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教學反思>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閱讀(2.27W)

身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克與千克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1

《克和千克的初步認識》第六單元的第1課時。克與千克對於國小生來說是個全新的質量概念,克和千克是兩個基本的質量單位,而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根據國小生的心理特點、年齡特點以及實際生活經驗。

爲了讓學生了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有多重,並能夠在實際中應用。我就通過生活中物品有長有短、有多有少;又請了一大一小兩位同學,引出兩位同學有輕重之分,從而引入質量。隨後請同學們交流購物收集到的信息或者出示實物。並從中挑選了重約1克的米和重約1千克的水果(4個蘋果),一手拿一物,對比感受1克與1千克物品,從而建立“克”很輕,“千克”較重的概念。緊接着運用積累的感受去找約1克、1千克的物品;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用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儘可能地給學生提供更多實物材料,讓學生通過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說一說、稱一稱的實踐活動,從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後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並列舉了許多生活中的實物,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如:1千克蘋果、大約有幾個,500克鹽有多重,1個文具盒、1個小朋友,1個西瓜,1個乒乓球,1支粉筆等讓學生對質量單位的感知,遷移到對1克、1千克重量的感受。知道1千克=1000克,讓學生對克和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盤秤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這些生活中的數學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體驗到的,並形成一定的技能,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克與千克》的教學反思6

克和千克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質量單位,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要與之打交道的,但學生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因此本節課從逛市場引入課題目,讓學生認識了各種各樣的秤,而後在實踐中感知1克和1千克。通過眼的觀察估一估、手的感知掂一掂、手的操作稱一稱、腦的思考比一比、耳的傾聽說一說等活動,學生親身經歷了1克、幾克和1千克、幾千克的實際質量,感受到物體的輕重,從不同角度使學生在頭腦中建立清晰的質量概念。最後迴歸生活,找一找身邊哪些物品的`質量可用克作單位,哪些物品的質量用千克作單位,理解了“克”和“千克”的正確含義,體會到數學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的思想。

本節課存在的不足:

1、給學生掂量、感受、尋找的的時間較短。1克、1千克不能僅靠老師在課堂上照本宣科地說,對它們的認識,需要孩子們自己的感受。各種大約1克的物品,學生掂、找、感受的時間多一些。而由於一些原因,教學千克時課堂上只讓學生掂了掂2袋鹽、4個大蘋果的重量。學生的體驗時間確實短和少。

2、學生對“克”、“千克”的質量,體驗還不夠豐富,判斷物品有幾克、幾千克,估測值與實際值誤差較大,說明學生對“克”“千克”的觀念的建立,還需要通過更爲豐富的實踐活動來促進,教師對課堂出現的問題靈活應變能力待提高和加強!

建議:

本週讓孩子們再去超市看一看,看小食品袋上的多少克;看大米、麪粉、電器等大宗物品包裝上的千克,孩子們的眼界會更寬,知識也會學得紮實,用得熟練,提高生活能力。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2

《克與千克》教學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生活情景中發現知識

爲了讓學生能比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這部分知識,並能在生活中運用,課前,我佈置任務:讓學生到商店、市場、超市等一些場所調查採集關於“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記錄5個物體和它的質量。通過實踐,學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標有質量,初步懂得輕的東西是用克來做單位的,重的東西是用千克來作單位。

本節課的一開始,學生先彙報自己蒐集的知識,列舉物品的重量,同時說說自己“關於克和千克你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

二、在動手體驗中感受知識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說:“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 學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動手實踐感受過的.東西。克與千克這兩個質量單位雖然學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間接地接觸過,但它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觀察得到。爲此,本節課重點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過程,我主要立足於讓學生動手體驗感受,讓他們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全過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時,首先讓學生用手掂一掂一個2分或1角的硬幣,感受1克的重量,然後舉例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重量大約是1克。出示學生調查收集的用克作單位的物品,體會100克、500克的重量,再用手掂一掂數學課本,估計一下它的重量,出示大約是170克。

學生每人帶了一包500克的食鹽,我問:1000克有多重呢?孩子們馬上將兩包鹽放在了一起,掂一掂,體會1000克有多重,接着我板書1000克=1千克。問題: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重量用千克作單位?課前學生已經記錄下自己的體重,同桌互相背一背,感受一下30千克左右的重量。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動手動腦,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

爲了有機地把教學內容與生活中物品的質量建立聯繫,把抽象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學生將自己熟悉的書包、數學書、鉛筆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稱一稱驗證估計的是否正確。學生通過這些操作,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並漸漸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在練習中鞏固昇華知識

練習題的設計形式多樣、有趣,包括填合適的單位,估計物體的重量,判斷對錯以及讀小明給姥姥的一封信找錯誤等等,學生興趣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進一步鞏固和昇華質量概念、感受數學的樂趣,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不足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只是讓學生在填寫質量單位時有個支點,會與掂過物品的實際重量來作比較,然後選擇用克或是千克作單位,從而幫助學生會選擇適當的單位進行填空,如果要讓學生直接估計出這種物品有多重,對於部分學生來說還是比較困難的,還需要引導學生在平時生活中能多觀察,估一估,掂一掂,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3

在本節課中,我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用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在課前,讓學生深入社會生活到商店、市場、超市等一些場所調查關於“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過調查,學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標有質量,如50克、10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還知道了輕的東西常用克來做單位的,重的東西常用千克來作單位的。這樣在課的一開始就抓住了數學教材中新知識的切入點,讓學生更有興趣,更有效地學習後面的新知,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如在建立1克、1千克的概念時,我注重的是學生的探究體驗。讓學生猜一猜、掂一掂一個2分硬幣的質量,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並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抽象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學生將自己帶來的實物掂一掂、估一估、比一比、說一說、稱一稱系列活動,學生通過這些操作,學生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檯秤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並漸漸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而在教學千克和克的字母時,讓學生觀察檯秤的單位,我更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授。這樣,在一堂課中教師能正確地把握好知識傳授與探究體驗的度,使學生更加學得開心,學得自主。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4

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對物體的關注,往往先關注物體的大小、長短、顏色等表面特徵,而對於質量的關注則較少。由於孩子們在實際生活中對“克”、“千克”的接觸比較少,在實際生活中對重量關注和經歷輕重的體驗比較少,而且“克”這個單位比較小,學生更是很少有對這個重量單位的感受與體驗,因此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克”、“千克”這兩個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戰性。

在教學過程中主要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學生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這部分的教學我主要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初步認識“克與千克”。在教學中,我着重注意了以下幾點:

一、展現本課與現實的密切聯繫

我拿着天平和盤秤走進教室,很成功的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利用生活中常出現在孩子們身邊的秤拉近質量的學習與孩子們的距離。並藉此機會簡單給孩子們講解了盤秤和天平的用法,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很高,追問孩子們還見過什麼樣的秤?

二、突出體驗學習的'意義

“克與千克”的教學不能拘泥於普通的理論課堂,要讓孩子們親自體驗纔有助於孩子們對知識的掌握。我首先讓孩子們用學具掂量了學具中“1克”的學具,體驗1克之輕,再用盤秤稱量了數學的重量,發現6本數學書的質量大約有1千克,讓孩子們分組體驗了1千克的有多重,讓孩子們對1克與1千克有了初步的體驗。

三、利用數學活動充分調動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

我安排了“拍賣會”的活動環節,當孩子們對1克與1千克有了初步的體驗後,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各種水果:蘋果、梨子、香蕉、油桃、番茄等。讓孩子們以手稱量猜測水果的重量,並將孩子們的回答板書在黑板邊緣,再稱量水果,將水果送給猜測質量最接近的孩子,孩子們十分活躍,課後我通過調查,發現有的孩子雖然課上不知道水果的質量,但是通過活動,瞭解了哪種水果大約有多少克。活動環節的效果還是非常好的,爲孩子們以後做估質量類的題目打下基礎。

但是對於這類要求實踐的課程來說,孩子們的充分體驗是十分重要的。可是由於課堂的侷限性、工具的侷限性、材料的侷限性,有的孩子們還是不能親身參與到體驗中來,於是我佈置家庭作業讓孩子們回家用家裏的稱量工具稱一稱家裏物品的質量,增加生活體驗。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5

一、在實踐中感知

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我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所列舉的例子都是學生經常能接觸到或看到的。師生共同努力,準備了充分的教具、學具和實物,調動多種感官協作學習。學生進行了估一估、掂一掂、稱一稱、比一比、說一說等活動,感受物體的輕重。學生親身經歷了1克、幾克和1千克、幾千克的實際質量,這種感受不是教師講解、灌輸得來的,而是學生親身體驗到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以“做”的方式而不僅僅是“聽和說”的方式介入學習活動。他們不僅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確含義,更重要的是掌握了發現、認識、理解數學的一般方法,培養了探索意識和創新精神。

二、在情境中建構

在課堂教學中,不可能人手一臺天平,讓學生去親手體驗,而教師的演示,學生很有可能看不清楚。所以,這時網絡資源給了我非常大的幫助。我通過課件的演示,讓學生看到了清晰的演示過程。因爲有了這個體驗,從而使學習過程變得簡潔、易懂。

傳統教學中認識質量單位,重點一般都是放在單位的換算上,教學中往往採用講授記憶的方法,學生只要記住幾個常用的質量單位,並能正確地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就算完成教學任務了。這樣的教學往往出現學生學完質量單位後,還會鬧出這樣的笑話:一個西瓜重3克,一個雞蛋重50千克,王老師的體重是60克……這反映了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的嚴重脫節。《克和千克的認識》的'教學重點確立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的確立上,既重視數學事實,又重視數學經驗。所以在“克的認識”中,我反覆讓學生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體的質量,感受它們的質量,豐富學生的數學體驗。這種感受、體驗不但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也是將來“學會生存”必備的本領。“克”“千克”的概念在學生頭腦中的建立,學生經過眼晴觀察、耳朵傾聽、腦子思考、嘴巴表達、雙手操作,心靈感悟,即用自己身體親身經歷、體驗後逐步形成的,它必將沉澱到學生的內心深處。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6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

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學生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

3.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建立1克、1千克的觀念,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能力。

教具準備:一個蝸牛(重1克)、鹽(500克)兩袋、多媒體課件、天平、砝碼、2分硬幣、彈簧秤、實物投影。

學具準備:小天平、2分硬幣、大米、石子、彈簧秤、各種物品。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同學們,我聽說咱班有兩名同學跑的很快!他們是誰啊?

師:今天讓他們舉行一場比賽怎麼樣?

師:今天的比賽要增加難度,讓他們每人背一個同學來比怎麼樣?

(學生活動)

師採訪冠軍:你爲什麼要選“XX”,不選“XXX”呢?

師:“XX”多重?“XXX”呢?

除了“斤”以外,你還知道哪些表示物體質量的單位?

師小結:“斤、兩”是我們國家常用的單位,你知道國際上通用的質量單位是什麼嗎?

這節課我們來研究國際上通用的質量單位“克和千克”(板書)

二、探究新知

1.交流彙報。

師:前幾天老師讓同學們廣泛收集、調查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的質量現在交流一下好嗎?

師小結:同學們說了那麼多,你有什麼發現嗎?

2.認識秤。

師:要知道物品的輕重我們可以用什麼方法?

師: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幾種常見的秤?

(多媒體課件出示盤秤、檯秤、電子秤、天平、彈簧秤、磅秤。)

師:你在哪見過這些秤?

師:同學們都沒見過天平,下面我們來一起認識一下天平。

(介紹天平的組成、用法)

3.認識“克”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位小客人──“蝸牛”

你們想不想知道這隻蝸牛的體重?

(學生興趣高漲)

師:那我們應該選擇什麼秤來稱呢?

師:那我們一起來稱一稱這隻蝸牛的體重。

(示範操作)

師:我們來看遊碼的左端停在刻度幾?

師:以蝸牛爲標準,你能猜一猜一枚2分硬幣有多重嗎?

師:我們分小組來稱一稱看誰估量的最準。

(小組活動)

師:每個同學拿一個2分的硬幣掂一掂試一試,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你能說出大約重1克的物品嗎?

師:同學們的桌面上有一些物品,下面我們就以小組爲單位來稱一稱,好不好?

聽清要求:(1)先掂一掂,估計一下物品的質量,然後再用天平稱出物品的質量。

(2)稱好的物品的質量用近似數表示就可以。

師:剛纔有的學生想知道我們的數學書有多重,用標尺上的刻度不夠,我們還有個辦法用法碼來稱。

說明:遊標撥回刻度0,在右盤放入砝碼,直至天平平衡。

將砝碼和標尺上的質量加起來就是數學書的質量。

師(拿出一袋鹽):誰來估量一下一袋鹽的質量?

師:我們來一起看一看質量標註,一袋鹽500克,那兩袋呢?

(板書1000克)

5.認識"千克"

師:如果再重一點的物品用天平來稱還合適嗎?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準備了家裏常用的彈簧秤,誰知道彈簧稱的用法?

我們分小組從你的材料袋裏稱出1千克的物品。

在1000克右邊(板書:1千克)

師:我們稱出了分別1千克的大米和石子,你有什麼發現嗎?

師:雖然體積不一樣,但質量是相同的。

師:同組同學依次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

師:你能估計一下你的凳子、書包有多重嗎?

稱一稱試一試吧!

小組活動並彙報。

6.認識1000克=1千克

師:1千克大米和剛纔稱的1000克的鹽比較,請小朋友來猜一猜,誰重?

(學生猜)

師:我們用彈簧秤來稱一下這兩袋鹽的.質量。

師:也就是說 1000克=1千克(補充“=”注意讀法)

也可以說1000個1克是1千克。

三、應用拓展

1.認識常用的檯秤

師:剛纔我們認識了天平和彈簧秤我們來一起認識一下臺秤,你能讀出檯秤上的數據嗎?

2.認識健康秤

師:誰能說出他們的體重?

3.連線

西瓜 100克

方便麪 5千克

4.判斷

(1)一個乒乓球約重3克。()

(2)小胖今年7歲,約重2千克。( )

(3)1千克鐵比1千克棉花重。( )

課後小結:

爲了讓學生能比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這部分知識,並能在生活中運用,課前,讓學生深入社會生活到商店、市場、超市等一些場所調查採集關於“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過實踐,學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標有質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還知道了輕的東西是用克來做單位的,重的東西是用千克來作單位的。所以本節課的一開始,我就從瞭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出發“關於克和千克你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讓學生回憶熟悉的生活情景,從而抓住數學教材中新知識的切入點。

本節課重點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過程,我主要立足於讓學生動手體驗感受,讓他們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全過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時,讓學生掂一掂一個2分的硬幣,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並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內容分層細化,讓學生親手掂一掂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具體物品。通過掂一掂、比一比、說一說系列活動,充分感受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實際重量。再利用盤秤驗證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讓學生在動手體驗中,準確建立概念。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7

《克和千克》是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第一課時。克與千克對於國小生來說是個全新的質量概念,克和千克是兩個基本的質量單位,而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根據國小生的心理特點、年齡特點以及實際生活經驗。爲了讓學生了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有多重,並能夠在實際中應用。

我就通過生活中物品有長有短、有多有少;又請同學們觀察購買的物品,從而引入質量。隨後請同學們交流購物收集到的信息或者出示實物。並從中挑選了重約1克的2分硬幣和5粒黃豆,和重約1千克的鹽,一手拿一物,對比感受1克與1千克物品,從而建立“克”很輕,“千克”較重的概念。緊接着運用積累的感受去找約1克、1千克的物品。

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用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儘可能地給學生提供更多實物材料,讓學生通過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說一說、稱一稱的實踐活動,從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後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並列舉了許多生活中的實物,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

如:1千克蘋果、大約有幾個,500克鹽有多重,1個文具盒、1個小朋友,1個西瓜,1個乒乓球,1支粉筆等讓學生對質量單位的感知,遷移到對1克、1千克重量的感受。知道1千克=1000克,讓學生對克和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盤秤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這些生活中的數學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體驗到的,並形成一定的技能,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8

“千克與克”是學生第一次認識質量單位,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經常碰到千克與克單位,但對於學生來說,在腦子裏並沒有形成1千克和1克的概念。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注重了聯繫生活實際,無論是課前情境導入,還是課堂中的實踐操作,課後的練習設計,都以生活實際爲基礎。

一、從課前實踐調查入手,初步認識千克與克。

在課前,我就佈置了要求學生到超市商場調查有關物品的`質量。因此,在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直接進行彙報:一袋牙膏是30克,一袋麪包是7 5克,火腿腸一根是45克,一袋牛肉乾是50克,一袋鹽是500克,一瓶牛奶的重量是250克、一包方便麪的重量是100克……學生的回答有聲有色,說明大家在課前都已經進行了充分的準備,對克與千克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

二、在動手操作中,形成質量概念。

在克的認識這一環節中,讓學生通過“稱、掂、找、說”四個層次,認知克是用來稱量比較輕的物體的重量單位。通過用手掂一掂二分硬幣以及讓學生舉出身邊的例子來加深對克的感受,明確克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組內反覆掂一掂、拎一拎一瓶礦泉水和兩瓶礦泉水,讓自己親自經歷和體驗,感受1千克的實際重量,通過說生活中用千克來做單位的物品。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培養學生愛數學的興趣。

三、通過各種練習,強化認識千克與克。

通過以上的教學活動,學生們差不多都形成了千克與克的重量概念。

反思千克與克教學,還有一些不足之處:

1、在小組活動時,課堂秩序有些混亂,教師應及時調控課堂。

2、教具準備不足。

3、學生對“比1千克多的物體”體驗還不夠,應多舉例,多讓學生體驗,比如可以通過抱抱自己的同桌等活動強化感知。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9

一、在實踐中感知

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我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所列舉的例子都是學生經常能接觸到或看到的。師生共同努力,準備了充分的教具、學具和實物,調動多種感官協作學習。學生進行了估一估、掂一掂、稱一稱、比一比、說一說等活動,感受物體的輕重。學生親身經歷了1克、幾克和1千克、幾千克的實際質量,這種感受不是教師講解、灌輸得來的,而是學生親身體驗到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以“做”的方式而不僅僅是“聽和說”的方式介入學習活動。他們不僅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確含義,更重要的是掌握了發現、認識、理解數學的一般方法,培養了探索意識和創新精神。

二、在體驗中建構

體驗是由身體活動和直接經驗而產生的感情和意識,體驗讓學習進入生命領域。因爲有了體驗,知識的學習已不再僅僅侷限於認知與理性範疇,它已擴展到情感、生命和人格等領域,從而使學習過程不再僅僅是知識增長的過程,而且是身心、人格健全和發展的過程。數學學習的體驗性是現代學習方式的一個突出特徵。

傳統教學中認識質量單位,重點一般都是放在單位的換算上,教學中往往採用講授記憶的方法,學生只要記住幾個常用的質量單位,並能正確地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就算完成教學任務了。這樣的教學往往出現學生學完質量單位後,還會鬧出這樣的笑話:一個西瓜重3克,一個雞蛋重50千克,王老師的體重是60克……這反映了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的嚴重脫節。

《克和千克的認識》的教學重點確立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的確立上,既重視數學事實,又重視數學經驗。所以在“克的認識”中,我反覆讓學生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體的質量,感受它們的質量,豐富學生的數學體驗。這種感受、體驗不但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也是將來“學會生存”必備的本領。“克”“千克”的概念在學生頭腦中的建立,學生經過眼晴觀察、耳朵傾聽、腦子思考、嘴巴表達、雙手操作,心靈感悟,即用自己身體親身經歷、體驗後逐步形成的,它必將沉澱到學生的內心深處。

《克與千克》的教學反思4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依據新課標提出的兩個基本理念,在教學中,我深深地體會到:

一、用活教材,誘發學習的動機

教材呈現給我們是一個靜態的知識,它所創設的情境有些離本地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在備課時,教師要吃透教材的`編寫意圖,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問題情境。找準“知識的最近生長區”,誘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在本節課中,我先讓學生交流平時購物中的一些發現,學生學會了認識商品的質量標註,從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識是真實的、親切的,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爲學生學數學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爲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

傳統的教學中,知識形成的過程是由教師講的。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學生的操作與思維,學生無法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地給學生提供了“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學生通過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的活動,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後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並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學生通過大量的操作:稱一稱2分硬幣、數學書、1千克重的食鹽、書包等,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這些生活中的數學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體驗到的,並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三、拓寬學生體驗的自由空間

學生們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1個2分硬幣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教學中,教師要發揮學生學習的潛能,調動多種感官積極參與,拓寬學生的體驗空間。

在本節課中,學生稱了2分硬幣,又稱了數學書、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組稱了稱超過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組活動中,同學們分工合作,有的同學換物品,有的同學看指針,活生生的一幅“購物場面”得到了再現。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識的過程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同學們體會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體積大,有的體積小,從而拓寬了學生體驗的空間。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10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說:“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學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動手實踐感受過的東西。克與千克這兩個質量單位雖然學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間接地接觸過,但它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觀察得到。爲此,本節課重點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過程,我主要立足於讓學生動手體驗感受,讓他們親身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全過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時,讓學生掂一掂一個2分的硬幣,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並例舉了生活中許多大約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時,我把內容分層細化,讓學生親手掂一掂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具體物品。通過掂一掂、比一比、說一說系列活動,充分感受100克、500克、兩個500克(1000克)的實際重量。再利用盤秤驗證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讓學生在動手體驗中,準確建立概念。

學生們對克和千克的'認識如果僅僅停留在“1個2分硬幣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的認識上,是遠遠不夠的。爲了有機地把教學內容與生活中物品的質量建立聯繫,把抽象的質量單位更形象具體化。我讓學生將自己熟悉的書包、數學書、鉛筆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稱一稱驗證估計的是否正確。學生通過這些操作,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學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彈簧稱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並漸漸形成了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最後還佈置他們課外到超市瞭解各種物品的質量。把我們的數學小課堂和社會這個大課堂聯繫起來,使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鞏固和昇華質量概念。

在這堂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凸現了,真正親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在自主學習、自主活動的樂趣中理解昇華了對克和千克的理解。學生學得主動、學得開心,真正成爲了學習的主人。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11

1、這是一堂克和千克的新授課。整堂課以“感受生活化數學”和“體驗數學的生活化”爲教學理念,引導學生親力親爲,親手實踐,重視實幹、實效、實在、實際。

2、克和千克這兩個質量單位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有密切關係。設計中以學生熟悉的生活片段導入來認識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秤,再以學生天天都能接觸的實物入手,稱重量、掂重量,最大限度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激發主動學習的願望。

3、整個教學活動還突出學生的親手實踐。從1克到1000克的逐一認識,都是有學生實實在在的經歷和自我感受,掂一掂、拎一拎、稱一稱,這樣的'教學,學生最後獲得的不僅僅是一些乾巴巴的數學知識,而是我們爲學生提供得一片天地,能讓孩子的心靈在指尖舞動,讓他們盡顯思維,對這些數學知識有最深刻的瞭解。

4、在練習這一環節中,設計一些有層次性、過渡性的題目,由簡到難,增加對比度,並和學過的知識融匯貫通,達到傳授新知(克和千克的認識)、鞏固舊知(長度單位)的目的。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12

"克與千克”是二年級數學下冊的教學內容。在學習時,學生由於沒有基礎,爲了使學生能夠很好的接受,我精心設計了教學內容,從實際教學情況來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化靜態爲動態

克與千克”對於國小生來說是個全新的質量概念,儘管學生在生活中有所接觸,但它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沒有實物的襯托是很難進行感知的。爲了讓學生了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有多重,並能夠在實際中應用。我就通過生活中物品有長有短、有多有少;又請了一大一小兩位同學,引出兩位同學有輕重之分,從而引入質量。隨後請同學們交流購物收集到的信息或者出示實物。並從中挑選了重約1克的硬幣和重約1千克的水果,一手拿一物,對比感受1克與1千克物品,從而建立克很輕,千克較重的概念。緊接着運用積累的感受去找約1克、1千克的物品;最後再出示某些物品,讓學生進行估計體驗成功的喜悅。

2、樂中學,學中思。

讓每一位學生帶上一些小物品,例如:小豆子、小石頭及一些零食等,這樣就更加貼近了生活,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用手掂量物體的質量、用心感悟,探究的興趣油然而生,讓人睹物思索,使學生一直處於亢奮之中。達到了以導激情,以情啓思的目的。學生在創設豐富多彩的生活情境,抓住每一次機會,通過學生的掂、猜、稱、辯、思,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在活動中合作學習、團結互助的精神,嘗試到了成功的樂趣。

3、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準確、樸實、有效”。

簡單明瞭的由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入教學,使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真實有效的誘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學生在引入的生活情景中,主動的分析、推理、想象、整理,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潛能,使學生合作互動的學習過程中掌握了知識,逐步讓自己獲取克與千克的概念經驗更加清晰。運用1克和1千克掂的感覺辨析物品,成功拓展到了比1千克輕或比其重的物品,估量、驗證,水到渠成,培養了學生善於觀察、動手操作及小組合作等能力。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13

在本節課中,我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建構知識。學生通過掂一掂、猜一猜、稱一稱的活動,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認識,然後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並列舉了許多生活中大約重1克,1千克的物品,加深了對克與千克的印象,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讓學生將自己帶來的實物掂一掂、估一估、比一比、說一說、稱一稱系列活動,對克與千克的質量觀念是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輕”、“1千克有點重”逐步發展到用盤秤稱物品、估測物品、認識物品的質量。這些生活中的數學不是由教師教的,而是孩子們自己體驗到的,並形成爲一定的技能,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在本節課中,由於大量的.活動,課堂秩序不夠井然。由於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興趣很高,常常在老師還沒有說完活動規則時就急不可待地行動起來,影響了活動的效果。讓學生理解1000克=1千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在訓練中應該更紮實一點。讓學生分組稱一稱.再交流說一說.讓學生自己驗證得出1000克=1千克.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多注重學生行爲習慣的養成,培養孩子細心傾聽的良好習慣。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14

二年級學生由於積累的生活經驗較少,如果只是抽象地認識《克與千克》無疑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在教學中,我比較注重從以下組織教學活動:

1、 聯繫生活實際進行教學,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學生激活原有生活經驗、積累新的生活經驗。

克與千克雖然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質量單位,但是對於學生來說,這只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生活現象,學生並不會認真地進行觀察、比較和思考。因此,教學中我們可以將這種已有的生活經驗進一步激活,變成我們的教學資源。比如,讓學生去超市收集了一些物品的質量,還讓學生實地去菜市場買500g菜,去水果市場買500g水果等,並逐步會計算價錢。這樣將數學學習融入相關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更容易理解算理的同時,實現“數學來源於生活,最終也要回歸生活實踐中”的數學教學的最終目標。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也能夠較爲靈活地解決相關的數學問題。

2、 通過有效的體驗活動,建立1克與1千克質量觀念。

1克和1千克究竟是多重?這個對於學生來說是十分抽象的。因此,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我先讓學生準備的1千克的鹽(糖等其他1千克的物品均可)和1克的扣子(回形針、2分硬幣等均可)。由於準備的實物比較多樣,學生通過掂一掂、稱一稱等活動幫助學生進行多方位的直觀感受,積累了比較充分的生活經驗。由於學生將親手感受過的1克和1千克的物品的質量留給他們的直觀印象作爲一個標準,因此,學生在不同物品使用什麼質量單位的問題上判斷比較準確。

3、 教師應在在《克與千克》的學習中讓感受數學語言的嚴謹性。

在教學填寫單位名稱的練習中,如“1包瓜子使用什麼單位比較合適?”的問題時,教師注意通過引導學生認識到數學語言的嚴謹性,說明爲什麼一定要強調“合適”。因爲1包瓜子的質量其實也是可以用千克或者其他單位來表示的,但是因爲1包瓜子的質量比較輕,所以用克作爲單位來表示是更加合適的。

整體來說,學生學習的效果還不錯。但是有部分學生在計算購買已知500g物品的單價數學問題仍然是有困難的。

克與千克教學反思15

“克與千克”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是個全新的概念,它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沒有實物的襯托是很難進行感知的。爲了讓學生了解每一個單位的實際有多重,並能夠在實際中應用。我在課前讓學生自己去收集一些生活中常見物體的重量,如:一包鹽、一瓶沐浴露等。隨後請同學們彙報他們收集到的信息,並從中挑選了重約1克和重約1千克的物品。緊接着運用積累的感受去找約1克、1千克的物品;最後再出示某些物品,讓學生進行估計重量,當學生的估計相差甚遠時,另外的學生會用類化了的思想加以反駁,如:一生說1個雞蛋重約50千克,則有學生會反駁說雞蛋比1個蘋果都小,哪來50千克?事實勝於雄辯。學生充分享受了學習、交流、體驗成功的喜悅。

由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入教學,使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真實有效的.誘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學生在引入的生活情景中,主動的分析、推理、想象、整理,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潛能,使學生在合作互動的學習過程中掌握了知識,逐步讓自己獲取克與千克的概念經驗更加清晰。運用1克和1千克掂的感覺辨析物品,成功拓展到了比1千克輕或比其重的物品,估量、驗證,培養了學生善於觀察、動手操作及小組合作等能力。

當然,在本節課教學中也存在着一些問題。由於現在的學生在家都過着“衣來張口,飯來伸手”的生活,嚴重缺乏生活經驗。對於“大數字”的物體往往不會判斷,如:一輛貨車可以載重1500(千克)等。學生認爲1500這麼大的數字肯定是“克”,在課後還需要老師多舉例幫助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