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國文齋>範文>教學反思>

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閱讀(6.63K)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爬天都峯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爬天都峯教學反思

爬天都峯教學反思1

今天上了《爬天都峯》這一課。開課時以《黃山奇石》一課爲導入,本計劃讓學生把這篇課文回憶着背一下,結果學生都忘得差不多了,於是我只得引學生背了其中的一段,學生回憶起當時的金雞叫天都了。接着以爬的前後爲線引導學生進行朗讀理解。在找自然段時,有些學生先講學生們說前兩段是爬山前,三到七是爬的過程,我當時覺得學生說得有道理,就很贊同,然後我們就這樣進行了練習朗讀及指導,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我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的對話和動作,說明他倆在比,這一點學生體會得較好,邊想象了當時的情況邊述說,不少學生都覺得這兩個人很有意思大笑起來。還有些學生在找時說一到五是爬山前,六七是爬山過程,並也說了理由,我覺得也算對,也讚許了,當時心裏很矛盾:兩種答案我也不知到底哪個最準,覺得似乎都有理,就兩種都同意了吧,反正也不影響學生體會文意。學生在讀“我奮力向峯頂爬去……”時我讓他們作動作並想象,學生讀得有的都出了汗,接着讓他們對比想象爺爺爬時的'樣子。有的學生就開玩笑似的說,爺爺也很奮力像老猴子一樣……惹得我和其餘學生忍不住哈哈大笑,本想忍住笑再找幾個說一說,但卻和學生一樣笑得肚子疼,這時候老師不像老師,學生不像學生了,過了一會兒我忍住笑說:“看來同學們都認爲老爺爺也很努力,所以他們爬呀爬,終於爬上了山頂。”然後進行讀七八九段,學生就學會了對比。

在指導讀六七自然段時,有個學生提出來個問題“爲什麼要用“爬”字呢?山上不是有臺階還有扶的鐵鏈嗎?”當時我就鼓勵說:“她提的問題很有思考價值,她真動腦子!”然後我和學生一起討論了一下,通過看天都峯的高等,學生知道因爲山太高太陡,所以直起身子走可能走不動,大都是像猴子一樣爬的,所以用爬山。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瞭解到課堂必須有一個主要目標把這個目標記在心裏,讓學生每上一節課就有一些收穫。

爬天都峯教學反思2

1、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着重抓關鍵詞句,來引導學生感知課文內容。如要讓學生體會天都峯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我通過對“啊,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及“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等句子的分析,讓學生理解天都峯的“高”和“陡”,以及要爬天都峯的艱難和不易。

2、語文具有豐富的情感性,情可以感人,情可以育人。《爬天都峯》一文,在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相處中,能給人以很多的啓迪。因此,我將"體驗情感"作爲自己此課的重要目標之一,並以讀促思,以思促說,以說促情,使學生較自然地將課文主人翁和作者的積極情感化爲己有,並將在學生人生之路上刻下深刻的印跡。

3、著名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提出了"閱讀教學要帶學生從文章裏走個來回"的觀點,即首先把語言文字弄清楚,從而進入文章的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走出去,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組織運用的。我引導學生從讀中去悟,去思,去自由表達,讓學生與文本充分對話,以達到善讀善悟,讓學生歡樂的沉醉於語文的海洋

4、言爲心聲,抓住兩次對話,以角色體驗的方式,通過填補內心空白,讓學生透過語言的外衣,洞悉思想的本質。教師引導學生走進學生的內心,以真情告白的方式,強化了感受,引起了共鳴,既豐滿了角色形象,又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5、在《語文課程標準》中,"體驗"與"情感"同時出現,總目標中強調"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如何透過語言,體會人物的內心,就需要充分的感悟,設身處地地發揮想象,受到文中感情的激勵,如從片斷中老爺爺和我登上山頂的喜悅中受到感染,去聯想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類似事情,從內心感受到戰勝困難的喜悅,真正體會感悟和朗讀緊密地結合,以讀促思,以思促說,體驗情感的過程。

6、朗讀也是理解課文的必要步驟,在教學過程中,指導的還是不夠。

7、時間花費在前面的段落過多,最後“我”和老爺爺的對話,沒有過多揣摩“我”和老爺爺各自內心的複雜心情,體會他們是怎樣相互汲取力量的,讀的也就齊讀一遍,

8、問題指向性不是很明確,連貫性也不是很強,在學生答不出來時引導也不是很到位,還需要繼續努力!

爬天都峯教學反思3

一、通過重點段和重點句理解課文

文中,我主要抓住第二段的悟讀來感受天都峯的高。

“我站在天都峯腳下擡頭望:啊,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嗎?再看看筆陡的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

該段中,學生通過尋找重點詞語“擡頭望、這麼高、雲彩上面、筆陡,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感受到:天都峯真是“高聳入雲”啊!

另外,比較小朋友和老爺爺說的兩句話:

“小朋友,你也來爬天都峯?”

“老爺爺,您也來爬天都峯?”

兩個“也”字,學生體會到,“我”和老爺爺都從對方身上找到了自信與勇氣,並從中汲取力量。

二、通過形象圖片感受天都峯的高

本想在課前欣賞我搜集到的黃山天都峯的圖片,結果那天剛好電腦故障,原本想好的導入臨時做了改變,以自己的黃山之旅爲題作引了,沒想到,效果比原來得設想還好。

在學生充分學習了課文之後,我再出示那筆陡的石級圖和天都峯高聳入雲的整體圖,還有那鯽魚背:只能由一個人通行,通過邊上的鐵鏈看下去,便是萬丈深淵。這樣的課外文字補充對學生來說還不足以真正體會到天都峯的.最險要處——鯽魚背的“險”。於是,我下載來形象的圖片,看到那形似鯽魚背右似獨木橋的景點處,兩旁是令人發顫的望不到底的深淵,學生髮出了陣陣唏噓聲,原來,爬上鯽魚背真需要一定的勇氣啊。

感悟:孩子三年級了,很多時候,我在備課做課件時,能不用圖片的儘量不用圖片,想用文字在更大地寬度上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不會受制於圖片。然而,適當的時候,圖片的運用正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爬天都峯教學反思4

教了《爬天都峯》之後,一種感覺就是自己教低段的時候,好像在打散彈,課文的教學沒有高段那樣順暢。首先還是想到了三年級的特點,在文章的人文性方面關注更少了,而在字詞的學習上做了很多的文章,花了很大的力氣。每篇課文的生字學習,讀認擴詞就要花半節多課的時間。並且有時還要選取一些語言文字的訓練點,展開訓練之後學生的速度不快,而我又想訓練得到位一些,所以兩堂課就顧及不了人文性的一些思想教育了。但我覺得我的路是走對的。尤其是在教學《爬天都峯》後,更讓我堅定這種上課的套路。在教學中,我們選取了這樣三個訓練點,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在孩子們充分朗讀第一小節之後,我問孩子一個普通的問題:天都峯是一座怎樣的山峯孩子們立刻得出——高、陡。我之後並沒有停留在這樣的理解上,而是引導孩子去探討,作者怎樣寫的原先前面一句是說特點的,後面一句是舉個例子的。“高”的特點,課文舉了“在雲彩之上”的例子。我話鋒一轉,說:“在我們生活中還有許多這樣有特點的事物,我們也來根據生活經驗說一說。”

池塘裏的水很深,天空中的小鳥飛得很快,學生思路開闊,暢所欲言,不時有好的句子冒出來。我想這種練習時對學習“總分”句式的鋪墊,對寫作有必須的幫忙。

二是補一補課文中的一個空白點。在爬天都峯的描述中,作者寫了自己是怎樣爬的.,“手腳並用”、“像猴子一樣”等,但老爺爺是怎樣爬的,課文中並沒有寫出來,我又安排了一個訓練,讓孩子們謝謝老爺爺怎樣爬的,同學們想象豐富。

老爺爺左手扶着鐵鏈,右手住着柺杖,眼睛盯着石級向上爬;

老爺爺弓着身子,吃力地邁着腳步,爬得氣喘吁吁的;

老爺爺一邊拉着叔叔的手往上爬,一邊嘿喲嘿喲的爲自己鼓勁。

這個訓練是需要孩子們進行合理的想象,並且放開思路才能夠完成的。

三是學習了課文的三次對話之後,讓孩子們再次補充對話。

這次對話不但是一個語言文字的訓練點,讓孩子們填出我與老爺爺對話的提示語,有助於孩子對“我”與老爺爺的情感的定位,更重要的是孩子自己說出了這篇課文的主旨:在困難面前要有信心,有勇氣,要相互鼓勵;只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勇於嘗試就能夠獲得成功等等。真是一石兩鳥啊!

爬天都峯教學反思5

《爬天都峯》一課主要講了天都峯的高和險以及我和老爺爺相互激勵解決困難爬上天都峯的。通過對課文的朗讀體會善於從別人身上相互學習、相互激勵、共同進步解決困難的道理。

課堂上,我首先對生字和詞語檢查過關,然後就把重點放在朗讀感悟上。這一課中我把朗讀感悟重點放在了對天都峯的高和險上以及我和老爺爺相互激勵的話語上面。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讀6、7自然段時,有個學生提出個問題“爲什麼要用‘爬’字呢?山上不是有臺階還有扶的鐵鏈嗎?”當時我就鼓勵他說:“他提出的`問題很有思考價值,真是肯動腦筋的孩子!”然後我和學生一起討論了一下,通過看天都峯的高,(圖片和課件)學生知道因爲山太高太陡,所以直起身子走可能走不動,大家是像猴子一樣爬的,所以用爬山。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瞭解到課堂必須有一個主要目標把這個目標記在心裏,重點解決這個問題,你的教學目的就達到了,讓每個學生在每一節課都有一些收穫。

爬天都峯教學反思6

學習《爬天都峯》這一課,開課時以《黃山奇石》一課爲導入,我引學生背了其中的一段,學生回憶起當時的金雞叫天都了。接着以爬的前後爲線引導學生進行朗讀理解。在找自然段時,學生先講學生們說前兩段是爬山前,三到七是爬的過程,我當時覺得學生說得有道理,就很贊同,然後我們就這樣進行了練習朗讀及指導,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我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的對話和動作,說明他倆在比,這一點學生體會得較好,邊想象了當時的情況邊述說,不少學生都覺得這兩個人很有意思大笑起來。到第二節在一班講課時,學生在找時說一到五是爬山前,六七是爬山過程,並也說了理由,我覺得也算對,也讚許了。生在讀“我奮力向峯頂爬去……”時我讓他們作動作並想象,學生讀得有的.都出了汗,接着讓他們對比想象爺爺爬時的樣子。有的學生就開玩笑似的說,爺爺也很奮力像老猴子一樣……惹得我和其餘學生忍不住哈哈大笑,本想忍住笑再找幾個說一說,但卻和學生一樣笑得肚子疼,這時候老師不像老師,學生不像學生了,過了一會兒我忍住笑說:“看來同學們都認爲老爺爺也很努力,所以他們爬呀爬,終於爬上了山頂。”然後進行讀七八九段,學生就學會了對比。

指導讀六七自然段時,有個學生提出來個問題“爲什麼要用“爬”字呢?山上不是有臺階還有扶的鐵鏈嗎?”當時我就鼓勵說:“她提的問題很有思考價值,她真動腦子!”然後我和學生一起討論了一下,通過看天都峯的高等,學生知道因爲山太高太陡,所以直起身子走可能走不動,大都是像猴子一樣爬的,所以用爬山。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瞭解到課堂必須有一個主要目標把這個目標記在心裏,讓學生每上一節課就有一些收穫。

爬天都峯教學反思7

《爬天都峯》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五冊的一篇課文。課文描寫了在暑假裏,“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峯,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峯這樣一件事。課文向人們揭示了在困難面前,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要善於互相學習,互相鼓勵,共同進步的道理。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齊讀課題,並糾正課題中“都”的正確讀音,緊接着向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疑問“課題爲什麼用‘爬’,而不用‘登’呢?讓學生帶着這個疑問學習新知,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在學習課文內容時我緊扣本單元訓練重點,抓住文中重點詞句突破教學重難點。這課的重點是“我”爬天都峯的過程,難點是讀懂最後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天都峯的“高”和“陡”這兩個特點,通過對“啊,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及“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等句子引導學生品讀感悟,結合觀看天都峯的錄像、圖片資料,讓學生理解天都峯的“高”和“陡”,要爬天都峯的艱難和不易。

在學習爬天都峯這一部分內容時,我緊緊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爬山時的動作詞,如:“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於”等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反覆朗讀體會,讓學生聯想“我”和老爺爺登山的艱難,他們是怎樣互相鼓勵和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奮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學生了解了這一點,就會明白,兩個人爬上天都峯之後,爲什麼會互相道謝,學生就更易理解爸爸說的話了。

學完本文後再讓學生回答文中課題爲什麼用“爬山”,不用“登山”這一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本課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是:爲了搶教學進度,對重點字詞段的品讀不夠,學生理解不深入,教師講解過多,學生主體地位不夠突出。在今後教學中,應以學生爲主體,引導學生以讀促想,以想促說,再向以說促寫過渡,加強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

《爬天都峯》這課描寫了在暑假裏,“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峯,路遇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我們”互相鼓勵,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難,終於一起爬上了天都峯。這課的重點是“我”爬天都峯的過程,難點是讀懂最後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回顧教學過程,我主要從以下幾個切入點進行課堂教學,效果還不錯:

1、在教學過程中,我抓住理解天都峯的“高”和“險”這兩個特點,通過對“啊,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和“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等句子的理解,結合觀看天都峯的圖畫和我自己在爬天都峯時的一些照片,讓學生有個直觀的印象,這樣對學生理解爬天都峯的困難,爲學習我爬天都峯的過程打下鋪墊。

2、注意引導學生充分地讀“我”和“爺爺”的兩次對話,揣摩“我”和“爺爺”各自的內心的複雜心情,想像他們的思想起伏和鬥爭,體會他們是怎樣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再抓住“奮力“、“一會兒……一會兒”、“爬呀爬”、“終於”等詞語,聯想他們登山的艱難,是怎樣互相鼓勵和從對方身上汲取力量,奮力攀登、勇往直前的精神。然後,在課堂上讓學生情景表演體驗爬天都峯的困難,這樣學生了解了這一點,就會明白,兩個人爬上天都峯之後,爲什麼會互相道謝。最後,理解爸爸說的話這個難點也就在以的上的教學中層層滲透下突破了。

3、課後延伸,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說自己平時在生活中怎樣克服困難的事例,讓學生自己悟出在困難面前首先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念,那樣,做任何事情就能夠達到目的。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生活談,效果還不錯。

爬天都峯教學反思8

《爬天都峯》一課既是前面大綱中的教材中有的一篇課文,也是我們新課程中有的一篇課文。課文主要講了天都峯的高和險以及我和老爺爺相互激勵解決困難爬上天都峯的。通過對課文的朗讀體會善於從別人身上相互學習、相互激勵、共同進步解決困難的'道理。

在這一課學習之前,我先讓學生自己有課前進行了預習,也可以稱作簡單的自學。要求是:1、自己讀一遍課文,把生字、詞語和自然段。2、再讀課文,把生字和詞語多讀幾遍,把生字和詞語記住。並且讀課文讀正確,讀流利。3、再讀課文,把課文的主要內容用以下形式說一下。(什麼時間,什麼人在哪裏幹什麼。)4、再讀課文,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畫出來,並試着自己再讀課文解決問題。

先讓學生自己有課前進行了自學,如果學生能夠自己把課文預習好的話。上課就事半功倍了。課堂上,老師對生字和詞語進行聽寫,檢查過關(過不了關的讓組長下課後再聽寫過關,直到全部過關爲止),這就節省了不少時間。然後就把重點放在朗讀感悟上。這一課中我把朗讀感悟重點放在了對天都峯的高和險上以及我和老爺爺相互激勵的話語上面。比如在體會天都峯的高和險上,我讓學生多次朗讀第二段,並在範讀中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進行體會。如:“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體會天都峯的高。在朗讀到“再看看筆陡的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體會到天都峯的陡和險。在學習我和老爺爺相互的激勵話語上面,我重點抓住了老爺爺和小作者的對話進行體驗。讓學生把下面兩句話中體驗:“小姑娘,你也來爬天都峯?”和“老爺爺,你也來爬天都峯?”以及在體會爸爸的話中知道我和老爺爺是從別人身上得到力量的。“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到這裏學生就能夠全部的體會到課文的用途和課文所表達的中心思想了。

爬天都峯教學反思9

今天上課用兩個課時講了《爬天都峯》這一課。開課時以《黃山奇石》一課爲導入,本計劃讓學生把這篇課文回憶着背一下,結果學生都忘得差不多了,於是我只得引學生背了其中的一段,學生回憶起當時的金雞叫天都了。接着以爬山的前後爲線引導學生進行朗讀理解。在找自然段時,學生先講學生們說前兩段是爬山前,三到七是爬的過程,我當時覺得學生說得有道理,就很贊同,然後我們就這樣進行了練習朗讀及指導,在指導朗讀的過程中我抓住小女孩和老爺爺的對話和動作,說明他倆在比,這一點學生體會得較好,邊想象了當時的.情況邊述說,不少學生都覺得這兩個人很有意思大笑起來。學生在讀"我奮力向峯頂爬去……"時我讓他們做動作並想象,學生讀得有的都出了汗,接着讓他們對比想象爺爺爬時的樣子。有的學生就開玩笑似的說,爺爺也很奮力像老猴子一樣……惹得我和其餘學生忍不住哈哈大笑,本想忍住笑再找幾個說一說,但卻和學生一樣笑得肚子疼,這時候老師不像老師,學生不像學生了,過了一會兒我忍住笑說:"看來同學們都認爲老爺爺也很努力,所以他們爬呀爬,終於爬上了山頂。"然後進行讀七八九段,學生就學會了對比。

在指導讀六七自然段時,有個學生提出來個問題"爲什麼要用"爬"字呢 山上不是有臺階還有扶的鐵鏈嗎 "當時我就鼓勵說:"她提的問題很有思考價值,她真動腦子!"然後我和學生一起討論了一下,通過看天都峯的高等,學生知道因爲山太高太陡,所以直起身子走可能走不動,大都是像猴子一樣爬的,所以用爬山。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瞭解到課堂必須有一個主要目標把這個目標記在心裏,讓學生每上一節課就有一些收穫。

爬天都峯教學反思10

教了《爬天都峯》之後,一種感覺就是自己教低段的時候,好像在打散彈,課文的教學沒有高段那樣順暢。首先還是想到了三年級的特點,在文章的人文性方面關注更少了,而在字詞的學習上做了很多的文章,花了很大的力氣。

每篇課文的生字學習,讀認擴詞就要花半節多課的時間。並且有時還要選擇一些語言文字的訓練點,展開訓練之後學生的速度不快,而我又想訓練得到位一些,所以兩堂課就顧及不了人文性的一些思想教育了。但我覺得我的路是走對的。尤其是在教學《爬天都峯》後,更讓我堅定這種上課的套路。在教學中,我們選擇了這樣兩個訓練點,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在孩子們充分朗讀第一小節之後,我問孩子一個普通的問題:天都峯是一座怎樣的山峯?孩子們馬上得出——高、陡。我接着並沒有停留在這樣的'理解上,而是引導孩子去探討,作者怎樣寫的?原來前面一句是說特點的,後面一句是舉個例子的。“高”的特點,課文舉了“在雲彩之上”的例子。我話鋒一轉,說:“在我們生活中還有許多這樣有特點的事物,我們也來根據生活經驗說一說。”池塘裏的水很深,()。

天空中的小鳥飛得很快,()。學生思路開闊,暢所欲言,不時有好的句子冒出來。我想這種練習時對學習“總分”句式的鋪墊,對寫作有一定的幫助。

二是補一補課文中的一個空白點。在爬天都峯的描述中,作者寫了自己是怎麼爬的,“手腳並用”、“像猴子一樣”等,但老爺爺是怎樣爬的,課文中並沒有寫出來,我又安排了一個訓練,讓孩子們謝謝老爺爺怎麼爬的,同學們想象豐富。老爺爺左手扶着鐵鏈,右手住着柺杖,眼睛盯着石級向上爬;老爺爺弓着身子,吃力地邁着腳步,爬得氣喘吁吁的;老爺爺一邊拉着叔叔的手往上爬,一邊嘿喲嘿喲的爲自己鼓勁。

這個訓練是需要孩子們進行合理的想象,並且放開思路才能夠完成的。

爬天都峯教學反思11

《爬天都峯》一文教學,我用了三課時。印象最深,效果最好的是第三課時。前面兩課時教學,我從生字詞語教學到引導學生感情朗讀,初步領悟文義,做得很慢。第三課時我下載運用了兩個課件,一個是動畫版的朗讀課件,另一個是着重於幫助理解文章的教學課件。

上課伊始,學生因爲是本學期第一次在多媒體教室上課,異常興奮,紀律不是很好。我馬上打開朗讀課件,把聲音放大些,讓他們的講話聲音被課件裏優美的朗讀蓋住。學生漸漸安靜下來,比較投入地欣賞朗讀與畫面。接下來,我讓學生翻開書,試着和朗讀聲一起進入課文,輕聲跟讀。他們漸漸地把感情融入更多了。

在朗讀課文後,我打開了另外一個課件,引導學生們看圖片。引導學生一邊讀有關的詞句:“我站在天都峯腳下擡頭望:啊,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我着重讓他們讀出感嘆詞,並帶形體表演朗讀。接着讓他們用自己的'話說說畫面上的天都峯是什麼樣,用自己的詞彙一起形容感受到的天都峯的高聳入雲,階梯陡峭。

然後我問學生:“如果你站在山腳下,會有什麼樣的想法?”再進入課文和作者的感受比較一下是否一樣?學生在這樣的引導下,自然就進入了狀態,和作者有同感了。“真叫人發顫”“我爬得上去嗎”引導學生讀好問句與感嘆句,就能讓他們體會出作者缺乏自信、畏懼退縮的心理。

接着我問:“‘小朋友,你也來爬天都峯?’是誰在說話?”引導學生進入到“我”和老爺爺的對話,並深入學習後面幾個自然段,讓學生讀出問句的語氣,說出問號包含的疑問。“你這麼小,也來爬天都峯?”“老爺爺,您年紀這麼大,怎麼也來爬天都峯?”表面上雙方都有懷疑,其實是向對方表示敬意。

後面的教學就圍繞怎麼爬山以及“我”和老爺爺爲什麼能爬上天都峯頂進行討論。學生從課文中找到相關的詞句就能體會到爬山的艱難和“我們”上山後的喜悅。正因爲有歷盡辛苦上山後的喜悅,所以在“我”和老爺爺的交談中都流露出對對方的鼓勵的感激之情。由此,學生們領悟到:人與人的相處中要相互學習,相互鼓勵,共同進步,這樣,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都能克服。

本課教學雖然是承前教學,但因爲有課件的加入,使得教學生動了許多。學生若是能與課文文本接觸更近,效果會出奇地好。

爬天都峯教學反思12

在教學《爬天都峯》時,一上課,我就先告訴同學們這節課的學習任務:學習課文,體會天都峯的高和陡,以及“我”和老爺爺是怎樣爬上天都峯的,學習老爺爺和“我”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

在這節課中,我首先讓同學們自讀課文,然後指名讀,齊讀,最後讓同學齊讀完後,我興致勃勃地對學生說:“你們讀的真有感情,讓老師看到了天都峯的高和陡,看到了老爺爺和作者是怎樣爬上天都峯頂的。那麼讓我也來讀一讀,你們體會體會好嗎?”“好”!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此時,我與學生已完全融入一體,可見老師的範讀相當重要。一位詩人說過:“好的朗讀體現了對作品的真正理解,是對作品的絕好解釋。”教師精彩的範讀是最直觀的教具,學生可以視其人,聞其聲,直接領略老師的語氣,語調和表情,進行仔細體會和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和感情。同時給學生樹立聲音的樣板,讓學生感受到朗讀的多姿多彩,使學生潛移默化的受到感染,不斷的提高讀書興趣,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發現。

學生在全神貫注的`聽着,而我在讀時卻故意漏掉幾個字,是課文中的(奮力),(終於)這幾個詞語。可是出問題了,當聽完後,學生們目瞪口呆的看着我,但卻不敢舉手提問,說“老師你讀錯了。”我也愣住了,這點我在備課時也沒有考慮到,只想學生能提出來的,可見,這堂課還未真正放開。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在改變陳舊的教育觀念,卻忽略了長期以來受傳統教學管理下的學生因素,課堂改革,其實是學生,他們要適應由老師問變學生問,從一言一行都要經過老師批准至自由發言,從要求統一答案到倡導創新有個人見解,從被動接受知識到自己探索新知。這些,學生一時半會是接受不了的,所以當原先設想好的教學步驟,卻突然出現了冷場,我馬上就說:“你們有什麼發現嗎?這時學生才紛紛舉手說,接着我又讓他們說說加與不加有什麼不同,引出詞語的作用,他們在老師的引導下理解了詞語的作用。

課結束了,我卻久久不能平靜,回顧整節課的學習流程:自讀發現、交流探索、有感情地朗讀,但還沒有讓學生成爲真正的學習主人。所以在今後的教學當中,首先應樹立學生自學的觀念,讓他們明白,學生纔是課堂的主人,老師只是一個引導者。我們現在課堂上強調學習方法,但學生會用的很少很少,今後我想應多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前幾天,我從網上看到學習古詩的方法,我就把這種方法教給學生:

1、知詩人,解詩題。

2、抓字眼,明詩境。

3、想詩境,悟詩情。

4、吟詩句,背詩文。

我想,學生只要擁有了“自學方法,”才能真正的去自學、自悟課文。

在今後的教學中還要注意不能過分地對學生說;“應該這樣做”“應該那樣做”來限制學生,更不能認爲學生這不行,那不行。學生是可信任的,學生是需要釋放的,因爲學生是生命發展的個體!

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我將爲學生創造一切機會,爲學生的自學、自悟開闢一片藍天。

爬天都峯教學反思13

《爬天都峯》一課既是老教材中的一篇課文,也是我們新課程中的一篇課文,其的教學教育好處可見一斑。在教學《爬天都峯》這一課時,我先讓學生自己解決了生字的認讀這一關,其次我把朗讀感悟重點放在了對天都峯的高和險上以及我和老爺爺相互激勵的話語上面,讓學生充分去朗讀,在學生朗讀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想象,體會人物的內心,從而讓學生豐富語言,受到文中情感的激勵。比如在體會天都峯的高和險上,我讓學生多次朗讀第二段,並在範讀中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進行體會。“峯頂這麼高,在雲彩上面哩!”體會天都峯的高。

在朗讀到“再看看筆陡的'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體會到天都峯的陡和險。在學習我和老爺爺相互的激勵話語上面,我重點抓住了老爺爺和小作者的對話進行體驗。讓學生把下面兩句話中體驗:“小姑娘,你也來爬天都峯?”和“老爺爺,你也來爬天都峯?”個性是那個“也”字的體悟,老爺爺心理變化過程其實也是小姑娘的心理變化過程,學生有了對老爺爺的心理感悟以後,對小姑娘的心理變化及其原因就有了清楚的認識,表述時便能做到合情合理,並從中受到了感染和教育。

以及在體會爸爸的話中明白我和老爺爺是從別人身上得到力量的。“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到那裏學生就能夠體會到課文的用途和課文所表達的意思了。在課堂中,學生的表現十分出色,做到了走進課文,充分地感悟,自由地表達。這堂課,學生思維活躍,想象合理,語言豐富。

遺憾的是學生能理解到小姑娘與老爺爺是在相互鼓勵,共同進步,而再進一步昇華到人與人相處也就應是相互鼓勵,相互學習,共同進步這一點時,好像有些迷惑不解,是不是三年級的學生還沒有這樣的閱歷,還是前面的鋪墊還不太夠?

課堂上是不是還就應增提一個問題:作者與老爺爺是素不相識的,但他們能相互鼓勵,都能從對方汲取力量,那麼我們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呢?那樣的話學生可能就會想到人與人的相處,而不會停在小姑娘與老爺爺倆人身上吧!唉,新課程的文本該挖到多深呢,還是沒有很好的掌握。

爬天都峯教學反思14

《爬天都峯》是一篇哲理意味較強的文章。要體會老爺爺與“我”對話的深義,體會成功需互相鼓勵對於還未經歷多少人生的三年級孩子來說是比較抽象的。這時此課的一大難點。也將是我下面反思的重點。

首先說說本課的教學安排。本課我安排三個課時的內容:第一課時是初讀文章,讀寫生字。第二課時主要用於精讀課文,第三課時主要是作練習的完成與講評。

總的來說,課堂上呈現出的總體情況是:發言的點較少,課堂氣氛略顯生硬,安靜,學生對問題主旨的領悟較慢。

對以上幾個問題我將藉由幾個教學環節具體地說說。

首先談談課堂氣氛這一點,其實它的背後隱藏着許多問題。我個人的感覺是:撇開這個班的學生聽課狀態比較差這些客觀原因。單就我個人的教學來說;首先,我的鋪墊工作做得不夠足。在第二課時的第二環節上,學生的模擬表演與思考已經很好地調動了大家的思維結合圖片,學生也談到天都峯的險了。但在談判“面對這麼險峻的天都峯,作者的情況如何時,”學生只能談到害怕,沒有再深入下去。而我進一步啓發如果你是作者,你會怎麼想時,學生的回答依然比較單一。我看“沒希望”了,就自己說了出來,學生似乎也沒有真正領會。

最明顯的要體現對“老爺爺您也爬天都峯?”這兩句話的理解上。學生開始“小妹妹,你也爬天都峯?”

還會錯了意,後來,我自己模仿了一下二人的口氣,學生才能體會到二人心裏的懷疑。但懷疑背後的敬佩學生卻未能領會。當時我在學生說出懷疑後,問學生“再想想,還有什麼?”又模仿了一次,並且加進了一點敬佩的口氣。但學生不得要領,後來我啓發學生換位思考,如果你是小妹妹,看到這樣一個老爺爺都來爬山,山這麼高,這麼陡,你心裏會怎麼想?學生還是把思想停留在懷疑上,我沒有辦法,只好又一次太心急地將答案以“是不是”的形式直接說了出來。

後來我想,這是因爲我在上課伊始對人物心理的鋪墊就不夠。所以導致學生光注意山陡了,山陡理所應當會害怕。但生就沒想到作者本身站在天都峯腳下就是要來戰勝自我的。還有我光自己模仿對話的口氣,先“啓發”了,沒有留給學生自己品味的空間,所以學生就根據前面的教學做了推斷,所以我想總的問題在於我生硬地進行一個接一個的教學環節,都沒有充分注意到環節之間的過渡與鋪墊。

其他幾個問題與我上課時時不時要嚴肅起來整頓紀律有關。破壞了原有的較爲輕鬆的上課氣氛,當然,我剛接收這個班級,沒有考慮這個班的接受情況,只是用於千人一面的教案沒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也是導致如上問題出現的'原因。

另外,本文的主旨談判戰勝困難,我忽略了學生實際生活,沒有讓學生結合自己生活經歷來談,因此主題的揭示就顯得單薄、蒼白。

我也有做得不錯的幾個環節:包括生字的小組自學及攀峯情景的再現及朗讀指導。我以自己的朗讀帶動起全班的氣氛。在理解的基礎上賽讀、鞏固得還不錯。

所以我想,如果我前面的鋪墊能深入下去的話,在此基礎上的理解及朗讀會更好。

爬天都峯教學反思15

今天是第一次講公開課,題目是《爬天都峯》。反思內容如下:

1、心態。上課前很緊張,早上五點半的時候就突然醒過來了,意識裏還是準備的公開的教案。但在正式上課前,給自己做了積極的心理建設。因爲我明白,如果我慫了,聲音中傳遞出緊張、害怕的情緒或直接的磕絆、顫音等,對於國小生而言,他們會更加緊張,不敢回答問題了。因此,正式上課後,大概有1分鐘的過渡吧,之後就沒再想這件事,所有的都是圍繞教學和學生髮言情況展開。

2、時間。上課前會擔心自己的教學任務是不是有點多,時間夠不夠用,學生能不能消化得了。上課後,感覺對於每一個教學任務的'時間分配上不是特別清晰。但最後的結果是,總結剛說完,鈴聲敲響了。所以不知道是否能證明自己很好地把握到了。

3、教姿教態。無論是從衣着還是行爲舉止上,感覺都符合一個教師的身份,這一點對自己還是滿意的。

4、教學方法,明白以啓發式的教學思想爲指導,具體採用了以語言傳遞爲主的教學方法,如討論法、朗讀法、講授法等。