出相有關的句子,並說說體會到了什麼。然後,小組討論。

(3)、交流彙報

A、說它老實吧……理解無憂無慮

B說它貪玩吧…….理解任憑

C說它盡職吧…….理解屏息凝視

小結

說它“老實”可是又很“貪玩”。說它“貪玩”可是又很“盡職”,這本都是矛盾的特點集貓於一身,由此看來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

2.學習2—3自然段

(1)課文還有哪些地方寫了貓的性格有些古怪?

(2)指名說,找出相關語句。

(3)品味“蹭”,蹭是什麼意思呢?誰能表演“蹭”的動作?大花貓在“蹭”主人可能在想什麼呢?

(4)比較句子

出示:

在你寫作的時候,跳上桌來,在稿紙上踩印幾朵小梅花。

在你寫作的'時候,跳上桌來,在稿紙上踩印幾個小腳印。

讀出了什麼感情?

(5)它還會豐富多腔地……

師:貓的聲音有長有短、有高有低、好象……

生:(接答)像唱歌、說話……

(6)指名學生學學貓的叫聲。

(7)來讀讀第三自然段,讀出味道。

五、學習第二部分

1、自學第四自然段,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貓滿月的時候更可愛?”

2.交流

3、儘管小貓如此頑皮、淘氣。但我會責打它們嗎?(不會)我會討厭它們而不要它們嗎?爲什麼?

滿月的小貓就像孩子,它淘氣、天真、生氣勃勃實在是太可愛了。

2.師和學生一起來讀,師引讀:

小貓滿月的時候更可愛……

一根雞毛,一個線團……

一玩兒起來……

它的頭撞在了門上…….

六、總結全文,體會寫法

學習了這篇課文我們瞭解到老舍先生筆下的貓實在有些古怪,滿月的小貓更可愛。

作者是怎樣抓住貓的特點真實具體的進行描寫的?

板書設計:

古怪老實貪玩盡職

高興時不高興時

可愛

膽小勇猛

課後反思

《貓》是老舍先生寫的一篇狀物抒情散文。文章結構嚴謹,語言風趣親切,表現了貓的性情,字裏行間流露出作家對貓的喜愛之情。

爲了讓學生感受課文中老舍對貓的喜愛之情,我找一些有關貓的有趣圖片製作成幻燈片,並配有貓叫的音樂,在導入新課時給學生看。一下子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孩子們對這些活潑可愛的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及時加入了導語: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戲劇家被譽爲語言大師的老舍先生筆下的貓師怎樣的?爲學生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情境。起初,學生對大貓、小貓特點的可愛和古怪統一,從這兩點入學生的興趣勃然高仰,我能明顯地感受到躍然在他們臉上的那份喜愛,很多學生都坐在下面輕輕地叫着,“大貓古怪”“小貓可愛”。這一叫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我抓住朗讀課文的最佳時機,讓他們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表達出這種情感。

在指導學生體會貓老實、貪玩的矛盾性格時,總想讓學生抓住重點詞語“任憑、屏息凝視、蹭”等重點詞語談理解,幾名學生回答後,總覺得答得不到位,所以在這一環節耽誤了不少時間。使得在學小貓可愛這一段時時間較緊,學生沒時間背一背課文。課後仔細想想,如果老師當時能及時點撥一下:“你是從那些詞語讀出來的?”學生會較快說出感受,不會耽誤太多的時間。

爲了體會老舍先生寫貓叫聲運用的“豐富多腔”、“變化多端”,我讓學生們模仿貓叫,大家踊躍舉手,爭相模仿。使學生真正體會到這兩個詞的妙用,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望着這些天真可愛的孩子,我感受着這份躍出文本的生命之愛,再次驚訝語言的魅力。

由於在上課之前,我讓學生做到了充分的朗讀課文,整節課下來,覺得學生的積極性以及對於課文的激情得到了比較充分的調動。主要是文本的內容與學生體驗有一定聯繫,重要的事,課堂上的一些訓練從課文內容出發並結合學生生活實際來設計,再加上老師在課堂上進行朗讀課文的指導訓練,使師生產生共鳴,從而使學生激情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